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研究领域简介:实验室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它附件材料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其它附件材料目录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及获奖部分:1.张常群教授2003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2.杨祖荣教授2006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3. 实验中心主任杨屹2007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4.《物理化学》课程2003年获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程5.《化工原理》课程2003年获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程6.《大学化学实验》课程2005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7.《计算化学》课程2007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8. 《分析化学》课程2007年获国家级首批双语示范课程9.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2004年获国家级优秀基地10.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获国家级教学团队1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7年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2007年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单位 13.“面向21世纪工科(化工类)化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校合作)14.“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5.“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一流化学教学基地”,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6.“依托学科优势,建设化学系列精品课程”,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7.“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8. “发扬特色,锐意创新,构建先进教学平台,全面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 “化工原理实验技术与系列装置和测控软件的开发”成果通过教育部鉴定20. “仿真与化工原理实验改革”1989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1. “发扬特色,锐意创新,构建先进教学平台,全面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2.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4. 实验中心张泽廷教授等“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国内一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8.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获得多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9. 化工原理实验室多次评为全国高校实验系统先进单位出版实验教材及教材获奖部分:1.《大学化学实验》,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2. 《化工原理实验》2007年获得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2.《化工原理》2006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3. 《化工原理》2007年获得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4.《基础化学》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5.《有机化学》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6.《复杂物质剖析》2006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7.《仪器分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第二届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8.《计算化学》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9. 《新一代反应与分离技术》2002年获得第七届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10.《化工过程优化》2007年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11.《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2005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2张常群等,《物理化学多媒体课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例题与习题》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4.《分析化学计算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5.《基础化学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0416. 杨祖荣.《化工原理实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7. 姚飞等.《合成氨》北京化工大学. 200018. 李建伟季生福任钟旗包雨云刘晓琳.《创新型化工实验教学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519. 化学工程教研室.《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020. 杜俊琪等.《中水教学实践课程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5实验示范中心开发的设备及仪器部分推广情况:1.推广情况一览表2.部分装置照片学生获奖部分:1. 何伟等同学2006年获国际跨学科综合建模竞赛获奖2. 何平等同学2006年获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3. 陈桂子等同学2005年获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赛区甲组二等奖4. 马伊等同学2004年获第三届“挑战杯”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5. 姚远等同学2006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四届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6.孙雅丽同学2005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四届大学化学竞赛二等奖7. 陈桂子同学2005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三届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8. 胡阳旭等同学2005年获高教杯全国大学建模竞赛北京赛区甲组二等奖实验教学改革发表论文部分:1.张常群等,多原子分子振动的统计热力学CAI课件[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19)2.张常群等,开展交叉学科教学实践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2,(72)3.张常群等,《计算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杨屹等,理科实验班“无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8)5.杨屹等,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5)6.李蕾,“Using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PhysicalChemistry Classroom”. The China Papers-Tertiar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 the 21st Century,20037.李蕾等,悉尼大学本科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3,(5)8.李蕾等,如何在大学化学的大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大学化学,2004,(19)9.李蕾等,综合化学实验教学的开设与实践[J].宁夏大学学报,2007,(28)10.李蕾等, “物理化学的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全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5,1011.白守礼等. “ 发展创新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12.白守礼等, “创新教学管理迎接WTO挑战”.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年6月13.白守礼等,关于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3)14.白守礼等,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 2002.(1)15.白守礼等,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香港). 2004,(12)16.白守礼等, “分类·构建·创新”.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1月17.王桂花、张常群、杜洪光. 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 化工高等教育,2003.(2)18.杨祖荣等.