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2 这一观点笔者在朱光潜先生文章5日记 ) ) ) 小品文略谈之一6 中受到启发, 该文初 载 1948 年 3 月 1 日5天津民国日报6 , 后收入5朱光潜全集6 第 9 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358- 362 页。
1 2 2 刘知几: 5史通#二体第二6 。
) 213 )
1关键词2日记; 日记体文学; 日记体散文; 日记体小说 1中图分类号2I0561文献标识 码2A1文章编号21002- 1698( 2002) 03- 0212- 12
日记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文体, 不论作家或一般民众, 不论古代或今天, 都有 许多人写日记。近现代以来, 更有一些作家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进行创作, 写出了 不少著名的日记体散文和小说。然而, 由于受以往文学理论思维定势的束缚, 很 少有人从文体学的角度, 对日记及日记体文学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尝试探讨日 记的渊源、特点、价值及日记体文学的种类和特征, 意在抛砖引玉, 并请专家指 正。
从文体变迁的角度看, 在编年纪事之后和日记起来之前, 还有一种过渡的体 裁, 那就是笔记。/ 笔记0两字, 本指执笔记叙而言。在中国, 许多零星琐碎的私 家著述, 大约都可以归到笔记一类。早期的像5 论语6、5韩诗外传6、刘向的5说 苑6、刘义庆的5世说新语6等, 唐朝以后的像孙光宪的5北梦琐言6、苏轼的5东坡 志林6、叶梦得的5石林燕语6、张岱的5陶庵梦忆6、王士 的5池北偶谈6、俞樾的 5春在堂随笔6之类, 都是随时记载, 日积月累, 是笔记而又近于日记的著述。西 方的情形也大体如此。日常记事多起于/ memoirs0( 这个英文词可译为备忘录、 也可译为回忆录、自传) , 如古罗马大 将军凯撒( Caesar ) 的5备 忘录6 ( Comment aries) , 记叙他自己所经历的战争情况, 可算是最早的例子。十六世纪以后, 西 方写备忘录或随感录的风气较盛。许多政治家或文艺家等, 为了以后写自传式 的回忆录, 都于平日坚持写备忘录。还有一些文人学者等经常写些随感录、谈话 录, 如本#琼森 ( Ben Jonson) 的5发 现录6 ( Discoveries) 、威 廉#布莱 克 ( William Blake) 的5笔记6( Not e- Book) 、爱克曼( Eckermann) 的5 歌德谈话录6( Gespr¾che mit Goet he) 等, 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备忘录、随感录、谈话录, 实际上也是近 于日记的著述。
1 1 2 陆游: 5老学庵笔记6 卷三。 1 2 2 罗大经: 5鹤林玉露6 卷十。 1 3 2 据 O xford English Dict ionary( 5牛津大词 典6 ) , 英文里/ 日记0 这 个词( diary, day- book ) 的 最早 例句是在十六世纪末, 但寥寥无几, 到十七世纪, 尤其是十七世纪中后期, 才大量出现。 1 4 2 Emile Legouis and Louis Cazamian, A H istory of Engli sh L it eratu re ( Eng . t r . ) , D ent , 1971, p. 680.
二Baidu Nhomakorabea
日记的主要特点就是面向自己进行写作, 它是一种最纯粹、最隐秘的私人著 述, 其本意不仅无心传世, 而且担心别人窥探。正因为日记只是面对自己的灵魂
1 1 2 C. V. W edgwood, Sev en teenth Cent ury Engli sh L it eratu re, O xford U n iversit y Press, 1956, p. 105.
