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歌决全

第一章、望诊
(一)全身望诊
1、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片,意有广义狭义分;
两精相搏为基础,神色形态看得真。
中医“神”的根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对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各种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活动,隶属于广义社的范畴。
望神,既是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又能分析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精足则神旺,精亏则神衰。精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都对神的表现产生很大影响。
神的外在表现,可以在多个方面,包括目光、表情、呼吸、体态等,都可以反映出来,其中尤以目光最为重要。
(1)得神
得神之人精神好,两目精彩身灵巧;
呼吸科稳肌肉丰,虽有疾病不用恼。
得神反映脏腑精气充足,正气强盛,为健康的表现,即使有病也是精气未伤,预后良好。得神可见于常人或轻病之人,表现为目光明亮灵活,精彩内涵,面色荣润含蓄,神情自然,大肉未削,体态自如,动作灵活,反应灵敏,神识清楚,言语清晰。
(2)失神
失神之人精气衰,面晦日暗眼球呆;
反应迟缓肌肉削,撮空循衣预后坏。
失神是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败的表现,见于重病之人。主要表现为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暴露,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呆板,大肉已脱,体态异常,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反应迟钝,神识朦胧,昏昏而睡,声低断续,应答迟缓等。
(3)假神
假神突然起精神,面如红妆想见亲;
阴不敛阳精已竭,虚阳外越死期临。
假神是常见于久病、重患者临终前的一种假象,突然出现某些症状短暂“好转”。如原是目无光彩,瞳神呆滞,突然目显光彩,但眼球活动不灵活;原是面色晦暗,或苍白,突然两颧泛红如妆;原是卧床不能自转侧,突然起床活动;原是意识不清,不欲言语,突然神清多语,声高不休,但多简单重复等。它的产生是因为脏腑精亏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于表所致。这种情况又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是垂危病人死亡的先兆。
(4)神乱
神乱可分癫狂痫,痰蒙心窍为根源;
抑郁为癫湿痰致,兴奋为狂痰火煎。
突然昏倒吐白沫,醒后如常则为痫;
肝风夹痰扰清窍,化痰开窍治为先。
精神性疾病中医认为与“痰”和“心”的关系密切,多为抑郁伤肝,所机不畅,疏泄失职,痰浊内生,上蒙心窍,蒙闭心神所致。癫症为抑郁型,表现为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淡漠寡言等,为痰

气郁结,尚未化火,湿痰蒙闭所致;狂症表现为打人毁物,不避亲疏,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为气郁化火,痰火扰心所致。痫症则为一种发作性精神疾病,表现为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口中作如猪羊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俗称“羊痫风”,与遗传及脑部病变有关,多为肝风夹痰上蒙清窍所致。
2、望色
面部色泽最易望,气血盛衰好端详;
色为五脏发于外,泽乃气充在表彰。
面部是观察人体气血变化的窗口,脏腑的气血盛衰通过面部色泽能明显地反映出来。皮肤的色泽是脏腑气血阴阳的外荣征象,《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注于面而走空窍。”
色泽分为两个部分,色指颜色,属阴主血,泽为光泽,属阳主气。《望诊遵经》说:“光明润泽者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1)常色
红黄隐隐为常色,五脏调和气血旺;
含而不露真精采,纵然有病也不慌。
我国正常人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色隐隐而不暴露,明亮有光泽,这就是有胃气、有神气的常色,表示人体的精神旺盛、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脏腑功能正常。
常色又分主与客,皆为正常之色泽;
主色一身不可变,客随外因变些些。
主色,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其具有种族特性。
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及气候、季节的变化,人的肤色也相应发生变化。如面色春稍青、夏稍赤、秋稍白、冬稍黑、长夏稍黄;晴天明亮,阴天沉暗;室外工作的稍黑,室内工作的稍白等。
(2)病色(五色主病)
青色为寒气血凝,凝而不通疼痛因;
本色为肝病现外,小儿见之主风惊。
青色多因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寒凝不通,常会引起疼痛,如面色青灰,伴心胸憋疼痛,为心阳不振之胸痹;青色也为肝病的本色,慢性肝病患者可见之;小儿高热时伴眉间、鼻柱、唇周发青,多为惊风(小儿抽搐)之先兆。
赤色主热气血涌,实热之征满面红;
颧红阴虚火上炎,重病见之虚阳浮。
赤色主热证,为热盛血涌之象,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为正盛邪实,邪正抗争所产生的热,多为满面通红;虚热为久病耗阴,阴虚火旺所致,多为颧部潮红;若重病患者,原面色苍白,忽然出现面如红妆,游移不定,多为虚阳外越,又称“戴阳证”,属危重证候。
黄色脾虚气血弱,或有湿邪内停着;
面目俱黄为黄疸,阴黄阳黄要斟酌。
黄色为脾虚不运,气血不足,或为湿邪内蕴所致。黄而晦暗称萎黄,黄而虚浮称黄胖。目黄称黄疸,为湿热内蕴所致,又分为阳黄和阴黄,黄而鲜明如橘子为阳

黄,为湿热薰蒸,胆汁外溢所致;黄而晦暗如烟为阴黄,为寒湿郁阻,气血不荣所致。
白色为寒气血虚,阳气不足失温煦;
晃白阳虚有水泛,苍白阴寒血行瘀。
白色为气血虚少,或阳气虚弱,寒凝经脉。失血耗气,气血不充盈血脉时,颜面皮肤俱可呈白色。淡白而浮肿称“晃白”,为阳虚水泛;白而泛青,为苍白,为阳虚阴寒凝滞之象,里寒证腹痛剧烈时常可见到。
黑色为寒肾阳虚,或有水饮体内居;
黧黑血瘀阻于内,黑而干焦肾阴枯。
黑色为肾虚、寒证、瘀血和水饮。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本色外现,故见黑而无光泽。眼周黑,多为阳虚水饮不化;黑而干焦为肾阴虚,虚火灼阴;面色黧黑,肌肤甲错,为瘀血久停;眼眶周围黑,常为肾虚水泛的痰饮病。
3、望形体
形体肥胖痰湿多,消瘦之人常有火;
形气相得身体康,形胜气虚寿不多。
中医认为“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肥胖多为脾虚不运,痰湿内生所致,肥胖之人形盛气虚,水湿难以周流,以致郁滞生痰,若痰壅气塞,还易患中风暴厥。消瘦之人多为劳嗽、胃火等所致。形体与精气相协调是健康的表现,若形体肥胖而气虚则不长寿。
4、望姿态
阳主动见躁不安,阴主静则身体懒;
肺胀喘息难平卧,低头喜俯精气衰。
患者姿态与疾病的关系,一般来说躁动多为阳证,蜷卧多为阴证;坐而喜仰多为实证,坐而低头喜俯多为虚证。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脑为髓海精明府,囟填为实向外突;
囟陷为虚精气亏,囟门迟闭称解颅。
小儿囟门高突又称囟填,属实证;囟门下陷又称囟陷,属虚证;囟门迟闭,骨缝不舍,古称解颅,属肾气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发育不良。
面肿因水或热毒,要看颜色才可区;
耳后肿起为痄腮,口歪中经与中腑。
面部肿起,有因水肿,也有因热毒上攻所致。一般面色白而肿者为水肿,面红而肿者多为热毒上攻,称大头瘟;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韦,局部灼热疼痛,称痄腮,为外感温毒上攻所致。颜面口眼歪斜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情况引起,通过让病人做皱眉、闭眼、鼓腮或吹气等动作以及肢体的功能状态可以鉴别。
2、望五官
(1)望目
目虽属肝分五轮,五脏之疾皆可推;
全目红肿热在肝,白睛红赤热在肺。
两眦赤痛为心火,眼睑赤烂脾热为;
肾精消亡瞳孔大,黑睛变浅肝精亏。
目为肝之窍,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所以中医有“五轮学说”。瞳人属肾称“水轮”,黑珠属肝称“风轮”,白珠属肺称“气轮”,两眦属心称“血轮”,眼睑属脾称“肉轮”。相应部位的病理变化可反映相应脏腑

