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 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介绍;2. 分析故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 学习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故事封面或进行简短的导读,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通过分组让学生合作,分工合作介绍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可以通过翻阅书籍或网络搜索获取相关信息。
3. 分析故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学生就故事情节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整体讨论。
4. 学习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 学生了解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如游戏的目标、扮演角色的要求等;- 学生可以进行游戏规则的解读和角色分配。
5. 进行游戏:- 学生按照角色分配进行游戏,根据故事情节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展开游戏;- 学生可以通过游戏中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梳理思维,总结讨论:- 学生在游戏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总结,讨论游戏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合作感受。
五、课堂延伸:- 学生根据《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编写一个结局或修改一个剧情;-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创作和展示。
六、课堂作业:- 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任务进行:1.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看法;2. 设计一个新的游戏规则,以《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为背景;3. 扩展阅读其他与《群英会蒋干中计》相关的文章或故事,做简洁的读后感。
以上是一份《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供参考。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设计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字数:1010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3.思考作业:
-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分析《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智谋策略,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解决问题。
4.合作作业:
-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成语典故等,进行整理、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一场关于《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短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较浓,但对文言文可能存在恐惧心理,觉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学生背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文学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引起学生回忆)教师:(再从小问题入手)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
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
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它毕竟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但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二、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学生略述《赤壁之战》)三、阅读课文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四、研习课文。
1、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分五部分。
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第3.2课+《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学会通过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人物性格。
2.学生自主讨论、对对联和发表演说,激发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3.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把握周瑜性格。
教学难点:结合《三国演义》全文,全面分析曹操中计的原因。
教学准备: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片尾主题曲;制作课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到五十回,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三国”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四大名著”《水浒传》《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编著的长篇小说(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或罗贯中或两人皆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今见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未署作者姓名。
鲁迅、董作宾等人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予以最终论定“吴承恩原著”。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
3.2《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二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中“群英会”的背景和情节。
2.理解蒋干中计的原因和故事的发展逻辑。
3.探究人物性格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群英会蒋干中计》。
2.学习新课:3.背景介绍: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包括三国鼎立、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以及本文在《三国演义》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4.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重点解读蒋干如何中计,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封建社会中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智慧博弈。
5.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讲解本文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手法,包括如何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以及如何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6.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中的“群英会”有何意义?它如何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智慧博弈?(2)蒋干为何会中计?他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对于故事的发展有何影响?7.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如何理解作者在描绘人物和情节时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对于表现主题有何作用?8.作业布置: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探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所体现的封建社会政治斗争和智慧博弈的现实意义。
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重点强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或其他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如电视剧、电影、评书等),体会不同的叙述风格和艺术特点。
3.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关注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课前读名著,查资料的方法,掌握小说的故事的情节。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2、学习本文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深入体会做者运用生活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
说明:小说的学习,虽然离不开对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但这些对高中学生来说已大体能把握。
因此,教学时应避易就难,避轻就重。
抓实一个点或几个点,分层阅读,深入思考,以小见大。
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主动感知中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古典小说非凡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专题研读本文神态描写中的一字传神说明: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小说教学的关键。
这个重、难点的设置,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专题阅读的思维技巧,使学生在阅读中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对人物形象把握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准备资料:《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老师略叙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试者结合自己的预习略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引入文本,增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解题,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问题:题目道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蒋干中计”,中了老同学周瑜之计。
但我们认真把握一下人物关系就会发现,真正中计的不是蒋干,而是曹操。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人物关系,证明一下老师的观点?游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矛盾关系及其两个层面)。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目标】1.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根据细节、人物语言、神态等分析人物性格。
4.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情节,分析周瑜的性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能文能武的曹操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你最佩服谁呢?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阅读第4至6段,思考问题。
1.蒋干在去东吴之前,有着怎样的言行?在曹操受挫之时,蒋干此时挺身而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曹操问他与周瑜关系如何。
