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药鉴定学 总论1-2章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鉴定学)总论1
牡丹皮 长柱状或针状、羽状结晶 长柱状或针状、 徐长卿 同上 斑 冰
蝥 30~140℃ 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 , 加碱 斑蝥素 30~140℃ 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 溶解, 溶解,再加酸结晶析出 樟脑 片 白色不规则片状结晶
(4)显微化学法鉴别药材举例
品名 黄 连 紫苏叶 丁 香 肉 桂 槟 榔 北柴胡 直立百部 方法与结果 成分 加稀HCl析出针簇状结晶;或加30 加稀HCl 析出针簇状结晶;或加30%HNO3 ,析 小檗碱 HCl析出针簇状结晶 30% 出针状小檗碱硝酸盐结晶。 出针状小檗碱硝酸盐结晶。 加 10%HCl 显红色 ; 或加 5%KOH 显鲜绿后变黄 紫色素 10%HCl显红色 或加5 KOH显鲜绿后变黄 显红色; 绿色。 绿色。 切片加3 氢氧化钠的氯化钠饱和液, 切片加3%氢氧化钠的氯化钠饱和液,油室内 丁香酚 有针状丁香酚钠结晶析出。 有针状丁香酚钠结晶析出。 加氯仿,速加2 盐酸苯肼, 加氯仿,速加2%盐酸苯肼,黄色针状或杆状 桂皮醛 结晶 加水及稀硫酸,微热,滤液加碘化铋钾液, 加水及稀硫酸,微热,滤液加碘化铋钾液, 槟榔碱 混浊→ 混浊→石榴红色球形或方形结晶 切片加无水乙醇-浓硫酸( 切片加无水乙醇-浓硫酸(1:1)液,木栓层, 木栓层, 柴胡皂苷 栓内层和皮层显黄绿栓内层和皮层显黄绿-蓝绿色 鲜块根切片,加氯化金液, 鲜块根切片,加氯化金液,皮层细胞有微黄 生物碱 色玫瑰花状结晶
(2)火试法鉴别药材举例 品 降 麝 名 香 香 结 果
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烧后留有白灰 香气浓烈,有油流出, 有轻微爆鸣声,起油点如珠, 有轻微爆鸣声,起油点如珠,似烧毛发但无臭 气,灰为白色 有爆鸣声及闪光 紫红色烟雾 发生呛鼻烟气,粉末置白纸上,火烤即熔化, 发生呛鼻烟气,粉末置白纸上,火烤即熔化, 无扩散的油迹, 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血红色 微有香气,冒黑烟, 微有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
总论
3. 膨胀度的测定 含有黏液、果胶、树脂等成分的药材。 含有黏液、果胶、树脂等成分的药材。 4. 酸败度 含油脂的种子类药材。 含油脂的种子类药材。 5. 色度检查
6. 有害物质检查 (1)残留农药 ) (2)黄曲霉毒素 ) 铬等) (3)重金属(铅、汞、镉、铜、铬等) )重金属( (4)砷盐 )
二、各类中药的采收原则 1. 植物药类 根及根茎类—秋 冬及春初。 根及根茎类 秋、冬及春初。 茎木类—秋 冬两季。 茎木类 秋、冬两季。 皮类—春末夏初。 皮类 春末夏初。 春末夏初 花类—花蕾期、花初开及花盛开时。 花类 花蕾期、花初开及花盛开时。 花蕾期 果实种子类—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 果实种子类 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 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 全草类—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 全草类 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 植株充分生长
一、中药鉴定的法定依据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二、取样 所取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均匀性。 所取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均匀性。
1. 抽取样品数目的原则: 抽取样品数目的原则: 1) 药材总包件数目在 药材总包件数目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件以下的,取样 件 件以下的 2) 100-1000件,按5%取样 - 件 %取样. 3) 超过 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件的,超过部分按 %取样. 件的 4) 不足 件的,逐件取样. 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件的 5)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 抽取样品数量的原则: 抽取样品数量的原则: • 一般药材100-500g。 - 。 一般药材 • • 粉末状药材25g。 。 粉末状药材 贵重药材5- 。 贵重药材 -10g。
总论2章 多媒体
◆解放后
2、法典、文献、教材 法典:《中国药典》8版、部颁标准 文献:《药材学》《中药志》《中华本草》 《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等等 教材:《中药鉴定学》(供中药类专业用) 1977、1980年一、二版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1986年三版任仁安 1996年四版李家实 2003年五版康廷国(十五)并配有相应的配套教材 2007年六版康廷国(十一五)
本草学研究:对200余种中药全面考证。出版《本草学》,辑复了 《唐·新修本草》《本草纲目》 资源调查与基原鉴定:1983-94年全国资源调查,出版《中国中药资源》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等
性状鉴定: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结合,出版《中国道地药材》《中国药材
商品学》《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等 显微鉴定:显微技术与扫描电镜技术在类似品、混淆品、近缘种鉴别。出
重要的本草著作 4-2
唐· 李勣、苏敬《新修本草》(唐本草)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性质的本草,载药850种.附图经7卷,药图22卷,首次出现了图文鉴定 的方法;增药114种,外来药:龙脑、安息香等。 尚有陈藏器《本草拾遗》、李珣《海药本草》(外来药)等
宋·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政类本草) 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载
重要的本草著作 4-1