的病变。白睛色红为肺火,两眦赤痛为心火,睑缘赤烂为脾有湿热,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诸经热盛,皆可引起目赤。
(2)望鼻
鼻头青冷腹中疼,鼻头红赤肺胃热;
清涕肺寒浊涕热,热甚络伤则出血。
鼻为肺窍,为呼吸之门户,可反映肺之疾。而鼻又居面部中间,与脾土之位相符,故观鼻可察肺、脾、胃的病变。鼻头青冷预示着腹中冷痛;鼻头色赤称酒齄鼻,多因肺胃湿热;鼻流清涕为外感风寒或肺气虚寒;鼻流浊涕为外感风热,若鼻流脓涕,日久不愈称鼻渊,为肺胃蕴热所致;鼻出血称鼻衄,多为肺热所致。
(3)望口唇
唇红脾热虚淡白,青紫心肺功能衰;
口角糜烂脾湿热,口腔溃疡称口疳。
口内白斑绕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
樱桃红唇煤气毒,脾阳衰竭人中满。
脾开窍于口,足阳明胃经环绕口唇,故口与唇可诊察脾胃的病变。此外,口唇的颜色也可反映心肺功能的病变。口角糜烂为脾胃湿热;口腔溃疡中医称为“口疳”,其形成多因脾胃实火,也有因中焦虚火;口内白斑有红晕围绕,为麻疹黏膜斑;口唇颜色呈樱桃红色为一氧化碳中毒所致;人中平满,为脾阳衰竭的征象。
(4)望齿
牙齿洁白肾气旺,白如枯骨肾阴伤;
温病光燥形如石,则是阳明里热狂。
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穿过上下齿龈,故望齿可诊察肾与胃的病变。牙齿洁白润泽为肾气旺;白如枯骨为肾阴伤;温热病见牙齿光燥如石,则为阳明里热内盛,胃阴受伤所致。
牙痛多因火上炎,需把虚实明在前;
红肿明显为胃火,反之则为肾火炎。
牙痛要分实火与虚火,红肿疼痛明显为胃火(实火),不明显则为肾火(虚火)。
(5)咽喉
咽喉上下之门户,内热最易在此聚;
红肿痛甚为实火,肿痛不甚火为虚。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内热皆可上冲于此而作痛,其痛可因肺、胃、肾之热上攻而作。一般来讲,红肿痛甚多为实火,以肺胃之热为主,而红肿痛不显则为虚火,多为肾阴虚火使然。
3、望躯体
喉结两侧有瘿瘤,随着呼吸上下走;
肝郁气滞痰凝结,或因水土碘不够。
瘿瘤为喉节两侧有肿块突起,属西医讲的甲状腺肿大,中医认为属肝郁气滞痰凝所为,可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也可见于因地方性缺碘所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症。
瘰疬则在颈之傍,形如串珠数不详;
肺肾虚火上灼津,或为热毒壅于上。
瘰疬则在颈的两旁,属西医讲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中医称为痰核,急性为外感风火时毒,慢性则为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炼痰结核所致。
4、望皮肤
(1)色泽
丹毒皮色如涂丹,身目黄染为黄疸;
皮肤白斑白癜风,皮黑而暗女痨疸;

肤甲错如鱼鳞,瘀血久停津液干。
皮肤局部红染脂涂丹,为丹毒,为热毒所致;皮肤、白睛发黄为黄疸;皮肤有片状白斑为白癜风;皮肤发黑而暗,多为房劳伤肾所致,古称女痨疸;肌肤甲错指皮肤干枯如鱼鳞片,多为瘀血久停,阻碍营血、津液对皮肤的濡养所致。
(2)水肿
皮肤水肿在颜面,阴水阳水要分辨;
先起面部后全身,此为阳水肺失宣;
阴水则为阳虚衰,先起下肢后及面。
颜面眼睑、皮肤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面部先肿后及全身者,多为阳水,多见于外感风邪,肺气失宣所致,治应宣肺利水;若水肿先从下部肿起,继波及面部,则为阴水,为心肾阳衰,水湿泛滥所致,治应温阳利水。
(3)斑疹与白倍
里热外透出斑疹,片状平铺为斑形;
疹如沙粒摸碍手,风麻隐疹各有因。
湿热外透出水泡,形小如痱称白倍;
晶莹透亮最为好,出又内陷有危情。
斑和疹是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推于皮肤,摸之不碍手,色红为阳斑,多为发热性疾病里热外透的现象;疹形细小如粟,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由于病因不同,分为麻疹、风疹、隐疹等。白倍为发热性疾病时,皮肤表面出现的小水泡,如痱子一样,是湿热外透的表现。不管是斑疹还是白倍,以出的透畅为佳,出而不畅或又内陷是正气不足,邪热内陷的不良表现。
(4)疮疡(痈疽疔疖)
红肿高大名为痈,根盘紧缩灼热痛;
阳热火毒滞于里,清热解毒可收功。
漫肿无边名为疽,皮色不变痛亦无;
气血不足寒痰凝,清热之法不可取。
疔为热毒内侵深,形小如粟根脚硬;
痛痒齐作又红肿,不可挤压要记清。
疖为皮肤热毒侵,形小而圆疼痛轻;
只在皮表根脚浅,夏季小儿最易生。
痈、疽、疗、疖是皮肤表现化脓性疾病的几种现象,属外科疾患。痈、疔、疖属阳性症状,为热毒所致。痈形红肿高大,为热盛肉腐之兆;疔形小根深,痛痒齐作,,不可挤压,以免扩散;疖形小而圆,病位表浅,多见于小儿夏季太阳暴晒,热毒聚于皮肤所致,此三者治当清热解毒。而疽为慢性冷性皮肤溃疡,难以收口,中医认为是因气血不足,寒痰凝滞局部所致,治当温化寒痰,扶正托毒。
(三)望排出物
1、望痰
痰因水液凝聚成,又有寒热燥湿分;
清稀量多为寒痰,色黄质稠热结成;
痰少而粘为燥痰,白滑易咯淡痰表。
痰根据其颜色或性状主要分为4种:痰液色白清稀,或夹有灰黑点寒痰,是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所致;痰浓稠色黄为热痰,是热灼津液,煎熬所致;痰少而粘,难以咯出为燥痰,是燥热伤肺所致;普稠色白量

