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小石潭记》

合集下载

专题02《小石潭记》知识梳理(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专题02《小石潭记》知识梳理(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2、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具体描写小石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描写小石潭的样貌。

第四段:写对小石潭的气氛的作者的独特感受。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四、字音字形篁.竹( ) 清冽.( )卷.石底( ) 为坻.( )为嵁.( ) 佁.然( )幽邃.( ) 参差..( )俶.尔( ) 翕.忽( )悄怆..( ) 寂寥.( )huánɡlièquán chí kān yǐsuìcēn cīchù xī qiǎochuàng liáo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完整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完整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坻( ) 屿( ) 嵁( ) 俶尔( ) 佁然( ) 翕忽( ) 悄怆( ) 幽邃( ) 奉壹(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及原文《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4.总结拓展①总结全文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②拓展延伸:关于崔氏二小生: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③附:板书设计《小石潭记》赏思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6.文章的生活背景: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小石潭记》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小石潭记》含答案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2)佁然不动()(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通过描写潭边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各题。

(10分)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心乐之()(2)潭中鱼可百许头()(3)以其境过清()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俶尔远逝翻译:(2)凄神寒骨翻译: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开头交代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以及位置、环境,表现了作者探幽时浓厚的兴趣。

B. 第二段写了潭水中的鱼很多,也写了潭水的清澈见底以及鱼儿快活游动的情景。

C. 既写了“寂寥无人”的环境,又说有“同游者”,说明作者的内心是很矛盾的。

D. 作者在写景过程中,巧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情的内在变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共10分)6.(3分)(1)以·······为乐(2)大约(3)因为7.(4分)(1)忽然间向远处游去(2)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8.(3分)C(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

(10分)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古文。

文章通过描绘小石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

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感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3.朗读背诵: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记忆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要预习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哪些古文?它们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课《小石潭记》。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课文描述,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原文解读+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原文解读+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原文解读+译文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之一。

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结合注释,通读课文,了解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小石潭记①文|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②,闻水声,如鸣珮环③,心乐之④。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⑤。

全石以为底⑥,近岸,卷石底以出⑦,为坻⑧,为屿,为嵁⑨,为岩。

青树翠蔓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⑪。

①选自《柳河东集》。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②[篁(huáng)竹]竹林。

③[如鸣佩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④[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⑤[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⑥[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⑦[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⑧[坻(chí)]水中高地。

⑨[嵁(kān)]不平的岩石。

⑩[翠蔓]翠绿的藤蔓。

⑪[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③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
动想办法解决。
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 由此闻名遐迩。
(二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教学为先。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①,又从而庸之②。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④,及其久也, 相说⑤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 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⑥,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所困惑。 (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 ,又从 而怨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石潭记》教案
-在理解作者情感时,教师可以提供柳宗元的生平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体会作者在美景描绘背后的抑郁和无奈。
-在仿写练习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场景,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实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遇到过美丽的自然景观?”(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如何描绘自然美景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汉语表达和举例分析,帮助大家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和魅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描绘自然景观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文中的美景?”
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生字词的学习,如“涟漪”、“潺潺”等,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如“此乃”、“盖因”等。这些词汇和句式是理解课文的基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和强调。
4.掌握课文注释,了解相关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学习课文中精彩句子和段落,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6.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小石潭记》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精选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精选题含答案

4. 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 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乐、悲(由乐到悲)。 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 乙文论道,重在议论,观点鲜明。甲 文记游,侧重描写、抒情,请从表达方式 的角度,谈谈甲文这方面的特点。(4分 )
甲文运用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写了小石潭的石、水以及周围的景物, 流露了“下见小潭”之“乐”、赏鱼之 乐以及看到小潭“四面竹树环合”的 “凄清”“悄怆”之情,正是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 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往来翕忽( 轻快迅疾的样子)
(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3)悄怆幽邃(
凄凉

(4)隶而从者(
跟随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树技 和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 齐,随风飘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

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课文的线索:发现小石深一源中景物一小石裸源流一源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

解析: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线索,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文章写最初发现小石潭的时候,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

读到这里,我们便自然地从游鱼联想到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

接下来写坐在深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枪商邃”。

小石深景物的离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由文中“心乐之”“凄神寒骨”等句子可以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能够分析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参考答案:第一问:幽清。

第二问:(示例)很清静,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身心放松解析:第一问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问答案不唯一。