在西方, 虽然/ 日记0一词出现较早, 如希腊的/ ephemeris0( 日记) , 主要是官 员记载军队行动和国王起居; 罗马的/ diarium0( 日记) , 只是记录奴仆的配给账 目, 它们都与后来的日记( diary) 相去甚远, 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西方纯粹由 个人写的日记, 最早大概起于文艺复兴时期, 法国流传下来两部最早的日记就是 当时的产物。这两部日记都不知道作者姓名, 一部的作者是一位牧师, 另一部的 题名是5一位巴黎市民的日记6。写日记的风气, 直到十七世纪才在英国及其他 西方国家逐 渐兴盛 起来。1 32 英国 两位 极著名 的/ 日记家0 ) ) ) 约翰# 伊夫林 ( John Evelyn) 和塞缪尔#佩皮斯( Samuel Pepys) , 都生活在这个时期。
作者简介: 钱念孙( 1953 ) ) ,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212 )
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
一
日记可说脱胎于编年纪事体史书 1 12, 这在中国和西方都不例外。 中国古代有专门官员负责史事。郑玄便有/ 太史记言, 内史记行0之说。他 们记史的方法, 大半是遇到一件事发生, 随时据实直录, 一事一条, 如登流水账, 先后次第依年、月、日时间顺序安排, 这就是编年纪事。正如刘知几论述编年纪 事的特点所说: / 系日月而为次, 列时岁以相续, 中国外夷, 同年共世, 莫不备载其 事, 形于目前。0 1 22 经孔子删定的5春秋6, 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编年纪事体 史书。随后的5左传6、5竹书纪年6、5汉纪6、5 后汉纪6、5资治通鉴6等, 均是这种 体裁的典范。至于唐代温大雅撰5大唐创业起居注6、韩愈撰5顺宗实录6, 以及后 来的5明实录6、5清实录6等, 由于也是按年、月、日时间次第记载人物言行和历史 事件, 这种/ 起居注0和/ 实录0实际上也属编年纪事体史书。与中国最早的史乘 是编年纪事一样, 西方各国的历史著述也多起于/ Chronicles0( 即编年纪事) 。如 著名的5盎格鲁 ) 撒克逊编年纪事6( Anglo - Saxon Chronicle) , 从公元 7 世纪直 至 1154 年, 逐年逐月逐日记载了英国中世纪的历史, 就是英国现存的最早的史 书。不过, 这部史书与中国古代史著出于朝廷史官不同, 它主要成于中世纪寺院 的僧侣之手, 作者不是以官方身份而是以私人资格记录国家大事的。 如果说, 以官方身份写成的编年纪事可名之为/ 国家日记0, 那么, 以私人资 格写成的编年纪事则几乎可说就是/ 日记0。但是, 它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日 记又有一个重要区别: 编年纪事以一个国家为中心, 如5春秋6中的/ 我0实际上是 指鲁国; 而日记以作者个人为中心, 其中的/ 我0只是作者自己。这种/ 中心0的不 同, 会给史事的记载带来或大或小的差异, 因为不同的记录者必然自觉或不自觉 地赋予史事不同的色彩。这一点, 现代语言符号学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已作了 透彻的研究和阐释。当然, 日记作者记自己每日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可能是私人 琐事, 也可能是国家大事, 但即便这样, 仍与编年纪事存在明显的差异。编年纪 事由于以国家为中心, 一般不记私人琐事, 纵或偶然破例, 也必因为私人琐事有 关国家大事; 而日记由于以个人为中心, 一般主要不记国家大事, 倘若记到国家 大事, 也是以个人的眼光去看, 或者事件直接间接地与自己有关。这与编年纪事 体史书专注记载国家大事, 终究大不相同。
) 215 )
学术界 2002. 3#学者专论
说话, 所以能毫无顾忌, 畅所欲言, 赤裸裸地写出事情的真相和表达真实的情感。 近代以来, 前人日记之所以被人们重视, 关键在于它往往比其他流传下来的文字 资料/ 率真0, 能够更真实、更鲜活地反映事物或人物的原貌。
