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课件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古诗课件
鉴赏角度和方法介绍
文学鉴赏
艺术鉴赏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 、意境、修辞手法等。
从艺术的角度,分析题西林壁的书法 、绘画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历史背景
了解苏轼创作题西林壁的历史背景, 分析其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 面的关系。
评价标准及实例分析
内容评价
评价题西林壁所表达的思想、情 感、观点等是否深刻、真挚、独
古诗主题及意义
题西林壁的主题是描写庐山的壮美景 色以及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VS
这首诗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首描写 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篇人生哲理 的寓言。通过这首诗,苏轼表达了他 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即人们应该从不 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被表面现象 所迷惑。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书法、绘画等方 面成就斐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又有细 腻柔美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 情感世界。
历史价值
题西林壁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
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
启发后世创作
题西林壁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传承古文化
题西林壁作为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发 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存在问题反思
部分学生对于苏轼的创作风格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同时,部分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仍 存在困难,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题西林壁ppt课件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 就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题西林壁课件
促进了中国绘画和诗歌的发展,也为世界艺术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如何欣赏和评价一首好诗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好诗往往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产生身 临其境的感受。在欣赏诗歌时,要关注诗人所描 绘的景象、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所营造的氛围。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好诗的语言往往优美凝练、 富有韵律感。在欣赏诗歌时,要关注诗人的遣词 造句、音韵运用等方面,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
得淋漓尽致。
03 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
儒家思想在诗歌中体现
01
02
03
仁爱之心
苏轼在诗中表现出对人民 的关爱和同情,体现了儒 家“仁爱”的核心思想。
中庸之道
诗中表达了苏轼追求平衡 、和谐的中庸之道,既不 过度悲观也不过度乐观。
社会责任
苏轼在诗中强调个人对社 会的责任,体现了儒家积 极入世、关注现实的精神 。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 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
《题西林壁》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游庐山时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
苏轼在游览庐山的过程中,被庐山的壮美景色所震撼,对庐山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 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游览西林寺时,他被寺庙的古老和宁静所吸引,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 诗篇。
古代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意象生动、语言凝练、音韵和谐等。
古代山水诗的文化内涵
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寄 托诗人的理想追求和人生感慨。
《题西林壁》在西方传播和接受情况
《题西林壁》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题西林壁》被译成多种西方语言,并在西方世界广泛传 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题西林壁》课件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和文中那一句诗相同——— —————,————————-。
2020/12/31
苏 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东坡全集》。他一生坎坷,屡 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 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 一。 ❖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 学家,三人世称“三苏”。
2020/12/31
题西林壁
横看:从正面看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身:自己 此:这
远
近
高
低
从远处看和近处看有什么不同?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庐为 山什 不么 一各 样个 吗角 ?度
看
为什么各个角度看庐山不一样 吗?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面不为
目识何
?庐身
深 山在
沉 思 考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宋代 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 •西 林 : 在 江 西 庐 山 后 的 西林寺 •壁:墙壁
真庐 正山 的却
思考:《题西林壁》和《登飞来峰》有何异同?
相同:
1.都是写角度的诗。 2.从诗题看,诗都用动词,地名做标题. 3.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言绝句。 4.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 《 登 飞 来 峰 》 借写
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题西林壁》借写 景畅言哲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 之中。 5.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
2020/12/31
苏 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东坡全集》。他一生坎坷,屡 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 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 一。 ❖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 学家,三人世称“三苏”。
2020/12/31
题西林壁
横看:从正面看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身:自己 此:这
远
近
高
低
从远处看和近处看有什么不同?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庐为 山什 不么 一各 样个 吗角 ?度
看
为什么各个角度看庐山不一样 吗?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面不为
目识何
?庐身
深 山在
沉 思 考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宋代 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 •西 林 : 在 江 西 庐 山 后 的 西林寺 •壁:墙壁
真庐 正山 的却
思考:《题西林壁》和《登飞来峰》有何异同?
相同:
1.都是写角度的诗。 2.从诗题看,诗都用动词,地名做标题. 3.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言绝句。 4.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 《 登 飞 来 峰 》 借写
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题西林壁》借写 景畅言哲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 之中。 5.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17张PPT)
古 诗
[ 宋 ] 苏轼
fēng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lú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为何“不识庐山”?
那么苏轼身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 请你把文中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侧、远、近、高、低源自诗中蕴含的道理: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走
进
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者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
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请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山峰 顶峰 群峰
lú
庐山 三顾茅庐
悟诗情
日常生活中面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 观地、冷静地、多角度的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 被局部的事物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客观的 对这个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
拓展提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指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意: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古诗 题西林壁 PPT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七言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岭:山脉。
横看成岭侧成峰,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作者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
远近高低各不同。 都仔细地观察、欣赏,地点、角度 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
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两句写的是庐山的景色。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知道,认得,能辨别。 真面目:真实面目。 缘:因为。
课后作业
说一说你对诗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为“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
诗意: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
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写的是蕴含的深刻哲理。
课文结构
写景 题西林壁
明理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高低 不同
不识 真面目 只缘 此山中诗紧紧扣住游山写出自 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美景,用通俗的 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了哲理,通过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滨。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与世。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
两汉,至唐代,题壁诗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 是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 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为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 一。
谢
THANK YOU
谢
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想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
意 境
物,如果不能全面、准 确地认识,客观进行分 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
悟
所迷惑,从而导致不能
诗
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拓展延伸
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试怎样看? 只是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的优 点呢?
课外小知识
庐 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鄱阳湖畔、长江
题西林壁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子瞻,号东坡居上。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 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 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解诗题
1、题:书写,题写 2、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3、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欣 赏 庐 山 风 光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抓字眼 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运近
高低各不相同) (3)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
识:不认识。缘:因为。 (4)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
两汉,至唐代,题壁诗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 是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 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为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 一。
谢
THANK YOU
谢
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想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
意 境
物,如果不能全面、准 确地认识,客观进行分 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
悟
所迷惑,从而导致不能
诗
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拓展延伸
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试怎样看? 只是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的优 点呢?
课外小知识
庐 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鄱阳湖畔、长江
题西林壁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子瞻,号东坡居上。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 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 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解诗题
1、题:书写,题写 2、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3、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欣 赏 庐 山 风 光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抓字眼 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运近
高低各不相同) (3)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
识:不认识。缘:因为。 (4)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