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一、起源和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安塞县,据传始创于秦朝,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安塞腰鼓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传统音乐器乐,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古代陕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结构和制作安塞腰鼓主要由鼓框、鼓皮、鼓棒等组成。
鼓框经过木工制作,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精美绘制图案或花纹。
鼓皮多用水牛皮或羊皮,经过制作和调音后,具有独特的音质和响亮的音色。
鼓棒通常由木材制成,长度适中,便于演奏时的挥舞和击鼓。
三、演奏技法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挥鼓、击鼓和踢脚。
挥鼓是安塞腰鼓演奏中最为特色的表演形式,演奏者将鼓棒挥舞得犹如舞动的丝绸般柔美,抒发出深沉悠远的艺术情感。
击鼓是以鼓棒敲击鼓面,发出响亮清脆的鼓声,并通过节奏变化来表现音乐的韵律和旋律。
踢脚则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配合舞蹈动作,使得整个演出更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演奏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才华,还要具备较高的体魄和舞蹈功底,方能在演出中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
四、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等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要配合翩翩起舞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种生动、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
安塞腰鼓还常常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锣鼓舞、杂耍、大秧歌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
五、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安塞腰鼓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陕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风俗,更是对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生动表现。
安塞腰鼓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一、安塞腰鼓的历史安塞腰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腰鼓主要用于宫廷的歌舞表演。
到了宋代,腰鼓开始在民间舞蹈中广泛流传。
而到了元代,安塞地区的腰鼓已经成为了地方舞蹈中的重要乐器。
经过长期的发展,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陕北地区民间舞蹈的标志性乐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安塞腰鼓的制作工艺安塞腰鼓通常是由数十个鼓片组成的,每一个鼓片都是由水牛皮制成。
制作安塞腰鼓的工艺非常考究,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需要将水牛皮洗净,晾干,然后用特殊工艺处理,使得水牛皮变得坚韧有弹性。
接下来,需要将水牛皮贴在特制的鼓片上,并用特殊工具将其固定。
最后加上鼓框、鼓杆等部件,安塞腰鼓就制作完成了。
三、安塞腰鼓的舞蹈表演安塞腰鼓主要是作为民间舞蹈乐器使用的,其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通常是由一群人一起跳舞,每个人手持一只腰鼓,配合舞蹈动作和节奏音乐,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表演通常内容丰富多彩,有婚庆舞、迎宾舞、劳动舞等不同主题的舞蹈。
在表演中,舞者手持腰鼓,通过不同的击打动作和节奏变化,使得整个舞蹈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四、安塞腰鼓的文化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北地区的传统舞蹈乐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陕北地区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安塞腰鼓舞蹈传统在地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陕北地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安塞腰鼓也是中国传统舞蹈乐器中的一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安塞腰鼓的现状与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安塞腰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传承和保护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安塞腰鼓也面临着世代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如何把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打腰鼓的要点
怎样练习打腰鼓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
腰鼓是满、彝、汉等民族棰击膜鸣乐器。
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
腰鼓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已融入舞蹈健身之中,使更多的朋友了解和掌握打腰鼓的技巧、技法,进而弘扬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
一、腰鼓的结构简介及规格: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
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
二、腰鼓有大小不同规格:大号腰鼓,鼓长38厘米、面径20.5厘米;二号腰鼓,鼓长33厘米、面径16厘米;三号腰鼓,鼓长31 厘米、面径14厘米;四号腰鼓,鼓长26厘米、面径12厘米。
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
两根鼓棰长25厘米,棰尾系以红绸穗为饰。
三、腰鼓的挎法: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双手各执一棰敲击,两棰即可同击一端鼓面,也可各击一端鼓面。
四、鼓点简介:腰鼓发音清脆响亮。
无固定音高。
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起鼓点、路鼓点、边点、帮点等。
花样有敲小棒、双展翅、欢呼跳跃、串花篱笆、对脸笑等。
1、起鼓点:××⊙×⊙|× O|咚咚巴咚巴咚××⊙×⊙|× O|咚咚巴咚巴咚××⊙×⊙|××|咚咚巴咚巴咚咚××⊙×⊙|× O‖咚咚巴咚巴咚打法:双手按节奏敲击。
脚按节奏踏步四次。
【咚】为右手棰尖敲击鼓心。
【巴】为左手棰尖敲击同侧鼓心。
2、路鼓点:×⊙×⊙|××⊙×⊙‖咚巴咚巴咚咚巴咚巴打法:双手按节奏敲击。
脚:第一种方法是按节奏踏步四次。
第二种方法是一拍左脚向前迈一步,二拍右脚向前迈一步,三拍左脚向前迈一步,四拍右脚跟在左脚后成丁字步。
安塞腰鼓
排比与反复
排比与间隔反复还往往合用
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又是反复。这就是两种修辞手法的 综合运用。实际上,象这样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的情形在其它几 种修辞手法中也会经常遇到,并不是排比与间隔反复所独有的“专 利”。如:
(7)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袁鹰:《井冈翠竹》)
狂舞 闪射 火烈 飞溅 搏击 烧灼 奔突 翻飞 大彻大悟
排比与反复
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 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 语势的效果。
反复: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
连续反复。 【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纪念刘和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 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例】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 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纪念刘和珍君》)
短句使用,结构简单,句义明确,句句铿锵,一语中的,使文章富有节奏
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谢谢!
