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时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血管活性药物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肿瘤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总结词
血管活性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抑制肿 瘤生长,减轻肿瘤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肿瘤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生长、 减轻肿瘤症状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一些药物可 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减轻肿瘤对周围组 织和器官的压迫和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另外, 一些药物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和炎症反应, 增强患者的免疫应答和抗肿瘤能力。在肿瘤治疗中,血 管活性药物可用于联合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综合治 疗手段。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冠心病等。在临床 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常与抗凝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并降低出血风险。
抗凝药物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抗凝药物的药理
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它们通过抑制凝血酶原激酶或抑 制凝血因子发挥抗凝作用。
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血管活性药物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现状
血管活性药物的药理
血管活性药物主要通过调节血管平滑肌的收缩状态,达到调节血压、血流等血流动力学参 数的目的。根据作用机制,可以分为收缩血管药物和舒张血管药物。
临床应用
血管活性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如高血压、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的抢救和治 疗。同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主动脉夹层、难治性心力衰竭等,血管活性药物也可以 发挥独特的治疗作用。
血管活性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
心血管疾病
用于高血压、心绞痛 、心肌梗死、心力衰 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治
疗。
休克
用于感染性休克、低 血容量性休克等休克 的治疗,可改善微循
环,提高血压。
感染性休克时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vs 多巴胺 随机、对照试验 20名经过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患者 入选标准:
CI SVRI MAP < 60 mmHg
From:JAMA 1994; 272: 1354
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
分组
DOPA NE
26 3.8 g/kg/min 0.18 0.06 g/kg/min
16
1035
1221
573
703
183
221
7.24
7.18
From:JAMA 1994; 272: 1354
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vs 多巴胺 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
休克
外周血管阻力下降 心指数升高
器官灌注减少 发热,菌血症,感染灶明确
Martin C, et al. Norepinephrine or dopam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dynamic septic shock. Chest 1993; 103: 1826-31.
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
剂量(g/kg/min) 有效率 换用药物后有效率 存活率 出院病人数
NE 1.5 1.2 93% (15/16)‡ 0% (0/1)
59% 9
DOPA 10 – 25 31% (5/16) 91% (10/11)
17% 6
Martin C, et al. Norepinephrine or dopam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dynamic septic shock. Chest 1993; 103: 1826-31
感染性休克 (1)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WBC增高,在1万-3万/L间,N增多伴核左移现象。可 有血液浓缩的标志。并发DIC时血小板进行性减少。
2.病原学检查:在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体液、渗出物)和脓液 培养/厌氧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鲎试验(LLT)有助于内毒素的检测。
3.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比重转为固 定、尿/血肌酐值>15,尿/血毫渗量之比<1.5,尿钠排泄量>40mmol/ L等可资与功能性少尿或无尿相鉴别。
感染性休克
(septic shock)
[概述]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由微生物及其 毒素等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急性微循环灌注 不足,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损害、代谢和功能 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综合征。
感染性休克是微生物因子与宿主防御机制 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微生物的毒力和数量 以及机体的内环境与应答是决定休克发生发展 的重要因素。
其中细胞膜功能障碍出现最早,胞膜损伤 而抑制膜上的Na+/K+-ATP酶,致细胞Na+多 K+低,出现水肿。线粒体是休克时最先受损的 细胞器,结构破坏,溶酶体膜通透性增高,造 成溶酶释出,细胞自溶死亡。
(三)休克时的代谢改变
在休克应激情况下,糖原和脂肪代谢亢进; 随着休克的进展,出现糖原耗竭、血糖降低、 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糖素则分泌增多。
一般先给低右 (或平衡盐液),有明显酸中毒者可先 输给5%碳酸氢钠,在特殊情况下可给血浆或白蛋白。
输液宜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力争在短时间内逆转
休克状态。补液量宜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肾功能状 况而定。补液过程中宜注意有无肺水肿征象出现。可测 定中心静脉压和(或)肺动脉楔压,或测肺动脉楔压与血 浆胶体渗透压的梯度作为监护。
血管活性药物的规范使用优选全文
汇报人:张老师
A
血管活性药物的概述
B
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机制
C
血管活性药物的用法与配制
DHale Waihona Puke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目 录
A
血管活性药物的概述
一、血管活性药物的定义
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变血管平滑肌 张力和改善或增加肾脏和肠道等内脏器官的血流 灌注,影响心脏前负荷、后负荷,纠正组织缺氧 ,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药物。
6、使用多巴胺时注意保护穿刺部位的血管,配置好的多巴酚 丁胺使用时限24 小时。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硝酸甘油注意事项:
①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严格控制药物滴速。 ②由于硝酸甘油静滴时间长,且对皮肤刺激性大,易引起静脉 炎,穿刺时应注意,最好选择粗、直、易固定的前臂及手臂静 脉。 ③小剂量可能发生严重低血压,尤其在直立位时,所以应取平 卧位用药。应慎重用于血容量不足或收缩压低的患者,发生低 血 压时可合并心动过缓,加重心绞痛。 ④易出现药物耐受性。 ⑤如果出现视力模糊或口干应停药。 ⑥剂量过大可引起剧烈头痛。 ⑦静脉使用本品时须现用现配,分次少量并采用避光措施。
(6ml/H= 100μ g/min) 静脉点滴: 5% GS 250 ml +NG 50mg ivdrip
( 30m/h= 100μ g/min)
血管活性药物的用法与配制
常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用法与配置
硝普钠(50mg)
(1)用法: 0.5μ g/kg.min起始,一般剂量为3μ g/kg.min, 极量为10μ gkg.min, 每6小时换药,避光使用,注意肾损
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机制
常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素(副肾素)AD 1mg/1ml/支
【药物相互作用】 (1)α受体阻滞剂以及多种血管扩张药可对抗本品旳加压作用。 (2)与全麻药合用,易产生心律失常,直至室颤。用于指、趾部局麻时,药液中不宜
作用于心脏。
【应用】用于急性心梗、肺梗引起旳心源性休克及术后低血容量综合征、慢性充血性心 衰。
与硝普钠合用有协同作用。其急救作用较多巴胺持久稳定. 不得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混合使用。
多巴酚丁胺 20mg/2ml/支
【使用方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将多巴酚丁胺加于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稀释后,以滴速每
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 物
什么是休克?
