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外民俗》 第一章 民俗概述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篇一: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第一章民俗概述 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篇二: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的分类,按内容来分,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它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上刀山,下火海”“上刀梯”以及面具舞的表演,都表现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分为: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00199中外民俗考试大纲

00199中外民俗考试大纲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的学习,对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工艺美术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等各类民俗事象进行分类介绍,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民俗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民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能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为旅游深度发展奠定文化学基础。
基本要求:学习本门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所学民俗方面的知识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添砖加瓦。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它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需要掌握中国文化知识、旅游学知识。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1章民俗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把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民俗的基本特征与功能、民俗的形成、民俗与旅游的关系等知识点。
能具备运用本章相关案例培养在其特定情境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功能(重点)识记:民俗的定义理解:民俗的定义及分类、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功能应用:运用民俗知识研究相关案例,提升人文素养(二)民俗与旅游(次重点)理解: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应用:将民俗资源与旅游开发结合(三)民俗的形成(一般)理解:民俗形成的原因。
中外民俗统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中外民俗大题

中外民俗大题第一章民俗概述一、名词解释1.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简答论述1.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包括生产、居住、饮食、商贸、服饰、交通等民俗。
(2)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民俗。
(3)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
2.民俗的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民族迁徙和方式采借。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形成后会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指民俗传播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族性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指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如八大菜系(鲁川粤苏浙湘闽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主要表现于信仰、崇拜、巫术、禁忌、占卜等活动上。
3.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人际关系、尊老爱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等。
2)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中外民俗》第一章ppt课件

图1-10 成年礼
二、民俗的分类 (三)精神民俗
图1-11 观音
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
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与社会 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 并且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世代相传,就成为了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一、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文化,直观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在经济、 历史、艺术、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特点,比较全面地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状况,也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气质特点。 旅游是 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 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者 来到旅游目的地,除了希望欣赏异地的风景外,他们 还想了解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观赏当地 的奇风异俗,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从而满足自己求 新、求奇的心理,进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所
四、民俗旅游的类型 (一)根据民俗范畴分类● 1.物态民俗旅游
物态民俗旅游,是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赏、体验、购买为主的旅游类型。其中,民
俗物品主要包括民居、民器(民用器物)、服饰、饮食、工艺品等。例如,安徽黟县宏 村、各地的民俗博物馆、美食一条街、古玩市场等都属于物态民俗旅游。
宏村(图1-18)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 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以世外 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 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 名天下,被誉为“画中的村庄”。
以说,民俗是旅游的重要内容。
图1-13 藏族酥油茶
二、民俗旅游的定义
目前,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理念和旅游类型。一般来说,民俗旅游属 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所吸引,离 开自己惯常的居住地前往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过程。
00199中外民俗

00199中外民俗第1 章民俗概述1民俗:民俗又称民间文化风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2民俗的分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意识民俗3习俗: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
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
4 风俗是由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行为能力。
习俗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
5 礼俗,指礼仪习俗,即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
6 民俗旅游应该具备下列五个条件:(1)旅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
旅游有三大要素:主体、客体、介体。
旅游客体就是资源,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又由民俗风情、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等构成。
旅游者旅游考察的目标是我们进行旅游分类最重要的标准,如果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是中国各地万花筒般的民俗风情的磁力所致,那么,他的旅游活动即为民俗旅游。
(2).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为民俗产品。
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入民俗旅游之列。
(3)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
民俗是民间群体生活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具有乡土性民族性、区域性、稳定性等特征,它的魅力在于独特—某地域(民族)内的民俗事象为本地域(民族)所专有;在于质朴—来自民间的泥土味、俚俗味;在于神秘—一不为外人所理解; 在于体现传统一一民间文化的积淀;在于氛围—其他环境无法创造。
(4)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表现为一种文化行为。
一方面旅游者到民俗旅是一种消费行为,但同时更是追求一种文化享受,国外游客到中国来品尝地方风味固然有“物欲”满足在里面,然而其主要动因还是欣赏中国各地博大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旅游地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是商业性的行为,以盈利为目的,游客消费民俗旅游产品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宗教的原因(四)地理的原因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登记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中外民俗

Page
2
LOGO
民俗《概括地说就是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 大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传承、相
LOGO
LOGO
单击添加您的公司信息 (联系方式及落款)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GO
中外民俗
第一章中外民族、民俗概述
第一讲民俗概述 一、民俗概念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首先提出“民俗学”这一学术名称。 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 及“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 “民俗”概念的几种说法 文化遗留物说 精神文化说 传统文化说 民间文学说
中外民俗

