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cchi肉芽肿1例临床分析及其病原菌分子鉴定

合集下载

1例韦格纳肉芽肿临床分析

1例韦格纳肉芽肿临床分析
戒 烟酒 , 适 当锻 炼 , 多饮 水 , 饭 前便 后要 勤洗 手 。
E l i 李文学 , 张丽萍, 袁 琳 .传 染 病 防治 法 规 与 知 识 读 本 E M] .太
原 市 艾 滋 病 防治 工 作 委 员会 办公 室 , 2 0 0 6 : 1 4 . [ 2 ] 尤黎明 , 孙 国珍 , 袁 丽 .内科 护 理 学 [ M] .第 3版 , 北京: 人 民
人, 让 患 者及 家 属 共 同 配 合 , 共 同面对 , 使 患 者 接 受 事
[ 3 ] 张 蕴 婷 .艾 滋 病 患 者 的 心 理 护 理 [ J ] .基 层 医 学 论 坛 , 2 0 0 8 ,
1 2( 3 ): 36 .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7 — 1 5 )
参 考 文 献
甲强 龙 、 环 磷 酰 胺 等 药 物 治疗 , 好 转 出院 , 2年 后 停 药 。 今 年 5月 因监 测肝 功 异 常 、 右侧肢体无力加重, 给 予 泼
尼松 、 沙利 度胺 、 保肝 、 降糖 治 疗 , 但 右 侧 肢 体 仍 活 动 障
碍, 为进 一步 康 复治疗 今 人我 院 。 1例 韦 Βιβλιοθήκη 纳 肉 芽 肿 临 床 分 析
孙 姗 姗
( 济 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 , 山东 青岛 2 6 6 0 7 1 )
患者, 男, 4 4岁 。 因 咳嗽 、 咳痰 1 O年 余 , 右 侧 肢 体
活动 不 灵 3 年余 , 以“ 韦 格 纳 肉芽 肿 ” 入 院 。患 者 于 1 0
考虑 Wa l l e r i a n变 形可 能 。诊 断 : 韦 格 纳 肉芽 肿 。给 予
顺序也不 同, 临 床 表现 多 种 多 样口 ] , 此 病 极 易误 诊 。 尚 无有 效 的诊 治方法 , 现 主要 以诱 导 缓 解 、 维 持 缓 解及 控

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

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未来需要更加重视 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工作,帮助患者更好 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
THANKS.
局部治疗
如热敷、理疗等,可缓解 疼痛、促进炎症消退。
适应症
适用于早期、小型肉芽肿 ,以及无法耐受手术或拒 绝手术的患者。
手术治疗方法及适应症
切除术
将肉芽肿完整切除,适用于较大或有 症状的肉芽肿。
适应症
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肉芽肿较大或 影响美观、功能的患者。
刮除术
用刮匙将肉芽肿刮除,适用于浅表、 小型的肉芽肿。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疗的应用
新型治疗方法的探索
随着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发展 ,未来有望实现肉芽肿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肉芽肿的治疗方法有限,未来 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等。
跨学科合作研究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肉芽肿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 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以全面深入 地了解肉芽肿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XX 2024-01-26
目录
• 肉芽肿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策略 •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与展望
肉芽肿概述
01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肉芽肿是一种由巨噬细胞及其演 化的细胞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 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大环内酯类等。
使用方法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类型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口服、 静脉注射等)和剂量。治疗过程 中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在使用抗生素时,需遵循医嘱, 按时按量服药。同时,注意观察 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 肝肾功能损害等。如有异常,应

王秀娟教授从“瘀毒”论治蕈样肉芽肿1例

王秀娟教授从“瘀毒”论治蕈样肉芽肿1例
光 明中医 2 0 1 7年 6月 第 3 2卷 第 1 1期
CJ GMC M J u n e 2 01 7 . Vo l 3 2 . 1 1
・1 5 6 3・
王 秀娟 教 授 从 “ 瘀毒" 论 治 蕈 样 肉芽 肿 1 例
付 志 昊 王 秀 娟
摘要: 蕈样 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T淋巴细胞瘤, 主要表现为皮l 秩 的瘙痒脱屑和浸润性斑块的出现, 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但该病晚期可侵犯淋巴结及内脏系统, 目前该病还没有统一具体的治疗方案, 晚期临床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王秀娟教授认为, 本 病主要病因病机为血分热毒, 浸淫于内, 溢于肌表 , 发为红斑。故治以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为主。
p o i nt s t o x i c he a t ,i mm e r s e d i n s i de, p e n e t r a t i o n t o t h e s k i n a n d be c o me t h e e r y t h e ma. I t i s t r e a t e d wi t h h e a t — c l e a r i n g a nd t o x i n— r e s o l v i ng,
蕈样 肉芽 肿 , 原名 蕈 样霉 菌 病 ( m y c o s i s f u n g o i d e s ,
出现 铜钱 大小的 红斑 , 边 界 不 清, 双腿 出现 大 片红 斑伴 结节 , 皮肤瘙 痒难 忍 , 不能入 眠 , 遂就诊 于天津市 中医药 研 究 院附属 医院 , 切 片取病理 示 : 表皮 角化 不全 , 棘层轻 度 增厚 , 较 多淋 巴细胞 亲表 皮 , 真 皮层 较 多淋 巴细胞浸
p a t ho g e ne s i s o f i t i s s t i l l un c l e a r ,b ut i n t h e l a t e 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 i t c a n i nf ri n g e l y mph n o d e i n v o l v e me n t a n d v i s c e r a l s y s t e m. Th e l a t e c l i ni c a l

伏立康唑首次成功治疗难治性面部Majocchi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伏立康唑首次成功治疗难治性面部Majocchi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t ou s pl a qu e o n f a c e f o r f i ve y e a r s . M y c o l o g i c a l e xa mi na t i on, hi s t op a t ho l 0 gi c a l e x a mi n a t i o n, r DN A I TS s e qu e nc e a n a l y s i s a n d
取 患 处 皮 损 进 行 组织 病 理 学 检 查 、 真菌学检查 、 药 物 敏感 试 验 及 P C R检 测 。结 果 诊 断 : 红 色 毛 癣 菌 致 面 部 Ma j o c c h i 肉 芽
肿。治疗 : 伏 立 康 唑 静 脉 治 疗 2周 改 伏 立 康 唑 片 剂 口服 , 治 疗 4个 月 后 患 者 原 有 皮 损 基 本 消 退 , 真 菌 学 阴性 , 无 不 良反 应 。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R e p o r t e d o n e c a s e o f Ma j o c c h i ’ s g r a n u l o ma c a u s e d b y T r i c h o p h y t o n r u b r u m wh i c h wa s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xi a , SA N G H on g
( 1 . De p a r t me n t o f De r ma t o l o gy, Na n j i n g Ge n e r a l Ho s pi t a l o f Na n j i n g Mi l i t a r y Co n ma r n d, Na n j i n g 2 1 0 0 0 2, C h i n a; 2 . Ho s pi t a l o f De r ma t o l o g y, Ch i n e s e Ac a de my o f 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Na n j i n g 2 1 0 0 4 2 , C h i n a)

Majocchi's肉芽肿一例

Majocchi's肉芽肿一例

Majocchi's肉芽肿一例
王路润;来文兵;刘文韬;龚晓盼;景海霞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卷),期】2022(38)9
【摘要】患者,女,68岁。

