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与工艺
清朝的书法与绘
清朝的书法与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至1912年,贞观皇帝入主北京,建立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是这个朝代的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他们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清朝,书法与绘画作为表达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书法与绘画,从这一角度了解清朝时期的艺术繁荣与文化特色。
一、清朝书法的特点清朝书法继承了明朝的书法传统,同时也融入了元朝以来的文人风范。
清朝的书法注重笔力的稳固,字体通常端庄工整,书写规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秩序感。
然而,与明朝的书法相比,清朝的书法更加注重工整、规整的效果,追求价值观的规范和规范。
清朝时期,康雍乾三朝的帝王以及许多文人墨客都是出色的书法家。
康熙皇帝自幼习文,擅长玄秘山水大字,他的书法遵循“质朴工雄”的原则,融合了明朝书法特色,字迹刚毅有力。
雍正则注重规范,对于书写规范有较高的要求,他的字体刚劲有力,笔画遒劲挺拔。
乾隆皇帝是一个全才,他的书法兼收并蓄,有草书、楷书等多样风格。
此外,清朝书法还注重于承袭和发扬古代的书法传统。
尤其是宋代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对清代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同时,清朝的书法也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它展示了清朝时期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独特风貌。
二、清朝绘画的特点清朝绘画发展延续了明朝的绘画传统,吸收了元朝绘画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
清朝绘画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多样,包含山水、花鸟、人物、红楼梦、戏曲等各个方面。
清朝绘画重视形神兼备,注重艺术质感与技巧,并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某些技法,形成了具有清朝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山水画中,清代画家注重山川的雄伟壮丽,注重细节的刻画,追求“无中有物”的意境,在纸上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
在花鸟画中,清代画家追求写实性,注重细节的描绘,以独特的创造力展现自然界的美丽。
人物画方面,清朝画家着重塑造人物的精神与气质,追求画面的平衡与和谐。
总的来说,清朝绘画注重写实,其中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示了清朝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
中国书法艺术简述(清代时期)
中国书法艺术简述(清代时期)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
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
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
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在清代并没有得到发展。
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格不入,所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
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求的乌、方、光,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帖学更为狭隘。
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高士奇、陈奕禧。
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
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
当时帖学书法家有张照、汪由敦、孔继涑诸家。
张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继入颜真卿、米芾,其成就虽不及董其昌,但笔势略强。
帖学书法家中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
刘墉书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
王文治书法强调风神,秀丽飘逸,但缺少刘墉的魄力。
梁同书工楷、行,书法秀逸,但缺乏雄强之气。
翁方纲书法学唐碑不余遗力,亦涉猎汉碑,其气质仍与帖学相近,他擅长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学上其功甚大。
此外,姚鼐的行书萧疏澹宕,永瑆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体楷书,丰腴厚润,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
较著名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
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强调金石味。
由于乾隆、嘉庆时,学者研究金石之风兴起,也给书法界大开眼界。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清代篆书是指清朝时期的篆书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清代篆书中,既有延续明代篆书传统的作品,也有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下面将对清代篆书做详细的赏析。
清代篆书作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筆劃豐富多變:清代篆书作品的笔触丰富多变,既有粗大有力的笔法,也有细腻流畅的笔法。
对于字形结构的处理,清代篆书多采用“研章画块”的写法,即将字的结构分为研、章和画块,从而使字形更加丰满和立体。
2. 线条硬朗有力:清代篆书作品的线条特点是硬朗有力,字形饱满,线条之间的对比明显。
由于清代篆书作品大多用于刻石或雕刻版画,因此需要具备线条鲜明明确的特点。
3. 书法家追求篆书的古朴典雅:清代篆书作品是在明朝篆书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在风格上更加追求古朴典雅。
清代篆书作品在继承明代篆书的整体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形体比例的协调和字形的规范化。
清代篆书作品中最著名的书法家有:赵之谦、惲之杰、顾炎武等。
赵之谦是清代篆书艺术的代表人物,他擅长于行书、楷书和篆书三者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篆书作品,字形饱满丰厚,线条流畅有力,形体协调美观。
他的篆书作品注重变化与协调的统一,给人一种庄重、古朴、沉稳的感觉。
惲之杰是清代篆书艺术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篆书作品大多题诗题画,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
他的形体构思奇特独特,线条洗练流畅,字形庄重有力。
他的篆书作品古朴典雅,给人一种古人儒雅的气质。
顾炎武是一位同时精通篆书和楷书的书法家,他的篆书作品多以古人名言警句为题材,字形刚劲有力,形体协调美观。
他的篆书作品给人一种挺拔刚毅的气质,体现了他的个人胸怀和儒家思想。
清代篆书作品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和思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点。
它们在字形结构和线条运用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清代篆书艺术。
它们的作品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又表现了个人书法家的风采和个性。
