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现代诗是十分有趣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再别康桥》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 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诗两首》写作背景

《诗两首》写作背景

《诗两首》写作背景一、《雨巷》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这种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二、《再别康桥》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游欧洲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

“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

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的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

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

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回味。

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徐志摩《再别康桥》讲解

徐志摩《再别康桥》讲解
典与浪漫的气质
徐志摩曾于1920-1922 年的剑桥大学留学,并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染
在1928年再次访问英国 时,他重游了康桥并写
下了这首诗
2
2
主题
主题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对过去美好时 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情感
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不仅仅是一个 地点,更是一个心灵的避难所,一个
情感的象征
2
3
因此,这首诗中充满了对康桥的深深 怀念与依依不舍
主题
3
3
诗文解析
诗文解析
下面我们来一起解析这首诗
诗文解析
首节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在这里,"轻轻的我走了"与"正如我轻轻的来 "形成了对照,诗人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情感氛围。同时," 挥一挥衣袖"这一动作描绘出了诗人告别的决绝,而"不带走一片云彩"则表达出诗 人深情的眷恋和遗憾。这一节展示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过去的缅怀
诗文解析
1
2
3
4
最后一节呼应了首 节,再次强调了诗
人的深深眷恋
"悄悄的我走了"与 "正如我悄悄的来" 形成了对照,"挥 一挥衣袖"与"不带 走一片云彩"形成
了对照
这种对照增强了诗 歌的韵律感和对称 美,同时也使诗歌
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不带走一 片云彩"再次强调 了诗人对康桥的情 感眷恋和对未来的
不确定性
第二节中,"软泥上的青荇"和"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形象地描绘出康河的美丽风 光,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这里的热爱和留恋。"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话,表 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与康桥的深深情感纽带

《再别康桥》知识点

《再别康桥》知识点

《再别康桥》一、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游欧洲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

“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

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晴朗的午后,诗人独自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

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

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份美好的回忆。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挥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表现了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较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的创作风格。

二、文章结构从意象上看,全诗有一个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的过程:从第一节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到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再到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意象逐渐地由大到小,由概括到特写。

而第四、五节的寻梦放歌进入了更具体的意象特写之中。

然后由第六节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到第七节“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逐渐由具体的特写回到概括的大景之中。

诗中,不愿打扰康河的“我”因金柳艳影荡入心中而走近康河,看着向自己招手的水草,竟忘了不愿打搅的初衷,想象自己成了一株康河的小草,进而飘向自己如诗如梦的遥远青春。

于是此时不管是撑长篙漫溯还是载星辉放歌,都已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康河就是我,我就是康河。

游梦的极致为放歌,放歌却让自己走出了梦境,于是又开始走向大景,走向主客互为呵护的相对画面。

从情感抒发上看,与意象变化相对应,有一个抒情主体与客体之间感情交流的由浅到深再到浅的过程。

由第一节的“轻轻的我走了”到第二节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再到第三节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逐渐由较浅的交流到较深的交流。

《再别康桥》ppt课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

当堂训练
A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 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 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 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 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 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 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 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新月派与“三美”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成立于1923年,它受印度诗人 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 的文学社团,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 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 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 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 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 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 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 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6.2再别康桥/徐志摩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的主题。 4、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胡适曾经说: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高一年级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3、以本诗教学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走进徐志摩;4、品读诗歌意象,理解情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设想】1、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综合呈现,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2、重在诵读和感悟,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结合徐志摩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情。

3、品读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英国剑桥大学的照片,配以轻音乐,了解康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重点信息: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

写于他第二次欧游归来之时,实是回忆之作。

“康桥”,今通译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在伦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剑河),以剑桥大学驰名于世。

1920年9月徐志摩因景仰罗素,放弃了他在美国即将获得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前往英国,想成为罗素的弟子,但罗素因在欧战时力倡和平而被康桥的三一学院解聘,离开康桥。