右侧腕部红斑、丘疹、结节伴疼痛1年半,加重2个月。

组织病理学示肉芽肿性改变,HE荧光染色及真菌培养显示红色毛癣菌。


断:Majocchi's肉芽肿。

患者给予抗真菌治疗,皮疹痊愈,随访一年无复发。

【总页数】2页(P640-641)
【作者】王路润;来文兵;刘文韬;龚晓盼;景海霞
【作者单位】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伊曲康唑治疗须癣毛癣菌相关Majocchi肉芽肿2例
2.伏立康唑首次成功治疗难治性面部Majocchi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3.红色毛癣菌自体接种致免疫正常患者Majocchi's肉芽肿1例及文献复习
4.Majocchi肉芽肿研究进展
5.红色毛癣菌所致成人头面部Majocchi肉芽肿1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做好肉芽肿性肺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全文)

2021年做好肉芽肿性肺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全文)

2021年做好肉芽肿性肺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全文)肉芽肿性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日常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均需要病理检查,在肉芽肿性疾病中病理检查的作用有两方面,其一,需要病理明确是肉芽肿病变:在临床及影像上肉芽肿性疾病可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与肿瘤性疾病相似,特别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上,肉芽肿性病变呈高摄取,标准化摄取值(SUV)类似恶性肿瘤,需要与肿瘤性疾病鉴别,如:结节病由于肺内多发沿淋巴道分布的结节及多发淋巴结肿大,高SUV值,PET-CT常提示淋巴瘤或转移癌;其二,是鉴别不同的肉芽肿疾病:肉芽肿性肺疾病包括一大组疾病,疾病谱广泛,病因多种多样,可以是感染性,也可以是非感染性,治疗截然不同,需要进一步鉴别诊断。

其诊断及鉴别有时比较容易,如:肉芽肿伴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阳性,从而做出结核感染的诊断。

更多的时候诊断比较困难,特别是肉芽肿病变常常是一些小活检标本,如支气管镜活检、穿刺肺活检、EBUS等,病变局限,极具挑战性。

要做好肉芽肿性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搞清楚肉芽肿性病变包括哪些疾病?这些疾病各有哪些临床及病理特征?当遇到肉芽肿病变时应该进一步做什么工作?如何检测病原菌,鉴别感染性及非感染性?诊断逻辑及流程等等相关问题。

这些问题病理科医生及临床医生都会遇到,虽然侧重点不同,都需要深入思考及掌握。

关于这些方面内容专题探讨及指导性共识文献较少,需要引起关注。

对于病理科医生来说,要对肉芽肿包括哪些不同疾病及其病理形态特征了然于胸。

除非因为标本太小,仅仅诊断肉芽肿病变是不够的;虽然结核在我国是常见的肉芽肿性疾病,但看到肉芽肿,就诊断(或不除外)结核,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显然是不应该的。

有些小标本,标本局限,难以仅仅依靠病理切片表现鉴别不同疾病,常常需要描述性诊断。

在描述性诊断中,病理医生应尽可能挖掘肉芽肿以外具有鉴别意义的其他病变,这些病变可能不能单独做出某种疾病诊断,但具有提示某种疾病意义,需要在描述性诊断中说明,以便临床医生参考,结合临床其他线索综合诊断。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
Ma c h 肉芽肿 , j ci o 毛囊周 围 肉芽 肿 , 床上 较少 见 。 临 作 者发现 1例 , 现报 告如 下 。
1 临床资 料
成葡萄状 。经 鉴定 为须癣 毛癣菌 ( 图 2 。 见 )
临床诊 断 : 须癣 毛癣菌 肉芽肿 。
2 治疗 与结 果
口服 特 比萘 芬 片 5 / , 0mg次 1次/ , 前 服 。 d餐 外涂特 比萘 芬 乳 膏 , 2次/ 。连 续 2周 后 停 药 复 d 诊, 皮损 消退 , 留少许色 素沉着 , 遗 新胡 须长 出 。局 部皮 屑真菌 直 接镜 检 阴性 。服 药 期 问无 药 物不 良
维普资讯
: 0 8年 8月 第 3卷 第 4期 C i clA gs 2o , 20 hnJMyo uut o 8Y
Q :

病例报告 ・
须癣 毛癣 菌 肉芽肿 1例
曾义斌 方 芳
( 复旦 大 学附属金 山 医院 , 上海 2 0 4 ) 050
【 关键词 】 须癣毛癣菌 ; 肉芽肿 ; 比萘芬 特 【 中图分类号】 R3 92 7 .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7 -8 7 2 0 )40 1-2 6 332 (0 8 0 -250
须癣毛癣 菌 肉芽肿 , 由须癣 毛癣 菌侵 入 皮肤 是 真皮 导 致 的~ 种 浅 部 真 菌 的 深 在 感 染 。 也 称 为
p a p ul e

pu
s
tu
le

n
od u l e w i t h h a i r s 0 f b e a r e d d e s q u
a rn
a led
0 n
n脓Βιβλιοθήκη ?nf昭’

皮肤病疑难病例讨论

皮肤病疑难病例讨论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特殊表现的孢子丝菌病
鉴别诊断: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鉴别诊断: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鉴别诊断:炎性痤疮
真菌性疾病的确诊
1 真菌的镜检及培养阳性; 2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内找到阳性的真菌为
诊断的金标准; 3 进一步确定致病菌需要分子生物学检测 4 要有相关的意识,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关键的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前后
治疗前后
病例 3
一组发生在鼻部的皮损 病史3-6个月不等,鼻部出现大小不等、薄厚
不均的浸润性炎性斑块、部分病人表面结痂、 溃疡。 自觉症状不明显。
1、真菌培养 2、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PAS染色
诊断:孢子丝菌病(难辨认的)
鉴别诊断
病例资料
考虑疾病
孢子丝菌病 其他真菌感染所致的肉芽肿 皮肤肿瘤 其他
组织病理
HE×40
HE×100
组织病理
PAS×40
PAS×100
真菌培养
DNA测序结果显示为趾间毛癣菌(须癣毛癣菌)。
临床诊断:majocchi肉芽肿。
治疗:伊曲康唑(斯皮仁诺)200mg日二次口服,两 周复诊,一月后减量为100mg日二次口服,目前仍在 治疗中。
检查 5 浅部真菌病一旦确诊治疗相对容易!
:
以下情况可考虑是否存在真菌感染的可能
1.斑片状皮损伴少许丘疹、鳞屑 2.有动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3.同时患有其他浅部真菌病 4.免疫功能低下者 5.有外用糖皮质激r your attention
majocchi肉芽肿分为两类,一种是毛囊周围炎型,临床表现为 类似于脓癣的深在性脓疱性体癣,局部有多数毛囊性或毛囊小结 节性脓疱、结痂,多由外伤引起;另一类是皮下结节型,多表现 为紫红色结节,可融合成斑块,多见于免疫功能受损害者。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影像学表现一例及文献复习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影像学表现一例及文献复习