多易咯为湿痰,是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所致。
2、望大便
脾失健运大便稀,湿热泄泻便黄糜;
完谷不化脾阳虚,脓血粘胨则为痢。
大便在病理情况下可发生变化。稀溏则为脾失健运;如黄糜伴肛门灼热为湿热泄泻;完谷不化是大便清稀且夹有不消化的食物,脾肾阳虚的表现;脓血粘胨便则为痢疾的表现。
3、望小便
小便色清为虚寒,色黄深浓作热看;
血尿色红原因多,膏淋尿浊如米泔。
小便的颜色很好地反映着体内的病理状态。质清量多,为虚寒性疾病;若尿色变黄,则为热证,黄色的深浅浓淡反映热的轻重不同;尿色呈红为血淋,其原因有热盛伤血络所致,也有因肾痨、肿瘤等造成;尿色浑浊如米泔称膏淋,多因肾气亏虚,固摄无力,脂液下流所致,但小儿见之亦有因消化不良引起。
(四)望小儿指纹
3岁以下看指纹,食指络脉细推寻;
风气命关依次列,射关透甲病不轻。
紫因热甚红伤寒,青为惊风白是疳。
小儿指纹是指观察小儿食指内侧的络脉,适合3岁以下的小儿,主要看颜色的变化及延伸的长度。以食指三部横纹来分为风关、气关、命关三关,以示疾病的轻重,若延伸至指甲,则称透关射甲,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从颜色来看,鲜红色为外感风寒伤于寒邪引起的发热(中医称之为“伤寒”);紫红色为表邪入里,里热内盛,若紫黑则热更甚,表示有血络郁闭的现象;色青主惊风;色白为脾虚疳疾,气血不足。
(五)望舌
望舌之法有特色,寒热虚实都可测;
社色形态须尽察,舌质舌苔有分别。
舌诊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可了解人体内寒热虚实的变化,观察舌象的变化,从神、色、形、态几个方面来进行。舌诊分为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主体)和舌苔(是附着在舌体上的苔状物)两部分,观察时要分别进行,所代表的临床意义有所不同。
1、望舌质
(1)望舌色
(淡红舌)
淡红之舌为正常,气血调和体安康;
胃气健旺则为苔,薄白一层舌面上。
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淡红是气血充盈旺盛的表现,薄白苔是胃气健旺,上蒸形成。
(淡白舌与红舌)
淡白之舌气血虚,或因阳气失温煦;
红舌为热气血涌,有苔为实无苔虚。
淡白舌是较正常舌色浅,多因气血不足或阳虚所致;红舌为热证,为气血涌盛的表现,又分为实热与虚热,舌质红而粗糙,有苔为实热,舌质红而光洁,少苔甚无苔为虚热。
(红绛舌)
绛舌较红色更深,热入营血已耗阴;
热甚阴伤血凝滞,凉血活血可施行。
舌色深红称绛舌,是热入营血所致,多见于温热病的中后期阶段,邪盛正虚,更进一步侵入营血分,耗损营阴,

血行瘀阻,故也可看作瘀血舌,为热甚血瘀所致。
(紫舌)
紫舌血循有瘀滞,因热因寒皆可致;
淡紫湿润为虚寒,绛紫而干为热极。
紫舌为有瘀血的表现。瘀血可因热、因寒所引起,同上所述,热甚耗损营阴,使血液粘稠而成的瘀血证,属热盛或热极的血瘀。此外,虚寒性瘀血则因气虚无力推动,阳虚寒凝血脉所致。其在舌象上的分辨是绛紫而干为热甚血瘀,淡紫湿润为虚寒性血瘀。
(青舌)
青舌阴寒血不畅,或为先天病心脏;
药物食物中毒等,临床见此多不详。
青舌较为少见,多为阴寒内盛,血行不畅,或为先天性心脏病,也可见于药物中毒等,是一种危险证象。
(2)望舌形
老嫩之舌分虚实,纹理粗细看仔细;
淡白胖大阳气虚,边有齿痕作证据。
红而肿胀心脾热,舌体瘦薄阴血虚;
芒刺为热盛于内,舌中舌尖要分区。
老舌指舌粗糙干燥,主实证;嫩舌指舌纹理细腻水分多,主虚证;胖大舌可见舌边有齿痕,其原因有两种,淡白而胖大为阳虚水饮内停证,红而肿大为心脾积热证;芒刺是舌上突起的乳突,色红伴疼痛,是里热内盛的表现,根据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热,如舌尖为心火、舌中多为胃火等。
裂纹之舌有多因,干燥少津因热成;
光红有裂阴血伤,润而有裂为湿盛。
裂纹舌的形成有先天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病理性的主要有3种原因:干燥舌质红而裂为热伤津液所致;光红或淡白有裂纹为阴血不足,不能滋养所致;淡白多津而见裂纹为脾虚湿侵所致。
(3)望舌态
强硬热陷或中风,痿软为虚气不充;
颤动肝风内动兆,歪斜痰瘀络不通。
舌体强直不灵活主要有2种原因:一是外感热病,热入心包;二是肝阳上亢,肝风夹痰阻络所致。舌体痿软为气血俱虚,正气大亏;舌体颤动多见于肝风内动证,也可见于气血两虚证;歪斜舌多见于中风后遗症,为痰瘀阻络而致。
吐弄心脾内有热,或因疫毒正气绝;
小儿见之多惊风,先天愚型另当别。
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不停舐动为弄舌,两者皆为心、脾二经有热所致。吐舌亦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可见于动风先兆或小儿先天愚型智能发育不全的疾病。
2、望舌苔
舌苔胃气上蒸成,不薄不厚略带润;
若有脱落或不全,皆为伤阴正气损。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成,正常舌苔平铺于舌面上,不薄不厚,润燥适中。若全部脱落称“镜面舌”,部分脱落称“地图舌”,都是正气受损,胃阴大伤的表现。
(1)苔色
(白苔)
白苔为寒或主表,白而厚腻寒痰湿;
白而干厚如积粉,瘟疾暴起里热炽。
白苔主表证、寒证,薄白苔见于正常人,也见于

