2020年第5课童趣教案(新课标)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充满童趣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童趣细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一段充满欢乐和回忆的时光。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世界,去感受他的童趣。
(2)展示一些充满童趣的图片或视频,如孩子们捉蝴蝶、放风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作者及作品简介(1)介绍作者沈复,包括他的生平、主要作品等。
(2)简单介绍《浮生六记》,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出处。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倾听,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童趣”写了哪些事情?4、精读课文,品味童趣(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充满童趣的细节描写,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等,让学生说说这些描写好在哪里。
(2)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这么多的乐趣?(3)教师点拨:作者善于观察,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能以一颗童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5、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童趣》教案优秀
《童趣》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具体章节为《童趣》。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童年时代的快乐;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叙述方法;培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快乐,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 学习并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叙述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童年时代的快乐,学习并运用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快乐。
3. 精讲:详细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叙述方法。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童趣》2. 生词、短语:快乐、天真、玩耍、梦想等。
3. 句子结构:排比句、拟人句等。
4. 课文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本节课所学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写一段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文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童年的感悟。
答案:(1)示例: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
那时候,我们无忧无虑,每天在田野里奔跑、玩耍,捉迷藏、跳皮筋、踢毽子……欢声笑语洒满每个角落。
那时候,我们天真无邪,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梦想着有一天能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童年图片、分享童年趣事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对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的掌握,以及对课文结构、叙述方法的理解。
第5课童趣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诗歌意境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诗歌的深层意境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来帮助学生感知。
-举例:解释蜗牛和黄鹂鸟的象征意义,如蜗牛代表坚持不懈,黄鹂鸟代表自由快乐,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深层意义。
-句子结构的分析与应用:句子结构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尤其是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语言表达中。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蜗牛与黄鹂鸟》这首诗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朗读和表演,这让我感到很高兴。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效果还不错。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验,这说明他们能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今后,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导入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析《蜗牛与黄鹂鸟》的韵律和节奏,增强学生对诗歌美的感知。
-通过分组朗读和表演,提升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传达能力。
2.思维素养: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表达。
-通过讨论课文寓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自己的儿歌,发展创新思维。
第5课童趣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5课童趣-蜗牛与黄鹂鸟:本节课我们将围绕教材中的这个主题,展开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包括:
1.诗歌欣赏:学习《蜗牛与黄鹂鸟》这首儿歌,理解其中寓意,感受童趣。
2.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短语,如“蜗牛”、“黄鹂鸟”、“慢慢爬”、“高高飞”等。
3.句子结构: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学习简单的主谓宾句型和并列句型。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的一个生活态度或价值观。
第5课童趣教案(新课标)
第5课童趣教案(新课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童趣学习目标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掌握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
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
《童趣》的教案(4篇)
《童趣》的教案(4篇)童趣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4篇《《童趣》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童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表达歌曲,感受歌曲中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创设学习歌曲,激发音乐情感,体会歌曲所描绘四季美丽的景色和童年乐趣,能运用自己的动作来表达歌曲意境。
3、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感受节拍(休止符),能与同学合作初步感知二声部声响。
教学难点:节奏的准确和休止符的停顿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授1、谜语引入(媒体出示谜语)师:上课之前老师献给大家猜个谜语:有个伙伴真奇怪,每年忙着转不完。
转得大地变新颜,转得人们换新衣。
聪明的你们能告诉我这个朋友是谁?(出示“四季”)2、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3、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喜欢的季节,为什么?师:其实,每个季节都挺有趣的,不是吗?请看······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画面(配背景音乐四季童趣伴奏)。
师导入:春夏秋冬是那么多姿多彩,其实春夏秋冬里还有许多童年的趣事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到春夏秋冬里去寻找四季的童趣。
(出示“童趣”)师:(初听歌曲)请欣赏歌曲《四季童趣》。
欣赏后告诉大家,歌曲当中有哪些童年趣事,边听边用你的动作或者表情来告诉大家。
生:放风筝。
河边嬉戏。
摘果子玩雪橇(依次播放四幅图片)师:看着这些孩子们玩的那么开心,我们也跟着他们开心的。
拍手再体会一下童年的快乐吧!(听歌曲第二遍,学生拍手伴奏)师:看起来大家听得很开心,谁能用四个表示温度的词来说说对对应的四,(温暖的春天、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寒冷的冬天)说的真好,不如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歌?生:。
师:请大家翻开书P,首先请同学们自己看看曲谱,边听边试唱一下,看有哪些节奏是你觉得难唱准的,圈起来告诉老师。
第5课童趣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2.写作技巧: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以自然界生物为主题的小诗。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讲解与示范
-学生尝试创作并以小组形式分享交流
-互相评价,教师点评与指导
本节课旨在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美好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5课童趣蜗牛与黄鹂鸟》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比喻、拟人的效果,并通过创作练习加强运用。
-在解析诗歌意境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诗中的蜗牛代表了什么?”“黄鹂鸟的歌声给我们什么启示?”
