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演变和现状
南京话的演变和现状
南京辖位于扬子江以南的江宁、溧水、高淳和位于扬子江以北的浦口、六合各郊区县,其中溧水县城、江宁、浦口、六合主要属江淮方言,溧水乡镇和高淳方言主要属吴方言,有些地区的方言如溧水、江宁的部分乡镇则介于两者之间。
外部差别
与江淮方言的差别
南京话和周围的江淮官话主要表现在语音差异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南京话的咸山摄一二等合并为一个韵“a~”,和普通话一样。但是周围的江淮官话仍然能够区分。例如:普通话和南京话中,“半”=“办”,“关”=“官”。而扬州话,淮安话里它们则不同韵。
2,南京话老老派有尖团之分,而扬州话与淮安话等则没有尖团之分。
影响
部分南京话字词图示
南京话音,明清的南京官话,加之六朝的金陵雅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江淮官话中独立的南京小片方言,范围扩及苏南镇江、苏北、皖东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地。同时也对周边国家的语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日本,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学校和民间私塾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话,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方才转而使用北京话。在中原经历北朝统治以后建立隋朝,在金、元以后建立明朝,南京话都以古中原雅音正统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标准音的主要依据,这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南京早期属于吴地,本土语音本为已经初步汉化的中古吴语。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在以后的历代变迁中,南京语音也在发生变化。雅语和吴语融合,逐渐形成南方的江淮官话。在东晋时代,汉族正统朝廷及南迁汉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又称“士音”,金陵本地居民的语言称为“吴音”,又称“庶音”。此后中原雅言和吴音在金陵融合。南朝梁时学者顾野王着《玉篇》整理京师金陵雅音,即为中原洛阳雅音南下后与南京吴语的结合体3 。中国的国语正音在南北朝时期分为南北两支,主流上以南方的金陵士音为正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音为重。唐着《唐韵》,沿隋《切韵》;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宋为元灭,旋明灭元,明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鉴于中原地区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标准国语5,这便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北京官话也逐渐产生,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在整个明代,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通行范围小,地位低。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话仍然是清代官场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官话。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到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候,北京官话的影响逐渐超过南京官话,最终在北洋政府时期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国语。作为汉语官方标准语的南京官话在民国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六朝时期南京方言的演变
作者: 卢海鸣
作者机构: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出版物刊名: 南京社会科学
页码: 28-30页
主题词: 吴语;南京方言;北方话;六朝时期;建康;北人;北方官话;建业;吴声歌曲;王导
摘要: <正>南京地处“吴头楚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南京的兴衰起伏,使这里的方言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再是单纯的吴侬软语,而是一个融南北风情于一体的北方官话.目前,我国汉语语言共包括七大方言.即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和粤语.官话(即北方话)分布的范围最广,包括中国的北部,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江苏、安徽、。
新老南京话对比探微
南京话属于江淮方言 。 社会语 言学角度观之 ,南京市 区存在 老南京话和新 南京话之别 。新老 南京话在语音语 义方 面存 在诸 从
多差 异;这 些差 异 主 要 来 自于 外 来人 口的影 响 和 长期 以 来普 通 话 的推 广 ;新 老 南京 话 变化 又不 可 避 免地 对 南京 白局 和地 方 文
有关新老南京话研究的资料 第三 , 白局艺人寻求帮助 , 向 验 证之前的语音资料及网络研究资料 的正误;第四 ,利用方言 调查表等资料实地考察 , 进一步精准研究新老南京话 第五 ,
小组讨论 , 整理 归纳资料 , 得出新 老南京话语音、 语义差异 , 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 通过 在以上诸多环节中运用诸多 方法展开研究 , 笔者得 出初步结论如下:新老南京话主要在 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笔者以普通话的推广为背景以方言的保护为基本语境以新老南京话的比较分析为逻辑进路以实践调研为依托了解南京话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新老南京话的差异及其成因探讨新老南京话变化之影响呼吁继续保持南京话的独特性而不必向普通话靠拢以期更好地保护并使用南京话
