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本章节旨在通过讲解《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群英会将干中计”,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智谋与策略的兴趣,同时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时长本章节教学时长为40分钟。

二、知识点讲解2.1 故事情节本章节将讲解《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群英会将干中计”,该情节讲述了曹操利用计谋,成功地将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引入陷阱,最终迫使刘备投降的故事。

2.2 人物分析本章节将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智谋策略,包括曹操的狡猾多谋、刘备的仁义之心以及诸葛亮的智谋过人等。

2.3 文学鉴赏本章节将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故事情节,包括对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人物性格的鲜明性以及文学表达的精彩性等方面的鉴赏。

三、教学内容3.1 故事情节介绍本节课将详细介绍“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包括曹操的设计、刘备的困境以及诸葛亮的智谋等。

3.2 人物性格分析本节课将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包括曹操的狡猾多谋、刘备的仁义之心以及诸葛亮的智谋过人等。

3.3 文学鉴赏方法本节课将教授学生如何从文学角度欣赏故事情节,包括对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人物性格的鲜明性以及文学表达的精彩性等方面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学生能够认识到智谋与策略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智谋策略,以及从文学角度进行鉴赏。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增强集体荣誉感。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字数:1010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3.思考作业:
-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分析《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智谋策略,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解决问题。
4.合作作业:
-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成语典故等,进行整理、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一场关于《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短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较浓,但对文言文可能存在恐惧心理,觉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学生背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文学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语言学习三个方面。

教学安排为3课时。

第一课时,以读为主,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后,由学生通读课文,讲解一些妨碍理解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以议为主,用讨论的方式,理解情节安排的周密、巧妙,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罗贯中《杨修之死》2、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学生略述《赤壁之战》)二、指导预习课文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中“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认识到待人接物要真诚,诚实守信,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2. 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及其对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故事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活动的把握。

2. 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三国演义》中“群英会将干中计”的相关内容。

2. 课件:故事情节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问题导入,询问学生是否了解《三国演义》这本书,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认识到待人接物要真诚,诚实守信。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分析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5. 实践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故事中的道理,如何待人接物,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加深对三国时期历史和人物的认识,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对道理的吸收和运用。

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作者在矛盾冲突中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突出其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研读神态描写中的一字传神【教学思路】一、预习安排1.《三国演义》简介2.《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3.文本的基本故事梗概二、导入(略)三、了解《三国演义》及故事背景四、研读文本1.提出中心问题:蒋干为什么会中计?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言行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从而认识周瑜的足智多谋、豪放自信、洒脱干练和蒋干的平庸无能、急功近利、自作聪明。

重点学习5-7段:周瑜三堵、三伏、五诱、六笑;蒋干三愕、四偷归纳:人物性格鲜明,对比强烈周瑜——豪放自信,足智多谋,处处设饵(梦中醒)蒋干——自不量力,卑怯猥琐,步步上钩(醒中梦)2.提出第2个问题:曹操为什么会中计?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周瑜的聪明睿智和用计周密(作者用完整的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得到完整的展现)。

3.比较课后练习三,体会增设情节和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艺术效果五、总结:小说的刻画人物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正面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刻画人物形象;在激励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言行、神态、细节)、反面衬托(蒋干、曹操)六、写作练习扩展下面情节,使罗纳尔多的精斟球技得到表现:原文:罗纳尔多带着球,冲到禁区前,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中。

提示:这一精彩射门动作可以分解为四个小动作——接到传球;绕过对方防守;避开守门员;踢球入网。

还可以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七、作业:略(如果有兴趣,可阅读《三国演义》)附:板书设计三伏周瑜三堵五诱三愕、四偷(曹杀)网封三面只留一边。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能够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学生能够运用成语和典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表演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忠诚、友谊、智谋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成语和典故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对角色内心活动的理解和分析。

对成语和典故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群英会将干中计》文本。

2.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纸质角色扮演道具。

3. 课前准备:教师事先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准备教学设计和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群英会将干中计》的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3. 角色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4. 成语和典故: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故事相关的成语和典故,解释含义和用法。

