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论述
糖尿病名词解释
糖尿病
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成年人患病多为2型糖尿病,与肥胖关系密切。
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和)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可确诊为糖尿病。
糖尿病的危害来自于它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急性并发症来势凶猛,危险性大;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下肢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足),微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
所以,控制血糖水平很关键。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五个方面。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
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
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万。
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
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
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又称“血糖病”,在中医上被称为“消渴病”或“尿甘”。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医书《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等,关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记载和论述。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病因认为,糖尿病是因为“气机亏虚、精气下陷”,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不运,气郁血淤,最终导致了“消渴”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往往归属于“消渴病”范畴,因此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病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脾虚湿杀等病机密切相关。
肝郁气滞是指因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引起的肝郁气滞,影响了脾胃功能,导致了消化不良、气滞湿停等情况,最终引发了糖尿病的发生。
脾虚湿杀指的是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导致体内湿气滞留,最终形成了糖尿病的病理状态。
中医还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对糖尿病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述。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可分为气滞血淤型、脾虚湿盛型、肾阳亏虚型等不同的证型。
对于气滞血淤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柴胡、枳壳、丹参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脾虚湿盛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健脾化湿、祛痰利水为主,常用茯苓、石菖蒲、山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肾阳亏虚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补肾壮阳、温补脾肾为主,常用肉桂、巴戟天、枸杞子等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医还注重于糖尿病的预防和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的预防和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饮食调理、精神调理、运动调理、药物调理等。
饮食方面,中医强调调节饮食结构,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适量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精神方面,中医强调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志不畅,通过中医保健方法进行情志调摄。
运动方面,中医注重于运动锻炼,通过适量的运动来消耗体内的湿气和燥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质。
药物方面,中医倡导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如金银花、苦瓜、山楂等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使用,帮助预防和调理糖尿病。
糖尿病临床路径
糖尿病临床路径糖尿病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类型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血糖监测和管理,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制定糖尿病临床路径成为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糖尿病临床路径的定义、目标、制定与实施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论述,并讨论临床路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糖尿病临床路径的定义糖尿病临床路径是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的、经过验证和改进的临床过程,以规范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决策指导,以达到优化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的目标。
二、糖尿病临床路径的目标1. 优化医疗服务:通过明确的临床路径,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避免治疗过程中的延误和浪费,提供高效的诊疗服务;2. 提高患者病理知识:通过明确的路径,帮助患者理解自身病情,增强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统一诊疗规范:通过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减少临床操作的差异性,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性;4.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住院率和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三、糖尿病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1. 制定糖尿病临床路径:制定糖尿病临床路径需要充分考虑糖尿病的特点和治疗需求,综合权衡医疗资源、疾病谱和患者需求等因素。
制定临床路径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包括内分泌学、营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
2. 实施糖尿病临床路径:实施糖尿病临床路径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提供明确的技术指南和护理指导。
