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流内容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分析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分析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如何科学地引导舆情,使其在课外补习治理政 策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完善治理政策,提高执行效率,切实满足家长、 学生的需求。
六、
谢谢观看
文献综述
课外补习治理政策旨在规范课外补习市场,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促进教 育公平。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外补习市场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 但对于舆情对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尚不充分。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定性研究方面,通过对相关 政策文本、官方文件、新闻报道等进行分在定量研究方面,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 方法,对舆情进行量化处理,进一步分析舆情对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课外补习治理政策是政府针对课外补习现象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目前, 各国政府普遍存在的治理方式主要包括:限制课外补习时间、规定课外补习内容、 强化对课外补习机构的监管等。然而,现有的治理政策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 统一的标准、执行力度不够、忽略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等。
舆情对课外补习治理政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政策制定者 的决策,使政策制定者更加家长、学生的需求;二是影响治理政策的实施效果, 如舆情压力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力的下降;三是影响公众对治理政策的认知和接受 程度,从而影响治理政策的实施效果。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我国基础教育课 外补习治理政策分析
目录
01 多源流理论概述
03 结论与展望
02
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 习治理政策分析
04 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课外补习治理政策成为了教育 领域的热点。本次演示将基于多源流理论,对我国的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多源流理论概述

多源流分析框架

多源流分析框架

概念
三、对象
问题流: 问题流:人们对某一理想状态的知觉与所观察的状况之间的不匹配
变成了问题,是必须对其采取某种行动的状况。

政策流:在政策原汤中漂浮的各种思想,有的是对未来的模糊概念, 政策流:
有的是专门设计的政策建议。思想之间相互作用,只有符合某种标准的 思想才能坚持下来。
政治流: 政治流:由诸如公众情绪,压力集团间的竞争、选举结果、政党或
备 选 方 案
Do nothing Nondecision making
备选方 案
政府议程 Do something
备 选 方 案
议程
决策议程
区别议程与备选方案
政策原汤:政策建议的产生类似于一种生物自然选择的过程。各种思
想在原则上都是可能的,它们在“政策原汤”中四处飘浮,专家们以各 种方式来试验它们的思想。在原汤中,不同思想之间相互对抗、结合、 或飘浮或消失,只有符合某些标准的才会坚持下来。
政策企业家:他们是这样的一些倡议者,他们愿意投入自己的资源—
—时间、经历、声誉以及金钱——来促进某一主张以换取表现为物质利 益、达到目的或实现团结的预期未来收益。
政策之窗: 政策之窗:政策建议的倡导者提出其得意的解决办法的机会,或者是
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 (政策之窗与问题之窗、政治之窗的关系、政策之窗的外溢)
指标 问题流
焦点事件、危机、符号
反馈 政 策 之 窗 政 策 议 程
政策流
国民情绪 政治流
政府变更、议席变化等
利益集团
作者的几点反思:
1、模糊性与结构性 2、制度的影响 3、溪流的独立性 “松散的结合”
谢 谢
1、民主体制 2、多元的政治系统

多源流分析课程

多源流分析课程
政策共同体包括官员、政治活动家、 研究者;政策主张要通过多种方式 的实验和检验,标准是技术可行性 和观念可接受性;
Id最en后t形it成y 政策建议目录。
国民情绪; 利益集团的争夺行动; 行政和立法上的官员换届。
“政策之窗”
01
政策企业家:积极寻求问题, 从而将自己支持的政策方法 与问题结合起来,变成真正 的政策。政策企业家的地位 及其采取的战略直接影响到 他们能否抓住机会开启政策 之窗。
4.研究发现(续)
不同的政策行动者的影响。理论上,每个州中都会有1-2个关键人物扮演了决定性角色。在阿肯色州,一个立法 者几乎独自一人将分权问题放到了政策议程的显著位置。在夏威夷州,一位大学校长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在伊利 诺伊斯州,州长和代理州长是重要人物。三个州的州长都通过积极作为或消极作为影响了政策议程设置,虽然有 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要这么做。
第一,全州第一次学生基础能力测试:少数民族学生成绩低。
(教育董事会采用多元文化政策,而教育厅则采用毕业生标准政策)
第二,被修正的多样化政策进入政策领域。
(1997年7月,教育董事会召开了特殊会议来讨论多样化政策修正案及 其必要性与合理性)
第三,Minneapolis Star Tribune发表了卡斯顿的反对多样 化政策的文章。
一、背景
多元文化课程的进展
明州的教育治理结构及其近年来的变迁
制定教育政策的三个机构:隶属众议院和参议 院的教育委员会(立法机构)、全州教育董事 会(准立法和准司法机构)、州教育厅(行政 机构)。
2. 方法
3. 案例研究 4. 文献分析(法规、多样化政策草案、备忘录、董事会会议记录、听证会上的证词、围
绕多样化政策的新闻报道)
5. 深度访谈(7名教育董事会董事、教育厅官员、2位立法者、2位期刊界人士)

金登

金登

金登“多源流分析框架”述评多源流分析框架是由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和政治学家、密歇根大学政治系教授约翰·金登在其代表作《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的。

政府内部的各种参与者对议程的设立和备选方案的阐明过程的影响程度也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有些参与者,诸如总统本人、政治任命官以及国会议员等对议程的设立具有更为明显的影响除了对政府内部的政策参与者的分析之外,金登还对政府外部的政策过程参与者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根据作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政府的外部,利益集团,学者、研究人员和咨询人员,媒体,竞选者,政党和公共舆论都对政策的议程或者被选方案的设立产生影响。

综合上面的两个分析框架,金登为我们提供了政策参与者的全景分析图,向我们展示了可能的政策参与方及其在政策议程设立或者是备选方案的确定中的重要性程度,他们各自对政策过程发挥影响的具体对象,他们的作用方式及其可资动用的资源。

这一“全景分析图”涉及政府系统内部及政府系统外部的各种力量,它本身就是关于静态的政策过程。

通过这一“全景分析图”,金登向我们打开了“政治系统的黑箱”。

三、对垃圾桶模型的修正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和“垃圾桶”模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金登毫不避讳。