学生进行练习,运用成语和典故。

5. 综合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忠诚、友谊、智谋等角度讨论故事的主题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2. 学生选择一个与故事相关的成语或典故,进行研究和分享。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角色扮演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角色分析: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表演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的准确性。

4. 成语和典故运用:通过学生的练习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2《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3.2《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二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中“群英会”的背景和情节。

2.理解蒋干中计的原因和故事的发展逻辑。

3.探究人物性格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群英会蒋干中计》。

2.学习新课:3.背景介绍: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包括三国鼎立、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以及本文在《三国演义》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4.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重点解读蒋干如何中计,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封建社会中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智慧博弈。

5.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讲解本文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手法,包括如何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以及如何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6.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中的“群英会”有何意义?它如何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智慧博弈?(2)蒋干为何会中计?他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对于故事的发展有何影响?7.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如何理解作者在描绘人物和情节时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对于表现主题有何作用?8.作业布置: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探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所体现的封建社会政治斗争和智慧博弈的现实意义。

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重点强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或其他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如电视剧、电影、评书等),体会不同的叙述风格和艺术特点。

3.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关注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课前读名著,查资料的方法,掌握小说的故事的情节。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2、学习本文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深入体会做者运用生活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

说明:小说的学习,虽然离不开对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但这些对高中学生来说已大体能把握。

因此,教学时应避易就难,避轻就重。

抓实一个点或几个点,分层阅读,深入思考,以小见大。

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主动感知中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古典小说非凡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专题研读本文神态描写中的一字传神说明: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小说教学的关键。

这个重、难点的设置,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专题阅读的思维技巧,使学生在阅读中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对人物形象把握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准备资料:《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老师略叙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试者结合自己的预习略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引入文本,增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解题,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问题:题目道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蒋干中计”,中了老同学周瑜之计。

但我们认真把握一下人物关系就会发现,真正中计的不是蒋干,而是曹操。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人物关系,证明一下老师的观点?游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矛盾关系及其两个层面)。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目标】1.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根据细节、人物语言、神态等分析人物性格。

4.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情节,分析周瑜的性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能文能武的曹操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你最佩服谁呢?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阅读第4至6段,思考问题。

1.蒋干在去东吴之前,有着怎样的言行?在曹操受挫之时,蒋干此时挺身而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曹操问他与周瑜关系如何。

蒋干说:“丞相放心。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曹操问他要带哪些东西。

蒋干说:“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

”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2.到了东吴之后,面对周瑜的施压,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先写他的“昂然”,再写的“愕然”“惊愕”“面如土色”“大惊”。

3.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阅读第7至8段,思考问题。

1.瑜、干二人同榻就寝,各自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怎样的心理特征?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有一段精彩评论:“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

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呼。

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

……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疑惑;又妙在醒来却忘呼子翼,益发使他十分疑惑。

周瑜假做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写来真是好看。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主题;(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表演技巧;(3)采用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辨别善恶美丑;(3)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解读《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角色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要求学生充分了解角色性格、特点,为表演做好准备。

3. 表演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演技巧。

4.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主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故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进行深入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实践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提升学生的表演技巧。

3. 讨论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反馈法: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演技巧。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演义》,学会通过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讨论、对对联和发表演说,激发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把握周瑜性格。

三、教学难点:结合《三国演义》全文,全面分析曹操中计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片尾主题曲;制作课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到五十回,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临江仙》(一)《三国演义》知多少——文学常识(二)概括情节对对联——整体把握(三)细读发展与高潮——品味细节第一课时课后作业:1.概括情节对下联。

2.假如你是蒋干,你能想办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吗?试写一篇演说辞,要求:符合情理,有说服力。

(150字以内)第二课时: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交流了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梳理了故事情节,还着重分析了故事发展与高潮阶段的细节描写,感受了周瑜一步步引蒋干中计的逼真场景。

另外老师还布置了一份作业,请同学们用章回小说的回目形式概括每一部分的情节,不知同学们做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同时也以此回顾一下故事情节。

开端(1-3段):曹孟德初战损兵周公瑾暗探定计发展(4-6段):蒋子翼讨功作说客周公瑾设计迎故人高潮(7-8段):周瑜巧施反间计蒋干呆盗假降书结局(9段):曹阿瞒中计杀蔡张周都督遂心除忧患尾声(10段):细作报喜周瑜去忧好一出成功的反间计!在这个故事中令你最佩服的人是谁?——周瑜。