清代篆书作品在艺术上有着较高的价值,在书法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清代篆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其中的篆书更是在风格、技法上都有着独特的表现。
清代篆书以其刚劲有力的笔画、端庄稳重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清代篆书进行赏析,探究其特点和魅力所在。
清代篆书的特点之一是笔画刚劲有力。
清代篆书在笔画上非常有气势,每一笔都显得笔力强劲,饱含力量。
这一特点与其它时期的篆书相比显得更加突出,表现了清代篆书的独特魅力。
这种刚劲有力的笔画不仅在字形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墨迹与纸面的对比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清代篆书在风格上表现出端庄稳重。
清代篆书在整体风格上显得非常成熟、庄重、稳重,给人以一种肃穆之感。
清代篆书的字形端庄,线条利落,结构严谨,显示出一种庄严大气之感。
而且清代篆书在纸面上的排版往往也十分规整,整篇字迹洗练有序,充满了秩序之美。
清代篆书在技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清代篆书在运笔时非常注重笔法的变化和笔墨的运用,常常以劲健有力的笔墨表现出了文字的力度和韵味。
清代篆书的运笔流畅自如,字内部的构造严谨有序,给人以一种凝重、稳定的美感。
清代篆书的墨迹运用也十分讲究,墨色深浅相间,浓淡适度,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墨韵之美。
在清代篆书中,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展现了清代篆书的独特魅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米芾、赵孟頫、文征明等书法家。
米芾擅长篆书,其篆书字体刚劲有力,极具个人特色,被誉为"米篆",成为了清代篆书的代表性作品。
赵孟頫的篆书则精于笔力饱满,线条流畅,给人一种极富动感的感觉,展现了清代篆书在刚劲中的柔美。
文征明的篆书则更加注重线条的横竖交错,笔法圆熟,苍劲有力,表现出一种端庄沉稳的特色。
清代篆书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不同于前代的书法风格。
它既保留了传统篆书的特点,又有着自身独到的变化和发展。
清代篆书在传承和发展上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清代书法家继承了前代篆书的精髓,又不断进行创新和超越,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壮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朝的书法文化与碑刻艺术
清朝的书法文化与碑刻艺术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只存在了300多年,但是其文化宝库却博大精深。
其中,书法文化和碑刻艺术更是独树一帜,成为了当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清朝的书法则有着其自身的独特风格。
清朝时期,由于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书法风格呈现出了一种清新朴素的特点。
清代书法家有叶梦熊、郑板桥、黄宾虹等,他们的书法作品以洗练、简洁为主,不拘泥于形式,讲究笔力和意境的统一。
其中,郑板桥更是以清秀脱俗、笔力遒劲著称于世。
他的书法作品以字如其人著称,给人以文人清高、不拘世俗的印象。
与书法文化相伴随的,是中国的碑刻艺术。
清朝时期,由于封建体制的稳定和文化艺术的迅速发展,碑刻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清代的碑刻艺术,以“清正明淨”、“神韵含灵”为主要特征。
清朝时期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碑刻作品,如我们熟知的开成年间的泰山石刻、康熙年间的石城硖门石刻、雍正年间的嘉庆士族墓志铭等等。
这些碑刻作品,不仅是当时文化艺术的高峰,更成为了后来的碑刻艺术的经典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碑刻艺术还体现在建筑领域中。
清代建筑由于采用了牢固的结构,广阔的建筑空间,而又注重对建筑细节的处理,因此在立面砖雕及装饰性陶瓷方面有着许多精湛的艺术作品。
例如德胜门的龙吟飞凤、故宫的瓦当上的各种花草等等,这些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不仅与建筑空间相得益彰,更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总之,清朝的书法文化和碑刻艺术的发展成就不断为后人所推崇和传承。
这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对我们时代的启示。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汲取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营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是中华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代在文化
艺术方面也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其中的篆书也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书法艺术。
清代篆书书法风格简洁明快,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个性风格,被称为“清朝篆书大典”。
清代篆书可以分为御制篆书和民间篆书两种,其中的御制篆书是指皇帝或皇后写的篆书,而民间篆书则是指一般人写的篆书。
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都体现了清代篆书
的特点。
御制篆书的特点在于书法庄重、整体匀称、形式规范,字眼通俗易懂,宫廷颜色浓烈,因而显得庄重、古朴、尊敬和谐。
人物题材是御制篆书的特色之一,御制篆书中的人物形
象具有几何运动感和丰富的层次感,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形态和情感,充满着时代的气息
和民族的智慧。
民间篆书的特点则在于风格自由、造型奔放,格式灵活多变,充满创新的精神,因而
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人性化。
民间篆书可以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人生思想和感悟,常用对仗、比喻、警句等方式来表达,既有历代名篆的风韵,又有时代的特色和个性
的印记。
从形式和内容上来说,清代篆书的艺术成就较高,特别是从字形的规范性、对比度、
结构美和变化感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清代篆书的艺术风格和书法
传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表现出清代书法艺术新起新萌的良好气象;同时也是研究清代
文化艺术史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之,清代篆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遗产。
14中国美术史-明清美术(四)清代书法、建筑、雕塑及工艺美术
明清美术(二)—清代建筑
一、宏伟壮丽的宫苑建筑 二、人神感应的坛庙建筑
三、玉宇梵宫的宗教建筑
四、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
一、宏伟壮丽的宫苑建筑
(一)故宫 今存北京故宫的规模是清朝时确定下来 的,要比明朝的规模要小得多。清朝宫殿数 目不及明的十分之三,墙垣木料也改用普通 的砖和松木。但其整体布局没有变化。
清 王 铎 《 自 作 五 律 诗 》
清 王 铎 《 杜 甫 五 律 诗 卷 》
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
(三)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 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以书画维持生活。 他的书法早年师法苏东坡,黄庭坚。 他的字 能熔 正、草、隶、篆于一炉,可以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怪。 板桥的怪是“恕不同人”的怪,不愿流于凡俗的怪,而 不是不要传统的怪。他自己说过:“横涂竖抹,要自笔 笔在法中。”又说:“必极工而后能写意。”他在书法 上非常强调自己的新意,他在《跋临兰亭序》中说: “板桥道人以中郎之体,运太傅之笔,为右军之书,而 出己意。并无所谓蔡、钟、王者,岂复有兰亭画貌乎?”