排比与反复
一、一组排比句必须具有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内容,而间隔反复却可以只有二项或二项 以上的相关内容。如: (1)我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的风格; 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 (陶 铸:《松树的风格》) 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我们只能说是间隔反复,而不能说是排比。 二、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有时 甚至不需要字面上的重复;而间隔反复则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上的重复,修辞作 用是强调突出。如: (2)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袁鹰: 《井冈翠竹》) (3)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鲁迅:《“友邦 惊诧”论》) (4)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陈群:《理想的阶梯》) (5)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6)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以上第(2)、第(3)、第(4)三句运用了排比,第(5)、第(6)两句则是运用 了间隔反复。
《安塞腰鼓》课件
请你学着课文的写法,运用适当的修 辞手法描写下面这个激人心的场面
执教: 执教:李纯三
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执教者 李纯三 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认识生词
liáng zhòu zǎo bó
•高粱地 骤雨 酸枣树 搏击
lì mò
•战栗 陌生
chuí
• 捶起来
整体感知全文
• 第一步:小组放声朗读。 • 第二步:挑选你认为感受最深刻的句子朗 读。 • 第三步:全班朗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几 个段落,读出气势和感情。
安塞腰鼓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美感? 你认为作者在歌颂什么?
(1)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2)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3)歌颂阳刚之美; (4)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的活着……
想一想:
作者是怎样把安塞腰鼓的美感 用文字呈现的?
大量的运用排比、比喻和反复的 修辞,语句多用短句,使语言气势 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安塞在我国陕西省北部) 安塞在我国陕西省北部)
文体: 文体:散文
作者:刘成章,陕西省延安人。 作者:刘成章,陕西省延安人。 1937年生 1961年毕业于陕西 年生, 1937年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 师范大学中文系, 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散 文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 文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羊 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 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一 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 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 边关要地:秦朝 时大将军蒙恬率兵驻守,防止匈奴入侵;北宋 时文臣武将们在此抵御西夏人入侵;明朝时几 乎承担了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可以 说,“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 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 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 征战凯旋的 欢迎曲。
一队一品简介1-de
一队一品简介
安塞腰鼓是陕北的一种民间舞蹈,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充分展现了陕北人豪迈性格。
整套腰鼓有16个动作,其中小叉腰、大叉腰是最基本的两个动作,中队组建后,便将安塞腰鼓作为一队一品在中队传承,目前,中队腰鼓队员共有40人,其中腰鼓36人,大鼓2人,钗2人。
是中队一项丰富官兵业余生活的集体娱乐活动,作为中队特色节目同时也是中队的一张名片,是对艺术文化的传承。
每当新兵下连的时候,中队都会集中组织,以以老带新的方法将他传承下去至今历经两年的演练,期间参加过支队多次文艺汇演,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官兵的一致的好评和认可。
安塞腰鼓 刘成章
2 作者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 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 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 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 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 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 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已出版多本散文 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①描写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美; ②描写安塞腰鼓雄壮的响声美; ③描写安塞腰鼓元气淋漓的后生美章结构
第三部分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 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 它十分陌生。”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鼓声戛然而止时周遭的安宁。
7 品读赏析
腰鼓表演时的场面、鼓声、后生及舞 第二部分、(5-27):
姿的艺术魅力; 第三部分、(28-30):鼓声止时周遭的安宁。
6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 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描写蓄势待发的后生美
6 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
核心句子: 好一个安塞腰鼓!
