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

合集下载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2010-07-26 14:57:04|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订阅本文引用自alisonke(王慕康)《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红色记忆系列——之十三三、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

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

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总兵力共3万余人。

时为中国共产党控制下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

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

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政府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部分。

10月12日,迫于政府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

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物质,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苏区到达顶峰时期。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

红一军团:| 红三军 | 红四军 (红一方面军) | 红十二军 | 红二十军 | 红二十二军红三军团:| 红五军 | 红七军 | 红八军 | 红十六军 | 红二十一军
红五军团:| 红十三军 | 红十四军 | 红十五军
红七军团
红八军团
红九军团
红三十五军 | 少共国际师 |红十八军
红十五军团:| 红二十五军 | 红二十六军 | 红二十七军
红二军团:| 红二军 | 红六军
红六军团 | 红三十二军
红四军 (红四方面军) | 红九军 | 红三十军 | 红三十一军 | 红三十三军
红十军团 | 红十军 | 红二十八军 | 红二十九军 | 红三十四军 | 红一军 | 红二十三军 | 红二十四。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央曾经计划将红军一、二、三、四军团依次扩编为方面军,后来,因为彭德怀同志主动提议第三军团和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红三方面军的计划,遂造成了缺编。

然而,据军史资料记载,红三方面军缺编另有其他一些原因。

中国工农红军由军发展到方面军,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

当时的中央认为只有朱德、毛泽东及彭德怀的部队可以称为红军,其余如贺龙等都不能叫做红军,只能算作游击队。

因此,各地红军的编制及番号也就各行其是。

1930年1月,中央军事部召开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红军的番号和编制,将几部较大的红军编为一至八军。

这是红军史上的第一次统一规划。

4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国红军按地域组成军团,一路为“湘鄂赣交界处的三、四、五等军”;二路为“湘鄂边界的二、六、十等军”;还有一个是“闽粤桂七、十一、十二、等军”,这是红军首次由军组成军团的计划。

5月间,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对这个计划作了一次调整,决定组成4个军团,即三、四、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

6、7月间,红一、二、三军团分别成立,只有第四军团没有成立。

在这期间,中央及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出成立方面军的指示。

1930年8月23日,红军一、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随即组成了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在得知这一消息前后,仍没有发出组成方面军的指示。

8月29日,中共中央给长江局并转湖南省委、湘鄂赣前委及后委的信,即关于占领长沙的战略与政策的指示,其中提到:“在现时一、二、三军团上应成立总司令部组织,中央决定以朱德同志为总司令以统一指挥”,并没有指示其组成红一方面军。

当时,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在报道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时,也从未使用过红一方面军的番号,而是用三、四、五、八军的番号。

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9月17日给中央的报告中说:红一、三军团会师后,为指挥一、三两个军团起见,已由一、三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组织总前委,公开组织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治委员,杨岳彬为总政治部主任。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

中国工农红军百科名片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目录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历史沿革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中央颁布第一次反“围剿”(1930)第二次反“围剿”(1931)第三次反“围剿”(1931)第四次反“围剿”(1932)第五次反“围剿”(1933)长征改编编制变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概述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1935年7月的序列表1935年11月——1936年10月1936年12月——1937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历史沿革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中央颁布第一次反“围剿”(1930)第二次反“围剿”(1931)第三次反“围剿”(1931)第四次反“围剿”(1932)第五次反“围剿”(1933)长征改编编制变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概述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1935年7月的序列表1935年11月——1936年10月1936年12月——1937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展开编辑本段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2015-03-03 14:05中国档案孙伟王柳芳我要评论0扫描到手持设备字号:核心提示: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没有统一全国红军的部队编制,后来中央进行了多次改编,加上各根据地改编的步调不完全一致,导致部队番号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混乱,特别是重复现象比较常见。

本文主要介绍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及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没有统一全国红军的部队编制,后来中央进行了多次改编,加上各根据地改编的步调不完全一致,导致部队番号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混乱,特别是重复现象比较常见。

据统计,全国先后建立了不同军级番号的红军部队共计三十五支,却出现过三支红三军、红四军、红八军、红九军、红十一军、红十五军、红十九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的番号。