英国十七世纪的塞缪尔#佩皮斯( Samuel P epys) , 从 1660 年 1 月 1 日开始, 到 1669 年 5 月底因目力衰退而停止, 共记了 10 年日记。为了保密, 他不仅从来 没有向任何人说过自己记日记, 一直很谨慎地把日记作为绝密文件收藏, 而且运 用当时人很陌生、后人须经一番研究才能认出的速记符号写日记, 仿佛深怕人知 道其中写了什么拿出去公布。佩皮斯 1703 年去世后, 他的家人将其书籍等遗物 赠给了他的母校莫特林学院( Mot ely College) 其中也包括他的六本日记。直到 一百多年后, 人们在莫特林学院图书馆才注意到佩皮斯的日记本, 由当时一位大 学生约翰#史密斯( John Sm yth) 花了三年时间才将近乎密码式的速记符号翻译 出来, 于 1825 年印行问世。
为什么日记及回忆录等记载个人真实生活的著述, 在十七世纪英国及其他 西方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突然冒出一批, 并从此延续不断? 有的学者解释说: 这 是因为人们/ 想把自己一生的事迹告诉别人, 想记录下时代变化多端的特色, 在 这个时代, 个人抛掉了以往约束着自己的枷锁, 因而产生了大量回忆录及日记, 以致成为此后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久性的特点0。1 42还有的学者说: / 这种新的、
5学术界6 ( 双月刊) 总第 94 期, 2002. 3 ACA DEM ICS IN CHIN A
N o. 3 M ay. 2002
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
o 钱念孙
(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1摘要2日记的远祖是编年纪 事体史 书。在编年 纪事之 后和日 记兴起 之前, 笔记是 其间过渡的体裁。日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 在西方则产 生于 16 世纪英国。日 记与一般备忘录和随感录的重要区别, 除标明年月日时间要素外, 更在于它 是个人秘密 的保存, 是自己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日记 体文学 大致可 分日记 体散文 和日记体 小说两 类。日记体散文所写多半确有其人其事, 只不过进行了文学的提炼和 润色; 而日记体小 说所写的人和事, 却完全可以跳出事实 的框框, 进行 创造性 虚构, 塑造 出全新的 艺术形 象。文章从中西比较的角度, 对日记和日记体文学作了自己的探讨和分析。
) 214 )
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
不受抑制的( uninhibit ed) 表现力, 产生了十七世纪中末叶的大量的日志、杂记和 私人日记0。1 12这表明, 正是经过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人们摆脱了种 种禁锢和束缚, 思想活跃, 个性伸展, 日记及回忆录才得以大量涌现。在中国, 日 记直至清朝中后期才引起人们重视, 作为一种新的图书品类被选刊印行, 这是否 与当时国门逐渐打开, 受到西方风气的影响有关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比较文学 研究的课题, 深入探究, 也许确实能发现两者之间/ 事实的联系0。
然而, 这些作品近于日记却毕竟不是日记。其原因在于: 一, 它们多数不标 明年、月、日, 少了日记的一个要素。二, 即便有的标了日期( 如爱克曼的5歌德谈 话录6) , 它们也多半是作者的存心著述, 是有意写给别人看的; 而日记则是个人 秘密的保存, 是自己与自己灵魂的对话, 是自己隐秘情感的宣泄, 许多时候决不 愿意让别人窥视。这是日记与一般备忘录、随感录之类作品最重要的区别, 也是 日记的本质特征所在。
学术界 2002. 3#学者专论