讲师:程艳
1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 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 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 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 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安塞腰 鼓是安塞三绝(腰鼓、剪纸、农民画)之一。
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安塞腰鼓》ppt优秀课件(ppt
四次
——好一个安塞腰鼓!13
——好一个安塞腰鼓!18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
安塞腰鼓!22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
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24
3、安塞腰鼓“好”在哪里,请同
学们用这个句式“好一个
的
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注:可填词、短语、句子,可选用文中的内容) 参考答案:
品读1
•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 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 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 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 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 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 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 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7)
找出揭示安Leabharlann 腰鼓文化内涵 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 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 了的那么一股劲!”
——(课文第12自然段)
▲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落后的思 想、匮乏的物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 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 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 束缚的力量。
三、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亢奋 kàng 磅礴 páng bó
zhuó 烧灼
晦暗 huì 颤栗 zhàn lì
jiá
戛然而止 羁绊 jī bàn 铿锵 kēng qiāng chuí
冗杂 rǒng 蓦然 mò
捶
理解词义
大彻大悟: 彻底领悟。 惊心动魄: 形容感染力极强,动人心弦。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主题)“这是一股什么劲?什么力量?
• 这是自由奔放的力量。要打破人们身上层 层坚硬的外壳,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 挣脱保守、冲破落后,挣开一切阻碍黄土 高原发展的因素。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其以鼓为主要演奏乐器,出自唐代。
它是传承秦腔、评剧等地方戏曲的民间乐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 咸阳民间艺术:咸阳民间艺术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涵盖了咸阳民间歌舞、弦子、礼仪等多种传统文化形态,表达了咸阳人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3. 洛川腰鼓:洛川腰鼓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源于河洛文化。
腰鼓是陕西北部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通过腰部的动作,配合鼓声演绎古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4. 渭南泥塑:渭南泥塑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渭南泥塑主要表现生活、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主题,形象栩栩如生。
5. 延安木版年画:延安木版年画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200年的历史。
它是延安地区民间年画的代表,以木版资料、刻画、印刷等传统技艺制作而成。
其主题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6. 神木县锅庄舞:神木县锅庄舞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源于秦岭山区。
它是一种原始、朴实而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舞蹈,既具有独特的民俗特点,又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
锅庄舞主要表现农民对丰收、祈福和保佑的喜悦和祈求。
7. 洛南民间剪纸:洛南民间剪纸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瑰宝,以古老的手工剪纸技艺为特色,表现了洛南地区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
2024版14《安塞腰鼓》优秀PPT课件
对当代社会影响和意义
1 2 3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 展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跨文化交流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促进了中国与世 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相互了解 和友谊。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安塞腰鼓作为一种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资源,其 产业化发展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和经济增长。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学习成果回顾
掌握了安塞腰鼓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
01
通过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安塞腰鼓的起源、发展历程、文化
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学会了欣赏和分析安塞腰鼓表演
02
通过观摩和分析安塞腰鼓表演,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这种艺术
形式,并能够分析其表演技巧和艺术价值。