本文主要介绍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及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由于中共中央对红军没有统一的序列安排,根据地之间又缺乏交流,各地起义军的名称很不一致,而且各个部队的番号出现了不少重复。

中共中央于1928年5月25日颁布《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要求“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这个大纲的颁布,对于各地的红军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后,全国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

各地红军乘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之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发展苏区,部队不断发展。

到1930年春夏,全国红军已有10多个军约7万人,另有地方武装约3万人。

此时,红军的作战和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由过去的以游击军、游击战为主向以正规兵团、运动战为主转变。

随着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的军事战略与部署也相应发生转变,特别是开始对红军的体制编制进行统一的规范。

1930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颁布《军事工作大纲》,规定了全国红军第一军至第十四军的番号和活动地区。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1930年春夏,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实行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

4月15日,中央军委发布《军事工作计划大纲》,提出对全国红军实行“集中组织,统一指挥”。

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再次强调组建军团以上的统一指挥机构,决定按“三三制”原则整编红军。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中共中央最初的计划,是以4个军团为基础发展组建4个方面军。

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精神,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于6月决定,将长江军区所辖的主力红军集中整编为4个军团:以赣南闽西地区的红3、红4、红10军组成第1军团;以湘鄂赣地区的红5、红8军组成第2军团;以湘鄂西地区的红2、红6军组成第3军团;以鄂豫皖地区的红1、红9军组成第4军团。

6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计划。

但在创建过程中,实际组成的军团序列和编制与计划略有不同。

1930年6月中旬,红4军与1930年5月成立于赣南闽西地区的红6军(后改为红3军)和红12军在福建汀州组成红军第1军团(开始称第1路军),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6月10日前后,红5军与由其第5纵队扩编而成的红8军在大冶组成第3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

7月中旬,红2军(由湘鄂边红4军改称)与1930年2月在鄂西地区成立的红6军在江陵组成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

1931年1月,红1军与活动于蕲(春)、黄(梅)、广(济)地区的红15军合编组成红军第4军,未称军团。

1930年8月23日,红1军团和红3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后,两军委前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共同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

1931年11月7日,红4军和刚刚成立于皖西六安麻埠的红25军合编组成红军第四方面军。

之后,在长征途中红2军团和红6军团于1936年7月5日奉命组成红二方面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的红32军(由原中央红军第9军团改编)编入红二方面军序列。

这样,红军三大主力在编制上正式形成。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作者:暂无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3年第5期中国工农红军只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而无红三方面军,是由于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的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造成的。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将活动于闽西和赣南以及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分别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团,还准备在这4个军团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红军,然后再把它们编成4个方面军。

根据这个计划,红一、红二、红三军团相继成立。

红一和红三两个军团组成后,按原定计划,本应在短期内迅速扩大,然后分别编为红一和红三方面军。

但是,在1930年8月召开的红一、红三军团前委联席会上,以彭德怀为书记的红三军团前委提议成立红一方面军和总前委,红三军团不扩编为红三方面军,直接编进红一方面军建制。

联席会议通过这一提议,并一致同意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和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

这样,红三方面军就没有成立。

1931年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长竹园会师后,合编为红四军。

同年11月,红四军与活动于皖西的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红二军团和组建于1933年6月的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的木黄会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

1936年7月初,红二、红六军团及其总指挥部和红三十二军(原为红一方面军红九军团)在长征途中奉命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长征之前,1933年秋,中革军委也曾有过把新成立的红七、红八、红九、红十这4个军团合编为红三方面军的计划,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由于这4个军团一部分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一部分跟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所以合编计划未能实现。

本刊编辑部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 000个为什么》。

红军八路军野战军领导名单

红军八路军野战军领导名单

红军八路军野战军领导名单红军、八路军、野战军领导名单一、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与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1930年8月由红军第1、3军团组成,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委。

曾在江西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四次“围剿”。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次年10月胜利到达陕甘苏区。

,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

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由方面军总指挥部兼,下辖3、4、12、20、22军,共5个军。