在《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金登专辟一节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并阐述了其对“垃圾桶模型”的具体修正。

迈克尔·科恩、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等人1972年提出“组织选择的垃圾桶模型”。

1972年的“垃圾桶”模型的主要内容:该模型假设,在组织化的无序状态之下,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选择机会四大源流独立地流人组织结构。

这个组织结构又受到净能量承载量、进人结构、决策结构和能量分布四个变量的影响。

因此,时间段、决策方案数、源流经过四大变量的筛选、汇聚,最后产生决策结果。

这样一个模型的逻辑结构包括:(l)一些完全分离的溪流穿过整个决策系统。

用多源流理论分析厦门PX 事件

用多源流理论分析厦门PX 事件

用多源流理论分析厦门PX 事件流经政策系统的最后一条源流为政治源流,它独立于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之外,是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的政治过程。

政治源流对于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明显的促进或者抑制作用。

金登认为政治源流主要由国民情绪、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政府的变更、选举结果以及政党或意识形态在国会的分布情况等因素构成。

1.国民情绪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于民众之间的共同的思想倾向或者舆论倾向,它对政策议程的设立甚至政策结果都具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决策者对国民情绪的认识,可以说,决策者对国民情绪的认知既可以成为政策议程设立的“肥沃土壤”,也可以成为议程设立的阻碍因素。

2.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指利益集团和有组织的利益群体。

在政治源流中活跃着大量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它们之间充满了共识与冲突,当这些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之间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时,变革的速度和要求就会减缓,但当它们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某项政策议程就会被摆在突出的位置。

3.政治源流中的第三个要素是由政府自身内部的事件构成的,即政府的变更,主要包括关键人事的调整和管理权限两个方面。

4.此外政治源流中还包括选举结果和政党或意识形态在国会的分布等政治力量。

这些力量在实践中并不均等,尤其是国民情绪和选举的结合可能对政策议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当前影响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政治流当中重要的要素是政党意识形态(执政理念)、国民情绪(大众舆论)、政府变更(领导更换及职能改变)、利益集团(利益团体)。

大众舆论:厦门PX项目在2005年就已经经过国家环保总局的环评审查,并且在提交的项目评定书上已经明确的表示有群众参与到此项目的决策中来。

然而真正的情况却是厦门PX项目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后并于2006年11月正式开工,这时候一些厦门公众才开始知道有此建设项目。

于是,在2007年3月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其成为全国政协头号提案。

多源流分析框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可复制)

多源流分析框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可复制)

2010年第6期下旬刊·总第460期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主要包含四个核心概念,即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政策之窗。

从这四个概念入手对广州市的“禁摩”政策过程加以应用分析。

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的存在以及“政策之窗”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以“多源流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剖析中国政策过程具有一定适用性。

“政策之窗”的打开需要问题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的共同存在。

但同时,该理论作为源于西方的公共管理政策分析的工具,应用于分析中国特有国情、政治制体和管理体制下出现的具体问题时,其对政策过程的解释力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所谓政策过程理论,是指政策研究者基于一定的经验事实,在一定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某个或多个维度对政策的逻辑过程或过程中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的一组本质上相互联系的概念或命题,以及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框架体系。

西方已经发展了许多较为成熟的政策过程理论,而其中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多源流分析框架和支持联盟框架属于较有代表性的三种。

一、多源流分析框架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主要讨论了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问题。

他所采用的是对组织选择的科恩-马奇-奥尔森(Cohen-M arch-Olsen)“垃圾桶模型(garbage can model)”1的一种修正形式。

金登认为,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中存在着三条过程“溪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和一个“政策之窗”。

问题、政策和政治这三条过程溪流主要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各自都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的。

这些分离的溪流往往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汇聚在一起。

解决办法与问题连接起来,而且他们二者都与一些有利的政治势力连接起来。

而这种连接只有当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s)———竭力提出最得意的政策建议或关于问题的想法的机会———打开时,最有可能出现,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

多源流框架下的我国博士后政策分析演示文稿

多源流框架下的我国博士后政策分析演示文稿
多源流框架下 我国博士后政策分析
一、多源流模式的主要内容
多源流模式 (the multiple-streams framework)由约翰 金通(John Kingdon, 金通( )由约翰金通 1984)在有关组织行为的“垃圾桶” )在有关组织行为的“垃圾桶” can)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garbage can)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金登根据垃圾桶决策模式发展了一个政策流 程途径,以观察议程设定与政策形成的过程。 程途径,以观察议程设定与政策形成的过程。 他试图揭示决策者的注意力分配原因, 他试图揭示决策者的注意力分配原因,来说 明为什么有的问题容易受到注意, 明为什么有的问题容易受到注意,而有的则 被忽略了。 被忽略了。
“在政治舞台上 政治领袖作为决策系统的 在政治舞台上,政治领袖作为决策系统的 在政治舞台上 核心,其对政策议程的影响力往往来自制度 核心 其对政策议程的影响力往往来自制度 的授权,他们常常扮演政策议程主要决定者 的授权 他们常常扮演政策议程主要决定者 的角色,其政策建议几乎可以自动地提上政 的角色 其政策建议几乎可以自动地提上政 府议程。 府议程。” 博士后问题能够越过社会议程直接进入政 策议程,客观上与邓小平对李政道的两次接 策议程 客观上与邓小平对李政道的两次接 见及他的指示分不开。 见及他的指示分不开。
(二) 议程设置 二 在阐明问题后,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 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需要进入议 在阐明问题后 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 需要进入议 程环节。 程环节。 1984 年5 月21 日,邓小平专门安排与李政道会见 听 邓小平专门安排与李政道会见,听 邓小平专门安排与李政道会见 取李政道的建议并作明确表态,“博士后制度好”“, 博士后制度好”“ 取李政道的建议并作明确表态 博士后制度好”“ 这个办法很好,我赞成 我赞成” 这个办法很好 我赞成”。 1985 年7 月16 日,邓小平再次会见了李政道 具体谈 邓小平再次会见了李政道,具体谈 邓小平再次会见了李政道 了人才问题,强调博士后政策是吸引和培养人才的好 了人才问题 强调博士后政策是吸引和培养人才的好 方法。 方法。博士后政策在邓小平的亲切关怀和亲自决策 直接提上政策议程。 下,直接提上政策议程。政治领袖是决定政策日程的 直接提上政策议程 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重要因素。

