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的文体特征
赋的文体特点
赋的文体特点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其文体特点包括:
1. 以写景为主。
赋的主要功能是描写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等,以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因此,赋具有丰富的形象描写和细腻的感受表达。
2. 形式多样。
赋的形式非常灵活,既可以是长篇的叙事,也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小品,甚至可以是七言、八言绝句。
在形式上,赋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变化性。
3. 文辞华丽。
赋的文字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仗等,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赋的语言优美,文辞华丽,通常给人以华丽、豪迈、富丽堂皇之感。
4. 具有思想性。
赋的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等的描写,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赋常常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性。
5. 语言诙谐。
古代赋作中也不乏语言诙谐,多用于娱乐、幽默之用,也是其形式多样的表现。
总之,赋作作为一种古代文学体裁,其具有文辞华丽、语言优美、形式多样、思想性强等特点。
1/ 1。
汉赋的特点
汉赋的特点汉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
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严谨,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文化策划人、辞赋作家薛刚首先提出了“汉代五绝”的概念,认为赋也是五绝之一,他认为:“赋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文学体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体。
在中华古典文学体裁中,赋‘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极大程度地利用了汉字字形构造的特点,在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强烈视觉刺激。
赋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汉字和汉语优势与特色的文体。
”赋的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像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第一章: 汉代辞赋
▪ 三、汉赋的基本文体特征:
▪ 1、音律: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 赋”;
▪ 2、体式:骈散不拘,韵否不定。类似散文、骈文、 韵文之混合;
▪ 3、风格:善于铺陈夸饰,《文心雕龙》所谓“极 声貌以穷文”;
▪ 4、结构: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反复渲染, 驰骋铺张;
▪ 5、功用:娱乐功用与讽谏作用并举。
三、枚乘之赋
▪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今江苏淮阴)。《七 发》(作品选p183)是枚乘的代表作,也是枚乘仅存的唯一 完整作品。
▪ 1、题旨及结构: ▪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及枚乘摛艳,首制《七发》,
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 所以戒膏梁之子也。” ▪ 《文选》李善注:“《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为 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 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皆以 此娱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论鸟兽草木多 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顷之,擢褒为谏大 夫。
汉代的赋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蜀都赋》、《甘泉赋》
班固:《东都赋、西都赋》(《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东京、西京)
3、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的一百余年间是汉赋的衰微时期
以小赋为主
张衡是处于大赋向小赋转变时期的作家,他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小赋中的优秀作品。
《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赋也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氓》《七月》
2、
受楚辞的影响
“赋也者,受命于世人,拓宇于楚辞也。”(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较长的篇幅
华美的语言、词汇
问答对唱的方式
铺陈事物 的方法
“赋”与“辞” 的关系
小赋
小赋又称抒情小赋,是东汉中叶以后逐渐兴盛的一种赋体,它篇幅短小,文辞清丽,多通篇用
韵,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结构上不用问答体,而显示出灵活自由的特点
赋在汉代以后的演变
赋在汉代经历了兴起,兴盛到衰落的变化历程,但仍然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六朝时演变为骈(俳)赋,唐宋时演化为律赋,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以来又发展为文赋,现代仍有峻青的《秋色赋》等。
大赋的特点
大赋又称体物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中最具特色的赋体
特点:
①体制宏大,篇幅较长,一般都在千言以上;
②多用铺陈夸张的手法,语言华美,词藻富丽;③内容上多写宫殿、苑囿、京都、山川等壮丽的事物以及帝王的活动;
