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教案设计
方山子传上课教案
方山子传上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方山子传》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并分析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方山子的品质和人生价值观;(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美德;(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坚持自我。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的学习与理解;2. 分析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3.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 深入剖析方山子的内心世界;3. 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讲述方山子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生字词,理解文意。
3. 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分组讨论,分析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4. 探究学习: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主题思想,领悟人生价值观。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方山子传》;3.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方山子传》的背诵情况,以及对文言文词汇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美德的认同。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方山子的文献资料,加深对方山子的了解;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方山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四单元 5 推荐作品 篇目一 方山子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四单元 5 推荐作品篇目一方山子传
一、通假字
1.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2.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
3.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4.方山子傥.见之欤“傥”通“倘”,或许,可能
二、古今异义
1.环堵萧然,而妻子
..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2.因与余马上
..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古义:骑在马背上。
今义:立刻、立即。
3.使从事
..于其间,今已显闻
古义:任职。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4.然终不遇
..
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
今义:没有遇到。
5.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
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子。
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
方山子传教案
方山子传教案教案标题:方山子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方山子的传教事迹和对中国教育的贡献;2. 探讨方山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方山子的生平和传教事迹;2. 方山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3. 方山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方山子的传教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2. 介绍方山子的生平和传教事迹,包括他的出生背景、传教地点和传教成果等。
讨论与分析:3. 学生分组讨论方山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思考他的传教活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4.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探讨方山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实践活动:5.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方山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并撰写小组报告。
6. 学生展示小组报告,并进行互动讨论。
拓展与评价:7. 引导学生思考方山子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的联系和启示。
8. 学生个人或小组撰写反思文章,总结他们对方山子传教案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资源:1. 方山子的传记资料、图片和视频素材;2. 小组研究报告模板;3. 反思文章写作指导。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达;2. 学生的互动讨论参与度;3. 学生的反思文章。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方山子的教育思想和其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与方山子相关的历史遗迹或纪念馆。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和资源;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3. 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5《方山子传》学案设计(含答案)
《方山子传》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2、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方山子虽身处逆境但仍超然物外的旷达精神。
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
二、导读(1)作者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2)背景介绍: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怀才不遇,与方山子遭遇相似。
一个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两人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3)传记人物传记是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为自己写的传叫自传,如《五柳先生传》,为他人写的传叫别传。
本文是一篇颇具艺术匠心的别传。
三、导思1、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看看方山子与常人不同体现在哪些地方3、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4、文中还有一处细节,在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时,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5、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资料?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6、“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7、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8、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四、导练【跟踪试题】1.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合集5篇)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合集5篇)第一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具体分工:第一大组(重点负责第一段并兼顾全文)第二大组(重点负责第二段并兼顾全文)第三大组(重点负责第三段并兼顾全文)第四大组(重点负责第四、五段并兼顾全文)各组同学准备内容:一、基础知识2、各同学挑出自己负责段落的:①重要、难的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其他对理解句意很关键的词)②重要、难虚词(18个重要虚词中涉及到的)③重要、难的句子(特殊句式或其它疑难句子)。
组长整理好准备在堂上讲解。
(可写在纸上投影出来或做成课件)3、组长收集整理其它组同学提出的自己负责段落中的疑难问题,并选代表在堂上解答这些问题。
二、本文思想内容及写作技巧1、每个同学针对课文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至少设计一个问题。
每组最终选定一个问题供大家探讨。
2、完成课后p29“思考.探究”题。
三、扩展加深1、复习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
《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查找“隐士”(陶渊明、许由、伯夷、叔齐、介子推等)的相关资料。
3、查找“苏东坡”的相关资料。