第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下辖5、8、16军,共3个军。

全军共计3万余人。

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

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简称红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

红二方面军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第32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第二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组成。

1930年7月,红二方面军部分领导人湘鄂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和第6军在公安会师。

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同志奉命率领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同年10月到达黔东印江县的木黄与第二军团会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

同年11月到1935年8月,发动了湘西攻势,恢复和建设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部队发展到1.7万多人。

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第二、六军团突破敌军的包围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西康甘孜同第四方面军会合。

两军会师后,在党中央领导下,于7月初,第二、第六军团、第32军(原属红一方面军的第九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进行斗争。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1930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以湘鄂赣边独立师和红五军第一纵队为主,与修水、平江、铜鼓等各县赤卫队合编成红十六军。

军长胡一鸣,政治委员李楚屏,副军长孔荷宠。

编辑摘要目录1 简介2 转战岳阳、临湘3 攻克湘阴县城4 粉碎第一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 简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1929年9月2日,湘鄂赣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将原平浏岳游击总队的一部分与平、浏、修、铜、万等县游击队集中起来,编成湘鄂赣边境独立团。

1930年5月,特委又以五军一纵队与独立团扩编为独立师。

辖3个纵队、500多支枪,邱训民任师长。

7月,独立师随三军团参加第一次攻打长沙后,中共湖南省委决定“以湘鄂赣边境的红军集合平、修、铜、宜各县的赤卫队改编为红军第十六军,以胡一鸣为军长,孔荷宠副之。

”《湖南省委给中央的信》1930年8月1日。

内部资料。

8月,红三军团第二次攻打长沙时,十六军正式编成,属三军团编制,共2000多人,辖七、九两师。

孔荷宠任军长。

于兆龙任政委(后邓乾元、黄志竞任政委)。

三军团离开湘鄂赣后,红十六军便成为苏区的主力红军。

1933年初,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政府与中革军委决定以湘鄂赣苏区与湘赣苏区的红军组建红六军团,红十六军改为六军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政委温锦惠,政治部主任铙汉炳。

6月中旬,红六军团正式成立,十六师仍留湘鄂赣根据地活动。

[1]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 转战岳阳、临湘1930年8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指示,湘鄂赣边境独立师和平江、浏阳、修水、铜鼓、岳阳等县部分赤卫队,在平江长寿街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辖七、八、九3个师,属红三军团领导,军长胡一鸣。

红十六军组建后不久,副军长孔荷宠率2000余红军指战员,从平江岑川水口桥出发,取道罗内、黄伏太、新墙,向岳阳县城前进,沿途打垮岑川、罗内、黄伏太、新墙4个保安团,缴枪200余支。

8月下旬,红十六军第七师一部在政委邹之谟率领下转战到岳阳与临湘毗邻的西塘地区,进行部队整训。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一、红一方面军【简介】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参加南昌起义、平江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农民军。

1930年6月间,根据中央指示,红1军团在闽西汀州成立,红3军团在鄂东南成立。

两军团成立后即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并于8月23日在浏阳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

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全军共计3万多人。

1931年11月,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同年底进行整编,方面军辖红1、红3、红5军团,共有兵力7万。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1方面军总部。

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革军委,红二方面军再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甘孜和红4方面军会师后,红1方面军第1军团和第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余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一方面军组成后,征战不断,战绩辉煌。

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第1、2、3、4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先后增编了第5、第7、第8、第9等军团,部队发展到10万之多。

尽管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导致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且湘江一战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但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下,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此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进行了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西征甘宁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苏区,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红二军团

红二军团

红二军团红二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0年7月4日,红四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7月7日,两军在公安召开联席会议,红四军改称红二军,成立红二军前委。

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要求,两军合编成红二军团。

红二军团的编制序列和领导人如下:军团总指挥贺龙、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周逸群(后邓中夏代)、参谋长孙德清(后汤慕禹代)、政治部主任柳克明。