表证轻浅,尚未入里时。若白而厚腻则不主表,多为寒痰或寒湿内蕴证;白而干厚如积粉也不主寒,为瘟疫暴起,迅速入里,里热已炽,津液已伤,苔色尚未来得及变化所致。
(黄苔)
黄苔为热又主里,浅黄深黄热不一;
焦黄热结深在腑,湿热痰热苔黄腻。
黄苔主热,主里证。里热熏蒸,苔色变黄,黄色的深浅不同,反映了热的程度不同,焦黄为热结深重,多为阳明腑实证所为,而黄而腻则为湿热或痰热之象。
(灰黑苔)
灰黑热深或寒极,全凭润燥来分析;
燥则热甚津液伤,润则寒盛阳气虚。
灰黑苔主病有两重性,既主寒证又主热证,可根据舌面的润燥来判断,若灰黑而焦干,则为里热已极,津液耗损的热极证;若灰黑湿润,则为阴寒内盛之象。
(2)苔质
(腻苔)
腻苔如油而致密,湿浊痰饮或食积;
气机受阻脾被困,病情迁延难速去。
腻苔颗粒细密,如油状物覆盖在舌面上,揩之不去,多为痰浊、湿蕴、食积之象,退除这种苔较难,因湿性粘滞,缠绵难愈,治疗上要较长时间。
(腐苔)
腐苔形如喜腐渣,揩之又生颗粒大;
胃气衰败湿浊泛,病情危重预后差。
腐苔颗粒疏松,堆在舌面上如豆腐渣一样,揩之又生,为人体正气衰竭,胃气衰败,湿浊上泛所致,预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第二章、闻诊
(一)听声音
1、声音
声由肺出言由心,五脏协作共生成;
虚则声低实则亢,喜怒忧思听可明。
心主神志,言为心声,但声音与五脏都有关系,如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肺、肾都能对声音间生大的影响。总而言之,声音低怯为虚证的表现,声音高亢则是实证的表现。此外,人体的情志变化,喜怒忧思等都可从声音表达出来。
外感风寒鼻声重,音哑虚实两不同;肺肾阴虚肺气实,金破金实来形容。
外感风寒,肺气失宣,出现鼻塞声重;发声嘶哑者称为音哑,欲语无声者称失音。其形成大致有2种原因:因外感或痰浊壅滞,致肺气失宣,清肃失职引起的为实证,又称“金实不鸣”;因肺肾阴虚,虚火灼肺,以致津枯肺损而致的为虚证,又称“金破不鸣”,二者的鉴别可从病因与病程区分开来。
2、语言
高热胡言称谵语,热扰心神难自主;
久病语复为郑声,心气大伤正气虚。
高热时病人出现言语错乱,神志不清为谵语,为热扰神明所致;久病正气大亏,语言不清,时断时续,神志不清为郑声,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象。
独语喃喃见人止,气郁痰浊心窍迷;
错语错言又自知,狂言声高无伦次;
语言謇涩词不清,风痰阻络留后遗。
独语为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生痰,蒙闭心窍,可见

于癫病郁病;错语多为年高气衰,心神失养;狂言为声高语无伦次,骂詈不避亲疏,为痰火扰心所致。语言謇涩为语言不流利,吐词不清,为中风后遗证的症状之一。
3、呼吸
呼吸困难名为喘,张口抬肩鼻翼煽;
气粗为实呼出快,息微为虚吸入安。
喘证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分为虚喘和实喘2种。实喘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为实热、痰浊阻肺所致;虚喘声低息微,以吸入为快,为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所致。
哮为喉间有痰鸣,痰饮宿疾外邪引;哮必兼喘气道窄,喘证兼哮不一定。
哮是指喘时喉间伴有哮鸣音,为宿痰内停,复感外邪引发所致。“哮必兼喘,喘不必兼哮”。
4、咳嗽
咳声重浊感风寒,咳声不扬风热犯;
咳声沉闷湿浊停,干咳痰少燥邪干。
咳声阵发如鸡鸣,称为顿咳百日延;
咳声如犬声嘶哑,白喉火毒蕴喉间。
咳嗽时的声音与病机有一定的关系,重浊为风寒,不扬为风热,沉闷为寒痰湿浊,干咳少痰为燥邪所致等。咳声阵发,终止时声如鸡啼,称顿咳,因病程长,又称百日咳;咳声如犬吠,伴声音斯哑,呼吸困难,多见于白喉。
5、其他
呕吐为胃气上逆,呃逆气逆动膈肌;
嗳气胃气失和降,肝气不舒善太息。
呕吐为胃气上逆所致,其原因有许多。呃逆是胃气上逆导致的横膈拘挛,声自咽部冲出,发出的一种有节律的呃声。嗳气为胃中气体过多,失于和降所致。太息则是因情志抑郁时发出的叹息声,为肝气不舒的表现。
(二)嗅气味
1、病体气味
口嗅胃热或牙疾,酸腐之味为食积;
汗气腥膻湿热蒸,汗气臭秽属瘟疫。
口气臭秽多为胃热或牙疾,口中有酸腐之气味,为食积消化不良;汗气腥膻是湿热久蕴皮肤,津液蒸变所致,如汗气臭秽多为瘟疫之疾;腑下汗出腥臊难闻称“狐臭”,多为湿热郁蒸所致。
痰黄臭秽为肺热,寒痰无味而清稀;
若见脓血腥臭痰,肺痈热腐化脓液。
咳吐痰液臭秽多为热痰,寒痰则清稀无味,若咳吐大量腥臭脓痰,是痰热壅肺,热盛肉腐而形成的肺痈的表现。
2、病室气味
病室之气出病体,臭气触人为瘟疾;
烂苹果味消渴病,尿臊水肿已晚期。
病房中病室的气体来自于病体,臭气触人为瘟疫,烂苹果味见于消渴病晚期,尿臊味见于水肿病晚期。

第三章、问诊
(一)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歌》为明朝张景岳所作,后世流传甚广,为问诊的内容和顺序作

了很好的指导,但在实际运用中,也需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灵活而有主次地进行询问,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二)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恶寒外邪闭肌腠,卫阳不能温分肉;
畏寒近火可缓解,阳虚失温火不够。
恶寒和畏寒都是怕冷,但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产生的机理和表现有所不同。恶寒加衣被、取暖不缓解,是外邪郁闭毛孔,卫阳不能达于肌表温分肉所致,而畏寒时加衣被、近火可缓解,其为自身阳虚失于温煦所致。
恶寒发热为表证,邪与正气来相争;寒多热少多风寒,寒少热多多风温。
恶寒发热见于外感表证,邪正相争所产生。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寒;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风热。
2、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少阳证,邪居半表半里间;
寒则为表热为里,常伴口苦和目眩。
寒热往来是邪居半表半里,邪相正相争的结果,可见于少阳症及疟疾。少阳症是外感病中的一个过程,伴见口苦咽干目眩;疟疾则是疟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募原而致,表现为寒战高热,发有定时,每日发作1次或隔二、三日1次次,伴剧烈头痛、身痛等症。
3、但寒不热(壮热与潮热)
壮热之热热势高,恶寒症状已经消;
表邪入里阳明经,脉洪口渴又烦躁。
壮热的特点是恶寒症状消失,热势增高(体温39度以上),肌肤扪之灼手,是表热入里,进入阳明胃经的表现,常伴有大渴、大汗、脉洪大及烦躁等症状。
潮热发作有定时,有如潮汐时高低;
临床分类有三种,要把原因来分析。
发热有定时,如潮汐之作,有一定的规律,临床常见有三种潮热。
阳明潮热日晡起,伴见腹胀大便秘;
舌上黄苔厚又燥,热结肠中有燥矢。
阳明潮热是指外感病进入里证阶段,热入阳明腑,与肠中燥矢相结形成的阳明腑实证中所出现的一种热,热在晡时(午后3-5时)而作,伴腹胀痛,大便燥结,舌苔黄厚而燥,脉沉数有力。
阴虚潮热夜间甚,五心烦热又骨蒸;
舌红少苔或无苔,虚火内扰所形成。
阴虚潮热表现为夜间甚,伴五心烦热,骨蒸颧红,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所致。
湿温潮热午后多,身热不扬体重着;
舌苔黄腻胃纳少,湿热交结治难差。
湿温潮热为外感湿热之邪或湿热内蕴引起,表现为午后发热,身热不扬(初按不觉热,按久有里热外透之感),脘痞身重,甚则呕恶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三)问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润泽肌肤调寒暖;
表证有汗为中风,表证无汗为风寒。
汗乃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泄出,正常汗液有调节阴阳、滋润肌肤等作用。表证时恶风寒发热伴有汗为外感风邪,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毛孔