谈谈化工原理实验室的改造与创新[J]. 化工高等教育,2003,(2)19.陈旭东等.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氧解吸实验装置的开发[J]. 化工高等教育,2003,(1)20.杨祖荣等.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实验室的改造与创新”.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21.刘丽英等.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注重工程观点的培养[J]. 化工高等教育,2001,(1)22.苏海佳等.传热与吸收的类比分析[J]. 化工高等教育,2001,(4)23.王宇等.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工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2)24.陈旭东等. 计算机在线控制沸腾干燥试验装置的开发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9)25.王宇等. 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1)26.王宇等. 流体输送综合实验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27.陈旭东等. 教学研究型化工试验装置的开发与应用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6,(4)28.李春喜. 黄大铿.圆形直管内湍动流体的摩擦因数计算[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0, 27(4): 19-2129.李春喜等.用SRK状态方程计算二氧化碳在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中的溶解度[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0,14(4):373-37730.石冰洁等.以制度建设为起点创新教学运行机制 [J]. 中国高等教育,2002,18:17-1831.石冰洁等.创新教学运行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52-5532.齐再前、石冰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我校教学成果的产生. 面向21世纪高等工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0,12:101-10233.郑秀英、石冰洁.对高校形象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1,34.马至成、黄大铿.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化工专业教学中应用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4,(1)35.张卫东、张泽廷等,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编写面向21世纪教材《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49-5436.张泽廷、张卫东等,多媒体技术在“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教学中的应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77-7937.张卫东等,加强启发式教学,建设研究型大学.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38.张卫东等,以“四个不断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建设研究型的化学工程专业的新路.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39.杨祖荣等,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实验教学中心的科研成果部分:1.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新型结构层状及层柱型无机功能材料”2001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高粘度、易自聚等特殊物系精馏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5年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异丙醇清洁生产成套技术的研发及工业应用”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纳米粉体材料超重力法工业性制备新技术”2003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6.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基础研究”2007年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层状表面相锆基固体酸酯化催化剂”,2000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8.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阴离子层状结构选择性红外吸收材料”, 2000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层状及层柱结构无机功能材料的超分子插层组装”, 2001获高校科技发明二等奖10.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年产12万吨大型磷酸成套装置”2005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1.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4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2.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年产20万吨聚酯四釜流程工艺和装备研发暨国产化聚酯装置系列化项目”200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等奖13.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丁二烯溶液聚合反应器新型搅拌系统”2004年获得燕山石化公司科研成果一等奖1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无机纳米颗粒增韧改性塑料制品工业化技术”2004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颁发的技术发明一等奖15.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纳米碳酸钙粉体材料超重力法工业性制备新技术”2001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6.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材料及其应用”2001年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励17.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产业化技术”2006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8.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化工原理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小型化工单元实验研究装置及测控系统的研发”2006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19.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易自聚物料精馏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2003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苯和丙稀液相烷基化催化剂YSBH-1的研究与工业应用”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1.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化学反应器强制动态操作特性的研究”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奖励二等奖22.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导向筛板塔在PV A生产中应用的开发研究”2000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3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高效导向筛板塔在化工生产中的开发研究与工业应用”200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化工创新型中水实习基地“生产工艺过程节水减污技术及设备研究”200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验室简介化学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化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是一个专门用于进行化学实验的场所。
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科学家和学生能够进行各种实验,以探索和研究不同化学现象和反应。
在这个实验室里,我们能够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技巧和实验室安全规定。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概况、实验器材和常用实验方法等。
一、实验室概况化学实验室通常由实验室管理员管理和维护,确保实验室的设备和物品的完好和安全。
实验室通常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试剂存放区、实验操作区和仪器台。
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使用规定。
试剂存放区是用于储存化学试剂和溶剂的地方,通常配备有防火柜和防腐涂层,以确保试剂的安全使用。
实验操作区用于进行实验操作,配备有实验台、灯具和实验室通风系统,以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实验环境的卫生。
仪器台是用于放置各种化学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的地方,例如平衡器、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等。