新老 南煮话对 探微
汲 利
( 南京 师范 大 学 国际文 化 教 育 学 院 ,南京 2 0 0 9 1 8)
化 民俗 意识产生一 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 发展 ,语 言不 断变化 ,老 南京话这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 ,因此亟待
展 开 新 老 南京 话 对 比 研 究 , 以利 其 传承 与保 护 。
关 键 词 :方 言 南京 话
新南京话
明清以来的南京方言文献研究
明清以来的南京方言文献研究汪莹【摘要】南京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南京方言自魏晋始,渐次从吴语演变为江淮方言,现属北方方言江淮次方言洪巢片.由于南京自古历史地位重要,其方言也受到语言学者的关注.明清以来,南京方言研究成果丰硕,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能够为南京方言的语音、韵音以及历史演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4页(P102-105)【关键词】明清以来;南京方言;文献【作者】汪莹【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一、明代历史文献明代较少有专门的南京方言研究,多为学者描写官话时提及,或传教士为传教而撰。
如明代李登撰《书文音义便考私编》(1585),为当时的官话韵书,但李登为上元(今南京江宁)人,撰写韵书或多或少地受南京方言影响,《私编》剔除其存古部分,可大致考察出韵图当时南京方言的语音系统。
《韵法横图》*目前所见的《韵法横图》均附于清梅膺祚《字汇》之后。
据卢红红(2009),《字汇》主要有6个版本,一是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刻本的影印本;二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灵隐寺刻本影印本;三是清康熙己未(1679)杨鼐序本;四是清雍正甲寅(1734)吴郡宝纶堂刊《宝纶字汇》后附本(邵荣芬,1998,即根据此版本,故文章所注年份为1734年);五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务本堂本;六是清嘉庆五年(1800)经纶堂本。
作者为上元人李世泽(李登之子),成书年代应在1586-1612年之间(邵荣芬,1998)。
邵荣芬(1998)参照《私编》,分析《韵法横图》中的具体列字和各图之末所附的注文,剔除其存古部分,考察出李登的实际方音系统,即明末南京方言的大致面貌。
明末西方传教士金尼阁撰《西儒耳目资》。
全书分三编:第一编《译引首谱》,第二编《列音韵谱》,第三编《列边正谱》。
第一编为总论,第二编为拼音查汉字,第三编为汉字查拼音。
语言学视角下南京话发展现状研究
作者简介:操若璠(1999-),女,安徽金寨人,南通大学文学院2016级在校生,从事文学语言研究;胡沙沙(1998-),女,山西晋城人,南通大学文学院2016级在校生,从事文学语言研究。
语言安全与国家安全密不可分,寇福明(2016)在《语言安全界定之批判思考》中将语言安全定义为“一个国家使用语言文字的权利不受强权及他国语言文字的侵扰失去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主导地位”。
语言安全分为内源性语言安全和外源性语言安全,方言安全属于内源性语言安全。
方言作为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的分支,能够为该地域的人们带来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些方言如南京话的使用人数减少并趋于老龄化,许多老南京词语年轻人已不再使用,一些语音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改变对南京方言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方言与普通话并不矛盾,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的同时,研究一个地区的方言及所承载的人文历史也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南京话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笔者在南京城区(鼓楼、玄武、建邺、秦淮四区)共发放问卷200份,收集有效样本181份。
其中,25岁以下受调查者56人,25岁~35岁64人,35岁~55岁38人,55岁以上23人。
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经常或总是使用南京话的受调查者不到30%,其中60%是中老年人,受调查者家人、同学、同事、朋友经常或总是使用南京话的不到35%,认为南京话不好听的受调查者约占70%,认为南京话使用现状堪忧的占62%,认为有必要保护南京话的占66%。
可见,如今南京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低并且使用者趋于老龄化,同时作为方言的南京话的保护已经引起部分南京城区居民的重视。
二、南京话中词汇与语音的变化通过与不同年龄段的南京人交谈,笔者了解到:由于时代的发展,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其名称也随之被取代。
例如,瓶装的酱油代替了“打酱油”,“电热毯”代替了“烫壶”,“餐巾纸”代替了“手捏子”(手帕),“烧水壶”代替了“老虎灶”等。
简析南京方言从吴方言到江淮方言的历史变迁
简析南京方言从吴方言到江淮方言的历史变迁摘要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年变迁,历史上有六朝古都之称。
而南京方言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南京方言目前属于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南京话在魏晋时期以及魏晋以前都是隶属于吴方言的。
本文从南京方言的起源开始,通过史料记载的纵向对比和其语言特点与周围的吴方言的横向对比,在几个重点历史时期找出南京方言的历史变迁,论证南京方言是由吴方言向北方方言转化的。
