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探寻康桥再别康桥的背景与历史
探寻康桥再别康桥的背景与历史康桥,位于英国剑桥郡的一个小村庄,曾经是一座曲水环绕的古老小镇。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则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于1928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本文将探寻康桥及《再别康桥》的背景与历史,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词的内涵。
康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40年左右。
在古代,康桥是一座小村庄,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细腻的田园风景而闻名。
村庄周围环绕着乌尔河,水流缓慢而温和,村民在河边垂钓、野餐或漫步,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
到了十九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康桥渐渐成为知名的旅游胜地。
当时流行的运动是在船上划船,于是人们开始在康桥上建造起了船屋,游客们可以在这些船屋中享受划船的乐趣。
这些船屋成为了康桥独特的特色之一,也是徐志摩在创作《再别康桥》时所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景象。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词的创作则与徐志摩的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有关。
1925年,徐志摩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的妻子陆小曼却留在上海。
徐志摩在英国度过了三年的时光,但他始终思念妻子,并对此表示沉痛的忧伤和无尽的思念。
《再别康桥》就是在这段离乡别井的感受中创作出来的。
诗中,徐志摩通过康桥的景物和形容词,将他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康桥成为了他渴望返乡的象征,他用诗句“康桥横波,我渡你依稀的笑”来描绘自己怀念妻子的心情。
而康桥的真实景色,确实也给徐志摩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灵感。
当徐志摩在1928年返回中国,曾经的康桥景色早已不复存在,但他最终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回忆,创作了这首深情的诗词。
《再别康桥》的问世,使康桥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地名。
以康桥的名字,徐志摩唤起了人们对那段旅途与思念的回忆和遐想。
而今天,康桥则成为了一个文化熏陶的名字,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探寻徐志摩的创作灵感来源。
总结一下,康桥是英国剑桥郡的一个小村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而《再别康桥》则是徐志摩远离家乡,怀念妻子的感人之作。
通过康桥的景物和情感表达,徐志摩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传达给读者。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再别康桥,康桥是一座位于英国剑桥市的小镇,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风景而闻名于世。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则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康桥留学期间创作的,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却是饱含着诗人的坎坷命运和深沉情感的。
徐志摩,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而康桥则成为了他留学时期最为留恋的地方。
在这里,他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留学期满后,他不得不离开康桥,回到了祖国。
“再别康桥,康桥畔,柳回阴,雁断声。
”这是诗中的开篇,徐志摩在诗中以康桥的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他用“柳回阴,雁断声”来描绘出大自然的凄凉,与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相呼应。
在他的诗中,康桥成为了他与故土相连的纽带,也是他心灵深处永远无法抹去的一段记忆。
然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爱情的向往。
徐志摩在诗中写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更著凄凉。
”他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向往。
在他的诗中,康桥成为了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他用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然而,徐志摩的生命却并不如诗中所愿。
在他回到祖国后不久,他便因一场车祸而英年早逝,年仅30岁。
他的离世给文坛留下了一段遗憾,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他留下的珍贵诗作。
再别康桥,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徐志摩一生的写照,他的坎坷命运和深沉情感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悲壮色彩的人生经历。
徐志摩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
他的诗作虽然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也许是徐志摩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用诗歌为自己留下了一段永恒的记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文学遗产。
徐志摩《再别康桥》讲解
徐志摩曾于1920-1922 年的剑桥大学留学,并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染
在1928年再次访问英国 时,他重游了康桥并写
下了这首诗
2
2
主题
主题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对过去美好时 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情感
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不仅仅是一个 地点,更是一个心灵的避难所,一个
情感的象征
2
3
因此,这首诗中充满了对康桥的深深 怀念与依依不舍
主题
3
3
诗文解析
诗文解析
下面我们来一起解析这首诗
诗文解析
首节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在这里,"轻轻的我走了"与"正如我轻轻的来 "形成了对照,诗人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情感氛围。同时," 挥一挥衣袖"这一动作描绘出了诗人告别的决绝,而"不带走一片云彩"则表达出诗 人深情的眷恋和遗憾。这一节展示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过去的缅怀
诗文解析
1
2
3
4
最后一节呼应了首 节,再次强调了诗
人的深深眷恋
"悄悄的我走了"与 "正如我悄悄的来" 形成了对照,"挥 一挥衣袖"与"不带 走一片云彩"形成
了对照
这种对照增强了诗 歌的韵律感和对称 美,同时也使诗歌
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不带走一 片云彩"再次强调 了诗人对康桥的情 感眷恋和对未来的
不确定性
第二节中,"软泥上的青荇"和"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形象地描绘出康河的美丽风 光,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这里的热爱和留恋。"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话,表 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与康桥的深深情感纽带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一、诗歌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创作背景1. 留学经历- 徐志摩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当时名为康桥大学)留学。