教师补充:一、问题设计1、根据你搜集到的隐士资料,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以“说东坡”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个片段,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可以是对他个人(如经历、性格、思想、爱好、品质)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他的某首(篇)诗、词、文、赋的写景、意象、情感、语言、风格等任一方面的看法。
二、补充资料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
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隐逸文化”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四单元作品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透过细节描写赏析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神情风貌与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方山子的行径及精神风貌的解读,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同时体会作者隐约委婉的叙事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内容、过程:一、引入。
苏轼在诗中刻画方山子“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是一个怕老婆的形象,方山子真是诗中描写的这样一个不堪的人物形象吗?让我们再从苏轼为他做的传记《方山子传》寻找答案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进入内容学习。
1.生齐读课文。
2.问题一:本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与一般传记相同吗?(明确:倒叙)3.问题二:用文中的一个词表明作者为方山子作传的原因。
4.(明确:异)5.问题三:方山子的“异”,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生活经历、生活态度、行为作风、精神风貌)6.问题四:作者対方山子隐逸一事及价值观持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赏识)7.问题五:文章的主旨?“不遇”的感慨。
)知人论文:介绍作者的经历。
(课件)四、艺术特色。
(1)奇妙的构思:结构概述:方山子其人,别号的由来。
叙述:他乡遇故知倒叙:一世豪士补叙:放弃富贵议论:类比光、黄异人(对方山子之赞颂)(2)隐约的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小练习。
1.我想对方山子说(用一两句古诗词)例: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与反思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与反思《方山子传》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反思《方山子传》是选修教材中的传记单元的文言文,我教这篇文章的最大感触是对文本的挖掘比较深入,对字词的点拨在注重方法指导的基础上能够给学生以启示。
另外,注重选修课的课型特点,结合学生在必修单元的学习基础上有一定文言解读能力来自主阅读,且本文文言文字词较容易的实际,抛开逐句翻译、逐段解析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重要文言字词,适当地打乱文本顺序来解读本文,调动学生读古文的兴趣。
这节课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整体感知、探究主题,由课内到课外拓展苏轼作品第一步:知事识人,整体感知教学环节围绕《方山子传》的文体特征来展开。
通过问题设计“课文叙述了方山子哪些事?”(知其事)梳理传主的主要事迹,初步把握方山子的性格特征(识其人),达到整体把握文意的目的。
把握方山子的性格特征通过问题“以上所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方山子?”,并引导学生由文中找出作者对方山子评价的句子,学生们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的相应句子“余既耸然异之”,再进一步引导“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方山子的性格,可以用哪个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异”,快速把握方山子性格的主要方面——特立独行。
第二步:深层探究,缘“异”明情在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探索和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时,我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三个问题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1)问题一:“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能表现陈慥之异的描写,朗读,翻译,理解。
”刚好重要字词及句式在能表现陈慥之异的描写句子中,学生读出相应句子后,通过多媒体投影出句子,并将重要重要字词及句式涂色,引导学生结合掌握文言知识及语境理解重要文言字词句。
点拨字词过程让学生回顾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自行解决字词。
如“方山子从.两骑”的“从”运用联系旧知法,联系《鸿门宴》“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并巩固学生对使动用法的推断方法。
“晚乃遁于光、黄间”中的“遁”通过成语对应“无处遁形”把握词义为“遁隐、隐匿”。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方山子传》全文。
2. 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对方山子的生平背景进行了解和探究。
3.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方山子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方山子坚定信仰、忠诚友谊的崇敬之情。
2. 培养学生对方山子面对困境时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的欣赏之情。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方山子传》全文。
2. 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2 教学难点1. 对方山子生平背景的探究和理解。
2. 对文中对方山子形象深入剖析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方山子的文章,激发学生对方山子的兴趣。
2. 简介方山子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对方山子产生探究的欲望。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标记。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让学生讨论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文讲解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 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5 课堂练习1. 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造句或写段练习。
2. 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完整版)《方山子传》教案
(完整版)《方山子传》教案方山子传苏轼教学目标:1、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2、学习文章通过言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3、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推断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意思是“那风本没有雄和雌的差异,可人却有得志和不得志的区别。
”那么,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方山子有一份答卷,而这份答卷深深地感动了大文豪苏轼。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份答卷。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字音:少sh ào 时著zhu ó帽见xi àn 于眉间阳y áng 狂傥t ǎng见之句读:(1)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3)方山子/怒马独出语气:(以第二段为例)(1)写和方山子意外相遇,所以总的语气应是惊喜。
(2)饱含惊喜的具体词句“呜呼!”——表惊讶;“何为而在此?”——读出不解之意,探询语气;“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读出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之意,感到奇怪;“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读出不可思议,奇怪的语气。
2、整体感知掩卷而思,说说读出了那些内容。
3、齐读巩固三、疏通文意,质疑讨论1、疏通文意要求:边读边译,标出疑难2、互学互助,解决疑难要求:同座位讨论,解决部分疑难3、质疑讨论要求:(1)声音洪亮清晰,说清问题出处;(2)有意识地运用推断法,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字音推断法:犹见.于眉间同“现”,显现阳.狂垢污同“佯”,假装傥.见之同“倘”,或许,可能语境推断法:光、黄间.隐人“光”“黄”皆是地名,“间”表示不确定,译为“一带”;稍壮.uu..前面有“少时”,后面有“晚”,所以“壮”应表示年龄,译为“年纪渐渐大了”驰骋..当世前面有“折节读书”,后有“然终不遇”,所以“驰骋”应有“纵马奔跑”引译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余既.耸然异之。
《方山子传》教案最新3篇
《方山子传》教案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方山子传》教案最新3篇如何让学生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方山子传 教案教学设计