并探求出影响南京方言转变的外部原因,分析南京方言的现状,寻求保护南京方言的方法。
关键字吴方言;江淮方言;历史变迁;语言融合一绪言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
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南京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南京,其文化和语言也经历了漫长的变化,根据史书记载和后人的推断,南京话最早是属于吴方言的,而目前南京话被划分为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这其中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还原历史面貌探求个中缘由并提出可靠有力的证据。
而追溯南京方言的变迁和发展也对现代南京话的保护与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南京方言的历史演变商代末期,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来到江南建立吴国,以今天苏州为都城,逐渐发展壮大,领长江下游两岸地区。
春秋时期吴国强大,向北扩张,最早的南京城在这种情况下建立。
据《建康实录》里记载:“越王筑城江上镇,今淮水一里半废越城是也。
”淮水指秦淮河,废越城在今南京中华门外右侧,越城筑于周元王四年,这是南京城最早的起源。
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Vol. 8 ,No. 1 Jan. , 2011
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刘 顺
( 南京审计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 摘
语音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入声、 轻声、 儿化和变调上, 语音的 要: 三十年来南京方言研究中 ,
自从鲍明炜先生考察了上个世纪圆园年代至年代南京方言语音向普通话的靠拢情况之后三十年已经过去了而这三十年是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的三十年南京市的人口结构行政区划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普通话吴方言外来语对南京方言的发展演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老派南京话和新派南京话新老派南京话之间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至今还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这些都是今后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8 ] — — 言的轻声和入声》 、 柏莹的《轻声性质探赜— [9 ] 以南京方言轻声为例 》 和《轻声音高模式的特 [10 ] — ——以南京方言轻声和入声音变为例 》 、 性— 《南京方言儿化合音的演化与语法意义的磨 黄进
音系系统。20 世纪 50 年代, 全国各地进行了一 次大规模的方言普查, 南京方言音系的调查成果
出现的位置, 即主要出现在某些后附性位置, 如后 缀、 后附性虚词、 重叠式的后字、 一些常用双音节 复合词的后字等。 轻声的作用在于辨义、 构词或 [9 ]157 159 、 、 。柏 构形 表明语法性 质 表 达 色 彩 意 义 莹的文章是近年来讨论南京方言轻声问题比较全 面深入的研究成果。黄进对南京方言儿化现象进 老派和 行了详细地讨论。 她通过对城南和城北、 新派儿化音的实际调查, 详细描写了南京方言儿 化的语音事实, 剖析了儿化音发音机理, 分析了儿 化音的演变过程, 并指出了南京方言儿化音的语 法功能。同时, 她还就老派城南方言儿化与老派 城北方言儿化的异同以及与新派南京方言儿化的 描绘出南京方言儿 区别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 化的不同分布和基本面貌
南京话普通话研究报告
南京话普通话研究报告
标题:南京话与普通话研究报告
摘要:
南京话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一种方言,与普通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搜集分析相关文献和数据,深入探讨南京话与普通话的区别、相似之处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引言:
南京话作为江苏省南京市的方言,在当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使用人群。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南京话的使用已逐渐减少。
然而,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联系,对研究和保护南京的语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对南京话与普通话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其次,对两者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民众对南京话和普通话的看法和使用情况。
结果和讨论:
南京话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普通话的发音规范,南京话则有自己独特的发音特点。
在词汇方面,南京话受到方言和历史文化的熏陶,部分词汇与普通话有所区别。
在语法方面,南京话与普通话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有细微差异。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南京市民对南京话和普通话的使用频率有所不同,但大部分人仍能够理解和使用南京话。
结论:
南京话作为一种方言,在当地的语言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虽然南京话受到普通话的冲击,但仍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保护和传承南京话对于维护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保护语言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期望通过本研究,能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淮方言
历史演变
• 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 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在以后 的历代变迁中,南京语音也在发生变化。 雅语和吴语融合,逐渐形成南方的江淮官 话。 在东晋时代,汉族正统朝廷及南迁汉 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又称“士音”,金 陵本地居民的语言称为“吴音”,又称 “庶音”。此后中原雅言和吴音在金陵融 合。
2011年,《刘顺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朱晓丹《南京方言语气词研究》 马栋才《南京方言浅析》 张志凌《言语社区的层次性和可变性—— 南京方言鼻尾韵研究》 张薇《南京方言程度副词“蛮”》 李梅平《南京方言词汇三本著述比较分析》 汪婷婷《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研究》 李玲洁《南京方言中的“连V是V”结构》 黄灵燕《开口呼字的声母在清末官话和现 代方言中的分化》
南京方言
• 南京话,又称南京官话,南京官话特指曾 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 国音。现代南京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 11区、溧水县北部和句容市。南京话在历 史上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明代及清代 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官 话。
• 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 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 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 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 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 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 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 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 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 音为重。唐着《唐韵》,沿隋《切韵》; 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 宋为元灭, 旋明灭元,明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鉴于中 原地区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 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 系确立标准国语
南京方言宕江两摄入声韵的共时变异及历时演变研究_顾黔
老( 1 6 人) 中( 1 6 人) 青( 2 0 人) 少( 1 5 人) 平均百分比
〔 2〕 本 文 选 择 宕 江 两 摄 入 声 韵 日 半个世纪以来 , 南京大学进行过几次关于南京方言的集中调 查 。
分四个年龄段进行实地田野调查 , 讨论正在进行中的音变和变异 。 例字如下 : 常用字 4 0个, 薄、 膜、 幕、 摸、 托、 落、 乐快~、 作、 错、 凿、 昨、 各、 搁、 鹤、 恶 宕开一 博 、 雀、 嚼、 削、 着、 勺、 弱、 脚、 约、 药 宕开三 略 、 扩 宕合一 郭 、 桌、 戳、 捉、 镯、 觉~ 得、 确、 壳、 岳、 乐音 ~、 学、 握 江开二 剥 、 、 、 本次调查从 2 中( 青( 0 1 3年2 月 开 始 至 3 月 结 束。 分 老 ( 6 0 岁 以 上) 4 0 岁 ~5 9 岁) 2 4 岁 ~3 9 、 岁) 少( 四个年龄层 , 计6 男9 人 , 女 7 人 。 中年 1 男7 人 , 女9 1 6 岁 ~2 3 岁) 7 人 。 其中老年 1 6人, 6人, 人 。 青年 2 男1 女1 男7 人, 女 8 人。老、 中、 青发音人要求世居南京 , 至少 0人, 0人, 0 人 。 少年 1 5人, 三代 。 少年组为考虑家庭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 选取三代世居南京 、 父母一方世居南京 、 父母双方均非南 京人三种情况 , 但发音人本人须在南京出生 、 成长 。 调查区域涵盖南京主城区及近郊 , 由于大规模拆迁 , 人口变动剧烈 , 我们发现地域差异对南京话的影响正逐步减弱 。
〔 1〕 淮官话 。
南京历来是重要的物资 、 人员集散地 , 人口流动频繁 。 近年来 , 随着教育普及 , 城市化进程加速 , 普 通话大力推广 , 南京方言发生了巨大变化 , 其方言入声阴阳对立早已消失 , 现只有一个入声 。 中古全浊 声母在南京方言早已清化 , 演变规律与北方官话完全一致 : 平声送气 , 仄声不送气 。 本次旨在探讨南京方言宕江两摄入声韵的共时变异及历时演变 , 声母的演变情况与本文主旨关系 不大 , 此不赘述 。 本文选择音读情况复杂的宕江两摄入声韵 , 从这些成系统的共时变异 , 探讨其对应的 语音层次 , 讨论形成语音层次的原因 、 方式 、 规律和发展趋势 。
百年来江苏方言的语音演变
百年来江苏方言的语音演变
顾黔
【期刊名称】《汉语学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百年间,江苏各市县方言发生了或快或慢、或系统或零星的变化。
交界地带方言由于长期频繁的接触,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竞争和叠置。