蒋干说:“丞相放心。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曹操问他要带哪些东西。
蒋干说:“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
”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2.到了东吴之后,面对周瑜的施压,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先写他的“昂然”,再写的“愕然”“惊愕”“面如土色”“大惊”。
3.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阅读第7至8段,思考问题。
1.瑜、干二人同榻就寝,各自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怎样的心理特征?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有一段精彩评论:“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
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呼。
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
……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疑惑;又妙在醒来却忘呼子翼,益发使他十分疑惑。
周瑜假做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写来真是好看。
高中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四册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回顾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2、看图复述故事师:结合《三国演义》影视照片,我们以接龙的方式来复述故事情节。
老师开头,你们接着往下说。
师:话说曹操扫平北方势力,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派人送信给周瑜。
生(1):周瑜毁书斩使,曹操大怒,两军大战三江口,曹军大败。
曹操责令蔡瑁、张允二人训练水军。
周瑜夜窥曹军水寨,得知蔡、张二人深知水军之妙,决定要铲除二人。
生(2):蒋干自荐,前往劝降周瑜。
群英会上,周瑜软硬兼施,堵住蒋干之口。
生(3):酒宴之后,周瑜假装大醉,邀蒋干抵足同眠,诱骗蒋干盗信。
生(4):蒋干中计,盗信连夜回到曹寨,曹操看信中计,怒斩蔡、张二人,周瑜反间计获得成功。
师:同学们复述得不错,基本掌握了故事情节内容。
二、研读课文: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师:苏东坡在他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踌躇满志、风流倜傥的周瑜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今天,让我们通过《群英会蒋干中计》,再次走近周瑜,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师:我们之前学过关于“小说”这种文体的知识,请同学们完成这一道填空题。
生:(齐答)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师: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
”文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文学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
师:大家看看,这篇课文突出刻画了哪几个主要人物?生:周瑜、蒋干、曹操。
师:本文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描写,使周瑜、蒋干、曹操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1、从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师:请同学们思考,找找看,⑴小说有哪些主要情节写周瑜?⑵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师:周瑜为什么要杀掉蔡、张两个人?生:他们帮助曹操训练水师,对周瑜军队构成威胁。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_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_群英会蒋干中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事先组织学生看“三国”的有关录像,熟悉课文、培养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
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导入1.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
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
(可看一下课后“思考与练习三)《三国志》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
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
二《群英会蒋干中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
二《群英会蒋干中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群英会蒋干中计》是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一。
本单元所选作品,多反映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生百态,社会复杂。
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艺术价值。
《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赤壁之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却自成篇章,颇似一篇有头有尾、趣意横生的短篇小说。
课文写的是赤壁大战中的第一回合,也是周瑜展示雄才大略的第一个漂亮仗。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蒋干中计,周瑜设计的情节分析,理解小说突显人物“智慧"的写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把握周瑜性格。
2.教学难点:结合《三国演义》全文,全面分析曹操中计的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与导入1.准备《三国演义》相关视频;讲解《三国演义》知多少——文学常识2.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学生略述《赤壁之战》)3.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二、自读与指导(一)课文情节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命运,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朝政斗争的残酷性。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掌握历史与文学的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历史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教学内容安排(1)课前预习•学习历史人物蒋干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故事。
•了解本文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阅读本文,初步分析本文的题材和文体特点。
(2)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关于蒋干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正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分析文章的叙述方式和语言特点,理解蒋干的命运以及其形象在文学中的表现。
•深入分析:通过反复阅读、思考和探讨,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文学价值,提高分析和感悟的能力。
•综合评价: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文章的结构、语言和主题的解读与评价,互相交流和分享。
(3)课后作业•仿写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仿写类似的篇章,提高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阅读拓展:推荐类似题材和文体的作品,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学和人性的理解。
3、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如下:•知识结构方式:首先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历史文化和人物传记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探讨。
•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互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快速阅读方式:通过快速阅读理解和筛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主题和关键信息。
•深入分析方式:通过多次深入分析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人性思考和历史态度。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文学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案标题: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中的“群英会”事件,以及蒋干在其中的角色。
2. 探讨蒋干中计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群英会”事件的背景和蒋干的角色。
2. 分析蒋干中计的原因和影响。
3. 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讨论和辩论。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中国历史故事》等相关故事书籍。
3. 视频资源:《群英会蒋干中计》等相关历史片段。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入“群英会”事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历史中,有时即使是聪明人也会中计,你们能想到一些例子吗?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文稿,简要介绍“群英会”事件的背景和蒋干的角色。
2. 解释蒋干中计的原因,如个人野心、被敌人算计等。
3. 分析蒋干中计的影响,如对蜀国的损害、对刘备的背叛等。
讨论与辩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蒋干中计的原因和影响,并列举出相关证据。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观点,并进行辩论。
3.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更多问题,如是否可以理解蒋干的行为、如何避免中计等。
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故事书籍,了解更多历史事件中的中计案例。
2. 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尝试回答,如果你是蒋干,你会怎样做?为什么?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中计案例,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撰写一篇关于他们中计的短篇故事。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辩论表现。
2. 学生对蒋干中计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3. 学生的拓展活动参与程度和回答质量。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单元作文、话题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英语作文、作文素材、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ju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se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unit composition, topic composition, genre composition, post-reading feeling, English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material,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K12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事先组织学生看“三国”的有关录像,熟悉课文、培养兴趣。