清 郑 板 桥 《 自 书 诗 轴 》
清 郑 燮 《 行 书 七 律 诗 轴 》
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
(四)金农 金农(1687~1764), 原名司农,字寿门,号东心, 浙江杭州人。诗文书画金石皆精。 他的书法以《天发神碑》为基础。他的隶书早年是 “墨守汉人绳墨”的。既负盛名之后,有意“骇俗”, 老芝以为“笔笔从汉隶而来”,“世人以不怪为怪”。 今天我们看到的金农书法,大体有三种风范。其一是隶 书字多圆滑古朴,其间仿佛可见其”小变汉法”之求索 轨迹;其二是漆书,横粗竖细,方整浓黑,世称“冬心 体”他的漆书,是其自辟蹊径的标志;三是以碑法与自 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其尺牍,提画多用此体。
清朝的书法艺术
清朝的书法艺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清朝时期,书法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成为了清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书法的特点是,颜色明亮,筋骨秀逸,规整简洁,处处透露着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
本文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朝的书法艺术吧!一、清代书法的发展历程清朝开创了一段新的书法历程。
清初大多数书法家仍然以宋元明三朝的书法为范本,重视用笔的奇特和眉目的尤好,但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随着“标新立异”思潮的抬起,不少书法家提出了新的书法观念,不断创新和发展书法艺术。
清代书法不像 Song Ming 两代那样每一代都能产生一批无法超过的大家,即便是同一朝的文人也没有一致的书法取向。
既有以毛笔软性表现为主、注重点画笔力,笔势连续、干湿斑驳的洛体、石鼓、金文;也有以方笔硬性表现为主、注重线条轻重,笔势锐气、险于碰壁的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蚕等张驰欧的汉隶。
二、清代书法的主要流派1. 龙泉派乾隆时期,一批青年书法家在龙泉苑(都下二十四院【每个都下院分两个粮仓,一个行外,一个行内】之一)集中起来,因热爱书法而在此聚会,泉其名。
为代表人物徐贞、钟鼎邦、武则金、刘怡、洪亮吉、邹慧忠、骆墉、吴铎、杨橙、蒋士铨等人,与南方康乾、陈镳、纪昀等形成为清代书法的主要流派之一。
2. 徐、赵派徐松、赵之谦不仅是嘉兴派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清代书坛上也具有较高的艺术地位。
徐松创制了“徐体”,因趋于宽厚、典雅、长寿而又被称为“寿徐”,成为清代功名、商贾、官宦、文人学士送礼之必备。
赵之谦笔极有韵致,他的书法风格继承了王羲之的遒劲练洁、青出于蓝的特点,与南北书法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徐、赵派”的独特风格。
3. 饰生派饰生派是清代书法的最后一倾。
饰生就是漆器上绘制的花纹,饰生派书法家在笔画中常常嵌用许多类似饰装的花纹,以求作品更加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感染力。
其代表人物有着雨、郎大智、苏涛、戈梦奎等。
饰生派的书法作品墨法落墨大胆,点画结合,富有变化,尤以虚实在心、笔意神采独具。
论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
论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隶书发展历史久远,在经历每个朝代都会进行修改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书写习惯,今天我们来谈谈清代的隶书艺术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清代隶书艺术特色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
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
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
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
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
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
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
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
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
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
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
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
《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
”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
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
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
清朝的书法艺术
清朝的书法艺术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间发展了独特而卓越的书法艺术。
清朝的书法传承了前代的传统,并融入了其它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清朝书法的发展背景、特点以及代表性书法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清朝书法的发展背景清朝的建立,是明朝王朝的瓦解与满洲部落的入侵相结合的结果。
满洲人统治中国后,面临着统一中国的任务,因此高度重视书法艺术的发展。
清朝初年,康熙帝下令编修《四库全书》,在此过程中涌现了很多重要的书法家,这为清朝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清朝书法的特点1. 保守传统,融入创新:清朝书法承袭了前代的传统,继承了汉隶、魏碑、楷书等各种字体的基础。
与此同时,清朝书法家也不拘一格,不断创新,吸收了西方绘画和蒙元、满洲等文化的影响,使其书法风格更为多样化。
2. 以端庄稳重为主:清朝书法注重字迹的工整和规矩,特别是在政务文书和御制诗文中,端庄稳重的笔势更为突出。
清朝帝王和贵族阶级对书法的重视,也促使清朝书法更加强调正统和庄重的风格。
3. 独特的篆刻风格:清朝书法家在传统的篆刻技艺上作出了独特的探索。
清代的篆刻作品受到了汉印的影响,尤其在构图和布局上追求简练和韵味的表现,形成了清代篆刻的独特风格。
三、清朝书法的代表性书法家1. 王铎(1671年-1749年):清朝著名书法家,善篆隶,尤擅行书。
他的书法作品多样化,形式典雅,融合了南北字体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王时敏(1694年-1752年):清朝书法家、文学家,擅长行书和楷书,尤以草书著称。
他注重笔势的舒展和意境的表达,作品风格独特,流畅自如。
3. 石涛(1642年-1707年):清代著名画家和书法家,擅长山水画和行书。