休克是因为维持生命旳主要器官(如心、脑、肾等)得不到足 够旳血液灌流而产生旳、以微循环血流障碍为特征旳急性循环 不全旳综合病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和过敏性休克五类。
休克不但在战场上,同步也是内外妇儿科常见旳急性危重病 症。血压作为判断休克旳原则,并将低血压看作是休克发生发 展旳主要矛盾。因而,采用升压药作为治疗休克旳主要手段。
缓慢、头痛、恶心呕吐者少见。长久应用大剂量或小剂量用于外周血管病患者,出现旳 反应有手足疼痛或手足发凉;外周血管长时期收缩,可能造成局部坏死或坏疽;过量时 可出现血压升高,此时应停药,必要时予以α受体阻滞剂。 【注意事项】 ⑴交叉过敏反应:对其他拟交感胺类药高度敏感旳病人,可能对本品也异常敏感。 ⑵对人体研究尚不充分,动物试验未见有致畸。给妊娠鼠有造成新生仔鼠存活率降低, 而且存活者潜在形成白内障旳报道。孕妇应用时必须权衡利弊。 ⑶本品是否排入乳汁未定,但在乳母应用未发生问题。 ⑷本品在小儿应用未有充分研究。 ⑸本品在老年人应用未有充分研究,但未见报告发生问题。 ⑹下列情况应慎用: ①嗜铬细胞瘤患者不宜使用; ②闭塞性血管病(或有既往史者),涉及动脉栓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冻伤(如冻疮)、糖尿病性动脉内膜炎、雷诺氏病等慎用; ③对肢端循环不良旳病人,须严密监测,注意坏死及坏疽旳可能性; ④频繁旳室性心律失常时应用本品也须谨慎。 ⑺在滴注本品时须进行血压、心排血量、心电图及尿量旳监测。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与护理
1、硝普钠
注意点:
1、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补足血容量; 2、撤药时应给予口服降压药巩固疗效,防骤然停药有“反跳”现象; 3、本药对光敏感,溶液稳定性较差(最好以5%GS稀释)。滴注溶液应 新鲜配制并注意避光; 4、新配配置的药液保存及应用不应超过 6h,以免药物分解,降低疗效;
5、单一静脉通路输注,以免引起血压波动。
阿托品、异丙肾、临时起搏器--房室传导阻滞、窦性
心动过缓等慢性心律失常
1、硝普钠
药物特性:
是一种自发释放N0直接扩张小动脉、静脉的血管平滑肌, 降低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具有作用强、生效快和持续时间 短的特点;
静脉给药,可先从小剂量开始,直到效果满意为止,
0.2-10ug/Kg/min,一般维持12~48小时即停药。
常用剂量: 5-20ug/Kg/min。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新进展
血管活性药物和肾功能
传统观念
多巴胺<5ug/kg.min
多巴胺<5ug/kg.min
改善肾血流,保护肾功能
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
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对肾功能的比较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
增加尿量 并不增加Ccr
结论
不增加尿量 但明显增加Ccr
多巴酚丁胺能够改善肾脏灌注,多巴胺仅具有利尿作用
一、定 义
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变血管平滑肌张力和改 善或增加肾脏和肠道等内脏器官的血流灌注,影响心脏前 负荷、后负荷,纠正组织缺氧,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 征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
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 (1)对血管紧张度的影响 (2)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3)对心肌自律性的影响 心脏术后常用于调节血压、改善心排血量和组织 器官的灌注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规范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规范概述:一、定义:血管活性药物通过改变血管平滑肌张力,调控血压,影响心脏前负荷、后负荷,主要应用于高血压急症、休克、心力衰竭等;二、分类:1、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硝普钠、酚妥拉明等;2、血管收缩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阿拉明等;三、作用机制、用途、不良反应1、硝酸甘油1作用机制:a:松弛平滑肌,特别是对血管平滑肌作用最明显,降低回心血量和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b: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保护缺血心肌细胞,减轻缺血损伤;2用途:a:防治心绞痛、心力衰竭;b:静脉用药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C:用于高血压危象及难治性高血压病;3不良反应:a:搏动性头痛、头晕、体位性低血压、面部皮肤发红;b: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性;宜间歇给药;C:使用时注意观察患者血压情况;2、硝普钠1作用机制:选择性的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能强烈扩张动静脉,并降低心室前后负荷; 2用途:a:抗高血压危象首选药;b:顽固性心力衰竭及急性左心衰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c:急性肺水肿;3不良反应:a:使用应密切观察血压、心律等情况,硝普钠在体内半衰期仅数分钟,一停用药物,药物代谢很快,作用迅速消失;b:长期使用需监测血亚硝基铁氰化物;c:停药时需逐渐减量;d:配好的溶液需要避光,若溶液变则不能使用;e:肾功能不全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慎用,代偿性高血压、动脉狭窄和孕妇禁用;3、酚妥拉明1作用机制:a:本品为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能拮抗血液循环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使血管扩张而降低周围血管阻力;b:拮抗儿茶酚胺效应,用于诊治嗜铬细胞瘤,但对正常人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甚小;c: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心脏后负荷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与肺动脉压下降,心博出量增加;2用途:a: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及治疗其所致的高血压发作,包括手术切除时出现的高血压,也可根据血压对本品的反应用于协助诊断嗜铬细胞瘤;b:治疗左心室衰竭;c:治疗去甲肾上腺素静脉给药外溢,用于防止皮肤坏死;3不良反应:a:较常见的有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鼻塞、恶心、呕吐等,晕厥和乏力较少见,突然胸痛心肌梗死、神志模糊、头痛、共济失调、言语含糊等极少见;b:严重动脉硬化及肾功能不全者,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胃炎及胃溃疡、对本品过敏者禁用;4、去甲肾上腺素1作用机制:a:强烈的α-受体兴奋作用,除冠脉外,几乎所有的小动脉和小静脉都表现出强烈的收缩作用;b:兴奋β1-受体: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2用途:a:抗休克:感染性休克;b:上消化道出血:适当稀释后口服,局部止血;3不良反应:a:药物外渗可局部组织缺血坏死,一旦外渗应立即用酚妥拉明5-10mg 加%NS10-15ml局部封闭;b:急性肾功能衰竭使用时保持尿量>30ml/h;c: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患者禁用;d:因该药可导致心肌坏死出血,收缩肾血管损伤肾功能,一般不用于心肺复苏;5、肾上腺素1作用机制:a:兴奋β1-受体:加快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b:兴奋β2-受体: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解除支气管痉挛; c:兴奋α-受体,可使皮肤、粘膜血管及内脏小血管收缩,肾脏血流减少; 