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8816c23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3.png)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⒈人口因素
⑴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保障负担不断增加,给社会保障水平带来压力。
⑵人口结构失衡:人口结构失衡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会保障系统难以满足需求。
⒉经济因素
⑴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增长放缓将导致社会保障财源减少,进而影响社会保障水平。
⑵收入分配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会使一部分人难以享受到足够的社会保障福利,加剧社会保障水平差异。
⒊制度因素
⑴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会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⑵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保障需求,限制了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⒋法律法规因素
⑴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滞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与社会发展相比滞后,无法适应新情况、新问题。
⑵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导致社会保障水平难以提高。
附件:
⒈社会保障相关统计数据
⒉社会保障政策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社会保障:指国家或社会机构为满足公民在生老病死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而提供的保障措施和制度。
⒉社会保障负担:指社会保障支付的费用和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
⒊社会保障福利:指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各种福利措施,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30c747fc5022aaea998f0f92.png)
3、社会保障水平与企业承受能力
(1)我国企业目前社会保险缴费率偏高
(2)我国企业社保缴费与工人工资不能相互替代
(三)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城乡结构
1、我国城镇传统上“低工资、高福利”政策解读
2、我国社保支出城乡差距突出的原因(制度框架和待遇水平
2、1991-1997年社会保障支出及水平
3、1998-2013年社会保障支出及水平
(二)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思考
1、宏观认识(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基准)
(1)就现有经济基础而言,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2)从社会政治稳定和收入分配角度看,社会保障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财政与社会保障水平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水平概述
(-)社会保障水平及指标
1.社会保障水平含义:
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常常用社会保障总支出与GDP的比值来反映。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1)社会保障总水平指标:s=Sa/G
(2)社会保障负担水动者社保负担水平:法定在职职工社会保险缴费率
3)政府社保负担水平:政府社保支出总额/国家财政总支出
(3)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1、动态性
2、刚性
3、适度性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政治、社会结构
3、历史、人文因素
4、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ppt(共26页)
![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ppt(共26页)](https://img.taocdn.com/s3/m/ea7057a44693daef5ff73d34.png)
• 日本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在6国当中一直最低,其原因 是日本与其他主要西方国家相比,较晚进入人口老龄 化,人口老龄化率也比其他国家低,使得养老金的支 出较少。再加上日本的失业率也没有其他主要西方国 家高,因此,失业保险金的支出也较少。
• (1)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低收入阶层
的收入状况。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使社会保障收入成为工人除 工资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工人社会保障收入的提高,导致主要西方国家个人收入 分配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社会成员之间 的收入差距,延缓了工人贫困化进程。 美国在60年代中期,执行“向贫困开战”的社会保障计 划,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相应的促进了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水平的提高。80年代,美国政府采纳供应学派的主张,降低 税率,尤其是降低累进税率,削减社会保障开支,降低社会 保障水平,导致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7
(一)社会保障水平不适度的影响。
从“量”与“质”相统一上看,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社会 保障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超越于国民 经济增长Hale Waihona Puke 社会保障水平,即便很高,也是不可取的。
1、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
• 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将财政收入以消费性支出的方式 分配出去,它对于资本积累会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投资。
3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 1、刚性发展特征。 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增长的特点,即缺乏弹性或者只具有单 向度的弹性,表现为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项目数
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398d9c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4.png)
系
病、生育、医疗护理;失业;家庭
津贴;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山
东
经 济
➢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学
✓ 一 制约因素 供需制约
院
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条件:
公
⑴社会保障支出条件
共
⑵社会保障供给条件
管 理
✓ 二 特点
系
1、动态性
2、刚性
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 域,
山
东
经 济
学
院
6、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分析:
公 共
不平衡,不协调,
管 理
7、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行业、所有
系
制分析,
8、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城市分析,
山
东
经 济
➢ 三、社会保障水平研究对我国社会
学 保障改革的意义,
院 公
✓ 一 西方先发国家社会保障水平
共
发展规律的启示:
管 理
由保障水平刚性增长带来的危
系 ✓ 二 最大问题:结构不合理
2、 考虑因素 课本P71-72
山 东 经 济
学 ➢ 三: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最难点
院 公 共
管 ➢ 四: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应用
理 系
山
东 经
