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作者及背景简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再别康桥,康桥是一座位于英国剑桥市的小镇,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风景而闻名于世。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则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康桥留学期间创作的,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却是饱含着诗人的坎坷命运和深沉情感的。
徐志摩,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而康桥则成为了他留学时期最为留恋的地方。
在这里,他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留学期满后,他不得不离开康桥,回到了祖国。
“再别康桥,康桥畔,柳回阴,雁断声。
”这是诗中的开篇,徐志摩在诗中以康桥的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他用“柳回阴,雁断声”来描绘出大自然的凄凉,与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相呼应。
在他的诗中,康桥成为了他与故土相连的纽带,也是他心灵深处永远无法抹去的一段记忆。
然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爱情的向往。
徐志摩在诗中写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更著凄凉。
”他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向往。
在他的诗中,康桥成为了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他用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然而,徐志摩的生命却并不如诗中所愿。
在他回到祖国后不久,他便因一场车祸而英年早逝,年仅30岁。
他的离世给文坛留下了一段遗憾,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他留下的珍贵诗作。
再别康桥,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徐志摩一生的写照,他的坎坷命运和深沉情感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悲壮色彩的人生经历。
徐志摩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
他的诗作虽然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也许是徐志摩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用诗歌为自己留下了一段永恒的记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文学遗产。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康桥美景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1]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生平简介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生平简介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豪放、浪漫、热情的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徐志摩的生平简介。
诗人徐志摩,原名徐志摩,生于1897年1月15日,祖籍浙江宁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父亲是律师,家庭相对富裕,但徐志摩自幼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徐志摩早年就读于宁波中学,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特别是西方文学。
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灵感。
在宁波中学期间,徐志摩的诗歌才华逐渐显现,并且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1917年,徐志摩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在校期间,他加入了一些文学社团和杂志社,与一些著名作家和诗人建立了联系。
这段时期,徐志摩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并且他的作品开始在一些文学杂志上发表。
1921年,徐志摩受到一位叫林徽因的女孩的启发,他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据说这首诗是他在离开剑桥大学时写下的。
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情打动了很多人,成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徐志摩即将离开剑桥大学的情景。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述、诗人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凄美的离别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青春逝去、告别校园和追求梦想的矛盾心理与复杂情感的抒发。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如“独上兰舟”的句子给人以水天一色的感觉。
然而,徐志摩的内心却是忧伤的,他面临着离别、告别熟悉的校园和朋友的痛苦。
他表达了对青春的思念与感伤,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徐志摩的离开剑桥大学与林徽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林徽因是当时剑桥大学建筑系的一位学生,她的美丽和才华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
徐志摩的诗歌中弥漫着对林徽因的思念和痴迷,这也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灵感之源。
《再别康桥》 知识清单
《再别康桥》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
徐志摩(1897 年 1 月 15 日—1931年 11 月 19 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来的新诗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诗歌背景《再别康桥》写于 1928 年 11 月 6 日,初载 1928 年 12 月 10 日《新月》月刊第 1 卷第 10 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 年 10 月—1922 年 8 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
11 月 6 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记下了诗人重返康桥的离别情思,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三、诗歌内容赏析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了康河边的柳树。
“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它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显得格外美丽,宛如一位娇羞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将自己对康桥的喜爱和眷恋之情,通过“心头荡漾”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节写了康河中的水草。
再别康桥的作者
再别康桥的作者再别康桥的作者《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再别康桥的作者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
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人物评价徐志摩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
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介绍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介绍《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希望对你有帮助。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
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