疏松所致;若无汗则为外感寒邪,因寒主收引,毛孔紧闭所致。
1、自汗与盗汗
日间汗出为自汗,气虚失固阳气散;
盗汗睡出醒则止,虚热迫津出玄关。
日间汗出,活动后尤甚,称为自汗,多见于气虚或阳虚;入睡后汗,醒后自止为盗汗,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2、战汗
战汗邪正相争急,高热恶寒身战粟;
汗出烦躁不为佳,脉静身凉最相宜。
战汗是外感发热性疾病邪正斗争激烈的表现,是病情的转折点,若大汗出后,仍烦躁脉疾为邪胜正衰的不良之兆,若热退脉静(脉和缓)身凉则为邪去正复之佳兆。
(四)问疼痛
疼痛之症最常见,原因多多要分辨;
寒热虚实皆可致,一味止痛无效验。
疼痛为临床常见症状,其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寒热虚实皆可引起,所以疼痛的治疗一定要弄清原因对症治疗才正确,一味使用止痛药是不正确的。
胀痛气滞腹内积,瘀血疼痛如针刺;冷痛为寒灼痛热,绞痛有形实邪致。隐痛为虚失濡养,重痛湿邪内留滞;空痛肾虚精髓亏,窜痛风胜为行痹。
从疼痛的性质来讲,胀痛为气滞,刺痛为血瘀,冷痛为寒凝,绞痛为有形实邪阻碍气机,隐痛为虚证。由于精血亏虚或阳虚生寒形体失于温煦,重痛多因湿邪留滞筋内,内困气机;空痛为气血精髓亏虚,相应组织失养;窜痛多为气滞或风邪偏胜之行痹。
1、头痛
头痛之症要分经,外感内伤有重轻;
后项头痛为太阳,眉棱骨痛阳明经。
两侧头痛为少阳,巅顶头痛为厥阴;
头痛连齿少阴肾,头痛昏沉脾被困。
头痛可因外感或内伤所引起,头痛的不同部位可分析其痛属于何经。后项痛属太阳经,眉棱骨痛为阳明经,两侧痛为少阳经,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连齿为肾经,头痛昏沉为脾经。
2、胸痛
胸痛多为心肺病,是心是肺要辨清;
真心疼痛彻肩臂,面色灰暗指节青。
胸痛多属心肺病变,若胸痛伴咳嗽,咯痰则多在肺;若“虚里”部作痛多在心,真心痛表现为胸痛彻背,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
3、其他疼痛
胁痛肝胆脘痛胃,腹痛原因分部位;
腰痛肾虚或扭损,四肢关节痛称痹。
胁痛多与肝胆病有关;脘痛指上腹部剑突下疼痛,与胃关系最密切;腰为肾之府,故腰痛多因肾虚引起,但也可扭伤而致;四肢疼痛中医称为“痹证”,为风寒湿三气杂至,留着肌肉关节引。
(五)问头身胸腹不适
视物旋转称头晕,痰饮上犯肝火升;
肝阳上亢晕且胀,面白脾虚不升清。
头晕指头脑昏沉,严重时视物旋转,站立不急,引起的原因有多种。伴呕吐痰涎则为痰湿内阻;头晕而胀,地面红烦躁多为肝火上炎;头晕胀痛,伴腰膝酸软,耳鸣为肝阳上亢;若

伴面白神疲,劳累加重,多为气血亏虚,脾不升清所致。
(六)问耳目
1、问耳
耳鸣耳聋分虚实,暴作因实渐作虚;
实因肝胆火上炎,虚因肾亏精不足。
耳鸣骤发,声大如蛙聒,或如潮声,按之鸣声不减或加重者,多属实证,常因肝胆火盛,上扰清窍所致;若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多属虚证,常由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所致,或因肾精亏虚,髓海不充,耳失所养而成。
2、问目
目痛多因肝火炎,眼冒金花称目眩;
入夜不见雀盲症,岐视一物作二篇。
目痛剧者为实,多为肝火上炎或风热上攻,微痛多属虚证,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灼引起;目眩指两眼发黑,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故称夜盲症,视物模糊,视一为二,称为岐视。三者均为视力的病变,虽各有特点,但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皆由多由肝肾不足,精亏血虚,目窍充养所致。
(七)问睡眠
1、失眠
阳不入阴则失眠,烦躁梦多心火炎;
浅睡易醒脾气虚,惊醒胆祛胆郁痰。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昼夜气血运行,阴阳交潜,心肾相交则睡眠正常,精力充沛,反之则出现失眠,失眠主要有以下原因:心肾不交,心火独亢,其症状特点为烦躁多梦,难以入睡;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其症状特点为睡眠浅,易醒;胆郁痰扰,胆气不宁,其症状特点为易惊醒,心神不宁。
2、嗜睡
阳不胜阴则困倦,脾虚痰湿多睡眠;
重病昏睡神不清,心肾阳衰阴霾现。
嗜睡是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睡眠时间过长,总为阴盛阳虚引起。若脘腹闷痞,肢体困重,乃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若精神不振,畏寒肢冷,蜷卧喜温者,为阳气衰微之象。
(八)问饮食口味
1、问饮水
口不渴饮证为寒,寒不伤津口不干;
口渴多饮里热证,消渴饮水尿频繁。
渴不多饮另有因,阴虚湿热或有痰;
热入营分营阴蒸,瘀血发热亦使然。
病后口不觉渴,饮水少,多为寒证,因寒不伤津;口渴多饮则为热证,或见于消渴病,但消渴病多饮的特点是伴尿亦多;口渴又不多饮的原因主要有阴虚、湿热、痰饮、瘀血等证引起的发热,其口渴而不多饮,这是因为其病邪性质所决定,阴虚内热蒸营阴,湿热上蒸,痰饮属阴,瘀血之热等皆耗津不甚,所以,虽为热证但不多饮。
2、问食欲与食量
纳少脾虚运不良,纳呆湿邪困脾乡;
厌食多见伤食后,厌油湿热肝胆藏。
消谷善饥胃火旺,饮不欲食胃阴伤;
偏食小儿多虫积,重痛能食中气亡。
纳少和纳呆是两个概念。纳少是有饥饿感但食欲不振,进食量少,多见于脾虚不运;而纳呆则是常觉脘腹满闷,无饥