④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通常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⑤散韵结合,正文以韵文为主,序、尾一般用散文。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
你知道的诗词 中,有哪些体现 了英雄成为历史 沉积的感慨?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 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作了 怎样的回答?阐述了自己 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定风 波
定风波(元丰五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 仙
临江仙(元丰四年)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 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 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问副的层次结构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抽 象的观点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把哲理 与诗情高度融合在一起,给读者以艺术 享受,令读者对文中逗乐关豁达有了更 深的体会。
以文 为赋
本文以文为赋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本文作为一篇赋,既保留了 传统赋体的诗的特质和情韵等特点, 又不拘泥于赋的固定形式,吸收了 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体现了“以文 为赋”的特点。一方面运用了扶梯 传统的对话手法、韵文和对偶局势, 使文章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 口,具有音韵美,另一方面又突破 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 语言故事,注入更多的散文因素, 用典而不拘故实,写景而富于想象, 使文章如行云流水 ,挥洒自如, 不拘一格。
四字 短语
找出文中至今还常用的四字短语: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水光接天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 酾酒临江 一世之雄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 一叶扁舟 沧海一粟
赋是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赋是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
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地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赋(包含赋与诗骚的区别、赋体的演变、赋的押韵、赋的结构的讲解)
赋包含赋与诗骚的区别、赋体的演变、赋的押韵、赋的结构的讲解。
一、赋与诗骚的区别1、赋的由来赋是文体的一种。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
《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2、赋的主要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是说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
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特点贯穿了整个赋史。
例如杨雄《解嘲》就是铺陈许多故事来为自己的“为官之拓落”辩解,江淹《别赋》就是用许多典故来铺陈各种离愁别绪。
铺陈事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汉代那些描写京殿和苑囿的赋。
例如司马迁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
3、诗骚和赋的分别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
但是一般地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
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
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七月》,《楚辞》中的《山鬼》《国殇》《哀郢》等都没有用连结的词语。
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
例如杨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则”“若夫”“且”“虽”“遂”等词语来连结上下文;江淹《别赋》用“况”“复”“故”“至若”“乃有”“又有”“傥有”“是以”“虽”等连结的词语;苏轼《前赤壁赋》用“于是”“况”“盖将”“则”“且夫”“苟”“虽”等连结的词语。
总的来说,赋与骚的差别是不大的。
因此赋与诗、骚的分别,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察。
赋比骚抒情的成分少,咏物说理的成分多,诗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多。
赋的性质在诗和散文之间。
二、赋体的演变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和文赋四种,比较概括地说明了赋体演变的结果。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律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起源于建安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代,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
1.律赋常用七言绝句。
律赋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一首,每句七个字,共计二十八字,每首八十四字,对仗齐整,语言简练有力,音律和谐。
2.状物描写严谨。
律赋注重描写景物,以客观的,准确的文字展现出事物的形态、色彩、声响等感官形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细节的描写要求精确,以便突出事物的特点。
