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

合集下载

对联基础

对联基础

春晚 迎春
春不晚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岁寒 守岁
岁无寒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4、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 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 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 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 字。
世诗人用韵的标准。
中华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 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 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 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 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 《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之前公布 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 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 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于2010年公布。
• 韵书从出现到定型几经变迁,隋代陆法言所著的 《切韵》收录了1.15万字,并将其划为分属平、 上、去、入四声的193个韵部,在唐代被列为官韵, 可以说是唐诗用韵的标准,可惜已经失传,它所 反映的语音系统却是后世大部分韵书分类的依据。 北宋陈彭年等修著的《大宋重修广韵》则极大地 继承了《切韵》的理论,并更加详细地划分为206 个韵部。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 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 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清圣祖康熙题菊香书屋联:
庭松 不改 青葱 色;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盆菊 仍霏 清静 香。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山东官建国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征集春 联应对的一副佳作: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3
四言联:
平平仄仄, 春风化雨, 仄仄平平。 紫气呈祥。 平平平仄, 江山生彩, 仄仄仄平, 世界太平。
五言联:
仄仄平平仄, 细雨鱼儿跳,
平平仄仄平。
微风燕子斜。
六言联:
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 眼下小桥流水, 胸中春色满园。
七言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年好景随春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化宏图与日新。
4
一副对联,只要根据上下联的节奏变化,注意平仄搭配, 大体相对即可,只要意思好,语言顺畅,部分不相对也是允 许的。不过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上联最后一字一般要用仄 声,下联最后一字用平声,这是区分上下联的重要标志,通 常不应违反。
春华暖草木新好时常在,
国运昌江山美盛世难逢。
银汉浩淼终生耕耘甘为人梯育桃李, 群星璀璨数载苦读乐做栋梁兴家国。
二 、 对 联 的 结 构 形 式
柱 子 上对 的联 对就 偶是 句在 。纸 上 、 布 上 、 或 刻 在 竹 子 上 、
一 种 独它 立是 的中 艺华 术民 形族 式特 。有 的 一 种 文 学 样 式 , 是
一 “ 、 联 语对 什 ”联 么 。也 是 叫 对 “ 联 对 子 ” 、 “ “ 楹 破 联 题 ” ” 、 “ 楹 帖 ” 、1
5
墓戏品古联职分用 碑台联迹、业为的从 奇 联联、联交联春范楹 特 、、寺、际、联围联 的 宣灯庙书联婚、来的 楹 传联联画、联节看张 联 联、、联堂、日,帖 等 以家庆、联寿联对处 等 及先贺文、联、联及 。 用联联艺名、门可其 法、、作胜挽联以使 、
6
范 文 举 例
春联两则
共庆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间
整相 字 的同 数 意成 相 对 思对 等 联 和, , 由 鲜平 句 上 明仄 子 联 的相 结 和 思反 构 下 想, 或 联 内形 句 两 容成 型 部 。规 要 分 范求组 的基成 对本, 仗相上 ,同下 具,两 有词联 完性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对联,又称对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用文言文或白话文进行对仗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联以对仗的形式,起音韵、对句法、对音律,通过反复对比,使两句话达到平衡统一、旋律优美的艺术效果。

对联在中国的历史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

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仗是对联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对仗即是对字音、字义、字形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对称的结构。

在对联中,字音是最基本的对仗要素,要求对联的每一句都有相同的或相似的音韵。

字义对仗是指对联的意义之间要有对应关系。

字形对仗则是对联的视觉形式上要呈现出平衡和对称的美感。

其次,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每句一定要五言或七言。

这是由于五言和七言是中国古代汉字诗的基本格律。

而且,五言和七言的句子长度适中,既能容纳两句的对仗关系,又能形成对联的平衡感。

再次,对联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有喜庆对联、吉祥对联、道德教育对联等。

无论是哪类对联,都要注意对联的内容表达要准确、简洁、有力。

同时,对联要求表达的含义要深入浅出,让人一看即懂,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最后,对联的创作也要注重审美效果。

对联的形式要求呈现出一种平衡美和和谐美。

所以,在对联的选材、构思和字句的运用上都要追求美感,力求达到意境明朗,音韵优美的效果。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被广泛应用,还被用于文学创作、教育宣讲、环境布置等。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被中国人民所热爱和重视,也为世界人民所称道和赞叹。

对联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实践的艺术。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对联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对联的内涵和韵味。

对联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承,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对联艺术在当代得到新的突破和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对联入门基本知识