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
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导入.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
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既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
(可看一下课后“思考与练习三)《三国志》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
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
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
《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教学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华东师大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是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一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指周瑜假装泄露机密,让奸细蒋干中计,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罗贯中《杨修之死》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字贯中,传说是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著作.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全书共120回。
2.写作背景:“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
曹操在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挥戈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
这时正好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
曹操便得了荆州,并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顺江而下,扫平东吴。
“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
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
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
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
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很大,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大忌,“素不习水战”是其致命的弱点。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蒋干人物。
2. 掌握蒋干中计的情节和故事情节。
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内容。
2. 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和资料。
3.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向学生介绍“群英会”这个游戏的背景和规则,解释蒋干是游戏中的一个历史人物。
Step 2: 了解蒋干人物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本上关于蒋干的相关内容,了解他的身份、背景和历史地位。
Step 3: 讲解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简要地讲解蒋干中计的情节,包括蒋干投降魏国并获得重用,以及最终被曹操识破的过程。
Step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中的关键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Step 5: 分析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分析蒋干中计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局势、各势力的关系等。
让学生理解蒋干中计的重要性和影响。
Step 6: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何评价蒋干的行为,他的计策是否成功等。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Step 7: 总结在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对蒋干中计的故事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其在历史中的意义和影响。
Step 8: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自己对其的理解。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蒋干的其他历史故事和人物评价,了解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演绎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体验其中的人物情感和策略较量。
注:本教案使用了群英会蒋干中计作为教学案例,但是文中没有标题相同的文字。
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探讨周瑜如何用计。
2、分析在矛盾冲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探讨周瑜如何用计。
教学难点1、分析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方式讨论、点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理念语文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如何读书。
教师不能就文本讲文本,而应该做思维的导向,让学生去“悟”。
“悟”字由“心”和“吾”组成,也就是说要用“我自己的心来领悟”,这样,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三国演义》的特点,那就是计谋。
比如在前不久学习的《失街亭》一文中,我们就了解了(攻心计、离间计、空城计),今天,再给大家介绍另一个计谋——反间计,《群英会蒋干中计》。
二、解题1、群英会,英雄豪杰们的聚会。
在文中指的是东吴的英雄豪杰。
2、中计,中反间计。
什么叫反间计?它和离间计不同,离间计是指离间敌方的将领,使他们有间隙。
而反间计是指利用对方的间谍,给敌方制造假情报,从而使其上当。
三、利用提示语读文本师:《群英会蒋干中计》是读本上的文章,属于自读课文。
读本和课本不一样,课本一篇文章完了,后面就是练习题。
而读本呢,后面则是一些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小字。
在这个时候,这些提示语的内容就是帮助你读懂文章的老师,小吴这个时候就退居二线了,只能做做引导作用。
所以请同学们先看到读本87页的小字部分。
(师读,生勾画重点语句)四、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探讨周瑜如何用计好了,我们再来看一下下一段。
(师读)这么看来,这一段就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把握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师: 全文的主线是什么?明确:定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及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梗概及人物性格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故事情节、描绘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梗概。
2.人物性格分析。
三、教学难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
2.人物性格的刻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及作者罗贯中。
2.引导学生关注《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故事中的精彩之处。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四、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瑜、蒋干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环节。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蒋干中计的原因是什么?周瑜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蒋干的弱点?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群英会蒋干中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描绘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1.教师提问:从蒋干中计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道德启示?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分析和道德教育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智慧元素。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故事中展现了哪些智慧元素?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群英会蒋干中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展现故事中的智慧元素。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青海西宁市湟源职业技术学校马生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演义》,学会通过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讨论、对对联和发表演说,激发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把握周瑜性格。
三、教学难点:结合《三国演义》全文,全面分析曹操中计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片尾主题曲;制作课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到五十回,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临江仙》(一)《三国演义》知多少——文学常识(二)概括情节对对联——整体把握(三)细读发展与高潮——品味细节第一课时课后作业:1.概括情节对下联。
2.假如你是蒋干,你能想办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吗?试写一篇演说辞,要求:符合情理,有说服力。
(150字以内)第二课时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交流了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梳理了故事情节,还着重分析了故事发展与高潮阶段的细节描写,感受了周瑜一步步引蒋干中计的逼真场景。
另外老师还布置了一份作业,请同学们用章回小说的回目形式概括每一部分的情节,不知同学们做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同时也以此回顾一下故事情节。
开端(1-3段):曹孟德初战损兵周公瑾暗探定计发展(4-6段):蒋子翼讨功作说客周公瑾设计迎故人高潮(7-8段):周瑜巧施反间计蒋干呆盗假降书结局(9段):曹阿瞒中计杀蔡张周都督遂心除忧患尾声(10段):细作报喜周瑜去忧好一出成功的反间计!在这个故事中令你最佩服的人是谁?——周瑜。
这节课就让我们先一起来品读一下周瑜这个人物。
人物性格分析:1.周瑜六次“笑”——抓神态、析人物问大家一个问题:从得知蒋干来访,到和蒋干抵足而眠,在这个过程中,周瑜有一个什么表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笑请你在文中找一找,周瑜一共笑了几次?每一次笑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你知道他笑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吗?请结合具体语境作分析。
2019-2020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说课稿
2019-2020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群英会蒋干中计》是新教材-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篇略读课文,该单元以“古代小说”为主题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特征,了解古典小说的几部重要作品、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主要写了周瑜设计除掉蔡张二人,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该小说的文学常识,以及文言文字词翻译等知识;2、能力目标:学习通过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章回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小说中组织和安排情节的艺术。