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
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
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
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
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
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
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对于康桥的爱恋以及离别的悲伤。
这首诗歌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个人背景,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 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
人之一,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使他深受启发,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康桥是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在这里度过了短暂的学习时光,并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气息。
2. 1928 年的英国之行:徐志摩在 1928 年再次访问英国,这次访问让他重温了康桥的美好时光,也让他再次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有关康桥的作品,其中包括再别康桥。
3. 离别的悲伤:再别康桥描绘了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景,其中充
满了悲伤和不舍。
这首诗歌的背后蕴含着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深深感情,也表达了他对于离别的无奈和感慨。
4. 个人背景:徐志摩的个人背景也是这首诗歌的重要影响因素
之一。
他在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个人背景,反映了徐志摩对于康桥的热爱以及离别的悲伤,同时也展现了他个人文学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再别康桥作者社会背景
再别康桥作者社会背景《》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再别康桥作者社会背景,更多内容请关注网名著阅读栏目。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1897~1931)现代诗人、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石硖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
徐志摩的爸爸为海宁首富,是海宁现代工业的发起人。
他投资很多方面,但最大最成功的是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
望子成龙的爸爸,在儿子初次出国留学时,给他另取名字:志摩。
说是小时候,有个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顶,并预言,此人必成大器。
1918 年,徐志摩北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
按照爸爸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承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
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
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1920年10月便来到英国留学。
再别康桥原文及释义
再别康桥一、作者及作品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于1921-1922年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对剑桥的感情很深;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徐志摩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现通译剑桥;但是,归国后,军阀统治下旧中国的黑暗现实,使他的“康桥理想”幻灭;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秋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海轮上写的;在诗里他以缠绵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二、作品内容再别康桥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⑤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⑦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三、文学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 赏析 (3)
再别康桥赏析一、诗歌背景《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徐志摩在1928年留学英国期间写下的,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思乡之情。
徐志摩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受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内心的体验。
他在英国留学期间,经历了许多离别与思乡的痛苦,这些情感和体验都在《再别康桥》中得到了生动的表达。
二、诗歌内容《再别康桥》以徐志摩离别康桥的场景为背景,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共四个六言四句的小节,通篇抒发了浓烈的离别之情和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首节写诗人正在离开康桥,要离别这个美丽的地方。
诗人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描绘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了无尽思乡之情。
第二节继续写诗人的离别之情,诗人想象自己是一只鸟,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与此同时,他又会想起自己的亲人和故乡,无法摆脱思乡之苦。
第三节写诗人在离别的时刻,思念故乡的种种美好。
诗人把美好的回忆与离别的痛苦相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眷恋之情。
最后一节写诗人离别康桥的决心,他决心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心中的思乡之情却永远无法割舍。
三、诗歌风格《再别康桥》在形式上遵循了传统的六言四句的格式,但在语言和表达上却具有现代派诗歌的特点。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整首诗充满了离别之情和思乡之恋,细腻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变化和思绪的起伏。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明月”象征着美好与思念,“康桥”象征着离别和回忆,“飞鸟”象征着自由与追求等。
这些意象和象征的运用,使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觉上的冲击。
四、诗意与内涵《再别康桥》表达了徐志摩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充满了浓烈的离别之情和对回忆的追忆。
诗人通过对离别和思乡的描写,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在离别的痛苦中,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徐志摩再别康桥
在第三段,"软泥上的青荇", 描写了康河的柔波和水草。青 荇是水中的植物,油油的在水 中招摇。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 康河的美景,也表现了诗人的 自由和舒适。同时,"在康河 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种情感的表达也更加凸显 了诗人的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诗歌赏析