转型期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多源流分析

转型期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多源流分析

转型期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多源流分析摘要: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呈现多发态势,参与人数、发生频率逐年增长,冲突程度日益加剧。

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对社会秩序、稳定产生极大冲击,给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社会群体性事件具有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特征,线性的分析模式无助于深入理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运用非线性的多源流理论分析群体性事件中问题源流、社会心理源流和政治源流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群体性事件;问题源流;社会心理源流;政治源流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56-02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1万起陡增至6万起,相对于十年前增加了500%;参加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307万,增长了320%。

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呈现多发态势,参与人数、发生频率逐年增长,冲突程度日益加剧。

一、社会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一)社会冲突的研究视角运用社会冲突的视角的学者认为社会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他们关注社会群体性事件中冲突主体的社会地位、冲突的形式、冲突发生的领域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群体性事件的冲突类型主要是经济型直接冲突和社会型间接冲突。

”[1]冲突的内容是围绕利益而展开的[2]。

参与冲突的主体多属于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角[3]。

由于社会结构转型引发社会分层加剧,涌现出大量的诸如贫困农民、城市失业和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4]。

弱势群体由于其贫困性、边缘化、被剥夺感强烈,他们容易成为“木桶中的短板”,一旦遭遇严重分配不公,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结构的研究视角由于转型期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兼具政治、法律双重属性,导致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处在为与不为的两难选择之中[5]。

多源流分析框架范文

多源流分析框架范文

多源流分析框架范文多源流分析框架是一种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它将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全面理解问题的本质和相关因素。

与传统的单一分析方法相比,多源流分析框架能够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并通过综合各种信息源来评估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一般而言,多源流分析框架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问题定义、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

下面将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讨论。

第一步是问题定义。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明确问题的背景和目标,确定问题的范围和限制。

比如,我们可以明确问题的性质,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管理问题?问题的目标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为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提供方向。

第二步是数据收集。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进行收集,而定性数据则可以通过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收集。

数据收集的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信息,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工作。

第三步是分析。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然后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SWOT分析等。

分析的目的是理清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内在逻辑,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步是解释。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将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评估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和决策支持。

解释的目的是从整体上看待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决策提供全面和客观的判断依据。

总的来说,多源流分析框架是一种科学而全面的问题解决方法,它通过综合多个信息源和多个分析角度,帮助我们全面理解问题的本质和相关因素。

通过明确问题、收集数据、分析和解释结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评估解决方案,并为决策提供支持。

多源流分析框架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多源流技术可行性分析方法

多源流技术可行性分析方法

多源流技术可行性分析方法引言多源流技术是指通过整合及利用多个不同的数据源以获得更全面、准确和可靠的信息的一种技术。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源和决策依据,而多源流技术的应用正能够为各行各业带来诸多优势。

然而,多源流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对于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多源流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项技术。

1. 确定需求在进行多源流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需求。

这包括了解利用多源流技术所希望解决的问题、目标以及所需的数据。

例如,某企业可能希望利用多源流技术来做客户画像,那么他们所需的数据源可能包括用户的消费记录、社交媒体数据、手机定位数据等。

2. 收集数据在我们明确需求之后,下一步是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到不同的数据源,包括内部数据、外部数据、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

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多源流技术的可行性。

因此,我们需要确保数据的来源可靠、数据的格式统一、数据的精确性高。

3. 数据预处理经过数据收集之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一步骤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成和数据变换等。

数据清洗是指根据需求清除掉无效数据、重复数据和错误数据。

数据集成是指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以便于后续的分析。

数据变换是指将数据转化为适合分析的形式,例如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

4. 数据分析与挖掘在完成数据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这一步骤旨在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布、关联等分析,发现其中的潜在规律和内在关系。

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统计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

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我们可以从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5. 结果评估与应用在完成数据分析和挖掘之后,我们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验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评估多源流技术实施的效果。

在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多源流理论概述

多源流理论概述

多源流理论概述作者开篇的疑问:在任何给定的时间,是什么促使政府内部及其周围的人们对某些问题关注而对另一些问题却不予关注。

正如金登所言,我们将要考察的不是问题怎样被总统、国会或其他的决策者权威性的决定,而是这些问题如何首先成为问题的。

我们将努力地弄清楚为什么重要人士所关注的是这个问题而不是另一个问题,他们的议程是怎样不时地变化的,亦即他们是如何将其选择的范围从一大组备选方案缩小至很少的几个备选方案的。

多源流分析打开了政治系统的“黑箱”,提供了政策过程参与者的全景分析图;多源流分析修正了“垃圾桶模型”,将其运用到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分析,提升了其价值。

更重要的是,垃圾桶模式,主要是解释组织决策制定过程,而金登将,垃圾桶模式,应用到国家政策制定的层面上,有利于人们对政策制定的动态本质的了解。

总的来说,在理论的起源方面,多源流分析修正了,垃圾桶模型,将其运用到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分析,提升了其价值。

对多源流分析框架的批评主要是针对该理论的几个缺点,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的问题:1三个溪流之间是否真正独立?2政策之窗在祸合中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金登认为政策之窗打开的智慧打开很短暂的时间。

3活动家的战略是如何影响祸合的?4政策源流中的解决办法是否是渐进式发展的?5这种方法是否仅仅是一种启发式的手段?金登通过对美国卫生和运输两个政策领域一些接近决策的人士进行访谈和案例调查研究,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政策议程过程的多源流模式。

多源流模式理论认为在政策系统中存在着三条不同的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

其中问题溪流是由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形成的。

各种社会问题在四处漂浮,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会被提上政策议程, 如何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取决于某个问题本身的特点。

政策溪流是政策建议产生、讨论、重新设计以及受到重视的过程,该过程通常是在一个由某一特定政策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政策共同体中产生的。

