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行政文化_推进廉政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廉政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搞好廉政建设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而行政文化作为行政管理之魂,深刻地影响着行政管理的各方面。因此,搞好廉政建设,首先必须创新行政文化。本文分别从行政观念、行政伦理文化、行政制度文化、行政组织文化的创新等方面,对如何以行政文化创新推进廉政建设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行政文化行政观念行政伦理文化行政制度文化行政组织文化创新廉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引言

廉政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复杂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腐败就是利用公共权力为自己谋私利,是剥削阶级共生的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腐败是一种官僚主义的思想及行为,与我国几千年封建传统行政文化紧密相连。传统的行政文化固然包含着很多廉政的思想,如民本、民主、廉政等观点,但同时其中一些消极的行政文化,如“官本位”、

人治、集权、专制等,不仅在传统社会中滋生贪污腐败现象,并且成为现代行政部门腐败思想和行为最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因此,防腐倡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行政文化建设,进行行政文化创新。

行政文化是行政组织或行政人员在长期的行政活动中形成的行政观念、行政心理、行政价值、行政道德等的综合体,是适应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并且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对行政管理其它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廉政建设中,行政文化都发挥着巨大的潜在作用。目前,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和政治体制转轨,“入世”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弘扬和继承传统优秀的行政文化,同时借鉴发达国家行政文化的先进理念,融入当今时代特征,创新行政文化,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行政文化,推进我国廉政建设。

笔者认为,行政文化的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观念的创新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官本位”、“权本位”

的等级观念,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陈腐的社会意识。在古代社会,这种观念导致人们不择手段地求官、保官、以官牟利。“官本位”观点衍化出“官有九品,人有九等”的等级观念、特权观念,认为官贵而民贱,官吏享有特权,可以得到一般人得不到的利益。整个社会以官为贵,以官为荣,当官与否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并以官职的大小划分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官员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与中心。这种体制有权对社会经济活动和物质资源进行完全控制,有权将国家税收大量消耗于官僚公私消费,因此做官是封建社会中获得财富的保证和最快捷的途径。"升官"和"发财"总是连在一起,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思维定式。

至今,“官本位”

的等级观念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仍然普遍存在。由“官本位”衍生出来的官僚主义、家长作风、特权现象,使领导者高高在上,成为组织和权威的化身。同时,这些思想和观念也阻碍了行政人员的分流。如果某些行政人员被分流,在本

人或他人看来,必然是一种权力、

地位以及利益的丧失。于是他们就会通过各种手段、运用各种关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腐败问题极易产生。因此,要反对腐败,首先就要彻底消除“官本位”

的等级观念。现代行政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力为公众和社会服务,服务观念成为行政行为的主要内涵。服务型行政文化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文化的特色。行政活动不可能没有领导色彩,但如果只存在单一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就可能改变社会主义行政的性质。当政府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行政控制着所有的资源时,这种单向关系的存在是可能甚至必然的。然而,当社会本身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力量时,官本位的基础就会削弱,对政府如何适应社会本身的需要与变化,如何为社会服务就会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文化价值观念多元、政治文化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过渡之时,与之相应的行政文化必定也要由官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在市场化过程中,转换政府的职能,强调政府能力的有限性,要求政

创新行政文化,推进廉政建设

李思颖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0054)

[作者简介]李思颖,,女,四川乐山人,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行政管理在读研究生。

2006年第2期No.22006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JournalofSichuanEconomicManagementInstitute

总第56期

SumNo.56

府增强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已经成为目前中国行政文化变革的方向。

行政机关是服务机关,是全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代表者和全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维护者,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公共利益。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官员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是牟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应当具有“公仆”的观念,牢固树立服务于社会,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责任感,这是现代行政文化的基础,也是廉政建设的前提条件。

二、行政伦理文化创新

行政伦理,也就是关于"治国"的伦理。它是国家机构和全体公职人员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在公共行政领域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总称,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也包括作为群体的各级国家机构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行政伦理观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在公共行政中关于行政伦理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在根本价值的层面上影响或指导着每一位公职人员的行政行为。

汲取我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治国安民”的清官廉政思想的精髓,在德治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传统下,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重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行政伦理文化。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儒学的核心之一是“礼”。"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共同遵循的礼节仪式,倡导一种道德伦理的社会,要求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中极力维系一种平衡和谐的秩序。而中国几千年小农经济和家庭本位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农业-宗法”式的社会结构。在古代社会,这种社会结构导致的血缘宗法关系渗透在统治阶级群体中,则形成了“任人唯亲”的封建统治,产生了“裙带”关系的复杂人情网。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封建行政伦理文化仍然影响着行政主体的行政心理。政府部门的官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个人的私情、裙带亲疏关系便成了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从而产生“开后门”、“拉关系”、行贿受贿、徇私枉法等行为,造成腐败之风和宗派主义盛行。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结晶。从本质意义上说,"以德治国"中的"德"首先是指领导干部、国家机构的广大公职人员自身的道德建设,即行政伦理建设。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必须抓住“德”这个中心,加强行政机关公职人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从主观上遏制腐败思想。

三、行政制度文化创新

行政制度文化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它直接影响其他行政文化要素的性质和功能。一直以来,许多为我国政府推崇的民主、法治、廉政等价值并没有很好的内化为实际指导行政人员行为的价值观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配套的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跟上。因此,要加强廉政建设,实现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就必须重塑行政制度文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行政制度文化。

1、建立公正的法治行政文化。以法律作为行政管理的唯一准绳,通过法律的治理获得公正的社会秩序。

人治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庞大的统治阶层的系统中,运作的规则以及执行行政职能的原则不是按照法律法规,而是按照人的主观思想和意志,即人治。以君主为首的一批统治者,按照个人意志去行使治理国家、安抚民众的权力,形成个人至上的人治体制。这种权力带着极大的个人色彩,人的主观随意性很大。在没有法制或者法律没有约束力的社会,统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行事,可以利用职权肆意妄为,贪污、腐败等行为也就由此而产生。而今,这种人治的思想及行为成为了我们发展依法治国的重大阻力之一。一些部门的干部按照个人的意志去行使权力、解决问题,贪赃枉法、践踏法律、公然违纪,同目前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依法治国、廉政建设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必须克服和根除这种人治的封建行政文化残余。

目前正在建设的法治型行政文化,是行政正规化、科学化、程序化、法治化的文化体现。法治行政文化包含下述两方面涵义:一方面是行政主体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把法治约束变成自身行为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是行政对社会的管理,以制订、执行法律法规为核心,严格禁止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随意干预。法治行政文化强调法的至上性,要求制订完善的法规,对各种行政权力明确界定,对权力拥有和运行的合法性进行严格规定,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政策多变、政府机构对社会经济运行任意干扰、贪污腐败成风等现象,都是法治不健全、法治行政文化不发达的表征。只有走出片面的人治型行政文化的漩涡,使法治文化原则普及于全社会,才能保证行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

2、树立开放的民主参与式行政文化。实现政务公

2006年第2期

・20・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JournalofSichuanEconomicManagementInstitu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