对联入门基本知识

对联⼊门基本知识【对联的定义】对联起源桃符,是⼀种对偶⽂学,⼤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对联,严格区分⼤⼩词类相对,可见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

传统的对联⼩类相对,对仗⽐所谓诗对联⼯整。

随着唐朝诗对联兴起,散⽂对联,排斥在外,称⾮主流对联。

(对联⼜称作楹联)⾮主流对联指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之格律】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副春联。

(见《应⽤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是我国特有的⼀种汉语⾔⽂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要素,⼜叫“六相”,分叙如下:⼀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讽袁世凯⼀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的修辞⼿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锡东林书院联: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个字在上下联同⼀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种⽐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先⽣联::⼀⼈千古;千古⼀⼈。

⼆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基础字属对法

对联基础字属对法

对联基础字属对法一字属对法:1.天类:风=雨,日=云,霜=雪,月=星,烟=露,雾=霞,雷=电,雹=虹,春=夏,夜=朝,年=岁,暑=寒。

2.地类:山=水,石=泉,河=井,海=江,城=市,邑=田,乡=野,路=桥,溪=谷,沼=池,波=浪,岸=滩。

人伦:男=女,祖=孙,妻=子,弟=兄,宾=主,圣=贤,士=农,死=生,穷=富,面=心,足=头,目=眉,身=手,智=愚,孝=忠。

3.物类:冠=履,带=衣,珠=玉,斗=升,刀=尺,剑=枪,灯=镜,帐=帘,酒=茶,花=草,松=竹,杏=桃,梅=菊,马=牛,禽=兽。

所谓一字属对法这种形式,一般说来是不能成为一副对联的(个别例外),这种属对方法实际上是说明对联中单一的词或词组的属性(类别),同另一词组含义相一致(有部分伴有比较或相反意),如,智对愚,穷对富。

也有相辅辞意的,如,月对星,山对水(名词类)。

一字属对法分动词比较级,名词并列级。

两者都要求属性相对二字属对法:1.天文类:春风=夏雨,白青=天日,风剪=月轮,煮雪=餐霞,花朝=谷日,九夏=三冬,丁年=午夜,菊月=梅天。

2.地理类:山腰=水腹,蜀道=秦关,黄浦=赤城,榆梓=里关,济北=淮南,金井=玉溪,岐山=渭水,剑阁=炉峰,西江=北海,雁门=鸡泽。

3.人伦类:桥父=芥孙,荻母=梅妻,茶酒=圣神,奇侠=逸民,农夫=士子,织女=针神,红玉=绿珠,白眉=黄发,云鬓=雪肤,口禅=牙慧。

4.器物类:缁衣=赤舄,衾角=帐眉,琉琥=珀璃,玉杯=金珥,红白=简笺,棘矢=桑弧,秧针=稻剑,芍药=茶蔗,鹦鹉=鹧鸪,吴牛=蜀犬。

二字属对法的规则,亦须按天文,地理,人伦,器物等词的属性来对,如:菊月对梅天,奇侠对逸民。

这里的“奇”和“逸”均属形容词,一定要和“侠”和“民”等名词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完整的“词组”。

三字属对法1.天文:风吹花=日照树,月移栏=云出岫,看花日=斗草天,烟初露=未乾散,含宿雨=带朝霞,嫩霜寒=香雾湿,桐花雨=楝花风,月满湖=星临户,歌风曲=咏雪诗,彩虹垂=晴日映2.地理:山有色=水无声,水如烟=涛似雪,榆塞外=柳城东,十二衢=三千界,松菊薜=萝泉径,杏花村=桃叶渡,波澜阔=岛屿深,傍山城=临水泽。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有以下特点: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即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的分类: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

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

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

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

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

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

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

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

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

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

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

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

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

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

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

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

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对联的两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也就是词、词性和结构在对联中的应用。

这是对联格律的语法要素,而且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要素。

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对联的核心要素。

因为在网络上有2种门派,一是沿袭旧的词性分类,即古代的分类。

一种是按照现在新的也就是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我倾向于后者,因为根据《楹联通则》第五条规定: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

所以我们还是以了解现代汉语词性分类等有关的知识为基础。

这是需要相当的汉语词学基础。

而且由于中国的词汇词性在具体的句子里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应该是形容词,但在这句里却是动词,而且成了诗眼,很生动。

所以这第三个要素知识性很强。

一、词性相当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具体说来,就是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要对仗得好,就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或者说具有以下的常识。