§5.3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济 学
➢ 一、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院 ✓ 一 统计口径问题
公
共
口径的可比性:
管 理
纵比:反映发展状况
系
横比:与国际接轨
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生活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理论第一节社会保障水平的概述第二节
![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理论第一节社会保障水平的概述第二节](https://img.taocdn.com/s3/m/8ef6e60c58fb770bf78a55e5.png)
3、1998年以来,我 国社会保障水平稳步上升: 1998年5.10% —1999年4.15% —2000年4.65% — 2001年4.79% —2002年5.41%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1992-1998.doc 原因:国家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加快建立适应不同所有制的社会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城市低保制度; 三条保障线等。
3 、社会保障水平的结构性不合理,是指不 同地区、城乡、对象群体、保障项目的“社 会保障分水平”内部结构不合理。
请使用“适度、水平过低、超度” 关键词,理解社会保障的积极作 用和消极作用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一、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1、按社会保障体系分层界定统计口径
从社会保障项目出发,将各保障项目支出相加得 到社会保障总支出数额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经 济、社会和社会保障自身的负面影响 “不适度”有那几种情况? 社会保障水平过低、超度、结构性不合理; 1、 社会保障水平过低,反映出社会保障程度 不足,必然的后果?
2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增 长过快,超过国民经济能承受的水平,从而 超过了应有的适度水平;
2 、根据社会保障支出的承担主体界定统计口径: 国家财政、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集体、民间组 织等。 3 、大中小口径:大口径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 中口径含住宅投资。 二、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评估 (一)改革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保障水平 1、1978年—1990,我国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断 提高:1980年3.02%—1990年5.06% 反映了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3)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地区性 差异 全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最高的五个省份是:上海、 北京、天津、辽宁和青海。 居于后五位的是:河南、福建、云南、广西和贵州。 这主要是由中国“东强西弱”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导致的各地区社会保障资源的差别决定的。 这种地区性的社会保障支出差异,不利于劳动力的 合理流动,不利于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更不利 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注 意。
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a98f0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7.png)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后果: ①抬高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企业的再投资和国家对外竞争能 力; ②劳动者滋长依赖、懒惰情绪,影响经济效益;
③财政紧张,导致一些不利的政治后果。
社会保障水平 超度原因
医疗保健水平 提高
政策变量(主 要可控变量) Nhomakorabea观念误差
西方工业化国家保障水平超度的关键 是在政策上保障项目过多,保障程度 过高。这种政策的观念基础是误认为 福利越多越进步,忽略了保障超度的 消极影响。
(二)从供给方向控制
社会保障资金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个人、单位(企业)、 国家三方的总体供给能力。在明确了这三种制约因素后, 就可以概括社会保障资金供给总额“Sab ”的分析式:
Sab =I十U十T
则从供给方向得到社会保障供给与 适度社会保障水平平衡的分析式:
1、S=Sb=Sab /GDP =(I十U十T)/GDP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及度量指标
在微观层次上:
在宏观层次上:
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 济待遇的高低程度,
一般用受益给付与社会平 均工资水平之比来度量;
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社会 保障的份额,相应地,用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 保障的高低程度。
因此,有:
其中:
Z=0.5×D×F
D:失业率; F: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其它界限:
根据国内外经验和保障法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占工资收入的比 例为10%—12%,工伤、生育保险支出占工资收入的比例为1.5%, 社会福利、优抚等占工资收入的比例为1.5%。
根据以上公式,将有关数据的可能最大值和最小值代入公式,即 可以得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的上限和下限。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a7e227fc6294dd88d0d26b4c.png)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 存在的问题
1、水平:(1992年)
• • • 小口径:5.09% 中口径(包括住宅投资)。11.53% 大口径(包括住宅投资及价格补 贴):12.73%。
44
45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 否,理论界存在着许多争论
虽然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并不能从 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同世界 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然而从 我国的实际经济水平来看,发展到目前这
加上两次大战的创伤,导致人们普遍要求一种稳定、
安全的保障制度。而且富足小国的特殊国情也使之 成为可能。
13
美国是一个充分宣扬个性自由的国家,
人们认为,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多介
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的侵犯。因此
美国至今没有建立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
包罗万象的完整社会保障体系,这在表
面上是与其强大的经济不相符的。
40
2、我国社保支出统计口径尤为复杂:
①分散管理,体系不健全;
②转轨时期,缺乏统一认识
确定我国统计口径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纵比:反映发展状况 ②横比:与国际接轨
41
3、我国社保支出的统计口径
• 按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进行:
• 据社保支出的承担主体,确定每一主体的
支出口径属于社保范畴的部分,加总国家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方法有很多,基本方法包括实
证分析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
33
1、实证分析方法
• 主要基于历史资料对社会保障水平做出
评价。 • 根据各历史阶段经济运行状况及影响因 素的分析,可以相对分解出社会保障因
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而判断社会保
