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根据贸易形式的不同,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相同技术水平的产品之间的双向流 动。
•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技术水平的产品之间的双向 流动,通常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济增长和收入 提高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变得更 加多样化和高端化。这导致 企业需要进口更高质量的同 类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同 时也使其具备出口该类产品 的能力。
05
产业内贸易的政策研究
关税与产业内贸易
要点一
总结词
关税是产业内贸易政策的核心,对产业内贸易具有重 要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关税是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可对国内产业提 供保护,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产业内贸易中, 关税可影响国内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产业内贸易 的水平和结构。
非关税壁垒与产业内贸易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欧盟内 部产业内贸易对欧盟经济也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进 了欧盟内部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就 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业 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有助于提升欧盟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和东亚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日本和东亚产业内贸易概述
日本和东亚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涉及多个领域,包 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东亚经济 的崛起,日本和东亚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也日益密切。
产业内贸易包括相同产品的交换和相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贸易 。这种贸易形式与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交换) 相对应。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成熟产业内贸 易和新兴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背景: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此外,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人先后对此作了探讨分析。

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1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含义: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又叫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

国际1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1953——)于1953年出生于一个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保险公司的经理。

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童年时代喜爱看科幻小说,曾梦想成为一名心理或历史学家。

当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后,他诙谐地说:“有趣的思想与有趣的生活经验丰富关系甚微。

”保罗.克鲁格曼于197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在大学期间主修经济,但他只上了经济学必修课,选的更多的是历史课。

克鲁格曼在经济学领域第一次向传统作出挑战是在1973年春天。

当时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举行了一个关于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讲座,克鲁格曼写了一篇论文,表明汽油的长期需求富有价格弹性,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观点恰好相反。

克鲁格曼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引起了诺德豪斯的关注。

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

在1977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便直接去耶鲁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他作为专业经济学家的研究生涯。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全球经济放缓,全球贸易放缓时被发掘出来的一种新型理论,旨在从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

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如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成功,以及如何建立全球的经济财富。

本文将展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定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而实现的内部贸易。

这种理论有助于政府客观地评估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来调整国际贸易政策,以便更好地满足本国的需求。

二、应用
政府可以利用这种理论来深入了解和识别本国任何产业国际贸易的带来的价值,以及由本国的参与活动带来的风险和耗费。

它也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由于发展本国产业对其他国家所带来的影响。

三、成功案例
产业内贸易理论被成功应用于现实商业环境中。

举例来说,印度政府研究了印度国内的软件行业,并制定了国际贸易政策,来增加印度软件业对全球贸易市场的参与度。

这一成功案例反映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的目标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
总的来说,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以及政策的客观评估;成功案例的反映充分说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此外,政府可以利用此理论加入全球产业,并从中获得财富。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开放分类:产业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学经济贸易编辑词条分享本词条由空间无极限创建,共有6位协作者编辑了6次。

最新协作者:亦韵,陆秋艳,manager,啸然,无忧商务。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其理论的假设前提、相应的理论解释。

对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方式。

纠错编辑摘要目录1 概述2 什么是产业内贸易3 假设前提4 三个发展阶段5 理论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 概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什么是产业内贸易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j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3、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拓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 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者 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计量与测度、政策应用等方面的 问题。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01 理论 的发展历程
03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的研究现状
04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的应用前景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次演示对产业内贸 易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和不足之处,并总结了 未来的研究方向。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产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格鲁贝尔和劳埃德首先 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于产 品异质性、生产要素禀赋相似性和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萨尔瓦多、弗农和克鲁格 曼等经济学家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萨尔瓦多提 出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弗农提出了基于产品异质性的产业内 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则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2、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兴起为产业内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跨 境电商平台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更高效地进行产品展示和交易;数字支付系统的 不断完善,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数字化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3、创新化:未来产业内贸易将更加注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 新、供应链创新等方面。创新将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推动产业内贸易向高质量、 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 和产出的增加。
●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有成本优势,随着少数大厂商逐 渐垄断了整个市场,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成为市场的基本特征。
(2)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给行业内企业带来的产量
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其原因是企业可以获得更方便的外部条件,如交通设 施、信息、资金、人才等。
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2)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增
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3)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
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
1
i 1 n
各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数求得,表
Xi Mi
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1
IIT指数的值介于0到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 么,IIT指数=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IIT指数>0,意味这该国同 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行业内贸易)。IIT指数的值越大,表示 行业内贸易越发达。当出口与进口相等时,IIT指数=1。
●外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 规模。
●典型的外部经济行业通常存在很多小企业,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外 溢
4. 规模报酬
(1)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 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国际贸易学(6)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6)产业内贸易理论
20
图6-5
• 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
• 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 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 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 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因为差异产品的数 目增加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 度也越来越高。 • 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 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 随之确定下来。
7
(4)评价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
•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 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 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 贸易。
22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 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 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 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 同; •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23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
31
三、相互倾销模型
倾销
第七节
新比较优势模型
一、佛莱姆和赫尔普曼模型 二、法尔维和基尔考斯基模型
33
18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 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 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 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眼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内部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生产要素的互补关系,比如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互相补充;另一方面,不同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比如不同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和价格竞争。