一、现代汉语词性分类:首先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1、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2、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二、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

各类词组举例:主谓结构:前边词素或词如同主语,后边词素或词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对象。

如 : 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水流、虎啸、胆怯、年轻、春风得意、鸟兽飞腾等。

并列结构:一般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或词所构成。

如: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土地、学习、攻击、贫穷、美丽、天地、恩怨、兴亡、难易、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沉浮高低等。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对联,又称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用对称的两行字加以装饰,通常由七个或八个字组成。

对联通常用于春节、婚嫁、寿宴等场合,以表达吉祥、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和信仰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认为言辞有神奇的作用,通过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愿。

对联的内容通常是通过运用成语、诗句、谚语和俗语等形式,来寄托人们的情感和期盼。

对联的形式特点是对称平衡。

每一句对联的上下两行字要在数量和意义上保持平衡,形成对仗的关系。

例如,“福”字为一句上联,与下联的“禄”、“寿”、“喜”等字形成对称的结构。

这种平衡的形式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也是对联美学的表现之一。

同时,对联的字数也有一定的规定。

一般来说,对联的字数要求不多于八个字,常见的是七个字或六个字的对联。

这种限制使得对联更加简练、精炼,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出更多的意义。

对联的创作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对联要求言之有物、寓意深远,能够抓住主题,表达出清晰的意境。

同时,对联还要讲究字体的美感,要求书写工整、利落,字形要美观大方。

对联的使用有一定的礼仪规定。

在正式的场合中,对联的悬挂位置有讲究。

通常上联悬挂在门楣上,下联则悬挂在门扇上,象征着福气从门外引入。

此外,对联的取挂时间也要注意,一般在农历新年、婚嫁、寿宴等喜庆的时候使用。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宫廷文化中还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对联都承载着人们的愿望和心愿。

它代表着中国人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还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寄托。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也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通过对称平衡的方式,用辞严谨、精炼的表达来寄托人们的愿望和心愿。

对联的使用有一定的礼仪规定,悬挂位置和取挂时间都需要注意。

对联基础知识及实用对联

对联基础知识及实用对联

答案:“树一代新风”。“一代”对“千年”,词性相对极 了。
某班级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对联: “有梦少年存志远,无声春雨润红花。” 从对联角度看还不够妥帖,请根据对联 相关知识对这副对联进行修改调整。(4 分) 修改: 将“志远”改为“远志” 理由:上下联相同位置结构相同
(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其 中一副春联,一副教师办公室对联。(4分)
树一代新风)
分析
第一题第 1联,上联 (出联)“扫千年旧习”,有些考生顺笔写 出“树时代新风”“做时代新人”自我感觉良好,粗略看前两个 联对的还可以,但以“最合适”的标准来看就发现了问题。“扫” 动词,可以对“树”“做”,“旧习”名词偏正短语,对“新 风”“新人”都可以,只是“千年”为数量词,对名词“时代” 不甚恰当。
芝兰绕阶 千里绿 黄牛耕地 春绣锦 翠柳迎春 座凝香 桃李满园 万山金
新春对联:
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
• 春节: 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 红。 •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 欢。
1:字数要相等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
2:用字不重复
和风吹柳绿,细雨润花红。
“和风”对“细雨”,“吹”对“润”,“柳绿”对“花红
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重复。
对联要求三:词性要相同
•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
“拳”对“脚”, 拳——名词;脚——名词。 “打”对“踢”,
打——动词;踢——动词。
对联要求四:内容相关结构相当
•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成佳偶—— 动宾结构
结良缘—— 动宾结构 停顿相同,结构相当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简凡)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

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学写对联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学写对联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学写对联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首先,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之一,是由两句对偶的诗句组成,每句对偶又有五言或七言构成。

对联通常是成对出现的,上联和下联相呼应,意义对仗,形式上也要求平仄相对,韵律和谐。

其次,对联的结构要求上下联呼应,意义相对,既要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又要符合整体的主题和氛围。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对称衡,不能偏离主题,同时要注意表达要简洁明了,不做过多的修饰。

对联的韵律是写作对联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的韵脚相对应,如平仄、押韵等都要符合规范,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

此外,学写对联还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

比如,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对联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要注重对联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让对联既有意境,又有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学写对联需要对其基本结构、韵律和写作技巧有一
定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才能写出优秀的对联作品。

希望这些基础知识和技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对联的写作。

对联入门知识练习

对联入门知识练习

对联入门知识一、声律启蒙1、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3、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4、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5、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