《诗经》记载植物药约50种 《山海经》记载药物百余种。有产地、形态、治疗 及个别特点。 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 著,载药365种,上、中、下三品排列。
梁·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 以药物自然属性分
类排列,载药730种.记载了性味、产地、采集、形 态、鉴别,始载火试法和对光透视法。
◆解放后
3、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的提高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种质.产地。
生态环境.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药用部位.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总论1_PPT幻灯片
金钱草 (报春花科过路黄)
广东金钱草 (豆科广东金钱草)
海桐皮
豆科植物刺桐的茎皮
川桐皮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茎
浙桐皮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的茎皮
广东海桐皮
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茎皮
“同名异物”
大青叶
十字花科菘蓝 蓼科蓼蓝 爵床科植物马蓝 马鞭草科路边青
番木瓜
木 瓜
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 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中药使用。
中药资源存在的问题:
¡ 人们需求量增大 ¡ 环境改变使一些优质资源减少或消失 ¡ 有些品种产量低,供不应求(牛黄) ¡ 某些品种珍稀濒危(羚羊角)
寻找和扩大药源的途径
发掘民间药、民族药 以亲缘关系为线索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 以药理和临床疗效为线索 古代本草中寻找 人工栽培、养殖、合成,代用品研究 组织培养、生物工程:
德庆巴戟天和何首乌、雷州高良姜、肇庆芡实、 连州玉竹、化州橘红和广佛手。 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西红花
四川:川芎、川牛膝、川贝母、川木香、川乌 (附子)、草乌、黄连、厚朴
江苏:茅苍术、薄荷(太仓县) 吉林:人参(抚松)、五味子、鹿茸 云南:三七、云木香、儿茶 青海:大黄、冬虫夏草 山东:北沙参、金银花 宁夏:枸杞 内蒙:黄芪 广东:砂仁(阳春县) 甘肃:当归(岷县) 福建:泽泻、乌梅 山西:潞党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中药鉴定学发展三个阶段
古代(秦汉——清朝) 近代(建国前) 现代(建国后)
古代由于药物中植物类药占大 多数,所以古代把记载药物的 书籍称为“本草”,把药学称 为“本草学”。
从古代本草沿革看中药鉴定的发展
名称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本草拾遗》 《证类本草》
中药鉴定学讲义电子版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第七章 皮类中药第八章 叶类中药1、定义:叶(Folium )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叶子或带叶子的嫩枝入药的中药。
2、分类3、叶的构造4、气孔轴式5、叶类中药鉴定时的几个参数及概念气孔指数: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有一定的范围,且较为恒定。
这种比例关系称为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脉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指每1mm2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大青叶【来源】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 )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ert 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区,主要为栽培。
【采收】一年采叶2-3次,第一次在5月中旬,第二次在6月下旬,如果管理得当可在8月份采收一次。
【性状】多用基生叶。
①叶片极皱缩,或呈不规则团块状,有时破碎仅剩叶柄。
②外表暗灰绿色,完整的叶片呈长园形或长园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
③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成翼状,叶脉于背面较明显,叶柄长4-10cm,腹面略呈槽状,基部略膨大。
④叶质脆,易碎。
⑤气微,味微酸,苦、涩。
【显微】横切面:①上、下表皮:1列横向延长的细胞,外被角质层②叶肉:栅栏组织不显著,略呈长圆形。
③主脉:维管束3~7个,外韧型。
④主脉上下方可见厚角组织,叶肉的薄壁细胞中含芥子酶的分泌细胞,呈类圆形,较其周围薄壁细胞为小,直径10~40μm,内含棕黑色颗粒状物质。
叶表面制片: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表面被角质层。
②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略呈念珠状增厚。
③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上下表皮均有。
粉末:绿褐色。
①靛蓝结晶:蓝色,于叶肉细胞中多见,呈细小颗粒状或片状,多聚集成堆。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期末复习要点
《中药鉴定学》期末复习2010.6一、题型:1、名词解释(10个)2、填入各药鉴别点(5个)3、单项选择题(10个)4、多项选择题(5个)5、简答题(5个)6、综述题(2个,有绘图)二、复习范围:包括本学期所有讲授的内容1、总论: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与任务重要本草采收、加工、贮藏的共性常见的变质现象中药鉴定的方法(各种)和依据。
中药来源(基源)鉴别的步骤。
性状鉴定的内容2、各章小总论各章:各部位定义、性状与显微鉴别的共性知识、名词解释。
单双子叶根及根茎类、茎类中药性状显微共性;皮类中药横折断面特征及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三层果皮结构与叶组织的关系;种皮的结构组成;叶、花、种子类中药专属性等。
3、各论:药材——注意总结各药鉴别的专属性,又要注意不同药的比较鉴别。