二、实验器材化学实验室配备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以供不同类型的实验使用。
这些器材包括试管、烧杯、漏斗、容量瓶、滴定管等。
试管是最基本的实验器材之一,用于进行小规模的实验操作。
而烧杯则用于加热物质或进行较大规模的反应。
漏斗主要用于过滤固体杂质和液体等。
容量瓶是用于准确配制溶液的器材,具有固定的体积。
滴定管则用于进行滴定分析,以测定物质的浓度。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实验器材,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使用。
三、常用实验方法化学实验涉及到许多实验方法,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1.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是化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之一。
这种实验通过加入酸液和碱液来观察两者相互中和的反应。
实验中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测反应的终点,并用滴定法来测定反应物的浓度。
2. 沉淀生成反应实验沉淀生成反应实验主要用于观察和研究溶液中产生的沉淀。
在这个实验中,通常将两种溶液混合反应,形成一种或多种沉淀物质。
这种实验常用于分析和鉴定未知物质的成分。
3.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发生氧化或还原过程的反应。
化学实验室实验室简介

化学实验室实验室简介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的专门场所,旨在提供一个安全、清洁、高效的环境,以支持学生和科研人员进行各种化学研究和实验工作。
本实验室简介将介绍实验室的设施、安全措施和常见实验项目,以及实验室管理和使用规定。
一、实验室设施化学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以满足各种实验需求。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1.试剂和溶液储存区:储存各种试剂和溶液,并按照化学品的特性进行分类和标记,以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性。
2.实验台和仪器台:提供方便的工作台面,供实验人员进行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
实验台通常配有水槽和下部储物柜,以方便清洗和存放实验器材。
3.通风系统:实验室内设有通风系统,以确保实验室空气的流通和污染物的排除,降低实验操作带来的风险。
4.安全设施:实验室配备了紧急淋浴器、紧急止血装置、灭火器等安全设施,以应对紧急情况并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
5.实验室设备:如恒温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pH计等可以支持各种化学实验的专业设备和仪器。
二、安全措施为了确保实验室中的安全,以下安全措施应被严格遵守:1.穿戴合适的实验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固定背心、安全眼镜、手套等。
2.遵守实验室的规定和操作程序,从事实验前应事先研读实验操作手册,并了解实验中存在的危险。
3.实验室内禁止食品和饮料,不得在实验台上存放私人物品。
4.保持实验室整洁,清理实验台面、洗净实验器材,并归还到指定位置。
5.严禁单独进入实验室,离开实验室时关闭水源、电源和气源等设备,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三、常见实验项目化学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项目多种多样,例如酸碱中和实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结晶实验等。
这些实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1.酸碱中和实验: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酸和碱溶液,学生可以观察并了解酸碱溶液的特性和反应规律。
2.氧化还原反应实验:通过观察金属与酸产生气体的反应,学生可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相应的实验操作技巧。
北京化工大学开题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开题报告北京化工大学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北京化工大学是中国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其在化学工程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和教育资源。
本次开题报告旨在探讨北京化工大学在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
化学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其研究对象包括化学反应、物质转化、能源利用等方面,对于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对化学工程的研究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化学工程人才,对于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次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找出其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反应工程:研究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等,以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
2. 分离工程:研究不同分离方法和技术,如蒸馏、萃取、吸附等,以实现物质的纯化和分离。
3. 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
4. 材料工程:研究新型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应用,以满足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5. 过程系统工程:研究化工过程的优化和控制,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本次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和深入的理论认识。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设计和操作: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2. 数据分析和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获取准确的结果和结论。
3. 理论模型和计算模拟:建立适当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模拟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预测。
4. 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为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四、研究预期和创新点本次研究的预期结果是对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找出其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实验室简介化学实验室(两篇)

引言概述化学实验室是一个用于进行化学实验的专门场所。
该实验室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干净和有序的环境,以进行各种类型的实验。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化学实验室的简介,包括实验室的设备、安全措施、实验流程、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正文一、实验室设备1. 基本设备化学实验室有一些基本设备,如实验台、实验槽、实验椅、实验器具等。
实验台通常由耐酸碱材料制成,以方便化学试剂的操作。
实验槽是用于清洗实验器材的场所,常用的清洗剂包括酸碱中和剂和清洗剂。
实验椅需要具备调节高度的功能,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人使用。
2. 仪器设备化学实验室还配备了一系列仪器设备,如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
离心机用于离心分离样品,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样品的吸光度,气相色谱仪用于分离和检测化合物的混合物等。
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操作。
二、安全措施1. 实验室规章制度化学实验室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实验人员需要遵守实验室的入场规定、实验须知等,严禁私自进出实验室、未经许可擅自进行实验。
2. 实验室安全装备化学实验室需配备一系列安全装备,如防护眼镜、实验手套、实验服等。
防护眼镜用于保护眼睛不受化学品的飞溅,实验手套用于保护手部不受化学物质的腐蚀,实验服则用于避免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
三、实验流程1. 实验准备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准备,如配制溶液、称取物质等。
此外,还需要核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指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反应物的配比、温度、时间等关键参数,并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同时,需要记录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3.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是实验的重要环节。
首先,需要整理和汇总实验数据,然后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例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寻找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0830二级学科名称:环境工程学科代码:083002我校环境工程学科于1996年开始招收本科、1998年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九十多名。