3.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目的。
律赋在描写客观事物的同时,注重抒发主观情感。
律赋可以是哀悼之词、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思,也可以是咏史颂文、赞美诗文等。
文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感情与思想在其中表达出来,以达到感人肺腑,打动读者的效果。
比如《陈情表》中陈述表白韩信的忠诚、忧国忧民之情:“臣既已受诏,便宜依法纳首以对;至于前言切切,缅缅然词以陈其险,疏疏然辞以表其忠者乎?愿陛下识臣之决意,臣实不欲见矣。
”在这篇律赋中,战国名将韩信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现状的不满,用词不仅凄婉而且真挚。
4.史实予以体现。
律赋在抒情的同时,刻画了历史人物和事件。
律赋在描写事物的时候,会结合历史情境,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展开叙述,给作品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踏雪寻梅的情节,描写了晋代诗人祖咏在自己的梦中遇到了杜牧,并向杜牧表示自己与朝廷之间的最后别离的场景。
这首律赋通过描写杜牧在朝廷中的境遇,展示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5.反映时代变迁。
律赋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
律赋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来表达对时代陷入困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
例如白居易的《大抵旧时风绮罗,儿童言笑减林萝。
儿童所呈张仲谋,目睐悠长心未老。
》通过描写儿童对杂乱社会的清新视角,说明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种种问题,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律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它以七言绝句为基本形式,注重状物描写和抒发情感,同时融入史实和时代变迁的内容。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以赋名篇,始于荀子。
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
《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
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 i)文,体物写志也。
”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
“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
《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
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
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
)刘勰的看法较中肯,“辞「或称作“骚”)与“赋”是不同的文体,“赋”是由“辞”演变而成。
赋是一种什么文体
赋是一种什么文体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赋(文体)名词解释
赋(文体)名词解释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属于骈文的一种形式。
它是一种以模拟古人作品风格为特点的文学创作形式,多用于模仿古人作品的风格和语言,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汉代达到了鼎盛。
赋的创作对象广泛,可以写人物、景物、社会风俗、历史事件等等。
赋的形式多样,有骈赋、比赋、夹赋、杂赋等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赋的语言风格特点鲜明,常常运用典故、典型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以达到模仿古人作品的效果。
赋的写作要求严格,要求作者在模仿古人的同时,又要有自己的创新和个性,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观点。
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人雅士的创作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赋的兴盛时期,不仅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问世,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通过模仿古人作品的风格和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文人雅士的创作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汉代的赋
于是郑女曼姬,被阿緆,揄紵缟,杂纤罗,垂雾縠,襞积褰绉,郁桡豀谷。衯衯裶裶,扬袘戌削,蜚襳垂髾。扶舆猗靡,翕呷萃蔡;下靡兰蕙,上拂羽盖;错翡翠之威蕤,缪绕玉绥。眇眇忽忽,若神仙之髣髴。
这还是静态观察,下面还有在蕙圃中追逐游戏、在清池中游泳,更是极尽铺张之能事。
5、汉朝廷统治者的提倡,也对汉赋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汉武帝刘彻本身就是个擅长文学的大才子。据说武帝每逢宴会,必要论及赋体文学的创作。有汉一代,史书上明确记载以赋得官的,起码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乘、王褒、张子侨、扬雄(以上西汉);崔篆、李尤(东汉)等。统治阶级的提倡,无疑刺激了文人作赋的积极性。如“陈阿娇《长门赋》”的故事。到班固生活的东汉初年,流行于世的汉赋作品已达九百余篇,知名作者有六十多人(据《汉书?艺文志》)。
散体大赋(又称体物大赋)的特点:
大赋是汉赋中最具特色的赋体:它的特点:①体制宏大,篇幅较长,一般都在千言以上;②多用铺陈夸张的手法,语言华美,词藻富丽;③内容上多写宫殿、苑囿、京都、山川等壮丽的事物以及帝王的活动;④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⑤散韵结合,正文以韵文为主,序、尾一般用散文。
2、汉代至武帝之前的政治稳定,为汉赋创作出现高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汉赋