第一章民俗概述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ld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rns)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
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
按民俗的内容划分,我们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法。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人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民俗研究则有兼顾的使命,加上宗教旅游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故本书把道教和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列人。
中外民俗概论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第1章 概述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
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4.游艺民俗: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中外民俗概论第1章 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种、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相关概 念。 2.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领会民俗旅游 的开发和研究直接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的 现实意义。 3.认识民俗的旅游功能,认识民俗旅游的 健康发展和传统文布,世界上最 大的黄色瀑布。
www.niuwk.c黄om 牛河牛文壶库文口档分瀑布——陕北秧歌
享
第1章 概述
1.1人种、民族与民俗
1.1.3民俗
民俗即指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
生活中传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文化
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
中外民俗概论
第1章 概述
1.1人种、民族与民俗
1.1.1人种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既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又是一个多型化变异的物种。人 类学家根据人类外貌形体、肤色、头发、 泪阜的深浅等遗传因素的差异把现代人种 划分为不同的种族与群体,这就是所谓的 人种。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中外民俗概论
民俗引入到旅游市场、旅游教学、旅 游研究各领域,已渐成为各国旅游业可持 续发展的新尝试和新内容之一。
民俗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引起了各 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将《中外民俗》 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 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酒店管 理专业自学考试专.2民俗与旅游
1.2.5民风民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外民俗课件教材精讲

3、朝鲜族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 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 之称。妇女穿短衣长裙,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 装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 是一种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只遮盖到胸部 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做“契玛”,腰间有 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 成,色彩鲜艳。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 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裤脚系上丝 带。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 改穿制服或西服。
2、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 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堪,具有鲜明 的民族文化特色。花帽,是维吾尔族服 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 之一。维吾尔族花帽作为一种民族特有 的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图2-11维吾尔族服饰
3、土族
土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青壮年男子, 戴有翻边的毡帽,也有的戴鹰嘴啄食的毡帽, 身穿小领、斜襟、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一块 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的长袍。穿大裆裤,系两 头绣花的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黑虎下山 (上黑下白)的绑腿带,穿花云子鞋。老年人 一般头戴黑色的卷边毡帽,穿小领,斜襟长袍, 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
图2-8 朝鲜族服饰
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 民俗
1、回族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穆斯林服饰的特征最显 著。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 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 是六棱形的。回族妇女常戴盖头。服装方面,回族老 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称“马夹”)。回民 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既可当外套,又可 穿在里面。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一般都是大襟为主, 装饰内容很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 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 色彩鲜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外民俗》教案

《中外民俗》教案目录第1章民俗概述第2章1.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第3章1.2民俗的基本特征第4章1.3民俗的社会功能第5章1.4民俗的形成第6章1.5民俗与旅游第7章第8章第2章服饰民俗2.1服饰民俗概述2.2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2.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2.4外国服饰民俗第3章饮食民俗3.1饮食民俗概述3.2中国汉族饮食民俗3.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3.4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3.5外国饮食民俗第4章居住民俗4.1居住民俗概述4.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4.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4.4中国港澳台地区居住民俗4.5外国居住民俗第5章交通民俗5.1交通民俗概述5.2中国交通民俗5.3外国交通民俗第6章农业民俗6.1农业民俗概述6.2中国汉族农业民俗6.3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6.4中国港澳台地区农业民俗6.5外国农业民俗6.6农业民俗与旅游第7章工艺美术民俗7.1工艺美术民俗概述7.2中国工艺美术民俗7.3外国工艺美术民俗第8章人际礼仪民俗8.1人际礼仪民俗概述8.2中国人际礼仪民俗8.3外国人际礼仪民俗8.4旅游交际礼仪第9章岁时节日民俗9.1岁时节日民俗概述9.2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9.3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9.4中国港澳台地区岁时节日民俗9.5外国岁时节日民俗第10章游艺民俗10.1游艺民俗概述10.2中国汉族游艺民俗10.3中国少数民族游艺民俗10.4中国港澳台地区游艺民俗10.5外国游艺民俗第11章世界主要宗教11.1宗教概述11.2佛教11.3基督教11.4伊斯兰教11.5其他宗教第12章我国主要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12.1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12.2云南海埂民俗村12.3北京民俗博物馆12.4南京民俗博物馆12.5天津民俗博物馆。
第一讲 民俗概述