饿感,也无明显食欲,常见于湿邪困脾。“伤食必恶食”,故厌食常见于暴饮暴食之后;厌油多见于湿热蕴结中焦肝胆或脾胃;消谷善饥是胃火旺盛,腐熟太过,代谢亢进的缘故;饥不欲食多见于胃阴不足之人,虽有饥饿感,但因胃中阴液不足,难以消化,故又产生排斥进食的感觉;小儿偏食多见于虫积;重病突然能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称为“除中”,属病危,《注解伤寒论》说:“除,去也,中,胃气也。言邪气太甚,除去胃气,胃欲引食自救,故暴能食,此欲胜也。”
3、问口味
口淡脾虚或为寒,口苦为热胆气犯;
口甜脾胃湿热蕴,肝胃不和口中酸;
肾虚水饮口中咸,痰饮湿浊口腻粘。
口淡乏味,为脾虚证或寒证;口苦为热证;口甜脾胃湿热内蕴;口酸则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或饮食停滞所致;口咸多为肾虚寒水上犯所为;痰饮湿浊内蕴则口中粘腻。
(九)问二便
1、问大便
大便干结为便秘,或虽不干排无力;
热结津亏阴血虚,气虚寒凝皆引起。
便秘的概念为大便干结,难以排出,也包括大便虽无明显干结但排解无力。其引起的原因可因热结肠道,津液受损,或阴血不足,肠道失润,或因年高气虚寒凝,无力推动所致。
泄泻原因多在脾,因虚因湿与热积;
便下清稀多为寒,便下脓血为痢疾;
脾肾阳虚五更泄,完谷不化命火虚。
泄泻清稀无臭为脾湿渗;泄下黄糜臭秽为湿热下注大肠;便下脓血粘胨则为痢疾。黎明前腹痛作泄,称“五更泄”,多由脾肾阳虚引起,泄下物中有未消化的食物,乃因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所致。
先便后血血来远,先血后便就近观;
远血色暗如柏油,近血无改血色鲜。
先便后血,称“远血,其血色多暗如柏油,多因胃、肠脉络受损所致。先血后便,称”近血“,其血色多鲜红,多为痔疮等肛周、直肠疾患所致。
肛门灼热湿热痢,里急后重为痢疾;
滑泄失禁气失约,排便不爽肝犯脾。
泄泻时肛门灼热,多为饮食不洁或过食辛辣,湿热内蕴,下注大肠所致;里急后重为痢疾时的一个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肛门有坠胀感,便意频频;滑泄多见于老年人阳气虚衰,肛门失约。排便不爽,大便溏结不稠,可因肝气不舒犯脾所致。
2、问小便
尿量增多为虚寒,消渴尿多作另看;
尿量减少热伤津,水肿尿少肾阳衰。
尿频短黄又刺痛,湿热下注膀胱间;
清长尤其夜多尿,肾阳不足气化减。
尿量增多常见于虚寒证,因肾阳虚,失于气化与固摄所致,但消渴病中的尿多属于下消,与多饮有关;尿量减少为里热伤津之象,水肿病小便不出则为肾最虚衰,不能司开合引起;尿频尿黄伴尿道刺

痛,是湿热下注膀胱的典型症状;小便清长,夜尿多为肾阳虚的表现。

第四章、切诊
(一)脉诊
1、脉诊的原理
中医脉诊最神奇,寒热虚实都可知;
心为鼓动血为充,五脏之气同行里。
脉诊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中医特色,充满神秘感,它是中医诊法中精华之一,所以学中医的人一定要学好它,只有掌握好它,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医,运用中医。脉搏的快慢强弱可反映疾病的寒热虚实,其他的变化还可反映很多的病理现象。脉搏的形成与心和血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与其他脏腑都有联系。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助心行血;脾胃受纳,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对脉象影响十分重大,经曰“脉以胃气为本”;肝藏血,主疏泄,既能调节血量,又可促使气血运行畅通无阻;肾藏精,又藏元阴、元阳,肾精可以化血,元阴元阳为生命的源动力。
2、脉诊的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诊脉部位古来多,还是寸口最适合;
肺朝百脉脉大会,取之方便又灵活。
诊脉的部位自古以来有许多种,如遍诊法、趺阳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等,但还是寸口最适合,因其部位表浅且固定,易于观察,再者,其为手太阴肺经所过,肺经为脉之大会,起于中焦,环循胃口,《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中”。
(1)寸关尺的定位
诊脉先明寸关尺,此为脉诊之根基;
若是随手测脉动,不是中医是西医。
中医的脉诊一定要建立在寸关尺的定位基础上,因为寸关尺代表着不同的脏腑,离开了寸关尺就没有了根基,变得与西医脉搏观察无异。
高骨为关不可移,关前为寸关后尺;寸为凹陷尺像坡,寸短尺长还可移。
先定关,关是以高骨为标志所对应的脉管,为寸,关后为尺。寸是桡骨茎突与腕骨之间的凹陷处,部位固定;尺是桡骨茎突向肘部方向的一个移行部位,像山坡一样斜下,其部位相对来讲比寸要长,还可适当延后。
(2)寸关尺与脏腑的配属
寸为膈上候心肺,关为吕焦候肝脾;
尺为下焦候两肾,六腑配属有争议。
对于寸关尺与脏腑的配属,五脏以《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述“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配。寸配上焦,左寸为心,右寸为肺;关配中焦,左关为肝,右关为脾;尺配下焦,左尺为肾阴,右尺为肾阳(命门)。六腑的配属,胆配左关,胃配右关,。大小肠的配属历代有争议,有认为应该表里相配而将小肠配在左寸,大肠配右尺。但作者倾向于将其配于两尺,小肠配左尺,大肠配右尺。如何区别同一部位既候脏又候腑的问题,一般来说是浮取候肌表,中取候腑,沉取候脏


(3)诊脉的时间、布指与指力
清晨诊脉最为好,手臂要与心等高;
布指疏密随人定,指力轻重有技巧。
诊脉应以清晨为最好,此时人刚醒来,气血未乱,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可诊有过之脉。布指的疏密随人而定,下指要以指腹最敏感处对脉脊,这样才可摸到最清晰的脉象,运用指力要活泼,不可用力过重或呆僵硬。
轻轻按之名曰举,重重压之名曰按;
不轻不重委曲寻,还分单按和总按。
常用指法分为举、按、寻三种。举为轻轻放在皮肤之上,按为重按至筋骨,寻为不轻不重,委曲求之,三种指法结合运用,探查各部的情况。此外,单按为用一指来按,主要用于了解某一部的特殊变化,三指齐按为总按,可了解整体状况。
3、正常脉象(平脉)
欲知病脉先知平,平脉又称胃神根;
胃为柔和神有力,沉取不空则为根。
要想诊测病脉必须先知道平脉,也就是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古时简称为胃、神、根三字。胃是指管有柔和之意,《素问玉机真脏篇》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其中的弱是指的是柔软;神为节律不乱,柔和之中不失有力;根为尺部沉取不空,应指有力。
4、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1)浮脉
浮脉轻取即可得,正气趋表抗外邪;
久病见之为里虚,阴不敛阳虚阳越。
浮脉部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表证,为正气趋向于表抗邪之象,当外邪侵袭肌表时,人体气血即趋向于表以御邪,脉气鼓动于外故显浮象。但久病虚损之人出现浮脉,为里虚之象,精亏日久,阴不敛阳,浮越于外,其浮而无力,重按空虚甚无。
(2)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得,邪困于里正气遏;
若是肥人或严冬,深藏于里摸难测。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为邪滞于里,正气被困,或气血虚弱,鼓动无力之象,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肥胖之人脉多沉,冬季脉亦沉,此为正常。
(3)迟脉
迟脉一息至唯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若是发热脉反迟,脉证不一治疗难。
迟脉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寒凝血脉故脉行迟缓。但有些发热性疾病出现相对迟缓之脉时,不可作寒证论,此为脉证不一,多为湿热或阳明腑热等壅遏脉道引起,此时当舍脉从症。
(4)数脉
数脉一息五至多,热迫血行内有火;
无热而数多为虚,是虚是热要斟酌。
数脉增快,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热邪亢盛迫血妄行所致,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但久病之人,体质虚弱,无热而出现数脉则不可作热论,此为虚损之象,《景岳全书》说:“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
(5)洪脉
滔滔满指脉为洪,既大且数来势汹;