本文从古知庄章与精
见组声母的分合、古全浊声母的演变、古蟹止臻摄合口端知系介音的有无、古咸山摄舒声韵母格局的简化、入声的舒化等五个方面,考察江苏方言百年来语音演变轨迹,探寻其规律及成因。
【总页数】10页(P68-77)
【作者】顾黔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方言与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
【相关文献】
1.从《厦英大辞典》看泉州方言语音100多年来的演变
2.台北闽南方言200年来
语音的演变——《台北话音档》与《彙音妙悟》《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比较研究3.西洋传教士文献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以《从西洋传教士文献看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演变》为例4.河北献县方言一
百二十年来的语音演变——以戴遂良(Léon Wieger)系列汉语教材和民国《献县志》为基础5.“再接再捷”——读《晋方言语音百年来的演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人是怎么说话的
南京人是怎么说话的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B140602组员:B14060207 吴湘萍;B14060208 宋颖:B14060209 陈智敏;指导老师:熊玉文2014年12月9号南京人是怎么说话的前言:语言是在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存在了。
我们很好奇人类是如何创造了语言?更好奇人类是怎样说出的?而现在我们更是要具体地探索南京人是如何说话的!一、南京话的历史南京话,又称南京官话(Nankinese),南京官话特指曾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音。
在东晋以前,南京是属于吴文化,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这是通过考古发现的),所以当时南京地区使用的是吴语。
到晋朝五胡乱华后,汉族京师从中原南迁到南京,南京开始成为中华汉文化的中心。
定都南京以后,中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
在以后的历代变迁中,南京语音也在发生变化。
中原雅语和南京地区的吴语逐渐融合成为“金陵雅音”,并为其后的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所袭。
南朝梁时学者顾野王着《玉篇》整理京师“金陵雅音”,即为中原洛阳雅音南下后与南京吴语的结合体。
自东晋起,南京的“金陵雅音”以中原雅音的正统嫡传身份受到当时汉人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推崇,在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专门编著了语言类的法规--《切韵》,规定“音系”采用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合体,因以定都南京的南朝为正统汉族政权而以“金陵士音”为重。
(意思是:隋朝时期是把南京话当作国语的,当时南京叫金陵)唐朝编著了语言类的法规--《唐韵》,沿用了隋朝的《切韵》;宋朝编著语言类的法规--《广韵》,沿袭了隋朝《切韵》和唐朝《唐韵》的做法。
(意思是唐朝仍然沿用隋朝的做法,宋朝沿用唐朝的做法,都是把南京话作为国语的)明朝成立后,鉴于中原地区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已经不是纯正的汉文化了,而南京一直以来是纯正汉文化的聚集地,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标准国语,这便是通行中国古代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
二十世纪以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摘 要: 本 文对 2 0世 纪 以来 的 南京方 言研 究情 况作 简要 回顾 , 梳 理研 究成 果 , 总 结研 究 经验 , 分 析 存在 不足 , 展 望 未来研 究 , 这对 南京 方 言研 究有 着十 分 重要 的 意 义 , 对整 个 汉 语 方 言研 究 也 具有
一
定 的借鉴 意 义和 参考 价值 。
定 的借鉴 意义 和参 考价 值 。
官话》 和《 中国音韵学研究》 两部外 国学者 的专著
出版 , 标志 着 国外学 者 用 现 代 语 言 学 的 眼 光研 究 南 京 方 言 的开 始 ; 第一篇南 京方言研究论文 《 南 京 音 系》 发表 , 标 志 着 国 内学 者用 现 代 语 言 科 学 的理 论 、 技 术 和方法 来 调查研 究 南 京方 言 的开 启 。 ( 2 ) 展 开
关键词: 二 十世 纪 ; 南京 方 言研 究 ; 基本 经验 ; 研 究展 望
中图分类号 : H1 7 2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7 9 0 2 ( 2 0 1 3 ) 0 5— 0 0 4 1 —0 8
一
、
引言
阶段 ( 2 0世纪 5 0 _ _ 6 0年代 ) : 出版了《 江苏省和上海 市方言概况》 _ 5 和《 南京人学 习普通话手册》 , 发 表了南京方言语音 和语法研究 论文 : 《 南京方言 中 几个问题的调查》 和《 南京话里的“ A里 A B ” 》 。
( 3 ) 发 展 阶段 ( 2 0世 纪 8 0年 代 至 今 ) : 为 南 京 方 言
2 O世 纪初 至 1 9 4 9年 是 现 代语 言 学 逐 步 确立 的 阶段 , 也 是 现代 汉语 方 言 调 查 和 描 写 日渐科 学 化 的 阶段 ¨ J 。就采 用 科 学 的研 究 方 法 对 南 京 方 言 开 展 研 究 而言 , 2 0世 纪 的南 京方 言 研究 起 始 于 德 国学 者
经典的南京话
经典的南京话经典的南京话南京自公元前495年筑城以来,迭经变迁;自东吴兴都起,成为江南之都;到晋朝京师南迁,中原士民衣冠南渡,始成中华文化的中心。
南京话也在历代的变迁中演化。
东晋定都南京,中原汉民带来雅言,流行于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又称“士音”。
南京本地居民语言为吴语,又称“庶音”。
