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线 整体感知-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串珠成线整体感知
【片段一】提炼主线,整体感知课文(《雾凇》)
师:课文中出现了水汽、雾气、霜花这几种事物。根据课前预习,你能说说“雾气”是怎么回事吗?
生:雾气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
师:雾气是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那么“霜”是怎么回事呢?
生:霜是在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水汽遇冷凝结的冰晶。
师:霜、霜花是小小的冰晶。那么“雾凇”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寒冷的水汽在树枝上结成了冰花,就是雾凇。
师:雾凇实际是也是一种霜花,但是这种霜花并不是结在地上,而是结在哪里?
生:树上。
师:凝结在树上,树枝上就挂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形成了“树挂”,那便是——
生(齐):雾凇。
师:谁能将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雾凇之间的关系用几句话说清楚呢?
生:空气中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飘浮在空气中,就成了雾,这些水汽如果遇到很冷的空气,到零摄氏度以下时,就凝结成小冰晶,成了霜花。一般的霜花是结在地上的,而结在
树上的霜花就成了雾凇,俗称“树挂”。
师:你这样一说,就把本来模模糊糊的事物说得清清楚楚了,其实,这就是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这些都藏在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当中。
【赏析】《雾凇》是一篇文辞优美、说明性很强的文章。文中介绍的吉林雾凇,距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其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学生在理性阅读的层次上也欠缺建构的知识基础。薛老师精心提取了课文中“水汽、雾气、霜花”几个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预习,一步一步梳理,将原本感到陌生、遥远的“雾凇”还原成生活中的“小冰晶”,拉近了与文本文字的距离,阅读中的认知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化解。词串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者角色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对话中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初读课文时模糊、不准确的认识逐渐清晰、精准起来,文本主线得到了清晰提炼,整体感知深刻而又生动,为后续的品味文字、积累语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片段二】丰富内涵,整体感悟人物(《九色鹿》)
(出示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师: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描写调达的。
生:都是写一个人品质很坏的。
生:都讲这个人没有良心。
生:这样的人就是灵魂很肮脏的人。
师:“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
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这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生:“灵魂肮脏”就是小人,很卑鄙的小人。
师: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让别人一听,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讲述?
生:王妃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九色鹿,她想用九色鹿的皮毛做件衣服,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调达就进宫告密。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没有听明白。调达怎么被九色鹿救起的事没有讲,后面的内容就不清楚了。
师:对呀!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完整,才能把词语的意思讲清楚。想一想,调达在被九色鹿救起后的表现?看到皇榜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再来说一说,行吗?
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是,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时候,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向国王告密。
师:这就叫——(生齐答“见利忘义”)老师指的是他的进步!(众笑)谢谢你,说得多具体、多清楚啊!
生:调达看到张贴的皇榜,一心想发财,顾不得对九色鹿发过的誓言,进宫告密,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
师: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生:九色鹿从汹涌的波涛中将落水的调达救了上来,调达本应该知恩图报才对。谁知道他一见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妄想发财,进宫向国王告密,把自己的救命恩人出卖了,而且还真的带着国王的军队包围了九色鹿,想置九色鹿于死地。这就叫恩将仇报。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这就叫“会讲”!三个词语的意思都讲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基本清楚了。
阅读教学中精心构筑词串,“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主要信息,学会了重组言语材料,也就学会了主动阅读”。薛老师的词串教学就像是一曲欢快轻盈的旋律,让教学充满灵动之美,让人如沐春风。它使课堂阅读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流畅、容量丰富,
让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