气分热盛正气实,洪而无根虚阳浮;
洪脉如洪水汹涌,大而且数,滔滔满指,来盛去衰。主气分热盛,为表热入里,里热炽盛的表现。久病之人出现洪脉,但重按空虚,少力无根,此乃虚阳外越之象,不可误作气分热盛。
(6)细脉
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失充填;
又主湿邪困于里,气血运行受阻限。
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又主湿证。气血亏虚,无力充盈脉道则细,湿邪内蕴,阻碍脉道也可致脉细。
(7)虚脉
三部无力按之空,举之迟大按之松;
气血不足脏腑弱,总为虚证要补充。
虚脉三部皆无力,按之空虚,是无力脉的总称。主虚证,为气血不足,脏腑虚弱之象。但虚脉还有另一个概念,它是一个特定的脉形,其特征是浮大迟软,李时珍说:“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主血虚或伤暑。
(8)实脉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正盛邪实两相搏,气血壅盛显力量。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是有力脉的总称。主实证,为邪气亢盛,正气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所致。
(9)滑脉
往来流利珠走盘,实热食滞或有痰;
妊娠气血冲和象,常人之滑滑而缓。
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主痰饮、实热、食滞。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故脉来往流利,就指圆滑;妊娠之脉为滑脉,为气血充盛之象;常人亦可见滑脉,但与病理性滑脉有所不同,滑而和缓,为气血旺盛,营卫调和之佳兆。
(10)涩脉
涩脉细迟往来艰,好似轻刀刮竹笺;
有力气滞血痰食,无力伤精血需添。
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主精伤血少,又主气滞血瘀,痰食交阻。涩而无力为虚,可见于男子伤精,女子失血,妊娠见之尤其不利,王叔和说:“涩见于下,胎冷若冰”;涩而有力为实,为气滞血瘀,血行不畅之象,亦可痰食交阻,阻碍脉道所致。
(11)长脉
长脉迢迢过本位,阳热痰火充斥内;
长而和缓是佳兆,气血充盛精力倍。
长脉脉形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主阳热内盛有;长而和缓见于正常人,“长则气治”,为气充充足,精神健旺之象。
(12)短脉
短脉不及两头缩,气损气滞皆可作;
有力痰食阻气机,无力气虚难鼓橐。
短脉首尾俱短,不能达于三部。短而有力为气滞,食积等,短而无力为气虚不足象,“短则气损”。
(13)弦脉
端直以长如琴弦,气机不畅痛连连;
痰饮疟疾肝胆病,老人脉硬亦称弦。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弦为气机不畅,脉气紧张之象,肝主气机疏泄,故与肝胆病关系密切,其痛为气滞不畅所引起,故治当行气止痛;又主疟

疾,“疟脉自疟”。此外,临床上,常把老年人脉管硬化,称为弦硬,但这种弦多是粗大而硬,少柔和,与上述标准的弦脉是不一样的,其形成不属气机不畅,乃肾水不足,脉失滋养,肝阳亢盛之象,朱丹溪说:“脉无水而不软也”,故治疗亦不应该行气,而当滋水平肝。
(14)紧脉
紧脉缩缩如切绳,寒邪外侵为原因;
痛因寒作应散寒,宿食搏结腹内停。
紧脉脉气紧张,如按绳索,坚搏抗指。主寒证,痛,宿食。为寒邪侵袭人体,寒主收引,脉管紧缩引起,其所主痛为寒痛,拘挛所致,故与弦脉之痛不同,治当散寒止痛。
(15)芤脉
芤脉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阴虚阳浮火灼络,失血伤阴脉不充。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失血,伤阴。其形成为阴伤阳无所附,浮散于外所致。
(16)革脉
中空外坚如鼓皮,虚寒相搏脉空急;
亡血失精气不恋,半产漏下胎不利。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张仲景说:“虚寒相搏谓之革”此言革脉的形成是因为精血亏虚,阳虚寒凝所致,慢性病见之多为亡血失精,妊娠见之则不利,多为半产漏下。
(17)牢脉
牢脉弦长实大坚,脉位常居沉伏间;
阴寒内实积于里,疝气徵瘕阳沉潜。
牢脉位沉,弦长实大,坚牢不移。主阴寒内盛,疝气徵瘕。为阴寒内盛,阳气沉潜所致。
(18)缓脉
缓脉之义有二分,和缓胃气悠悠生;
缓而懈怠湿困脾,脾胃虚弱脉不伸。
缓脉有二重含义,其一指正常的缓脉,为悠悠和缓之象;其二指脉管弛缓,来去缓怠,为病理性缓脉,此指病理性缓脉。主湿病,脾病。湿邪粘滞,气机阻碍,脾气虚弱,故有此象。
(19)濡脉
濡脉浮细软而粘,脉来有如水漂棉;
精血不充脉弱细,湿邪阻遏脉不前。
濡脉浮而细软,如水漂棉。主诸虚,又主湿。为精血不足,脉道不充或湿邪阻碍,脉道粘滞所致。
(20)弱脉
沉细而软称弱脉,气血不足阳气衰;
鼓动无力脉不充,温煦不足手足寒。
弱脉沉而细软。主气血不足,阳虚。血虚脉道不充,阳虚鼓动无力则形成弱脉。
(21)微脉
若有若无按欲绝,细小软弱气难接;
气血大亏阳气衰,温阳益气应速决。
微脉脉形细小,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为气血大虚,阳气衰微之象。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22)散脉
浮散无根按之散,至数不齐节律乱;
元气离散脉不收,脏气将绝力难挽。
散脉浮散无根,至数不齐,稍按则无。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气血衰败,阴不敛阳,则脉气散乱不收,轻取浮散而不聚,重