编年纪事产生很早, 但日记兴起较晚。在中国, 就笔者所知, 南宋大诗人陆 游所撰5老学庵笔记6, 可能最早使用/ 日记0 一词, 其句云: / 黄鲁直有日记, 谓之 家乘, 至宜州犹不辍书。0 1 12 随后罗大经在5鹤林玉露6 中也说: / 山谷晚年作日 录, 题曰-家乘. 0。1 2 2 由此可知, 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曾长期坚持写日 记, 并名之为/ 家乘0, 这可能是见诸记载的中国私人日记之始。可惜遍查5豫章 黄先生文集630 卷, 未见其家乘只言片语。想来黄庭坚及其文集编者, 均以为日 记不属正儿八经的著述, 不值得收入文集。这种状况, 直到清朝中叶都没有改 变。当时编修规模庞大的5四库全书6, 将前人各种著述分门别类尽量收录, 堪称 历代著作的总汇集。但笔者搜查日记可能隶属的类别, 如子部杂家类、史部杂史 和传记类、集部别集类等, 都没有/ 日记0一目, 可见直到清朝乾隆晚期, 人们仍然 不重视日记, 认为日记没有什么流传价值。日记在中国被印行, 比较为人们知道 的大概要算陆清献公( 陇其) 日记、钱大昕竹汀日记( 其实这几种实在是论学笔 记, 与寻常日记有别) 、曾文正公( 国藩) 日记、李文忠公( 鸿章) 日记、李兹铭5越缦 草堂日记6等, 这都已经是清朝中后期的事了。
1 2 2 刘知几: 5史通#二体第二6 。
) 213 )
1关键词2日记; 日记体文学; 日记体散文; 日记体小说 1中图分类号2I0561文献标识 码2A1文章编号21002- 1698( 2002) 03- 0212- 12
日记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文体, 不论作家或一般民众, 不论古代或今天, 都有 许多人写日记。近现代以来, 更有一些作家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进行创作, 写出了 不少著名的日记体散文和小说。然而, 由于受以往文学理论思维定势的束缚, 很 少有人从文体学的角度, 对日记及日记体文学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尝试探讨日 记的渊源、特点、价值及日记体文学的种类和特征, 意在抛砖引玉, 并请专家指 正。
从文体变迁的角度看, 在编年纪事之后和日记起来之前, 还有一种过渡的体 裁, 那就是笔记。/ 笔记0两字, 本指执笔记叙而言。在中国, 许多零星琐碎的私 家著述, 大约都可以归到笔记一类。早期的像5 论语6、5韩诗外传6、刘向的5说 苑6、刘义庆的5世说新语6等, 唐朝以后的像孙光宪的5北梦琐言6、苏轼的5东坡 志林6、叶梦得的5石林燕语6、张岱的5陶庵梦忆6、王士 的5池北偶谈6、俞樾的 5春在堂随笔6之类, 都是随时记载, 日积月累, 是笔记而又近于日记的著述。西 方的情形也大体如此。日常记事多起于/ memoirs0( 这个英文词可译为备忘录、 也可译为回忆录、自传) , 如古罗马大 将军凯撒( Caesar ) 的5备 忘录6 ( Comment aries) , 记叙他自己所经历的战争情况, 可算是最早的例子。十六世纪以后, 西 方写备忘录或随感录的风气较盛。许多政治家或文艺家等, 为了以后写自传式 的回忆录, 都于平日坚持写备忘录。还有一些文人学者等经常写些随感录、谈话 录, 如本#琼森 ( Ben Jonson) 的5发 现录6 ( Discoveries) 、威 廉#布莱 克 ( William Blake) 的5笔记6( Not e- Book) 、爱克曼( Eckermann) 的5 歌德谈话录6( Gespr¾che mit Goet he) 等, 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备忘录、随感录、谈话录, 实际上也是近 于日记的著述。
1 1 2 陆游: 5老学庵笔记6 卷三。 1 2 2 罗大经: 5鹤林玉露6 卷十。 1 3 2 据 O xford English Dict ionary( 5牛津大词 典6 ) , 英文里/ 日记0 这 个词( diary, day- book ) 的 最早 例句是在十六世纪末, 但寥寥无几, 到十七世纪, 尤其是十七世纪中后期, 才大量出现。 1 4 2 Emile Legouis and Louis Cazamian, A H istory of Engli sh L it eratu re ( Eng . t r . ) , D ent , 1971, p. 680.
二Baidu Nhomakorabea
日记的主要特点就是面向自己进行写作, 它是一种最纯粹、最隐秘的私人著 述, 其本意不仅无心传世, 而且担心别人窥探。正因为日记只是面对自己的灵魂
1 1 2 C. V. W edgwood, Sev en teenth Cent ury Engli sh L it eratu re, O xford U n iversit y Press, 1956, p. 105.
