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注意问题教学内容
5.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物理观念:(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
2.科学思维: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环节,认识到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设计凸透镜成像实验。
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多媒体。
新课引入【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可以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学生体验二】将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竖立并排放置,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
那么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知识点一实像和虚像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小孔成像各有何特点?交流讨论:各小组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小孔成像进行思考交流。
归纳总结:1.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路的反向延长而相交所成的像,叫作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凸透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由实际光路会聚而成的像,叫作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2.虚像和实像都能用眼睛直接观看,并且可以拍照。
知识点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认识物距(u)和像距(v)。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一)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物距的大小影响成像情况。
(二)猜想与假设。
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
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实验进行证明,下面我们共同设计实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3.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方法和计算。
教案步骤:一、导入与热身(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们看到一台电视机或者一台电脑时,我们是怎样看到清晰的图像的?2. 引导学生回忆集中光线成像的相关知识,如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凸透镜的结构和性质:a. 凸透镜是由中央较薄的部分和两侧较厚的部分组成,称为透镜的两个面;b. 凸透镜的两面都是球面,而且两面的曲率半径不相等;c. 凸透镜的光学中心是指物体光轴和像光轴所交的点。
2.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a.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成像位置在凸透镜的远焦点F'处;b.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的远焦点F'时,成像位置在凸透镜前的近焦点F处;c. 当物体在离凸透镜的远焦点和近焦点之间时,成像为实像,位置在凸透镜的同侧;d. 当物体在凸透镜的近焦点F之内时,成像为虚像,位置在凸透镜的反侧。
三、示例讲解与实例分析(30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2. 教师向学生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计算和解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小组合作与讨论(25分钟)1. 学生按小组进行合作,设计一个实际场景下的凸透镜成像问题,并解答该问题。
2.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各自设计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 各组向全班汇报设计的问题和解答方案,教师进行点评和评价。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和概括。
2. 学生进行小结,将所学的内容整理成笔记或思维导图。
3. 拓展练习: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解答。
教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性质,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方法和计算。
《平面镜成像》教案5
《平面镜成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的建立.【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过程】123(2)平面镜的应用a、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实例。
牙医用的平面镜4演示实验2: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凸面镜,多媒体展示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板书设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一.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成像原理: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1)利用平面镜成像(2)改变光路三.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设计--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的探究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从《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提问的引导,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自主设计出如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一、说教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 用》中的第3节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 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 学生的探究愿望。课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 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到凸透镜成 像的规律。课程教学皆在培养学生视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 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通过小孔成 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 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已对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熟练掌握。 由于学生普遍存在主动探究意识差,缺乏科学探究系统方法,在设计方 案、探究过程以及需要适当引导。
探究二: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 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 内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 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 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 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
3.进行实验 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 说明:凸透镜在蜡烛和光屏中间。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视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视察实验。
问题: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示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 正立,虚、实)…… 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透镜成像规律课堂教案
