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炉底温度急剧升高护炉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炉炉底温度急剧升高护炉实践

八钢1号高炉是1992年4月大修投产,炉容由255m3扩到350m3。距今已有16年零8个月,单位有效容积产铁量已达14834.29t/m3,是国内目前使用寿命较长的高炉。2008年底炉体温度开始升高,最高突破540℃。为此采取一系列护炉措施,炉底温度逐步下降,实现高炉安全稳定运行,下面介绍此次的护炉实践。

1号炉底炉为2层厚度为346mm炉底保护砖,4层厚度为347mm的碳砖,18根Φ70×6mm 的水冷管构成。底温度有3个测温点,在炉底碳砖与炉底水冷管之间的碳捣层中间,分布在同一平面。炉底温度1在14#风口的下方,插入深度为1.2m,原设计深度为2.2m,因热电偶坏,套管变形,新更换的热电偶只能插入到1.2m位置;炉底温度2在5#风口下方,插入深度为3.5m至炉底中心;炉底温度3在10#的下方,插入深度为1.45m,原设计深度为2.2m,因热电耦坏,套管变形,新更换的热电耦只能插入到1.45m位置。炉底温度1在铁口的下方,也是炉底的三个测温点中最高的,也是波动变化最大的,故将该点定为炉底温度控制点,控制区间为470℃~500℃。

2008年12月,炉底温度1开始升高,12月8日升高至530℃,将生铁的一级品从30%提到60%,炉底温度得到控制,12月21日炉底温度1突破540℃,并开始加速上升,将生铁含硅从0.5%逐渐提到1.2%,生铁的一级品提到100%,未能阻挡炉底温度加速升高之势,12月28日升到590℃,被迫休风凉炉。随后通过一系列护炉措施,炉底温度1降到500℃以下,达到炉底温度可控。

护炉实践:

1.提高一级品率,提高含硅量

12月8日生铁一级品率从30%提高到60%,12月21日生铁一级品率提到100%,减少铁水对炉缸炉底的冲刷、侵蚀;12月21日生铁含硅从0.5%逐渐提到1.2%,高炉温铁水中石墨碳析出沉积护炉缸炉底。

2.增加冷却强度

12月21日炉底水冷管水压从0.48MPa提高到0.54MPa,增加进水量,提高冷却强度;12月31日利用计划检修机会,将炉缸炉底水温差超标的三联、双联冷却壁拆连成单进单出,加强冷却。

3.加钒钛铁精粉

12月28日开始生产含钒钛烧结矿,12月30日入炉,每批矿配加1500吨,矿批重为8吨,吨铁入炉钛负荷为4.86kg/t。利用钛与C、N生成高熔点物质,富集在炉缸、炉底来护炉。

4.降低冶强堵风口

产量从1100t/d逐渐减到700t/d,冶强从1.16t/m3降到0.93t/m3。堵了4个风口,分别是铁口上方的1#,14#风口和铁口对面的二个风口。堵铁口上方的二个风口是为了增加铁口深度,堵完后铁口深度从1.2m提高到1.4~1.5m。冶强降低后,因堵风口,鼓风动能从32000J/s 提高到45000J/s,减少炉缸中的死料柱,有利于增加炉缸的透液性,减少炉缸的环流和底流,减少铁水对炉缸炉底的冲刷和侵蚀。

5.使用含钛炮泥

从炉底的三个测温点来看,铁口区域的侵蚀最严重。1月4日开始使用含钛炮泥,炮泥中配加20%含钛12的铁精粉,塑性值控制在110~140,要求易打入铁。加泥方法:先加正常炮泥,加完后打到炮嘴,将炮嘴的炮泥掏出20mm,塞入一节含钛炮泥,约10kg,长期加入。这样加含钛炮泥的优点是:不会对铁口的深度造成影响,也不会造成铁口难开,因为只加在炮嘴处,对炮膛没有影响。每天从铁口加入的钛量为4.32kg,通过加入钛炮泥,增加铁口区域的含钛量,有利于铁口区域钛的富集。

6.增加炉底温度检测点

12月31日对炉底温度1测温孔,分别在500mm,800mm位置放置2个热电耦,对炉底温度3测温孔,分别在500mm,800mm,1200mm位置放置3个热电耦。炉底温度2下方为炉底水冷管的出水,不便安装。通过炉底同一深度温度的比较,发现炉底的侵蚀是不均匀的,给护炉提供参考。

7.炉壳测温

看水工对风口下方炉壳定期巡检,主要测炉壳温(用测温枪)是否正常,炉壳是否开裂,有无煤气泄漏,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规定当炉底温度在500℃以下每班1次;炉底温度在500℃~540℃每班2次;炉底温度在540℃~550℃每班3次;炉底温度在550℃以上每小时1次。12月29日巡检发现14#风口弯头的拉杆锚座拉开,以及铁口下方炉壳开裂,及时休风焊补,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8.加强原燃料过筛管理

通过加强原燃料的过筛管理,及时清筛,保证炉况顺行,炉缸中心活跃,增加炉缸的透液性。

效果:

采取通过一系列措施后,炉底温度1逐步下降,2009年1月15日降到500℃以下,达到正常水平。炉缸冷却壁平均水温差从1.4℃下降到1.0℃,炉低冷却壁平均水温差从1.6℃下降到1.03℃,护炉期间的冶炼指标均达到要求。

护炉效果分析:

(1)钛护炉效果明显。炉温越高,钛的还原越高,越有利于护炉,铁水中含钛在0.1%以上就有较好的护炉效果。

(2)护炉期间必须冶炼优质低硫生铁,铁水中的硫对炉缸的侵蚀能力大,若放松对生铁硫的控制,会大大减弱其它措施的护炉效果和作用。

(3)使用含钛炮泥,从炮嘴加入,对降低铁口区域温度有效,可长期使用。

(4)在大幅降低冶强时,采用堵风口,提高鼓风动能,有利于炉况顺行,炉缸活跃,有利于护炉。堵温度较高部位上方的风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5)炉况的顺行,炉缸的活跃是护炉的保证,可以根据炉底温度的分布情况适当调整鼓风动能。若炉底边缘温度高,可适当增加鼓风动能;若炉底中心温度高,可适当减小鼓风动能。

(6)组织好炉前出铁工作。护炉期间炉温高,又因铁水含钛高,铁水粘,易粘铁沟。大大增加了炉前劳动强度。要保证出铁次数,每炉铁理论铁量控制在一罐铁水的罐容内,对罐容大的铁水罐,每炉只出一罐铁水,出铁时及时用引流棒化铁沟。尽量减少炉前劳动强度,是保证正常出铁的关键,也是护炉工作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