中外民俗的不同特点
丰富多样的民族性
中国
鲜明的地域性 源远流长的延续性 宗教性:宗教色彩浓厚,有很强的仪 式性。
外国
娱乐性:政教分离,宗教主宰人们的世俗 生活,少伦理道德的负载,娱乐色彩强 烈。 8
丰富多样的民族性: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民 俗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具体说来: • 汉族民俗带有浓厚的农业社会的特征,节气、节俗大 都与农业生产、天象、物象的变化有对应关系; • 凸显教化功能、注重功利的实用性也是汉民族民俗的 一大特点,每一种民俗活动都是为争取生存、谋求发 达兴旺和祈盼吉祥如意而进行的努力。如衣冠之治的 传统、民间信仰实用至上、节日背负浓重的伦理内涵, 少世俗的欢乐等。 少数民族的民俗具有娱乐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特 点,是真正的大地之子。
四、民俗研究或民俗资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文献学方法
田野作业,就是实地调查,分参与 式和调查式两种。整个田野作业的过 程,一般包括选择调查题目 — 制定调 查 计 划 — 收 集 资 料 —— 确 定 调 查 对 象—整理资料——解释资料等阶段。
25
五、“中外民俗文化”一课的意义
民族自豪感 文化修养 审美趣味 其他实用价值
物质民俗
社会民俗
精神民俗
语言民俗
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 系统。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5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 (民俗的本质特征):指民俗集体创 造、集体传承 。 传承性与扩布性。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 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不 少于三代);扩布性指民俗在空间伸展上的 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高位向低位扩布)。
• 规范功能 ,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在法律、纪律、道德和 民俗四大社会规范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 最广的深层行为规范。
中外民俗 第一章

隋唐 齐胸襦裙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民国
民国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魏晋南北朝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
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 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 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 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 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 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 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 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 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 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 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 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还被称为千 佛洞。也是我国四大古窟之一,被列为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 汉族民族服饰
一
、汉族服饰结构和纹饰配件
(一)服饰结构
上衣下裳
领、襟、衽、衿、裾、袖、祛、带、袂(mei)、韨(fu,与皮革
物有关)
根据裾的长短:襦、短、深衣 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一 汉族服饰结构和纹饰配件
(二)纹饰配件
衣服材质:
布帛:苎(zhu)麻、蚕丝、 细分为锦、绫、罗、绢、纱、么 绨(ti)、绡、绉(zhou)绸、 缎。 基本按不同的身份和场合来区 分。如“鸳鸯戏水”、“松鹤长寿”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三、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本大纲在第二部分第一项“学习要求”中,分别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作了不同的表述。
中外民俗复习

中外民俗复习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2)社会民俗(3)信仰民俗(4)游艺民俗3.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4.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主要包括: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
5.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6.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7.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与模式性(基本特征,本质特征)(2)传承性与播布性(3)稳定性与变异性(4)稳定性与变异性(5)民族性与地方性(南甜、北咸、东辣、西酸)(6)民族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最吸引旅游的特性)8.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娱乐功能(4)审美功能(5)维系功能9.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10.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社会规范四层次:一法律、二纪律、三道德、四民俗11.娱乐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所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12.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13.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是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4.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最后的决定作用)(2)政治影响(3)宗教原因(4)地理原因。
中外民俗文化

第一章 民俗概述
为了研究方便,可将我国各民族民俗做如下分类: 1、物质民俗:1)居住;2)服饰;3)饮食; 4)生产;5)交通;6)交易。 2、社会民俗:1)家族、亲族; 2)村落; 3)各种社会职业集团; 4)人生礼仪式(诞生、婚姻、丧葬); 5)岁时习俗。
第一章 民俗概述
3、口承语言民俗: 1)神话、传说、故事; 2)歌谣、叙事诗; 3)谚语、谜语; 4)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1)巫术; 2)宗教; 3)信仰; 4)禁忌; 5)道德、礼仪; 6)民间游艺。
第一章 民俗概述
2)社会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 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 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 方式。 主要包括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 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第一章 民俗概述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
第一章 民俗概述
二、民俗分类: 民俗界对民俗的分类有多种意见,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分法和 三分法。 四分法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 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
1)经济民俗,指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交通 民俗等等。
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 戏竞技民俗等等。
第一章 民俗概述
2.三分法将民俗分为口头民俗、物质民俗和风俗民俗 三大类。
口头民俗 指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包括叙事 民俗、俗语民俗。 风俗民俗 指传统的风俗和习惯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包 括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游戏、民间医药、仪式、民间舞蹈、 戏剧、迷信 物质民俗 指以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物质的形式传播的民 俗事项。包括民间建筑、民间美术 、民间服饰、
中外民俗