透镜成像规律课堂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现象,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引导学生关注透镜成像现象,激发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章: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1 透镜的基本概念教师介绍透镜的定义、特点以及透镜在光学成像中的作用。
2.2 透镜的分类教师讲解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的原理和特点,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区分各种透镜。
第三章:凸透镜成像规律3.1 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和像距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像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3.2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师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四章:凸透镜成像的应用4.1 照相机教师介绍照相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照相机是如何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来实现成像的。
4.2 投影仪教师讲解投影仪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白投影仪是如何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来实现图像的放大和投射的。
4.3 放大镜教师介绍放大镜的工作原理,让学生知道放大镜是如何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来实现物体放大的。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练习5.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5.2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6.1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2 实验原理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实验中需要测量的参数,如物距、像距等。
6.3 实验步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包括搭建实验装置、测量物距和像距、观察成像情况等。
6.4 实验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验证课堂所学理论。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重点难点总结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重点难点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通过作图来说明。
作图需要三条特殊光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当成实像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是上下互换,左右互换。
这意味着像和物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
如果要将像从左上角移到光屏中央,需要让像向右下移,因此需要让物体向左上移动。
成虚像时,像与物的形状一样,但大小不同。
实像都是倒立的,与物体在透镜两侧,在主光轴两侧。
虚像都是正立的,与物体在透镜同侧,在主光轴同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倒立和正立是相对于实物而言的。
一倍焦距处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即u>f成实像,uf成倒立像,u2f成缩小的实像,u<2f成放大实像,u=f成等大的实像。
成实像时,u减小v增大像变大,u增大v减小像变小,即物近,像远,像变大。
成虚像时,u减小v减小像变小。
无论成虚像还是实像,物体离一倍焦距处越近,像越大。
一倍焦距处,u=f不成像。
因为光线从一倍焦距处射向凸透镜,经透镜的折射光线是平行于主光轴的,无法汇聚成一点,因此无法成像。
成实像时,u>f,v>f。
成缩小的像vu。
实像与虚像的相同点是都可以用眼睛看到,也都可以拍照。
不同点是实像可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
实像是实际光线交点,虚像是某一点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或凸透镜上,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物体与像运动方向相同。
成实像时,u>v倒立缩小实像,u=v倒立等大实像,u<v倒立放大实像。
在实验中,如果将凸透镜遮上一部分,像是完整的,只是变暗。
如果将烛焰遮上一部分,对应部分的像就会消失。
如果烛焰的像在光屏左上侧,需要将像移到光屏中央,可以进行以下操作:(1).将凸透镜向右下方移,让蜡烛光屏不动。
(2).将光屏向左上方移,让蜡烛凸透镜不动。
(3).将烛焰向左上方移,让光屏凸透镜不动。
在实验中,如果光屏上接收不到烛焰的像,可能是因为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u=f,或者u<f。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点总结】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探究前的准备(1)弄清两个概念: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②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2)实验所用凸透镜焦距的获得方法:①看说明书;②用平行光聚焦法进行测量获得.2、探究时注意事项:(1)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火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轴上,以使实像完整地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2)先观察随u减小(或增大)凸透镜成像时像总的变化,再分不同阶段(u和f大小关系不同),进行探究每一阶段至少收集两组u和v的数据.3、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火材、凸透镜、光屏,如图4.3.14、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分析数据来归纳规律(1)成像时,u和f满足什么关系?成虚像时,u和f应满足什么关系?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何处?(2)成放大的实像时,u和f满足什么关系?成缩小的实像时,u和f满足什么关系?成放大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在何处?(3)成实像时,物距变化如何引起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成虚像时,物距变化如何引起像的大小的变化?5、对所成实像的几个拓展性探究(1)用不透明体将凸透镜遮挡一部分后,会观察到光屏上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不变,而亮度减弱,尝试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因加以解释.(2)沿着与凸透镜主光轴垂直的方向用嘴轻吹烛焰,观察光屏上像的晃动情况,以感知实像与物既反又倒,尝试用过光心的那条特殊的光线对此解释.(3)将凸透镜上移(或下移),观察光屏上像的移动情况,尝试用过光心的那条特殊的光线对此解释.(4)在u+v>4f时,固定蜡烛和光屏的位置,沿着凸透镜主光轴的方向移动凸透镜,会观察到光屏上先后出现两个大小不等的像,尝试用光路可逆性的原理进行解释.说明:凸透镜成像的原因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实像是由于物体射向凸透镜的所有光心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而成的;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向凸透镜的所有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静态规律:(1)列表归纳: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像、物相对于透镜的位置应用大小正倒虚实u→∞(平心光)不成像,可得到一个焦点u>2f 缩小倒立实像f<v<2f 异侧照相机u=2f 等大倒立实像v=2f 异侧f<u<2f 放大倒立实像v>2f 异侧幻灯机u=f 不成像,可得到一个与透镜等大的光斑u<f 放大正立虚像同侧放大镜(1)图示归纳利用图示有助于我们从变化、整体的角度把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图中1~6为物体所在的六个不同位置,1′~6′表示像的位置、大小、正倒及虚实情况.如图4.3.2从图中可知,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时,要抓住一倍焦距、二倍焦距这两个分界点,抓住这两个分界点所分开的三个区域的成像特点.①一倍焦距点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外时,②成实像;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虚像;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处时,不能成像.③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④ 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⑤ 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放大的. 2、动态规律当物体沿着主光轴移动时,像与物的移动方向是相同的.