患者男 ,2 , 因“ 侧耳后及 右侧腹 股沟 区肿块 2 3岁 主 右 O 余年” 2 1 2月来我 院耳 鼻喉科 就诊。专科 查体示 : 于 0 0年 右
耳后乳 突 区皮 肤 局 限性 隆 起 , 面 光 滑 , 部 触 及 直 径 表 局
2c m质韧肿物 , 边界 清 晰。肿物 活动 度 中等 , 压痛 , 部 无 局 皮肤无破溃 。患者 自诉肿物有 时可 消退 。患者 1 年前 曾因 1 左颌下肿块行 “ 肿物 摘 除术 ” 病 理结 果提 示嗜 酸性 增生 性 , 淋 巴肉芽肿 。 本次就诊后 , 患者先后进 行了耳后局部影像学检查及 实
描述不 多 , 影像检查 可 表现 为局 部软组 织增 厚伴 周 围淋 巴
结肿 大 ; 巴结无坏死囊 变 ; 淋 一般未 见骨质破 坏 。因本病 有血 管增生 改变 , 增强扫 描病变 区强化 , 通过影像 检查 可 明 确肿块范 围 、 巴结受 累情况 , 淋 协助早期 诊断及 手术放疗 计 划 的制定 ( 有关病变详细 的超 声表现及 分型 , 详见我 院关于 本病 的另一个 案报 道) 。临床 工作 中如发现青 年男性 , 头颈 部缓慢 生长无 痛性 肿物伴 淋 巴结肿 大 , 无感 染征 象 , 嗜酸性 粒 细胞 比例 、 计数及 IE增高 , g 应考虑 K m r 病可能 。 i ua

病例报告 .
嗜 酸 性 淋 巴 肉芽 肿 影像 学表 现 一例及 文献 复 习
李 丽伟 崔 立 刚
国学者金显宅等首先 报道 ,9 8年 日本 学者 Km r 14 iua对本 病
进行 了系统描 述 , 称此 病为 Km r 。本 病是一 种罕 见 后 iua病 的 以淋 巴结 、 软组织 及唾液腺 受累为主的慢性炎性病 变。多