障水平是否适度以及适度的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dd8f276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0.png)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正文:一、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财富水平,从而影响社会保障的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财政资源来支持社会保障计划,从而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
二、劳动力市场状况社会保障水平受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制约。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业率等因素会影响社会保障的水平。
劳动力市场的状况较好时,就业机会多、劳动力参与度高,社会保障的需求量相对较低;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较差时,失业率高、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的需求量相对较高。
三、人口结构社会保障水平受人口结构的制约。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社会保障的需求量和支付能力。
人口结构的变化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等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障的需求将增加;而人口迁移则可能导致社会保障资源的不平衡分配。
四、财政状况社会保障水平受财政状况的制约。
财政状况决定了可以投入到社会保障的资源量。
当财政状况不佳时,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五、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社会保障水平受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制约。
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对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不同,从而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设立和实施。
例如,一些国家或地区对社会保障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则认为社会保障应该由个人负责。
附件:本文档未包含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就业率:表示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3.养老保障:指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和福利。
4.人口老龄化:指老年人口比例在总人口中占比增加的趋势。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判断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判断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https://img.taocdn.com/s3/m/3353764169dc5022abea009f.png)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判断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判断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盗传必究一、判断题 1.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比较全面的保障形式。
( × ) 2. 社会福利项目中的各种开支绝大部分是由公民自己提供,主要是事先缴纳的款项。
( × ) 3.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 √ ) 4.新自由主义极力主张公有制,反对私有制,支持国家干预。
( × ) 5.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财政承受能力。
( ) 6.生育保险实行的是产前产后都享受的原则。
( √ ) 7.权利和义务不需要对等是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确定的原则之一。
( × ) 8. 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 √ ) 9.根据一个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来测定其生活水平状况的方法是生活形态法。
( × ) 10.社会性是社会保障法最主要的特征。
( √ ) 1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责任主体是企业。
( × ) 12.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 √ ) 13. 永久性全部残废的给付一般采用年金制,其金额一般为本人过去收入的66%-75%。
( √ ) 14. 科学性是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之一。
( × ) 15. 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与领袖是詹姆士·布坎南。
( √ ) 16.“民本、仁爱、大同”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 √ ) 17. 扶贫是我国特有的一项保障制度。
( √ ) 18. 贫困人口的养老是我国养老问题的真正重点和难点所在。
( × ) 19. 以最低住房保障制度为起点,建立起低起点.多层次的商品化兼福利政策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是我国住房保障改革的目标。
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7ae8fb9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5.png)
(二)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1、社会保障功能不全。
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只是国家对部分生活困难的农民所尽的一种关怀、义务和责任,所采取的保障措施是福利救济性质的、只体现生活功能,还没有跨越到社会化的,既发挥生活功能又发挥生产功能的社会保障整体功能。
主要表现在受保障的对象少和保障项目残缺。
目前除了福利、医疗、救济以外,没有其他更多的项目,养老还处在试点阶段,如工伤、大病救助、生育,有的地方尚未涉足,有的地方虽然已经涉足了但还很不规范。
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而且各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未能形成配套,构不成整体优势。
2、制度建设不平衡,工作进展不平衡。
有的工作比较规范,如新农合制度、农村低保制度、救助制度、五保制度;有的工作有制度,但刚刚起步,如农民工的保障制度;有的没有制度,刚刚试点,如农民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
有的区县工作尚未完全展开。
3、管理水平低下。
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1)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大多数地方是征缴、管理与使用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保障基金使用混乱。
(2)农村社会保障条块分割,管理混乱,既无统一的管埋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
民政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都涉及农村社会保障,导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随处可见(3)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缺乏科学性,往往是一哄而上。
这样,农民在社会保障上的投入会冒极大的风险。
4、资金缺乏,来源单一。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
定西市所辖七县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且所占比例高,个人缴费困难。
同时,各级财政统一负担社会保障资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县区财政困难,社会保险费存在财政应拨付部分不能及时到位的现象。
另外,保险缴费基数逐年提高,扩面难度不断增加。
5、发展不平衡,水平低。
东部地区已经开始了城乡统筹,而我们西部贫困地区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比较大。
社会保障水平习题及答案
![社会保障水平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9fff3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d.png)