下辖∙红二军,军长贺龙(兼任,后孙德清代)、政治委员朱勉之,下辖o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参谋长向鲁清,下辖▪第十团,团长张一鸣,政治委员吴凤卿▪第十一团,团长覃苏,政治委员汪毅夫▪第十二团,团长吴虎臣,政治委员张海涛o警卫团,团长贺佩卿,政治委员吴协仲∙红六军,军长旷继勋(后段德昌代)、政治委员段德昌(后柳克明代),下辖o第十六师(红六军第一纵队改编),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下辖▪第四十六团,团长李骑▪第四十七团,团长贾鸣钟,政治委员邱鸿禧▪第四十八团,团长桂伦,政治委员谭抗o第十七师(红六军第二纵队改编),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许光达,下辖▪第四十九团,团长刘仁载,政治委员戴文斌▪第五十团,团长张海清▪第五十一团,团长陈华山,政治委员段德福。

[1]全军团共1万余人。

10月,为配合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红二军团南渡长江,攻打常德,虽然连克华容、石首、公安、石门等地,但付出了很大代价却并未能达到“南征”的战略目标。

12月12日,红二军团小部分兵力和伤病员撤回洪湖地区,但主力在邓中夏的坚持下仍滞留江南,直到1931年9月才回到洪湖(此时红二军团已缩编为红三军)。

1931年初,红二军团再次对石门发起攻击,但遭遇较大损失,经过一段时间的游击战斗后于2月底退至枝柘坪一带修整,于3月底至4月初在枝柘坪召开前委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

枝柘坪会议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后万涛、彭之玉先后代理,最后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直到193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派关向应接任)、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原红二军、红六军分别缩编为红七师、红八师,另拟定由洪湖苏区的部队编成红九师。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序列红一方面军组建(1930年8—10月)总前委书记:毛泽东37岁总司令:朱德44岁副总司令:彭德怀32岁总政委:毛泽东37岁副总政委:滕代远26岁参谋长:朱云卿27岁政治部主任:杨岳彬22岁第1军团(辖第3、4、12军)总指挥:朱德44岁(兼)政委:毛泽东37岁(兼)第3军军长:黄公略32岁政委:陈毅29岁(后蔡会文22岁)参谋长:周子昆29岁第4军军长:林彪24岁政委:罗荣桓31岁参谋长:陈奇涵33岁政治部主任:彭祐第12军军长:罗炳辉27岁政委:谭震林28岁参谋长:林楚政治部主任:谭政24岁第3军团(辖第5、8军)总指挥:彭德怀32岁政委:滕代远26岁参谋长:邓萍22岁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4岁第5军军长:邓萍22岁(兼)政委:张纯清20岁政治部主任:吴溉之32岁第8军军长:何长工30岁政委:袁国平24岁(兼)参谋长:卢匿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4岁(兼)红一方面军整编(1933年9—12月,辖红1、3、5、7、9军团)总司令:朱德48岁政委:周恩来35岁参谋长:叶剑英36岁副参谋长:张云逸41岁政治部主任:杨尚昆26岁红一军团(辖第1、2、3师,1933年10月第3师归红九军团建制)军团长:林彪27岁政委:聂荣臻34岁参谋长:杨林(毕士悌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1岁(后)李卓然34岁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罗瑞卿27岁第1师(原红1军团改编,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29岁政委:黄甦25岁参谋长:毕占云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26岁第2师(原红1军团改编,辖第4、5、6团)师长:吴皋群23岁(后)陈光28岁政委:胡阿林32岁(后)刘亚楼22岁参谋长:曹里怀24岁政治部主任:史犹生红三军团(辖第4、5、6师)军团长:彭德怀35岁政委:滕代远29岁参谋长:邓萍25岁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7岁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张纯清23岁第4师(原红3军团改编,辖第10、11、12团)师长:张锡龙34岁(后)曹德清24岁政委:彭雪枫26岁(后)黄克诚31岁参谋长:张翼政治部主任:李井泉24岁第5师(原第7、21军合编,辖第13、14、15团)师长:彭绍辉27岁李天佑19岁(代)政委:乐少华29岁(后)陈阿金35岁政治部主任:黄克诚31岁(后)唐天际29岁第6师(1933年6月由兴国地方武装组建,辖第16、17、18团)师长:洪超24岁政委:徐策31岁参谋长:杜中美34岁政治部主任:欧阳钦33岁红五军团(辖第13、15、34师) 军团长:董振堂38岁政委:朱瑞28岁参谋长:陈伯钧23岁政治部主任:刘伯坚38岁第13师(原第13、15军缩编,辖第37、38、39团)师长:程子华28岁政委:宋任穷24岁第15师(原少共国际师改称,辖第43、44、45团)师长:陈光28岁(后)吴皋群23岁政委:肖华17岁政治部主任:冯文彬22岁第34师(1933年5月福建军区第19军改编,10月改归红7军团,12月复归红5军团,辖第100、101、102团)师长:周子昆32岁(兼)(后)彭绍辉27岁政委:程翠林26岁参谋长:袁良惠26岁政治部主任:刘英28岁红七军团(1933年10月组建,辖第19、20、34师;12月整编,第34师复归红五军团,第19、20师缩编为第19师。