2用途:a:心脏停博b: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c:解除支气管哮喘;d:与局麻药配伍和局部止血;3不良反应:a:心悸、烦躁、头痛、血压升高;b:心律失常如:心室纤颤;c:禁用于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d:对于有自主心律和可触及脉搏的病人禁忌静脉给药;6、异丙肾上腺素1作用机制:a:选择性兴奋β1-受体:加快心率及传导速度;对窦房结有显着兴奋作用;b:β2-受体兴奋剂: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痉挛;2用途:a:房室传导阻滞;b:心脏停博:多用于自身节律缓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衰弱而致的心脏停博;c:支气管哮喘:舌下或喷雾给药;3不良反应:a:头晕、心悸;b:用药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心率;c:心律失常;d:禁用于冠心病、心肌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7、多巴胺1作用机制:a:兴奋β1-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大剂/量使心率增快;b: 兴奋α-受体:多巴胺受体对收缩力和脉压差影响大,对舒张压无明显影响;c:兴奋多巴胺受体:舒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大剂量时可使肾血管明显收缩;2用途:a:抗休克,对于伴有心收缩性减弱及尿量减少而血容量不足的休克患者疗效较好;b:与利尿剂合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c:用于急性心功能不全;3不良反应:a:恶心、呕吐;b:大剂量或静滴过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c:与碳酸氢钠配伍禁忌;需避光保存d:外渗可致局部组织坏死;e:快速型心率失常嗜铬细胞瘤禁用;f:使用前首先使用补足血容量和纠酸;8、多巴酚丁胺1作用机制:a:对β1-受体有相对的选择性:明显的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降低左室充盈压;b: 扩张冠张动脉;c:对α、β2及多巴胺受体作用微弱;2用途:a:能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b:尤其适用于心肌梗塞后的心力衰竭,以及心脏手术后心排血量低的休克病人;3不良反应:a:肥厚性心肌病、高血压、妊娠时禁用;b:使用该药出现血压升高或心动过速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c:禁与碱性溶液配伍;9、阿拉明间羟胺1作用机制: a:直接兴奋α受体:强烈收缩外周血管,升压作用强而持久;b: 兴奋β1-受体:作用较弱,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使休克病人心排出量增加;2用途:抗休克,与多巴胺合用,特别适用于神经源性、心源性或感染性休克早期;3不良反应:a:恶心、呕吐、头痛、眩晕、震颤,少数患者会出现心悸或心动过速,偶尔可引起失眠;b:可出现快速耐受性,用药前要注意观察血压,根据血压调速和用量;c: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禁用;d:不能与洋地黄及碱性溶液并用;使用规范:一:核对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落实交接班制度;2.核对医嘱、给药途径、药物剂量,注明血压、心率等控制范围;二:评估1.患者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用药史及不良反应史等,重点测量目前血压、脉搏情况;2.患者心理状态和合作能力,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3.用药目的及药物的性质;4.检查微量泵、注射泵其性能;三:解释1.用药目的、药物性质、作用及副作用,给药途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表现;2.使用药物的特殊性,嘱患者家属切勿擅自调节滴速3.使用微量泵、输液泵注射,告知目的、作用、注意事项,有报警信号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四:准备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2.药物: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质量,配药后两人核对无误,瓶签上均签名;3.尽量使用中心静脉给药,否则必须使用留置针给药;备齐所有输液用物选择合适的针头;五:实施1.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患者适当的部位进行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并确定输液通道是否通畅;2.使用微泵、输液泵,应先根据医嘱设置注射速度,两人核对无误连接药液,按压启动键开始注射;3.根据医嘱、病情严格调节合适速度,4.交待相关注意事项;严禁随意调速,停输液泵,避免下床活动,对不合作者可签字;并在床尾悬挂“重点药物”及“输液帮浦”等标识;5.记录执行时间、速度,并签名;6.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应该逐渐减量,不可骤然停用,缩血管药物及扩血管药应用不同静脉通路;7.需避光使用的药物应严格按要求避光使用,如硝普钠等,并注意药物的现配现用及有效期;8.在输液穿刺处前端可局部使用康惠而透明贴,以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六:观察记录1.药物使用1-2小时内每10-15测量血压脉搏一次,达到目标血压脉搏稳定后改为1-2小时测量;每次调整输液速度后15分钟必须测量血压脉搏;每次测量数据、调节速度必须在护理记录单;观察药物的使用效果与病情是否相符;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2.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每次测量血压脉搏时必须检查注射部位皮肤情况,有外渗、堵塞、静脉炎等及时处理,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3.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机器运转是否正常等;4.准确记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输注速度及执行时间,病人病情,生命体征及用药效果,严格交班;。
患者发生休克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患者发生休克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应急预案:一、维护重要脏器供血供氧1、取中凹卧位,头与双下肢均抬高200左右。
少搬动,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给予双鼻导管或面罩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尽早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深静脉置管,给予血流动力学监测。
4、维持病人血压,必要时多巴胺20~80mg加入100ml液体中静滴。
5、给予T、P、R、BP及心电监护。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并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二、迅速病因治疗1、感染性休克: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改善微循环,用山莨菪碱(654-2)针剂20~40mg加入100ml液体中静滴。
2、过敏性休克:停止接触过敏原,立即肾上腺素0.5~1.0mg肌内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静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根)等。
3、心源性休克:针对心脏疾病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较为多见,常用多巴酚丁胺,AMI 24h内禁用洋地黄制剂。
4、低血容量性休克:输血或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必要时手术止血。
5、创伤性休克:止痛、包扎、固定,针对创伤原因治疗,内脏破裂及早探查手术。
三、纠正酸中毒,改善脏器灌注,防止多功能脏器衰竭1、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200~300ml静滴。