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鉴赏通过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点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体验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另外本文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课文,读完该篇,学生定然对前后的故事情节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整阅读这部长篇小说。
在阅读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作品,既巩固了学习内容,又提高了文学欣赏品位。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本课教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1.从易中天说三国引入新课。
易中天《品三国》是一个文化热点,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以此作为课文的导入,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强烈兴趣。
新课展开后,简单介绍《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德育目标1.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使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使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相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罗贯中《杨修之死》二、指导预习课文1.安排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
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高潮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10段结尾周瑜中计杀蔡、张。
11段尾声周瑜闻讯庆计成。
2.词语讨论:(1)更不开看(gēng表示动作与预期结果相反)(2)拈弓搭箭(niān用手指拿东西)(3)中箭着炮(zhuó受到炮火轰击)(4)强弓硬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5)便宜用事(biàn有利时机)(6)迤逦(yǐlǐ曲折连绵)(7)橹棹(zhào桨)(8)不胜酒力(shēng能承受)(9)抵足(脚和脚相接触)(10)和衣卧倒(hé穿着衣服)(11)省悟(xǐng觉悟)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3.讲读、讨论第1部分(1—3段)。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讨论。
明确:毁书斩使。
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
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讨论。
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
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
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讨论。
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
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
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讨论。
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
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四、布置作业:细读课文。
思考:当时有什么契机使周瑜得以实施机谋?作者对周瑜的定计过程有没有具体写?他又怎样用计?五、课外作业课后思考小说中周瑜、蒋干的性格特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讨论。
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遏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讨论。
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
以堵蒋干之嘴。
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
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
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
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
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遏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讨论。
明确:①外表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
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
②装醉。
“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
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躲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讨论。
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
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
”――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
“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确实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
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
④“早晚人到,便相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
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以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
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讨论。
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
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
’”与密信内容互相印证。
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讨论。
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
②周瑜计成,坚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讨论。
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原本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必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
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
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讨论。
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
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
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
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
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以上分析,你以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讨论。
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安排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
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讨论。
明确:他愚笨而又自作聪明。
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
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
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讨论。
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
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示。
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
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
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讨论。
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
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
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觅借口。
(在当时也确实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
提问:经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明确:经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誉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七)补充作业一、《三国演义》是用浅易的文言写的,人们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中间杂着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文中一些对话不同于现代汉语。
请同学完成课本练习第四题,并补充若干语句进行练习。
完成后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评定、订正。
1.吾当作何计破之?──我该想一个什么计策打败他们呢?2.公瑾别来无恙?──公瑾,分别以来你一向都好吗?3.吾之粮草,颇足备否?──(你看)我们(东吴)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弃足啊?4.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周瑜的心思高深莫测,不是几句话能把他劝降过来的。
下面是补充的练习,可以用口头作业的方式进行:1.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东吴兵力少,(我们)反而被(他们)打败,这是你们作战不用心啊!2.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你既然担任水军都督,可以怎么方便就怎么办,何必向我报告?3.此深得水军之妙也?——这是很懂得(训练)水军的方法的啊!4.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您这样对待老朋友,那我就走吧!5.吾在此恐误都督事,权且告别。
——我在这里恐怕耽误都督的工作,暂且告别吧。
6.子翼干事若何?——子翼,(你的事)办得怎么样了?二、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复述前,可以让学生略作准备。
复述时要求组织进故事中关键性的词语。
复述不超过三分钟(约500字)。
下面是供参考用的故事梗概。
带点的是关键性词语,可衙先告诉同学。
曹操率兵东指。
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
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
周瑜打了胜伏,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
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
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