同时,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向病人宣传和普及临床路径,包括线下的宣讲会和培训、线上的信息推送和社区宣传等。
四、糖尿病临床路径的优势1. 提高医疗质量与效果:糖尿病临床路径能够规范和标准化临床操作,减少医疗操作的差异性,提高治疗质量与效果;2. 降低医疗成本:标准化的糖尿病治疗过程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降低医疗成本;3.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规范的临床路径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4.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路径能够引导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管理习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关于糖尿病的论述
中医关于糖尿病的论述一、病因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归结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疲劳过度等因素。
首先,饮食不节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食肥甘、厚味的食物,或常时间大量进食高糖、高脂的食物,会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代谢紊乱,进而产生内热,损耗体内的津液,引发消渴病,即糖尿病。
其次,情志失调也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
长期的精神压力、抑郁或愤怒等情绪波动,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使体内痰湿内蕴,化热伤津,引发糖尿病。
最后,疲劳过度也会引发糖尿病。
过度的体力消耗会使身体各脏器处于疲惫状态,抵抗力下降,易受外邪侵袭,加重病情。
二、病机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和气血两虚。
在疾病初期,患者通常表现为阴虚燥热,即体内阴液不足,虚火旺盛,进而导致口渴多饮、消瘦乏力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气血两虚逐渐显现,患者会出现气短懒言、头晕眼花等症状。
此外,痰湿内蕴、瘀血阻滞等病理变化也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三、证候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候:1. 肺热津伤:表现为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多食易饥等症状。
2. 胃热炽盛:表现为多食易饥、口渴咽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3. 肾阴亏虚:表现为尿频量多、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等症状。
4. 阴阳两虚:表现为尿频量多、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等症状。
四、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饮食疗法等。
中药治疗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和阴阳平衡。
饮食疗法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控制血糖水平。
五、预防中医认为糖尿病的预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饮食调理: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多食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2. 运动锻炼: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简述糖尿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液中葡萄糖水平持续升高,即高血糖。
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足有关。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下:
1. 空腹血糖≥7.0mmol/L;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小时血糖≥11.1mmol/L;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如果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加上上述检查结果异常,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如果没有典型症状,需要重复检查以确认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可能因地区和医疗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糖尿病,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糖尿病的中医理论和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渴病,亦称“消渴证”,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方治专篇始自《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载有证候分类,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明确提出上、中、下之分类,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一载有消中、消渴、肾消方,三消分类或从此始,即“《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
”消渴属肺燥名上消,消中属胃热名中消,肾消属肾虚名下消。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起。
糖尿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以继发各种组织病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及功能障碍。
如今的糖尿病和消渴病做对比,差别甚大。
那么,引起如今所说的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是什么?糖尿病如何中医诊断?糖尿病又是怎样辨证论治?以及糖尿病怎样进行中医西医配合治疗?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手段及方法?是外治法好,还是内治法更优?是中医治疗有优势,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有把握……糖尿病的慢病管理中,中西医各有什么优势?庄扬名,男,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七年制专业,临床医学硕士,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糖尿病病区副主任。
曾长期跟随著名中医药专家张保春教授、李兴广教授抄方学习,深得其传,现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消渴病委员会主任委员栗德林教授学术继承人。
【糖尿病早发现】问:【如何早期认识到有患糖尿病的风险?】答:【糖尿病患者要认识的风险】目前认为家族史、不规律的饮食及起居、情志刺激等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及早发现主要还是通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体检。