6、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7、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

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

8、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9、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

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10、晴对雨,地对天,天地对山川。

山川对草木,赤壁对青田。

郏鄏鼎,武城弦,木笔对苔钱。

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

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儿圆。

二、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浮舟沧海——立马昆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例:春色满园关不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纸上得来终觉浅一枝红杏出墙来留取丹心照汗青绝知此事要躬行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 三、对联的特点: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2.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

下联词性与上联同位词相同。

例:明月松间照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闭门推出窗前月清泉石上流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投石冲开水底天四、名联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五、对联基础知识歌谣天文天对地,地对天。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简介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春联习俗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

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

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平落即可。

[编辑本段]起源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引用对联基础知识本文引用自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联基础知识》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2)(三)对联的应用与发展 (6)二、对联的种类和功能 (7)3、婚联 (8)4、寿联 (8)7、堂联 (9)8、名胜古迹联 (9)9、文艺作品(含题画)联 (9)2、叙事咏史 (10)3、抒情寄怀 (10)4、交际酬赠 (10)5、励志警策 (10)6、宣传教育 (11)7、讽刺檄讨 (11)8、文字游戏 (11)4、出句征对:(1)高原处处春光好; (11)三、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11)3、结构相应 (15)4、节律相协 (16)6、平仄相对 (17)1、有三个关键处从严 (21)四、对联的结构和形式 (24)4、出句征对:(1)赋对吟诗,诗吟对赋弘传统; (27)五、对联的修辞和用字技巧 (27)六、对联的横批及用语 (31)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一)对联概述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

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

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

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

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

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

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一)一、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内容不相关的毛病在“你出我对”的即兴对联中普遍存在。

即兴对联不排除随心所欲的休闲娱乐功能,但如真心希望提高联艺,内容关联问题就不能不加以重视。

下面是摘录的几个病例:山路踏青风满袖阳关辞故泪两颊上联描写身心愉悦的“踏青”,下联却是伤感的“辞别”。

焰火升腾空灿烂恩师仙逝徒伤心无须多说,问题显而易见。

西疆腾热浪北国化冰封(上联应是颂扬西部开发,而下联“化冰封”很难有更深层的含义)出句:味醇香郁铁观音对句:手忙脚乱土郎中字正腔圆洋教授肢碎身残泥菩萨活血化瘀金罗汉这个例子中,第一、二个对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第三个“泥菩萨”对“铁观音”在内容上是对应了,但是“肢碎身残泥菩萨”和出句的“味醇香郁铁观音”所表达的意义仍是相隔太远;“活血化瘀金罗汉”是四个对句中较能匹配出句的句子,但“活血化淤”说功用,“味醇香郁”说味道,内容关联度仍不够,如将出句改为“生津止渴铁观音”则关联度更强。

要想对出好句,而不是只为了一时的娱乐,就不能只看到其中的部分词句,仓促应对,应该对整个出句加以足够的分析,揣摩出句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认真遣词造句,努力使对句和出句能构成一个整体。

对联从内容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对应方式达到整体统一。

(一)上下联内容的正向关联——正对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这叫“正对”。

例:登楼看月胸襟阔,把酒临风感慨多。

(二)上下联内容的反向关联——反对通过一正一反(常使用反义词)的描写或说理,表达同一个主题。

例: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三)上下联内容的连续性关联——串对串对也叫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

例: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根据正对、反对和串对的特点,大致可以这样来分析出句:如果出句已经具有完整的意义,对句就考虑从另一个侧面去写;如果出句含有表达正面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对句就使用反义词从反面去写(反之亦然);如果出句只说了一半,对句就需要顺着出句的思路写完另一半。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对联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写对联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写作技巧,下面将介绍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

一、写作技巧1.对仗技巧:对仗即上下联的韵脚对应。

韵脚可以是声韵、平仄、字音等。

要注意对仗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2.形象技巧:对联可以通过形象描绘来表达意境,利用形象化的语言使对联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3.押韵技巧:对联中可以使用平仄或下字、首字、声韵押韵等技巧,使对联更加和谐有力。

4.比喻技巧:可以借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对联更有表现力和创意。

5.运用典故:可以引用典故、古人名句等,增加对联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6.打趣幽默:可以利用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意境,给对联增添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

7.对仗独特性: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独特的对仗方式,如意境对仗、色彩对仗等,突破传统的对仗方式,提升对联的艺术性。