这节课就让我们先一起来品读一下周瑜这个人物。

人物性格分析:1.周瑜六次“笑”——抓神态、析人物问大家一个问题:从得知蒋干来访,到和蒋干抵足而眠,在这个过程中,周瑜有一个什么表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笑请你在文中找一找,周瑜一共笑了几次?每一次笑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你知道他笑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吗?请结合具体语境作分析。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2)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教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事内容;(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故事情节,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学会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谋和勇敢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简介:曹操为庆祝赤壁之战的胜利,举办了一场群英会。

会上,蒋干前往劝降周瑜,却反而被周瑜所利用,中了反间计。

曹操中了周瑜的火攻计,败退而去。

2. 人物形象分析:(1)曹操:英勇善战,机智过人,但过于自信,容易忽视敌人实力;(2)周瑜:智谋双全,善于运用计谋,具有很强的团结力和领导力;(3)蒋干:忠诚勇敢,但缺乏智谋,容易被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掌握;(2)人物形象的分析;(3)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教育意义。

2. 教学难点:(1)曹操、周瑜、蒋干三人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2)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3. 情景模拟法:分组扮演故事角色,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和赤壁之战的背景;2. 讲解故事:详细讲述“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4.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扮演故事角色,进行情景模拟表演,教师点评;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2. 情景模拟表演: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情感态度、协作精神等;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梳理故事情节,鉴赏小说情节的巧妙安排。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的言行、神态塑造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古典小说如何围绕中心事件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相信很多同学都接触过一款叫《三国杀》的游戏。

在这款游戏中,每名武将都有自己的专属技能。

例如,诸葛亮的技能是“空城”,黄盖的技能是“苦肉”,陆逊的技能是“连营”,而周瑜在游戏中的技能,叫“反间”。

何为反间计?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巧妙地将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使敌人内部不团结。

我们一起通过课文来看看,蒋干是如何中计的。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并州太原府(现在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等。

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补充:四大名著(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2.故事背景曹操平定北方后,打算南下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势力,以统一全国。

这时正好刘表病死,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

曹操得了荆州后,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准备顺江而下,吞并东吴。

孙权经过一阵犹豫之后,接受了诸葛亮的劝说和鲁肃、周瑜等主战派的主张,决定联刘抗曹。

曹操兵多将广,又有蔡瑁、张允训练水军,形势对东吴不利。

周瑜认识到要打败曹操,必须先除蔡、张二人。

在这种背景下,周瑜抓住蒋干前来劝降的机会,设计出一套巧妙的计策,经过周密的布置,终于使蒋中计,使曹操错杀蔡、张二人,达到削弱曹操水军实力的目的,为后来的赤壁会战赢得了有利的形势。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案标题: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中的“群英会”事件,以及蒋干在其中的角色。

2. 探讨蒋干中计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群英会”事件的背景和蒋干的角色。

2. 分析蒋干中计的原因和影响。

3. 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讨论和辩论。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中国历史故事》等相关故事书籍。

3. 视频资源:《群英会蒋干中计》等相关历史片段。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入“群英会”事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历史中,有时即使是聪明人也会中计,你们能想到一些例子吗?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文稿,简要介绍“群英会”事件的背景和蒋干的角色。

2. 解释蒋干中计的原因,如个人野心、被敌人算计等。

3. 分析蒋干中计的影响,如对蜀国的损害、对刘备的背叛等。

讨论与辩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蒋干中计的原因和影响,并列举出相关证据。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观点,并进行辩论。

3.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更多问题,如是否可以理解蒋干的行为、如何避免中计等。

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故事书籍,了解更多历史事件中的中计案例。

2. 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尝试回答,如果你是蒋干,你会怎样做?为什么?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中计案例,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撰写一篇关于他们中计的短篇故事。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辩论表现。

2. 学生对蒋干中计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3. 学生的拓展活动参与程度和回答质量。