第四章社会保障水平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
A.社会保障模式B.社会保障水平C.社会保障体系D.社会保障基金2.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用公式表示出来,即为()。
A. S = S a / G =S a / W×W/G=Q×HB. S = S a / W =S a / G×G/ W =Q×HC. S = S a / H =S a/ W×W/H=Q×GD. S = S a / Q =S a / W×W/Q=G×H3.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中,Q表示()。
A.工资等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系数B.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C.社会保障水平D.社会保障负担比重系数4.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中,H表示()。
A.国民生产总值B.社会保障支出总额C.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D.社会保障负担比重系数5.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中,S a表示()。
A.国民生产总值B.社会保障支出总额6.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中,S表示()。
A.国民生产总值B.社会保障支出总额C.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D.社会保障水平7.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中,W表示()。
A.国民生产总值B.社会保障支出总额C.工资等收入总额D.社会保障负担比重系数8.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按人口零增长条件下平均寿命为85岁计算,以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老年人口比重为30.5%,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等收入总额的最大比重限度为()。
A. 34.88%B. 30.5%C. 25%D. 75%9.在历史统计资料基础上,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合理、适度的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为()。
A. 34.88%B. 75%C. 25%D. 30.5%10.社会保障水平上限值的分析以()为条件计算。
社会保障水平理论社会保障水平的概述
![社会保障水平理论社会保障水平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5d415ddcc22bcd126ff0c95.png)
❖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量)
❖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 水平而选取的变量。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是由一 系列指标来完整描述的:
(1)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 (2)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 (3)社会保障覆盖面; (4)社会保障给付水平与工资总额的比重; (5)社会保障自身的制度结构; (6)社会保障分项支出水平; (7)人均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等。
❖ 基于社会保障体系项目的比较:
❖ 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全、水平高:五大社会保 险项目、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与低保制度。
❖ 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则是以社会救济为主,主要包括 低活制度、五保制度、新农合等有限的几个项目
❖ 5、基于城镇内部的比较 ❖ (1)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员工之间
的社会保障待遇存在着差别 :
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 值 (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 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水平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 国内生 产总值×100%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 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
这里涉及到统计口径
❖ 目前,各国社会保障的范围划分主要包含三种 类型:
❖ 中国大部分企业单位已经实行了企业、个人和 国家三方供给的社会保障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 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 “国家—单位保 障制式” 仍然在实行。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 (2)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之间的社会保障 支出也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合理
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 水平较高,而其他所有制单位则享受不到相同 的保障待遇。
❖ 1、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 ❖ (2)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 (3) 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 (4)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等。
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e1938c5fbe1e650e52ea99b4.png)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
(二)社会保障水平模型构建
2.社会保障负担系数模型 (3-2)
其中,W代表工资收入总额,R代表社会保障负担系数(社会保障支出总 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支出既要能够提高劳动者 的积极性,又要能够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指标过低,不能保障公民的基 本生活;指标过高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也代表了社会保障“质”的方面。社会保障水平是“质”与“量”
的统一。
第二节 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
(一)(一)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测量的主要指标有三种 1.社会保障水平的工资系数,它是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与工资收入的比例,也 叫做社会保障负担系数,该指标一般适用于小范围内测定。 2.社会保障水平的财政支出系数,是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重,该指标可以说明地方和中央财政在社会保障费用方面的支出状况及对应关 系。 3.社会保障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系数,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额的比值, 可以称之为“社会保障总水平”,是最高层次的测定指标。该指标最为直观地 反映出,经济资源在一国或一地区的居民社会保障待遇中所占的比重。在国际 上测定社会保障水平也多以此指标为准,所以在建立模型过程中选用此种指标。
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历史、文化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家责任、二次大战创伤、个性自由的国家、 传统孝道文化等。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和特点 (二)特点
社会保障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 化、制度成熟等而变动。
动态性
易升不易降
刚性
适度性
在一定区域才能促进经济及社会制度 本身的发展。
让数据说话