在第四段,"那榆荫下的一潭",描写了潭水中的景象。潭水清澈见底, 榆树荫蔽下的一潭水显得格外清亮美丽。而"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 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则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 将潭水比作天上彩虹般的梦境。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美景 的赞美和想象力的发挥,也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诗歌的开头,"轻轻的我走 了",表现了诗人离别的轻盈 和潇洒。诗人用"轻轻的"来形 容自己的离开,不仅表现了他 的洒脱和从容,也暗示了他对 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同时,诗歌的题目《再别康桥》 也暗示了诗人对康桥的再次离
开,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情感
在诗歌的第二段,"那河畔的 金柳",描写了康桥的美景。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 的艳影在诗人的心头荡漾。这 种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金柳描绘得更加美丽动人。同 时,这也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 深深眷恋和对过去的回忆
20XX
徐志摩《再别康桥》
演讲者:xxx
-
创作背景 诗歌内容 诗歌赏析
Pa人徐志摩的 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28年
2 当时,诗人已经结束了在剑桥大学的留 学生活,正要乘船离开英国
3 他站在船上,看着康桥的美景,心中充 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12
-
XXX
谢谢观看
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简介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诗名取自英国作家拜伦的名作《别离康桥》,表达了诗人离开学府,远离故土的心情。
本文将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并对作者徐志摩进行简要介绍。
一、《再别康桥》的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在他留学英国期间创作的,创作时间可追溯至1928年。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在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也因此他有机会有方便取景、思考与写作的时间。
而康桥是剑桥大学校园内的一座迷人的桥梁,以其浪漫的风景和历史背景而闻名。
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通过对康桥的描述和自己对离别的感悟,将学术追求和人生抉择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学业和青春的告别,以及对离家远行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使读者感受到了徐志摩深沉的离愁和对故乡的哀怀之情。
二、作者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和散文家。
他以热情洋溢的诗作、深刻的情感挖掘和对爱情的畅想而闻名。
徐志摩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描写现实生活的抒情作品,也有对爱情的颂扬和对生命的思考。
徐志摩的文学造诣来自于他的多重身份。
他曾在上海复旦大学和剑桥大学就读,并先后获得了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
他拥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修养,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对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化的广泛涉猎。
徐志摩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而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既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萦绕,又注重形式的精巧与意象的丰富。
他的散文既有对家国之思的思考,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总结《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离别学府,远离故土的心情。
诗中通过对康桥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倾诉,使读者感受到徐志摩深沉的离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徐志摩本人是一位重要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通过他在文学与学术上的追求及其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留下了独特的艺术遗产。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再别康桥,康桥依旧。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也是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小镇,也是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的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
他在剑桥求学期间,与林徽因相识、相知、相恋,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而这首诗的背后,却有着许多人不为人知的故事。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而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
徐志摩在剑桥求学期间,结识了林徽因,两人情投意合,相互倾心。
他们一起游览康桥,领略着这个古老小镇的风情。
而正是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徐志摩创作了这首《再别康桥》,表达了他对康桥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对林徽因的深深眷恋之情。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这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如诗般美好。
徐志摩回国后,林徽因也追随而至,两人终于携手共度余生。
然而,命运却在他们最幸福的时刻,夺走了徐志摩的生命。
他在年仅30岁时,因一场车祸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林徽因孤独终老的身影。
这段悲壮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再别康桥,康桥依旧。
这句诗中蕴含着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也蕴含着他对逝去爱情的眷恋。
康桥,成为了这段爱情故事的见证者,也成为了徐志摩永恒的眷恋之地。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篇,更是一段爱情故事的见证者。
它记录了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那段美好而悲壮的爱情,也留下了他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悲壮与眷恋的爱情传奇。
它让人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与脆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徐志摩对康桥与林徽因的深深眷恋。
这段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一段文学史上的传奇。
它让人们明白,爱情虽然短暂,却能让人们留下永恒的眷恋。
康桥依旧,爱情永恒。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永远流传。
关于再别康桥的作者介绍及背景
再别康桥的作者介绍及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作者介绍及背景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
下面为大家带来再别康桥的作者介绍及背景,快来看看吧。
作者介绍: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他很早就开始新诗的创作。
1923年加入新月诗社,成了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
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志摩在中国埋下了一颗颗丰润肥沃的种子,直到今日依旧开着缤纷的花朵。
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
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