了解了安塞腰鼓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03
腰鼓表演
展示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 包括鼓点、舞步和击鼓技 巧等。
民间服饰
介绍安塞地区的传统服饰, 如绣花鞋、彩带等,展现 浓郁的地方特色。
民歌民谣
播放安塞地区的民歌民谣, 让学生感受当地的音乐韵 律和文化底蕴。
地域文化符号识别
黄土高原景观
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植被和气候等自然元素, 彰显安塞腰鼓的生存环境。
制作流程与方法
鼓圈制作
将铜或铝合金加工成圆形,接 口处焊接平整。
组装与固定
将鼓皮紧绷在鼓身上,用鼓钉 固定鼓皮与鼓身,调整鼓皮的 张力,确保音质纯正。
鼓身制作
将木材加工成圆柱形,刨光表 面,并在两端挖出鼓腔。
鼓皮处理
将牛皮浸泡在水中,软化后刮 去表面杂质,涂抹脱脂剂进行 脱脂处理。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的简介“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2009年国庆典礼,并赴日本等地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表演安塞腰鼓的特点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
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
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
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
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
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这不仅是黄土高原的代表,也中国的代表,世界的代表!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曰,“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充分证明当时在西北边塞腰鼓的盛行。
民间艺术常识——腰鼓
民间艺术常识——腰鼓简介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
腰鼓属打击乐器。
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面蒙皮。
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
腰鼓在民间十分盛行,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
同时也用于民间秧歌舞。
腰鼓最初流行于陕西,后来在全国发展流行。
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在民间流行极为广泛,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腰鼓舞已在许多大中城市的居民中兴起,其主要是自娱自乐,同时也是一种业余生活的丰富。
腰鼓原流行北方,解放后也在杭州流行。
表演时,每人左腰挎一个尺半长之圆形小鼓,双手执系彩绸的鼓捶一对,边行进,边击鼓,有正击、顺击、倒击、胯下击等各种击鼓花样。
腰鼓队可大可小,少的十多人,多的可达数百人,队伍庞大,动作齐整,花样翻新,彩绸飞舞,鼓声震天,十分壮观。
现已成为各种集会上的广场集体文娱形式,也是中老年人娱乐、锻炼身体的活动。
历史腰鼓源自战鼓。
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
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
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如果说《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的话,那么《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则说明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
形制腰鼓形制与花鼓相同而稍大,相传是由花鼓发展而来。
腰鼓为木制鼓身,两端蒙牛皮或骡马皮。
鼓身髹红漆或黑漆。
有的描绘纹饰。
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环上系带,将鼓斜挂于腰际,双手各执一棰敲击。
大腰鼓长40厘米、鼓面直径20厘米;小腰鼓长34厘米、鼓面直径15厘米。
奏法腰鼓奏法变化繁多,如“中国”、“止点”、“单点”、“花点”、“乱点”、“长点”、“流水”、“紧三锤”等。
安塞腰鼓山的简要介绍
安塞腰鼓山的简要介绍安塞腰鼓山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安塞区,是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腰鼓山地势险峻,山势雄奇,被誉为秦岭南麓的一颗璀璨明珠。
安塞腰鼓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于世。
安塞腰鼓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脉起伏,峰峦叠嶂,林木葱郁。
山上的植被种类繁多,有松、柏、杉等多种树木,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山上还有多条溪流穿行其间,水质清澈,流水潺潺,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此外,在安塞腰鼓山还有一些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如野生动物和特有的山地植物,为游客提供了观赏和研究的机会。
安塞腰鼓山不仅有着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据考古学家研究,腰鼓山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古代人类活动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腰鼓山的山顶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为腰鼓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当地的重要佛教寺庙之一。
寺庙内有许多古老的佛像和文物,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安塞腰鼓山还有一些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如腰鼓山上有一座古代城墙遗址,这是当地古代人民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城防工程,至今仍可以看到城墙的遗址和部分石块。
另外,腰鼓山还有一处古代石刻群,这些石刻记录了古人的生活和历史事件,对于研究当时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安塞腰鼓山也有着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
在山脚下有一个宽敞的停车场,游客可以方便地停放车辆。
山上有多条游览线路,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合适的线路进行游览。
同时,景区内还设有许多餐馆和小吃摊位,游客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
此外,景区内还有一些纪念品店,游客可以购买一些纪念品和特产。
总的来说,安塞腰鼓山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秀丽的山水风光,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亲近自然,安塞腰鼓山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去处。