mNGS方法辅助诊断真菌感染性肉芽肿

mNGS方法辅助诊断真菌感染性肉芽肿

㊃短篇论著㊃m N G S方法辅助诊断真菌感染性肉芽肿严秋红黄欣袁小英(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北京100142)ʌ关键词ɔ感染性肉芽肿;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球孢子丝菌;疣状瓶霉ʌ中图分类号ɔ R756.6ʌ文献标志码ɔ A ʌ文章编号ɔ1673-3827(2023)18-0226-03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肉芽肿,包括M a j o c c h i肉芽肿㊁着色芽生菌病㊁孢子丝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等[1]㊂孢子丝菌病㊁着色芽生菌病等真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肉芽肿临床表现多样,既可表现为单个结节,也可以表现为淋巴管型改变,病理一般表现包括多核巨细胞㊁组织细胞或浆细胞在内的混合炎性细胞浸润,因此确诊病原微生物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关键㊂传统病原学诊断多采用组织培养,耗时长㊁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快速㊁准确诊断感染的需求㊂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 e t a g e n o m i c 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m N G S)是一种不依赖于分离培养的新兴病原体检测技术,以其不需培养㊁鉴定速度快(仅需13h)㊁准确率高等优点逐步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3],本研究旨在探讨m N G S在外伤所致皮肤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㊂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2021年1月到2021年6月我院诊治的真菌感染性肉芽肿患者3例,目前经过抗真菌疗法均已达到治愈㊂对这3例已经确诊的真菌感染性肉芽肿采取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皮损的临床㊁组织病理㊁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及皮损组织微生物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 e t a g e n o m i c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m N G S)数据㊂1.2方法传统方法细菌和真菌培养对患者组织块剪基金项目:军队后勤项目(20S WA Q K12)作者简介:严秋红,女(汉族),本科,主管技师.E-m a i l:g o d t o x a@ 126.c o m通信作者:袁小英,E-m a i l:y x y i n g0719@163.c o m 碎后进行研磨,分别采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㊁罗氏培养基㊁S D A培养基进行培养,分别放入25ħ和37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待有菌种长出后用无菌接种环挑取菌落,提取菌落D N A,送华大基因进行P C R鉴定㊂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对患者组织块剪碎,震荡仪反复震荡,超声提取组织D N A,去除人源D N A㊂然后超声波将D N A分子打断成300~800b p长序列片段(一般300~500b p),用酶补平为平末端,然后3'端加一个A碱基(因为接头的3'端有一个突出的T),再在两端加上互补配对的a d a p t e r,再通过P C R扩增达到一定浓度,构成单链D N A文库㊂上面构建好的文库中的待测序列事先配置好一定的浓度,经过f l o w c e l l槽(是用于吸附流动D N A片段的槽道,测序就在此进行)上样,D N A序列在特异的化学试剂作用下,强力随机地附着在l a n e上,与上面的短序列配对㊂上样的结果就是l a n e吸附住了冲过来的D N A,并且可以在表面进行桥式P C R扩增并进行I l l u m i n a测序㊂I l l u m i n a测序采取了 1次加1个荧光碱基,用完失效 的办法确定c l u s t e r的碱基排序顺序,测序结果和宏基因组基因库进行比对㊂2结果2.1基本资料3例患者中均为男性;年龄63~76岁;病程3个月~1年㊂发病诱因中均有外伤史㊂皮损表现:例1患者手背㊁右手前臂伸侧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斑块,部分结节中央呈囊性感,挤压结痂处有脓性渗出(见图1A);例2患者左手背部蔓延至手指的3c mˑ6c m大小暗红色斑块结节,表面结痂脱屑见图1B );例3患者右手背部巴掌大小的单个结节,表面黑褐色结痂,挤压有脓液渗出(见图1C )㊂2.2 病理学3例患者均进行组织病理学及P A S 染色,病理学结果呈肉芽肿的病理表现,均可见真皮内多核巨细胞在内的混合炎性细胞浸润,其中例2患者病理尚可见暗色真菌孢子,另外两名患者未发现真菌菌丝和孢子(见图2A ㊁B ㊁C )㊂2.3 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3例患者皮肤组织细菌培养均为阴性㊂例1和例2患者S D A 培养基25ħ培养均可见菌落生长㊂例3患者皮损25ħ培养42d 未见菌落生长㊂根据例1和例3患者菌落及镜下形态(见图3),结合挑取菌落经华大基因测序鉴定,鉴定结果分别为球形孢子丝菌和疣状瓶霉㊂2.4 m N G S 方法检测结果3例患者皮损组织经过提取D N A ,去除人源D N A 后通过D N A 文库制备㊁f l o w c e l l 槽D N A 吸附㊁桥式P C R 扩增及测序,病例1和病例3结果显示为球形孢子丝菌,例2结果显示为疣状瓶霉㊂其图1 A.病例1患者手背㊁右手前臂伸侧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及斑块,部分皮损中央呈囊性感,挤压结痂处有脓性渗出;B .病例2患者左手背部蔓延至手指的3c mˑ6c m 大小暗红色斑块,表面结痂脱屑;C .病例3患者右手腕部豌豆大小的单个结节,表面棕褐色结痂,挤压有脓液渗出 图2 A ㊁B ㊁C 分别为3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显示可见混合炎症细胞浸润,部分可见多核巨细胞的感染性肉芽肿改变(H E 染色,ˑ400),其中病例2患者皮肤病理组织内尚可见暗色真菌孢子(图B ) 图3 A.病例1患者皮损S D A 培养基25ħ培养菌落生长情况(转种培养5d );B .病例1患者菌落培养镜下照片(棉兰染色,ˑ400);C .病例2患者S D A 培养基25ħ培养14d 的菌落生长情况(转种培养14d );D .病例2患者菌落镜下照片(棉兰染色,ˑ400)F i g.1 A.D a r k r e d n o d u l e s a n d p l a q u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s i z e s o n t h e b a c k o f t h e h a n d a n d t h e e x t e n d e d s i d e o f t h e r i g h t f o r e a r m i n c a s e 1,w i t h t h e m i d d l e o f s o m e l e s i o n s b e i n g c y s t i c i n t h e c e n t e r a n d p u r u l e n t e x u d a t i o n w h e n c o m p r e s s e d t h e s c a b ;B .A 3c mˑ6c m d a r k r e d p l a qu e w i t h s c a b a n d d e s q u a m a t i o n o n t h e s u r f a c e f r o m t h e b a c k o f t h e l e f t h a n d t o t h e f i n g e r i n c a s e 2;C .A p e a s i z e d s i n g l e n o d u l e o n t h e r i gh t w r i s t i n c a s e 3,w i t h b r o w n s c a b o n t h e s u r f a c e a n d p u s e x u d a t i o n F i g.2 A ,B a n d C s h o w e d m i x e d i n f l a mm a t o r y c e l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i n t h e s k i n l e s i o n s o f 3c a s e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 s o m e o f t h e m s h o w e d i n f e c t i o u s g r a n u l o m a c h a n g e s o f m u l t i n u c l e a t e d g i a n t c e l l s (H E s t a i n i n g ,ˑ400),o f w h i c h d a r k f u n g a l s p o r e s c a n b e s e e n i n t h e s k i n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t i s s u e s i n c a s e 2(F i g .B ) F i g.3 A.T h e g r o w t h o f c o l o n y c u l t u r e d i n 25ħS D A m e d i u m o f s k i n l e s i o n s o f c a s e 1(5d a y s a f t e r i n o c u l a t i o n );B .T h e c o l o n y c u l t u r e d u n d e r t h e m i c r o s c o pe of c a s e 1(c o t t o n b l u e s t a i n i ng ,ˑ400);C .Th e c o l o n y g r o w t hi n S D A m e d i u m o f c a s e 2a f t e r 14d a y s o f 25ħc u l t u r e (14d a ys o f s e e d t r a n s f e r c u l t u r e );D .T h e c o l o n y m i c r o s c o p e p i c t u r e o f c a s e 2(c o t t o n b l u e s t a i n i n g,ˑ400)他还测出包括表皮葡萄球菌㊁马拉色菌㊁念珠菌等皮肤常见定植菌,这些结果经分析无临床意义㊂2.5治疗3名患者经伊曲康唑胶囊(斯皮仁诺,0.2g2次/日)口服8个月至1年,电话随访均已痊愈㊂目前未诉复发㊂3讨论感染性肉芽肿最常见的病原体有真菌㊁非典型分枝杆菌㊁结核分枝杆菌㊁麻风分枝杆菌和梅毒㊁螺旋体等㊂病原学培养对确定诊断至关重要㊂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治疗方法不同,如果盲目治疗,有可能会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导致病情加重[2]㊂由真菌感染所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病变,如孢子丝菌病㊁着色芽生菌病㊁足菌肿等在组织病理上均可表现为肉芽肿样结构㊂可引起肉芽肿样结构的常见病原真菌有红色毛癣菌㊁犬小孢子菌㊁念珠菌㊁隐球菌㊁曲霉㊁孢子丝菌㊁马尔尼菲篮状菌㊁暗色真菌㊁毛霉目㊁虫霉目㊁镰刀菌等㊂病原学诊断是临床确诊并进行抗真菌治疗的根本依据㊂与表皮真菌感染相比,感染性肉芽肿病变位置较为深在,病变组织内真菌含量相对较少㊁丰度低,病原学诊断相对困难㊂近年来在真菌感染性肉芽肿病原体的检测上,常见的病原真菌检查技术如直接镜检㊁真菌培养及鉴定㊁组织病理及特殊染色等相关技术㊁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在诊断真菌感染性皮肤肉芽肿病变时各有其优缺点及适应证[2]㊂真菌培养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临床对于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依赖病原体活力和丰度,同时培养需要时间长,且阳性培养率较低,无法满足快速㊁准确诊断感染需求;普通组织病理及特殊染色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表现为含有组织细胞的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不同真菌感染炎症模式特征之间并没有肯定的差异[3],肉芽肿病变中暗色真菌很容易被分辨,但大多数致病真菌在组织中形态非常相似,组织病理方法只能确定真菌感染而不能鉴定致病真菌的属种,同时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因此临床常需与其他方法共同使用㊂核酸扩增技术方法(P C R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检测上来,具有敏感性高㊁特异性强㊁快速便捷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缺点是除实验易受污染外,在临床样本中有多种菌存在,例如混合感染㊁污染菌可能导致混淆或遗漏㊂采用属或种特异性引物可将样本中的目标真菌一步鉴定到种,但有可能将其他属或种真菌遗漏而呈现假阴性结果㊂我们临床诊断的3例患者采用传统培养方法进行培养,1例患者皮损仅需时1周即可见到明显的真菌菌落,另一例患者2周才见到少量的真菌菌落生长,而第3例确诊患者皮损培养42d也未见明显菌落生长㊂皮肤组织m N G S检测方法是直接从患者标本中进行泛核酸检测,通过对皮损组织进行超声波将D N A分子打断成300~800b p序列片段,进行P C R扩增构成单链D N A文库,然后通过上样进行桥式P C R反应,形成很多桥式的互补双链,再次通过强碱解链后进行高通量测序㊂该方法不会有选择地放大特定靶标序列,因为它会对所有样品中的核酸放大和并行测序,允许无差别检测所有微生物(如细菌㊁病毒㊁寄生虫和真菌)㊁抗体㊁毒力因子,甚至宿主生物标志物等[4]㊂m N G S相对于其它病原学检测方法如微生物培养技术㊁核酸扩增技术㊁血清学病原菌抗体检测技术及特定病原菌的多重P C R技术等,有检测范围广㊁检测种类多,无须培养㊁不受抗生素影响的优点,并能同时明确样本中的细菌㊁真菌㊁病毒及原虫,且能够精确到种水平,还能够明确微生物耐药等功能,目前多用于肺部和其他部位感染的快速诊断,在急危重症感染的检测中成为专家共识[5-8],但在皮肤科感染性肉芽肿的诊断应用报道还不多㊂我们在临床碰到的这3名患者,仅病例1和病例2通过传统培养方法培养出真菌㊂组织病理除病例2发现典型的暗色真菌孢子外,其他2例在普通病理和P A S染色中未见真菌菌丝和孢子㊂对皮损组织进行m N G S检测,均检测出真菌,检出率高且耗时短㊂本研究的缺点在于我们目前收集的病例数相对较少㊂后期我们会收集更多的病例,采用培养㊁m N G S方法㊁P C R方法等方法,从更多维度探讨比较其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㊂值得一提的是m N G S检测虽然具有检测速度快,无需培养㊁准确度高㊁能一次性的对病毒㊁细菌和真菌等进行检测等优势,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医院尚没有资质开展m N G S检测,而依托商业公司检测花费价格相对(下转第231页)菌荧光染色法在肺隐球菌病理组织学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㊂P A S染色法使用苏木素复染,染色对比不够明显,隐球菌不易辨认,容易出现假阴性[9]㊂另P A S染色试剂不稳定,S h i f f试剂久置后会变成粉红色,导致其失效,无法提供稳定的染色效果[10]㊂真菌荧光染色法利用钙荧光白与隐球菌细胞壁的β-多糖结合,在紫外光的激活下,隐球菌呈亮蓝色荧光[11],与黑色背景形成明显反差,更易于寻找和识别㊂且真菌荧光染色法操作简单,只需在脱蜡后的样本上滴加1滴试剂,便可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对于病理技术员来说省时省力[12]㊂综上所述,真菌荧光染色法在肺隐球菌病理组织学诊断中有较高的准确性㊁敏感性㊁特异性㊁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且快捷㊁高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㊂参考文献[1]顾仕红,林勇.免疫功能正常宿主肺隐球菌病47例回顾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21,26(12):1794-1799. [2]刘鸿瑞.肺非肿瘤性疾病诊断病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赵琳,乔昀.荧光染色法在真菌检测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21,36(12):1219-1221.[4]梁英杰,凌启波,张威.临床病理学技术[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甘慧,张冬,文利,等.结节肿块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及C T表现[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21,14(5):564-568.[6]Y A O K,Q I U X,HU H,e t a l.P u l m o n a r y c r y p t o c o c c o s i sc o e x i s t i n g w i t h c e n t r a l t y p e l u n g c a n c e r i n a n i mm u o c o m p e-t e n t p a t i e n t:a c a s e r e p o r t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J].B M CP u l m M e d,2020,20(1):161.[7]L I U Y N,S H E D Y,S U N T Y,e t a l.A m u l t i c e n t r e r e t r o-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 o f p u l m o n a r y m y c o s i s c l i n i c a l l y p r o v e n f r o m1998t o2007[J].Z h o n g h u a J i e H e H e H u X i Z a Z h i,2011, 34(2):86-90.[8]李冰艳,周婷婷,王越,等.浅部感染真菌标本片制作的改进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2):236-238,273.[9]林倩,方庆全.病理组织P A S染色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20,29(1):77-80. [10]祁珊珊.过碘酸-S c h i f f(P A S)染色方法的改良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7):825-826.[11]王喜英,孟健,王健,等.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皮肤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6):57-59.[12]叶文正,方木平.荧光染色法和K O H湿片法在头癣诊断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0,31(3):351-353.[收稿日期]2022-09-07[本文编辑]陈雪红(上接第228页)较高,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负担㊂对于苦于找不到病因而又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可疑真菌感染性肉芽肿患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在临床应用㊂参考文献[1]张瑞峰,冉玉平.真菌感染性皮肤肉芽肿病变病原学诊断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8):513-514. [2]T E R Z I R O L I B B,MA I N E T T I C.C u t a n e o u s g r a n u l o m a t o-s i s: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v i e w[J].C l i n R e v A l l e r g y I mm u-n o l,2018,54(1):131-146.[3]王娜,暴芳芳,周盛基,等.度普利尤单抗联合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肉芽肿一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2,38(3): 167-169.[4]余德厚,李若瑜,陈喜雪,等.真菌性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42(3):164-166.[5]孙波,郑光辉,高阳,等.宏基因组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1,14(1):19-22.[6]HA N D,L I Z,L I R,e t a l.m N G S i n c l i n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l a b o r a t o r i e s:o n t h e r o a d t o m a t u r i t y[J].C r i t R e v M i c r o b i-o l,2019,45(5-6):668-685.[7]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在急危重症感染应用专家共识组.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在急危重症感染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2):151-155.[8]G U W,D E N G X,L E E M,e t a l.R a p i d p a t h o g e n d e t e c t i o nb y m e t a g e n o m ic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o f i n f e c t ed b o d yf l u i d s[J].N a t M e d,2021,27(1):115-124.[9]L I U H,Z H A N G Y,Y A N G J,e t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m N G Si n t h e e t i o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l o w e r r e s p i r a t o r y t r a c t i n f e c t i o n sa n d 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J].M i c r ob i o l S p ec t r,2022,10(1):e0250221.[收稿日期]2022-09-15[本文编辑]卫凤莲。