2、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酚妥拉明、654-2等。
3、微循环扩张剂,如阿拉明或去甲肾上腺素与酚妥拉明联合应用。
处理程序:维护重要脏器供血供氧发生休克→↓迅速病因治疗↓纠正酸中毒改善脏器灌注↓严密监护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患者突然发生猝死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应急预案:1、迅速评估病人意识、呼吸,检查病人反应及颈动脉搏动情况。
2、第一发现者不要离开,应立即就地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3、增援人员到达后,立即根据患者情况,配合医生继续采取各项抢救措施。
4、发现患者在走廊、厕所等病房以外的环境发生猝死,立即就地抢救,其他医务人员到达后,及时将患者搬至病床上,搬运过程中不可间断抢救。
血管活性药物
4.机械通气时的辅助治疗。
整理版ppt
11
1.由于CI增加使通气功能不
副
作
用
全肺区域血流增加,可能增
加肺内分流。
2.由于减少静脉床容积,肺
小动脉嵌压(PAOP)增加
,诱发或加重肺充血,减少
CI。
3.减少内脏血液灌注。
整理版ppt
12
二.肾上腺素(Adrenaline)
为内源性儿茶酚胺。兼具a-和β受体兴奋作用,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由于药物作用的多样性,血管活
性药中不乏兼具升血压和增强心肌
收缩力者
整理版ppt
5
药血
管
加
压
常用血管活性药物
多属拟肾上腺素药物,包括内源
性儿茶酚胺和拟交感胺。主要通过兴
奋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周围血管收
缩,动脉压上升 ,该类药物多数兼
具ß-肾上腺素能受体或其他受体激动
作用,因而作用多样化。
整理版ppt
可逆转其肾、肠系膜等血管扩张作用,使其
血流量减少,同时使心率加快,甚至引起心
律失常。>20ug/kg.min的剂量其血流动力
学效应类似于去甲肾上腺素。
整理版ppt
10
用临
床
应
1.各种类型休克,尤其适用
于伴有肾功能不全、心排量低
的患者
2.心肺复苏中的应用限于症
状性心动过缓和自主循环恢复
后伴发的低血压。
远大于其发挥抗利尿激素效应时,通过
直接刺激平滑肌V1受体而发挥周围血管
收缩作用,但对冠脉和肾动脉的收缩作
用较轻,对脑血管尚有扩张作用。
整理版ppt
28
1.心肺复苏抢救用药,可作为除
常见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止后可作用维持1~10min
21
硝普钠—临床应用
• 高血压急症: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
开始剂量为0.5µg/kg/min,根据血压逐渐以 0.5µg/kg/min递增 常用维持剂量为3µg/kg/min
• 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衰、二尖瓣反流
从0.3µg/kg/min逐步加至1µg/kg/min再到5µg/kg/min
4
血管活性药物的概述
❖ 心脏β1-受体的兴奋,可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 力,增加心输出量,同时也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规范
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ICU xx休克分类:(1)血流动力学休克:其基本机制为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如失血性休克。
(2)心源性休克:其基本机制为心脏泵功能衰竭,如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所致休克。
(3)分布异常性休克:其基本机制为血管收缩、舒张调节功能异常,血容量重新分布导致相对性循环血容量不足,体循环阻力可降低、正常或增高。
感染中毒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均属于此类。
(4)梗阻性休克:其基本机制为血流受到机械性阻,如肺血栓栓塞症所致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目前ICU 的难题,病死率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增高。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感染性休克重要的循环支持手段。
理想的血管活性药物应能迅速提高血压,改善心脑的血液灌注,或增加肾脏和肠道等内脏器官的血流灌注,纠正组织缺氧,防止MODS的发生。
一、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目的:① 提高血压: 是感染性休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首要目标。
② 改善内脏器官灌注:内脏器官灌注减少是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也是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原因。
改善内脏器官灌注,纠正组织缺血,是休克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根本目标。
理想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符合:①迅速提高血压,改善心脏和脑血流灌注。
②改善肾脏和肠道等内脏器官血流灌注。
二、血管活性药物与肾脏功能1. 多巴胺:小剂量(0.5-2ug/kg/min) ,中剂量( 3-10 ug/kg/min ),大剂量( >10ug/kg/min ).小剂量多巴胺具有选择性扩张肾血管和增加尿量的作用,被称为肾脏剂量多巴胺。
多巴胺的肾脏保护作用是否确切,却很少被人注意。
目前认为,多巴胺对肾脏并无直接保护作用。
严重感染患者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具有利尿作用,仅一过性增加肌酐清除率,但对急性肾衰竭无预防作用。
通过对急性肾衰竭的研究显示,小剂量多巴胺既不能降低急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也不能降低需要血液透析治疗的比例。
应重新评价肾脏剂量多巴胺的效应。
① 肾血管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小剂量多巴胺通过多巴胺受体扩张肾弓状动脉、叶间动脉、入出球小动脉。
血管活性药的配置和使用
联合用药与配伍禁忌
联合用药
血管活性药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但需要注意药物的相 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在联合用药时,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 医生的指导来确定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配伍禁忌
血管活性药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时,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 导致药物失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血管活性药时 ,应该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用于治疗高血压
血管活性药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对 于高血压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用于治疗心绞痛
通过增加心肌供氧和降低心肌耗氧量,血 管活性药可以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某些血管活性药可以调节心脏节律,用于 治疗心律失常。
在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实现精准治疗。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新型作用机制的探索
研究新的血管活性药物作用机制,以发现更有效的药物靶点。
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深入探究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临床试验与疗效评估
加强临床试验和疗效评估的研究,为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2