(1)药材拉丁学名(认识部位及名称即可)(2)来源:科名、植物名、药用部位、药材名。
还要关注:《中国药典》改变药用部位或来源的:人参、三七、细辛;金银花、黄柏等。
多来源的如:大黄、黄连、麻黄等特殊药用部位的:西红花、川贝母、冬虫夏草等。
对比鉴别如:白术-苍术;白芍-赤芍;吴茱萸-山茱萸;血竭-国产血竭等等。
(3)产地:道地产地或主产地如:三七、人参、金银花、大黄、广藿香等。
(4)采收加工:特殊的采收期或加工方法如:白芍、人参、附子、红花、五倍子等(5)性状鉴别:注意总结各药的专属性及对比鉴定形状、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
形状:马钱子、天麻等比较:松贝-青贝;苦杏仁-桃仁;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等颜色:特殊的色泽表面:杜仲皮孔、厚朴内表面、马钱子、淡竹叶叶脉、金钱白花蛇(脊鳞)等质地:滑石润滑感、朱砂条痕等折断面:大黄、牛膝、桔梗、茅苍术、杜仲、肉桂、槟榔、僵蚕4个丝腺环等比较:大黄-何首乌;牛膝-川牛膝;大血藤-鸡血藤等气味:厚朴气香、味辛辣、微苦;甘草、黄连、穿心莲等水试:秦皮、青黛,乳香-没药等火试:血竭、海金沙等综合性状鉴别的专属性:大黄、黄连、党参5个方面、厚朴、鸡血藤、槟榔;僵蚕、蕲蛇、羚羊角等(6)显微鉴别:组织结构:各代表性中药的组织构造:单双子叶根、根茎;茎;皮、叶、果实类粉末特殊性,如:大黄、金银花、牡丹皮、茯苓、猪苓、黄柏、红花粉末专属性:绵马贯众-广藿香;补骨脂等等。
中药鉴定学-总论解读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6)果实种子类: 果实---果实成熟: 山楂 栀子 未成熟幼果:枳实 青皮 随熟随采:木瓜 种子---果实成熟 :牵牛子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7)全草:茎叶茂盛时 (8)藻、菌、地衣:视品种而定
茯苓:立秋 马勃:子实体成熟
2、采收的一般原则(动物)
一般规律:全年采收 其 它:依品种而定
(1)中医学院的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 现 今:中医高等院校26所
(2)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1964年:开设“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教材先后出版5次: 第一版: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二版:1980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三版:1986年南京任仁安主编; 第四版:1996年北京李家实主编; 第五版:2003年我院康庭国主编。
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5、《开宝新祥定本草》(开宝本草) 作者:刘翰、马志等 年代:宋(973年) 内容:共21卷,载药983种,新增药133种
974年重加详பைடு நூலகம்为《开宝重定本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6、《图经本草》
作者:苏颂等 年代: 宋( 1061年) 内容: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
(3)国家成立的中药机构
1954年:各省市成立了药材公司。
中医药管理机构。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
成立中药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和管理机构。
检验监督机构:
中央、地方都成立了药检所
并设有中药室。
(4)药典及配套书籍
《中国药典》: (53、63、77、85、90、95、2000、2005、2010); 部颁《药品标准》:共2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粉末显微鉴别彩色图集》。
中药鉴定学 第一单元 中药鉴定总论
打印本页[题目答案分离版]字体:大中小一、A11、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产地常用加工方法是A、蒸、煮、烫后晒干B、熏硫后晒干C、“发汗”后晒干D、阴干E、切片、晒干【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易干燥,同时使一些药材中的酶失去活力,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如白芍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该题针对“中药鉴定总论”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396122,点击提问】2、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主要不包括A、中药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产地B、采收加工、储藏运输C、利用提取化学成分后的药材D、有些药物有同名异物现象E、人为掺入异物或混入非药用部分【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考点】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解析】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主要有:①中药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②产地;③采收加工;④储藏运输;⑤人为掺人异物或混入非药用部分;⑥提取化学成分后的药材。
【该题针对“中药鉴定总论”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396116,点击提问】3、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这种方法习称A、发汗B、走油C、风化D、自燃E、霉变【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考点】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方法★★★★【解析】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如厚朴、玄参、续断等。