(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2)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变小;物距增大,像变大.说明:用作图法探究凸透镜的成像如图4.3.3所示,可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作出像. 三、凸透镜所成实像与虚像的比较像的性质 光屏上能否成像 正、倒情况 相对于凸透镜的情况放大、缩小的情况成因实像 能 倒立 像、物位于凸透镜两侧 既有放大、又有缩小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虚像 不能正立像、物位于凸透镜同侧放大 实际光线方向延长线相交而成说明:实像与虚像的比较①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小孔成的实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凸透镜成的实像是由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②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平面镜成的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③实像都是倒立的,有放大、缩小和等大的实像,实像既能用眼睛观察到,又能用光屏承接;虚像都是正立的,有放大、缩小和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四、投影仪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当透明胶片放在距凸透镜光心距离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屏幕上会得到物体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使像投在前方的屏幕上.如图4.3.4.【典例展示】题型一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运用例1:将一物体分别放在甲、乙两凸透镜前相等的距离处,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像.通过乙透镜成等大的像.由此可推断:所成的 (都是实像/都是虚像/一个是实像、一个是虚像),甲透镜的焦距 (小于/等于/大于)乙透镜的焦距.例2:如图所示,在发光的到呢个泡附近放置一凸透镜,在远处的墙壁上出现了灯 丝清晰的像.关于此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像是正立的B .像是放大的C .像是虚像D .像比灯丝亮例3:如图所示,F 为凸透镜的两个交点,A ′B ′为物体AB 的像,则物体AB 在( ) A .图中Ⅰ区域,比A ′B ′大,箭头方向向上 B .图中Ⅱ区域,比A ′B ′大,箭头方向向下 C .图中Ⅲ区域,比A ′B ′大,箭头方向向上 D .图中Ⅳ区域,比A ′B ′小,箭头方向向下例4:两个完全相同的凸透镜L 1、L 2如图所示放置,其中AO1=O1B=BO2,过A 点的一条光线经L1折射后按如图方向到达L2,则关于该光线再经L2折射后的去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过L2的二倍焦距点 B .过L2的焦点 C .平行于L2的主光轴 D .过L2的二倍焦距以外的点例5: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帖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A B. C . D .例6:一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cm 处,在另一侧距凸透镜6cm 处的光 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那么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3cm B.5cm C.7cm D.9cm 题型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例7:小宇像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在用光屏快速确定像的位置时,应将光屏 (填前后或左右)移动,使光屏上承接的像的边缘从模糊到清晰,反复几次后,即可确定像的位置;(2)如果在实验中将蜡烛和透镜的位置固定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 (回答一种情况即可);(3)如果实验中发现光屏上的像如图乙所示,在不移动光屏和透镜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 (填上或下)移动可使像成在光屏中间;(4)在实验中,当观察到光屏上烛焰的像与烛焰自身大小相等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例8:在“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的两个探究:(1)为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①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 (选填:“大”或“小”). ②实验序号1中所成的像应是 (放大/缩小)的实像.(2)小华用若干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如“E ”的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依次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乙)所示如果只将“E ”,换成“R ”,并在同一位置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应是图(丙)中的 (填数字序号).【误区警示】误点 对凸透镜成像的原因理解不透例: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适当移动透镜、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若用一个不透光的物体挡住半个透镜,则在光屏上( ) A.不能成像 B.能成像,但像是原来的一半 C.屏上仍能成原来的像,但是比原来暗 D.像比原来的小【达标训练】1、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的光斑,就可以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到同一高度后,在水平桌面上无论实验序号物距u/cm焦距f/cm像距v/cm1 15 8 152 10 30 31260(2)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 移动.2、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试验中看到的一种成像情况.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其成像的条件是 .3、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25cm.(1)想用光屏看到一个缩小的像,该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 的位置. (2)如果把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 的地方移到离凸透镜30cm 的地方,像到凸 透镜的距离 ,像的 大小(变大/变小/不变).4、如图所示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 (放大/等大/缩小)、 (正立/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 。
第1讲 平面镜成像及凸透镜成像
第1讲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 物距: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2. 像距:像距是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3. 实验:①器材:兴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②步骤:(1)依次将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火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这时我们会看到光屏上出现相对蜡烛倒立的缩小的像,此时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它们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再移动光屏。
可以观察到还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像的位置仍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但与步骤B相比像远离了透镜,即像距大了。
蜡烛移动到距透镜2 倍焦距处,移动光屏可以在距离透镜2 倍焦距处观察到倒立的与烛焰等大的实像。
像的位置也在2倍焦距处。
(4)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f<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的像距的大小。
这时我们会看到在光屏上出现与蜡烛相比倒立、放大有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处。
(5)继续减小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当u<f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不到蜡烛的像。
透过透镜,会看到在和蜡烛同侧,有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像。