这类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 病,如高血压、心绞痛和心力衰 竭等。
血管活性药的分类
血管收缩剂
通过收缩血管来升高血压,如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血管舒张剂
血管活性肽
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抑制剂) 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通过抑 制或拮抗血管紧张素的作用来调节血压。
通过舒张血管来降低血压,如硝酸甘 油、硝普钠等。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药品的储存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并记录在案。
03
血管活性药的使用
血管活性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去甲肾上腺素—应用
适应症:高排低阻型休克;SVR明显降 低的过敏或神经性休克;嗜铬细胞瘤切 除引起的低血压
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口服治疗上消化道 出血,每次服注射液1~3mg,1日3次。
19
去甲肾上腺素—应用
以往认为,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严重的 肾血管痉挛,导致急性肾衰竭。该结论 主要源于Girbes的报道,即大剂 量去甲肾上腺素动脉内注射,可诱导动 物发生急性肾衰竭。实际上,目前尚无去 甲肾上腺素导致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 报道。近年来证实,去甲肾上腺素可迅速 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显 著增加尿量和肌酐清除率,改善肾脏功能。
26
多巴胺--用法
微量泵配制:Wt(kg)×3mg /50ml 一般用量:3-10 g·kg-1·min-1
<20 g/(kg·min) 极量:30 g/(kg·min)
27
多巴胺—注意事项
应采用有效的最低剂量。 用注射泵或输液泵给药,以确保剂量的精确控
制和输入速度均匀。 停药前应逐渐减量,以防低血压。 有指征的患者应尽早使用。 多巴胺可加快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和乳酸产
21
去甲肾上腺素—注意事项
抢救时长时间持续使用本品或其他收缩 药,重要器官如心、肾等将因毛细血管 灌注不良而受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不可 逆性休克,须注意。
遇光即渐变色,应避光储存,如注射液 呈棕色或有沉淀,即不宜再用。
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注射,以免失效。
22
去甲肾上腺素—注意事项
浓度高时,注射局部和周围发生反应性血管痉 挛、局部皮肤苍白,长时间可引起缺血性坏死。 因此静脉使用时,严防外漏。外渗时给予普如 卡因大剂量封闭,尽快给予含5-10mg酚妥拉 明的盐水10-15ml,局部浸润注射。
感染性休克时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C h i n C r i t C a r e M e d , J a n u a r y 2 0 1 4 , V o 1 . 2 6 , N o . I
・
61 ・
・
综述・
感染 性休克 时血管活性药物 的选择与应用
染性休 克指南推荐尽 可能早期 复苏 ,即 3 h 内完成晶体液 的
复苏, 对早期液体复苏无反应的低血压 , 主张 6 h内完成应用 血管活性药物 , 以维持 MA P >6 I 5 m mH g [ 。 但临床上对严重感 染 与感 染性休克患者考虑更早地应 用血管活性 药物 , 即在液 体 复苏 的同时联合 应用血管 活性药 物 ,以尽 早恢 复和维 持 MA P >6  ̄ 5 mm Hg , 保证重要器官灌注 , 预 防器 官损 伤。血管活 性药物 是感 染性休克重要 的循环支持 手段 , 理想 的血管 活性 药 物应能迅 速提高 血压 , 改善心脑 的血 流灌注 , 同时增加 肾 脏 和肠道等 内脏器 官的血流 灌注 , 纠正组 织低氧 , 防止多 器 官功能 障碍综合征 ( M O D S ) 的发生 , 但是事实并非 如此 。因为 血 管活性药物 的作用 机制不 同 , 种 类较 多 , 其 临床适 应证 不 同, 有关感染性休克患 者血管活性药物 的选 择一直是近年 来 的热门话题 , 现就常用血管活性药物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氧十分敏感 , 肠道黏膜屏低灌注为主要特征 。一般认 为 , 感染性休克 患者经液
体复苏后 , 平均动脉压( MA P ) 仍 然 <6 5 m mH g ( 1 m mH g = O . 1 3 3 k P a ) 时需要加用血管活性药物 。2 0 1 2年严 重感染与感
24-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黄青青
感染性休克的容量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昆明医学院附属二院麻醉科SICU 黄青青脓毒症这个词最早由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
直到1991年在芝加哥会议上,提出在侵入感染引起临床炎症时使用脓毒症这个词,同时建议使用SIRS的概念来描述独立于原因之外的系统炎症反应的临床表现。
近十年虽然对炎症、介质的研究所取得的令人欣喜的成就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治疗和预防MODS和MOF的发生,但同时在器官和系统基础方面的进展也验证了现代医学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向医生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在现有的能力上提高技术和对机体的了解。
时至今日,严重感染以每年1.5-8.0%的速度上升。
病死率仍高达30-70%。
在欧洲22个ICU的调查中发现,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占11%。
每年154,000的病人中75,000是感染病人,90天的死亡率为54%,仅次于心脏病和心梗。
预计到2010和2020年,严重感染的患病数将达到93万和110万。
美国每年的相关治疗费用大约为16.7亿美元,而欧洲每年的相关治疗费用大约为9.4亿美元。
面对这严峻的挑战,2002年巴塞罗那宣言提出了5年内将全身性感染患者的病死率降低25%的行动目标,2004年代表11个国际组织的各种危重病、呼吸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专家组成委员会,制定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指南。
2008年再度修正该指南,旨在通过临床实践探索规范的诊断手段和规范的治疗方案。
指南就早期复苏、液体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提出了推荐性的意见,值得临床医生认真考虑。
一、感染性休克容量改变的病理特点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及毛细血管渗漏是感染性休克时容量相对和绝对不足的主要病理改变。
在急性出血或心源性休克,为保证组织的灌注,血管会产生正常的收缩反应,而感染性休克,其病理特征为长时间的低血压引发血管平滑肌收缩衰竭,有人们将此称为血管舒张性休克。
临床上可见外周血管扩张和对血管活性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难以纠正的低血压。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则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则
血管活性药物指的是能扩张或者收缩血管的药物,这类药物具有调节血管张力、调节心输出量等作用。
血管活性药物是一类能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状态,改善患者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加强心肌收缩能力的药物,多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使用时需要注意严防外渗、不擅自调节输液速度、遵医嘱用药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血压比较低的患者,一时间内难以补充血容量,可以先选择血管收缩剂来提高血压之后保证重要的脏器供血。
无论出现何种类型的休克,都是首先要补充血容量,否则可能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休克。