【该题针对“中药鉴定总论”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396105,点击提问】4、库房购入麻黄药材1100件,取样件数为A、51件B、52件C、53件D、54件E、55件【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考点】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解析】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①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做详细记录。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整理]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五章中药的鉴定第六章中药的质量标准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书名成书年代作者主要特征载药种类《诗经》植物药约50种《山海经》百余种《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我国已知最早的药365种,上、中、学专著下三品排列《新修本草》唐李勣、苏敬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850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1746种《神农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排列,始载火试法和对光透视法。
中医鉴定学-教学课件
著作
《神农本草经》
年代 作者 载药数
东汉 不详 365种
特点
已知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 《本草纲目》
唐代 苏敬等
850种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 级药典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本草 对中药材的性状鉴 别记载较为完善
北宋 唐慎微 1746种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一 国外生药学的发展
药材产地
2 影响中药 质量优劣因素
贮藏环境
采收时间 加工方法 生产工艺
药用部位
有效 成分种类 有效 成分含量
3 中药质 量鉴定方法
生物效 应强度
有效成 分稳定性
毒性成分
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本草学进行考证、分析,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澄清复杂品种,整理和发掘优势 品种。 对中药的品种和质量评价理论进行探讨,总结中药 品种的延续性、变异性、性效可变性、优良品种的 地域性、基源的单一与有限多原性等基本规律。 正本清源,解决几千年来中药名称混乱的问题,做 到一药一名,使中药的名称规范化,并逐渐使之国 际化。
中药鉴定学的重要性及其位置
1 实 用 性 强:主要研究内容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保证中药质量,从而保证中药临床 安全有效。
2 科研价值高:整个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惯穿于
中药研究的始终,位置特殊。
中药鉴定学
(来源与开发) (品种) (质标)
三位 一体
(质量)
→→→→→→→→
本草
→→→→→→→→
有效成分
2 品种存在的问题
一药多种来源,本末难分(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
形态相似,造成误采、误收、误种、误用。 以假充真,冒名顶替。
地方用药习惯。 人为制造伪品。
《中药鉴定学总论》课件
中药的储存与保管
01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概念
中药的储存与保管是指对采收的中药材进行合理的储存、保管和维护,
以保持其质量和药效的过程。
02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方法
主要包括干燥、防潮、防虫、防鼠、防霉等措施。同时,根据不同中药
材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储存和保管方法。
03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注意事项
储存和保管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交叉感染和混淆,确保中药材质量
理化鉴定
总结词
理化鉴定是通过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等方法 对中药进行鉴定的方法。
详细描述
理化鉴定主要依据中药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 质进行鉴别,如采用光谱分析、色谱分析、 质谱分析等方法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复杂成分的中药具有较 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理化鉴定需要 使用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且操 作较为繁琐。
可靠、安全有效。同时,还要注意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储存设备,确
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04
中药的鉴定方法
基源鉴定
总结词
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础,通过对中药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类、矿物种类进行鉴定,确定中药的来 源。
详细描述
基源鉴定主要是通过观察中药的植物形态、花、果实、种子等特征,动物形态、骨骼、器官等特征, 以及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来确定中药的来源。在进行基源鉴定时,需要掌握大量的植物、动 物、矿物知识,以及各种特征的鉴别要点。
感谢观看
量进行鉴定和评价。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 门必修课程,也是中药学领域
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重要性