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熏陶,也感受到了康桥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
康桥的一切,如康河、河畔的金柳、河中的青荇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 情感因素- 这首诗写于1928年。
当时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重访康桥。
他对康桥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既有对往昔留学生活的怀念,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同时,在他的个人情感生活方面,他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康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之所。
三、诗歌主题1.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诗中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等,回忆起自己在康桥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
2.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康桥的宁静、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
徐志摩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理想境界的向往,他愿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希望融入这种美好的环境之中。
3. 离别的惆怅与感伤- 尽管诗的格调比较轻柔、舒缓,但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离别的惆怅。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任何东西,这种悄然离去的姿态背后是对康桥的不舍与感伤。
四、艺术特色1. 音乐美- 节奏-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明快、轻盈。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生平简介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生平简介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豪放、浪漫、热情的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徐志摩的生平简介。
诗人徐志摩,原名徐志摩,生于1897年1月15日,祖籍浙江宁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父亲是律师,家庭相对富裕,但徐志摩自幼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徐志摩早年就读于宁波中学,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特别是西方文学。
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灵感。
在宁波中学期间,徐志摩的诗歌才华逐渐显现,并且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1917年,徐志摩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在校期间,他加入了一些文学社团和杂志社,与一些著名作家和诗人建立了联系。
这段时期,徐志摩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并且他的作品开始在一些文学杂志上发表。
1921年,徐志摩受到一位叫林徽因的女孩的启发,他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据说这首诗是他在离开剑桥大学时写下的。
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情打动了很多人,成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徐志摩即将离开剑桥大学的情景。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述、诗人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凄美的离别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青春逝去、告别校园和追求梦想的矛盾心理与复杂情感的抒发。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如“独上兰舟”的句子给人以水天一色的感觉。
然而,徐志摩的内心却是忧伤的,他面临着离别、告别熟悉的校园和朋友的痛苦。
他表达了对青春的思念与感伤,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徐志摩的离开剑桥大学与林徽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林徽因是当时剑桥大学建筑系的一位学生,她的美丽和才华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
徐志摩的诗歌中弥漫着对林徽因的思念和痴迷,这也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灵感之源。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介绍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介绍《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希望对你有帮助。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
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
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
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
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
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
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
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
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对于康桥的爱恋以及离别的悲伤。
这首诗歌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个人背景,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 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
人之一,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使他深受启发,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康桥是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在这里度过了短暂的学习时光,并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气息。
2. 1928 年的英国之行:徐志摩在 1928 年再次访问英国,这次访问让他重温了康桥的美好时光,也让他再次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有关康桥的作品,其中包括再别康桥。
3. 离别的悲伤:再别康桥描绘了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景,其中充
满了悲伤和不舍。
这首诗歌的背后蕴含着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深深感情,也表达了他对于离别的无奈和感慨。
4. 个人背景:徐志摩的个人背景也是这首诗歌的重要影响因素
之一。
他在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个人背景,反映了徐志摩对于康桥的热爱以及离别的悲伤,同时也展现了他个人文学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徐志摩经典诗词小故事