方山子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方山子传》全文。
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能够理解方山子的形象特征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意,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通过方山子的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直、坚韧的品格。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方山子传》文意的理解和文本分析。
方山子形象的特征和所代表的价值观。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出方山子的形象和故事。
激发学生对《方山子传》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分组朗读《方山子传》,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通过讨论和问题解答,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3 文本分析: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征,探讨其性格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识别和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背诵《方山子传》。
4.2 选择文中的一个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4.3 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方山子形象的感悟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学生对《方山子传》的背诵情况。
5.2 评价学生在文本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读能力。
5.3 评价学生的作业,包括短文的质量和对方山子形象的理解深度。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6.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与方山子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6.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方山子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7.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第四单元《方山子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问题探究三:苏轼为何写这个奇异人?
引导提示:苏轼是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 苏轼接触了这个故友之后会作何感想?
“同是天涯沦落人”——具有类似的遭遇。一个 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 不受重用的苏轼, 两人可谓惺惺相惜(即性情、志
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惜、同情、支持。)
其实,文中有一个细节已经表达出了这层意思, 请找出。——
2段:交代近期与方山子相见的情形,表现 他超脱的人生态度。
3段:回忆他早年性情、志向、才能和风采。 4段:叙述他的家世以及他对富乐的抛弃。
5段:含蓄评价他是一位异人,表敬佩之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节刻画
1.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2.所著帽,方耸而高。 3.矍然。俯而不答,仰而笑。 4.怒马独出,一发而得之。 5.与余立刻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徒步往来山中。庵居蔬食。环堵萧然。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纵马射鹊,与余立刻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 豪士。 遁光黄间,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人莫识 也。 显闻富贵,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妻子奴婢皆有 自得之意。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2.先总体介绍,再具体介绍,符合常情。
3. 布局奇妙,如行云流水,颇具匠心。
重温名篇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由一个人引发的一篇文章”
——带着思考学文章
苏轼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何写这个人? 怎么刻画这个人?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方山子传》。
本文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方山子的生平事迹,通过对方山子形象的分析,表现了作者对方山子坚贞不屈、淡泊名利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己政治失意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方山子的形象特点及其品质。
2. 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对方山子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重点: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方山子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做好标记。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实词、虚词,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方山子形象的理解,以及作者对方山子的赞美之情。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文言实词、虚词进行造句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方山子传2. 板书内容:方山子形象:坚贞不屈、淡泊名利作者写作意图:赞美方山子品质,表达自身政治失意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方山子精神的理解。
2. 作业答案:方山子的形象特点是坚贞不屈、淡泊名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方山子的精神,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追求内心的真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对方山子的形象分析,使学生对方山子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方山子传》教案
《方山子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关键词汇的意思。
(2)了解《方山子传》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3)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方山子的深厚情感,体会友谊的价值。
(2)学习方山子坚韧不拔、忠诚正直的品质。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方山子传》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3)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
(2)对方山子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阅读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 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文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方山子传》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关键词汇。
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 能够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够自主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其他关于方山子的文献资料,了解其在不同作品中的形象特点。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方山子传》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翻译,把握传主的事迹和品质,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把握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
2、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2、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和黄州: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那么,在黄州时苏轼的思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在黄州,苏轼泛舟赤壁矶下,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两赋一词”——《前赤壁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黄州,苏轼再一次和友人相遇……二、点学生读课文,正字音;翻译课文重点词句1)、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