雅言和吴语逐渐融合成为金陵雅音,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所袭。
明代建都南京,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话成为确立国家官话标准语的基础音系,这就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
明、清时代因作为汉语正音,南京话相对比较稳定。
民国以来,南京城区语言的格局发生了较多变化。
自东晋起,南京音以古中原雅音的正统嫡传身份受到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推崇,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流传到周边国家。
南京话里的“n、l”“sh、s”“ch、c”“zh、z”“ang、an”“eng、en”等音都是不分,都是念l,s,c,z的音,下文将主要介绍南京话里最常见、最经典的词组、短句。
1、风的南京话读音?车的南京话读音?风读奋的音[普通话中“奋(fen四声)”的发音)];车是读cei (汉语拼音四声)2、癔怪,曾见于《红楼梦》一书,南京话的两个意思分别是?癔里巴怪,又是什么意思?癔怪就是恶心、令人作呕、变态、色情的意思...癔里巴怪就是“癔怪”的加强版,强调3、快到某个站点时,当公车司机发现车上后门处没有站人,不远处站台上也没人再等车时,常常会问:“啊有人下啊?”若没人回答,则继续说“不下走唠!”……这两个短句的意思是?“啊”是哪个字的变音?有人要下车吗?没人下车的话,我就不停车继续开罗;“啊”是“还”的变音4、你到哪过Ki啊……翻译成普通话为?你去哪里啊?5、罗嗦用一个经典的南京字代替是?韶(sao,没有卷舌音,发二声调)6、南京人说婴儿用什么词?毛娃7、南京人如何说碗,用拼音打出来是?wer8、吃馄饨时最经典的一句问话是?啊要辣油啊?9、伯伯,南京话如何念?白白10、哥哥,南京话如何念?国国(guoguo,二声调)11、“你站着别走!”用正宗南京话说出来是什么音?你站到表动!12、你喊奶奶,用一个字去喊,该如何念?来(四声调)13、对面。
为什么历史上外国人学的汉语多是“南京话”
2010年06月16日12:50 金陵晚报昨天,南京老白话表演者卢伟告诉记者,南京虽然地处江南,但南京话却属于“北方官话”。
“南京话是从东晋的‘雅言’和民间的‘庶音’结合起来发展而成的。
”卢伟告诉记者,南京本地居民原来讲的是吴语,又称“庶音”。
东晋定都南京后,中原地区来了很多移民,这部分移民带来了流行于北方地区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的话,这部分话就叫作雅言,又叫作“士音”。
后来雅言和吴语逐渐融合成为金陵雅音,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后渐渐发展起来。
明代建都南京,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成了后来的南京话,这就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南京官话。
而且,卢伟还告诉记者,南京官话曾经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由于江南比较少受到少数民族迁入影响,加上六朝以来南方人的文化意识比较优越,明代一直到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都以南京官话为主流。
卢伟告诉记者,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直到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话为标准。
一直到清朝末年,北京官话才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不仅如此,南京话甚至还影响了周边国家,一些国家在古代教的中国话就是南京话。
卢伟告诉记者,比如在日本,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学校和民间私塾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话,直到1876年日本官方才转而使用北京话。
有意思的是,卢伟说了一个关于南京话的趣事。
有一位小时候在南京生活过的美国经济学家,在他的一本关于营销学理论的论著中,讲了他小时候在南京深巷菜市场里,看到的老太太的砍价艺术,大意如下:这位老太太是位砍价的高手,她几乎运用了全部的现代科学营销理论。
这位老太太对卖菜的商贩,挺着腰板,大声说:“咳!这点儿蔫青菜几分钱包罗。
”这位美国经济学家细解了这句话:“咳”:从气势上压倒对方,给人一种救世主的感觉;“这点儿”告诉对方我是大卖户,对你眼前这些菜还看不上眼,就事论事谈这堆菜的买卖。
清末以来移民对南京方言演变的影响
清末以来移民对南京方言演变的影响孙俊涛【摘要】太平天国战乱使得南京人口锐减到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大批江淮移民进入南京,对南京话的音系造成剧烈冲击,南京话失去了许多固有的语音特征,逐步与北方话接近.通过对太平天国战乱前后南京方言韵书音系结构进行比较,探讨近代南京音系结构演变的特点.【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8【总页数】4页(P88-91)【关键词】清末移民;南京方言;音系结构【作者】孙俊涛【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福建福州 35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4.9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公元前 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秦汉为秣陵县地,秦属会稽郡,汉属丹阳郡;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吴主孙权改秣陵为建业[1],南京建都始于此。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都应天府,曰南京。
今南京之名始于此。
十一年改称京师。
永乐元年(1403年)建北京于顺天府。
十九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1853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改称天京。