满意的一课—我教《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满意的一课—我教《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满意的一课—我教《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教案名称:《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一些有关智谋和策略的词汇和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故事中关键人物的形象和角色。

2. 分析故事情节,理解蒋干中计的策略和智谋。

3. 运用学到的词汇和表达,描述故事中发生的事情。

教学准备:
1.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材料或教材。

2. 相关词汇和表达的卡片或PPT。

3. 学生阅读和讨论问题的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背景和角色,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展开讨论。

Step 2:阅读故事(15分钟)
学生朗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可适时解释生词和短语。

Step 3:分析故事(15分钟)
师生共同分析故事情节,特别关注蒋干中计的智谋和策略,并与学生讨论相应的推理过程。

Step 4:词汇和表达学习(10分钟)
教师呈现与智谋和策略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如:\。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蒋干人物。

2. 掌握蒋干中计的情节和故事情节。

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内容。

2. 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和资料。

3.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向学生介绍“群英会”这个游戏的背景和规则,解释蒋干是游戏中的一个历史人物。

Step 2: 了解蒋干人物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本上关于蒋干的相关内容,了解他的身份、背景和历史地位。

Step 3: 讲解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简要地讲解蒋干中计的情节,包括蒋干投降魏国并获得重用,以及最终被曹操识破的过程。

Step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中的关键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Step 5: 分析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分析蒋干中计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局势、各势力的关系等。

让学生理解蒋干中计的重要性和影响。

Step 6: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何评价蒋干的行为,他的计策是否成功等。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Step 7: 总结在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对蒋干中计的故事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其在历史中的意义和影响。

Step 8: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自己对其的理解。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蒋干的其他历史故事和人物评价,了解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演绎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体验其中的人物情感和策略较量。

注:本教案使用了群英会蒋干中计作为教学案例,但是文中没有标题相同的文字。

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探讨周瑜如何用计。

2、分析在矛盾冲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探讨周瑜如何用计。

教学难点1、分析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方式讨论、点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理念语文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如何读书。

教师不能就文本讲文本,而应该做思维的导向,让学生去“悟”。

“悟”字由“心”和“吾”组成,也就是说要用“我自己的心来领悟”,这样,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三国演义》的特点,那就是计谋。

比如在前不久学习的《失街亭》一文中,我们就了解了(攻心计、离间计、空城计),今天,再给大家介绍另一个计谋——反间计,《群英会蒋干中计》。

二、解题1、群英会,英雄豪杰们的聚会。

在文中指的是东吴的英雄豪杰。

2、中计,中反间计。

什么叫反间计?它和离间计不同,离间计是指离间敌方的将领,使他们有间隙。

而反间计是指利用对方的间谍,给敌方制造假情报,从而使其上当。

三、利用提示语读文本师:《群英会蒋干中计》是读本上的文章,属于自读课文。

读本和课本不一样,课本一篇文章完了,后面就是练习题。

而读本呢,后面则是一些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小字。

在这个时候,这些提示语的内容就是帮助你读懂文章的老师,小吴这个时候就退居二线了,只能做做引导作用。

所以请同学们先看到读本87页的小字部分。

(师读,生勾画重点语句)四、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探讨周瑜如何用计好了,我们再来看一下下一段。

(师读)这么看来,这一段就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把握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师: 全文的主线是什么?明确:定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2篇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2篇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 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介绍;2. 分析故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 学习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故事封面或进行简短的导读,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通过分组让学生合作,分工合作介绍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可以通过翻阅书籍或网络搜索获取相关信息。

3. 分析故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学生就故事情节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整体讨论。

4. 学习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 学生了解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如游戏的目标、扮演角色的要求等;- 学生可以进行游戏规则的解读和角色分配。

5. 进行游戏:- 学生按照角色分配进行游戏,根据故事情节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展开游戏;- 学生可以通过游戏中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梳理思维,总结讨论:- 学生在游戏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总结,讨论游戏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合作感受。

五、课堂延伸:- 学生根据《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编写一个结局或修改一个剧情;-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创作和展示。

六、课堂作业:- 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任务进行:1.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看法;2. 设计一个新的游戏规则,以《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为背景;3. 扩展阅读其他与《群英会蒋干中计》相关的文章或故事,做简洁的读后感。