无论您是喜欢登山徒步,还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腰鼓山都能满足您的需求。
所以,不妨计划一次安塞腰鼓山的旅行,去感受这座山的独特魅力。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腰鼓舞”。
它是安塞地区群众春节时普遍举行的一种喜庆娱乐活动。
那沉重、强烈的鼓声,欢快、健美的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坦荡炽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安塞腰鼓渊源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
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
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
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
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
“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
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
安塞腰鼓风格上有“文鼓”、“武鼓”之分,形式上有“列队鼓”、“场地鼓”之别。
腰鼓队一般由“伞头”、“踢鼓子”、“拉花”三部分组成。
“伞头”为腰鼓队之首,由两个人妆扮成“老者”,各举一吊缀有花穗的长把“灯笼伞”领队开路。
“踢鼓子”为男角击鼓队,鼓者上穿紧身箭衣,下着紧口灯笼裤,头扎英雄巾,腰系红绸带,强悍威武。
“拉花”是女角秧歌队,舞者着彩衣,饰彩头,舞红绸,且扭且唱,矫健风流。
“列队鼓”以行进表演为主,边走边打。
那鼓声,似春雷,在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此起彼伏;那阵列,似彩龙,在黄土高原的村村寨寨腾舞游戈。
可以说,惟有安塞的“列队鼓”,才能释放出黄土高原奇伟的能量;惟有黄土高原,才能经得住安塞腰鼓惊心动魄的搏击。
“场地鼓”以广场表演为主,分单打、对打、群打。
场地腰鼓反映了北方民族剽悍、刚健、纯厚、豪爽的性格特征和精补风貌。
动作凝炼、洒脱,领舞队员蹦、跳、翻、跃、踢、蹬、踏、跷,千姿百态,加上演员即兴的摇头摆尾、抖肩颤胯,使整个舞蹈显得雄浑强健,潇洒舒腿,高潮迭起。
“文鼓”鼓点清扬,动作娴雅,步态潇洒,节奏明快。
第3课《安塞腰鼓》-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体知识——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 长,着力点在准确表达感情的语言的运用上,往往借助 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 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 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 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它先 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 港回归 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1996年,安塞县被 国家文化 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陕西省的安塞县素有“鼓之乡” 的美称,安塞腰鼓场面宏大,动作奔放, 节奏铿锵,人鼓合一,气势磅礴,是陕北 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陕北人精神 风貌的象征。1996年,安塞县被国 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你们知道中国的 “腰鼓之乡”是哪 里吗?
陕北的安塞
你们知道这 是什么鼓吗?
腰鼓
1996年,安塞县 被国家文化部命名 为“中国腰鼓之 乡”。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 型舞蹈 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 以上的历史。
安塞腰鼓表 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
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 陶 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背景链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 放“高歌猛进”和“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 族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希望, 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 前,在于她的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这是一个民 族的正气、浩气和骨气,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节 和气魄。《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 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 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第三部分(28-30):写表演后安塞腰鼓戛然而止的 寂静。
整体感知——第一部分
1.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用原文中 三个连续的词语回答)
安塞腰鼓拼音版原文
安塞腰鼓拼音版原文一、简介安塞腰鼓是中国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被誉为陕北地区的“乐器之王”。
腰鼓的发源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因此得名为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通过双手敲打鼓面,发出饱满、响亮的声音,能够表达出豪情磅礴的乐曲和节奏。
安塞腰鼓分为男鼓、女鼓,男女同台演出,形成了独特的视听效果。
自古以来,安塞腰鼓一直是陕北地区各种民间庆典、婚嫁仪式、传统节日等的重要表演乐器之一,通过鼓声和舞蹈,展现了陕北人民豪放勇敢、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安塞腰鼓的拼音版原文,通过比较鲜明的字母拼音,让读者更好地领略到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二、安塞腰鼓拼音版原文1.黑微当当Hēi wēi dāng dāng2.黑微微热热Hēi wēi wēi rè rè3.俄窝俄窝哦È wō è wō ó4.乌窝乌窝哟Wū wō wū wō yō5.麻声来来听Má shēng lái lái tīng6.咧口咧道声Liě kǒu liě dào shēng7.刷咚咚Shuā dōng dōng8.刷咚刷咚纳Shuā dōng shuā dōng nà9.刷咚刷咚咚Shuā dōng shuā dōng dōng10.兰乎步步秧Lán hū bù bù yāng11.兰乎步步草Lán hū bù bù cǎo12.乎溜麦叭炭Hū liū mài bā tàn13.乎溜麦叭哟Hū liū mài bā yō经过这些诗意的拼音,读者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独特律动和韵律之美。