1949年,南京为中央直辖市。
1952年国家恢复江苏省,南京成为江苏省省会至今。
目前南京市下辖11个区(鼓楼、玄武、秦淮、建鄉、雨花、栖霞、浦口、六合、裸水、高淳、江宁),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2014年南京市的常住人口总量为821.61万人。
人口的大规模迁徙造成了语言的迁徙,从南京的历史变迁和移民史来看,人口变动异常频繁,移民对当地语言演变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
在汉语声母体系中,泥、来母属于相对稳定的,来被称为半舌音,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具有独特性,因而更容易独立于其他声母系列的音变之外,从中古到现在,n、l的音值没有什么变化,“闹”字中古念nau,现在也念nau,“良”中古读liaŋ,现代也读liaŋ。
从南京话的表现来看,从16世纪晚期的《韵法横图》、《书文音义便考私编》、《西儒耳目资》到18世纪晚期的《五声反切正韵》,泥母和来母的分别一直很严,在吴烺《五声反切正韵》的正韵图中,声母为来母的音节,其代表字全都是来母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辖位于扬子江以南的江宁、溧水、高淳和位于扬子江以北的浦口、六合各郊区县,其中溧水县城、江宁、浦口、六合主要属江淮方言,溧水乡镇和高淳方言主要属吴方言,有些地区的方言如溧水、江宁的部分乡镇则介于两者之间。
3,老派的卷舌音zh,ch,sh r有区分,如:“张”与“脏”,“竹”与“足”都不同音。而新派的卷舌音只出现在i和e前。如:“迟”和“词”能区分,而“张”和“脏”不区分。
4,老派的an,ang不能区分,如“关=光”,而新派受普通话的影响,则能够区分。
5, 普通话中读e的非入声麻韵字今天的年轻人都读成如普通话的e,而老派则读[E]或[EI];普通话里读e的果摄字,老派都读[o],而新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有时候两个南京人相互对话,都认为对方不是纯正南京人。城北的下关话和市中心的话有小区别,而出了中华门,差异更加明显。江宁郊区的话和南京城区话就不是一个味了,所以江宁人说话常常被南京人说“土”。同样地,江北的六合,江浦说话也和城区有一些差异,而更接近滁州地区的江淮口音。江浦话“去”说成kei,而南京话则直接照普通话读成qu。有时候同一个字,在南京的不同地方,读音也不相同。
阴平:31帮端今西花灰江哥播
阳平:13明林黄移台林回王纯
上声:22˨米摆假悔鲁港蟹里敏
去声:44˧动静弄痛病重信卫练
入声:5ʔ˥黑白赤脚接吃喝乐铁
其他
南京话阴平的调值近于北京话的去声,反之亦然。阳平和上声字与北京话几乎无差别。除此规则之外,南京话亦有一些连续变调现象:
上声字后有阴平字时,转为阳平,如老(ㄌㄠˊ lao)师,简(ㄐㄧㄢˊ jian)单,打(ㄉㄚˊ da)工, 小(ㄒㄧㄠˊ xiao)张, 广(ㄍㄨㄤˊ guang)东.
影响
部分南京话字词图示
南京话音,明清的南京官话,加之六朝的金陵雅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江淮官话中独立的南京小片方言,范围扩及苏南镇江、苏北、皖东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地。同时也对周边国家的语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日本,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学校和民间私塾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话,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方才转而使用北京话。在中原经历北朝统治以后建立隋朝,在金、元以后建立明朝,南京话都以古中原雅音正统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标准音的主要依据,这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南京早期属于吴地,本土语音本为已经初步汉化的中古吴语。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在以后的历代变迁中,南京语音也在发生变化。雅语和吴语融合,逐渐形成南方的江淮官话。在东晋时代,汉族正统朝廷及南迁汉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又称“士音”,金陵本地居民的语言称为“吴音”,又称“庶音”。此后中原雅言和吴音在金陵融合。南朝梁时学者顾野王着《玉篇》整理京师金陵雅音,即为中原洛阳雅音南下后与南京吴语的结合体3 。中国的国语正音在南北朝时期分为南北两支,主流上以南方的金陵士音为正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音为重。唐着《唐韵》,沿隋《切韵》;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宋为元灭,旋明灭元,明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鉴于中原地区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标准国语5,这便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北京官话也逐渐产生,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在整个明代,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通行范围小,地位低。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话仍然是清代官场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官话。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到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候,北京官话的影响逐渐超过南京官话,最终在北洋政府时期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国语。作为汉语官方标准语的南京官话在民国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南京话两入声字相连, 前一个有时变为上声, 如 十一,十六,十七,十八, 一百, 一切, 不一样, 不必, 不一而足,没得(即“没有”), 良莠不一(“不”变调), 十恶不赦(此词的,“不”皆变调),等等. “一”后接一入声量词如“一叠”“一列”“一匹”,“不”后接入声动词或形容词如“不哭”、“不出去”、“不足”、“不俗”属此类. 此类例子不很多,因较多情况下两入声字相连并不变调. 比如,如果“十一”做数词“十”变上声,如果“十一”指日期十一国庆节,则“十”不变调,还是入声。