而政治溪流独立于问题溪流和政策溪流, 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流动的。

22057408_多源流视角下运动式治理成因分析

22057408_多源流视角下运动式治理成因分析

运动式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中的一种特殊治理手段与典型现象。

基于纵向视角,运动式治理时隐时现但明晰可辨地贯穿于中国大历史之中,这一机制早在乾隆盛世的1768年发生的一场“叫魂”事件中就有迹可循。

建国之后,各级政府推行的运动式治理则更加频繁。

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不搞运动之后,大大小小的运动式治理仍在继续推行,其制度生命力可见一斑。

基于横向视角,在中国上至中央部委,下至市县乡镇,各级政府机关、机构以“运动”形式履行自身职能、化解棘手难题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

这种以临时性、间断性、强制性的治理手段取代常态机制的政府行为逻辑,与奉行理性法律权威与现代管理学的西方政府行为逻辑形成了鲜明反差,成为了中国特色现象。

这种以临时性、间断性、强制性的治理手段取代常态机制的政府行为逻辑缘何能够经久不衰?本文将在对现有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以多源流分析视角探寻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不断发动运动式治理的成因。

一、文献综述运动式治理历来备受学界重视,学者们试图以不同视角对其概念加以界定。

从治理主体的角度出发,叶敏认为运动式治理是由各级政府、行政首长、领导干部发动,以动员机关干部解决棘手问题的一种治理形式(叶敏,2013)。

基于治理过程的角度,唐皇凤认为运动式治理有赖于执政党强大的政治合法性,以政治动员发动干部群众作为主要手段,并经由国家官僚组织有效的组织网络渗透与意识形态宣传,高度集中社会资源以达成国家各项治理目标(唐皇凤,2007)。

周雪光则以运动式治理成因的视角对其进行定义,认为运动式治理是因常规治理机制失败而产生、以常规治理机制为运动对象的治理形式(周雪光,2011)。

冯仕政则认为运动式治理是官僚组织以完成政治任务为目的,打破常规运行机制进行上下合作的集体行动,其定义立足于运动式治理中的组织特征(冯仕政,2011)。

李侃如在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治理时谈及运动,他认为运动是动员群众全力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其广义目标是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李侃如,2010)。

多源流理论

多源流理论

多源流理论多源流理论是美国学者金登提出的理论,并被应用于对医疗、运输、电信与财政等领域内政策的分析,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将多源流理论应用于分析我国从强制收容遣送制度向无偿救助制度的转变,用于探讨如何使成人教育成为一个更受关注的政策领域,以及用于分析江浙两省在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合作中的政策过程。

在借鉴科恩(Cohen )、马奇(March )和奥尔森(Olsen )的垃圾桶模型(Garbage Can Model )的基础上,美国著名的公共政策学家金登(Kingdon)建立了多源流理论,该理论最早出现于1984年金登出版的《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Agendas ,Alternatives,and Public Policies )一书中。

理论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和主流的政策变迁理论,多源流理论是我们在研究政策变迁问题时所不能不予以重视的。

金登认为,“一个项目被提上议程是由于在特定时刻汇合在一起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并非它们中的一种或另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

”这种共同作用也就是多源流理论所讲的问题源流(Problem Stream)、政策源流(Policy Stream )和政治源流(Political Stream)三者的连接与交汇。

理论内容:造成原因三条源流交汇的原因首先在于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s)的打开,政策之窗的打开为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或政策变迁提供了机会,因此政策之窗又被称为机会之窗(Windows of Opportunity)。

政策之窗的关闭意味着政策变迁的条件还不成熟,人们要想推动政策变迁的实现,就必须等待政策之窗的开启。

政策之窗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7]:一种是以问题为基础的,也被称为“问题之窗”;另一种是以政治为基础的,也被称为“政治之窗”。

问题之窗的打开是由于问题源流内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大体上又有三种:(1)受到广泛关注的指标发生了变化,比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的猛增、土地沙漠化面积的扩大、生产安全事件的频发等。

多源流分析框架范文

多源流分析框架范文

多源流分析框架范文
多源流分析框架是指用于分析或处理由多源提供的信息流或数据流的框架。

它将信息和数据从不同的源中检索、整理、聚合和表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决策。

这可以用来整合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流信息、网络流数据等。

它可以帮助企业更清楚地了解客户行为,以改善业务流程和提升利润率。

一个多源流分析框架可以由如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数据收集:多源流分析框架首先需要合并不同的信息源,包括网络数据、应用数据、传感器数据、交互数据等,然后将这些信息收集到中心,存储在中间件或数据仓库中。

二、导入:收集的信息要被放入多源流分析框架,需要经过导入和结构化处理,这一步骤很重要,因为处理的结果决定了接下来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信息处理:处理收集的信息,然后将其转换为有意义的数据,其中可能包括数据清理、特征选择、数据建模、可视化等步骤。

四、分析: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如机器学习、平衡模型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以挖掘多源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和洞察。

五、决策:根据分析结果,形成决策,进而改进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和利润等。

火车票实名制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火车票实名制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3. 服务升级:随着消费者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未来火车票实名制政策将更加注重服务体验。铁路部门将加大投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4. 国际合作: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未来火车票实名制政策可能会与国际标准接轨,实现跨境车票的互通互联,为出境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火车票实名制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摘要】
火车票实名制政策是针对火车票购买者需提供有效身份证明信息的政策。本文从政策背景介绍、政策出台原因和研究意义入手,详细分析了政策内容、影响因素、执行情况、利弊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总结了火车票实名制政策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多源流分析,旨在为读者全面了解火车票实名制政策提供参考和指导。
3. 结论
3.1 政策建议
针对火车票实名制政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完善实名制系统: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完善实名制系统,确保信息准确和安全。可以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技术,增强系统的监测能力。
2. 提高服务水平:实名制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旅客的乘车体验,因此铁路部门应该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
一些地区的铁路部门在实名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执行不严谨、不规范的情况。有部分工作人员在核查身份信息时工作态度不认真,导致核查工作不到位,容易被冒用身份的乘客购票。
一些乘客反映实名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信息泄露的隐患,担心个人隐私受到侵犯。这也给政策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火车票实名制政策的执行情况有一定的改进空间。铁路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实名制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提高乘客的认同度和配合度。也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确保实名制政策的严格执行,有效防止身份信息的冒用和泄露现象的发生。