以上是一份《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供参考。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教案标题:《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演练,使学生理解剧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冲突等内容。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及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梗概及人物性格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故事情节、描绘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梗概。

2.人物性格分析。

三、教学难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

2.人物性格的刻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及作者罗贯中。

2.引导学生关注《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故事中的精彩之处。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四、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瑜、蒋干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环节。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蒋干中计的原因是什么?周瑜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蒋干的弱点?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群英会蒋干中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描绘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1.教师提问:从蒋干中计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道德启示?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分析和道德教育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智慧元素。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故事中展现了哪些智慧元素?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群英会蒋干中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展现故事中的智慧元素。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情境。

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事先组织学生看“三国”的有关录像,熟悉文、培养兴趣。

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

情节重点放在—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教学时:2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导入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

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既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

(可看一下后“思考与练习三)《三国志》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

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

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复杂,头绪纷繁。

《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创新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一般特点。

学会从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分析课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手段,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时安排
课时:两课时
课型:议议、说说、练练课
三、预习要求
预习课文,从“周瑜定计、用计,蒋干中计”这一情节入手,把握周瑜、蒋干、曹操三人的不同性格特征。

同时体味《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蓝图
这篇课文的教学宜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

主要的教学环节是提示与提问交替进行,形成一个阅读指导顺序,让学生在议议、说说、练练的学习氛围中,从无疑转成有疑,由有疑转为释义,养成一种探究性的
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课文的内容提出各种问题。

问题可以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可以是文章体裁方面的,可以是情节与人物方面的,也可以是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方面的。

提出问题的原则是:一应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的;二应是在把握课文过程中确实有思考价值的。

每个同学至少整理出五至十个问题。

再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将每个同学整理出的五至十个问题汇总起来,经过初步的议议说说,剔去重复的与通过小组讨论已解决的较浅层次的问题,筛选出五个问题。

最后一步是老师将八个学习小组提交的问题集中起来制成意见征询单,让每个学生来遴选你认为质量最高且最希望得到圆满解答的十个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将“民意”比较集中的十来个问题作一些文字的整理、顺序的排列以及过程的设计。

.让学生集中议议说说如下主要问题,教师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课文标题给读者启示了记叙文的哪些要素?简要概括每段内容的中心。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即周瑜、蒋干、曹操。

这三个人在整个故事中分别有哪些活动?
提示:东吴都督周瑜,受命率军抗曹,形势对他
不利,但他无所畏惧,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

他对曹操
来信直书“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十分愤怒,认为是
对东吴的轻视和侮辱,于是毁书斩使以示威,接着又初
战得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但周瑜并不轻敌,还连夜
亲去侦察战败后的曹营水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问题:周瑜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看到“沿江一带分为二十四座水面,以大船居于外为城廓,小船居于内可通来往。

至晚点上灯火,照得
天心水面通红”这一使他心惊的阵势。

)
问题:这个新的阵势是由谁部署的?它对周瑜有什么影响?
是“久居江东,谙习水战”的蔡瑁、张允二将部署的,看来要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就必须先要除
掉这两个心腹之患。

这时恰好曹操的说客蒋干前来劝降,给周瑜提供了离间曹军内部、施展借刀杀人之计的机会。

)
问题:周瑜是怎样利用这个机会的?
周瑜的第一步是只叙同窗情谊,却不让蒋干有开口劝降的机会,并在群英会上下了谈论战事者斩的禁令,
使蒋干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第二步故意陪蒋干参观东吴
的军营和备战情况,并向蒋干叙说了自己同孙权的亲密
关系以及他抗曹的坚定态度。

一来显示他与蒋干的友谊
非比寻常,为后面的蒋干盗书网开一面;二来彻底断了
蒋干劝降立功的希望。

第三步是装醉,诱使蒋干错误地
以为有机可乘,而此时的蒋干劝降无望又不想空手而归,自然就步步堕入了周瑜事先设计好的圈套。

)
问题:为使蒋干深信不疑,周瑜又是怎样装醉的?
周瑜在群英会上的少年得意、踌躇满志,且见了故人酒逢知己,喝得酩酊大醉的情状,在蒋干看来完全
合乎情理。

此时的蒋干,苦无办法又急于脱身,因此彻
夜难眠,这就造成了他翻书盗信的结果。

)
问题:为什么蒋干对这封假信毫不怀疑,还自以
为发现了一个重大机密呢?
因为假信内容在蒋干看来处处合乎情理:(1)蔡瑁、张允本非曹操嫡系,原为荆州刘表部下,新近降曹,信中说他们投降为形势所迫,并非真意。