徐志摩只好当一名没有学籍的选修生,在康桥度过了一年(1921——1922),攻读经济学学位。

本诗作于1928年秋再次访问母校后的归途中。

三、诵读体悟,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2、学生分角色朗读,情感重现;3、讨论: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结合诗歌意象具体分析。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离别康桥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共七节:第一节:以“作别”开头,营造了一种别离氛围,无限依恋。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化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___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___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遨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根底。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假设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赏析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徐志摩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别康桥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

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介绍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介绍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介绍《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希望对你有帮助。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

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

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

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

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

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

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

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

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

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

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下面是的教材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背景简介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读商科以继承父业。

但是徐志摩在美国与英国求学期间,却对尤其是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两次去欧洲漫游,曾再度到了英国、法国等地。

故地重游,使徐志摩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剑桥,是徐志摩“最心爱的”地方。

他专门为剑桥写过三篇诗文。

早期的诗《康桥,再会罢》,是作者热恋时的留别之作。

1925年游欧发表《我所知道的康桥》,是阔别后深情地回忆。

《再别康桥》则是诗人1928年英国讲学归来后第三次对剑桥倾诉衷肠。

1928年,胡适、徐志摩、张君励等人组织发起的“新月社”所主办的《新月》杂志创刊,由徐志摩任主编。

该杂志主张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进行“纯”文学的创作,曾受到等人的批评。

1931年8月,徐志摩的第三本诗集《猛虎集》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其中有《再别康桥》、《秋虫》等41首诗。

在该诗集的序言中,徐志摩曾回顾自己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心态:“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消息,不透一点光,不见一点亮,不见纹丝的动。

”“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跟着诗的产量也尽‘向瘦小里耗’。

”这正是徐志摩写作《再别康桥》时的精神状态。

这种心态与他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北伐的凯歌声中,徐志摩来到上海,曾兴奋过一阵。

他对蒋介石政权寄以希望,还写过几篇非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诗文。

但很快地,他便对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失望了。

他长期以来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所希冀的英美时的现代民主政治,与他所目睹的军阀混战、封建势力猖獗、民不聊生的当时中国现状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徐志摩的内心苦闷与忧伤干也由此而起。

闻一多曾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出过著名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美学主张,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加以探索与求证。

再别康桥课文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课文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课⽂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课⽂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全诗构筑了⼀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微地将诗⼈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可已看出诗⼈对康桥的感情是⼗分深切的。

1897年,徐志摩出⽣于浙江海宁⽯硖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

徐志摩的爸爸为海宁⾸富,是海宁现代⼯业的发起⼈。

他投资很多⽅⾯,但最⼤最成功的是对⼉⼦的培养和教育。

望⼦成龙的爸爸,在⼉⼦初次店铺时,给他另取名字:志摩。

说是⼩时候,有个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顶,并预⾔,此⼈必成⼤器。

1918 年,徐志摩北⼤肄业后去美国留学。

按照爸爸的意愿,徐志摩应该⼦承⽗业,因此到西⽅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缘。

他经常与⽂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

后来因为他⾮常崇拜西⽅的哲学家罗素,1920年10⽉便来到英国留学。

到了英国后,才知道罗素到中国讲学去了,这样就在伦敦住了下来。

不久,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没想到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

当时的徐志摩24 岁,已经是两岁孩⼦的爸爸了。

林徽因的爸爸林长民,毕业于⽇本早稻⽥⼤学,是⼀位爱国的有识之⼠,与⼤名⿍⿍的梁启超有深厚的交往,两⼈早就承诺结为亲家:把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梁思成。

⽽梁启超(徐志摩的⽼师)也早把林徽因当做⾃⼰⼥⼉⼀般对待。

年⽅⼆⼋、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表所吸引,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亲密地交往了。

⼀次,当他们踏着泼洒下来的⽉光和雾,静静地在康河边漫步时,林徽因⽿边响起波浪⼀样的话语:“徽因,在这样之际,你最想做的⼀件事是什么?”她微笑不语,伸⼿摘下⼀⽚柳叶,轻轻地衔在嘴上。