金登“多源流分析框架”述评

金登“多源流分析框架”述评
1、政策目标:异地高考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外地考生在城市参加高考 的问题,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2、政策手段: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地考生在居 住地参加高考。这些政策和规定包括《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 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等。
3、政策实施:在政策实施阶段,各地政府需要根据政策规定制定具体的操作 办法,包括报名条件、审核程序、考试安排等。
4、政策监督:政府还需要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 措施加以解决。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虽然社 会对异地高考政策的支持度较高
1、调整政策目标: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目 标,减轻外地考生的竞争压力,提高政策受益范围。
参考内容二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工作和 生活,其中很多家庭还面临着子女就学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异地高考政策成 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本次演示将运用多源流模型框架对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进 行再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在多源流模型框架下,异地高考政策议程包括以下要素:
2、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 分析并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通过对 案例中涉及的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探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演讲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同时也能 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溪流议程设立是一个关键环节。多源流分析是一种广 泛使用的政策过程理论,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政策溪流议程设立的机制。约翰 W金登是政策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的政策理论对于多源流分析的发展和应 用具有重要影响。本次演示将对约翰W金登的政策理论进行述评,并结合多源 流分析框架探讨政策溪流议程设立的过程。

多源流理论下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分析

多源流理论下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分析

职前教育38 2024年第3期(第37卷)作者简介:公伟美,女,山东枣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多源流理论下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分析公伟美(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24) 摘 要:随着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国家对于中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师范生的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是充分利用高校教师教育资源㊁进行高层次未来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㊂本研究借助于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对高校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解读,得出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综合性大学参与不足㊁本硕衔接不畅㊁跨学科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㊂最后通过中央行政机关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㊁各级学校探索多样态本硕培养新模式以及地方政府构建保障实践效果的长效机制打开新一轮政策之窗㊂ 关键词:本硕一体化;多源流理论;教师教育;高学历化中图分类号:G 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3-0038-09 教师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培养培训工作长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㊂目前我国教师队伍逐步呈现出高学历化倾向,由东北师范大学编撰的‘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㊁挑战与举措“中显示:中国普通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升,其中小学教师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由2010年的23.71%提高到2020年的66.00%,普通高中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由2010年的5.52万提高到2020年的22.17万人[1]㊂本硕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推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㊂21世纪以来,我国不少高校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教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我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本硕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 4+2模式㊁华东师范大学的 4+1+2 模式及上海师范大学的 3+3等㊂本硕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一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进行试验㊁改进㊂本研究借助多源流理论,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及相关政策方案,从问题流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个维度进行全方位剖析,进一步归纳总结当前模式及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终使三源流耦合,开启新的政策之窗,为优化高校师范生本硕一体培养模式提供借鉴㊂一㊁多源流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切性在借鉴科恩(C o h e n )㊁马奇(M a r c h)和奥尔森(O l s e n )的垃圾桶模型(G a r b a ge C a n M o d e l )基础上,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家约翰㊃金登(K i n g d o n .J .W )建立了多源流理论,该理论最早出现于1984年金登出版的‘议程㊁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A ge n d a s ,A l t e r n a t i v e s ,a n d P u b l i c P o l i c i e s )一书中㊂其认为政策系统存在三种源流:问题源流(指漂浮的公共问题应受到政府关注的过程)㊁政策源流(政策共同体中的专家们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和政治源流(指国民情绪㊁政府变更㊁利益集团等政治变量的状况)[2],从问题源流出发,该源流旨在系统分析漂浮在政策周围的问题,关注点为社会问题如何被识别和确立为政策问题㊂从政策源流出发,该过程是政策共同体为使自己确定的思想㊁提案等得到重视进行资源投入或宣扬其政策主张的过程㊂从政职前教育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m ㊃教师教育论坛39 治源流出发,研究重点围绕国民情绪㊁执政党意识形态等㊂总之,三条源流彼此相互独立,每一种源流都具有自身的规则,在需要决策的关键时刻,政策共同体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引起政策制定者高度重视,通过打开政策设置的 黑箱 最终开启新一轮 政策之窗 [3](如图1)㊂图1 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多源流理论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用于分析政策议程的设置问题㊂起初被应用于住房问题㊁土地问题㊁创业问题㊁养老问题㊁公共卫生问题等相关政策变革过程的研究与分析㊂在2000年后该理论被引入教育政策研究领域,为研究教育领域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㊂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政策[4]㊁高职产教融合政策[5]㊁高校扩招政策[6]及 双一流 建设政策[7]等,均有利用此框架进行政策分析的相关案例㊂本研究引入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已有学者运用该理论进行教师培养政策的相关分析为本研究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同时该理论对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改革的契合度较高,可对政策进行全面㊁系统㊁深入的学理性阐释;另一方面师范生的本硕一体化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㊂政策参与群体繁多复杂,不仅包括政府㊁高校㊁新闻媒体,甚至普通社会大众都对此高度关注㊂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政策为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变动和改进中,多源流模型具备方法论的动态性和系统性之特点,其优势在于更全面和历史地看待议程设置发生的原因㊁过程和后果,[8]从问题源流视角,本硕一体培养政策研究主要关注民众会担心培养流程够不够科学规范㊁培养质量如何等,这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导向明确和规范现有的培养体系㊂从政策源流视角,主要涉及本硕一体师范生培养方案的构建过程哪些是符合决策者主张的,哪些设想应继续施行,哪些思想可抛弃的斟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行动方案㊂从政治源流视角,关注要点是本硕一体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国民对教师学历内卷事件的情绪态度是否会进一步推动焦点事件发生,政策专家可通过国民情绪反应推动政策议程的开启㊂二、多源流理论下的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政策分析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 教师教育 替代了长期使用的 师范教育 概念, 教师教育 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将教师职前培养㊁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连成一体,将教师教育过程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体现了教师教育连续性㊁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9]㊂教师教育一体化是 师范教育 向 教师教育 