徐志摩经典诗词小故事引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影响力极大的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传世至今,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通过讲述徐志摩的一些经典诗词背后的故事,展示他的才华与情感,以及他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再别康桥》1.1 创作背景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正值他在剑桥大学留学的最后时刻。
面对离别,他对母校、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化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1.2 内容解读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徐志摩舍弃了康桥这个美丽的地方,离开母校和友人,回国追寻理想的情愫和决心。
诗中表达了对母校的祝福和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徐志摩对祖国和个人发展前途的热爱。
1.3 故事在徐志摩离开康桥前夕,他邀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饯行。
这是他们成为朋友的三年里,第一次共同出行,每个人都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之中。
徐志摩走进康桥的校园,心情复杂。
他回想起在这里度过的快乐时光,感慨万分。
在康桥的湖边,他们停下来,望着那湖光山色的美景。
徐志摩又看了母校一眼,摇了摇头,感慨万千。
他知道,这将是他永别康桥的时刻。
离别时刻来临,众人情绪激动,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受。
最后,徐志摩在船头高声朗诵了他刚刚完成的诗作《再别康桥》。
这首诗瞬间抓住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他们感受到了徐志摩的心情,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当徐志摩朗诵完毕,众人掌声雷动。
大家纷纷擦干眼泪,像一群失魂落魄的孩子。
徐志摩用执着的眼神看着整个康桥校园,而每个人都为他默默祈祷,希望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能够在新的开始中实现理想。
二、《再别康桥》之后2.1 徐志摩的归国生活徐志摩回国后,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他先后在国内多家高校任教,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诗歌作品,并在文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2.2 《再别康桥》在文学界的影响《再别康桥》被誉为中国诗坛的经典之作,其凄美的离别情感和深刻的思乡之意深入人心。
这首诗不仅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也深受其他文人的影响和启发。
徐志摩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了读者,也启示了其他诗人,激发了他们深思敏感的离别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再别康桥,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部分,是英国文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背景所在。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在留学期间创作的,他以此表达了对留学生活的不舍和对祖国的深情眷恋。
然而,这首诗背后还有许多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作以清新、豪放、浪漫、激昂为特色,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留学期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结识了许多文学界的名人,包括鲁迅、茅盾等。
他的诗作《再别康桥》也正是在这段留学经历中创作的。
这首诗的背后,是徐志摩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对留学生活的不舍。
在诗中,他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开篇,表达了对离别的淡然和对未来的憧憬。
接着,他以“我将做一个幽灵,深深地爱着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对留学生活的眷恋。
整首诗以清新、豪放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对留学生活的不舍之情。
然而,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并不仅限于此。
徐志摩的留学生活并不如人想象的那般美好,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中饱受着思乡之苦、文化冲突之痛。
在那个年代,留学生的生活条件艰苦,他们要适应异国文化、学习不同的知识体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徐志摩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了《再别康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对留学生活的不舍。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也是徐志摩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在剑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徐志摩结识了许多文学名人,接触了西方文学的精髓,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中,不断地探索、思考,不断地创作,最终创作了《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永恒的诗篇。
这首诗背后,是徐志摩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也是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中对文学的不懈探索。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还是一段留学生活的回忆。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受了不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留学期间的生活,对徐志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
再别康桥作者社会背景
再别康桥作者社会背景《》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再别康桥作者社会背景,更多内容请关注网名著阅读栏目。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1897~1931)现代诗人、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石硖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
徐志摩的爸爸为海宁首富,是海宁现代工业的发起人。
他投资很多方面,但最大最成功的是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
望子成龙的爸爸,在儿子初次出国留学时,给他另取名字:志摩。
说是小时候,有个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顶,并预言,此人必成大器。
1918 年,徐志摩北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
按照爸爸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承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
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
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1920年10月便来到英国留学。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大家知道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欢迎阅读!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不过当时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