8.平仄运用:要注意对联中的平仄律动,使对联的音律韵味更加优美。

9.注重修辞:对联中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反问、排比、夸张等,增加对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0.情感表达:对联中可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使对联更具个性和内涵。

11.巧用典故:要灵活运用典故,既有传统的古人典故,也可以引用当代的新闻、电影等,使对联更具时代感。

12.注意适度:对联的长度一般为四句或八句,要注意避免过长或过短,保持整体的平衡和和谐。

二、基础知识及补充1.字数与字体:对联中每句的字数一般保持一致,同时要注意选用工整美观的字体。

2.结构和格律:对联一般分为左右两边,每边的字句结构要对称一致,形成左右呼应的效果。

同时要注意格律的协调与流畅。

3.文化内涵:对联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形式,可以表达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对联更具厚重的文化底蕴。

4.审美标准:对联的审美标准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要注意根据当下的审美趋势和文化背景来创作对联。

【楹联基础知识】第六讲

【楹联基础知识】第六讲

【楹联基础知识】第六讲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对联的种类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赠联、乔迁、生子、开业、茶联、酒联、行业联、自勉联、题答联、言志联。

(一)、春联⑴上联:杨柳吐翠九州绿;下联:桃杏争春五月红。

⑵上联:福禄寿三星共照;下联:天地人一体同春。

⑶上联:百业兴旺家富裕;下联:一帆风顺人安康。

⑷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二)、婚联⑴上联:一对红心向四化;下联:两双巧手绘新图。

⑵上联:鸾凤和鸣万里云天看比翼;下联:夫妻恩爱百年好合结同心。

⑶上联:男嫁女,女娶男,百年佳偶多奇志;下联:凤求凰,凰恋凤,一代新风展大猷。

⑷上联:恋情堪浪漫,惟羡鸳鸯比翼,既越几程山,便铸几程爱;下联:婚礼鉴坚贞,尤欣龙凤呈祥,同圆一个梦,共兴一个家。

(三)、寿联⑴上联:福如东海;下联:寿比南山。

⑵上联:九旬庆大寿,幸遇三羊开泰,锤镰铸固中华鼎;下联:一五展宏图,喜逢百鸟鸣春,党帜飘红盛世天。

⑶上联:国寿五十诞,举世尽欢腾;下联:沧桑一百年,贤母盼子归。

⑷上联:乐享遐龄,寿比南山松不老下联:欣逢盛世,福如东海水长流。

(四)、挽联⑴上联: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下联: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⑵上联:陇上犹留芳迹;下联:堂前共仰遗容。

⑶上联:桃花流水杳然去;下联:明月清风几处游。

⑷上联:一生俭朴留典范;下联:半世勤劳传嘉风。

⑸上联:慈竹当风空有影;下联:晚萱经雨似留芳。

⑹上联:流水夕阳千古恨,下联:凄风苦雨百年愁。

(五)、赠联⑴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⑵上联:魏阙捧丝纶,精白盟心,不惮搜罗披万卷;下联:楚材收杞梓,文章华国,相期事业在千秋。

⑶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⑷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联律的定义首先说一下什么格律?格律=格+律,格律就是格加律。

对联也有对联的格律,我们简称--联律(一)对联格律的要求。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又叫“六相”。

1、字数相同。

上下联字数完全相同,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特殊的例子,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2、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实对实,虚对虚。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等等。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3、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句子的结构或句型,要求上下联完全相似,即使长联,上下联的句子也都要做到,上下相对。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4、节奏相应。

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

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

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

如: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可怜--鼠辈--偷酥--死堪羡--鸽王--绝食--生以--神通力--护持--正法设--孟兰盆--超度--慈亲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不过,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

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

语意节奏主要依据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

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即音步位)的声调要求(即平仄安排)上划分。

所谓节奏,主要是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

因此,为了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

如,语意上的节奏为: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5、平仄相谐。

就是指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就是说在一句联中,135位置上字上平仄可以不不论,246位置上字一定平仄相反。

平仄协调在对联平仄声中的排列规律,是对联的生命。

也就是说对联的声律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因此,联界把违反声律的现象,归结为撰联的声律三忌。