-针对诗歌朗读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节奏练习,如拍手、敲击乐器等,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并通过个别指导和集体反馈提高朗读能力。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精品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精品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学习重、难点】1.重点: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难点: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预习提纲】1.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
2.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将不懂之处在课本上圈画出来并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3.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①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4.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合作展示】1.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2.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3.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5.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6.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检测反馈】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 __,作者______,字______,苏州人,_ _代作家。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和()余忆童稚时.又留蚊于.素帐中A、时B、于故时.有物外之趣于.土墙凹凸处使其.冲烟飞鸣项为.之强C、其D、为常蹲其.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忆童稚时E、余余.年幼3.翻译下列句子。
第5课童趣打花巴掌(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打花巴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词语的意思、游戏规则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打花巴掌游戏。这个游戏将演示儿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游戏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打花巴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口语表达:一些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时可能表达不够流畅,需要指导和练习。
-游戏协作:学生在游戏中可能存在合作不协调、沟通不畅的问题。
具体难点解释:
-韵律感知:通过分组朗读、拍手打节奏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儿歌的韵律,逐步突破这一难点。
-口语表达: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并组织学生互相练习、评价,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然而,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紧张,部分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表现机会。
此外,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较为内向,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鼓励、多表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
第5课童趣打花巴掌(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第5课《童趣》教案(人教新课标)
《童趣》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2.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4.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设想】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2.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创意说明: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
默读以疏通其义,朗读以领悟其妙,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一、引用古诗导入新课1.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
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2.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
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清代小说。
六卷。
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
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
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
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语文上第5课《童趣》三维目标新教案(人教新课标)
第5课《童趣》三维目标新教案沈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 10 课时一、作者简介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检查预习童稚zhì藐小miǎo 拟nǐ强jiāng 唳lì怡yí砾lì壑hè庞páng三、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下面词语。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四、问题探究1、“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2、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3、“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4、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5、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6、“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五、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六、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七、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第 11 课时一、检查背诵。
二、翻译全文:附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最新人音小学音乐二上《5第五课童趣》教学设计
最新人音小学音乐二上《5第五课童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第五课童趣》是人音小学音乐二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歌曲、乐曲和音乐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童趣的美好。
教材中包含了5首歌曲、2首乐曲和一些音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但同时,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技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和锻炼。
三. 教学目标1.感受音乐的美妙,体验童趣的美好。
2.学会歌曲《小星星》,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技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小星星》的演唱,特别是音准和节奏的掌握。
2.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能够分析歌曲和乐曲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体验童趣。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欣赏教学法:通过欣赏歌曲和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配合教学过程的使用。
2.教学乐器: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如小鼓、铃鼓等,用于音乐活动。
3.教学音频:准备一些歌曲和乐曲,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欣赏和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画,如小动物、卡通人物等,引导学生进入童趣的世界。
然后,教师用欢快的音乐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小星星》。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小星星》,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操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第5课童趣》教案
《第5课童趣》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教学难点:感悟“物外之趣”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法学法:导读、品读、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1、齐读李白的《长干里》思考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资料:长干里李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
“竹马”是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作者、作品介绍课前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展示。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
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3、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4、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教师强调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带问题读课文。
⑴这是一篇文言文。
可能学生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
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但要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
(字音)⑵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
(停顿)⑶朗读还要读出感情。
2、学生齐读后,完成注音:童稚( zh 1)藐小(mi8)项为之强(ji eng)怡(yi)鹤唳(l 1怡(y i)然凹凸(dot u)(h ◎癞虾蟆(Iai)(h @(ma)土砾(I i)庞然大物(pmg)凹凸(o ot壑(h3、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 课童趣教案(新课标)
童趣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O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O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
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 co),项为之强(ji mg),鹤唳(I 1),怡(y 然,凹凸(cot。
, 为壑(h &,癞(I S)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
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
参阅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
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O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 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 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
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
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讨论]
问题l :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 明确]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
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