问:【西医诊断糖尿病看的是化验数据,那我想问,如果是长期情志不调,会不会也会引起糖尿病或者是“糖尿症”呢?】答:【消渴病的中医病因】您提到的这个问题很重要。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受阻而导致血糖升高的疾病。
糖尿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其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糖尿病被归纳为“消渴病”。
《内经》中有关于“消渴”的记载,即“瘠瘦消燥,口渴而多饮者,治未病”,这是对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肾虚、肺燥、肝郁、脾虚、痰火等相关,患者通常会出现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体重下降、乏力等临床表现,中医治疗糖尿病一般从补肾、清热、健脾、祛痰、调节情绪等方面入手。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煎煮等多种方式,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1.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在中医的理论中,糖尿病被认为是“消渴”病,主要表现为消瘦、烦渴,肾虚、肺燥、肝郁、脾虚、痰火等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病过程有关。
肝郁是指由于情绪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引起糖尿病。
肝气郁结还容易导致心火亢盛,心火亢盛的结果是形成痰火,痰火扰乱心神,从而出现了心悸、失眠的症状。
在中医中,糖尿病的治疗首先是要从养生和预防出发,强调在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调节情绪、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
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控制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等。
中医还注重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针灸、艾灸、拔罐等方法,通过调理气血、阴阳、调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药物治疗中医中常用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是以补肾为主。
根据不同的病情,医生会开具中药处方。
常用的药物包括石膏、知母、黄柏、花粉、鹿角霜、黄芪、丹参、白芍、桑叶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滋阴、益气、养血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调节体内的代谢功能,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腺功能异常导致血糖升高的疾病。
在中医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病”,其病因主要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坐少动等因素有关。
中医提出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所致。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应该以调整脾胃为主,促进阳气的生成,防止阳气的流失,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的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消渴,大便干燥,口干、多尿、疲乏无力,脉细弱等,根据不同的证候,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药治疗。
1.调整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节是糖尿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少吃糖分高和脂肪高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粮食等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适当控制餐后食量和时间。
建议避免采用油炸、炙烤等高脂、高糖类的食物。
2.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中药进行调节,可采用单味药或复方药。
具体应用的中药有黄芪、山楂、枸杞、覆盆子等,其中黄芪、枸杞等具有益气补阳的作用,山楂、覆盆子、苦瓜等具有清热解渴、健脾利尿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血糖。
3.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身体机能,改善血糖代谢,缓解症状。
常选取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关元等。
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饮食不适,若合理饮食,可减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建议注意饮食摄入的均衡,适当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保持适量的运动。
2.保持情绪稳定中医认为,情绪波动,通常导致体内气血失调,影响脏腑功能,久而久之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产生。
因此,建议平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3.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使血糖回归正常水平,减轻生活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缓糖尿病的发病进程。
建议患者逐步增加运动量,切不可剧烈运动,以免适得其反。
总之,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完全不同于西医,中医重视调理体质,贵在治本,旨在保持健康,以达到长期控制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医学知识
糖尿病医学知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它严重影响了全球范围内成千上万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对于个体防控和公众教育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糖尿病的医学知识,包括疾病介绍、预防与治疗方法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建议。
一、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糖尿病是一种由慢性高血糖症引起的疾病,它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相关。
根据疾病的特征,糖尿病可分为类型1糖尿病、类型2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三大类。
类型1糖尿病发病年龄较轻,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类型2糖尿病则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引起,而妊娠糖尿病是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的糖尿病。