环境工程系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1人,其中共享院士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
目前,环境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通过“211工程”的建设,环境工程实验室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较好的研究条件。
各类实验仪器设备价值三百多万元,实验室现有面积120多平方米。
同时,科研项目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土资源部项目、农业部研究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和横向课题等多个项目。
近些年来,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SCI收录的高质量的论文,出版教材专著4本,其中有2本获北京市精品教材。
与国际知名高校也建立了比较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分别与美国加州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亚森大学等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研究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环境工程项目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
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环境工程学位获得者还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二、研究方向1、水污染控制工程2、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4、环境监测与评价5、环境与生物能源工程6、生态环境材料7、环境污染控制与模拟三、知识域要求环境工程是一个涉及知识内容广泛、多个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有机化学考研学校排名2024

引言概述:有机化学考研学校排名是一项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
随着化学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考研深造,特别是在有机化学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有机化学考研学校排名的背景和重要性,并在正文中根据学校综合实力、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学科实验室以及就业情况等因素,给出了较为全面的排名列表。
正文内容:一、学校综合实力1.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研究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有着极高的综合实力。
2.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作为我国一流学府,其在化学领域的实力也极为强大。
3.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术声誉,其有机化学专业也有着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
二、师资力量1. 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有机化学领域有着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其中包括多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及国内外知名专家。
2.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有机化学学科拥有一支结构严谨、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不乏有机化学领域的顶尖学者。
3.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有机化学学科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既有国内著名学者,也有国外知名教授。
三、科研水平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有机化学领域拥有世界级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的影响力。
2.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有机化学学科一直在国内处于较高的水平,科研团队和实验室设备较为先进,科研成果也较为丰硕。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有机化学学科在化工界内具有较高的声誉,其科研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四、学科实验室1.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有机化学学科实验室设备先进、实验室面积大,有助于学生开展科研工作。
2.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的有机化学学科实验室设备齐全,各类仪器设备完善,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3. 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有机化学学科实验室条件优越,实验室团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提供良好的实验指导。
化学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有机合成反应的开发

化学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有机合成反应的开发化学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有机合成反应的开发化学实验室是一个专门进行化学研究和实验的地方,在这里,科学家们不断努力探索、发现和开发新型有机合成反应。
本文将介绍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及其研究内容。
一、实验室设备及基本概况化学实验室是一个安全、高效的研究环境,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必备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
实验室配备了各类试剂、烧瓶、试管、热板、显微镜等常用的实验器材,同时还配备了先进的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仪等。
实验室一般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包括试剂存放区、仪器操作区、实验台和仪器放置区等。
每个区域都有严格的安全规范和操作流程,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化学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发新型有机合成反应。
有机合成是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通过有机合成反应可以合成出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药物、农药和高分子材料等。
在开发新型有机合成反应时,科学家们会根据需要设计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通过反应试验不断优化反应效果。
实验室中进行的合成反应基本上都是微观层面的小规模试验,如加热、搅拌、调节温度和压力等。
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收集数据,如原料消耗情况、反应速率和产物收率等。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他们可以得出结论,并进一步优化合成反应的效果。
三、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化学实验室的研究对于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新型有机合成反应,科学家们可以合成出更多种类的有机化合物,并拓宽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
新型有机合成反应的开发还有助于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尤其是在药物合成领域,开发新型合成反应可以提高药物的合成效率,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新型有机合成反应还可以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
比如在材料科学领域,合成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应用于电子器件、光学材料和催化剂等。
四、总结化学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科研平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开展有机合成反应研究的条件和设备。
实验室简介能源工程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能源工程实验室能源工程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能源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科研机构。
我们的目标是开发和提供可持续、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验室背景与目标能源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撑,但传统的能源消耗模式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能源工程实验室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寻找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存储与转换、能源系统优化等。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发展具有高效、清洁、可再生特性的能源系统,为社会解决能源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