1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对于保 证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 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总论篇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药鉴定学基本任务:(1)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2)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3)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4)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3中药品种问题多多:(1)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2)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3)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4)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5)人为制假(广藿香)有复杂品种问题的约占50%4影响中药质量因素多多:(1)野生与家种(牛膝)(2)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3)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4)运输贮藏(细辛)(5)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6)提取过的残渣(丁香)第三章起源与本草1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上、中、下三品排列。
2梁·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排列,载药730种.记载了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始载火试法和对光透视法。
3唐·李勣、苏敬《新修本草》(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载药850种.附图经7卷,药图22卷,首次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增药114种,外来药:龙脑、安息香等。
4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政类本草) 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载药1746种,新增628种。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自立分类系统,将药物按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自然分类的先驱。
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9幅。
第四章中药资源概况著名“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著名“浙八味”:白术(于术)、杭白芍、浙玄参、延胡索(浙元胡)、杭菊花、杭麦冬、山茱萸(杭萸肉)、浙贝母。
著名“四大南药”:槟榔、砂仁、巴戟天、益智仁著名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西红花著名“秦药”:秦皮、秦归、秦艽。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
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品种:a品种b产地c采收、加工d包装、贮藏e运输3中药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寻找和扩大药源⏹以亲缘关系为线索⏹以有效成分为线索⏹以药理和临床疗效为线索⏹扩大药用部位⏹老药新用⏹人工栽培、养殖:⏹人工合成,代用品研究:⏹组织培养、生物工程:5道地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成为地道药材,有时又叫地道药材,即真资格的药材。
如:浙江:浙贝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蕲蛇乌梢蛇东北:人参鹿茸关木通关防风贯众五味子龙胆(关) 北细辛升麻东北铁线连(威灵仙)云南:三七坚龙胆云连炉贝木香熊胆天麻茯苓(云、安)猪苓(云、山)江苏:茅苍术薄荷四川:川芎川乌川黄柏厚朴黄连川贝五倍子川牛膝川木香金钱草麝香半夏大黄甘肃:当归大黄山西:党参。
海南:槟榔新疆:阿魏软紫草内蒙古:黄芪甘草紫草安徽:牡丹皮木瓜菊花宁夏:枸杞子。
湖南:朱砂。
湖北:石膏第二章最早的本草—《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古代药物巨著—《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依自然属性,分16纲60类其他本草学著作⏹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类。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整的文献。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
⏹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专论植物的著作,附图精细,考证详实,很有价值。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1一般采收原则a)根及根茎类药-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初春发芽前。
b)叶类及全草类-植物生长旺盛时。
c)皮类-春夏之交。
d)花类-花开放时;花蕾入药的以花蕾期。
e)果实种子类-成熟时。
f)藻、菌、孢子类;动物类-按各自情况才收。
2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中药鉴定学复习资料(包含全部答案)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学科的使命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基本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寻找和扩大新药源—长期任务★中药材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1、同物异名,同名异物;2、古代典籍,记述粗略;3、一要多源,易于混乱。
另外还有:1、药材的栽培、生产、采收、采购、经营等部门无专业知识,导致误种、误收、误售、误用。