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是一个虚像。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重点提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住一部分,只有一部分进光,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变,仍是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
“倒立的实像”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凡倒立的是实像,实像是倒立的;凡正立的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
重点提示:望远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且物镜的第二焦点和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考点1.焦距的确定例1.(2015•绵阳校级自主招生)用可变焦的光学照相机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景物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变式1.(2015•达州二模)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C.一定小于8cm 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考点2.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例2.(2015•盐都区校级二模)小燕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试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焦距为20cmB.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焟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变式2.(2015•和平区三模)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处时()A.光屏在“Ⅰ”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B.光屏在“Ⅱ”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C.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D.在光屏上得到的是缩小、倒立的像考点3. 凸透镜成像实验例3.(2015•深圳模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所示(P点是2倍焦距处).你解决的方法是.(2)调整后,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3)小明改变了蜡烛的位置,然后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变式3.(2015•溧水县校级模拟)有两盆水,里面都有没有熔化的冰块,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阴凉处,在冰块未熔化完以前,甲盆水的温度乙盆水的温度.(“小于”“等于”“大于”).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选填“大”(2)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或“小”)(3)当把物体放到距凸透镜8cm处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填“能”或“不能”)(4)小张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光屏上的像在左上角,要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若光屏和透镜不动,应将蜡烛向(左上/右下)调整.(5)人眼看物体就和凸透镜成像原理一样,其中相当于凸透镜,现在青少年近视现象非常严重,近视是由于像呈现在视网膜的方,应配戴(凹/凸)透镜矫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的眼睛,为了预防近视你觉得你平时应注意.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为“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时,某同学首先使发光点S、凸透镜L和光屏P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当他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图中MN为光具座的标尺,即刻度尺);发现发光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他再用一烛焰S′,在图示位置上取代发光点S 这时,如要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以下几种操作中能达到目的是()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和光屏P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2.(2015•夏邑县三模)如图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下列哪一项中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3.(2015秋•宜兴市期末)小刚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在光具座上做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如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插在50cm刻度线处),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1)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15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2)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36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正)的实像.(3)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42cm刻度线处,小明无论如何都无法通过移动光屏获得烛焰的像这时要怎样来观察像,说出你的做法.课后作业1.(2015•安庆校级模拟)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体离凸透镜24cm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清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A.小于12cm B.大于12cmC.等于12cm D.在12cm到24cm之间2.(2015•香坊区三模)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的焦距时30cm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缩小实像C.电影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D.将图乙蜡烛放在尺上60cm处,光屏上可成正立放大实像3.(2014•潮阳区模拟)小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三个透镜,其中有两块为凸透镜,其焦距分别为10cm和20cm,还有一块为凹透镜.(1)请你帮小明区分一下哪一块是凹透镜,说说你的做法.(2)小明将其中一块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当烛焰、透镜及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请问小明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cm.(3)小明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换,发现在光屏上仍能成一清晰的像,此时的像倒立、(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4)实验(3)中,不改变各元件的位置,小明换了另一块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此时(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找到烛焰的像,这是因为.附加(成都近几年中考真题)1.(2分)(2016•乐山模拟)小明将一只苹果从离凸透镜1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到离凸透镜4倍焦距处时,则苹果所成像的大小()A.不变 B.逐渐减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15cm 和20cm的凸透镜L1和L2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平面镜学生很熟悉。