皮肤癣菌肉芽肿1例

皮肤癣菌肉芽肿1例

皮肤癣菌肉芽肿1例霍姗姗;李洪霞;宋洋;于艳;李珊山【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6(020)004【总页数】1页(P687-687)【作者】霍姗姗;李洪霞;宋洋;于艳;李珊山【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吉林长春 130021【正文语种】中文患者女,52岁。

因右上眼睑周围皮疹3个月加重20天就诊。

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右睑上方发生米粒大红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

近20天加重,丘疹增多并融合成片,并有反复渗出,左眼外下方有同样皮疹发生。

在外院诊为“湿疹”,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外用卤米松软膏治疗无效。

患者家中养狗,但平时并没有与狗亲密接触的习惯,也未发现狗有脱毛、皮疹等异常。

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手足癣、体癣、糖尿病等病史,否认有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史。

体检发育正常,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皮肤科检查:右侧眉弓、下睑部见浸润性红斑块,其上散在丘疹及脓丘疱疹。

左眼外下方可见数个豆大红斑块,上覆黄色鳞屑及药痂。

皮损边缘清楚,身体其他部位无类似皮损。

颈部淋巴结无肿大。

实验室检查真菌学检查:取皮损痂皮作直接镜检可见分隔菌丝。

以皮钻钻取皮损组织,一部分接种于沙堡弱琼脂培养基(SDA),25℃恒温培养。

约3天开始生长,初为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渐变为淡黄色至棕黄色粉末状菌落,凝结成片,菌落中心颜色较深,边缘浅,背面呈棕黄色。

小培养镜检可见较多葡萄串样小分生孢子,以及纺锤形大分生孢子,多分3-4隔。

并可见螺旋菌丝。

尿素酶试验:将真菌接种在尿素琼脂培养基上,3 天后培养基变为红色。

毛发穿孔试验:将长为1 cm婴儿头发置平皿内,加蒸馏水25 ml,灭菌后加10%无菌酵母浸膏3滴,将菌落接种在平皿内,21天后镜下见发干上有与发轴垂直的楔形缺损。

伏立康唑首次成功治疗难治性面部Majocchi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伏立康唑首次成功治疗难治性面部Majocchi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伏立康唑首次成功治疗难治性面部Majocchi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颜文良;胡文星;刘芳;刘海波;孔庆涛;张敏;沈永年;吕桂霞;桑红【摘要】目的首次报道伏立康唑成功治疗1例红色毛癣菌引起的顽固性面部Majocchi肉芽肿,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真菌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并总结英文报道病例.方法患者男,50岁,因面部浸润性红斑溃疡5 a就诊,取患处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学检查、药物敏感试验及PCR检测.结果诊断:红色毛癣菌致面部Majocchi肉芽肿.治疗:伏立康唑静脉治疗2周改伏立康唑片剂口服,治疗4个月后患者原有皮损基本消退,真菌学阴性,无不良反应.结论 Majocchi 肉芽肿临床罕见,复杂难治,疗程长,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们首次应用伏立康唑成功治疗顽固性Majocchi肉芽肿,为临床治疗难治性Majocchi肉芽肿提供新的诊疗经验.【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6(011)005【总页数】4页(P265-268)【关键词】Majocchi肉芽肿;红色毛癣菌;伏立康唑【作者】颜文良;胡文星;刘芳;刘海波;孔庆涛;张敏;沈永年;吕桂霞;桑红【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南京21000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南京21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南京21004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南京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61.1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