声律三忌为:a、忌单联失替,又叫“串声”。

单联失替,指对联的上联或下联中,246偶位字没有平仄交替,简称失替。

以七言联为例:上联:○平○仄○平仄;或○仄○平○仄仄。

在单联中,看一下246偶数位置的平仄。

平-仄-平;仄-平-仄,这样相互交替就是合格律是对的。

如果是平-平-仄;平-仄-仄,或者是仄-仄-平;仄-平-平,就是失替了(俗称出了律)b、忌上下联失对,又叫“串调”。

还是以七言联为例:上联:○平○仄○平仄;或○仄○平○仄仄下联:○仄○平○仄平;或○平○仄○平平还是看上下联中偶数位子246上字,一定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上下联失对,指上下联的246位子的字,没有平声仄声相对,即没有平仄相反。

c、忌上下联联脚失调。

联脚失调现象有二点。

一是上联尾字为平,下联尾字为仄,简称“平起仄收”二是同声落脚,就是上下联,联脚平对平或仄对仄。

这两种现象是对联的大忌。

联脚的收脚,有条硬性规定,上下联收脚必定要“上仄下平”,即“仄起平收”。

同时要注意在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也应平仄相反,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又平衡了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观点。

凡是出现上述“三忌”现象之一的对联,属于病联。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此外,还要注意:1、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2、忌孤平或孤仄。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言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

如:“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

又如:“大日智光遍照”,也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孤平或孤仄的现象,主要只在五、六言的句子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而且,考虑到五、六言的句子,字数本来就不多,因此,对于孤平或孤仄,能忌,当然可以,不忌,关系也不大。

如同三平尾或三仄尾一样,从对联格律越来越倾向于宽松的发展趋势看,孤平或孤仄也可以不作为禁忌。

3、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如: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不)恨人4、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如:心色皆空成正道根尘俱彻证圆通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6、内容相关。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二)、什么是音律、声律和韵律。

前面我们都是围绕着对联的格律着重讲了格,那么现在具体说说律。

1、什么是音律。

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

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音律的形成是与声调、语调和韵调等的相互调节和协调有关的。

如果发音错了,说出来的词就会改变意思,造成误解。

大家都知道现在律的平仄有两种说法,那么什么是今音和古音,今律和古律呢?a、何为今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声和轻声。

b、何为古音?数百年前的古汉语的发音为古音。

也有四声,平上去入为古四声。

c、何为今律?今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

所以一二声为平,三四声和轻声为仄。

今律规定的简称为今律。

d、何为古律?古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

古汉语发音来定平仄。

(平水韵之规定),古律规定的简称古律。

我们知道了今律和古律的概念,那么接下来具体说说律的平仄。

2、什么是平仄。

平仄,大多数情况下,用现代汉语也就是用今音的普通话来说。

“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

按现代汉语来讲(也就是今音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

汉字注音符号分别用“─”、“/”、“∨”和、“\”表示四种声调。

因此可以用拼音声调来辨认字的平仄。

阴平和阳平的字发音近似于平音字,称为平声字,上声和去声的字发音近似于仄音字,称为仄声字。

之所以说近似,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大致可以这样去分声调,但并不是全部。

有一些字表面上的汉语拼音是一二声和轻声,其实却是仄声字,就是入声字,为仄声。

按古汉语来讲,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汉语拼音的阴平与阳平,为平声字。

上声:汉语拼音的三声,为仄声字。

去声:汉语拼音的四声,为仄声字。

入声: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

我们现在学习对联、律诗、填词,大都是用水平韵的,以上就是平水韵的分法规定,平水韵中上声、去声、入声统称为仄声字。

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今律和古律)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

3、什么是入声。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

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发音时有受挫的感觉,入声已经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不复存在。

在一些其他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然后逐渐熟练掌握。

很好辨别和记忆,常用的并不多。

平仄及入声字简单的辩别方法以及古仄(入声)转今平”的常用字列表,在上周校长讲课的时候已经提供给了我们一些资料。

我们论坛也有这样的资料,下面说关于入声字的查询的网址:/bbs/thread-10337-1-2.html(三)、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

1、正格联。

正格联的基本定义是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

在正格联中,只要句中和句脚严格做到“两两交替”即为正格。

又分为三种形式。

a、律联。

五言正格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两种格式(拗体除外)。

七言正格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两种格式(拗体除外)。

b、组合律。

对联与律诗不同,对联的句式比较随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对联的句式不拘一格。

有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几百字的。

因此,在平仄的协调上就产生了取舍的困难。

后人总结了一种马蹄韵的规则。

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

马在奔跑的时候,前两蹄提起,后两蹄落地,在声音上呈一轻一重的形态。

二言正格句: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

三言正格句: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四言正格句: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正格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八言正格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