他的书法兼带画法,笔势雄浑有力,意境磅礴,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四、清朝书法的影响与传承清朝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的书法多样化和独特性,为后来的书法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源泉。
清代书法的发展
清代书法的发展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多著名书法家纷纷涌现,书法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其中,兰亭、颜真卿、米芾等人的书法成为了后人学习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大家探究清代书法的发展。
清初书法清初由于官学教化的影响,书法在朝廷中尤为隆重,形成了理学书法、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三个流派。
其中理学书法是以“严敬宜简”为原则的,强调“宜从古人写法而不从古人文辞”,论述的是书法的概念和规律。
官方书法则强调“规教有常”,笔势变化不大。
民间书法则源于艺术的个性化追求,形式主义不强调,注重情感和意境的传达。
清中书法清中期时,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王铎以及丰子恺都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佼佼者。
此时,书法艺术逐渐走向了简约化和意境化。
王铎的书法特色是固执于行书,极为规矩,线条简明,其书法具有神圣、庄重的气韵。
他强调“向古人学习,志于创新”,力图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创出一种“新的古风”。
丰子恺则是一位多面手,所创作的行草、楷书和隶书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其书法艺术注重风格的自由、意境的宣泄,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
清末书法清末是中国书法史上一段风云变幻的时期。
在清末,范曾和张大千两位书法家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范曾是当时的一位名门子弟,但是其自幼喜爱读书、研习书法。
他的书法笔画流畅、自然、不造作,具有古意、圆润、凝重和稳健的特点。
张大千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书法艺术强调“欣赏真善美,寓意于笔锋之间”,讲求自身创意的重要性。
在书法上,张大千技艺精湛,擅长楷书和草书,其作品富有变化,常常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和理念。
结语清代书法的发展可谓是历史上的一个经典之处,文化意义以及艺术价值都极为可观。
随着时代的推移,书法艺术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和发展。
同时,也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且用心体会每一个书法家所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清朝文人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清朝文人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文人们在这个时期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任。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文人们追求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清朝,文人们不仅继承了唐宋元明时期的书法艺术,还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清代书法。
清代的书法继承了以前朝代的传统,如唐代的楷书、宋代的隶书等,这些传统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基础。
然而,清朝文人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形成了独具清代特色的书法风格。
清代书法注重笔力的强盛与气韵的优美,兼顾了形式的规范与艺术的表达。
一方面,清代书法追求笔势的刚健有力,这种力道在书法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显书法家的个性魅力。
另一方面,清代书法倡导气韵与意境的表达,强调用笔勾画出画中的景物,让人感受到一种意境的美感。
清代书法的气韵不光体现在每一笔的铺陈上,更重要的是整个作品所展现出的整体感觉。
清代文人的书法不仅风格独特,还寄寓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方面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
清代文人在书法艺术中融入了儒家思想、佛教禅意等元素,使书法作品更具道德与文化内涵。
他们通过笔杆的纹饰、章法的运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表达出来,使书法艺术更加独具个性与内涵。
另一方面,清代文人的书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思潮。
例如,在清代晚期,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一些文人开始注重个性与自由,这种情怀也表现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
他们在书法表现上主张自由发挥,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从而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书法在清朝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清朝皇室的重视与推动。
清朝皇帝们是书法爱好者,他们设立了内府的宫廷画院,聘请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推动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同时,皇帝们也亲自参与书法创作,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这些皇家作品不仅代表了皇帝个人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向与时代精神。
皇帝们的支持与推动,使得清代书法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清代文人书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清代文人书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朝代,其文化繁荣昌盛,诸如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倡导的文化政策,使得文人书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清代文人书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为我们了解、欣赏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一、艺术特点1.注重意境清代文人书画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注重意境。