因“面部浸润性红斑伴溃疡糜烂5 a余”就诊。

患者于2008年无明显诱因下于左眉弓、下颌处出现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并逐渐增多,就诊当地医院,行真菌镜检及组织活检,诊断为“真菌肉芽肿”,予“伊曲康唑”口服,皮损无明显好转。

右眶内嗜酸细胞肉芽肿1例

右眶内嗜酸细胞肉芽肿1例
维普资讯
22第9第 期 0 年 2 8 0 卷
中 国 肿 瘤 临 床
・7 6・ 0
。 篇及 病例 报 告 ・ 短
右 眶 内 嗜酸 细 胞 肉 芽 肿 1 例
董 春 丽 庞 青 松 李 瑞英 何 明伟 306 ) 0 0 0 天 津 医 科 大 学 附 属肿 瘤 医 院放 疗 科 ( 津 市 天
中图分 类号 : 3 7 R7 9. 文献 标识码 : D
文 章 编 号 — 6 7 01
患 者 女 性 , 2岁 , 诉 肾 移 植 术 后 6年 , 眶 内 肿 物 二 次 2 主 右
术 后 4个 月 人 院
( 0 2 0 —1 2 0 — 7 8收 稿 )
( 梦兰 校对 ) 李
米 , 侧 眼 球 结 膜 充 血 水 肿 , 侧 眼 球 外 展 轻 度 受 限 。 眼 底 镜 右 右
19 9 4年 初 因 吃 海 蟹 过 敏 , 发 过 敏 性 紫 癜 ( 型 ) 渐 发 诱 肾 , 展 为 肾 功 能 衰 竭 , 毒 症 。 19 尿 于 9 6年 1 1月 在 浙 江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医 院 行 左 肾 移 植 术 。手 术 顺 利 , 后 恢 复 良好 。术 后 7天 开 术 始服 用 免疫 抑 制 剂 , 括 : 唑 嘌 呤 5 m 天 , 用 4 包 硫 0 服 9个 月
嗜 酸 细 胞 肉 芽 肿 是 组 织 细 胞 增 多 症 X( 格 罕 氏 细 胞 肉 郎 芽 肿 ) 一 种 类 型 . 有 特 征 性 的 外 周 血 嗜 伊 红 细 胞 增 多 。 多 的 伴 发 生 于 骨 , 生 于 眶 内 者 罕 见 。 其 自然 病 程 发 展 较 为缓 慢 , 发 一 般 认 为 是 良性 增 生 性 疾 病 。 激 素 治 疗 很 敏 感 , 停 药 后 易 复 对 但 发 。 病 的 发 生 是 否 与 长 期 服 用 免 疫 抑 制 剂 有 关 尚难 定 论 , 本 但 有 证 据 表 明 在 免 疫 缺 陷 病 患 者 和 接 受 免 疫 抑 制 治 疗 的 患 者 中 . 性 肿 瘤 的 发 生 率 明 显 增 加 。先 天 性 免 疫 缺 陷 病 ( x 性 恶 如 一 联 无 一 蛋 白血 症 ) 患 者 有 5 球 的 %发 生 恶 性 肿 瘤 , 对 照 组 高 比 2 0倍 在 器 官 移 植 受 者 和 A D 0 I S患 者 中 发 生 淋 巴 瘤 的 可 能 也 大 大 增 加 本 病 例 发 生 在 服 用 免 疫 抑 制 剂 的 过 程 中 , 临 床 在 应引起 我们 的高度 重视 。

结合肉芽肿实验报告(3篇)

结合肉芽肿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肉芽肿的形成过程,了解肉芽肿的病理学特征及其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期望掌握肉芽肿的基本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在组织修复和免疫防御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3kg,雌雄不限。

2. 实验试剂:卡介苗(BCG)、生理盐水、戊二醛固定液、苏木素-伊红(HE)染色液、中性树胶。

3. 实验仪器:手术显微镜、解剖显微镜、切片机、烤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注射器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处理:将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进行无菌手术操作,于背部皮下行卡介苗注射。

2. 观察期:注射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观察动物背部注射部位的肉芽肿形成情况。

3. 组织切片:在观察期结束时,取注射部位的组织,用戊二醛固定,进行石蜡包埋,切片。

4. 组织染色:将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中性树胶封片。

5. 显微镜观察:在解剖显微镜和显微镜下观察肉芽肿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四、实验结果1. 注射后第7天: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局部皮肤轻微隆起,未见明显肉芽肿形成。

2. 注射后第14天:注射部位红肿明显,皮肤隆起,可见少量肉芽组织形成,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伴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

3. 注射后第21天:注射部位红肿明显,皮肤隆起,肉芽组织形成明显,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为主,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典型的肉芽肿。

五、实验讨论1. 肉芽肿是机体对病原体或异物的免疫反应,是机体防御和修复的重要机制。

在本次实验中,卡介苗注射引起的肉芽肿形成过程符合这一机制。

2. 肉芽肿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因素。

在本次实验中,肉芽肿的形成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聚集,以及纤维组织的增生。

3. 肉芽肿的形成有利于机体的修复和免疫防御。

在本次实验中,肉芽肿的形成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和异物,并促进组织的修复。

伊曲康唑治疗须癣毛癣菌相关Majocchi肉芽肿2例

伊曲康唑治疗须癣毛癣菌相关Majocchi肉芽肿2例

伊曲康唑治疗须癣毛癣菌相关Majocchi肉芽肿2例孙慧;张海平;杨莉佳;夏汝山【摘要】报道2例须癣毛癣菌相关Majocchi肉芽肿.病例1为9岁患儿,因左侧头皮和左眼睑红斑、丘疹和脓疱20余天就诊;病例2为38岁男性,因双耳及耳周红斑、丘疹和脓疱2 a就诊.根据临床表现和真菌镜检+培养结果,均确诊为须癣毛癣菌相关Majocchi肉芽肿.给予伊曲康唑胶囊治疗1个月,均取得良好效果.【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6(011)004【总页数】3页(P230-231,229)【关键词】须癣毛癣菌;Majocchi肉芽肿;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作者】孙慧;张海平;杨莉佳;夏汝山【作者单位】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无锡214002;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无锡214002;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无锡214002;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无锡21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6Majocchi肉芽肿是皮肤癣菌引起的累及真皮及毛囊的炎症反应,常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

须癣毛癣菌引起的Majocchi肉芽肿临床少见,笔者近期诊治2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1,男,9岁。