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师范生本硕一体培养提供了政策前提㊂从国际上看,美国是最早进行硕士学历层次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的国家,其在‘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报告中,就提出建议取消教育专业学士学位,进行教育硕士培养;只在本科阶段致力于文理教育和相应学科的基础训练,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师范专业训练[1]㊂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师范教育的领头羊率先开始师范生本硕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也随后进行相关实践㊂随着2004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㊁2014‘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及2018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意见2.0“等系列文件的颁布,本硕一体培养项目在高校试点运行的基础上有了更明确的政策规范㊂同时2021年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各类教师的准入门槛[11]㊂总之,在上述系列政策指导下,我国高学历㊁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工作被提上日常,开始大力推进本硕一体化进程建设㊂通过对不同高校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的实践案例及现有政策文本分析,本文归纳总结了以下5种代表性模式(详见表1)并尝试从问题源流㊁政策源流㊁政治源流以及 政策之窗 对源流耦合的助推作用出发,揭示三种源流在政策孕育进程中的耦合㊁汇聚过程,并最终通过三源流的嵌套耦合探究政策未来新的发展趋向㊂职前教育402024年第3期(第37卷)表1师范生本硕一体化相关政策或模式的梳理政策依托培养模式出台时间政策目的政策内容代表学校受美国‘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影响 4+2模式2001年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在本科学习期间接受本专业教育;在第三学年末,对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一定筛选程序后,从中择优选拔进入 4+2 模式培养的学生人选;第四学年一方面继续完成本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修读部分研究生学位课程和公共课程;第五学年开始进入到教育学院学习两年,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撰写相关论文,毕业后担任重点中学的高中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借鉴北京师范大学 4+1+2模式2006年在实践中学习㊁在实践中开展研究㊁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指4年本科教育+1年中学教育实践+2年硕士培养㊂基本做法是:先由华东师范大学㊁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校长和各区教育学院组成的专家组对学生进行面试㊂这些参加面试的学生都具备本硕连读资格且本科阶段的学业成绩处于相应群体的前25%㊂如学生与中学双向选择成功,则双方将签订临时就业协议㊂学生本科毕业后,以准员工身份进入相应中学实习1年,之后再回华东师范大学学习2年硕士课程华东师范大学自主创新 3+3模式2007年培养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及教育管理人才在本科的前3年以综合大学的标准培养学生,三年本科学习结束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成绩优异且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各学科专业的大三学生进行筛选,合格者进入教育学院接受第二个 3 年的培养㊂第二个 3 可以分为 1+2 ,其中 1指为期一年的教师职业体验,通过中学沉浸式教育实践明确自身的价值定向; 2 是指为期两年的教育学硕士的课程学习以及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上海师范大学‘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 硕师计划 )该政策经历三次调整,从 1+1+3模式到 3+1+1模式,再到目前的3+1模式2004年为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培养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骨干教师,提农村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师范生结束大学本科四年课程后,到中西部贫困县任教服务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河北师范大学㊁哈尔滨师范大学㊁新疆师范大学等‘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意见2.0“ 3+1+2模式2014年2018年培养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师范生进行本科学科专业阶段学习3年㊁随后进行本科教育学专业阶段学习1年,最后进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2年㊂前三年在学科专业学院的师范专业学习,后三年主要在教师教育学院学习西北师范大学㊁天津师范大学㊁华中师范大学㊁湖南师范大学等(一)问题源流:政策本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1.从承担主体看:本硕一体项目多由师范类高校承担,综合性大学参与不足目前来看,采用本硕衔接一体化师范生培养模职前教育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m ㊃教师教育论坛41 式的高校大多是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储备高水平未来教师队伍的师范类院校,鲜有高水平综合院校参与其中㊂但从国际视野上看,早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世界一流大学就开始参与教师教育㊂主要原因是中学教育的大幅扩展对教师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或教师学院无法满足[12]㊂为何要在理工科学校选拔师范人才,李志文教授曾直言不讳说道 虽然近年师范院校受到热捧,但最优秀的理工科人才并不在师范类院校 [13],但当前师范生培养主体仍以师范类高校为主是不争的事实㊂如前文提及的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 4+2 模式㊁上海师范大学为代表的 3+3 模式均在师范类高校开展㊂因此,单一依靠师范院校的力量进行未来教师本硕培养工作未免稍显单薄㊂2.从培养过程看:部分学校本硕一体培养方案存在本硕衔接不畅的问题通过相关政策梳理发现部分高校对本㊁硕不同阶段教育分别展开,培养制度㊁管理制度也分别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系统,有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管理者还未能在 一体化 培养上达成共识,甚至还存在各执己见㊁难以为谋的现象[14]㊂这种未将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阶段的培养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方式,极易导致师范生研究生阶段的 水土不服 ㊂如由 硕师计划 的具体政策内容可看出,其本硕两个阶段是完全分离的,申请 硕师计划 的师范生前三年一直活跃在服务岗位与培养院校几乎没有过多联系㊂同时在本科毕业的第四年才开始接受系统的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对于已经进入工作岗位三年之久的师范生是否还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在学术性和专业性上应作何取舍值得省思㊂同时理想化的政策与实践之间终究是 两张皮 ,如何将政策议题有效落实到师范生培养的具体实践工作中去,实现政策的生命力也值得相关人员进一步商榷和探讨㊂3.从培养结果看:本硕一体项目聚焦单学科人才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不足当前参与师范生本硕培养项目的候选者多由具有某一特定单一学科教育专业背景的师范生组成,通过 笔试+面试 等一套评选流程选拔出具有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师范生继续免试攻读该专业教育硕士㊂无论是 4+2 模式㊁ 3+3模式还是 3+1+2 模式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往往是只具备单一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专门人才,所学内容多围绕本专业相关知识与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并没有跨越学科界限,这与国家强调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㊂(二)政策源流:多方政策主体的现实推动1.教育政策专家的商榷与讨论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教育专业化运动之后, 4+2 本硕一体教师培养范式被美国㊁澳大利亚等国家所采用㊂随着国际性教师专业发展运动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教师呈现本科化趋势,探索更高学历层次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㊂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 推进师范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㊂有条件的地区要培养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和具有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逐步提高高中教师学历,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和招生范围 [15],这为我国探索本硕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政策前提㊂同年,教育部回应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 关于改革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提案 中提到 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㊁综合大学参与㊁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 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㊁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16]㊂通过相关政策梳理,当前对教师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主要有两条路径㊂一条是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㊂支持实施院校以本科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㊁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培养一批教育硕士层次的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未来优秀教师㊂二是支持综合大学参与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参与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工作[16]㊂因此,在相关政策专家的话语推动下探索更多符合当下教师教育发展所需的本硕一体教师培养模式具有其历史发展必然性㊂2.