二、预防与治疗方法1. 预防糖尿病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建议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并遵循均衡饮食,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2. 糖尿病的治疗治疗糖尿病的策略包括胰岛素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对于类型1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是必不可少的;而类型2糖尿病患者则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饮食,控制血糖指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三、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建议1.饮食调控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饮食的选择和限制。
建议摄入高纤维、低脂低糖的食物,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食物。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推荐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此外,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也对维持身体健康和血糖控制非常有益。
3.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应每天监测血糖指标。
准确的记录血糖水平,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治疗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注意心理健康糖尿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参加一些心理咨询或者支持小组活动都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对患者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正确的了解糖尿病的医学知识对于个体预防和治疗非常关键。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老年人是高发群体,典型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增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加,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
那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功能障碍,导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主要标志是血糖升高。
患者发病后,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
随着病情进展,会损害眼睛、肾脏、心脏、神经、血管等器官组织,成为心衰、肾衰、截肢、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7年全球范围内,有糖尿病患者 4.25亿,预计到2045年超过6亿。
在国内,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1.2亿,居世界首位;但诊断率仅有30%-40%,即10个患者中,只有3-4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明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加大宣传力度,是防治糖尿病的第一步,能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
2.糖尿病的分类(1)I型糖尿病。
该类患者是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期发病,病因是胰岛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在我国,I型糖尿病很少见,占比不足1%,但起病突然,三多一少症状明显,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单用口服降糖药无效,需使用胰岛素治疗。
(2)II型糖尿病。
该类患者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两者兼有引起的,占比超过95%。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
II型糖尿病的起病隐匿,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的表现,必要时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
(3)特殊类型糖尿病。
该类患者的病因复杂多样,例如遗传缺陷、分泌或代谢疾病、药物影响、感染,以及和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等。
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2007版。
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不明原因体重减少),①加随机血糖≥11.1mmol/L,或②空腹血糖≥7.0mmol/L,或③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mmol/L。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其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同时糖尿病也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中就对糖尿病的相关症状有着明确的记载。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疾病,其基本的特征是血糖水平比较高,且是由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导致的,或者是β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当人体内的血糖含量提升时,会出现以下症状,那就是吃得多,饮水量大,并伴随有体重降低的现象,但是大部分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当体检时才会发现体内的血糖含量比较高,这样就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本文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进行科普。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当人体内的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就不能及时被利用,此时患者的血糖就会升高,时间一久就会引起多种病变,如神经病变、心脏病变等,致使一些组织器官出现衰竭和功能减退,并最终导致代谢功能紊乱,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达到了一亿多人,居世界前列,但是当前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仅在35%左右,一些患者不注重身体检查,自己患上糖尿病也不得而知,这就会给糖尿病的诊治带来困难。
二、如何发现早期的糖尿病糖尿病在早期不一定会出现多食多饮和多尿的情况,因此不容易分辨出来,当患者患病时间久了才会出现上述的典型症状,因此在早期要及时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比较多,其经常由其他病症的并发症演变而来,例如高血压患者、肥胖患者、高血脂患者都极易患上糖尿病,因此有上述几种疾病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
此外当出现以下的症状表现时,应考虑是否换上了糖尿病,一是经常出现皮肤感染,二是女性出现有异常的分娩史,如流产等,三是男性的性功能出现了问题,四是患者出现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