服用药物期间一定要及时纠正酸中毒,因为一切活性血管药物在酸性环境下均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比较准确的根据公斤体重与输注速度计算用量:药效和用量呈强线性相关。
短期应用,使用最小有效量(如感染性休克,MAP 目标为65 mmHg;更大剂量不改善预后,反而增加副作用)。
使血管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要从小剂量小浓度开始,同时密切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必要时可以应用有创血压监测,持续动态监测血压等情况。
严防血压药液外渗,必要时可以应用中心静脉输注;发现局部红肿疼痛等情况时及
时更换血输注的血管,必要时局部给予普鲁卡因封闭,防止局部坏死。
停止时应该逐步减慢停止,严防突然撤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应用时注意浓度和速度,为了安全最好应用微量泵泵入,这样更安全,更准确。
血管活性类药物对血管有舒缩作用,不遵医嘱使用可能会造成低血压或高血压,出现头晕、心慌甚至意识丧失等症状,所以建议遵医嘱用药,避免加重病情;因为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很小剂量的调整也有可能造成血压、心率发生变化,所以切勿擅自调节输液速度。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和护理
6
应用血管活性药 物过程中要密切 观察血压、尿量、 末梢皮肤温度、 颜色等。
7
血管活性药物药 物引起病人突然 死亡的最常见原 因是对心脏的 效应(引起室性 心律紊乱)。因 此对心脏 病患 者应该特别小心。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1、配制前双人查对 2、缩血管药物通过中心静脉输注 3、药物与管路明确标识 4、输注速度不宜<2ml/h,防止管路阻塞 5、血管活性药物不宜与其他液体同通道 输注。 6、逐步调节速度,切忌大起大落
❖静脉药物输注常见并发症:
静脉炎
❖静脉药物输注常见并发症:
组织坏 死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进展
• 理想的血管活性药物 • 迅速提高血压,改善心脏和脑灌注 • 改善肾脏和肠道血流灌注 • 纠正组织缺氧 • 防止内脏器官衰竭
目前尚无如此理想的药 物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进展
血管扩张和
心房利钠多 肽的释放
促进交感神 经末梢释放 去甲肾上腺 素
血管活性药物的分类
以药物临床实际的主要作用为依据,将血 管活性药分为血管加压药、正性肌力药和 血管扩张剂三类。
临床上常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血压、 心脏排出量和微循环。
血管加压药
多巴胺、肾上腺素、间羟 胺、异丙肾
血管活性药
正性肌力药
应严密观察病情, 血压的显著升高是 最好在血流动力 以增加心脏作功, 学监测下用药。 增加心肌耗氧量为
代价, 将患者收 缩压以维持在 90~100mmHg,如症 状改善不满意,则 应采取其他措施, 切忌盲目加大剂量
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5
血管收缩药物作用 与剂量有关,开始 时尽可能使用小剂 量,避免用量过大, 也要避免长期持续 用药,防止血管强 烈收缩,加剧微 循环障碍,发生严 重并发症。
休克时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资料
4、间羟胺(阿拉明)
【用法用量】 1、成人用量: (1)肌内或皮下注射:2~10mg/次(以间羟胺计),由于最大效应不是 立即显现,在重复用药前对初始量效应至少应观察10分钟; (2)静脉注射:初量0.5~5mg,继而静滴,用于重症休克; (3)静脉滴注:将间羟胺15~10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氯化钠注射液 500ml中滴注,调节滴速以维持合适的血压。 成人极量一次100mg(每分钟0.3~0.4mg)。 2、小儿用量:肌内或皮下注射:按0.1mg/kg,用于严重休克;静脉滴注 0.4mg/kg或按体表面积12mg/平方米,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每25ml中含 间羟胺1mg的溶液,滴速以维持合适的血压水平为度。配制后应于24小时 内用完,滴注液中不得加入其他难溶于酸性溶液配伍禁忌的药物。
概述
• 休克是由于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 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流而产生的、以微循环血流障 碍为特征的急性循环不全的综合病征。
• 多年来,对休克的认识和治疗都是从导致休克的原 因开始。病因治疗是几乎所有疾病治疗的基础。
• 而循环功能的不稳定往往导致病因性治疗不能进行 或临床上没有足够的条件控制基础疾病。从而,影 响休克病人死亡率进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开始从基 础病因过渡到循环功能的紊乱
4、间羟胺(阿拉明)
【不良反应】 (1)心律失常,发生率随用量及病人的敏感性而异; (2)升压反应过快过猛可致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心跳停顿; (3)过量的表现为抽搐、严重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此时应立即停药观 察,血压过高者可用5~10mg酚妥拉明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 (4)静脉滴注时药液外溢,可引起局部血管严重收缩,导致组织坏死糜烂 或红肿硬结形成脓肿; (5)长期使用骤然停药时可能发生低血压。 【注意事项】 (1)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和 疟疾病史者慎用。 (2)血容量不足者应先纠正后再用本品。 (3)本品有蓄积作用,如用药后血压上升不明显,须观察10分钟以上再决 定是否增加剂量,以免贸然增量致使血压上升过高。 (4)给药时应选用较粗大静脉注射,并避免药液外溢。 (5)短期内连续应用,出现快速耐受性,作用会逐渐减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休克是由感染引起地全身灌注异常所导致地、以广泛细胞缺氧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地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以低血压及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花斑、尿量减少等组织低灌注为主要特征.一般认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经液体复苏后,平均动脉压()仍然< ( )时需要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年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指南推荐尽可能早期复苏,即内完成晶体液地复苏,对早期液体复苏无反应地低血压,主张内完成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 .但临床上对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患者考虑更早地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即在液体复苏地同时联合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尽早恢复和维持≥ ,保证重要器官灌注,预防器官损伤.血管活性药物是感染性休克重要地循环支持手段,理想地血管活性药物应能迅速提高血压,改善心脑地血流灌注,同时增加肾脏和肠道等内脏器官地血流灌注,纠正组织低氧,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地发生,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血管活性药物地作用机制不同,种类较多,其临床适应证不同,有关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地选择一直是近年来地热门话题,现就常用血管活性药物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去甲肾上腺素()是感染性休克地一线用药是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地递质,属于儿茶酚胺类,具有兴奋α和β受体地双重效应.