高校及其他利益主体的主张或行动首先,针对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如何协调师范性 与 学术性 之争,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雷生认为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并非个别人所认为的要从高等师范院校 碗中夺食 ,而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有益补充,应搁置乃至摒除教师教育中的 师范性 与 学术性等无谓争议 [18]㊂其次,针对本硕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认为随着智能职前教育42 2024年第3期(第37卷)时代的来临,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也必须打造升级版本,建设 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智能教育 相互融合的新格局,建议 构建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㊁教师教育和智能教育㊁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等三个相互独立又贯通一体的本硕连读教师培养模式 [19]㊂最后,从培养的衔接与连贯性问题上看,当前的师范生本硕培养模式普遍为 X +Y 的分段模式,若将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在两个不同的组织机构(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各学科所在学院与教育学院分别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中进行会加剧二者在培养和管理上的分离,在此情形下已有学校开始提议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进行本硕一体培养项目㊂因此,高校以及其他利益主体的主张或行动推动了师范生本硕一体相关政策和模式的变革㊂(三)政治源流:国民情绪与主流意识的共同诉求1.民众对高学历层次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现实渴望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进入中小学工作的研究生越来越多㊂根据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有0.15%[20],这一数字到2020年提高到3.91%[21],当然经济发达地区的数字还会更高㊂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均有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学历水平的趋势,在国际教师教育领域中,很多国家如法国㊁芬兰㊁捷克共和国㊁爱沙尼亚等国的政策文件中,都明确规定该国中小学教师必须完成硕士学位教育[22]㊂从国内形势看,同样的趋势也已凸显㊂随着近年来基础教育教师中有些不良师德师风问题的爆出引发公众对教师素养㊁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讨论,再次强化人们对教师准入问题的关注度,推动民众对提高教师准入门槛的强烈要求㊂在公众看来,学历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识的广度与品德的厚度,因而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最明显和最直接的体现是中小学学校逐渐提高教师学历标准,有的地区硕士学位甚至成为进入职场的 标准配置 ㊂2022年有网站上关于 教师行业开始学历内卷!研究生学历成为新录用教师主流! 的帖子引起众多网友热议,2023年杭州教育局发布的一份中小学教师拟录用名单显示,新招聘入职的共186名教师中已经有182名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另外4名则为博士研究生学历㊂因此,在此背景下,民众渴望国家通过相关政策指引更好实现高学历教师培养,推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㊂2.双减 后的就业保守趋向使跨专业考研成为社会主流教师资格考试升格为国考以来,不仅有效规范了教师获取从业资格的流程,同时对报考人员专业背景不做硬性要求也为非师范专业人员 转行从教打开了制度之门[23]㊂ 双减 政策后,教培行业大量裁员,大批教培工作者面临就业危机,为更大程度拥有 铁饭碗 ㊁增加职场竞争力,越来越多非师范类教培失业者开始涌入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场,过往职业经验驱动下跨考教育(学)硕士㊁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成为他们首选目标㊂同时由于教育学专业门槛相对较低,每年考研大军中跨专业进入教育学的应届大学生也不在少数㊂大规模涌现的跨考者直接导致考研分数线上涨㊁院校报录比提高,竞争进一步加剧㊂2022年教育学专业国家线上涨14分,分数线达到351分,增幅迅猛㊂学历内卷以及非师范专业的涌入令高校师范本科生面临重重压力,加之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就业趋向于保守化,更倾向于追求预期就业行业的稳定性㊂毕业生为尽可能降低择业风险会主动调整自身的就业观,由原来的开放多元择业观变成了 稳定至上 ,而教师职业长期存在的 稳定 铁饭碗 的职业印象吸引越来越多非师范类大学生积极寻求进入教师行业的有效通道㊂在此背景下,民众迫切需求国家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措施进行师范生本硕一体更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为其提供更多教育生存可能空间,缓解就业压力㊂三、政策之窗开启(一)中央行政机关: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201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就正式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㊂借助综合性大学原有的学科优势可以和教师教育专业实现更好衔接,成立专门的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进行相关本硕培养工作也可避免本硕衔接不畅问题,进一步将师范性和专业性更好统一,改变我国传统㊁封闭㊁定向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推动我国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朝向多元化㊁一体化的方向发展㊂如南京职前教育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m ㊃教师教育论坛43 大学在2019年成立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㊁苏州大学成立师范学院㊁上海交通大学组建教育学院等积极践行政策主张㊂2023年7月教育部正式出台‘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 国优计划 )是继续推进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参与教师教育㊁完善师范生本硕培养问题的又一有力政策㊂从参与院校看,选择30所 双一流 建设高校承担首批培养任务,打破了以往教师培养方案的变革与实践主要在师范类院校单一空间进行实践培养的局限,发挥了 双一流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独特优势㊂从选拔流程看,政策指出具备高校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先向 国优计划 培养高校提出申请,经考查合格可通过推免方式被录取为 国优计划 研究生,攻读 国优计划 培养高校学术学位或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对非教育类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24],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本硕一体培养模式中以师范类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弊端,有利于遴选更多适教乐教大学生坚守教师岗位㊂同时, 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的选拔机制,拓宽了师范毕业生以及部分非师范毕业生的职业生存空间㊁拓高了高素质㊁高学历中小学教师培养新赛道,一定程度上打破大学生盲目陷入考研内卷怪圈,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招生考试生态㊂此外,从就业去向看,该政策支持优质中小学与 国优计划 研究生签订 订单 培养协议,通过签订培养协议,强化 国优计划 研究生毕业从教保障,缓解了其就业压力㊂总之,该政策不仅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实施的 4+2 教育学硕士培养制度㊁上海师范大学实施的 3+3 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以及部分省份教师定向培养制度等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是推进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政策指引㊂(二)各级学校:生发内部张力,探索多样态本硕培养新模式2018年党中央相关政策文件中正式提出发展四新 (新农科㊁新工科㊁新医科㊁新文科)㊂ 四新 背景下要求高校主动把握并适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人才的培养需打破学科和专业限制,培养更多具有跨学科多元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㊂以往的本硕一体培养政策和模式大都围绕培养单学科专业人才,这显然不利于当前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㊂据此各高校可从以下出发探索多样态本硕培养新模式㊂首先,为增强师范生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培养,近年来已有学校开始探索 复合型 的本硕培养体系,2020年教育部批准南京师范大学㊁浙江师范大学㊁杭州师范大学㊁福建师范大学开展 4+2 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工作,包括 物理学+教育技术学 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 化学+生物科学 历史学+地理科学 等专业教育,从而使师范生毕业后具备多科教学能力[25]㊂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对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次的培养需求,强化了师范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力,解决了问题源流中跨学科人才培养不足问题㊂其次,为解决本硕衔接不畅问题,作为两次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中的唯一非师范类大学的河南大学,在结合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探索出了 一体四式 的 3+1+2 本硕一体培养方案㊂具体过程是:本科阶段学生在各学科学院进行3年专业学习后,经过考核,选拔进入教育科学学院集中进行1年的教育学专业学习㊂在这一年中,要通过原本科专业的毕业鉴定,并同时通过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学习考核后,以推免资格进入教育硕土阶段的专业学习㊂该模式打通了本科和硕士的学制壁垒,充分提高大四学年学生学习效率,实现本硕之间的科学过渡与衔接[26],为解决问题源流中本硕衔接不畅问题提供了实践指引㊂最后,关于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足问题,不仅 国优计划 名单中显示部分综合性大学开始参与教师教育,河南大学的教育实践再次彰显了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优势㊂该校 卓越教师计划实验班 依托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举办,采取 3+1+2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师范专业,有效推动了多学科对话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养成跨学科思维,彰显了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独特优势㊂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定位是培养卓越中学教师,每一届毕业生都备受省内外知名中学的 青睐 ㊂同时就增强 师范性 和 学术性 而言,有专家建议可以实行 2+2 或 2.5+1.5 的培养模式,即在前两年或两年半,学习学科专业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学术性;在后两年或一年半,接受师范教育并进行教育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师范性㊂此外各高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