(2)信中编造了“已赚北军困于寨中”的话,促使蒋、曹二人都想起水
寨兵员的布局是荆州水军在外圈,曹操的青徐军在内圈,确信这样的部署是个阴谋。

(3)信中又说蔡、张二人准备杀死曹操投奔东吴。

这几点不但促使蒋干认为事态严重,同时也激怒了曹操,使之中计。

信的末尾又设下伏笔,
说早晚有人来江东联系,这就为当晚假探子的报信作了印证。

总之,这封假信设计周密,才使蒋干深信不疑。

而对于劝降不成的蒋干来说似乎又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向曹操邀功的机会。

)
问题:虽说假信编造得十分周密,但才智过人的周瑜又安排了一连串迷惑蒋干的手段。

这些迷惑手段有哪些?
一是周瑜两次装说梦话:“子翼,数日之内,教你看曹贼之首。

”这就使蒋干误以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

二是假设江北来人联系,故意清晰地说出“蔡张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使蒋干坚信蔡、张二将确实与东吴有勾结。

三是周瑜装睡不醒,让蒋干自由行动,有机会不告而别,好尽早回去报功。

)
问题:从以上分析,总结一下周瑜、蒋干这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蒋干轻率大意,轻举妄动,自以为聪明却步步堕入周瑜的圈套。

他忠于曹操,处处想博得曹操的更大信任,盗信后,更是求功心切,终于被迷惑中计。

周瑜则机智多谋头脑敏锐,指挥若定。

他机敏地利用蒋干过江劝降的机会,精心设计了一套周密的反间计,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对手的目的,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

)
问题:曹操一向老谋深算,又生性多疑,他为什么也
会中计呢?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哪些性格特征?
(曹操自恃实力强大,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同意蒋干过江劝降,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估计,待蒋干盗信回来,
又偏听偏信,杀了蔡、张二将。

事后虽警觉上当,但却
文过饰非,不肯承认错误。

可见曹操正是由多疑而主观,加之刚愎自用而中计的。

)
问题:通过对周、蒋、曹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
征的分析,说说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课文的主题是赞美周瑜的卓越军事才干,也告诉了我们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

)
3.在议议说说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共有五题。

重点可放在
议议说说前面的三个题目。

训练的重心应落在“议题
意”“议答案”上。

如第一题命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
定要把握故事情节。

《群英会蒋干中计》虽然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但在情节上有着相对的完整性。

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叙述的线索非常清楚。

议议说说的内容可放在叙述思想的梳理上,同时用简明
的语言概括情节内容,划分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课文之
所以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写起,因为这是
本文所述事件的开端。

这场赤壁之战的前哨战虽以东吴获胜告终,但曹操马上采纳蔡瑁张允的建议,对军事作了重新部署,这对东吴来说,形势相当严峻,于是也就有了周瑜智设离间计,让蒋干盗信中计的下文,而周瑜的足智多谋、蒋干的似智实愚、曹操的多疑误事都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得以充分展示。

如第二题命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定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特别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并由此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第三题命题的意图是启示我们要把握历史小说的特点。

对照阅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我们不难理解历史小说不同于史传文学,它既要反映历史的真实,又允许作艺术性的虚构。

通过议议说说,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历史小说的基本特点,把握鉴赏这类小说的基本方法。

[创意说明]
这份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成功的是,这一教学设计安排了许多议议说说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训练的机会。

至于所思考的问题也来自同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同学
能获得锻炼的机会,而教师则在同学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作好点拨,这就摆脱了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由于同学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在议议说说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到了磨练和提高。

这份教学设计反映了设计者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了语文教学重能力训练、重素质提高的新的教学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