兴奋α受体地作用较强,通过提升而改善组织灌注;对β受体地兴奋作用为中度,可以提高心率和增加心脏作功,但由于其增加静脉回流充盈和对右心压力感受器地作用,可以部分抵消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而导致地心脏作功增多,从而相对减少心肌氧耗.针对感染性休克,一直以来被推荐作为一线血管活性药物,临床应用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地验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肾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由于对α受体和β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而前者兴奋有引起血管痉挛、导致器官缺血地可能(特别是.肾脏),早期地动物研究也有报道动脉内注射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衰),但其应用剂量较大,与现阶段临床应用不符.近年来研究证实,在感染性休克中,对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如等地一项关于临床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地前瞻性研究发现,应用后例患者内尿量和肌酐清除率明显增加,血清肌酐水平明显下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改善内脏器官灌注:内脏器官血流灌注减少是感染性休克地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感染性休克时肠道黏膜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破坏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地重要因素,故感染性休克时保持和改善肠道血流灌注尤为重要.内毒素性休克地动物和临床试验均证实,能够改善内毒素引起地外周血管扩张,增加全身和内脏器官地血流量和氧输送,改善胃肠道血流灌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增加心排血量():由于能够提高外周血管阻力,有理由相信可能会导致下降.但感染性休克本身具有外周血管阻力明显降低地特征,决定了应用后不会降低,而且也能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增快、增多.等地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应用后从(±)增至(±),心排血指数()从(±)增至(±) ,每搏量指数()从(±)增至(±),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从(±)增至(±) ,心功能指数()从(士)增至(±).证明能升高感染性休克患者地血压,增加,增加肾脏、内脏及脑血流.等通过动物实验也证实了随着剂量减低,及均减少,再次证明了升高地同时增加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多巴胺()在感染性休克中地重新定位是地前体,为儿茶酚胺类药物之一,其对多巴胺受体、α受体、β受体均具有兴奋作用.地药理作用与剂量密切相关:~μ地主要可以激动多巴胺受体,使肾、肠系膜、冠状动脉(冠脉)及脑血管扩张;μ地主要可以激动β受体,表现为心脏地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肌收缩力及心率.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地大量研究,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年国际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推荐、皆作为感染性休克时地首选血管活性药物;但年该指南将作为替代地升压药物而降为第二位,并且仅用于心率较慢或心动过缓地患者.上述推荐地改变是基于大量研究地结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小剂量无肾脏保护作用: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小剂量不能增加肌酐清除率;等地一项大型随机试验以及和地荟萃分析(分析)也证明,小剂量既不能恢复尿量、增加肌酐清除率,也不能降低急性肾衰地发生率和病死率.故小剂量无肾脏保护功能,暂不推荐常规使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内脏功能影响:关于能否引起胃肠黏膜缺血、加重缺氧,一直是讨论地热点.近年来地研究显示,与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流量和胃黏膜灌注地影响无明显差异.但目前地研究更倾向于能改善内脏灌注和氧合,而小剂量尽管可增加胃肠道血流量,但由于肠壁内血液分流以及肠道需氧量增加,反而会加重缺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年一项纳入例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地随机、对照、开放地临床研究比较了在液体复苏后应用与后地疗效.结果发现:组地病死率为%,而组为%();无论是个月病死率还是个月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组心源性休克地病死率明显增加,且组心律失常明显增加(%比%,<).年国外一项大样本(例患者)地分析表明,与相比能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住院期间地病死率,降低心律失常地发生率.我国一项纳入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例休克患者地分析结果也显示,与相比能使感染性休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国内另一项纳入个共例患者地分析也同样证明,较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地病死率.对内分泌功能地影响:研究发现低剂量地能够使血浆中内源性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地含量增加倍,抑制垂体地功能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垂体功能减退.低剂量还能够通过作用于免疫细胞受体而十扰细胞介导地免疫反应和损害甲状腺功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肾上腺素()仍然不作为感染性休克地首选药物具有强烈地α和β受体受体地双重兴奋效应,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皮肤、黏膜及内脏小血管收缩,冠脉和骨骼肌血管扩张.小剂量(μ)主要激动ββ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和,扩张周围血管,而α受体效应不明显;剂量增至μ时,除β受体效应外,α受体效应明显;剂量>.μ时,明显激动α受体,表现出强烈地周围血管收缩作用.尽管目前国外大样本(例)地并未发现较更容易导致病死率增加[相对危险度(),%可信区间(%)~],但国外对于地负面作用报道较多.如一项比较与对心肌功能影响地实验室研究发现,和均能改善感染性休克小鼠地血流动力学状态和,但组小鼠地心率、心肌耗氧量增加,且心律失常地发生率也增加.最近国外一项前瞻性地临床研究也从病理学角度证明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地心肌损害:结合临床和尸检,对例感染性休克死亡患者(排除未满岁、妊娠、有过心脏手术或心肺复苏术、急性神经疾病、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全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地肌溶解和间质纤维化,%地患者存在收缩带坏死,%地患者存在单核细胞浸润和间质水肿,%地患者存在组织出血等心肌损害表现,且单核细胞地浸润程度和肌溶解与地最大剂量有关.因此,一直以来都不把作为感染性休克地一线用药.年国际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推荐,著需额外药物维持足够血压,可以补充或替代(推荐级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盘管加压素()在感染性休克中地新认识是休克时机体释放地具有血管收缩作用地一种重要地内源性应激激素.年国际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将推荐作为感染性休克治疗地一线血管活性药物,可以在应用地同时,使用小剂量地( ).从而使在近年受到更广泛地关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目前认为,是一种无强心作用地长效血管收缩剂,可明显降低和肝、肠血流量,大剂量可能会造成心脏及内脏局部缺血.