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6篇】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组织和实施教学而编写的一份详细计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平面镜成像特点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77、7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小组讨论:做教材第77页探究实验(如图)、1、把一根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有一个像2、再拿一根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看上去跟前面看到的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分别记下玻璃板前后蜡烛的位置,并用刻度尺量出玻璃板前面的蜡烛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且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教师点拨: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注意如下细节:选择玻璃板而非平面镜,而且玻璃板要薄、要垂直桌面、用来替代像的蜡烛不能被点燃、2、由于不容易确定蜡烛经过玻璃板成的像的位置和大小,此实验采用了“替代法”,用另一根与原蜡烛等大的蜡烛替代像,从而来研究物像的大小、距离等方面的知识、跟踪训练:1、身高1、75m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3m、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m,他的像高等于1、75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 ,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填“A”或“B”)这一侧观察、(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学习指导二:平面镜成虚像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78页,完成下列填空: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2、进入眼睛的光线好像来自平面镜后的像发出的,其实它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小组讨论: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把手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上方,手没有(填“有”或“没有”)灼痛感、2、移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拿一白屏在后面来回移动,发现白屏上没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填“实像”或“虚像”)、3、点燃蜡烛,提问:为什么能看到燃烧的烛焰?再由此进行分析为什么觉得平面镜后有虚像?解:烛焰有光进入人眼;烛焰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觉得有虚像、教师点拨:1、人看到物体和看到像都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限制,人眼都只能逆着进入人眼的光线觉得观察到了物体(或像)、后者正是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的原因、2、对比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可知: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跟踪训练: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解:学习指导三:平面镜的应用自主预习:请举出四例说明平面镜的应用:(1)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2)潜望镜;(3)太阳能电站;(4)照镜子、小组讨论:请对上述平面镜的四种应用进行分类、教师点拨:平面镜的应用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而加以利用的,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而加以利用的、跟踪训练: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一、引入(150字)大家好,我是物理老师,今天给大家讲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实例和实验来探索光的传播路径、成像规律以及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能够深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介绍(150字)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分类,包括凸透镜的焦距、主轴、顶点等概念。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凸透镜成像的应用: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放大镜、相机等。
4.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使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200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知识目标:–掌握凸透镜的定义、分类以及相关术语;–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200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凸透镜成像,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我们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示例、实验、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000字)5.1 互动导入(150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什么是平面镜?请举一个平面镜成像的例子等。
并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解析版)
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基础考点梳理1. 凸透镜成像原理:光的折射2. 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3. 实验器材:光具座(足够长)、凸透镜(焦距已知)、蜡烛、光屏等(1)光具座(带刻度)的作用: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2)光屏的作用:承接蜡烛的像4. 实验前器材组装(1)组装时,凸透镜要位于蜡烛和光屏中间(2)点燃蜡烛后,调整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的目的: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和比较像与物的关系5. 实验环境: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现象更明显6. 确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1)平行光聚焦法:用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或太阳光)垂直照射凸透镜,当光屏上承接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该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2)2倍焦距法:当光屏上承接到倒立、等大的实像时,此时物距或像距的1/2为凸透镜的焦距7. 实验过程(1)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烛焰像的原因a.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b. 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u<f,成虚像)c. 烛焰在焦点上(u=f,不成像)d. 光具座不够长(像距太长,超出了光具座的长度范围,光屏无法承接)(2)蜡烛燃烧逐渐变短时,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变化情况(像向上移动)及调节方法: a.将光屏向上移动;b.将蜡烛向上移动;c.将透镜向下移动(3)用纸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时,光屏上所成像的变化情况:光屏上成的像仍然完整,但会变暗一些(4)若凸透镜上有一污点或小虫时,像上不会出现污点或小虫(5)将光屏和蜡烛位置对调,光屏上还能否成清晰的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将光屏和蜡烛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6)实像与虚像的观察区域(如图所示)a.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光屏上能承接到像,应从A处观察b.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应从B处观察8. 成像规律的动态分析(1)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根据像的要求调整蜡烛或光屏的位置①成实像时的操作:a.要使像变大: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远离凸透镜;b.要使像变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远离凸透镜,光屏靠近凸透镜①成虚像时的操作:a.要使像变大: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远离凸透镜;b.