产业内贸易理论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其次,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比如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再次,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不仅能够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通过产业内贸易,不同产业之间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最后,产业内贸易理论还涉及了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促进产业内贸易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产业内贸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制定和实施产业内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总之,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他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的特点和原因,继格鲁贝尔之后,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和兰卡斯特等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丰富。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①从静态出发分析;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③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④考虑需求情况。

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与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 i= 1-(Xi-Mi)/(Xi+Mi)式中,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 为该国i产品的进口额。

由式(4—1)可知: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3.5产业内贸易理论

3.5产业内贸易理论
所谓同质产品,指的是那些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 所谓同质产品,指的是那些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 同质产品 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性的商品. 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性的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于 产业间贸易(intertrade)的对象,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的对象,但由于市场 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 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同质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国际 贸易. 贸易. 所谓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 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 所谓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 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 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 的产品,譬如说不同质量档次或品牌的同种产品. 的产品,譬如说不同质量档次或品牌的同种产品.产品的差 别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和垂直差别. 别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和垂直差别.产品的差 别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别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实际上大多数产业内贸易是差别 产品的贸易. 产品的贸易.
产品的差别性分为三种
水平差别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别 水平差别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别 如烟草,化妆品等, 性,如烟草,化妆品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 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技术差别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别处于不同产品 技术差别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别处于不同产品 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 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 )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 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 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别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别 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别, 垂直差别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别,由于发展阶段 投入要素成本等方面的原因, ,投入要素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一个国家往往并不 生产所有质量档次的同种产品, 生产所有质量档次的同种产品,而收入水平等方面 的差别又使得一个国家的居民往往产生对各种质量 档次的产品的需求, 档次的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不同质量档次的同 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