三、糖尿病患者的类型及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往往会经历这两个阶段,一是患者已经存在和糖尿病有关的一些病理性的特点,这个时候糖尿病往往在潜伏期,一般不容易察觉,患者体内的糖耐量基本上正常,但是已经有了升高的趋势,接着随着病情蔓延,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此时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已经出现了异常,其即将有高血糖的趋势,此时在空腹时血糖含量异常,且糖耐量也会出现受损。
论述题,描述糖尿病前沿诊疗方法(一)
论述题,描述糖尿病前沿诊疗方法(一)糖尿病前沿诊疗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诊疗糖尿病,许多前沿方法被提出和研究。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糖尿病前沿诊疗的方法及其优势。
1. 基因组学与糖尿病基因组学的发展为糖尿病的诊疗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对糖尿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预测患者患病的风险,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基因组学的技术也为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基因组学可以帮助筛查患有潜在遗传糖尿病风险的人群。
•基因组学为研究糖尿病病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基于个体基因信息的糖尿病治疗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2.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近年来,肠道菌群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被广泛研究。
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成为糖尿病诊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粪便菌群分析,可以识别糖尿病患者特有的菌群组成。
•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敏感性。
•肠道菌群干预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新策略。
3. 人工智能技术与糖尿病人工智能技术在糖尿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大量患者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精确的糖尿病风险评估和治疗建议。
•人工智能可以对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预测糖尿病发展趋势和并发症风险。
•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细胞治疗和糖尿病细胞治疗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种前沿方法,通过移植胰岛β细胞或干细胞修复体内胰岛功能的损伤,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胰岛细胞移植可以实现胰岛素的替代治疗。
•干细胞技术可以培育出大量的胰岛β细胞进行移植治疗。
•细胞治疗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的突破点。
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前沿诊疗的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基因组学、肠道菌群、人工智能和细胞治疗等方法将为糖尿病的诊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糖尿病将不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饮食控制原则论述题
糖尿病饮食控制原则论述题
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原则有三个主要方面: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控制总能量摄入和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
首先,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是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
病人应该保证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以满足身体的正常需求。
可以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保护肌肉组织,但不宜摄入过多。
此外,应选择优质的脂肪,如植物油、鱼油等,避免过多摄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
其次,糖尿病饮食控制还需要控制总能量摄入。
病人应根据自身需要,合理控制摄入的总能量。
注意控制饮食的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体重增加和血糖升高。
不同人群根据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能量摄入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是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关键原则之一。
碳水化合物是影响血糖升高的主要食物来源,所以要合理控制摄入量。
可以采用适量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这些食物含有较少的简单糖,有助于控制血糖的波动。
另外,还可以通过选择低糖指数食物,避免摄入过多高糖食物,以减少血糖的升高。
综上所述,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原则包括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控制总能量摄入和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适当的饮食计划,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解说糖尿病
中医解说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
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解释糖尿病的成因、分类和治疗方法,以及中医与西医在糖尿病治疗上的互补性。
一、糖尿病的成因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范畴,认为其成因主要与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有关。
一般认为,中医糖尿病的发生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调、情志不畅、运动不足等。
中医强调“肝为主病”,认为情志内伤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糖尿病。
总之,中医将糖尿病视为全身阴阳平衡紊乱的结果。
二、糖尿病的分类在中医的分类系统中,糖尿病分为三种类型:上、中、下三焦糖尿病。
其中,上焦糖尿病以“燥热盛”为主要病机,症状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多尿等;中焦糖尿病以“湿热蕴结”为主要病机,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便秘、口苦、溲黄等;下焦糖尿病以“寒湿凝滞”为主要病机,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少等。