左侧头皮和左眼睑起皮疹20余天。

患者20 d前发现左侧眼睑和右口角出现红斑、丘疹。

曾就诊于当地医院皮肤科,查真菌阴性,诊断湿疹,给予“艾洛松”外用等治疗无效。

皮损加重,范围扩大,特来我科就诊。

皮肤科情况:左侧头皮、左眼睑和右侧口角可见浸润性红斑,其上分布密集丘疹、丘疱疹、脓疱(见图1a~b)。

抗真菌治疗后随访12个月皮损情况(见图1c~d)。

毛发真菌镜检可见发外菌丝和孢子(见图2a);真菌培养有须癣毛癣菌生长(见图2b~c)。

患儿家属拒绝进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结果,诊断:须癣毛癣菌肉芽肿。

给予伊曲康唑胶囊0.1 g/次,1次/d,连用1个月;泼尼松20 mg/次,1次/d,连用7 d。

周周讲丨真菌性毛囊炎(Majocchi肉芽肿)例诊断解析及第21期大猜想

周周讲丨真菌性毛囊炎(Majocchi肉芽肿)例诊断解析及第21期大猜想

周周讲丨真菌性毛囊炎(Majocchi肉芽肿)例诊断解析及第
21期大猜想
第20期病例
真菌性毛囊炎(Majocchi 肉芽肿)
本期病例回顾
● 临床特点
1. 又称皮肤癣菌肉芽肿、真菌性毛囊炎、毛囊周围性肉芽肿
2. 可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或其他皮肤癣菌感染引起
3. 种为毛囊周围炎型,一种为皮下结节型
4. 治疗:一般需要口服抗真菌药
● 病例照片
● 病理图片
您答对了吗?
下期(第21期),杨希川教授会给大家带来一个更神秘的病例,想试试自己的临床能力吗?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下期的“诊断大猜想”吧!
更多精彩请关注
1、杨希川教授新浪微博:杨希川教授-皮肤科医生
2、光动力技术微信资讯平台
更多内容请点击“光动力技术”微信平台底部菜单栏
—复旦张江光动力技术微信咨询平台—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参与“诊断大猜想”。

【确诊丨经典病例103】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1例,附诊断分析思路及专家点评!#医学影像#

【确诊丨经典病例103】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1例,附诊断分析思路及专家点评!#医学影像#

【确诊⼁经典病例103】上⽪样⾁芽肿性病变1例,附诊断分析思路及专家点评!#医学影像#⼀、患者信息及影像患者:男性,61岁。

主诉 : 纳差两⽉余。

现病史:患者近两⽉⽆明显诱因下出现纳差,伴⼝苦,⽆腹痛腹胀,⽆恶⼼呕吐,⽆便秘腹胀,⽆⽪肤巩膜黄染,⽆咳嗽咳痰,⽆发热寒战等不适。

患者⾄当地医院就诊,查腹部B超⽰:胰头旁、肝左叶背⾯可见41*35mm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楚。

患者现为求进⼀步诊断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肝脏占位”收住⼊院。

病程中患者饮⾷较差,夜间睡眠可,⼤⼩便正常。

近期体重⽆明显降低。

既往史:既往体健,⽆特殊疾病记载史。

实验室检查:⽆。

超声:腹部B超(外院):胰头旁、肝左叶背⾯可见41*35mm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楚。

CT/MRI扫描:⼆、病例问答挑战答案分割线问题⼀解读答案:B该患者在⾏CT平扫后,应直接⾏增强扫描,⾃肘静脉以3m/s的流率,经⾼压注射器团注⾮碘离⼦对⽐剂80ml,于注射后30s、70s及3min分别⾏三期扫描,然后于⼯作站上进⾏0.625mm重建及冠状位重建以更好的显⽰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在CT增强扫描图像上,可见肝门部肿块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CT值约58HU,静脉期约88HU,延迟期约93HU,呈延迟强化,病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病灶包绕肝动脉,肝动脉局部变窄,门静脉受压,病灶与肝尾状叶关系密切。

故从提供病灶⾎供程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信息来说,还是B项为最佳答案,并有助于该病灶的定位与定性诊断。

问题⼆:根据上述供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项?(单选)A 淋巴瘤B 胆管细胞癌C 胰腺癌D 腹腔⾁芽肿性炎答案分割线问题⼆解读答案:D⼿术所见术中探查见胃、胆囊、⼗⼆指肠、结肠、⼩肠等未见明显异常,腹腔未见明显粘连,⽆明显转移病灶,肝脏质地尚可,肝⼗⼆指肠韧带内可触及包块,质软,似有囊性结构,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包绕肝尾状叶、门静脉、肝动脉。