安塞腰鼓的演奏和舞蹈动作与拼音的结合,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结语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北地区的传统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本文提供的安塞腰鼓拼音版原文,读者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神奇魅力。
家乡的风俗陕北作文
家乡的风俗陕北作文
说起我的家乡陕北,我最先想起来的还是它名扬天下的习俗——打腰鼓。
腰鼓的鼓框用木质成长圆形,两端小腰部教粗,双面蒙皮,是一种打击乐器。
腰鼓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表演时动作轻松活泼,愉快潇洒,幅度较小;武腰鼓表演时动作雄猛激烈,威状狂欢,幅度较大。
妈妈告诉我,腰鼓在表演时,每人左腰挎一个尺半长之圆形小鼓,双手执系彩绸的鼓捶一对,边行进,边击鼓,有正击、顺击、倒击、胯下击等各种击鼓花样。
腰鼓队可大可小,少的十多人,多的可达数百人,队伍庞大,动作齐整,花样翻新,彩绸飞舞,鼓声震天,十分壮观,看得人眼花缭乱,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我也曾有幸亲眼见到过这壮观的场面,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关于我们陕北的腰鼓,还有一个传说。
据说2000多年前,当时守边疆的士卒,手持刀枪,身背着鼓,在与敌人短兵相接的时候,便擂起鼓,急促的鼓声,长士兵杀敌之气。
此后,从击鼓杀敌逐渐演变成为由军乐队模拟征战时各种厮杀动作的即兴表演;至今陕北的腰鼓,无论在舞步还是在击鼓时所造成的气氛,都有着昔日的影子。
腰鼓不仅打红了陕北的角角落落,还曾多次漂洋过海到外国访问演出。
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普遍欢迎和赞扬,荣盛全国,震惊全球。
这些令人惊讶的成绩,就是我们陕北的腰鼓所获得的,它让我感到十分的自豪与骄傲。
现在,我的耳边好像又听到那刚劲豪放,地动山摇,耳中不息,催人振奋的腰鼓之声,它将世世代代地回荡在陕北这块黄土高原和世界的天涯。
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
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安塞腰鼓,又称陕北腰鼓,是一种源自陕西安塞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
这种舞蹈形式在中国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鼓乐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大瑰宝。
安塞腰鼓的表演通常由一群身穿传统服饰的舞者组成,他们手持手鼓,腰间系着红绸带,随着鼓声跳跃起舞。
这种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充满了阳刚之美,展现了汉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安塞腰鼓的鼓乐表演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声激昂有力,与舞者的动作相互配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在安塞腰鼓的表演中,舞者们的动作多变而富有节奏感,有的时候像是在模仿战马奔腾,有的时候又像是在表现耕作劳作的场景,整个表演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敬重。
舞者们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情境,进行各种不同的动作表演,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安塞腰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文化,它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
在古代,人们常常在丰收的季节,或是在节日庆典的时候,通过跳舞和击鼓来庆祝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安塞腰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安塞腰鼓已经不再局限于安塞地区,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安塞腰鼓的表演常常能够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同时,安塞腰鼓的表演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了现代舞蹈元素和音乐元素,使得其更具有时代感和观赏性。
总的来说,安塞腰鼓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鼓乐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安塞腰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安塞腰鼓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希望安塞腰鼓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世人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震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鼓】
陕西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种类繁多,秦腔、秧歌、民间锣鼓、皮影、泥塑等闻名国内外。
它们与陕西久远的历史人文组成了陕西独具魅力的特色。
陕西锣鼓节奏明快、粗犷雄劲,表演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陕西锣鼓又分为多种,其中陕北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咸阳牛拉鼓最为有名。
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
历史悠久,据传在秦汉时期驻守在万里长城的士卒,视鼓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和异常情况时,就以击鼓来报警。
在作战失利时,作为求援讯号。
两军对垒时,则以击鼓助威,鼓舞士气。
取胜后则以击鼓来庆贺。
传到民间后,截为小筒状,蒙牛、羊皮于两端,成为今天的腰鼓。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武腰鼓。
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表现激烈,粗犷雄壮,动作幅度大。
男鼓手叫“踢鼓子”,女鼓手叫“拉花”。
打腰鼓的人数可多可少,人少的时候可以单打、双打或者对打;人数多的时候叫多人打,可以多至数百人。
打腰鼓时要求鼓手挥腿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
【安塞腰鼓】
出现在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艺术形式。
腰鼓在中国的北方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比其它腰鼓演出更自由,更狂放。
普通人都是从电影《黄土地》中第一次领略了它的风采,另外,安塞腰鼓在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的亮相,更是震憾了亚洲以及整个世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