名词解释汉赋汉赋是古代中国文学的一种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赋最早出现于汉代,而汉赋的鼎盛时期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
下面将对汉赋进行名词解释。
一、汉赋的定义汉赋是一种抒发情感、描绘景物、讴歌人物的韵文体裁。
它通过丰富的比喻、夸张的修辞和多层次的意象,以及独特的韵律和韵音的运用,表达出作者的感受和观点。
二、汉赋的特点1.比兴手法:汉赋以比兴为其主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描绘绚丽多彩的目的。
比如将云彩比作绸缎、流水比作银河等等。
2.描写技巧:汉赋以细腻的描写技巧著称,通过详细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等,使读者能够产生直观的感受,仿佛亲临其境。
3.抒发情感:汉赋追求情感的真实和直接,通过凝练的词语和精确的构思,将作者的感情直接传递给读者,引发共鸣和思考。
4.韵律和韵音:汉赋注重文章的韵律和韵音的运用。
它采用七言或五言的句子结构,注重音节的抑扬顿挫,使文章既有音乐感,又有节奏感。
5.主题广泛:汉赋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以史事为题材的史赋,也有以山水为题材的山水赋,以及以人物为题材的人物赋等等。
不同的赋体强调不同的主题和情感,但都彰显了作者的才情和才华。
三、汉赋的代表作品1.《离骚》:《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美得令人窒息的赋体辞章,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
它以婉约的笔触和悲壮的情感,描绘了屈原自贬谪之后的心路历程。
2.《观沧海》:《观沧海》是东汉文学家张衡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对海洋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沧海桑田的感慨与追求。
3.《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是东晋文学家高适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韵律,描绘了长安城的繁荣和盛景。
以上是对汉赋的名词解释。
汉赋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卓越的创作水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赋的基本特点范文
汉赋的基本特点范文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其基本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以议论抒情为主
汉赋以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议论性质。
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通过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慨和人生哲理来表达对社会现象、文化风貌以及个人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这种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使汉赋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
二、咏物抒志,形象生动
汉赋善于以咏物抒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现,寄托抒发个人的志向抱负、人生感慨和情感,使抽象的理念、情感、抱负具象化,从而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同时,汉赋注重形象描绘,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跃然纸上,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三、运用夸张手法,丰富表现
四、对古人的传统继承与创新
五、形式多样,技巧丰富
汉赋的形式多样,既有长篇赋,如《神女赋》、《临江仙赋》等,也有短篇小赋,如《东篱乐府》、《东篱荔枝赋》等。
汉赋在技巧上也非常丰富,例如运用修辞手法、排比、对仗等手法营造节奏感和音乐感;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进行意象的创造和表现等等。
别赋
课文分析
第四段:总结全文,说明离别之情难以用言语表达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同“黯然销魂”相呼应。 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课后思考与作业
1. 《别赋》何以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 2· 你有过与人离别的经历吗?这篇赋能引起 你的一些共鸣吗?(谈离别 、 经历离别) 3. 你还读过哪些抒写离别的名篇?找出并说 说它们各自的优长。
别赋(节选)
江淹
一、文体知识介绍:“赋”的发展 流变
•
“赋”——文体名。以楚辞为滥觞。出现于战国 后期。至荀况始有定名(《赋篇》)。 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并盛行。 汉代最流行的文体,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都 努力写赋,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作汉 代文学的代表,专称汉赋 。汉赋多为歌功颂 德的作品。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
课文分析
第一段:总叙离愁之苦,然后从行子、居人两方面具 体描写别离之悲。 写行子:风传异响、云呈奇色、舟凝水滨、车停山侧、 船荡漾不前、马寒鸣不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 染“行子”上路的凄凉气氛。 “以哀景衬哀情”, 烘托行子不忍离去的心情。(六个排比句) 写居人:通过种种景物描写,渲染忧愁的气氛,刻画 亲人远行后的寂寞凄凉之感,生动传神。
作者简介 江淹(444-505),字文 通。南朝(宋齐梁)著名 诗赋家。6岁能诗。 现存赋20多篇,以 《恨赋》、《别赋》最为著 名。
背景资料
有关江淹的传说
“江郎才尽” Leabharlann 梦笔生花”别赋(节选)江淹
课文分析
全文写七种离别: 富贵者别离、剑客别离、从军者别离、 使外(去国)者别离、夫妇别离(游子思 妇)、学道者别离、情人之别
一、文体知识介绍:“赋”的发展 流变