新老分歧
南京白话和新派的南京话分歧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老派的南京话有尖团之分,而今天60岁以下的南京人已经不能够区分。如,老派南京话中,“江”和“浆”,“千”和“牵”都是不同音的,而现在它们都同音。
2,老派的儿化音很丰富,新派的儿化音在消失之中,这可能是受附近扬州、镇江、芜湖以及南京郊区的江浦、六合方言的影响(这些方言都无儿化)。
ən风本森成in心明顶金uən问困滚顿yn军寻云裙
aŋ刚帮昂杭iaŋ巷江两香uaŋ光荒王装
oŋ同从用翁ioŋ窘穷胸永
ʅʔ日直吃十 iɪʔ笔七吸益
ɑʔ八杀发闸iɑʔ夹狭鸭瞎uɑʔ挖刷刮滑
oʔ喝各伯末 ioʔ脚岳学确
ɛʔ格黑得泽iɛʔ接切叶灭yɛʔ决雪月缺uɛʔ国或阔扩
ʊʔ不木哭绿iʊʔ曲局育屈
声调
单字声调:5个
外部差别
与江淮方言的差别
南京话和周围的江淮官话主要表现在语音差异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南京话的咸山摄一二等合并为一个韵“a~”,和普通话一样。但是周围的江淮官话仍然能够区分。例如:普通话和南京话中,“半”=“办”,“关”=“官”。而扬州话,淮安话里它们则不同韵。
2,南京话老老派有尖团之分,而扬州话与淮安话等则没有尖团之分。
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历史上的南京话曾是明清时期的官话。今天南京话在文化界影响较大的是南京白局。
南京话受北方官话影响很大,今天的南京方言(主要指南京城区)在音系上非常接近北方官话。虽然南京地处江淮方言区的南端(再往南往东就是吴语区),但是南京话却较其他地区的江淮官话更容易被接受。在听感上,南京话和安徽的江淮官话有相似之处。
今天南京城区的年轻人,大多已经不会说纯正的南京话了,这一点就连南京人本人也承认自己说的是“南普”。而江宁,江浦等地还保留着比较正宗的方音土语,但是由于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的缘故,郊区人到了南京市区也会改说不纯正的带有普通话味道的“南普”,或者直接讲普通话。如果再不加以保护,过不了多久,这种正宗的南京白话就再也听不到了。在南京话说唱歌曲《喝馄饨》、《挤公交》、《你好陈水扁》中有典型的南京话。
新南京话
在今天的南京市区,并存着两种南京话,称为“老南京话”(被称为“地道的南京话”)、“新南京话”(一般所指的“南京话”)。所谓“新”、“老”,也仅就当代而言;相对于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不断变迁的话音则没有意义。
目前南京城区同时并存着老南京话社区、新南京话社区和普通话社区。普通话和新南京话之间很容易沟通,而和老南京话则较难沟通。老南京话声母分尖团,而新南京话受普通话的影响,不分尖团。
新南京话,由于流行范围大于老城区的老南京话,现在往往直接称为“南京话”。南京话属于中国南方东部官话中的江淮方言,重要特点为保留入声。南京官话有五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不过入声韵尾-p、-t、-k消失,而古鼻音韵尾-m、-n、-ng和韵腹合成鼻化元音(如“安”读如ã),也有人一概说成-ng。除入声字外,其声调系统与北京话对应紧密。
音系声调
声母21个
p帮并白不pʰ怕票平判 m美敏棉木 f非奉福饭
t端多定懂tʰ透同腿听 l暖诺牛李
ʦ再坐猪庄ʦʰ吹传查此s少书绳算
tʂ知直指只 tʂʰ吃池车耻ʂ十是时实ʐ人让日允
k共光各干 kʰ狂看扩奎x红和户回
ʨ见局家酒ʨʰ求群妻取ɕ心雪下兄Ǿ羊云晚疑
部分人声母z、c、s和zh、ch、sh不分。所有人声母l、n不分。部分人韵母i、u不分。
南京话两上声字相连成词,前字变阳平,这和普通话一样, 如“广场”“广”变阳平。
此外尚有一些不规则的变调如这些,那些,文读为ㄒㄧㄝˇ xiě,ㄒㄧㄝˇ(白读中“些”读为促音). 去声字后跟入声字,有时亦转为上声,如 第(ㄉㄧˇ dǐ)一,第六,第七, 第八,第十.
新老之分
老南京话
老南京话,即一般所指的“地道的南京话”,俗称“白话”,是明清两代南方官话的代表方言它和北方官话的最大不同,在于保存了入声系统。往往被称为“真正正宗的南京话”。老南京话主要通行于老城区的南京本地居民社区,流行于城南及城西的老南京居民中。此外,古代南京居民移居外地而传统保持较好的群体,如西南地区屯堡“京族”的屯堡话,和老南京话有接近的地方。
3,南京话中an,ang不分,而扬州话没有这种情况。
4,南京话有高元音配入声的情况,而附近方言皆无。
南京官话
南京官话特指曾经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音。
南京官话曾经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明朝灭元,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为正”,即以南京音为基础音系,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音。由于江南较少受少数民族迁入影响,加之六朝以来南人文化上的优越意识,明代以及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以南京官话为主流。周边国家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如此。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直到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清末编审国语及民国确定新国音以后,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韵母
47个
ŋ嗯ər儿而二耳ʅ之迟是使
ɿ子事字次 i米衣几棋 u土渡苦书y雨女居需
ɑ爸拿打茶iɑ家下丫假 uɑ花娃挂耍
o波多说课
e车舍者遮
ɛ街菜败太iɛ街写茄夜uɛ怪快外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