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讲义 第2讲明确文体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
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
1.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
(1)在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例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
(2)在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在《谈骨气》这篇文章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的中心论点。
(3)在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在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
论证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1)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二、落实论述类文本的三步读文法
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明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读文的重点应放在厘清文章的论述关系和行文的逻辑关系。三步阅读法如下:
第一步:边读边标出3类关键词
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在行文中往往精心选取3类词语来强调要表达的内容,有时还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词语暗示文章的思路,读文时,要能迅速捕捉到并标示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要梳理的关系有两类,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读完全文,根据前两步落实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梳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形成全文的行文结构图。也可根据第2题四个选项对于文章论证关系的分析,进一步矫正所画结构图的相关要素。
如鲁迅《拿来主义》的全文结构图:
拿来
主义⎩
⎪⎪⎨⎪⎪⎧ 破⎩⎪⎨⎪
⎧ 闭关主义(排外)送去主义(媚外)
立
⎩⎪⎨⎪⎧ 破(三种态度)⎩⎪⎨⎪⎧
孱头——逃避主义 混蛋——虚无主义废物——投降主义立(拿来)⎩⎨⎧
占有——使用(鱼翅)
挑选
——存放(鸦片)
创新——毁灭(烟枪、烟灯、姨太太)
从此结构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全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
真题示例 ◎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①
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②
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③
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①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②
,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③
,“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①
,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②
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③
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①
,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②
,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③
,数字化记忆
◎信息提炼
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④
。因此⑤
,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构画行文思路]
被遗忘权⎩⎪⎪⎨⎪⎪
⎧总⎩⎪⎨⎪
⎧
“被遗忘权”的内涵大数据对记忆与遗忘的影响“被遗忘权”出现的意义
分⎩⎪⎨⎪⎧对“隐私”的影响: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
对“记忆”的影响:能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
对“主体身份”的影响: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数字 化记忆的抵抗
[尝试答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