中医根据每一类糖尿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三、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中医治疗糖尿病重视整体调理,强调“治未病”,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治疗上,中医通常采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症状,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配。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苦瓜、石膏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降血糖、健脾益气的功效,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对糖尿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等,从而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针灸治疗糖尿病无需依赖药物,避免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对一些患者来说,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四、中医与西医在糖尿病治疗上的互补性中医与西医在糖尿病的治疗上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和互补性。
西医注重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血糖控制,尤其是胰岛素的应用;中医则注重整体调理和病因治疗,通过改善体质和调整生活习惯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检验系糖尿病毕业论文范文
一、老年人糖尿病毕业论文后叙当今治疗糖尿病全国各大中医学院,省、市、县、小镇、大有人在,而这批人又在睡大觉拿到学历文凭不去发表自己的东西,不去成立中医大型治疗糖尿病中心机构,那你为什么学医,电视打广告。
向别人嘛,难道一亿多患糖尿病的就真的无法医治了吗?你们自己心中有数,连我民间最低级的土医生又无文凭都骗不了,虽我水平不高但我敢讲,死了也甘心,不要白白把自己还有二三十年的光阴度过。
所以患病者不是没有老师,而是患病者本人信仰,你求的是好老师,并不是求设备,你进了某有名的大,去找三头六臂的老师,那里去找,到最后还是一个头脑的老师在跟你确诊。
就是热闹一点,总之热闹归热闹,病归病,服一剂药要你本人说见效了这才是你忠心愿望。
不能讲后继无人了,更不能以貌取人,只能取医术层次高低,层次高当然快,层次低当然慢一点,我草泽医个人认为就全国来看标准,汤药服二十剂左右痊愈,为第一排立,汤药服四十剂以上痊愈为第二排立。
以此类推,患病者服药后最快8小时见效,最慢服二剂无效另找他人,患病者就地暗访能找到真正技术高的老师。
为巩固疗效服丸药的时间不包括再内。
另单验方民间有六剂左右痊愈的不再内。
的车轮总是向前的,你说权威人在医学,全国民间医生们也在研究医学,都是炎皇子孙,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时,起码有十几小时进入医学态,虽然国家不承认这批自学者,成功后也作为爱好的一种精神支柱和享受。
你纵有百千万,你得了所为绝症,可以说把你医完倾家荡产也挽回不了你的生命,去找洋医美国服点进口降糖药,长期控制服用维持,无有终止,只要几天不服药,就会原形毕露,就连你美国医学界最高权威本人患了此证,可以说也难逃“法网”,奈何不了此证,死路一条。
所以我中华中医才是挽回你生命之光。
如同道爱好要求我草泽医再谈请来信、来电。
我将与骨质增生、肩周炎、坐骨神经等,速治法10次以内痊愈后不复法,急性阑尾炎剧痛3分钟解除剧痛,服药一剂愈。
前列腺炎2-5剂愈,胃病1-3剂愈,以及结石病,西医打针失误解法等奇难症。
糖尿病饮食控制原则论述题
糖尿病饮食控制原则论述题(实用版)目录一、糖尿病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二、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原则1.主副食搭配,营养均衡摄入2.控制主食的摄入量和种类3.多摄入膳食纤维和低糖蔬菜4.限制高糖、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5.多吃五谷杂粮和豆制品6.适当补充苦瓜、洋葱、香菇等食物7.注意控制餐后血糖正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对于病情的发展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主副食搭配,营养均衡摄入:糖尿病患者应保证饮食中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主副食搭配合理。
主食可以选择包括米、面、粗粮、细粮等粗细搭配。
另外,米饭、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种类不限,但食量应尽量控制在 7-8 成饱,通常 1 天总主食量是 500g 左右。
2.控制主食的摄入量和种类:糖尿病患者在吃主食时,应尽量每餐相对固定,同时吃的时间相对固定。
此外,应避免食用过多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白米粥、面条等,以免引起餐后血糖升高。
3.多摄入膳食纤维和低糖蔬菜:糖尿病患者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白菜、菠菜、芹菜、苦瓜等。
这些蔬菜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延缓主食中糖分的吸收速度,防止出现餐后过高血糖。
同时,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4.限制高糖、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糖的食物,如糖果、蜜饯、蛋糕等,以及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内脏等。
这些食物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影响血糖的控制。
5.多吃五谷杂粮和豆制品:五谷杂粮如燕麦、玉米面等,以及豆制品,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营养物质,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
同时,它们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6.适当补充苦瓜、洋葱、香菇等食物:这些食物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能够辅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7.注意控制餐后血糖: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过多的白米粥、面条等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免引起餐后血糖升高。
在饮食中应多选择富含膳食纤维、低糖的蔬菜和食物,以降低血糖浓度。
糖尿病患者的内科护理的论述
糖尿病患者的内科护理的论述1资料与方法1.1护理方法:试验组:①饮食护理:饮食护理是糖尿病内科护理的根底,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最为重要。
许多糖尿病患者没有忌口,感觉饥饿便会进食,不愿承受饮食限制。
护理人员要依据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量及日常活动量,计算患者每日所需热量,供应科学养分食谱:热量根据三餐1/3、1/3、1/3或者1/5、2/5、2/5安排,少食多餐。
护理人员要急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并劝导患者戒烟戒酒,以到达长期掌握血糖的目的。
②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特别重要,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许多患者有恐惊、消极、焦虑等负性心理。
护理人员每天要和患者进展3~5次沟通沟通,准时把握其心理状态,赐予关怀、劝慰和鼓舞。
依据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和心理,减轻患者压力,使患者能够正确熟悉并积极治疗糖尿病,保持心情稳定。