徐志摩曾说:“我在康桥的⽇⼦,可真幸福,深怕这⼀⽣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和林徽因的交往,使他感到⽣命似乎受到伟⼤⼒量的震撼,因此,他对康桥这段⽣活异常留恋。

胡适评价徐志摩说:“他的⼈⽣观真是1种‘单纯信仰’,这⾥⾯有3个⼤字:1个是爱,1个是⾃由,1个是美。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A、押韵 、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音节和谐 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
品位诗歌的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四行一节 每节字数基本为 共七节 四行一节,每节字数基本为 四行一节 六字间或八字,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六字间或八字 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的美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给人以建筑的美 感。
“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 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 经验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 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 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你 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 (xìng) 浮藻(zǎo) 斑斓 (lán) 长篙(gāo) 漫溯 (sù) 笙萧(shēng)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再别康桥》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 青荇、彩虹、青草、 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 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 溯、挥一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柳 永 节 《 雨 霖 铃 》 。 秋
清 多 情 自 古 伤 离 别 , 更 那 堪 冷 落
江 淹 销 《别 赋 》 惟 别 而 已 矣 。 , 者 魂 然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 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 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 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 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追求 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 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 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Leabharlann 寻梦飘然离去 河畔金柳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整合小结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不胜枚举,下 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 比较一下,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 新颖之处。
例1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别康桥
那榆阴下的一潭,
比喻 把潭中的清水比
作“天上虹”。被浮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藻揉碎后,竟变成了 “彩虹似的梦”,因 揉碎在浮藻间, 为康桥寄托着作者美 好的回忆和理想。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在 星 辉 斑 斓 里 放 歌 !
满 载 一 船 星 辉 ,
向 青 草 更 青 处 漫 溯 ;
明确: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多情 自古伤离别”,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 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 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 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伤别” 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例3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 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景呢?结合你们 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 • 暗喻 将“河畔的
金柳”大胆地想象为 “夕阳中的新娘”, 活化景物。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再别康桥
• 拟人 “招摇”二字,生动 软泥上的青荇, 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 迎态度;无拘无束的情态 • 而“甘心”二字,也写出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关于再别康桥的作者介绍及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作者介绍及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作者介绍及背景 作者介绍: 徐志摩 ,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他很早就开始新诗的创作。

1923年加入新 月诗社,成了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

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 徐志摩在中国埋下了一颗颗丰润肥沃的种子, 直到今日依旧开着缤 纷的花朵。

写作背景介绍: 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 也就是“康桥”。

剑桥是一所8 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

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 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

192 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勃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 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

1931年11月19日, 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 途中飞机触 山着火,不幸遇难。

他就这么悄悄的来,又这么悄悄的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 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1/4


2/4


3/4


4/4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大家知道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欢迎阅读!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不过当时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

拓展1: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再别康桥文学短评

再别康桥文学短评

再别康桥文学短评
《再别康桥》是美籍华裔作家司马辽扬的代表作,其文学影响力甚至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圣经”。

这部书的故事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讲述的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尽管他们在时代背景上有着诸多不同,但他们心中的爱却深深融汇在一起,使他们能够成功超越时代和身份上的界限。

司马辽扬在写作中使用了大量比喻和隐喻,并且将爱情、友谊和社会义务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充满了现实主义、唯物主义的思想,同时还包含着爱情的浪漫和幻想。

在书中,充满智慧的老席勒不仅拥有出色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将自己的理解深度地传达给读者,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最深刻的触动。

在小说中,司马辽扬描绘出了一副充满优雅、温婉而又不失冒险精神的画面,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他们身边,而主人公们的命运也似乎激发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小说结束时,正如老席勒所说,只有经历了无尽的艰辛之后,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和心灵的净化。

总而言之,《再别康桥》是一本创造性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作者以独特的文学手法,勾勒出了主人公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努力,使读者深受感动,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追寻人性的本质,昭示着人们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再别康桥》是高一上册里的一篇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徐志摩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二、诗歌内容:①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分别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②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作者: 徐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

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