在西方, 虽然/ 日记0一词出现较早, 如希腊的/ ephemeris0( 日记) , 主要是官 员记载军队行动和国王起居; 罗马的/ diarium0( 日记) , 只是记录奴仆的配给账 目, 它们都与后来的日记( diary) 相去甚远, 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西方纯粹由 个人写的日记, 最早大概起于文艺复兴时期, 法国流传下来两部最早的日记就是 当时的产物。这两部日记都不知道作者姓名, 一部的作者是一位牧师, 另一部的 题名是5一位巴黎市民的日记6。写日记的风气, 直到十七世纪才在英国及其他 西方国家逐 渐兴盛 起来。1 32 英国 两位 极著名 的/ 日记家0 ) ) ) 约翰# 伊夫林 ( John Evelyn) 和塞缪尔#佩皮斯( Samuel Pepys) , 都生活在这个时期。
作者简介: 钱念孙( 1953 ) ) ,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212 )
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
一
日记可说脱胎于编年纪事体史书 1 12, 这在中国和西方都不例外。 中国古代有专门官员负责史事。郑玄便有/ 太史记言, 内史记行0之说。他 们记史的方法, 大半是遇到一件事发生, 随时据实直录, 一事一条, 如登流水账, 先后次第依年、月、日时间顺序安排, 这就是编年纪事。正如刘知几论述编年纪 事的特点所说: / 系日月而为次, 列时岁以相续, 中国外夷, 同年共世, 莫不备载其 事, 形于目前。0 1 22 经孔子删定的5春秋6, 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编年纪事体 史书。随后的5左传6、5竹书纪年6、5汉纪6、5 后汉纪6、5资治通鉴6等, 均是这种 体裁的典范。至于唐代温大雅撰5大唐创业起居注6、韩愈撰5顺宗实录6, 以及后 来的5明实录6、5清实录6等, 由于也是按年、月、日时间次第记载人物言行和历史 事件, 这种/ 起居注0和/ 实录0实际上也属编年纪事体史书。与中国最早的史乘 是编年纪事一样, 西方各国的历史著述也多起于/ Chronicles0( 即编年纪事) 。如 著名的5盎格鲁 ) 撒克逊编年纪事6( Anglo - Saxon Chronicle) , 从公元 7 世纪直 至 1154 年, 逐年逐月逐日记载了英国中世纪的历史, 就是英国现存的最早的史 书。不过, 这部史书与中国古代史著出于朝廷史官不同, 它主要成于中世纪寺院 的僧侣之手, 作者不是以官方身份而是以私人资格记录国家大事的。 如果说, 以官方身份写成的编年纪事可名之为/ 国家日记0, 那么, 以私人资 格写成的编年纪事则几乎可说就是/ 日记0。但是, 它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日 记又有一个重要区别: 编年纪事以一个国家为中心, 如5春秋6中的/ 我0实际上是 指鲁国; 而日记以作者个人为中心, 其中的/ 我0只是作者自己。这种/ 中心0的不 同, 会给史事的记载带来或大或小的差异, 因为不同的记录者必然自觉或不自觉 地赋予史事不同的色彩。这一点, 现代语言符号学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已作了 透彻的研究和阐释。当然, 日记作者记自己每日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可能是私人 琐事, 也可能是国家大事, 但即便这样, 仍与编年纪事存在明显的差异。编年纪 事由于以国家为中心, 一般不记私人琐事, 纵或偶然破例, 也必因为私人琐事有 关国家大事; 而日记由于以个人为中心, 一般主要不记国家大事, 倘若记到国家 大事, 也是以个人的眼光去看, 或者事件直接间接地与自己有关。这与编年纪事 体史书专注记载国家大事, 终究大不相同。
) 215 )
学术界 2002. 3#学者专论
说话, 所以能毫无顾忌, 畅所欲言, 赤裸裸地写出事情的真相和表达真实的情感。 近代以来, 前人日记之所以被人们重视, 关键在于它往往比其他流传下来的文字 资料/ 率真0, 能够更真实、更鲜活地反映事物或人物的原貌。
英国十七世纪的塞缪尔#佩皮斯( Samuel P epys) , 从 1660 年 1 月 1 日开始, 到 1669 年 5 月底因目力衰退而停止, 共记了 10 年日记。为了保密, 他不仅从来 没有向任何人说过自己记日记, 一直很谨慎地把日记作为绝密文件收藏, 而且运 用当时人很陌生、后人须经一番研究才能认出的速记符号写日记, 仿佛深怕人知 道其中写了什么拿出去公布。佩皮斯 1703 年去世后, 他的家人将其书籍等遗物 赠给了他的母校莫特林学院( Mot ely College) 其中也包括他的六本日记。直到 一百多年后, 人们在莫特林学院图书馆才注意到佩皮斯的日记本, 由当时一位大 学生约翰#史密斯( John Sm yth) 花了三年时间才将近乎密码式的速记符号翻译 出来, 于 1825 年印行问世。