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 H.G.Grubel and P.J.Leoyd)在其《产业内贸易—— 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
外部市场是指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 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 。
4. 1. 2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还是发生在 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性,如
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
4.2.3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 能性条件, 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 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因此, 产业内贸 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 的重要因素。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 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在于消费需求 偏好的多样性。
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南北贸易,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
的贸易,反映了生产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间的 产业内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大约为 30%—40% 。 另一种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反映了生产要素 禀赋程度相似,生产结构也比较接近的产品渐 进性的产业内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大约为60%—70%。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
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 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 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产业间贸易 亦称部门间贸易,即一国或地区出口和进
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 产品。 例如,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等。 产业内贸易 亦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
贸易模式差别的举例说明
假设A和B两个国家, 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 生产汽车和小麦两种产品
1、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汽车不是差异性产品
A国
汽车
小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国 H-O理论的贸易模式
2、汽车产业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部门,汽车 是差异性产品
A国 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 B国
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下的贸易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第0类 -食品和活畜
012345678911021 -第--有皮饮活皮煤动发预邮机革1料的,,物电制政化,类动表焦油机建包工皮物皮煤脂械筑裹产革饮以和及设物并品制外 毛 煤 备 , 无品料的 皮 球 管 按,及其 , 道 实不另他 原 , 物烟说动 料 发类明物 热,的 及并分 照经裂 明处装理置的和毛皮设备,不另说明 000椎000000122222或22233344脂5555555566666666777777电778填8888889992345678985954123456792346783452346789358967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动布肪家充---------------------------无染医精肥初在化橡软纸纺非钢有金肉乳鱼谷蔬糖咖喂杂烟石天软纸纺原金原石天电固动个金一办电电道其家旅服鞋专摄杂特硬金物料或庭制2345678机料药油料级非学胶木,织金铁色属及制(物菜,啡养项草油然木浆织油属油油然流定物别属般公信气路他具游装子业影项殊币,类 类 类 类 类 类 类制油型品化,产及(形塑材制及纸纱属金制肉品不和和糖,(食及种橡及及纤肥矿动,气油或工加工室和机车运及用及,仪制交(非造类设学鞣品香除状料料品木板线矿属品制和是谷水制茶不品烟子胶木废维料砂物石脂植业工业机录械辆输其品衣科器品易金货(的,备非 矿 动 化 按 机 杂天品革膏组塑,及,制和,产品鸟海物果品,包产草和(纸(,及和油,物专机机器音,(设零,服学,和币币,不)不)料和料初制不品纸织制2然植物学原食械项7蛋 洋 制 及 可 括 品 制 含 包 毛 矿 金 植 产 原 油 用 械 械 和 及 仪 包 备 件 手 配 及 设 商 除 (香级品另(浆物品另另2和人哺 品 蜂 可 没 和 品 油 括 条 产 属 物 品 油 脂 机 和 自 音 器 括 , 袋 件 控 备 外 不物燃品料用及制水形,说不的,,说说制)乳 蜜 , 有 筹 果 合 除 和 废 材 及 , , 械 设 动 响 和 气 床 及 制 和 并 ) 包原状不明包文制不明明造油料及分原运品料另括章成另动 香 碾 备 实 成 外 原 料 料 副 成 加 备 资 设 用 垫 上 类 供 无 , 括的说家,品说;、、有类料输物 料 磨 工 和 和 油 制 产 品 工 和 料 备 具 车 用 似 仪 应 按 没 黄厕)明具纸,明) , 的 作 再 其 ( 品 品 或 过 机 处 和 , 辆 容 器 品 实 有 金所脂润关的设()或不燃,, 及 谷 生 他 不 分 的 器 理 仪 巢 ) , 及 , 物 法 矿纸另及滑产制备抛甲 其 物 ) 精 包 馏 零 仪 器 , 床 器 光 定 砂;料不板说光壳 制 ) 梳 括 件 器 及 垫 具 学 货 及油品成蜡明宜除和类 造 羊 煤 , 零 , 产 币 其,食及品清外, 毛 , 不 件 床 品 精以的洗有软 ) 石 另 ( 垫 矿;及)的混钟相体 及 油 说 包 , )准关合表关动其和明括软备物原产物废宝非座工或品具料和料石电垫动水()气及物生不同类或无成行似植脊纱,的物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即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范围涉及到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例如汽车产业内部的零部件贸易、电子产业内部的元器件贸易等。

其次,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贸易规模庞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贸易结构复杂。

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多种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往来,贸易结构复杂多样。

三是贸易方式灵活。

产业内贸易的方式多样,可以采取进口、出口、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贸易活动。

再次,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全球化的推动。

全球化使得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不断增加。

二是分工合作的需求。

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内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三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业内贸易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最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产业内贸易对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内贸易使得各国在同一产业内进行合作和竞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是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念和假设前提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念及假设前提
概念:产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概念 它指同一产业(或部门、行业)内部的差异产品 及其中间产品的国际交换。 假设前提: 假设前提 (1)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2)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3)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4)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q H P G F E D C O yA yB y A B
所需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档。 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 级越高。 两者关系可以用图中的OP来表示。 yA: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yB: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FC:A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范围 HE:B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范围 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就是太过低 劣,是其不能或不愿购买的。 处于品质等级EC和HF之间 的商品不可能成为贸易品 处于品质等级E和H之间 的商品成为贸易品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经历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限三个阶 段。 1、初始期 产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型, 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的比重。对于少数先进国家来说,由于 劳动相对稀缺,工资比较高,因此寻找节约劳动的生产方法是他们从事技术创新 的诱因。另外,这些国家拥有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的和较多的科技人员,所以能 集中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由于资本相对比较丰富,所以 这些国家也能够在研究设备方面投入大量资本,并且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强。正 因为如此,这些国家在这一阶段拥有比较优势,成为新产品的出口国。这在初始 阶段,新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一般品质等级要比已有的商品品质要高,要初始 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爱之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 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