拓展1: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混声合唱作品《再别康桥》的音乐特征与艺术处理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混声合唱作品《再别康桥》的音乐特征与艺术处理关键词:混声合唱作品;再别康桥;音乐特征;艺术处理第一部分混声合唱作品《再别康桥》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来源混声合唱作品是一种多个音乐声部共同演唱的音乐形式,可以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和秀丽的旋律,具有奇特的魅力。
再别康桥 赏析 (3)
再别康桥赏析一、诗歌背景《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徐志摩在1928年留学英国期间写下的,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思乡之情。
徐志摩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受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内心的体验。
他在英国留学期间,经历了许多离别与思乡的痛苦,这些情感和体验都在《再别康桥》中得到了生动的表达。
二、诗歌内容《再别康桥》以徐志摩离别康桥的场景为背景,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共四个六言四句的小节,通篇抒发了浓烈的离别之情和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首节写诗人正在离开康桥,要离别这个美丽的地方。
诗人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描绘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了无尽思乡之情。
第二节继续写诗人的离别之情,诗人想象自己是一只鸟,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与此同时,他又会想起自己的亲人和故乡,无法摆脱思乡之苦。
第三节写诗人在离别的时刻,思念故乡的种种美好。
诗人把美好的回忆与离别的痛苦相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眷恋之情。
最后一节写诗人离别康桥的决心,他决心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心中的思乡之情却永远无法割舍。
三、诗歌风格《再别康桥》在形式上遵循了传统的六言四句的格式,但在语言和表达上却具有现代派诗歌的特点。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整首诗充满了离别之情和思乡之恋,细腻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变化和思绪的起伏。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明月”象征着美好与思念,“康桥”象征着离别和回忆,“飞鸟”象征着自由与追求等。
这些意象和象征的运用,使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觉上的冲击。
四、诗意与内涵《再别康桥》表达了徐志摩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充满了浓烈的离别之情和对回忆的追忆。
诗人通过对离别和思乡的描写,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在离别的痛苦中,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徐志摩再别康桥
在第三段,"软泥上的青荇", 描写了康河的柔波和水草。青 荇是水中的植物,油油的在水 中招摇。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 康河的美景,也表现了诗人的 自由和舒适。同时,"在康河 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种情感的表达也更加凸显 了诗人的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诗歌赏析
在第四段,"那榆荫下的一潭",描写了潭水中的景象。潭水清澈见底, 榆树荫蔽下的一潭水显得格外清亮美丽。而"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 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则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 将潭水比作天上彩虹般的梦境。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美景 的赞美和想象力的发挥,也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诗歌的开头,"轻轻的我走 了",表现了诗人离别的轻盈 和潇洒。诗人用"轻轻的"来形 容自己的离开,不仅表现了他 的洒脱和从容,也暗示了他对 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同时,诗歌的题目《再别康桥》 也暗示了诗人对康桥的再次离
开,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情感
在诗歌的第二段,"那河畔的 金柳",描写了康桥的美景。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 的艳影在诗人的心头荡漾。这 种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金柳描绘得更加美丽动人。同 时,这也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 深深眷恋和对过去的回忆
20XX
徐志摩《再别康桥》
演讲者:xxx
-
创作背景 诗歌内容 诗歌赏析
Pa人徐志摩的 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28年
2 当时,诗人已经结束了在剑桥大学的留 学生活,正要乘船离开英国
3 他站在船上,看着康桥的美景,心中充 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12
-
XXX
谢谢观看
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简介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诗名取自英国作家拜伦的名作《别离康桥》,表达了诗人离开学府,远离故土的心情。
本文将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并对作者徐志摩进行简要介绍。
一、《再别康桥》的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在他留学英国期间创作的,创作时间可追溯至1928年。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在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也因此他有机会有方便取景、思考与写作的时间。
而康桥是剑桥大学校园内的一座迷人的桥梁,以其浪漫的风景和历史背景而闻名。
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通过对康桥的描述和自己对离别的感悟,将学术追求和人生抉择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学业和青春的告别,以及对离家远行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使读者感受到了徐志摩深沉的离愁和对故乡的哀怀之情。
二、作者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和散文家。
他以热情洋溢的诗作、深刻的情感挖掘和对爱情的畅想而闻名。
徐志摩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描写现实生活的抒情作品,也有对爱情的颂扬和对生命的思考。
徐志摩的文学造诣来自于他的多重身份。
他曾在上海复旦大学和剑桥大学就读,并先后获得了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
他拥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修养,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对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化的广泛涉猎。
徐志摩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而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既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萦绕,又注重形式的精巧与意象的丰富。