他们常常将笔墨和色彩搭配得非常严谨,以达到自然而然、洒脱而灵动的效果,表现出纯美的意境。
例如,清代著名书画大师郑板桥,他的作品在布局、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都能体现出类似于诗歌和音乐的意境,使人感觉如沐春风、归帆远岸。
2.崇尚自然清代文人笔下的自然,是一种与人的情感、情境和情调相融合的自然。
他们不仅是画一个自然景象,更是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的意境之美、对自然之理的昭示和对自然之教育。
所以,清代文人书画艺术对自然的崇尚,是一种文化的修养和境界的追求。
3.追求灵动清代文人书画艺术的灵韵、灵气和灵动性,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崇尚的自然朴实、随意自然的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人们喜欢以流淌、激荡、回环、转动等形式,表现出自然之美,以艺术的感受和造诣,让其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灵动和生命力。
二、艺术价值1.审美价值清代文人书画的艺术价值在于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传统文人的意识中,艺术不仅是生活的抒发,更是一种心灵的栖神和精神的追寻。
清代文人书画艺术在表现意境、意趣、意韵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真实、自然、原始的审美体验,让我们领略到艺术的无穷妙趣和人性的深邃魅力。
2.传承价值清代文人书画的价值还在于其承载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清代文人所描绘的山水、花鸟、人物题材,是对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农业等各个方面的生动见证。
而今,清代文人书画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教材,它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价值观影响清代文人书画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其对价值观的影响。
清代文人书画融合了其思想、心灵、品格等内涵,其无言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哲理以及尊重自然、热爱生命、追求自由、创造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追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也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清代篆书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代篆书主要以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为代表,经历了清朝初期的发展、盛期的巅峰和后期的衰落。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清代篆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清代篆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继承和发扬宋元篆学传统。
清代篆书在继承和发扬宋元篆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对于康熙时期的篆书而言,清代篆书开始注重书法的规整和整齐,避免了康熙时期篆书的自由随意和不拘礼法的特点,使得篆书的线条更加清晰和有条不紊。
乾隆时期的篆书基本上延续了康熙时期的特点,但是乾隆的篆书更加精细和细腻,线条更加流畅,结构更加严谨。
嘉庆、道光时期的篆书注重尺幅的大小和规矩的创作,严格按照规矩进行创作,考虑了篆书的规模和布局。
咸丰、同治、光绪时期的篆书则强调了字体的工整和骨法的运用,使得篆书的线条更加简练和洗练。
二、注重笔法的工整和墨迹的饱满。
清代篆书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笔法的工整和墨迹的饱满。
在篆书的创作中,清代书法家们注重用笔的力度和姿势,力求用笔工整有力,力度磅礴,充分展示了篆刻的精髓。
墨迹的饱满是篆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清代篆书的墨迹丰满、浓郁,富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三、富有工艺美感。
清代篆书在技法上注重工艺美感的呈现。
清代篆书注重用笔的变化和线条的展现,充分发挥篆刻技法的独特魅力,使得篆书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篆刻技法的运用使得篆书的字体更加精细、工整,线条更加流畅,结构更加严谨,让人赏心悦目。
一、康熙篆书。
康熙时期的篆书注重笔画的稳定和布局的规整,特别是在尺幅的大小和字形的造型上做了一些创新。
康熙时期的篆书作品中以《康熙字谱》和《康熙玺箸》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代表了康熙时期篆书的风格和水平。
清代篆书在继承和发扬宋元篆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笔法、墨迹和工艺美感的呈现上都有所突破。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及其特点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及其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及其特点。
一、明清书法艺术的背景明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之一,此时期的书法艺术非常繁荣。
明代书法家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能够在跨越了数千年的书法演变过程中吸收传统的艺术元素,并且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明代书法创作主要表现为整体形式和字型的解构,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
书法家注重风格的创造和个性的表现,反对板结,追求生动活泼、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
随着明代的结束,清代的书法艺术逐渐崛起。
清代书法家强调传统技法的重要性,并且注重文人意趣的表达。
清代书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书法的优秀传统,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二、明清书法艺术的特点1、形式丰富多样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了楷、隶、行、草、篆等多种不同的字体。
其中,楷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书法形式之一,它是为了传递基本的信息和数学概念而存在的。
而行书和草书则强调变化多端、泼辣奔放,这与明清时期社会的叛逆、豪放文化气息相契合。
2、注重个性表现在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们注重个性的表现。