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2)、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闾里:乡里。
3)、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
宗,尊奉。
4)、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
《后汉书·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长乃折节好古学。
”5)、“驰骋”句: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
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
6)、屋:帽顶。
岂:其意为“(这)难道不是······”。
7)、“余谪居”三句:苏轼《岐亭五首叙》:“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恤季常也。
为留五日,斌诗一篇而去。
”谪,降职。
8)、矍(jué)然:惊讶睁眼相视貌。
人教版高中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句式。
(“折节”“驰骋”“环堵”等)2、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3、探讨作者的写作原因及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预习)1、完成导学案的练习,积累文言字、词、句。
2、自己疏通文意,尝试翻译。
3、填写表格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苏轼在黄州时的介绍: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苏轼在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于是有了青史流芳的“东坡居士”;在黄州,苏轼泛舟赤壁矶下,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黄州,苏轼再一次和友人相遇,并为友人写了这篇传——《方山子传》,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领略苏轼的文章。
二、明确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句式。
(“折节”“驰骋”“环堵”等)2、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3、探讨作者的写作原因及思想感情。
三、预习反馈重点检查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所反馈问题,落实文言字、词、句。
四、课文解读通过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章大意。
五、合作探究思考讨论一:方山子到底异在何处?明确: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异对比彰显“异”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表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思考讨论二:1、苏轼为什么写方山子这个人?(补充苏轼被贬黄州前仕途不顺的历史材料,让同学们很好的体会苏轼的怀才不遇。
)1、在凤翔时与上司陈希亮不和2、在朝廷与王安石政见不和3、“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是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怀才不遇的方山子,另一个是屡遭贬谪、仕途不顺的苏轼,相似的经历使得二人惺惺相惜。
所以,苏轼写方山子,其实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2、面对挫折,苏轼和方山子展现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更倾向哪种呢?(结合现实,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最新7篇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最新7篇《方山子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
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
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
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
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
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
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
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
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
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
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
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
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
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
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
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
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
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
《方山子传》教案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查字典自行解决字词
听课准备
点拨指导记忆、理解 Nhomakorabea掌握字词
分析人物
小组讨论、交流、形成文字
理解写作目的
主旨分析
讨论、交流
把握主旨
六、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口头评价
学生评价:以课堂展示次数为准,展示一次记1分,受到老师表扬再加1分
七、教学板书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生平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等:等同,相同,相类似独:偏偏,却
穷:荒凉,边远然:这样阳:同“佯”,假装
垢污:肮脏污秽傥:副词,或许,可能
译文:方山子家里世代有功勋,应得到庇荫做官,假如他能从事政事,那么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的家原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跟公侯的府第一样。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片田地,每年可收取上千匹的丝织品,这些也足够他享受富裕安乐的生活了。(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却来到荒山里,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
3、隐约的折射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4、文章主旨: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3)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
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
4.第四段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阀:功劳使:假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查字典自行解决字词
听课准备
点拨指导
记忆、理解
掌握字词
分析人物
小组讨论、交流、形成文字
理解写作目的
主旨分析
讨论、交流
把握主旨
六、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口头评价
学生评价:以课堂展示次数为准,展示一次记1分,受到老师表扬再加1分
七、教学板书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生平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生平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晚年生活清苦——庵居蔬食 徒步往来山中
生活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交往 人莫识也
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二段
谪:贬官适:适逢,恰好焉:代词,之;兼词?
3.第三段
耸然:惊奇的样子异之:以之为异形作意动,感到奇怪,觉得奇怪独念:私下里想
使酒:因酒使性。使,放纵从:使随(跟)从
怒马:奋马,策马怒:奋起,奋发因:于是,就
几日:几天;多少年岂:怎么,难道
译文:我很惊讶,对此十分惊异。又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时纵酒任性,喜弄刀剑,用钱如同丢弃粪便和泥土那样。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仆人,自己身挂两袋箭,到西山打猎游玩。一只喜鹊从前方惊飞起来,他叫随从追赶射鹊,没能射中。方山子奋力拍马,独自奔驰出去,发了一箭就射中那只飞鹊。于是他(趁机)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方法和古今成败的道理,自认为自己是当代杰出的人才。至今回想起来好像不过几天时间罢了(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他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两条眉毛间显现,难道他真正是个在荒山中隐居的人吗?