③运动护理:安排糖尿病患者每天进展有规律合理的运动:患者每天漫步、打乒乓球、打太极拳、跑步等,详细活动工程和时间依据患者年龄、体力和有无并发症等条件而定,一般不少于0.5h。
并要求患者长期坚持。
运动时测心率,一般人安全运动心率为每分钟(200-年龄数),年老、体弱者,安全运动心率为每分钟(200-年龄数)×(60%~70%)。
运动熬炼要适度,不行使患者过度疲惫,过度疲惫可使血糖上升,病情恶化。
④生活护理:安排患者每天进展一次沐浴,采纳37~38℃温泉水,每次15~20min,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射,降低血糖;催促患者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保证足够的睡眠;准时提示患者更换内衣及床上用品;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爽。
对比组:赐予对比组一般内科护理,纯西医护理。
1.4统计学方法:采纳SPSS17.0进展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纳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计数资料采纳率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试验前和试验后对两组患者体内的血糖值进展测定,试验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值均低于试验前血糖值,详细结果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足底压力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 08本谭宇添 200802002【摘要】监测足底压力的变化以及识别影响足底压力的因素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可预防足溃疡的发生。
测量足底压力的主要方法有足印技术、直接印象化技术、测力板测试技术、多负载单元测试技术、鞋内垫等。
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升高的原因有周围神经病变、关节活动受限、足畸形、胼胝、体重超重、年龄增大以及鞋、袜、鞋垫不合适等。
【关键词】糖尿病足;足底压力;测量;影响因素【Abstract】Monitoring plantar pressure changes and identify the factors affect foot pressure is very important for people with diabetes to prevent the foot ulcer occur. The main methods of measuring plantar pressure are pedography,solo barograph,force plate,load cell,in-shoe plantar and so on.Those may result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plantar pressure rising are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limited joint mobility,deformity of the foot,corpus callosum,overweight,age,shoes,socks,insoles,etc. 【Key word】diabetic foot ;plantar pressure;measurement;impact factor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20%将在其病程中发生足溃疡或坏疽,而足底压力升高时导致足溃疡的独立因素,足底压力升高作为足溃疡的预测因子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Lavery、Armstrong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监测与评估足底压力是预防足溃疡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
足底压力指单位面积的足底和地面之间的总体相互垂直作用力,即足底应力除以足底受力面积,准确的说是一种压力强度。
1.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足底压力测定是生物力学的一个特殊分支,也是步态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1882年,英国人Beely开始进行足底压力的测量,之后足印法、直接印象化技术、测力板技术等静态足底压力测定法相继出现。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又出现了动态足底压力测定法,从肉眼观察法发展为紧密的计算机分析,将平面图转化为二维甚至三维的仿真模拟图,使足底压力的检测结果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1.1足印技术(pedography):是指人足在石膏、泥等易变形的物质上留下的足印,表示了步态站立相时垂直方向的足-地压力峰值。
足底压力的大小只能根据足印的形态和深浅做出大致的判断。
1.2直接形象化技术(又称足底压力扫描器,solo barograph):是将一块玻璃的两端安装光源,玻璃上放置弹性橡胶垫,由于光在玻璃上的全反射,因脚踩受压的弹性垫可在玻璃下产生一清晰的足印影像,压力的大小与光强度成正比。
这项技术是对足底压力进行定性分析,足底压力的大小只能根据图像的变化做大致的判定。
1.3测力板测试技术(force plate)、多负载单元测试技术(load cell)、鞋内垫(in-shoe plantar):都是能将压力变成电能的传感器,利用A/D 转换(模/数转换,即将模拟量电信号转换成数字量),再通过软件,对步态信息进行自动采样、储存、定量分析。
传感器越多,测量精密程度越高。
其中测力板测试技术是最常用的三维测力板系统;多负载单元测试技术测量精度很高,但是在临床应用较受限制;而鞋内垫对设计具有特殊功能的鞋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增高的主要原因有很多足部和腿部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因素可以导致足底压力增高,进而造成皮肤损伤。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足底软组织的解剖与功能性改变,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关节活动受限、足部畸形、胼胝等,体重也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性别与足底压力的改变无明显相关性。
2.1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糖尿病神经病变在糖尿病足发病机制中起最主要作用。
运动神经病变可能是导致足底压力升高的重要原因。
当人体发生糖尿病时,会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神经纤维减少,从而导致足部小肌群萎缩。
而足部肌肉的萎缩直接引起足部屈伸功能失衡、爪型足趾形成、趾骨头突出。
运动神经病损害的同时也累及自主神经,使患有糖尿病的人足底汗腺失去神经支配,感觉足部皮肤干燥,足部肌肉萎缩,无汗,严重的可引起足跟皲裂,因此造成足底压力明显增高。
张思亮等人对1035例糖尿病患者和1022例正常人进行足底压力的比对分析,发现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左右足最大峰值压力高于正常人,前足的压力较正常人升高[左:(352±121)kPa or(338±117)kPa,右:(357±126)kPa or(335±116)kPa],尤以第二、第三跖骨头明显。
袁刚、张木勋、张建华对50名正常人、75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及30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各部位动态压力进行研究,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动态足底压力改变,足弓和足趾压力降低,跖骨头压力和足底峰值压力异常增高,可能使足底溃疡危险性增加。
2.2 关节活动受限(limited joint mobility ,LJM):关节活动受限也是糖尿病足底压力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正常步态行走过程中,足部各关节的灵活性可以保证正确的足着地姿势并有缓冲震动作用,使人在步行中保持稳定有力。