产业内贸易理论读书笔记

产业内贸易理论读书笔记

产业内贸易理论读书笔记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基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区别于李嘉图、俄林等所建立的以劳动生产率、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由“国际产品异质性”、“需求偏好相似”、“规模经济优势”三个原理作为支柱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产品异质性有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习惯的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需求偏好相似使厂商有利于克服由于社会政治制度、政策、文化不同而造成的市场隔离,便于产品进入外国市场,因而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规模经济优势能让可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国家在产品成本方面有竞争优势,有条件占领国外市场而获利,因而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产业内贸易理论指出,各国间基本经济特征的差异只是贸易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已,只要有规模经济存在,即使是两个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同样也可以进行贸易的往来。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出现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国际经贸理论的重要发展。

它的创新之处在于:1.产业内贸易理论修正了传统理论中不符合实际的假设条件首先,传统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而没有规模报酬的递增;产业内贸易理论则从现实世界中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情形出发,论证了在不完全竞争下,只要市场规模能(随贸易)扩大,规模收益就能保持递增。

其次,传统理论假设产品同质,因而实际上只会有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则引用差异产品概念,一方面由此说明规模经济下,各国获得贸易利益的机会,同时也说明了现实国际贸易,尤其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产业内贸易理论从需求方面解释了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许多问题传统贸易理论中,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还是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均主要是从贸易发生因素中供给方面进行考察。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需求方面入手,有效地解释了目前发达国家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60%以上,且发达国家间贸易多为产业内贸易的事实。

收入偏好理论还指出,即使不同地域间要素禀赋条件及生产函数一样,由于需求偏好的区际差异也可引致互利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基本定义
基本定义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 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 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 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 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 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假设前提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有: (1)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2)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3)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4)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 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生背景
概念
假设前提
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 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 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时间及人物: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主要有凡登、迈克利、巴拉
萨、小岛清。

70年代中期以来有林德、波斯纳、弗农、格鲁贝尔、劳埃德、戴维斯、克鲁格曼、兰卡斯特。

内容: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
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

原因: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造成市场需求多样化,使
各国对同种产品的不同类型产生一定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2、为获取规模经济。

3、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内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产业部门的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应市场。