他的散文既有对家国之思的思考,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总结《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离别学府,远离故土的心情。
诗中通过对康桥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倾诉,使读者感受到徐志摩深沉的离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徐志摩本人是一位重要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通过他在文学与学术上的追求及其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留下了独特的艺术遗产。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再别康桥,康桥依旧。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也是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小镇,也是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的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
他在剑桥求学期间,与林徽因相识、相知、相恋,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而这首诗的背后,却有着许多人不为人知的故事。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而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
徐志摩在剑桥求学期间,结识了林徽因,两人情投意合,相互倾心。
他们一起游览康桥,领略着这个古老小镇的风情。
而正是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徐志摩创作了这首《再别康桥》,表达了他对康桥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对林徽因的深深眷恋之情。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这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如诗般美好。
徐志摩回国后,林徽因也追随而至,两人终于携手共度余生。
然而,命运却在他们最幸福的时刻,夺走了徐志摩的生命。
他在年仅30岁时,因一场车祸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林徽因孤独终老的身影。
这段悲壮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再别康桥,康桥依旧。
这句诗中蕴含着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也蕴含着他对逝去爱情的眷恋。
康桥,成为了这段爱情故事的见证者,也成为了徐志摩永恒的眷恋之地。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篇,更是一段爱情故事的见证者。
它记录了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那段美好而悲壮的爱情,也留下了他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悲壮与眷恋的爱情传奇。
它让人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与脆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徐志摩对康桥与林徽因的深深眷恋。
这段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一段文学史上的传奇。
它让人们明白,爱情虽然短暂,却能让人们留下永恒的眷恋。
康桥依旧,爱情永恒。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永远流传。
再别康桥 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导言《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该诗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结构和主题进行赏析,进一步深入了解该诗作对于徐志摩以及中国现代诗歌的意义。
创作背景1931年11月,徐志摩从剑桥大学毕业,准备回国。
在他离开康桥之前,徐志摩写下了这首《再别康桥》,以表达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
这首诗是在徐志摩即将离开康桥时独自写成的,传达出强烈的离愁别绪。
结构分析《再别康桥》总共分为四个节,每个节的内容和情感逐渐升华。
以下是各个节的内容概括:第一节第一节描绘了徐志摩在康桥河上航行的情景,通过生动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徐志摩的无限豪情和激情。
第二节第二节出现了转折。
徐志摩通过历史和时间的联想,将康桥与他在剑桥度过的美好时光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这部分内容以悲伤和哀怨的情感为主。
第三节第三节以对康桥告别为主题,表达了徐志摩离开康桥、离开美好时光的决定。
诗人在这部分似乎变得冷静,但仍未完全摆脱离愁别绪。
第四节第四节以“别离”为主题,表达了徐志摩对于康桥的离别之心和新征程的期待。
这部分内容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充满了挑战与自信。
通过这四个节的逐渐升华,徐志摩的离别之情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使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饱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主题分析离别与眷恋的矛盾情感《再别康桥》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离别与眷恋的矛盾情感。
徐志摩在离别康桥时,既有对离别的无奈和哀伤,也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眷恋。
整首诗构思独特,通过历史和时间的联想,使康桥成为诗人心中美好回忆的象征。
离别与眷恋的矛盾心理在整首诗中不断交替出现,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
奋发向前的决心除了离别与眷恋的矛盾情感外,诗人在最后一节中还表达了奋发向前的决心。
即使面临离别的痛苦,徐志摩依然带着对新征程的期待,虽然离开了康桥,但他依然怀有自信和挑战精神,愿意在新的环境中开拓、奋发。
结语通过对《再别康桥》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在情感、结构和主题方面的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康桥美景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1]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
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
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
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
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
”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
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
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
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
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在言外,旨在象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
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
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
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
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
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