复习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不要纠结太细的知识点。
注意诸如“最XX”和“XX之国”等类似的表述。
注意教材中用下划线标出的名词。
第1章民俗概述1.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原因: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6.民俗与旅游的的关系: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作用: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腐朽生活方式的传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2章服饰民俗1.服饰的发展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除服饰除用于遮身蔽体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服饰民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保护。
2.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包括:质、形、饰、色、画。
3.中国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4.中国汉族服饰的流变轨迹:上衣下裳——胡服——袍。
5.汉族服饰的特点:五种正色(及其指代意义);神秘的中国术;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
6.满族、赫哲族、回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
7.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最具特色的服饰民俗。
8.掌握西装扣子的正确扣法。
第3章饮食民俗1.饮食民俗的成因及发展阶段:1)成因:经济原因;自然条件原因;民族原因;宗教信仰原因。
中外民俗教材考试大纲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中外民俗》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特点与设置目的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中外的婚姻民俗、丧葬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信仰禁忌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庆民俗、工艺美术民俗、游艺民俗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外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考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考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外民俗的基本知识。
来源圣才学习网2、本课程设置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考生了解有关民俗的概念及其流变;掌握民俗与旅游文化的关系;掌握婚姻民俗和婚姻礼仪的概念和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婚姻民俗的基本概况,认识婚姻民俗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丧葬民俗的基本理论、民俗的成因和发展演变,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各国的丧葬民俗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特点;了解服饰的起源及服饰的民俗功能,掌握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突出特点及其各自的形成原因;掌握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及社会功能,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饮食民俗的主要特点;了解人类居住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居住民俗的主要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了解宗教信仰禁忌民俗的文化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
熟悉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宗教信仰情况;了解人际礼仪的特点与作用,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礼仪风俗;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各国主要的节日基本情况,掌握各种节日民俗的主要文化内涵;了解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各国的传统和当代的工艺美术品的民俗特点、发展、分类及其旅游价值;了解人类游艺民俗的起源、分类及社会功能,知晓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各国游艺民俗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民俗概况
1.1. 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1.1.1.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
传承的文化现象。
1.1.
2.民俗的分类
1.1.
2.1. 经济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
民俗(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
交通民俗)“衣食住用行商”
1.1.
2.2. 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
俗)
1.1.
2.
3. 信仰民俗: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
态方面的民俗(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1.1.
2.4. 游艺民俗: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口头语言民俗,民
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1.2. 民俗的基本特征
1.2.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1.2.1.1.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转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
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1.2.1.2.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
的彼此相似性
1.2.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时间和空间)
1.2.2.1.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1.2.2.2.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1.2.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1.2.3.1.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
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民俗的
相对稳定性
1.2.3.2.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
上的变化。
1.2.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1.2.4.1. 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的一个构成要素,每个民族都
有它自己特殊的民俗
1.2.4.2.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各类民俗也不同程度得
染上了地方色彩。
1.2.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1.2.5.1. 民俗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变
异,但依然有原始民俗的存在。
形成了民俗的原始性特点
1.2.5.2. 民俗表现出一种神秘的特征,人们进行民俗活动是,常带
着一种神秘的心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1.3. 民俗的功能:民俗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3.1.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
作用
1.3.
2.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
控制作用
1.3.3.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
剂作用
1.3.4.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
悦意的审美作用
1.3.5.民俗的维系功能: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
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4. 民俗的形成
1.4.1.1. 经济的原因:民俗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制约。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1.4.1.
2. 政治的原因: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又不可
避免地受到阶级和政治地影响
1.4.1.3. 宗教的原因:很多传承地民俗事象,是由原来宗教仪式演
变而来。
1.4.1.4. 地理的原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指地是由于所处
地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1.5. 民俗与旅游
1.5.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
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1.5.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1.5.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4)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5)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6)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复习题
1)按内容划分,民俗有哪几种类型?
2)何为民俗?民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民俗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讨论题
1)怎么理解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2)利用民俗开发旅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