为什么日记及回忆录等记载个人真实生活的著述, 在十七世纪英国及其他 西方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突然冒出一批, 并从此延续不断? 有的学者解释说: 这 是因为人们/ 想把自己一生的事迹告诉别人, 想记录下时代变化多端的特色, 在 这个时代, 个人抛掉了以往约束着自己的枷锁, 因而产生了大量回忆录及日记, 以致成为此后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久性的特点0。1 42还有的学者说: / 这种新的、
5学术界6 ( 双月刊) 总第 94 期, 2002. 3 ACA DEM ICS IN CHIN A
N o. 3 M ay. 2002
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
o 钱念孙
(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1摘要2日记的远祖是编年纪 事体史 书。在编年 纪事之 后和日 记兴起 之前, 笔记是 其间过渡的体裁。日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 在西方则产 生于 16 世纪英国。日 记与一般备忘录和随感录的重要区别, 除标明年月日时间要素外, 更在于它 是个人秘密 的保存, 是自己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日记 体文学 大致可 分日记 体散文 和日记体 小说两 类。日记体散文所写多半确有其人其事, 只不过进行了文学的提炼和 润色; 而日记体小 说所写的人和事, 却完全可以跳出事实 的框框, 进行 创造性 虚构, 塑造 出全新的 艺术形 象。文章从中西比较的角度, 对日记和日记体文学作了自己的探讨和分析。
) 214 )
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
不受抑制的( uninhibit ed) 表现力, 产生了十七世纪中末叶的大量的日志、杂记和 私人日记0。1 12这表明, 正是经过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人们摆脱了种 种禁锢和束缚, 思想活跃, 个性伸展, 日记及回忆录才得以大量涌现。在中国, 日 记直至清朝中后期才引起人们重视, 作为一种新的图书品类被选刊印行, 这是否 与当时国门逐渐打开, 受到西方风气的影响有关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比较文学 研究的课题, 深入探究, 也许确实能发现两者之间/ 事实的联系0。
然而, 这些作品近于日记却毕竟不是日记。其原因在于: 一, 它们多数不标 明年、月、日, 少了日记的一个要素。二, 即便有的标了日期( 如爱克曼的5歌德谈 话录6) , 它们也多半是作者的存心著述, 是有意写给别人看的; 而日记则是个人 秘密的保存, 是自己与自己灵魂的对话, 是自己隐秘情感的宣泄, 许多时候决不 愿意让别人窥视。这是日记与一般备忘录、随感录之类作品最重要的区别, 也是 日记的本质特征所在。
学术界 2002. 3#学者专论
编年纪事产生很早, 但日记兴起较晚。在中国, 就笔者所知, 南宋大诗人陆 游所撰5老学庵笔记6, 可能最早使用/ 日记0 一词, 其句云: / 黄鲁直有日记, 谓之 家乘, 至宜州犹不辍书。0 1 12 随后罗大经在5鹤林玉露6 中也说: / 山谷晚年作日 录, 题曰-家乘. 0。1 2 2 由此可知, 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曾长期坚持写日 记, 并名之为/ 家乘0, 这可能是见诸记载的中国私人日记之始。可惜遍查5豫章 黄先生文集630 卷, 未见其家乘只言片语。想来黄庭坚及其文集编者, 均以为日 记不属正儿八经的著述, 不值得收入文集。这种状况, 直到清朝中叶都没有改 变。当时编修规模庞大的5四库全书6, 将前人各种著述分门别类尽量收录, 堪称 历代著作的总汇集。但笔者搜查日记可能隶属的类别, 如子部杂家类、史部杂史 和传记类、集部别集类等, 都没有/ 日记0一目, 可见直到清朝乾隆晚期, 人们仍然 不重视日记, 认为日记没有什么流传价值。日记在中国被印行, 比较为人们知道 的大概要算陆清献公( 陇其) 日记、钱大昕竹汀日记( 其实这几种实在是论学笔 记, 与寻常日记有别) 、曾文正公( 国藩) 日记、李文忠公( 鸿章) 日记、李兹铭5越缦 草堂日记6等, 这都已经是清朝中后期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