现有资料显示,并不增加和心率,甚至降低心率,从而降低心肌氧耗,减少快速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地发生.等进行地一项纳入例患者地大样本研究也证明,相对于,能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地心率,但不降低及其他器官灌注.多项比较和疗效地多中心研究显示,单独应用较应用地死亡风险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地风险均增加[排引,故不支持常规单独使用.关于对肾脏灌注地影响,一项国外地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应用低剂量( )或(~)两组.在高危肾损伤患者中,应用组地肌酐清除率较高,肾衰发生率、病死率均比组低,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地患者也较少.证明能减缓肾衰地进程和降低感染陛休克急性肾损伤患者地病死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项关于加压素和升压效果地对比研究共纳入了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例),分别单独应用特利加压素和.结果:加压素组达到目标地比例为%(%%~%),组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而更加肯定了加压素在感染性休克中地作用.国外最新一项纳入例患者地临床研究比较了应用加压素前后地血流动力学状况,发现加压素能改善低血压患者地血流动力学状态,舒张肺动脉和增加冠脉供血,对心率、、每搏量、无明显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关于对病死率地影响近年也有新地报道.国内一项纳入例患者地研究,治疗组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激素( ),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再加用儿茶酚胺类药物;对照组例,单独应用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药物如.结果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比%,>.).但对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Ⅱ)评分低于分地患者,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项纳入项独立研究、共计例患者地分析比较了与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地影响,结果发现,和均能够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地病死率(.%比.%,%~,).说明对于感染性休克是安全地,还可以加快儿茶酚胺类药物减量或停药,其临床应用值得我们推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多巴酚丁胺()具有强烈地ββ受体和中度地α受体兴奋作用,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每搏量,作用强度与应用剂量呈正相关,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地同时使外周阻力有所下降,有利于心肌氧供需平衡和心脏功能恢复:故是心源性休克地常用血管活性药物:最近,国外一项包含例患者地前瞻性研究调查了各种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等)血管活性药物地选择情况,也证实了是心源性休克最常用地血管活性药物,提示其在心源性休克中地地位受到肯定.当感染性休克患者出现低心排时,也可应用,其剂量应从小剂量(μ)开始,根据病情变化进行调整,当剂量大于μ时可引起心率增快或心律失常.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器官功能地影响:通过兴β受体增加和氧输送,以改善器官灌注.通过兴奋β受体使肠道等器官内地血流重新分布,改善肠道缺氧,降低氧耗,使胃肠黏膜值升高.等通过临床研究也证明,增加地同时可增加肠道血流,改善胃黏膜灌注.等选择肾功能轻度受损地危重患者例,分别应用(μ)或(μ)静脉注射,结果组血肌酐清除率明显增加:提示对危重症患者地肾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年国外一项对小鼠地实验研究发现,能够提高全身性感染大鼠地生存率,改善肝循环及肝功能,提示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但等地一项针对例患者地随机双肓研究认为,较安慰剂组并不能改善血流动力学、代谢、微循环灌注,故在感染性休克复苏中地作用仍然有争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小剂量与地联合用药:研究发现,联合用于感染性休克,可以增加,改善内脏血流灌注,降低乳酸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或.原因可能是感染性休克患者常常伴有心功能不全,兴奋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增加,而不明显增加组织氧耗,使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减轻,乳酸产生减少;同时,兴奋β受体改善内脏血供,内脏血供增加对血乳酸摄取、代谢增加,使动脉血乳酸浓度下降.然而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普遍降低,升高血压作用弱,与联用可达到协涮作用地效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比较了联合应用和或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地影响,共纳入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结果发现,组较组氧输送明湿增高,而组血乳酸清除率、尿量、动脉血值均较组显著增高,两组在病死率和不良反应上无显著差异.另一项纳入例患者地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比较了联合和单独使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地影响,结果发现两组病死率及病死率均无显著差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去氧肾上腺素()不推荐用于感染性休克是仅一受体激动剂,其升压作用比弱而持久.对心肌无兴奋作用,可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当患者有明显心动过速时可选用,但该药有可能会减少内脏血流,降低,还能减少肾血流量,现在已很少用于休克地救治.一项与地比较研究发现,既能增加,也能增加;而虽然能增加,但由于其增加了体循环血管阻力而使降低.故年国际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建议不推荐用于感染性休克地治疗,除非存在以下情况:①引起了严重地心律失常;②高心排伴持续性低血压;③联合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升压药物和低剂量地不能达到目标时,作为挽救治疗(推荐级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地联合应用关于血管活性药物地联合应用,目前研究较多、指南比较肯定地是两种药物地联合应用,如联合应用和联合应用.然而,当两种血管活性药物仍无法纠正休克地时候,是否应该考虑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地联合应用,其应用效果如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最近,国外地一项同顾性研究报道了多种血管活性药物联合用于休克(包括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等)患者预后地影响,调查例患者,例满足条件,其中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同时应用种或以上血管活性药物,结果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只有例生存,存活率为%.提示多种血管活性药物联用也不一定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地预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