二、研究领域能源工程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涵盖多个方面,以下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领域:1. 可再生能源利用:我们致力于开发和应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实现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和优化。
我们研究太阳能光伏技术、太阳能热能利用技术、风能发电技术等,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2. 能源存储与转换:能源的高效存储和转换是能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研究电池技术、氢能技术、储能技术等,以提高能源的存储和转换效率,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3. 能源系统优化:能源系统的优化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
我们研究能源系统建模与优化方法,通过优化能源供应链、能源调度等方式,实现能源的高效分配和利用。
三、研究设施与合作能源工程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设施,包括光伏发电实验台、风力发电实验台、储能设备等。
我们拥有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包括博士、硕士和本科学生。
实验室与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合作,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四、成果与影响能源工程实验室在能源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多个实际项目中,为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展望未来,能源工程实验室将继续致力于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能源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化学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

化学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化学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化学实验室是一个专门用于进行化学实验及研究的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新型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
本实验室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科研团队,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创新的实验方法,致力于探索催化剂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
以下将对实验室的设施、研究内容及科研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一、实验室设施化学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等。
这些设备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分析和测试能力,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和支持。
此外,实验室还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实验室员工团队,他们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技术和操作方法,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实验安全方面,实验室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操作规范,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二、研究内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
催化剂在各个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能源、环境保护、化学工业等。
通过对催化剂的研究,实验室旨在开发高效、环境友好的催化剂,促进相关领域的创新突破。
实验室的研究内容涉及催化剂的合成、结构表征、催化性能测试和机理研究等方面。
研究人员通过合理设计催化剂的配方和合成方法,利用先进的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进而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机理。
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改进,实验室致力于发现高效、稳定的新型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相关领域。
三、科研成果实验室在新型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首先,在催化剂合成方面,实验室开发出一种简单、高效的合成方法,可以合成出具有良好物理化学性质的催化剂。
其次,在催化性能测试方面,实验室采用系统的实验方法和先进的测试技术,评价催化剂在特定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与市售催化剂进行对比研究。
最后,在机理研究方面,实验室通过使用各种表征手段和计算模拟方法,揭示了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科学研究 学生工作 人才招聘

首页欢迎访问化学工程学院网站!科学研究科研概况团队与研究方向项目与合作基地建设成果转化科研团队与研究方向时间:2012-05-17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学院内部形成了“化工过程强化科学与技术”、“新材料分子设计与产品工程”、“环境能源催化”、“煤基化学品与清洁能源”、“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五大特色科学研究领域,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化应用”三位一体的化工创新研究体系,下辖二十多个专业科研团队,并与校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了多个交叉学科创新团队,形成了“团队合作、协同创新、敢为人先、服务社会”的团队创新文化。
以下为主要团队情况简介(排名不分先后):传质与分离工程团队主要成员:张卫东、李群生、任钟旗、金君素、孙巍、刘君腾、张泽廷研究方向:化工传质分离强化技术和工艺、固定界面的膜分离新技术及其传质强化、膜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过程强化、面向非均相分离过程PTFE膜开发及应用、高效化工传质分离设备设计混合反应器工程团队主要成员:高正明、包雨云、黄雄斌、马鑫、李志鹏、蔡子琪研究方向:复杂流体混合与传递、计算流体力学环境能源催化团队主要成员:陈标华、季生福、李建伟、李英霞、刘辉、朱吉钦、黄崇品、雷志刚、张润铎、张傑、银凤翔、梁鑫研究方向:工业催化(新型分子筛催化剂&新型催化材料)、化工废气治理与资源化、化工过程强化及节能技术能源化工团队主要成员:刘振宇、吴卫泽、刘清雅、郑丹星、武向红、纪培军研究方向:煤分级转化联产油/化学品及先进分离技术、燃煤烟气污染控制催化剂与反应工程、煤热解化学反应表达、氧热法电石生产新技术、燃煤烟气净化新技术、煤焦油/煤液化油的分离加工、煤炭选择性氧化制化学品、流体热物性、气体吸收与CO2捕集、能量系统分析与集成化工工艺团队主要成员:屈一新、雍兴跃、王际东、王水、吴慧雄研究方向:材料环境适应性研究、固体废弃物微波处置、化工工艺优化技术超重力工程团队主要成员:陈建峰、邵磊、文利雄、陶霞、郭锴、郭奋、张鹏远、刘晓林、毋伟、乐园、徐联宾、张燚、初广文、王洁欣、付纪文、陈建铭、宋云华、邹海魁、沈志刚、曾晓飞、向阳、赵宏、郑言贞、黄燕、孙宝昌研究方向:超重力反应强化、超重力分离强化、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与药物、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绿色化学工艺团队主要成员:王子镐、李春喜、孟洪、陆颖舟、蒋小川研究方向:过程系统模拟与优化、化工安全工程、离子液体及在化工分离中的应用超临界技术团队主要成员:Neil R. Foster、蒲源、张建军、李佳林研究方向:超临界/亚临界流体技术与应用、功能纳米颗粒可控制备分子材料与模拟团队主要成员:汪文川、曹达鹏、黄世萍、刘志平、张现仁、涂伟霞、程道建研究方向:化工中吸附分离材料的模拟合成与实验制备、表面活性剂与(生物)高分子性能的分子模拟、离子液体的力场开发与分子设计、纳米粒子催化剂的模拟合成与实验制备、生物分子体系结构性能关系研究计算化学团队主要成员:仲崇立、密建国、阳庆元、刘大欢研究方向:应用于环境净化与清洁能源的MOF材料设计与合成、纳微尺度计算方法开发调优研究中心团队主要成员:王健红、张树增、王景德、林冬蔚、周卫平研究方向:重要化工过程实时动态模拟、化工系统工程放大模拟与优化绿色工艺与过程优化团队主要成员:陈晓春、于光认研究方向:过程系统模拟与优化、化工安全工程、离子液体及在化工分离中的应用环境科学团队主要成员:冯流、杨晓进、元炯亮、林爱军、王曙光、卫建军、王雪梅、魏杰研究方向:环境友好催化剂和催化过程研究、纳米薄膜制备和应用技术、持久性污染物风险评价与控制、重金属及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降解与修复、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团队主要成员:李秀金、海热提、余江、胡翔、王京刚、刘研萍、童华、徐仲均、朱保宁、邹德勋、袁海荣、刘志明、何艳峰、李媛、张婷婷研究方向:化工废水处理新技术、水中有毒污染物的降解与净化、化工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生物质废物生物制燃气技术及工程应用、化工尾气污染控制和资源化、污水处理与人工湿地技术2012 版权所有: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总访问量:130410。
北京化工大学开题报告

研究结果的实践意义
指导XXX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本研究所得出的理论和工艺成果,预期能够为企业实现XXX过 程的优化和升级提供指导和支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研究的结果和观点,预期能够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提 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推动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续发展。