关于退休年龄的多源流分析的开题报告

关于退休年龄的多源流分析的开题报告

关于退休年龄的多源流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寿命的延长,退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退休年龄是指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人到了这个年龄,就要退休,不再从事工作,享受养老金。

当前,退休年龄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争议的话题,一些人认为提高退休年龄可以缓解社会养老负担,但也有人认为这会使年轻人就业难度增加,加深社会矛盾。

因此,通过多角度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退休问题的多源流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分析退休年龄问题,找出合理、可行的退休年龄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1)退休年龄问题的背景和现状:介绍计划经济时期的退休制度和改革开放后的退休制度,对国内外退休年龄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定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退休年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社会经济因素对退休年龄的影响: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及国家的财政状况等因素,分析提高或降低退休年龄对个人、家庭、企业和整个社会产生的经济影响,考虑应急措施等问题。

(3)文化、社会因素对退休年龄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社会背景根据人们的生命经历、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对退休的不同理解和体验,了解如何根据这些因素来设计合适的退休制度。

(4)政府政策对退休年龄的影响:了解各国政府对退休年龄的政策措施,对照我国的制度,对比国家之间的差异和优缺点,得出政府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满足传统社会对于退休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关于退休年龄的相关政策、法规、数据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各方对于退休年龄的看法和建议,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各方给出的建议的可行性。

(3)案例分析法:典型的案例分析是政府的退休政策实施状况、具体制度的实施数字数据等,描绘退休问题多层面的具体情况和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这些数据和问题,并能在其中提出有关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多源流理论来看医疗卫生改革
“关于政策制定过程,一些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理论解释模式已经产生并被广泛运用,如金登的多源流模型解释了在模糊性条件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金登的早期模型假设整个政策系统只存在三种源流,即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

其中,政治源流包括三个因素: 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争夺行为和行政立法或立法上的换届。


二、医疗卫生政策改革的问题界定: 争论与政治
1) 医疗卫生费用失控,费用负担无论对于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是负担不堪重负。

2) 医疗服务系统的交易行为及其效率问题。

3) 医疗保险覆盖问题及其公平性问题。

问题的界定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这与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本与收益预期紧密联系。

三、观念、技术可行性与政策工具选择空间
1) 价值观念对政策工具选择空间的约束
公众与政治系统的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即使政策共同体内部不同党派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明显的分歧
2) 政策工具选择的目的性与技术可行性
3) 传统知识的角色与路径依赖
四、政党、利益集团与医改政策制定的政治逻辑
( 一) 党派竞争与国会在医改政策制定中的权限配置
( 二) 利益集团
( 三) 医改政策制定的政治逻辑
1, 政党分歧还具体体现在政策辩论中策略选择的证据( 如效果预期或依据) 及其价
值主张上
2, 共和党对医改的优先目标是控制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
3, 两党分歧集中体现在对于不同政策工具选择的偏好以及对于特定政策工具的潜
在效果预期的判断分歧上
4, 合法性和中期选举的挑战
五、政策窗口、多源流汇集及其对民主运转的含义
唤起公众与媒体舆论的响应
软化强大利益集团的阻力和潜在的反对强度
争取党内的支持与对共和党施加压力和调解机制
不仅大大扩大医改思路在国会和社会的影响力,而且也扩展了医改方案在国会内部活动政治支持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