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1929年,中共中央军事部向各省委通报了各地红军概况,随后在1930年4月15日的《中央军委军事工作大纲》中规定了全国红军军级建制的番号和活动区,这时红军共有军级建制十四个,编为红(军第)一军至红十四军。

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统一了红军的编制,并对军以下建制的番号和序列作出了统一规定。

1930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已有主力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这一决定未得到各部队执行,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

并再次命令将全国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只有预定改编为红三军的红二军团与预定改编为红四军的红一军、红九军、红十五军中的红一军、红十五军执行了决定,改编为红三军与红四军。

其余各部仍未进行改编。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正式称为“红军”,始于1928年5月25日。

之所以将自己领导的武装称为“红军”,其中一个原因是借鉴苏联红军的称谓。

当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指出:“为保障暴动的胜利与扩大,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义。

”为此,大纲明确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军事工作大纲》的颁发,对于各地的军事斗争和红军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纲颁发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源头和骨干力量,是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领导的近百次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和暴动中保留下来的武装,其中著名的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恽代英、聂荣臻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邓小平等领导的百色起义,等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相继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海陆丰、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赣东北、苏北等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依靠群众,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及指挥方针,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和“清剿”。

中国工农红军迅猛发展到30余万人,先后出现了35个军的番号。

本文记述的,就是红军各军首次成立时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后的走向。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史载红一军有两支。

一支为鄂豫皖边的红一军。

1930年3月18日,党中央在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师党委及全体同志的信中指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赣等省首先胜利的工作准备,无疑的要把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红军在集中组织、统一指挥原则之下联系起来,将这三师编为红一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的编制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的编制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的编制篇一: 中国工农红军的编制-红九军红九军1。

邓伟红九军1930年月3月,闽西各县赤卫队合编成立了中国红军第九军,下辖五个团,当时合计约3000人,枪约2000支,序列如下:军长:邓伟政委:高静山,邓子恢参谋长:郑益政治部主任:陈正1930年5月,红九军与红四军第三纵队合编为红十二军,该红九军番号取消。

2。

程克绳红九军1928年5月,由枣阳县农民武装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九军鄂北总队,当时合计约300人,枪约200支,总队长:程克绳。

1928年8月失败。

1930年春,成立了襄枣游击大队,当时合计约500人,序列如下:大队长:李宗贤副大队长:谢光武1930年4月15日,中央军委发出集中鄂北武装成立第九军的指示,1930年6月,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序列如下:师长:程克绳,张香山,赵侗,程祖武政委:张秀阡,余益庵,吴寿青参谋长:何尚志政治部主任:马三光1932年3月,第二十六师改称第一路游击军,另以地方游击队合编为第三路游击军。

1932年10月,从洪湖突围的红三军途径鄂北,留下部分武装与红九军第一路游击军合编为襄北独立团,该红九军番号取消。

3。

汤慕禹红九军1930年,在均县与房县地区建立了红军游击队,1931年春,改编为红九军第二纵队,当时合计约60人。

1931年9月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由红三军军教导团与红九军第二纵队合编组成红九军第二十五师,下辖第七十三团与第七十四团,当时合计约1000余人。