何为:为何,宾语前置矍然:惊讶的样子所以:……的原因
堵:墙萧然:清冷,空荡妻子:妻子和儿女
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意: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
译文:我降职外调到黄州,路过岐亭镇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着仰天大笑,招呼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空荡荡的,只看到周围有四堵墙,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及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
(3)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
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
4.第四段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阀:功劳使:假使
从事:从事政事显闻:显赫闻名
3、隐约的折射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4、文章主旨: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二)人物简介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四)鉴赏艺术
1、奇妙的构思
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从结构上看
(一)叙述:概述方山子(二)他乡遇故知
(三)倒叙(四)补叙(五)对方山子之赞颂
2、奇妙的语言
等:等同,相同,相类似独:偏偏,却
穷:荒凉,边远然:这样阳:同“佯”,假装
垢污:肮脏污秽傥:副词,或许,可能
译文:方山子家里世代有功勋,应得到庇荫做官,假如他能从事政事,那么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的家原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跟公侯的府第一样。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片田地,每年可收取上千匹的丝织品,这些也足够他享受富裕安乐的生活了。(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却来到荒山里,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
大师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如: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了多少人生的沧桑与感慨!
(三)疏通文意
1.第一段
闾里:(lǘ)乡里宗:尊奉,尊崇,敬重稍:逐渐,渐渐
折节:改变志趣以:凭借遇:得到信任和赏识
遁:隐居庵居蔬食:住草房,吃素食
耸:高起,矗立岂:表测度,或许,莫非
遗像:遗留下的老样式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侠客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那些讲侠义的人都敬重他。年纪渐渐大了,改变从前的志向和行为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世大展宏图,但是始终不能得到信任和赏识(一直没有碰到好的机遇)。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小镇上。住草屋,吃蔬菜,不与社会相互交往。放弃原有的车马不坐,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步行往来于山里,山里的人没有谁认识(他)。人们看见他所戴的帽子,方方的耸起而且很高,猜测说:“这莫非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老式样吧?”因此就叫他为“方山子”。
高二的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没有问题,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课上再总结人物特点,是理解延伸的基础。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苏轼的情怀难以共鸣,因此,在情感态度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陈季常和作者身世的共鸣,也能联系现实生活对人与人交往、交流、沟通方面有新的认识。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本名不详,民间称柳月娥)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理传主事迹,抓传主形象
3.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和传主的精神世界。
4.教学重点及难点:感悟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文安排在高二上学期的。高二的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课上再总结人物特点,是理解延伸的基础。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苏轼的情怀也难以共鸣,教师要在情感态度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陈季常和自己身世的共鸣,也能联系现实生活对人与人交往、交流、沟通方面有自己的认识。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方山子传》
姓名
毕啸山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高二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2003课标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高中学段选修课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主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之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苏轼是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一生经历宦海沉浮坎坷多难,但他没有沉沦,永远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乐观豁达、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其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方式可谓蕴含着其熠煜闪灼魔力。《方山子传》是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抒发对人生的透彻感悟,“管中窥豹”的略见其智者仁人的聪明睿智。可以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以求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感共鸣作用。情感是这篇文章最意味无穷、耐人寻味之处,也是语文教学中突出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真情实感的根本。文中描写的陈季常是作者志同道合的好友,苏轼无法摆脱的现实生活的羁绊,向往陈季常的生活状态。美好的情感可以充实和丰富我们的人生。“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
(1)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俯而不答,仰而笑。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课文相对简单,上课过程比较流畅,学生的反应和教师预期相吻合,应该说达到了预设的目的。重新上这节课,可以再放开,让学生多活动也是没有问题的。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晚年生活清苦——庵居蔬食 徒步往来山中
生活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交往 人莫识也
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