按则漫无根蒂。
(23)伏脉
伏脉推筋着骨寻,时或不见位更深;
邪闭痛极气被遏,不可轻率作虚形。
伏脉更较沉脉更深,需推筋着骨寻,甚至伏而不见。主邪闭或痛极。为邪气太盛,正气内闭于里,见于霍乱、缩食、老痰或急腹痛等,不可轻作虚证来看,其必伏而有力;若伏而无力则为阳气欲绝。
(24)动脉
动脉如豆短滑数,关部尤显力绰绰;
疼痛惊恐气血乱,阴阳相搏不调和。
动脉脉形如豆,滑数而短,厥厥而短,关部尤显。主疼痛、惊恐。为阴阳不和,气血逆乱之象。
(25)促脉
数而一止名为促,歇止之数无定数;
阳盛热结脉来急,无力亦主脏气虚。
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热结。为热盛于里,脉行急促,时有紊乱之象;若促而细小无力,则为虚脱之象。
(26)结脉
缓而一止名为结,止无定数时有歇;
阴盛气结寒痰瘀,久病虚损气不接。
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为寒痰血瘀,徵瘕积聚阻滞,脉来不畅所致。
(27)代脉
代脉时止有定数,良久方来有缺无;
脏气衰微气不接,跌打惊恐气逆阻。
代脉缓而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主脏气衰微,亦主七情惊恐,跌打损伤。脏气衰微,元气不足,则脉气不能相接。此外七情惊恐,跌打损伤亦可见,为“惊则气乱”所导致。
(28)疾脉
疾脉一息七八至,真阴垂竭阳亢极;
伤寒温病若见此,元气衰微病危急。
疾脉急疾,一息七八至。主阳亢阴竭,元气将脱。伤寒、温病热邪亢极时见之,是阳亢无制,真阴垂危之候。若慢性病脉疾而虚弱或散乱,是元气将脱之征。
(二)按诊
1、按胸胁
心尖动处是虚里,动而不显缓不急;
其动太甚宗气泄,微弱无力宗气虚。
虚里是中医的名词,相当于心尖搏动处,其正常搏动应是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若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若按之动微而力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象。
肝胆位于右胁下,正常一般不可及;若其硬化或肿大,癌肿血瘀或疟疾。
肝胆位于右胁内,正常情况下不能扪及,若其肿大且质地不柔,多为癌肿、血瘀或疟疾等。
2、按脘腹
胃脘心下脐大腹,满闷不舒称为痞;
漉漉有声饮停胃,腹痛嗳腐有食积。
疼痛虚实皆可作,拒按属实喜按虚;
腹部胀大原因多,波动为水鼓为气。
胃脘又称心下,有上中下脘之分,胃脘胀满为气滞,胃中漉漉有声,为水饮;脐周围称大腹,腹痛喜按属虚,拒按属实,若腹部胀大,触之有波动感为水鼓,叩之如鼓,为气鼓。
3、按小腹和少腹
脐下小腹侧少腹,膀胱子处肝经区;
痛经徵瘕疝气等,或为气滞或血瘀。

下称小腹,属膀胱和子宫等,两侧称少腹,为肝经所过之区,其痛多见于痛经、徵瘕或疝气等,可因气滞或血瘀等引起。
4、按肌肤与手足
正常肌肤应荣润,不冷不热略带温;
体若燔炭称壮热,久按觉热湿热蒸。
夜热盗汗为阴虚,阳虚血虚手足冷;
若见发热肢厥逆,则为真热假寒证。
按肌肤主要了解其寒热、荣枯、润燥及肿胀等。正常肌肤应荣润光滑,温暖适宜。若触之烫手则为热盛之壮热;病人在发热时,初按肌肤不觉太热,但按久有热往外透的感觉,为身热不扬,为湿温发热之象;体温不甚高,但夜热明显,肌肤灼手,伴盗汗,颧红则为阴虚骨蒸;手足冰冷之人,为阳虚或血虚;发热时四肢厥冷为真寒假热,是邪热内盛,阳气郁闭的现象。
肌肤肿胀水或气,气肿按之随手起;若为阳虚水液停,按之不起如按泥。
肌肤肿胀有气肿与水肿之分,气肿为气机郁滞造成,其肿按这随手起;水肿为阳虚,气化失司,水液内停所致,其肿按之如泥,凹陷较难恢复。
前臂内侧称尺肤,古人诊病常常取;凉为阳虚灼为热,枯糙如鳞津血虚。
前臂内侧称为尺肤,其变化较其他部位更能反映病理状况,古人常常运用。纹理细腻,有弹性,润泽温和是气血旺盛,精气充足的表现。冰凉为阳虚血虚,热甚为发热,枯燥为津血不足,松弛为气衰等。
手足心热为阴虚,儿童见之热在腹;手背热甚为外感,手心热甚里热居。
手足心热为阴虚五心烦热,但手心还可反映腹内情况,小儿见之则多为食积腹中有热。手背热甚于手心,为外感发热,手心热于手背则为里热证。
5、按俞穴
俞穴随经遍全身,疾病之时有反应;
或为条索或结节,按之酸麻胀感甚。
胃病胃俞足三里,肝病肝俞与期门;
胆痛胆俞阳陵泉,举此几例来说明。
按俞穴是按压身体上某些特定穴位,以了解这些穴位的变化与反应,从而推断内脏的某些疾病。疾病之时,会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出现条索或结节状物,按之有明显的酸麻胀感。例如胃病在胃俞穴和足三里穴压痛明显,肝病在肝俞和期门穴压痛明显,胆痛在胆俞和阳陵泉压痛明显,肺病可在肺俞穴摸到结节等,依此类推。

第五章、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为大纲,四诊资料再分详;
表里辨别病部位,寒热辨别病性状;
虚实邪正来对比,阴阳辨证为总纲;
寒者热之热者寒,虚补实泻细推量;
在表发汗里清泄,指导治疗效果良。
八纲辨证指的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不同的证候,它是把四诊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简化繁杂的症状,从中找出共性,从而确定其病性等,为其他辨证提供依据,所以,它

是介于四诊与脏腑辨证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其他辨证的一个基础。
表里辨别疾病的部位,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辨别邪正的盛衰,阴阳为总纲。八纲对把握辨证的大方向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一)表里辨证
表证特指外感病,邪在肌表病尚轻;
发热恶寒同时见,项强头痛又身疼。
脉浮正气趋向表,苔薄邪尚未入深;
风寒风热有不同,辛温辛凉要分明。
表证有广义狭义之分,不过八纲中的表证一般指其狭义的定义既外感病。外邪侵犯人体,先侵犯肌表,停留在肌腠之间,这个阶段称之为表证,其症状特点为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脉浮、苔薄,根据感邪的不同,有风寒,风热等之分。
里证范围非常广,表证除外皆可讲;
成因大致分三类,症状繁多难收详。
壮热神昏便不通,咳喘心悸与腹胀;
总之脏腑有损害,清里除邪可安康。
里证的范围非常广,除了表证之外都可以称之为里证。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外感表证不解入里所形成;二类是外邪不经表证而直接侵犯,称为直中;三类是因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引起的疾病。所以,其症状非常复杂,不便列举,就其表证入里这类而言,其症状与表证时有不同,表现为壮热、神昏、小便黄、大便不通,此外还可有内脏系统的功能障碍的一些变化。
(二)寒热辨证
寒证恶寒又喜暖,面色晃白卧也蜷;
痰涎清稀小便多,苔白脉迟或紧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证主要表现为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热证发热喜冷饮,面红目赤躁不宁;
痰痰涕稠苔亦黄,溺赤便结脉数频。
热证主要表现为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三)虚实辨证
虚证阴阳气血虚,先天后天有不足;
神疲气短面无华,舌嫩苔少脉也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其症状涉及阴、阳、气、血等方面,总的来讲,表现为神疲少力,面白无华,心悸气短,便溏,舌质淡嫩,少苔,脉无力。
实证正盛邪气实,痰瘀水饮与宿食;
腹胀便闭呼吸粗,舌老苔厚脉沉实。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痰饮、水湿、瘀血等)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症状也很多,主要为发热,腹胀痛拒按,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四)阴阳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