序列如下:军长兼第二十五师师长:汤慕禹政委兼第二十五师政委:朱勉之1932年4月,原红三军军教导团部队奉命返回洪湖,第九军其余部队前往兴山,与巴兴归教导第二师合编为红三军第四路游击总队,该红九军番号取消。

1932年秋,鄂豫皖军事委员会提出将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三个军的整编方案,为此组建了红九军,将鄂豫皖独立第四师改编为红九军第二十七师,下辖第七十九团第八十团与第八十一团,序列如下:师长:徐海东政委:王建南第七十九团团长:张四季第七十九团政委:杜本莲第八十团团长:熊海清第八十团政委:曾照瑞第八十一团团长:程启波第八十一团政委:詹大列1931年,军委警卫团与光山县独立团,罗山县独立团,潢川县独立团合编为警卫师,1931年5月底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三师,序列如下:师长:徐向前,王树声,旷继勋政委:陈奇,曹学楷副师长:王树声参谋长:汪剑?政治部主任:甘济时,程泽峰第三十七团团长:王树声,吴先宗第三十八团团长:李思禄,任难,高建中第三十八团政委:朱亚伦第三十九团团长:刘定根第三十九团政委:方应月1931年11月7日,第十三师改称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序列如下:师长:陈赓,旷继勋,何畏政委:刘杞,甘元景,詹才芳参谋长:郭炳政治部主任:张世海,王新亭,韩继祖,徐立清经理处处长:吴式平医务主任:刘凤源第三十四团团长:郑志芳,许世友政委:贺德斋,董德洪,韩继祖,熊国其第三十五团团长:高绍先,王学礼政委:梅宏华第三十六团团长:余天云政委:陈海松1933年7月,第十二师与巴中等地的地方武装三个团合并,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下辖第二十五师和第二十七师,后来又成立了第二十六师,序列如下: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曾传六,陈海松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保卫局局长:刘昌毅经理部部长:韩记能,叶再元经理部政委:赵炳人军医院院长:刘凤源,单承孟军医院政委:董贤映第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韩东山政委:陈海松副师长:潘幼卿,刘理运经理处处长:胡少先第七十三团团长:刘理运第七十四团团长:潘幼卿第七十五团团长:韩东山政委:徐源强第二十七师师长:王学礼政委:陈修神,梅宏华副师长:武传圣,汪成功参谋长:雷震政治部主任:李德明,丁先国第七十九团团长:武传圣政委:雷震第八十团团长:李兴发,吴世安第八十一团政委:郑维山副团长:聂风智第二十六师师长:刘理运政委:陈少猛政治部主任:谢富治1935年5月,第二十六师缩编为第七十六团,1935年七月21日,中革军委重新任命第九军军长、政委与参谋长,序列如下: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钧,陈伯稚政治部主任:谢富治,曾日三保卫局局长:陈宜贵经理部部长:胡少先经理部政委:陈其清军医院院长:单承孟军医院政委:董贤映第二十五师师长:韩东山政委:何立池,盛修?,吴诚忠第七十三团团长:孙汉言第七十四团团长:杨业华政委:李天锐第七十五团团长:陈立义政委:张荣福,吴诚忠第二十七师师长:刘理运政委:李德明,陈修举政治部主任:丁先国第七十九团团长:胡宗方政委:雷震第八十团团长:陈康政委:胡山宗,徐斌洲第八十一团团长:周如发军直辖第七十六团团长:陈家柱1936年4月,第九军进行整编,取消团建制,师以下直辖营,编为第二十五师、第二十六师、第二十七师和教导师四个师,序列如下: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稚,李聚奎,毕占云政治部主任:曾日三政治部副主任:徐太先保卫局局长:陈宜贵供给部部长:周业成,吴先恩供给部政委:赵炳仁,周业成第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韩东山政委:沈任钦第二十六师师长:刘理运政委:杨朝礼政治部主任:李德明第二十七师师长:陈家柱政委:陈修举,李德明参谋长:刘培基,姜振海政治部主任:夏祖盛教导师师长:谭德云,陶勇政委:易汉文政治部主任:李有庆1936年10月27日,第九军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西征,部队整编为两个师,各下辖三个团,另有军特务团与骑兵团,全军当时合计约6500人,序列如下:军长:孙玉清,王树声政委:陈海松参谋长:毕占云政治部主任:曾日三政治部副主任:徐太先保卫局局长:陈宜贵供给部部长:吴先恩供给部政委:周业成第二十五师师长:韩东山政委:杨朝礼第七十三团团长:孙汉言第七十四团团长:杨业华第七十五团团长:陈立义政委:张荣福第二十七师师长:刘理运政委:李德明,易汉文第七十九团团长:胡宗万政委:雷震第八十团团长:李兴隆政委:贺健第八十一团团长:陶勇特务团团长:杨业华政委:李三金骑兵团团长:黄高宏该军于1936年11月16日-18日在古浪城战斗中伤亡2400人,随后于1937年3月12日在梨园口损失2个团,残部退入祁连山,编入右纵队,在北进中大部损失,仅王树声等少数人员分散由内蒙古绕回陕北,至此该军完全损失,番号撤消。