2、有意掺伪作假,以假充真。
3、正品短缺,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用其他类似品种取而代之。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中药的品种和质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它种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是指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是指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和矿物药资源。
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药、民族药,从民间和民族用药经验中寻找新的药物资源;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3、以中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扩大新药源;4、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5、从古代本草中寻找新药源;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养命以应天;中品养性以应人,无毒或小毒;下品治病以应地,多毒或大毒。
★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最早的国家药典。
中药鉴定学总论第一章
等。古代医药不分家,他们既是治病的医生,又是采药的邀功。如今医药分家,种药者多为农民,未
经过专业培训,且现今一些采购、经营人员人员未经专业培训,对外形相似的品种鉴别知识不足。 白花蛇舌草基本上用的是纤花儿草和伞房花儿草;将秤杆草误作为牛膝;将一枝黄花误作柴胡;波叶大黄 误作大黄等。还有当归((误用欧当归))、龙胆((误用小蘖科植物桃儿七))、玉竹((误用钩吻)
动物 矿物
几个概念:
草药: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其中也有本草记录的药物。 中草药:中药和草药的总称。 中药材: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釆 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中药饮片:将药材经过净制、切制和炮制成一定 规格的直接供配方、制剂使用的加工后的药材,又 称“咀片”。
虎掌和南星《纲目》上为一物,根 据调查: 虎掌为半夏属掌叶半夏,含多 量生物碱,为治疗宫颈癌的南星品种;
天南星为天南星属天南星、东北天 南星、异叶天南星。
现已把它们列为不同品种中药。
地方志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物产类中大多 收录有当地药材产销的 实际记录。
如历代本草 著作中没有罗汉果的记载 , 但后来有人在清代的《永宁州志》和《临桂 县志》两书中发现有罗汉果的形态、性味、 效用等内容的简明记载。1977年版《中国药 典》开始收载。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 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研究内容
它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 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 技术方法,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 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 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 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和矿物药资源。又分为天、地利的生 长条件和多年来劳动人民精心培植,优质而高产,有地道药材之称。如四大 怀药,山东金银花。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药鉴定学 总论1-2章
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第一章中药 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中药鉴定学(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是鉴定和研 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 学科。
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 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 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以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简而言 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整理提高,保质寻新”的学科。
3、 有的药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植物的生长年限)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 也有差异。如茵陈过去都是春季采收苗高6cm~10cm的幼苗,俗话说:“正月茵陈, 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说明采收期的重要性。后来通过研究,提出茵陈的三 个 主 要 利 胆 有 效 成 分 蒿 属 香 豆 精 ( scoparone ) 、 对 羟 基 苯 乙 酮 ( p - hydroxyacetophenone)和茵陈香豆酸A、B(capillartemisin A、B)以秋季的花前 期至花果期含量高。为此《中国药典》增加了秋季采收期,即春季幼苗高6cm~10cm 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前者称“绵茵陈”,后者称“茵陈蒿”。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核心就是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 依据、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 提供技术支撑。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继承和弘扬祖国 医药学遗产、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