他们追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风格和韵味,通过亲笔写下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与思绪。
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书法家虽然涉猎相同的字体,但是其作品仍然能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的原因。
3、重视技法与意境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更注重技法和意境的表达。
他们通过熟练掌握演变自唐代的八分法、五行顺序和平衡度等传统技法,来突显自己作品的审美特点。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意境的塑造上下足功夫,通过对书法的情感表达和主题体现,使作品带有更深刻和丰富的内涵。
总之,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其创新和发展贯穿了整个书法艺术史,并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特点分析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特点分析中国书法以其优雅、简洁、自然而著名,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
其中,明清时期是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也独具其特点。
本文将从字体特点、艺术风格、书法理念等方面探讨明清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
一、字体特点明朝的书法风格讲究正式庄重,字体较为刚劲,偏于方正。
其代表性字体有隶书、楷书和行书。
隶书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里程碑之一,它在唐代已经被广泛使用,到了明清时期,被用于官员抄写文件、文件抄录。
隶书笔画刚劲有力,端正稳健,有大篆的气魄,在书写行草、隶书时,常常具有精神集中、目不转睛的状态。
同时,楷书在明清时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
行书则是在楷书基础上演变而来,它以行略圆、笔画多变、构思奇特著称。
行书是书法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明清时期书法风格的充分体现。
二、艺术风格明清时期的书法多以端正、庄重、简练的风格为主,尤其在楷书方面更是如此。
在老师和门客之间,书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礼节和表现方式。
明清书法的风格则更加简约而不失庄重。
他们的书法风格深受儒家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讲究大气磅礴,并且大多以扁平、直劲、险峻、有节奏感的笔画为主,尤其宜人的“韵律性”更是深入民心,这样的艺术特征既能反映政治体制亦能反映国家文化,成为国家的本义形式。
因此,从整体来看,明清时期书法风波显化了上古时代和唐宋时代的优良传统,但整体上更加简约,在这个时期迎来了自保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书法理念明清时期书法强调“气势”,书法家追求笔墨自然而生、泼墨潇洒,力求墨色在纸张上疏疏朗朗,尤其注重笔画的“精神”,即把书法视为一种境界,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韵律性。
在书法家的审美观中,借助书法表现自己的意念,调动即视感的一切可能,从而形成一种协调一致的美感体验。
在明清时期,曾有大量书法家致力于将书法提升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体系,所以在书法的态度上,他们往往提倡“自由、拓荒、创新、全球化”,而且常常以“替天行道”、“超越古人”等正义之语来赞美各自风格的独到之处。
清朝的艺术与传统文化
清朝的艺术与传统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其间发展出非常丰富的艺术和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一、清朝的绘画艺术清朝的绘画艺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自然和人文美学,具有鲜明的特色。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国画发展的后期阶段,尤其是“文人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朝画坛的代表人物有张大千、吴湖帆等,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人文厚重而不失机智的笔墨,同时水墨画的丰富变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清朝的文学艺术清朝文学艺术的特色是“白话文学”,这是以五四时期为基础的对文学改革的一种发展。
清朝白话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郑振铎、陈其美等人,他们通过用白话写作,成功地把文学推到了现代化进程的高度。
三、清朝的音乐艺术清朝是音乐文化非常兴盛的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地方音乐都有很大的发展。
清朝宫廷音乐在古代中国音乐中独具特色,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清朝的工艺美术清朝工艺美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水平,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清朝的工艺美术产品种类繁多,包括陶瓷、玻璃、石雕、金银器等多种形式,这些传统工艺品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五、清朝的曲艺清朝的曲艺是中国民间文化中最繁荣的表现之一,民间曲艺包括相声、戏曲等形式。
清朝相声艺术发展非常迅速,其代表人物有侯宝林等,而清朝戏曲艺术与《四大名剧》更是闻名国际。
六、清朝的书法艺术清朝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清代的书法艺术中,特别是“楷书”表现出非常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具有严谨、清澈、整齐和优美的特点,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总之,清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时期,也是一个文化时代,它的艺术和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影响乃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清代硬笔书法的艺术与技法特点
清代硬笔书法的艺术与技法特点清代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书法作品以力度刚劲、笔画挺拔而闻名。
它在审美特征、技法用法和意义内涵等方面都不同于其它时期的书法,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些特点。
一、审美特征清代硬笔书法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神韵以及构图上。
神韵是说的心灵感触,是书法家在创作时所表达的情感,而构图则是书法作品的布局方式,包括字形形态、字体位置、间距等方面。