中国工农红军为何缺编红三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为何缺编红三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为何缺编红三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由军发展到方面军,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没有统一编制的计划。

那时的最高领导机构认为:“目前中国,只有朱毛及彭德怀的部队可以称为红军,其余如贺龙等都不能叫做红军”,只能算做游击队。

因此,各地红军的编制及番号也就各行其是。

美女人体艺术1930年1月,中央召开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红军的番号和编制,将几部较大的红军编为一至八军,这是红军史上的第一次统一规划。

4月15日,军委决定将全国红军按地域组成军团,这是红军首次由军组成军团的计划。

5月间,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对这个计划进行了调整,决定组成4个军团,即三、四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

1930年8月23日,红军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随即组成了红军第一方面军。

高尚斌说:“当时,中央并没有指示其组成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是由一、三军团前委联席会议根据第二次攻打长沙的军事需要,为指挥方便而自行组成的。

”品色“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也不是中央统一规划的。

与红一方面军成立时的情况一样,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也是因为军事指挥的需要。

当时红四军团和新成立的红二十五军合攻黄安县城,为便于统一指挥成立了红四方面军。

”中央也曾有过组织方面军的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一直没有实现。

尽管红一、四方面军的成立不是中央统一规划的,但毕竟已成事实,在那个时候,中央与各地的联系因交通不便造成很多困难,各地情况也是瞬息万变,发生这种现象并不奇怪。

中央在后来的指示中,也承认了这种编制。

当时,红一方面军辖第一、三、五、七、八、九、十等军团,总兵力达14万人。

1932年秋入川的红四方面军也发展成5个军,共8万人。

主力红军除此两部外,尚有红二、六军团。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遵照中央指示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而第三方面军只好缺编。

1937年8月,这三支主力红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三方面军就更没有再编的必要了。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300人)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俊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参谋长:徐向前(兼)第1师师长:徐向前(兼)政委:李荣桂副师长:刘英第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参谋长:漆德伟(兼)第3师师长:肖方政委:姜镜堂副师长:周维炯总预备队指挥:王树声政委:曹学楷独立旅旅长:廖业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5600人)军长:贺龙政委:周逸群第4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参谋长:向鲁清第10团团长:张一鸣政委:吴凤卿第11团团长:覃更生政委:汪毅夫第12团团长:吴尧臣警卫团团长:贺敬卿政委:陈协平(兼)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5000余人)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文参谋长:周子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6000余人)军长: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李涛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邓萍政委:张纯清第1师师长:李实行政委:候中英第3师师长:彭鳌政委:谢翰文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6000人)军长:邝继勋政委:段德昌第16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46团团长:李子奇第47团团长:贾鸣钟政委:邱鸣禧第48团团长:程光明政委:谭抗第17师师长:许光达政委:李剑如第49团团长:刘仁载政委:戴文斌第50团团长:张海清第51团团长:陈华山政委:马三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6400人)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政治部主任:陈豪人第一纵队司令:李谦政委:沈敬斋第二纵队司令:冯达飞政委:袁任远第三纵队司令:韦拔群政委:李朴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5000人)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第4师师长:黄云桥政委:黄克诚第6师师长:郭炳生政委:彭雪枫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800人)司令员:张焕民政委:孙永康第一梯队:张焕民第二梯队:刘暄第三梯队:姚洗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20000余人)军长:周建屏政委:徐振武参谋长:杜石界政治部主任:吕振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古大存政委:严汉章参谋长:古公鲁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军长:伍中豪政委:邓子恢参谋长:邓毅刚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6000人)军长:胡么冕政委:金贯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4000人)军长:何坤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2000人)军长:蔡升熙政委:陈奇第1团团长:查子清政委:李奚石第3团团长:黄刚政委:陈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委:于兆龙政治部主任:吴天翼第7师师长:高咏生政委:邹云谟第9师师长:李玉根政委:邱训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军长:肖大鹏政委:曾炳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刘铁超政委:李任予政治部主任:陈正中国工农红军新十二军军长:左权。