第一节 鉴定重要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 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drug),包括中药材、饮 片和中成药。
2、 药材产地不同,其质量差异明显。如广藿香产在广州石牌者,气香纯正,含 挥发油虽较少(茎含0.1%~0.15%,叶含0.3%~0.4%),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较 高;产于海南岛的广藿香,气辛浊,挥发油含量较高(茎含0.5%~0.7%,叶含3% ~6%),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甚微。道地药材就充分反映了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系 。
5、 人为掺入异物或混入非药用部位,如柴胡、龙胆混入大量的地上 茎;西红花中掺入花丝、雄蕊、花冠;羚羊角、天麻中夹铁钉、铁粒等, 严重地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
6、有的中药如人参、八角茴香、天麻、独活等,经过化学成分提取 、干燥后再用,其外观性状与原药材相似,但药材的内在质量却发生了 变化。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一般是以其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含量、稳 定性、毒性和生物效应的强度等为指标。
二、中药的质量鉴定
中药的质量鉴定是指对中药优劣的检验。 鉴定中药的优劣是保证其有效性的关键, 是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主要有:
1、 中药的规范化栽培与药材质量关系密切,它是中药质量的源头,所以目前国 家提出并实施的中药GAP发展战略十分必要。如野生牛膝和栽培牛膝,由于生长环境 的不同,两个品种性状特征有较大差异,野生或部分地区引种的主根短,细小,支 根多,木质化程度高,柔韧性差。另外中药栽培品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超标问 题十分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中药材很难进入国际市场。
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是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料,根 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成的随时 可以应用的剂型,包括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等多种剂型。
一、中药的品种鉴定 中药的品种鉴定是指对中药真伪和基原的鉴别,它是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 务。 常用的商品中药达7000余种,其中中药材1200种左右、中成药6000种左右 。商品中药材有复杂品种问题的约占50%,直接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 中药产品的质量。 中药材品种存在的问题颇多,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药多种来源,本末 难分;形态相似,造成误采、误收、误种、误用;以假充真,冒名顶替;地 方用药习惯;人为制造伪品等等。如大青叶在华东习用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的叶;东北习用蓼科植物蓼蓝的叶;华南和四川地区习用爵床科植物马蓝. 的叶;江西、湖南、贵州、甘肃习用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叶(误用)。有的 地方引种栽培大黄,但误种为同属波叶大黄)(误种)。三七为五加科植物 三七的根,因其疗效显著,价格昂贵,因此各地药材市场发现以菊三七、藤 三七、竹节参、淀粉等伪制品充三七销售(制假)。中药材的品种与中成药 的质量控制密切相关,要通过对中药商品的调查和药材资源的普查,采集标 本,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进行科学分类,澄清混乱品种。由于中药来源 的特殊性,解决中药品种真实性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有的中药运输时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影响了质量;有的中药储 藏不当,引起虫蛀霉变,损害了药材质量。另外贮存时间对质量也有影 响,如荆芥的挥发油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贮存一年者挥发油 含量减低1/3,贮存三年者则降低1/2。细辛的酸性氨基酸为其镇咳成分 之一,新鲜细辛的镇咳作用强,当贮存6个月后则无镇咳作用。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
仅本草著作中记载的药物数就有近3000种,它总结了每 种药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品种、栽培、采收、加工、鉴别、 炮制、贮藏、和应用等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是一座光辉 灿烂的宝库,是今天中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对这些 财富,我们应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加以分析、考证, 发掘出有用的药学史料和品种,以丰富和促进现代中药科 学的发展。
中药材(Chinese crude drugs)是取自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 单产地加工的原料药,简称为“药材”,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 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迄今为止,中药材的总数量已近13000种。
饮片(decoction pieces) 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炮制,制成符 合临床医疗需要的加工品称之为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