养老金替代率 1939 1969 1980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c84329f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4.png)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1.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提供更多资金用于社会保障。
2. 就业情况: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对社会保障基金缴纳有直接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状况1. 劳动力参与度:指劳动年龄人口中实际参与工作的比例。
高劳动力参与度可为社会保障系统带来更多资源。
2. 职住分离程度:居民通勤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职住不便,进而减少个体在养老等方面的投入意愿。
三:城乡差距及地区间差异1. 城镇化率: 影响着城乡居民享受到相同或类似待遇的机会以及条件。
2.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导致了各省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能力存在较大偏颇, 进而造成了相关行政事务执行效果上半部下半部现象.四:法律法规环境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规定国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和就业等。
2.《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对于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具体规范。
五:财政支出1. 财力状况:影响着能够投入到社会保障领域的资金数量及比例。
2. 政策倾斜程度:不同地区或群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化的补贴标准与待遇水平。
六:公众意识与参与程度1.居民对于个人风险防范以及未来发展预期认知情况.2.相关教育宣传工作开展成效.七:科技进步带来变革机遇本文档涉及附件:- 无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宪法”): 是中国大陆现行最高立法。
全面系统地确定了我国的市民权制度和经济社望积极发展理念,明文规定全面推进合格教育,保护民族文化等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简称“社会保险法”):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是在社基本制度、基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范。
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15296e1ff18583d049645929.png)
(二)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1、社会保障功能不全。
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只是国家对部分生活困难的农民所尽的一种关怀、义务和责任,所采取的保障措施是福利救济性质的、只体现生活功能,还没有跨越到社会化的,既发挥生活功能又发挥生产功能的社会保障整体功能。
主要表现在受保障的对象少和保障项目残缺。
目前除了福利、医疗、救济以外,没有其他更多的项目,养老还处在试点阶段,如工伤、大病救助、生育,有的地方尚未涉足,有的地方虽然已经涉足了但还很不规范。
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而且各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未能形成配套,构不成整体优势。
2、制度建设不平衡,工作进展不平衡。
有的工作比较规范,如新农合制度、农村低保制度、救助制度、五保制度;有的工作有制度,但刚刚起步,如农民工的保障制度;有的没有制度,刚刚试点,如农民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
有的区县工作尚未完全展开。
3、管理水平低下。
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1)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大多数地方是征缴、管理与使用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保障基金使用混乱。
(2)农村社会保障条块分割,管理混乱,既无统一的管埋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
民政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都涉及农村社会保障,导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随处可见(3)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缺乏科学性,往往是一哄而上。
这样,农民在社会保障上的投入会冒极大的风险。
4、资金缺乏,来源单一。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
定西市所辖七县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且所占比例高,个人缴费困难。
同时,各级财政统一负担社会保障资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县区财政困难,社会保险费存在财政应拨付部分不能及时到位的现象。
另外,保险缴费基数逐年提高,扩面难度不断增加。
5、发展不平衡,水平低。
东部地区已经开始了城乡统筹,而我们西部贫困地区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比较大。
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f7abd417a8114431b90dd8b0.png)
加快建立覆盖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个转变”与“十二字方针”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社保体系建设要定型化规范化法制化
我国各年社会保障支出情况
1978——1990社会保障支出 项目 社会保障支出(亿元) 1980年 136 1985 327 1986 413 1987 501 1988 655 1989 768 1990 937
(三)社会支出总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 障费用总和。 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五个方面。 三大领域指社会保险(劳动者)、社会福利 (全民)、社会救济(贫民)。 五大方面指养老、残障、死亡;疾病、生育、 医疗护理;失业;家庭津贴;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 特点:
(二)先进人物家庭申请廉租住房条件:
1.具有市区城镇常住户口,且家庭中至少有1人取得本市城镇户 口2年以上; 2.申请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年度郑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含最 低工资标准); 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含16平方米); 4.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或者扶养关系;符合以 上条件的家庭到户口所在地的区廉租办申请廉租住房。
茅于轼简介
茅于轼,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父 亲茅以新是铁路机械工程师,伯父茅以升是 桥梁专家。抗战时期转辗于大后方柳州、桂 林、重庆。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 年考入交通大学,1950年从机械系毕业,分 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 工程师。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 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58 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时被赶往大同机车厂劳 动。1975年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 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 学院美国研究所。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 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此书于1998年 在商务印书馆出第二版。1985年调中国社会 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6年赴美国在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 1987年回国,以后7年内担任非洲能源政策研 究网顾问,每年去非洲2次。1990年应澳大利 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招聘任高级讲师,讲授 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1993年从中国社科 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北京 天则经济研究所,担任所长。