分离肿块,可见肿块内约5mL乳⽩⾊粘稠液体流出,取部分囊壁送快速病理,提⽰⾁芽肿性炎。

马驹念珠菌性肉芽肿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马驹念珠菌性肉芽肿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马驹念珠菌性肉芽肿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图布丹扎布;乌日娜
【期刊名称】《中国兽医杂志》
【年(卷),期】2002(038)002
【摘要】锡盟正蓝旗哈毕日嗄乡乌兰村农民尤××家2个月龄马驹,口腔、舌黏膜水肿,有薄层白膜,颊黏膜形成小米粒大小白色粟粒状物,触之较硬,不易剥脱,口周及鼻部长黄豆大小红色结节,逐渐扩大、破溃,表面结污褐色厚痂,高出皮肤,强行剥离痂皮,呈疣状增生面,有血性渗出物,损害周围有浸润,中央有萎缩性瘢痕.上下唇、下颌皮肤呈暗红色、弥漫性、实质性肿胀与肥厚,皮下呈凹凸不平的结节状,皮肤表面有许多细小裂口并覆以鳞屑,当地给予多种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经真菌学鉴定,确认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所致念珠菌性肉芽肿,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图布丹扎布;乌日娜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215.4
【相关文献】
1.2746例念珠菌性阴道炎菌种分离与鉴定 [J], 王根芬;王崇义
2.热带念珠菌引起唇部念珠菌性肉芽肿1例 [J], 齐显龙;郭艳阳;刘斌
3.坏疽性脓皮病伴念珠菌性肉芽肿1例 [J], 易雪梅;丁杨峰;章伟;宋宁静
4.鹧鸪念珠菌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J], 孙金福;张中华
5.皮肤念珠菌性肉芽肿合并念珠菌性颈淋巴结炎1例 [J], 杨淑欣;赵娟;黄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标本马红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临床标本马红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临床标本马红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闫文婧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0(27)7
【摘要】@@ 笔看所在医院于2002~2008年从标本中分离到21株马红球菌,现就其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以及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特点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611-612)
【作者】闫文婧
【作者单位】255300,山东淄博,148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5
【相关文献】
1.临床标本中应重视马红球菌的分离 [J], 陈秀玲
2.三年临床标本假丝酵母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 [J], 魏文
3.8株马红球菌的分离鉴定及抗生素敏感性 [J], 李金钟;相青珍
4.10株马红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 [J], 班立芳;孔庆飞;王勇鸣
5.血培养中8例马红球菌的分离鉴定 [J], 刘玲梅;崔龙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 真菌学 . 1版 . 第 上海 : 海 医科大 学 出版 社 , 上
2 1. 9 0o 1 9— 2 01.
6 强强 , 民, 利平 , . 株 耐热红 色毛癣 菌 临床分 离株 章 李 朱 等 一 的基 因型鉴定 . 中华皮肤科 杂志 20 ;6 43 45 03 3 : —4 . 4
sr e p c r, in l DN e u n e d ni d c l mp r n ci d s a e  ̄ o A sq e c s ie ty me ial i ot t b f y a y a t .Ci co il 0 1 3 : 0 2—4 5 . es s l Mir bo 0 ; 9 4 4 n 2 0 1
王 贞生 任 丽珠 庄文豪 许 少涵 陈碧 英
[ 摘要 ] 为研究 福州地 区 20 2O 0 1 O6年分 离的淋球菌对青霉 素 、 四环素 、 环丙 沙星 、 大观霉素和头孢 曲松 的敏感性 , 制定治疗方 案和 防治对 策 的参考 依据 , 监测 了 126株淋 球菌 对抗 菌药 物 的敏感 共 0 性, 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 的敏感性用琼脂 稀释法 , 测定产青霉 素酶淋球菌菌株用纸片酸度法 。发现 产
参 考 文 献
4Rae n几 ,B i kma u U,I f a eK,e 1 Mu i u t . hl sDN  ̄u n gCB- a c e A s e o O
p s T a i y ie ty p to e i m ls l e o i 0 5 4 ol rp c ni h g nc od .C i Mir bo 2 0 ; 3: s U d fa n l
1 材 料 与方 法 11 菌株 来 源 20 ~20 . 0 1 06年 1 2月 自本 院 门诊 及
13 培养 基 英 国 O OD公 司 生产 T—M培 养基 。 . XI 14 B . 一内酰胺 霉酶 (P G) P N 的测定 用 纸 片酸 度 法 , 将小 片滤 纸 置 于 空 平 皿 中 , 滤 纸 吸 足 青 霉 素 溶 液 让 ( .5m l 00 o L磷 酸缓 冲液 ,H80 02 / p .、 .%溴 甲酚紫 ,% 5 缓 冲剂 的结 晶青 霉 素 ) 用接 种 环挑 取 已培养 1 8h的淋 球 菌纯 培养 菌落 涂 到滤 纸条 上 , 点 直 径 约 为 5II 涂 I , TI I 置 3 ℃ 3 i 7 0mn观察 结果 。涂菌 处 滤纸 颜 色 由原来 的
紫色 变成 黄色 为 阳性 , 无变化 为 阴性 。 15 最 小抑 菌浓 度 ( C 的测 定 参 考 文献 [ ] . MI) 1 的方
省女子 劳 教所 劳教 人员 中收 集淋 病 患 者宫 颈 分泌 物 , 进行培 养 、 离 、 分 鉴定 并 经 分 纯 后 获 得 126株 淋 球 0 菌, 置脱 脂牛奶 中于 一4  ̄低温 冰箱 冻存 待用 。 5C 12 抗 菌 药 物 . 青霉素 、 四环 素 、 丙 沙 星 、 孢 曲 环 头 松 、 观霉 素 5 核心抗 菌 药 物均 由中 国疾 病预 防控 大 种 制 中心性 病控 制 中心提供 。
9 .3 64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 曲松仍较敏感 。
[ 关键词 ] 奈瑟 氏球菌 ; 淋病 ; 抗菌药 物作用 ; 微 生物 敏感 性试验
为 了解 淋球 菌耐药 菌 株 的流行 情 况 , 淋病 防治 为
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 我们按照世界银行贷款卫九项 目 淋球菌耐药监测研究 ” “ 课题 的要求 , 20 年 1 从 01 月开 始 , 每年监 测 20株 淋 球 菌 , 将 连 续 监 测 1 0 0 现 6 2 株淋 球 菌对抗 菌药 物敏 感性 及其 变迁 情况 分 析如下 。
37: 0 —4 1 0 4 5 01 .
1 王端礼 . 医学 真菌学一实验 室检验 指南 . 1版 . 京 : 民 第 北 人
卫 生 出 版 社 ,05 6 . 20 .1
2C e h n YC,E s i J I D,K t rMM ,e 1 oy r hc itr a a . at a t .P l a mop i nen l r n t
7 S r ar elRC,Ia ga d R ut eb l m - u l A,U I n A,e 1 R e e itra ta .r NA g n nen l t nc b d s c r1a d 2 sq e c o s x a ,a trp p i e d r r s r e p e n e u n e f a e u l n h o o hl e- a i a s i mao h ts rltd t T e o h tn r b u .C i eo il 9 9 tp ye eae o r h p yo u r m i l Mirb o n 1 9 ;
色 毛癣 菌鉴 定 到种 , 明这几 个 菌 种 的 IS区序 列在 说 T 种水 平上 没 有差 异 或 差 异 很 小 , 和 国外 Sm e e 这 u mr l bl 等 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J k n 发现在真菌核糖体非转录区( T ) a s 等 co N S 有 两个 串 联 排 列 的 亚 重 复 元 件 ( R s , T S T S ) 即 R 1和 TS , R 2具有 明显 的多态性 , 可将 红 色毛 癣 菌鉴 定 到 型。 本 文所 报道 的菌株 T U 35能在 3 ℃生长 良好 , MM 3 1 7 直 接导致其侵入机体引起人类深部真菌感染 , 极大可能 在 T S区存在 变 异 , 们正 拟扩 增其 T S区 以探讨 其 R 我 R 耐 热 和基 因变异 之 间的关 系 。
青 霉素 酶的菌株( P G 2 8 , 2 . %。质粒介导 的高度耐 四环 素菌株 ( G)6 株 占 2 .6 P N )5 株 占 13 9 r Ⅱ 20 15 %。 本地 区 P N P G菌株 及 质 粒介 导 的高 度耐 四环 素 菌 株呈 明显 上 升 趋 势。环 丙 沙 星耐 药 113株 占 6
基金项 目: 世行贷款卫九项 目“ 淋球 菌耐药监测研究” 课题 作 者单位 : 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 , 0 0 3 09 5
法 。采用 琼脂 稀 释法 。精确 称 取 纯 品抗 菌药 粉 , 于 溶 合 适 的溶剂 中 , 无 菌 蒸 馏 水 稀 释 后 加 到 培 养 基 中 , 用 配 成含 系列 浓 度 抗 菌 药 的琼 脂 平 皿 。将 分 纯 后 的淋 球 菌 复苏后 配 成 1 F /L的菌 悬液 , 多头接 种器 0 C Um 用 接种 到含 不 同浓度 药 物的琼脂 平 皿上 , 3 ℃二 氧化 置 5 碳培养 箱 培养 ,4h后 观 察 结 果 . 2 以淋 球 菌 不 生 长 的 最 低药 物 浓 度 为 MC 同时 用 WH I。 O规 定 的 A、 、 、 B C
3C e h n YC,E s e D,K t rMM ,e 1 d ni e t n o dc l in rJ at a t .I e t ai f a i f o me ial y
( 收稿 :07— 3—1 ) 20 0 3
20 ~2 0 0 1 0 6年福 州地 区淋球 菌 耐 药 监测 结 果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国麻风皮肤病杂 志 20 07年 1 2月第 2 3卷第 1 2期
1 7 07
i p r n e s sn C — a e ee t no D  ̄u n g l ・ m o t t a t u igP R— b s d d tci f NA s e o p y・ a y s o o mop i h n en lt n ci e p c r2 rgo e r N rh s i te itr a r s r d s e e in o t R A ms n a b a f h g n s l eo il 0 0; 8 2 0 e e .C i Mi rbo 0 3 : 3 2—2 1 n 2 3 0.
8Jc sn C ,B r n R ak 0 J at C,Ke v s o u L,e 1 t i d niet n o ta.Sr n ie t a o a i f i f
T e o h tn r b u b p c c a l c t n o u r p a lme t i r h p y u rm y s e i mp i a o fs b e e tee n o i f i f i s i e r o o lDN o t n e n t b sma A n nr s  ̄ h i a 3 : 5 7—4 3 84 2 5 4. s  ̄r l e o i 0 0; a p .C i Mirb o 2 0 n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