要使像变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靠近凸透镜(2)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放眼镜(透镜)时像的变化①放近视眼镜(凹透镜)时,因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像距变大,若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①放远视眼镜(凸透镜)时,因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使像距变小,若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9. 实验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10. 实验改进(1)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的好处:二极管所成像更稳定并且容易对比像与物的大小(2)用带方格的光屏代替白色光屏的目的:便于比较像的大小变化典型例题赏析实验结论:(1)当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3)当f<u<2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4)当u=f时不成像;(5)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1)如图甲,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它的另一侧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_____作用,其焦距为____cm.(2)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蜡烛火焰的中心、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请你写出一条最简便的调节方法将三者紧挨在一起,观察到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后再分开.要点1.实验注意事项①实验环境:光学实验中为了减小其他光线对实验的影响,应在较暗的环境进行实验.①实验中应使烛焰的像呈在光屏中央.(3)当各器材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未画出):①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①(沪科八年级习题改编)保持图乙中凸透镜不动,将蜡烛移至光具座35 cm刻度线处,为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移到光具座的50 cm刻度线处,光屏上的像可能是图丙中的 c (选填“a” “ b” “ c”或“ d”).①将光源移动到40cm的位置,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像。
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认为,要突破这个难点,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主动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毕竟,你展示给他们的知识,永远不如他们通过探究活动,自己发现得出的知识掌握的牢固。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过程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试验等科学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五、课型实验探究课六、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如果小时候没玩过放大镜,那他们对于凸透镜就不会了解多少,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面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凸透镜所成的像以及像有什么特点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洛•、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上,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李立,教学内容的调整,教法作了一些探索。
在教师指导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经历,知道探究的一活动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本节探究课学f 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名词多,如物距(U)、得别是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1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加强对学生探: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1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本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验操作,并分析数据,自主归纳总结出凸透一个较高的要求,因此本节的难点就是:如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苏科版新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调整,教法和学法的设计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注意问题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注意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
一是能反射成像,二是能看到玻璃板的后面,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 有的情况下会看到两个像,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比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分别反射成像。
3. 如果不管怎么移动,物像都不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4.怎样来验证物、像大小是否相同?答:拿两支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
5.如果移去后面的蜡烛,在此位置放光屏,光屏上有像吗?
没有
6.如果将不透明的物体挡在玻璃板的后面,你还能看到像吗?能
7.如果用蜡烛来做实验,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需要点燃吗?
不需要 .
8.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代替前面蜡烛的像,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9.该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要选择比较薄的玻璃板。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注意问题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像与
物位
置关
系
像距
与物
距大
小关
系倒、
正
放
大、
缩小
虚、
实
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 照相机、
摄像机
异侧v<u
U=2f倒立等大实像v=2f 可测量焦
距
异侧v=u
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 投影仪,
幻灯机,
电影机
异侧v>u
U=f不成像探照灯
u<f正立放大虚象v>u放大镜同
侧
v>u
⑴凸透镜成像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
⑵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⑤凸透镜焦距太大
⑶口诀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儿跑;实像总是两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近像近像变小。
⑷成实像时,物上移,像下移;物左移,像右
移。
⑸用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透镜的一部分,光屏上的像是完整的还是不完整的?像是完整的,但是亮度变暗
⑹成实像时,透镜不动,把蜡烛和光屏对调位置,光屏上有没有像?不需调整,像的大小发生变化
⑺当v>u时成放大的像(倒立放大实像或正立放大虚像),当v<u时成缩小的实像,当v=u时,成等大的实像。
⑻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①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在光屏上承接,也可
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像和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且一定是倒立的;。
②虚像: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
承接,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像和物位于凸透镜的同侧,且一定是正立的。
⑼凸透镜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⑽凹透镜是折射成像,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如楼房门上的猫眼(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