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中医操作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门市中医医院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科
目录
普通针刺 (3)
灸法 (5)
拔罐 (7)
穴位贴敷法 (9)
中药封包 (11)
穴位注射 (15)
三棱针 (18)
火针 (23)
银质针(内热针) (27)
眼针疗法 (30)
浮针疗法 (32)
背俞穴针罐疗法 (37)
薄氏腹针疗法 (40)
热敏灸疗法 (41)
平衡针灸 (42)
普通针刺
一、在针刺前患者要选择适合的体位,选择适合体位的原则:
1、便于医生取穴准确,操作起来也更方便。
2、便于患者自然舒适,方便持久留针。
临床针刺时的常用体位:
1、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
2、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3、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上胸部以及肩部与上、下肢前面、侧面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肩部的腧穴。
6. 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二、确定患者体位后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以手指在腧穴处进行揣摩、按压,以取定腧穴。
三、在针刺操作时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范围包括:
1、针具器械消毒本院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2、医生手指消毒在临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在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
4、治疗室内消毒治疗室要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治疗台上的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
四、进针法:
消毒完毕后,即可进行进针,一般采取单手进针法,即医者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当选择3寸以上的长针针刺时,针刺手法采用双手进针法中的夹持进针法,即左手拇、食指捏持针体下段,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对于
皮肤松弛或有皱纹处,采用舒张进针法,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以固定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食中指之间刺入穴位。对于皮肉浅薄处,采用提捏进针法,即左手拇、食指按着针穴两旁皮肤,将皮肤轻轻提捏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
五、留针
针刺得气后,将针体留置穴内,让它停留一段时间后,再予出针以加强针刺感应,延长刺激作用。留针以候气至,中途还可行提插或捻转的手法加强针刺感应。留针的时间: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腧穴位置而定。一般病症施术完毕后出针或留针10~30分钟。
六、针刺的禁忌
1、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
3、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内经》提出五夺,五逆禁针既是此意。
4、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禁针。
灸法
一、艾柱灸
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指捏成上下大小的圆锥状艾柱,大着如半粒枣、小者如半粒麦,每一炷称为一壮。艾柱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1、直接灸:
化脓灸:用黄豆大艾柱直接放置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
非化脓灸:将麦粒大的艾柱放置灸穴上,用线香或火柴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至艾柱燃烧接近皮肤,病人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时,即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柱移去或压灭,再施第2壮。根据情况一般可用3-7壮。
2、间接灸:
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柱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此法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
隔蒜灸: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CM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柱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须换新蒜片,继续施灸。此法有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故临床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之未溃者,肺痨、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
隔盐灸: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柱施灸。患者有灼痛即更换艾柱。一般可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脱证等。
隔附子灸: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饼,大小适度,厚约0.4cm,中间用针扎孔,置于穴位上,再以大艾柱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直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日灸1次。此法附子性味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与艾灸并用,适应各种阳虚证。
二、艾条灸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
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此法适用于一切灸法主治病症。
回旋灸: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cm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cm左右。适用于风寒湿痹及瘫痪。
雀啄灸: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cm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一般每穴灸5分钟。多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
三、施灸禁忌症
1、禁灸病症: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亦不宜灸治。
2禁灸部位: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颜面部不宜着物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