特点: “体物而言志”。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讲 究文采、韵律、节奏。汉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 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 “文赋”。 汉赋:富丽堂皇、鸿篇巨制。“大赋” 骈赋:两晋南北朝。注重形式华美。篇幅短小。 律赋:唐代国家考试科目,沿袭到清末。形式严格。 文赋:唐古文运动倡导下形成的散体赋。杜牧《阿旁宫 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的文体特征颂之流亚”。
同时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
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的认识。
《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是作动词用。
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时也没有机会运用背诵几句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
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
于是,这种“不歌而诵”的流传形式,便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遂称为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由原来的动词而变成名词了。
这样,以“歌”与“诵”来区分诗与赋,可谓抓住了赋的特征。
赋虽然和诗一样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与歌曲无关,也就是说赋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
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也不能由此而否定汉代以“歌”与“诵”来划分诗赋的时代意义。
“不歌而诵”虽不能概括赋的全部特征,但它仍不失为对赋的基本特征的一种探本之论。
所以这一概括,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们所常常征引。
再者,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种看法最为人们所公认,因为它准确的概括了赋的基本特征。
先说“铺采摛文”。
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
《周礼·春官·大师》“曰风、曰赋、”郑玄注:“赋之言铺,其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刘勰所说的“铺采摛文”,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铺陈词藻,彰显文采。
主要是讲写作技巧,一方面是强调文体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文体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二者相辅相成,这就从写作特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讲清了赋的特征。
再说“体物写志”。
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
文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写“志”,即言情。
《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主要是讲诗的抒情特点。
晋代的陆机作《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
”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
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体“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
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摛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通过“铺采摛文”的夸张手法,写出了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语、花木、珠玉、宫馆等景物,以及皇上在上林苑中大规模田猎的逸乐情状,所以刘勰说此赋“繁类以成绝”。
东汉写衍的《显志赋》,也同样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反复写自己寻求崇高志向与情愫的情景。
可见,赋体文学的状景写情,都是以铺陈直叙为特征,所以刘勰说:“赋者,铺也。
”一、赋的流变赋产生于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后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荀卿和宋玉,他们是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家。
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赋在不断发展,几经变化,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具有独特的赋体作为它的标志。
1.大赋大赋,也称古赋或汉赋,一般相对小赋而言。
这种赋体兴起并盛行于两汉时期,从楚辞发展而来,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
代表作品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长扬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以及左思的《三都赋》等。
这种赋的特点,大都是以问答为骨架,喜欢用古文奇字和双音叠韵词,凡铺排扬厉处多用整齐对称的骈语,叙述和提顿的地方常用散句。
一般说来,其体制宏伟,结构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颇有一种“包括宇宙,总览人物”之风貌。
动辄两三千言,或者四五千言,乃至近万言。
其内容多为描写宫苑游观,铺陈大都名邑,渲染出猎气魄等。
这种赋休,好用典故,文辞艰深、晦涩,不易读懂。
作者常于结尾处显示讽喻之意,以表明作赋的主旨,但往往是“劝百讽一”,适得其反。
2.骈赋骈赋,也称为“俳赋”,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这种赋,是在大赋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骈赋体。