研究结果的学术贡献
丰富XXX领域的基础理论体系。通过本研究的结果,预期能够为XXX领域的基础理 论体系增添新的内容和观点,推动该领域的学术进步。
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预期能够为相关领域 的研究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推动研究方法和范式的创新。
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本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预期能够推动相关 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发展。
研究空白及其重要性
研究空白
在当前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和研究的空白领域。这些领域可能涉及到相关领域的 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重要性
针对这些研究空白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还可以为解决实 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针对这些研究空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 展价值。
03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实验设计
我们将设计和进行一系列实验,以探究问题的核心。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控制变量,并观察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 的关系。
问卷调查
为了收集更广泛的数据,我们将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问卷将针对特定人群,以获取他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和意 见。
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
数据采集工具
我们将使用专业的数据采集工具,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工具将用于记 录实验数据、问卷调查结果等。
北京化工研究院

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北京化工研究院创建于1958年6月,前身为化学工业部北京化工研究院。
1998年9月进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成为石化集团公司直属科研机构。
院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并在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设有科学试验基地。
我院以石油化工为主要专业方向,形成了乙烯工艺及催化剂和有机化工、烯烃聚合催化剂和工艺研究、塑料改性和加工应用、化工环境保护等优势科技领域,注重石油化工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的探索研究,在多种石油化工催化剂的研究和工业放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院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特色突出的学术队伍,设有12个主要的研究部所以及信息中心、器材部等配套部门,拥有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所需的配套设备和现代化分析测试仪器。
我院自196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有材料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并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招收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为石油化工领域培养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
2001年人事部批准我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招收专业、人数、考试科目:我院招收的是国家计划内统招统分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收专业、人数、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表,目录表中各专业招生人数栏目的数字为参考数字。
录取时按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和各专业实际上线人数确定录取人数。
二、报考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推荐免试生以及具有国家承认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年龄35岁以下未婚人员;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三、报名时间:依据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网上报名。
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四、报名点:外埠考生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确定的报名点;报考我院的北京地区考生在北京化工大学。
请认真阅读教育部有关报名的指导材料,准确填写网上报名信息并及时修改有误数据,并打印一份考生报名信息校对表自己留存。
实验室简介范文

实验室简介范文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简介。
欢迎来到我们的实验室!我们是一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团队,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我们的实验室设施齐全,拥有一流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进行基础研究,还可以开展前沿技术的探索和应用研究,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我们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他们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创新意识,能够开展复杂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
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得到了同行专家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是支撑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
我们拥有先进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包括高分辨率显微镜、核磁共振仪、质谱仪、生化分析仪等,能够满足不同研究项目的需求。
此外,我们还有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实验助理,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实验操作指导。
实验室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我们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合作和科研项目合作。
通过合作交流,我们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和博士生,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开展复杂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
同时,我们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发展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科研热情。
实验室秉承“团结、创新、务实、奋进”的精神,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创新基地。
我们将不断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和影响力,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欢迎各界朋友和同行专家莅临指导,共同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北京化学研究所

北京化学研究所北京化学研究所是中国重点研究机构之一,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所之一。
它是中国化学科学的重要基地,也是研究化学和相关学科的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之一。
北京化学研究所拥有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其中包括多名国内外知名的化学家和杰出的科研人员。
他们致力于进行前沿的化学研究,解决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该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涉及有机化学、配位化学、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催化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多个领域。
他们运用各种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方法,开展创新性的科研工作,推动了中国化学领域的发展。
在有机化学领域,北京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合成新颖的有机化合物,研究新型的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为新药物的开发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合成有机化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在无机化学和材料化学方面,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新型的无机材料和功能材料,研究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应用前景。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电子器件、光电材料、能源材料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北京化学研究所还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培养了大批的科研人才,并为社会提供了化学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成果。