四、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解析:本题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五、参考答案:第一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

这些作品有如下特色:(1)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2)柳宗元写景,不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雷福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面静者与心谋。

”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

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

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26小石潭记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26小石潭记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 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翻译下列句子:
卷石底以出: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缠绕,摇动连缀,参差不齐,随
风飘荡
影布石上: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
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悄( qiǎo ) 怆(chuàng)幽suì( 邃 ) 龚古( gōng ) 日光下 chè ( 澈 )
我会听名家范读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
• 心乐之(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感到快乐)
•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如鸣珮环( 动词作名词 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小石潭记 作业布置
• 1、翻译并背诵课文。 • 2、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家乡一处熟悉
的景物或景观,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 到永州以后写的。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 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 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你了解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 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 《满井游记》
大约 光景
在空中
凭借 状语, 透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石潭记》的写景抒情手法和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手法的理解和应用。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现代语境的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写景抒情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运用课文中学习的写景手法来描绘一个熟悉的场景。
-对于文章哲理的领悟,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的?”和“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教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历山水时,有没有过被某个景色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捕捉自然之美,表达内心情感的。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进行交流。这个环节总体来说比较成功,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今后,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我需要在教学方法、课堂互动和个别辅导等方面下更多功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石潭记》的基本概念、文言文的表达技巧以及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内容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5.情感体会: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6.文化传承:了解和传承古代文人墨客的山水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7.练习与应用: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8.课后拓展:推荐相关阅读篇目,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游记,它以精练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文言文如何通过精准的词汇和生动的句式来表现景物的美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
5.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6.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7.培养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特殊句式,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专题《小石潭记》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专题《小石潭记》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2.文学鉴赏能力:学生能够分析《小石潭记》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感受古文的审美价值,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历史文化素养:通过了解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学生能够增强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提升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4.思辨与批判性思维: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个人观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小石潭记》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有所提高,他们开始尝试去理解柳宗元的情感表达,去品味古文的韵味。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点时,部分学生对特殊句式和词汇活用掌握得不够扎实。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巩固和练习。或许可以通过设计更多有趣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5.审美情感培养:通过体验《小石潭记》中的自然美和情感美,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提升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山水时,有没有过被某一处景色深深吸引,仿佛有话要说的时候?”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小石潭记》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分析题目考查的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5.课堂讨论与互动;
-组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课后作业及拓展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屿、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6、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8、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9、潭水有什么特点?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用静动结合来写。

10、作者是怎样写鱼的?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

1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抓住溪身的曲折、境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13、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文言文中蕴含了许多文化常识和人生哲理,大家一定要用心学习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小石潭记翻译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小石潭记》原文与翻译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小石潭记》原文与翻译

《小石潭记》原文与翻译文言文《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w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文言文《小石潭记》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形成了水中的高地、岛屿不平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枝被藤蔓所缠绕,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几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起嬉戏。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探知它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的竹林和树木环绕着,寂静空旷没有旁人。

使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通过描写潭边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6.[2016·新疆]建设兵团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2018·临沂](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游西山十记(记四)袁中道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

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

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

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

然其跳达⑧剌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躁关其老少耶?[注] 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

②罅:裂缝。

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

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

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

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

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

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

⑨剌泼:鱼击水声。

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 (2)不可久居( )(3)不里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长尺许者其真无马邪B.乃记之而去康肃笑而遣之C.投饼于左当求之于上流D.以其境过清蒙辞以军中多务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④⑤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 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

②掉:摇动。

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④掣折:转折。

⑤欹(qī):倾斜。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 )(2)山行之极观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从上面两篇选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1)《小石潭记》:______________(2)《观第五泄记》:____________9.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宏伟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三游洞记(节选)刘大櫆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下视深溪( ) (2)负薪行歌( )(3)适自通州将北还() (4)或为诗文以纪之(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限断两处)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分析本文表达的感情与《小石潭记》表达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百丈山记①(节选)朱熹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③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④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⑤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注] 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

②瀵(fèn)涌:水源自地下喷涌而出。

③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

④飞浮:飘飞浮动。

⑤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烛()(2)旦()(3)或(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林薄间/东南望B.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C.乡人/凿石容磴以度D.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章第一段描绘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课内精读1.(1)以……为乐(2)静止不动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那样(4)离开2.[解析] B A项,前者意为“作为”,后者意为“向、对”。

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