清代硬笔书法的神韵特征多见于其力度刚劲、劲笔有力的笔画中,这种笔画常常具有一种十分强烈的神韵,让人产生强烈的震撼感和力度感。
另外,清代硬笔书法通过各字体的确立,形成具有专门的审美趣味的专门艺术形态,如隶书、楷书、行书等等,这些艺术形态为书法家提供了更多的退路,加入更多的审美元素。
清代硬笔书法的构图也非常重视字形和间距的处理,字形的布局方式以简练、有序、富有层次感为特点,间距的处理则是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设计得很好,显得整体非常协调,使字体板式看起来非常美观。
二、技法用法清代硬笔书法在技法用法上有其独特之处,在上世纪中国书法的史上自是一个值得一提的时期。
硬笔书法不是临帖,因此它的技法与临帖相区别,道理、构思也非常独特。
(一)力度清代硬笔书法的力度特征非常突出,这是它跨越时空的关键之一。
力度是硬笔书法中最普遍的技法之一,通常用于塑造字形,增强整幅字体的形态感。
在清代硬笔书法中,力度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笔画特征,可以说是硬笔书法的精髓。
书法家会在书写时不断地加强力度和笔画宽度,使之增强印象力和视觉效果。
(二)线条清代硬笔书法中的线条非常突出,这凸显了硬笔书法的不同之处。
线条的处理主要体现在用笔上,如用钢笔等硬笔于纸上留下的线条间隔平滑,晶莹剔透,而且不会出现墨汁不够均匀所形成的断墨线,线条的变化亦显得有条不紊,随着字的变化而展示出色彩斑斓的神韵。
(三)布局清代硬笔书法的布局也非常讲究,这表现在字体的位置、大小等方面。
书法家会巧妙地设计字体的大小和间距,以呈现出一种尽善尽美的效果。
清代减地阳刻法
清代减地阳刻法
在清代,减地阳刻法是一种重要的字刻技艺,也是书法家们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
减地阳刻法以减少笔画和字形的阳刻部分为特点,能够使字迹更加简洁、雅致,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首先,减地阳刻法强调简洁,避免了字形过于繁杂的情况。
在创作中,书法家会针对每个字的特点,有意识地减少字形的阳刻部分,使其更加简洁明了。
比如,在书写“人”字时,原本阳刻的竖直笔画可以将其略去,只保留一横一撇,以体现简练之美。
这种减地阳刻的技巧,可以使字体更加利落,给人以简练大方的感觉。
其次,减地阳刻法追求生动。
在传统书法中,笔画形成的阴阳对比是一种重要的美感元素,而减地阳刻法则能够通过减少阳刻部分,增强字体的动感和生气。
例如,在书写“水”字时,将原本阳刻的竖笔画删去,只保留横画和撇画,使字体呈现出流动的水波纹路,增添了水的活力和动感。
最后,减地阳刻法注重整体协调。
在创作过程中,书法家会根据字形的特点,灵活运用减地阳刻的技巧,使得每个字的构图与整体篇章相互呼应、协调一致。
例如,在书写篇章标题,需要凸显“清代减地阳刻法”的主题时,可以将字体设计为更加刻意减地阳的形式,以突出主题的关键词,同时整体需保持平衡和谐,不显得过于突兀。
总的来说,减地阳刻法是清代重要的字刻技艺之一,以其简洁、生动、整体协调的特点受到了广大书法家的喜爱和运用。
在创作过程中,书法家们通过减少阳刻部分,使字体更加简练、生动,同时注重整体的协调与谐调。
这种创作方法在书法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字刻技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书法与工艺清代书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帖学书法与碑学书法彼消此长,各领风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清初书法仍承继明代帖学的余绪,代表书家为由明入清的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人。
由于康熙推崇董其昌书法,致使清代前期董书弥漫书坛,为一般帖学书家顶礼膜拜。
加上科举制度强调规范的书法,遂使“馆阁体”大为流行。
清代中期,乾隆偏爱赵孟頫书体,推动了帖学的继续流行,但“馆阁体”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帖学更趋式微。
这一时期的帖学名家有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另外,别具一格的画家书法亦有成就。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书法家看到了帖学的日益颓靡,而开始提倡碑学,是为碑学书法的滥觞。
清代中后期,借助金石考据学的学术成果,加上阮元、包世臣等人在书法理论上的倡导,书法家竞相以碑学为宗,碑学书法风气大开。
碑学书法家努力突破帖学的樊笼,以借古开今的精神和注重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在篆书、隶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重要代表是邓石如与伊秉绶。
清代初期的书法清代初期的书法仍延续明代帖学余绪,但面貌截然不同。
一些由明人清的书法家主要承接的是明末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等人的书风,或虽不无董其昌影响却擅于脱化,以个性鲜明、直抒胸臆、豪放朴拙的行草书风擅名当时,重要书家有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但这一路书风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大多数文人书法家则由于康熙酷爱董其昌书法,而将董书奉为典范,代表书家有所谓“康熙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等。
由于科举制度对书法的特殊要求以及求仕的需要,明前期的“台阁体”书法演化为此时的“馆阁体”而盛行开来,代表人物有沈荃等人。
面对帖学书法的渐趋式微,清初已有一些书法家开始致力于汉碑,试图以汉隶的遒健朴厚纠正帖学书法圆媚靡弱的流弊,因此也出现了一些隶书名家,如郑簠、朱彝尊等。
王铎、傅山与八大山人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
与黄道周、倪元璐为同榜进士,人清后官至礼部尚书。
他工古文、诗、书、画,书法于楷、隶、行、草诸体无不擅长,而以行、草书成就最高,终其一生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索”,书学积淀甚厚。
他的行、草书宗法“二王”、米芾等人,把这一路尺牍书法拓展为巨幅大轴,用笔或方或圆,时见折笔顿挫,结字奇崛险茂而富于变化,章法恣纵错落而不失法度,笔势连绵流畅而大气磅礴,于秀逸婉转之中追求刚健豪迈、苍郁雄畅的“气骨”。
作品有《行书诗翰四首卷》、《草书杜诗卷》、《临古法帖》等。
傅山(1607—2991684年),字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桥老人等,阴曲(今山西太原)人。
明亡后,着朱衣、居土穴,自号朱衣道人。
他与八大山人都是著名的遗民书画家,也以行草书擅名,在书风上与王铎一样都追求“气骨”,强调直抒性情,傅山还明确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法美学观。
他兼擅篆、隶、楷书,从二十岁左右即开始临学晋唐楷书,后来因为得到赵松雪、董其昌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仿并能乱真。
但很快他又意识到此种方法容易使书法坠人软美浅俗一途,因此改学苍劲浑厚的颜体,终于自成一家。
作品有楷书《逍遥游》、隶书《七律四条屏》、行书《丹枫阁记》、草书《高适五律》。
其行、草书用笔之纵横遒迈,结体之宕逸浑脱,情感之狂肆真率,风格之古拙苍劲,无不是其审美意趣的体现。
八大山人的书法筑基亦广,虽然受董其昌影响,但因不同时期师承与心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面貌。