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的科普讲座、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
北京化学研究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研究人员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的重要奖项。
他们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总之,北京化学研究所以其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化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将继续致力于科学研究,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创新和发现的使命。
一个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往往能够决定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一:生物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影像学是指应用物理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技术手段,对人体或其他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代谢以及疾病状态进行成像、观察和分析的学科。
该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便是生物医学影像学。
该实验室利用先进的成像设备,如核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对人体器官、组织以及病变进行三维成像和定量分析。
同时,借助计算机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实验室还开展了医学影像的自动分析和诊断研究。
这使得该实验室在生物医学影像学领域具有独特的研究特色和丰富的经验。
研究方向二:新材料与能源新材料与能源是实验室的另一个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新型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该实验室致力于开发与应用新材料,以解决能源存储、转化和利用等方面的核心问题。
该实验室在新材料的研究方面主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材料设计与制备,如纳米复合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和光电材料等。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性能测试,实验室致力于提高能源的存储密度、转化效率和利用效益,为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研究方向三: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实验室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生命科学涵盖了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和处理生物相关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在生命科学领域,该实验室主要关注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生物过程、基因的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利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实验室揭示了许多基础生物学问题的答案,并且在癌症研究、药物研发等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验室特色除了以上的研究方向,该实验室还有一些独特的特色和亮点。
实验室简介化学工程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化学工程实验室化学工程实验室简介化学工程实验室是一个专门从事化学工程研究和实验的场所。
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个实验室的特点和设备,本文将从实验室概述、实验室设备和实验项目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我们的化学工程实验室。
一、实验室概述我们的化学工程实验室位于学校主楼的地下一层,面积约为200平方米。
实验室设置了各类化学工程实验设备和仪器,是学校化学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
实验室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环境舒适,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验环境。
二、实验室设备1. 实验台和工作台:实验台是实验室最基本的设备之一,而工作台则用于处理实验样品和材料。
我们实验室拥有多个实验台和工作台,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每个实验台上都配备了热板、酸溶解槽、PH计等常用设备,以满足不同实验需求。
2. 实验仪器:实验室配备了多种化学工程实验常用的仪器设备,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解槽等。
这些仪器设备不仅在理论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也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和检测领域。
3. 安全设施:实验室的安全设施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实验室配备有紧急洗眼器、安全淋浴器、消防器材等,以应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此外,实验室还设置了通风系统和防爆装置,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
三、实验项目1. 化学反应实验:在实验室中,学生们将学到各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
他们会以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沉淀反应等为重点,在实验中探究各种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
2. 材料分析实验:材料分析是化学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学生们将通过实验学习常用的物质分析方法,如质谱分析、红外光谱等。
他们会学到如何准确测量样品的成分和结构,并对不同材料进行比较和评估。
3. 工艺模拟实验:在工程实践中,工艺模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们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模拟和优化不同的化工工艺流程,如萃取、结晶和蒸馏等。
通过这些实验,他们将深入理解化工工艺的原理和操作要领。
实验室简介范文

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名称:XXX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XXX教授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XXX领域
实验室现有成员人数:XX人
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良好的实验环境,致力于开展高水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实验室主任XXX教授在XXX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XXX,旨在解决该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实验室现有成员XX人,其中教授X人,副教授X人,博士后X人,博士研究生X人。
实验室成员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不断探索创新,为实验室的发展贡献力量。
实验室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XX篇;
2.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资助XX项;
3. 获得发明专利XX项;
4. 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XX次。
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2. 继续开展XXX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实验室;
4.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化工》
【年(卷),期】2016(45)12
【摘要】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前身为2000年8月成立的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2006年6月27日由国家和技部门批准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1月4日正式通过验收。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资源有效利用;科学与技术;化学反应;教育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24
【相关文献】
1.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J],
2.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J],
3.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J],
4.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J],