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9f9585f7cf84b9d529ea7a4c.png)
2、政治和社会结构
政治和社会结构因素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 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产生着影响。
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西方国家政治和社会 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各政治派别为了在 竞争中获取胜利,往往把社会保障制度的 建设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作为其竞争砝 码之一,这就不可避免的促进了社会保障 供给的增加,从而促使了社会保障水平的 提高。
成。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判断标准
简而言之:
就是社会保障制度能否在保证公民一 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和基础上,对国民 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 能实现自身运行的周期平衡,维持社 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二、“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功能
(一) 能够满足和保证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需求,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并 且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推广到全 体社会成员,并且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 水平和生活质量。
如:瑞典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导致人 们普遍追求一种稳定安全的保障制度与心 理环境,而美国是一个充分宣扬个性自由 的国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标准与功能
一、“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标准
社会保障水平是“质”与“量”的统一。 “量”指社会保 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应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 程度, “质”指它是否“适度”。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一、我国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统计
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统计可以从两个途径 进行,
我国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
我国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社会保险费用 支出+社会福利费用支出+社会救助费用 支出+ 社会优抚费用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经济社会(即 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 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
第六章 社会保障水平
![第六章 社会保障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bc9e8a040740be1e650e9aa3.png)
•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系数,这是国际上通用 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的主要指标。其原因是: •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更能准确地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的总体 状况。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能够从总体上 集中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中社会保障支出的状况和水平 。 • 第二,在实际统计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数 据比较容易获得,有利于广泛应用。 • 第三,它是一种国际通用指标,运用这一指标获得的数据及其分 析结果,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其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横向和纵 向比较。因此,国内学术界也普遍采用这一指标作为社会保障水 平的主要测定指标,通常都是在这一指标值的意义上使用社会保 障水平概念。 •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指标来完整描 述的,不应把社会保障水平简单地等同于社会保障水平主指标。 即使各国用于社会保障的国民经济资源的比重相同,由于各国的 经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与规模不同,社会保障体系千差万别, 每个居民平均获得的社会保障金额可能并不相同,实际的社会保 障效果也可能大不一样。因此,在具体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 障水平时,除了考虑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外, 还应考虑人均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保障 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这样才能对该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 的实际水平作出客观全面的判断与评价。
• 5、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探索出社会保障制度与其 外在环境要素之间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 立健全中加以运用。具体地说,社会保障水平具有下列功能 和意义: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际、地区间的 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 律。 (2)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出一种社会 保障制度内部各行业、各地区甚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 平子指标,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 合理化与内部优化。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保障制 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确定社会保障适度 水平,评价社会保障运行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 控制。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社会经济 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以建立起“社会保障警戒模型”,构成 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心,用于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 避免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社 会、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
2.政治,社会结构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既包括量(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包括质(社会保障水平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判断适度的标准:
1.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是否与国家资本结构(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
3.是否有助于就业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4.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与抵抗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
5.概括起来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在保证公民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下,对国民经济稳定,持
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
医疗社会保险的特点:
1.强制性(普遍性)
2.经常性和短期性
3.由于对象的不确定(涉及面广),使其更具复杂性
医疗服务建议的基本原则:
1.医疗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是三方供款,由个人承担,社会资助,政府补贴。
(被保险人,
雇主,以及公共资金共同筹集)
2.凡收入不低于最低生活水平的劳动者都应缴纳保险金
3.个人缴纳的最高保险金以不造成其基本生活困难为限
4.雇主应为其雇员缴纳保险费
5.政府应该为无法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人们缴纳保险费,若其有工作,应有雇主承担其部
分或全部的保险费。
6.除保险费以外的服务费用应由个人自担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框架
1.坚持“低水平,广覆盖”,保障全体职工基本医疗需求
2.基本医疗保险费由个人和企业共担,形成新的筹资机制
3.完善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
4.加强医疗机构改革。
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确定医疗服务的范围和标准
5.特殊人员的医疗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衔接
6.合理确定基本医疗统筹范围,加强基金管理。
新农合医疗制度基本特点:由农民个人和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共同筹集合作医疗基金。
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患病时所需要的费用由农民个人和合作医疗基金组织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
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特征:
1.以“补大”为主,与“补小”结合
2.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模式
3.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体制
4.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用账户。
在制度上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为基础,以补充医疗为补充,以社会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
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公务员,大额医疗互助,商业保险,职工互助)
三医联动: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医药流通与生产
现代老年社会保障的基本类型
1.投保资助型:国家干预经济。
由社会共同负担,社会共同享有的保险模式。
特点:企业
个人投保占主要部分,国家承担补贴或资助。
2.福利国家型:庇古福利经济学。
在实行与职业相关联的养老保险的同时,还实行普遍养
老金计划,从而达到高水平养老的体制。
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
3.强制储蓄型:货币主义,储蓄理论应用。
自我保护模式。
养老保障基金来自于雇主和雇
员两个方面,国家不进行直接投入,只是给予税收和利率的政策性支持。
由中央政府决策和自上而下的强制型储蓄是明显特点。
4.国家保险型:列宁的国家保障思想。
工薪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均可享受国家
法定的社会保险待遇,国家不向年老者要求支付任何老年保险费,养老保险金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也就是说都纳入财政预算。
现代老年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1.享受保障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则:①与劳动义务对等②与投保对等③工作贡献相
联系④与国籍或居住年限相联系
2.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①养老金随物价上涨自动提高②养老金随物价上涨作不定期
调整
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国际劳工组织对公共养老金制度的评价:
1.①三方供款:个人,企业,政府②制度是强制的③保险费形成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④当
期介于的资金可以用于投资的增值⑤养老金领取资格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记录保证,不需要家计调查⑥养老金领取的比例取决于退休时和退休前的工资,保险费的比率以劳动者的工资为基础计算
2.社会救助计划:对贫困群体
3.普遍年金:额度一定,每个退休人都有的
工业化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分类:
1.养老金筹集模式划分①现收现付制(以支定收,代际赡养关系)优点:不积累大量资金,
不考虑通货膨胀影响缺点:制度抚养比对结果有影响②完全积累制(以收定支,同代自养)养老金收入/退休平均余年③部分积累制。
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
2.①缴费不确定型:以收定支②给付确定型:以支定收
3.待遇与收入的关联程度划分:①普遍保障模式(保障范围宽泛,资金来源财政拨款)②
收入关联型(养老金领取与收入相关,资金来源三方供款,有收入再分配功能)
4.政府对养老金制度介入程度:①公共养老金制度②企业年金制度③个人储蓄模式
分类
1.按基金运营管理方式分类①财政拨款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②强制性征缴形成的社会保
障基金③多元组合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
2.按社会保障项目的专门用途及其功能分类①社会救助基金②社会保险基金③社会福利
基金④军人保障基金⑤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应遵循的原则①保障受保障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②随物价变动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③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①安全性原则②收益性原则③分散化原则④流动性原则
社会保障: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险: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和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社会福利: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
以及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与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是由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和计征对象征收社会保障费(税)的一种行为。
它关系到能否建立充足和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的重大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社会保障基金给付:指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由社会保障机构按一定的标准和方式将资金支付给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
社会保障基金给付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国民社会保障权益实现的标志。
社会保障基金: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取,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医疗社会保险: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资金,保障人民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