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根据传统贸易理论,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或者生产技术差异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经济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66年,Balassa 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
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
分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
是在商品组之间。
➢ Grubel & Lloyd 是最早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同产
业贸易现象的经济学家。1975年, Grubel &
Lloyd出版《同产业贸易》一书,对同产业贸易理
➢ PPC曲线代表的不同国家的生产能力,如果相同, 说明从可能性即生产的供给来看两国没有什么差 异。
➢ 无差异曲线代表的不同国家的消费愿望或消费偏 好。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国家的偏好不同。 只要无差异曲线不相同,国与国之间仍然可能产 生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源泉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也就是说,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家的各 企业只生产少数几种款式,企业可以在长 期持续生产使用更专业化和快捷的机器设 备。该国可以从他国进口其他款式和种类 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所 带来的较低价格水平上有更多选择。所以 消费者在产业内贸易生产过程中获益匪浅。
➢ 恩格尔(Erns Engel)指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 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他的这一 结论已被许多事实证明,经济学中他的这一论断被称为 “恩格尔法则”。
➢ “恩格尔法则”在贸易中的意义不只局限于分析食品需求, 我们可用这一法则来说明整个初级产品尤其是互补品需求 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 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费品。 这不仅说明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需求模 式,也说明了整个世界的贸易为什么会有从初级产品为主 发展到以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动。
Category
Export
Imports
Autos
60.5
124.5
Computers
39.6
56.4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19.8
15.3
paper
14.5
12.9
Chemicals
43.0
25.5
steel
5.8
16.1
Machine tools
5.2
6.6
Electrical generating machinery
所谓同质产品,指的是那些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而 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性的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于产 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 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同质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国际贸 易。
所谓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
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
➢ 技术差别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别处于不同产品 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 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 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 垂直差别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别,由于发展阶段、
投入要素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一个国家往往并不生
产所有质量档次的同种产品,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
23.0
24.1
Meat products6.63.9Vegetables and fruits
7.9
2.4
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
➢ 产业间贸易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 动;而产业内贸易同一产业产品是双向流 动的。
➢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而 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制成品中某一类产品的 贸易。
1970
81.1 印度 22.3
62.3 巴西 19.1
85.4 墨西哥 29.7
97.7 土耳其 16.5
91.9 泰国 5.2
86.0 韩国 19.4
92.8 阿根廷 22.1
86.7 新加坡 44.2
85.5 平均 22.3
1987
37.0 45.5 54.6 36.3 30.2 42.2 36.4 71.8 44.3
产业内贸易理论
2020/11/8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
产业内贸易(生口In产制tra的成-I商品nd品,us,出tr如口y T出钟ra口表d初,e )级进产口品电,视进机
等等
➢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是相对产业间贸易而言的,也称作部门内 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 制成品。
➢ 产业间贸易一般通过在不同国家的独立厂 商进行贸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 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二战以后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 国际分工深入到制造业内部,出现了 “水平分工”的现象
➢ 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投入的要素比例 不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 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 易的发展
1999
88.0 78.8 97.3 82.2 94.8 73.3 48.7 96.8 82.5
资料来源:1970年至1987年的数据来自于J. A. Stone and H. H. Lee,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 Longitudinal, Cross Country Analysis, ” Weltwirschaftliiches Archiv, No. 1, 1995。1999年数据是根据WTO的2000年 度的国际贸易统计报告计算的。
产品,譬如说不同质量档次或品牌的同种产品。产品的差别
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和垂直差别。产品的差别
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实际上大多数产业内贸易是差别产
品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品的差别性分为三种
➢ 水平差别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别 性,如烟草、化妆品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 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相同类型的商品是指按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 至少前3位数都相同的商品。也就是至少属于同类、 同章、同组的商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 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
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 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 内贸易的产生原因。
产业内贸易理论
Examples: U.S. exports and imports, 1995 (in Billions of Dollars)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行业内贸易指数
工业化 国家
1970
1987
美国 55.1 61.0
日本 32.8 28.0
德国 59.7 66.4
法国 78.1 83.8
英国 64.3 80.0
意大利 61.0 63.9
加拿大 62.4 71.6
西班牙 41.2 67.4
平均 56.8 65.3
1999
发展中 国家
产业内贸易理论
需求重叠理论
➢ 需求重叠理论又被称之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林德 认为,H-O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初级产品的贸易模 式,更为一般地说是解释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 易模式,但是这一理论不足以解释制成品的贸易模 式。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国的平均或人均收入将决定一种特定的偏好方式。 人均收入高的国家会需要高质量的制成品(奢侈 品),而人均收入低的国家则会对低质量的产品 (必需品)存在需求。那么一个国家最可能与哪种 类型的国家进行交易呢?林德尔假说给出的解释是, 人均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需求结构存在重叠之处, 可能会消费相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富国(工业 化国家)将希望同其他富国进行贸易,穷国(发展 中国家)则可能与其他穷国结成贸易伙伴。由于林 德尔从重叠需求(overlapping demand)的角 度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其假说被称为需求重叠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消费等级
I
H
G F E D C B A
O
YA
YB
P
YC
Y
产业内贸易理论
收入相近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多
要因林素德。认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重需叠求需结求构模的型最主
人均收入水平的相似可以用来作为需求结构相似 的指标。由于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比较接近, 消费者的偏好相似程度比较高,这为工业制成品贸 易和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
论作了较系统的说明。
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产业内贸易的测度------产业内贸易指数
X:出口值
M:进口值
B:产业内贸易

指数
当该产业出口量恰好等于其进口量时,即Bi=1,达最大 值,即全部贸易都是同产业贸易;反过来,当 Bi =0,达最 小值,完全没有同产业贸易。通常情况下,0< Bi <1。
一国所有行业的同产业贸易指数
η<0,表示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A的需求量反 而减少
➢ 经济学家根据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的值,即根据需
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将商品分为“奢侈品”
( η>1 ),“必需品”(1 > η>0 )和“劣等
品”( η<0 )
产业内贸易理论
恩格尔法则
➢ 对在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作出估值之后,人们便可根 据收入的差别来说明需求的不同,根据收入的增加情况来 预测需求的变动。
差别又使得一个国家的居民往往产生对各种质量档
次的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不同质量档次的同类
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出现同质产品贸易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的原因。 (2)政府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使得 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种 产品。此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 了与进口商品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获得退税,再进口以 享受进口优惠,这就造成了同质产品贸易。 (3)产品生产和使用的季节性造成的同质产品贸易。 (4)统计上的原因。其中,第一种情况是转口贸易,这 时同种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 便会形成统计上的同质产品贸易。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在统 计口径上大多将同种产品的成品与中间产品及零部件归入 同组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