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勃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途中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他就这么悄悄的来,又这么悄悄的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徐志摩语录1、你走的太急,我开始怀疑,曾经你是否来过。
2、假如所有的悲哀、痛苦、失败都是假的,那该多好?3、爱,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4、他说爱你的时候,是无心之过,别轻易感动。
5、分开后,明明只是独自一人,却为何依然解脱不了两个人?6、聪明的人,喜爱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7、让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让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觉。
8、我们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
9、所以谁又能明白谁的深爱,谁又能理解谁的离开。
10、没有地图。
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11、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探索再别康桥的时代背景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探索再别康桥的时代背景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于1928年的一首诗歌,诗中融合了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描绘了诗人在离别康桥的时刻所产生的思考与情感。
本文通过对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的探索,分析再别康桥中所表达的时代背景。
首先,再别康桥的历史背景为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
那个时期正值中国经历了近代史上的巨变,旧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正在受到来自西方的冲击和改变。
同时,中国正面临着国家的分裂和殖民的压迫。
这些历史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徐志摩及其创作。
再别康桥中所描绘的康桥,可以视为徐志摩心中那片幽静的诗意之地。
康桥象征着他渴望追求的自由、理想和纯净的心灵世界。
然而,随着离别的来临,康桥也成为了他思乡之情的寄托和向往之地。
康桥的背景意味着徐志摩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情境以及他个人的命运和追求。
其次,再别康桥的文化内涵可从多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徐志摩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与融合持有积极的态度,这体现在他以西方的康桥为背景,结合诗中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描绘和思考。
其次,诗中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描绘了他对文化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最后,诗中的爱情和离别情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主题之一,这种文化内涵深深地寄托在诗歌中。
再别康桥还可以视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之作。
诗中所展现的个人情感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诗坛上一个时代的思潮与风貌,其对于个人情感、自由追求和文化内涵的关注,都成为了后来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研究对象和范本。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所展示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是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一种表达与思考。
诗中的探索与表达可以视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创作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文化意义。
再别康桥通过历史背景的融入和文化内涵的探索,使得诗中的情感得以更好地表达出来,具有了更广泛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诗中的康桥和离别情感可以理解为徐志摩对于生活与理想、现实与自由的追求,也可以被解读为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隐喻与缩影。
再别康桥背景简介
再别康桥背景简介再别康桥背景简介背景简介徐志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读商科以继承父业。
但是徐志在美国与英国求学期间,却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和1928年,徐志两次去欧洲漫游,曾再度到了英国、法国等地。
故地重游,使徐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剑桥,是徐志“最心爱的”地方。
他专门为剑桥写过三篇诗文。
早期的诗《康桥,再会罢》,是作者热恋时的留别之作。
1925年游欧发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是阔别后深情地回忆。
《再别康桥》则是诗人1928年英国讲学归来后第三次对剑桥倾诉衷肠。
1928年,胡适、徐志、张君励等人组织发起的“新月社”所主办的《新月》杂志创刊,由徐志任主编。
该杂志主张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进行“纯”文学的创作,曾受到鲁迅等人的批评。
1931年8月,徐志的第三本诗集《猛虎集》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其中有《再别康桥》、《秋虫》等41首诗。
在该诗集的序言中,徐志曾回顾自己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心态:“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消息,不透一点光,不见一点亮,不见纹丝的动。
”“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跟着诗的产量也尽‘向瘦小里耗’。
”这正是徐志写作《再别康桥》时的精神状态。
这种心态与他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北伐的凯歌声中,徐志来到上海,曾兴奋过一阵。
他对蒋介石政权寄以希望,还写过几篇非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诗文。
但很快地,他便对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失望了。
他长期以来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所希冀的英美时的现代民主政治,与他所目睹的军阀混战、封建势力猖、民不聊生的当时中国现状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徐志的内心苦闷与忧伤干也由此而起。
闻一多曾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出过著名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美学主张,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加以探索与求证。
作为闻一多的老朋友,徐志赞同这一主张。
再别康桥 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徐志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不过当时的徐志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译过来的。
此诗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
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康桥美景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1]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
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
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
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
"康桥" 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
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