红军主力部队战斗序列

红军主力部队战斗序列

红军主力部队战斗序列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一、南昌、秋收、广州起义部队序列
二、红军战斗序列(1928年7月-9月)
三、红军战斗序列(1929年6月-12月)
四、红军战斗序列(1930年以后)
五、红军战斗序列(1933年6月份以后)
六、红军战斗序列(1934年10月份以后)
七、红一方面军战斗序列(1935年12月份于陕西省)
八、中国人民共产党抗日红军战斗序列(1936年12月份以后)
本文中暂缺1931年、1932年、1935年、1937年的战斗序列。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一些红一、二、四方面军等军史与各革命根据地史初稿,各种关于红军的材料及回忆录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等机构合办的抗战数据平台。

由于水平有限,编辑工作中难免有疏误之处,竭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以此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300人)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俊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参谋长:徐向前(兼)
第1师师长:徐向前(兼)政委:李荣桂副师长:刘英
第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参谋长:漆德伟(兼)
第3师师长:肖方政委:姜镜堂副师长:周维炯
总预备队指挥:王树声政委:曹学楷
独立旅旅长:廖业棋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5600人)军长:贺龙政委:周逸群第4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参谋长:向鲁清
第10团团长:张一鸣政委:吴凤卿
第11团团长:覃更生政委:汪毅夫
第12团团长:吴尧臣
警卫团团长:贺敬卿政委:陈协平(兼)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5000余人)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文参谋长:周子昆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6000余人)军长: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李涛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邓萍政委:张纯清
第1师师长:李实行政委:候中英
第3师师长:彭鳌政委:谢翰文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6000人)军长:邝继勋政委:段德昌
第16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
第46团团长:李子奇
第47团团长:贾鸣钟政委:邱鸣禧
第48团团长:程光明政委:谭抗
第17师师长:许光达政委:李剑如
第49团团长:刘仁载政委:戴文斌
第50团团长:张海清
第51团团长:陈华山政委:马三光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6400人)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政治部主任:陈豪人
第一纵队司令:李谦政委:沈敬斋
第二纵队司令:冯达飞政委:袁任远
第三纵队司令:韦拔群政委:李朴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5000人)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第4师师长:黄云桥政委:
黄克诚第6师师长:郭炳生政委:彭雪枫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800人)司令员:张焕民政委:孙永康
第一梯队:张焕民
第二梯队:刘暄
第三梯队:姚洗心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20000余人)军长:周建屏政委:徐振武参谋长:杜
石界政治部主任:吕振球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古大存政委:严汉章参谋长:古公鲁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军长:伍中豪政委:邓子恢参谋长:邓毅刚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6000人)军长:胡么冕政委:金贯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4000人)军长:何坤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2000人)军长:蔡升熙政委:陈奇
第1团团长:查子清政委:李奚石
第3团团长:黄刚政委:陈西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委:于兆龙政治部主任:吴天翼第7师师长:高咏生政委:邹云谟
第9师师长:李玉根政委:邱训民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军长:肖大鹏政委:曾炳春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刘铁超政委:李任予政治部主任:陈正中国工农红军新十二军军长:左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