它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即骈俪,是指字句的对偶。
骈赋主要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文辞华美,对仗工稳,韵律和谐,炼词熔典都非常讲究,多以骈四俪六为节奏单元,以连缀丽藻雅词为谋篇根本。
和大赋相比,则少有铺陈文物、堆砌难字僻词的现象,还比较重视对情景的描述,呈现出较多的诗体美和音乐美。
孙梅在《四六丛话》论到赋的演变时说:“左(思)陆(机)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日事研华,古(大)赋一变而为骈赋。
江(淹)鲍(照)虎步于前,金声玉振;徐(陵)庾(信)鸿骞于后,绣错绮交。
固非古音之洋洋,未如律体之靡靡也。
”这里所提到的几位名家,也都留有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传世,如陆机的《文赋》,江淹的《别赋》,鲍照的《芜城赋》,徐陵的《鸳鸯赋》,庾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等。
3.律赋律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形成的。
“律”,是指格律,也就是作赋必须严格遵守对仗、声律的要求,不得随意而为,和写格律诗相似。
律赋的出现和定型,是与唐代科举取士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当时的进士考试,既要作诗,也要写赋。
律赋的形成大约在唐中宗时期,其主要特点是:首先,讲究押韵。
比起骈赋来,更为注重音韵的平仄协和。
一般由考官或皇上命题,出几个韵字,规定几类韵脚,按韵作赋。
后来逐渐定型,限用八韵。
如唐代一次考《旗赋》,便以“风日云野、举国清肃”为韵脚,依次押韵,不得颠倒错乱。
其次,强调对仗。
大家知道,骈赋最重视的是对仗,讲究骈四俪六,要求严格。
而律赋在对仗、锤炼字句上比起骈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次,篇幅较小。
一般说来,字数为四百字左右。
如王启的《江南春赋》,只有361字。
所以李调元在《赋话》中说:“唐时律赋,字数定限,鲜有过四百者。
”最后,开头破题。
律赋作为应试文休,要求开端就要扣题,词旨既显豁,又不浅露。
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试《日五色赋》,李成则以“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开篇点题,为时人所称,一跃而成为状元,传为佳话。
韩愈、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名家,都有律赋传世。
4.文赋文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在唐代古文运动影响下产生的新赋体。
它一反骈赋和律赋在对偶、用韵方面的限制,强调像散文那样无拘无束,自由挥洒。
其代人物为欧阳修、苏轼、杨万里、范成大等。
文赋与大赋、骈赋、律赋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结构别致,议论纷呈,句式松散等几个方面,这在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杨万里的《浯溪赋》,范成大的《馆娃宫赋》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从总体上说,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体裁。
骈赋、律赋侧重抒情与辞采,就声律方面看,接近于诗;而文赋则结构松散,句式灵便,从这行文面看,更近于散文。
所以,宋代的著名文赋作品,也可以当作散文来欣赏。
值得注意的是,文赋并不完全排斥对偶,有时也在运用这种形式。
如欧阳修《秋声赋》中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句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便是很好的例证。
另外,文赋也同样用韵,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就有十二次换韵。
与律赋不同的是,不那么太受约束。
三、赋的特点赋是同诗、词、曲并列的一种特殊文体,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赋必押韵赋既然是诗与文的结合体,亦诗亦文,在体制上要求必须押韵;不押韵就不能称为赋。
不过,赋的押韵不像诗那么严格,无须一韵到底,也可以平仄兼押。
归纳起来,有四点。
首先,可以换韵。
一般说来,赋的篇幅较长,几百字,几千字,甚至上万字,这就无法一韵到底,须中途变换。
有的大赋,换韵竟达几十次,乃至上百次。
像左思的《三都赋》、庾信的《哀江南赋》,都换几十次。
其次,适应段落。
赋的换韵,往往与内容段落相一致,有些赋家则用换韵来表示段落,提示内容。
如江淹的《别赋》,许多段是一韵到底的,换韵则另起一段。
再如15年前,云南周善甫老先生写了一篇《春城赋》,题下标明以“春城无处不飞花”为韵,全文七段,每一段一韵,中间不换,极有风韵。
其次,隔句相押。
赋的押韵,灵活多样。
有的一句一押,有的隔句一押,有的三四句或四五句一押,并没有严格规定。
不过,最基本的是隔句相押,和《诗经》、《楚辞》的手法是相近的。
2.讲究对仗对仗,是赋讲究文采的一种表现。
赋如果没有对仗,和散文又有什么区别?追根溯源,赋中最早使用对仗的,是西汉王褒的《洞箫赋》。
嗣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均有较为精工的对仗。
到了魏晋,赋中使用偶句越来越多,如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左思的《三都赋》,也用了大量的骈偶句,为洛阳纸贵增加了砝码。
陆机的《文赋》,由于对仗工整,又富于变化,使作品更加典雅与精美。
到了南北朝,因为出现了骈赋,作品中的偶句倍增,有的作品更是一骈到底。
像沈约的《丽人赋》、谢庄的《月赋》、吴均的《八公山赋》,江淹的《恨赋》,都号称名篇,以对仗工美而受人赞扬。
特别是庾信的《哀江南赋》,三千三百余言,除开头或过渡有少量散句之外,全文都是对仗,而且形式多样,巧于变化,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继承六朝遗风,凡作赋皆有对句。
就连李商隐只有八句32字的咏物小作《虱赋》,居然还有四句对仗,“亦气而孕,亦卵而成”;“回臭而多,跖香而绝”。
3.铺张扬厉赋作为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铺张扬厉,即在描绘事物时,多用夸饰手法,极力渲染,以张大其事,从而引起注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如司马相如、扬雄的一些大赋,像《上林赋》、《长杨赋》都通过繁多的景物描写,渲染出汉代京都苑囿的空前盛况和帝王田猎的奢靡豪华。
前面在讲赋的对仗时,所引曹植《洛神赋》中的那一段,则是写人物运用铺陈手法取得成功的典型范例,大家不妨推敲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