所以足部关节活动受限直接影响了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而导致了缓冲能力下降,引起足底压力增大。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其关节软组织及皮肤内蛋白质的糖基化引起关节运动受限,进而导致足底压力增大。
如跟距关节活动受限后不能有效吸收足部的震动,丧失维持正常足底压力的能力,在行走中引起压力升高。
Sauseng等人通过对50名1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小腿关节的运动范围与2~5跖骨头足底压力、第一跖趾关节、4~5跖骨头足底压力明显相关,也就是说足的活动范围越小,足底压力越高。
2.3足畸形(deformity of the foot):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前足结构畸形与足底压力增加呈强相关。
多种足畸形均可能引起足底压力升高,如第一趾外翻(第一趾囊炎)畸形的患者比没有畸形的患者足底压力升高1.5倍,第一趾固定(跖趾关节活动受限)和锤状趾或鹰状趾畸形的患者较没有这些畸形的患者足底压力高。
外国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马蹄足畸形的发病率为10.3%,患者的足底压力峰值增高,几乎达到正常压力的3倍。
这种畸形通过保守和外科方法纠正后,可减少足溃疡及截肢的危险。
另外,爪形趾、锤形趾畸形也可以增加足底压力。
2.4胼胝(corpus callosum):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足底压力升高的部位角化细胞活动性增加,形成胼胝,而胼胝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加足底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肖辉盛对糖尿病合并胼胝者115例患者与糖尿病不合并胼胝者920例患者,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有无胼胝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数足底区域足底峰值压力明显不同:在合并胼胝时足弓、第五跖骨以及左第二趾、右第三四五趾足底峰值压力值大于正常人,在左第二趾特别明显。
去除胼胝后可降低足底压力。
2.5体重超重(overweight):人体的双足,是支撑整个身体的定位点,特别是足跟和第一趾掌部,是人体站立、走路的最佳的支撑点,如果体重过重,足部压力无形中就会增大。
肖胜辉通过对596例BMI≤23.9 kg/m2的糖尿病患者、309例BMI在24~27.9kg/m2的糖尿病患者以及130例BMI>=28kg/m2的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不同BMI组之间整个足及足底各区所受的最大力均随BMT增大而增加;足底各区与地面接触时间也随BMI增大而增加,从而引起足底压力增大。
2.6年龄(age):国外研究显示幼儿、儿童与成人的足底压力特征并不相同。
Bertsch C 等人研究认为,4岁时幼儿的足底压力大小和分布特征已接近于成年人。
学龄期儿童足底各区域的足底峰值压力均比成人低,因为儿童足底接触面积相对其体重比成人大,压力相对分散至较大面积,所以压强减低。
在老年人,由于足底表面改变、足部神经病变、关节活动度、足底脂肪垫的萎缩、鹰状趾、锤状趾的增多,以及足与地面接触面积减少,导致在行走过程中可能促进足底压力升高,但一般认为年龄所致的改变在70岁以后才较显著。
国内研究则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后足底压力比值也随之增大,这提示老年人前足压力的增加。
因此即使在总足底压力无增高时,老年人也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足部溃疡。
2.7鞋、袜、鞋垫(shoes、socks、insoles):不合适的鞋、袜、鞋垫均可导致足底压力的增高。
有报道显示,鸡眼及胼胝是由于摩擦及挤压所致,多因穿不合脚的鞋袜引起。
国内研究发现,长期穿高跟皮鞋及尖头皮鞋的糖尿病患者裸足时足底压力峰值增高,这可能是其足部已有一定的结构改变,故出现了足底压力增高的趋势。
而且这两种鞋均可使人体足部压力更多地转移至前足,增加前足的压力,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足溃疡。
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压力应受到重视,定期监测足底压力,及时发现异常并配合治疗可以很有效的预防足溃疡的发生,不仅可以减轻痛苦还能节省治疗溃疡甚至截止带来的巨大花销。
加强糖尿病足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足病保健意识和能力,识别可能导致足部压力升高的因素并及时纠正,定期到医院检查是避免足底压力异常增高,预防溃疡发生的重点。
参考文献:[1] 吴景芳,孟庆民.缓解足底压力与有效防治糖尿病足溃疡发生体会.[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8):6796[2] 杨青,钱晓路,白姣姣等.社区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与足部保护知识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1-4[3] 张思亮,陈黎红,程桦等.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参数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25-1827[4] 肖辉盛.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参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2007[5] 王永慧.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改变与足溃疡的关系.[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5):324-326[6] 袁刚,张木勋,张建华.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2(5):262-264[7] 王永慧.中国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的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4[8]王爱红,许樟荣.足底压力缓解与糖尿病足溃疡的防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6):478-480[9] 杨盛家,余松兰,全海英.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动力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5):9845-9847[10]汪忠镐,谷涌泉,张建等.糖尿病足病诊疗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8-143.[11]Zinmy S,Schatz H,Pfohl M,et a1.The role of limited joint mobility indiabeticpatients with an at-risk foot[J].Diabetes Care,2004,27:942-946[12]Bertsch C,Unger H,et aL.Evaluation early walking patterns from plantarpressure distribution measurements[J].GaitPosture,2004,9(3):235-242[13]Lawrence A Lavery,David G Armstrong,Robert PWunderlich.etc.Predictive value of foot pressure assessment as part of a population-based diabetes 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J].Diabetes Care, 2003,26(4):1069-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