他善用秃笔、藏锋,与其绘画一样,非常讲究章法布局,其行草书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布白疏匀,字字独立,大小疏朗有致,书风或怪伟峭拔,雄健恣肆,或简静沉着,圆浑古淡,作品有《草书联》、《河上花图卷题跋》等。
帖学诸家与馆阁体清初帖学书法的主流风格浸淫于“二王”直至董其昌流美灵秀娴雅的书风之中,没有更大的突破,书坛最为流行的是所谓“馆阁体”书法。
“馆阁体”追求“乌、方、光”的书写效果,字如算子,端正拘谨,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没有生气,致使帖学书风日趋靡弱妍媚。
皇帝对书法的喜好,导致了从学子到官吏无不以工书为尚,以能书邀赏,书家遍及朝野,代表人物是康熙的书法老师沈荃。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充斋,华亭人,顺治年间进士。
他擅长行楷,出入米芾、董其昌,所书端正严肃、雍容娴雅,然而缺少变化。
康熙御制碑版、殿廷屏障、御座箴铭等,多命沈荃书写,名盛一时。
清初著名的文人书法家以“康熙四大家”为代表,他们虽能于馆阁体帖学中有所变化,但仍受帖学局囿气质柔秀,面貌相类,缺乏刚健的风骨和强烈的个性。
笪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号江上外史,江苏句容人。
姜宸英(1628—1699年),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
何焯(1661—1723年),字屺瞻,号义门,江苏苏州人。
汪士鋐(1658—1723年),字文升,号退谷,苏州人。
他们均为进士出身,或任官吏,或任编修,皆著述宏富,均以楷、行书有名于时。
笪重光的行草书出入苏、米、董之间,纵逸潇洒,尤擅长小楷,法度谨严,笔势圆劲。
姜宸英的书法由米芾、董其昌上追晋人,清逸秀俊,气度娴雅。
何焯于书法外又精于经史考订与古碑版校勘,其小楷、行书,端重遒丽,气韵不俗。
汪士铉书法学赵孟顺、褚遂良,瘦劲疏朗,晚年亦慕篆隶。
清初隶书名家清初的郭宗昌著有《金石史》,万经著有《分隶偶存》,顾蔼吉著有《隶辨》,他们已开始重视金石碑版,特别是隶书。
当时擅长隶书的书法家有郑簠、陈恭尹、朱岷、朱彝尊、王铎、傅山、王时敏、周亮工、程邃、王澍、巴慰祖等人,其中以郑簠、朱彝尊影响最大。
郑簠(1622—1693年),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收藏古碑甚富。
他的隶书初学明末宋珏,20年后以为“去古渐远”,“乃学汉碑”,“沈酣其中者三十余年”。
其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并参以行草笔意,风格绮丽飘逸,奇宕飞扬,世人谓之“草隶”,作品有《隶书唐诗七绝轴》(图5-37)。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chang畅),号竹垞,浙江嘉兴人。
他是清初著名的学者,博通经史,精于诗文书画。
他的隶书也学《曹全碑》,严谨而秀逸,清新而流丽,作品有《隶书联》等;楷书则宗法欧阳询。
王时敏,是清初著名画家,书法亦很擅长,隶书追秦汉,榜书八分为近世第一,名山梵刹,非先生书,不足为重也”(《桐阴论画》)。
巴慰祖,字予藉,号晋堂、莲肪等,安徽歙县人,官候补中书。
善篆刻,工书法,尤长隶书,学秦汉石刻,形成劲险飞动的格调。
清代中后期的书法清代中期,帖学及馆阁体书法仍然盛行。
乾隆嗜好书法,不仅下令摹刻《三希堂法帖》,而且特别喜爱赵松雪书法,朝野士人也由尚董转为崇赵,帖学名家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永瑆、铁保等人为代表。
与此同时,一些画家也兼擅书法,出现了颇具绘画意趣的画家书法,以扬州八怪为代表。
他们的书法不趋时尚,个性鲜明,创为别裁新体,对帖学书法起到了冲击作用,给书坛带来新的气象。
清代中后期,士大夫为逃避文禁罗网而究心小学,金石考据盛极一时,加之帖学日趋衰微,碑学风气大开,重要的书家代表是邓石如和伊秉绶。
他们上溯秦汉六朝碑版及金石文字,并将碑学的结体和笔意融人行草书体之中,创造出雄强的北碑书风,确立了碑学书法的典范。
书论家阮元、包世臣的理论,又有力地推广了碑学书法,最终形成了碑学繁盛的局面。
乾隆年间,“馆阁体”的代表书家有张照、汪由敦等人。
张照(公元169l—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又号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刑部尚书。
擅长书法,“初从董香光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书画纪略》)书风圆健雄浑。
他常为乾隆代笔,居“馆阁体”首位。
从《楷书郎官壁记轴》、《行书诗轴》(均藏故宫博物院)等作品中可领略其书风一斑。
汪由敦,字师茗,号谨堂,安徽休宁人。
雍正甲辰进士,官吏部尚书。
书法力追晋唐,风格规整。
刘墉等帖学名家乾隆年间,书坛的帖学名家亦多,北方有刘墉、翁方纲、铁保、永瑆,南方有梁同书、王文治等人。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吏、礼、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他的书法初从赵、董手入,后兼学唐宋诸家,集帖学之大成。
70岁以后更潜心北朝碑版,书风由早年的珠圆玉润到中年的笔力雄健,又于晚年趋向平淡。
他擅长楷、行书,喜用硬笔短毫,墨色浓重,笔势婉转,拙中藏巧,丰腴醇厚,沉雄古淡,体现了台阁大臣雍容华贵的气度,有“浓墨宰相”之称。
梁同书(1723—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杭州人,官侍讲,加学士。
其父也是著名书法家,为乾隆的老师。
他继承家学,尤其擅长行、楷书,出入颜、柳、米、董各家,既能做擘窠大字,也能写蝇头小字,皆精到秀逸。
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出任编修、侍读、知府等职,后归居故里。
他以诗文、书法闻名于世,擅长行书,宗法“二王”。
尤其深受赵、董的影响,书法专取风神,喜用长锋柔毫,讲究姿态,淡墨轻毫,潇洒清俊,妩媚婀娜,秀韵天成,有“淡墨探花”之名。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人,官至内阁学士。
他精于金石考证,著述甚丰,擅长楷、行、草、隶诸体,楷法欧阳询,谨守法度,但不能自出手眼;质厚有余,而纵逸超妙不足。
钱澧(公元1740、1795年),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官御史时,正直不阿,海内钦仰。
历任通政司副使,提督湖南学政。
书法直逼颜真卿,苍劲雄浑如《争座位帖》,亦参以褚、欧,融化而自成一家。
论者评“能以阳刚学鲁公,千古一人而已,岂以其气同耶”(李瑞清语)。
《行书册》笔画、精神都似颜体,但疏密、肥瘦富有变化,结构比较自由,用笔也很峻拔,显然融汇了欧、褚特点,也带有米书痕迹,可以视为他的代表作。
扬州八怪与画家书法画家书法在清初时已有八大山人、石涛、程邃等人开其先声,至清中期“扬州八怪”成为主要代表,他们的书法多与画法风格相通,“以画之关钮透人书中”,又以书之关钮透入于画,画从书出,书以画人,形成了颇为新颖怪奇的书风。
金农的书法以正楷、分隶、行草见长。
他收藏金石碑版甚富,取法亦博,早年已不满于帖学的姿媚,主张师法汉碑,尤其对《夏承碑》、《西岳华山庙碑》、《禅国山碑》及《天发神谶碑》等极为推崇。
他的隶书早年结体偏扁,用笔圆浑,后来由扁变长,由圆转方,苍古奇逸,魄力沉雄,作品有《隶书节临西岳华山庙碑》等。
楷书则自创“漆书”,用笔方扁如刷,结体方正,横画粗而长,竖画细而短,墨色苍郁,浓重似漆,给人一种以拙为巧、以苍为妍的感觉,富于金石意味。
他的行草书也参隶势,“如奇树着花,姿媚横出”。
黄慎的书法初宗“二王”,后转师怀素,由楷书而为行草再为狂草。
其草书将联绵不断的线一变为时断时续,破豪颓颖,奇崛遒劲,奔放不拘,与画风颇相一致。
汪士慎擅长隶书和行草,他以八分糅于行楷,书风苍郁秀逸,别具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