5.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复合材料;组合摩擦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复合材料。 3、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研究室
聚合物加工流变学在线测定;挤出成型 (吹膜,流延,管材,中空, 片材,电线);注射成型;共混改性(双螺杆,密炼机,开炼机);纳米 材料改性、工程塑料改性研究;可降解塑料、导电及抗静电塑料;多层 共挤出薄膜;功能薄膜;无卤阻燃材料;聚合物基介质材料。 4、有机材料表面工程研究室
6、挤出成型研究室 高聚物精密挤出机理及装备。
7、新材料及装备研究室 木塑复合材料及制品;超高分子量制品。
8、塑料成型研究室 发泡成型技术及设备开发;三螺杆挤出成型技术装备;系列化双螺
杆挤出机开发;复合共挤出技术及设备;熔体泵设计及系统开发。 9、可视化及共混改性研究室
聚合物加工工艺及设备研究;聚合物共混物加工设备及加工工艺。 10、特种流体装备技术开发中心
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和工业应用;新型催化材料的研究、 开发和工业应用;绿色精细化工技术;反应/分离、反应/反应和反应/ 传热耦合技术;结构化催化剂与反应器技术;特殊物料蒸馏过程的强化。 4、分子设计与模拟研究领域
纳米多孔材料吸附特性的实验与分子模拟;离子液体分子立场的开 发;纳米金属簇的分子模拟设计与实验制备;聚合物流体在基质表面以 及限定空间内的自组装;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及自组装;纳米 储氢材料的设计与优化。 5、过程模拟与调优研究领域
计算量子化学;材料量子化学;应用量子化学;非线性化学;非线 性生物学;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生物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1、生物工程与技术 酶工程与基因工程;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学品与生物材料;药物化
学合成及半合成;制剂学;制药新工艺与新技术。 2、轻工技术与工程
微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酵与生化工程;制糖工程;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 3、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高分子物理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 高强超韧的聚丙烯、聚氯 乙烯、聚酰胺、聚苯醚、聚甲醛等高分子树脂的物理改性研究;生物功 能高分子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脂肪族聚酯类生物降解高分子的 合成和应用基础研究;聚磷腈类生物相容性材料的合成和应用基础研 究;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有机-非有机 纳米杂化高分子的设计、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以高分子为模板的纳 米粒子的可控自组装研究;高性能聚合物的金属表面化研究;聚合物基 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无机介孔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电子材料,包括印 刷电路板基板复合材料、干膜光材料、光电元器件及集成电路封装材料 等研究工作。 8、阳离子聚合研究室
控制阳离子聚合与大分子设计合成;配位聚合与大分子设计方面; 可生物降解大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不饱和聚合物加氢制备高性能橡胶的 研究。 9、乳液聚合研究室
乳液聚合原理及其应用;水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环境友好粘 合剂、油墨、涂料合成及应用开发研究;高分子基阻尼材料制备及其性 能;光、电、磁等功能材料及其纳米材料;超支化高分子材料设计、合 成与应用研究;近红外工业化在线分析、质量跟踪控制技术;无机、有 机纳米结构材料;聚氨酯功能化研究、聚氨酯特种粘结剂和密封胶、聚 氨酯涂料和铺地材料及汽车用聚氨酯材料研究;导电高分子的研究;功 能材料自组装的研究。
发酵工程与基因工程;新型分离技术;油脂深加工技术。 4、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
-6-
-4-
仪表智能化技术。 3、检测信号处理技术
过程工业实时监控(系统集成);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技术;计算机 辅助测试;计算机网络与 MIS 系统;基于网络数据库的应用技术研究; 嵌入式系统研究。 4、信息工程学科研究方向
智能化仪器的开发;故障诊断技术及仪器化实现;计算机图象处理 与模式识别;智能天线;信号处理;采用测试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
安全化学;功能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电化学保护;化学电源;太 阳能电源;涂料;无机制备;有机合成;资源环境;仪器分析。 3、工业化学研究领域
-5-
清洁燃料油生产技术;燃料油脱色稳色技术;润滑油脱酸脱氮技术; 工业催化剂、光催化剂新材料;资源有效利用;纳米材料制备;有机合 成、药物中间体合成;表面活性剂;工业分析。 4、非线性科学研究领域
石油等特种流体设备加工。 11、新型建材装备研究室
新型建筑材料。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1、控制学科研究方向 工业生产过程的优化与先进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建模与软测量;
智能控制与神经元网络;聚合过程微观质量控制;计算机仿真与工业故 障安全控制。 2、测控学科研究方向
新型传感器;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虚拟仪器技术;现场总线技术;
化工仿真机研制和应用;化工装置稳态与动态模拟系统的关键算法 和理论。 6、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研究领域
搅拌反应器的应用基础研究;搅拌反应器工程放大技术及优化;搅 拌反应器设备结构设计新方法。 7、流体力学与传热研究领域
传热传质、热能工程、分离过程、石油化工、多相传递过程模拟与 实验。
-1-
8、计算化学研究领域 计算化学;MOF 材料设计及工业应用;高分子药物控释载体设计;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领域简介
化学工程学院
1、超重力技术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可控化学合成技术;纳米粉体材料产业化技术;无机/聚合
物纳米复合材料及工业化技术;超重力分离;功能陶瓷;新型催化剂开 发与应用;纳米药物制备工艺;生命科学材料制备与应用;超重力技术 应用于过程强化领域。 2、传质与分离技术研究领域
塔器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液膜分离技术;化工节能与 换热;环境保护;特殊介质(离子液体)和耦合分离(反应-分离耦合、 膜 -其他分离方式的耦合)技术。 3、工业催化与反应工程研究领域
经济管理学院
1、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目标管理的建立与诊断; 2、企业经营与成本控制,会计制度的设计与建立,财务分析系统; 3、会计与建立,会计软件的开发与使用; 4、Internet/Intranet 在公司(区域)中的开发与使用(含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的开发与设计); 5、化工项目评估; 6、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策划与运作(含企业经营结构与经营方式的改 造 ); 7、国外技术的引进与国际技术合作,海外市场的开发论证与运作; 8、国内市场的开发论证与运作,市场营销组合与对策。
活性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酶催化聚合;乳液聚合;聚合物分 子设计合成;聚酯或聚醚酯的缩合聚合;功能聚合物分子设计与烯类单 体聚合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石油产出物研究(包
-2-
括粘土稳定剂、破乳剂、净水剂及日用品添加剂等的研制);汽油添加 剂、润滑油及其添加剂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水溶性聚合物的设计、 合成与性能研究。 6、高分子化学研究室
可控聚合(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光聚合、聚合物分子的光控制树 状增长、阴离子活性聚合)研究;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可控/活性自 由基聚合、聚合物刷、纳米功能表面、开发光接枝法连续表面改性工业 新技术)的研究;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多相多组分高分子材料;具有 特定结构大分子的设计合成;具有光学活性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分散或 乳液聚合制备功能微/纳米粒子。 5、聚合反应工程研究室
动力系统分岔与混沌理论及其应用。 5、现代药物研究领域
药物合成;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中间体、新的药用辅料的 合成;药剂学研究。 6、近代化学研究
插层结构组装化学;新型催化材料及环境友好催化;介观合成化学; 无机-生物(医药)材料化学;先进光电磁材料化学;主客体电子转移 体系的构建;微型反应器及微尺度限域合成化学、分子容器的构建及其 操纵;无机功能膜的组装。 7、计算化学研究
理学院
1、现代催化研究领域 各种催化反应催化剂的制备;各种纳米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各种光电材料、吸波材料、陶瓷材料的制备;能源方面催化剂用于费托 合成;环境方面催化剂;精细化工产品;重油催化裂化、柴油加氢精制、 含硫污水的处理;有机合成化学;功能有机材料化学;友好催化剂的研 制和开发。 2、电化学研究领域
废气废水处理。 9、能源工程研究领域
洁净煤技术;燃煤污染控制;燃煤烟气脱硝技术;混合超临界流体 的热力学性质研究;离子液体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混合体系的热力学性质 和应用研究;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特性和应用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先进弹性体材料研究中心 弹性体的新型增强技术与理论;特种弹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理论;
-3-
机电工程学院
1、橡塑机械研究所 各种橡塑机械;大型挤出机组。
2、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 化工设备设计;化工过程机械;流体密封技术。
3、化工装备技术工程中心 分子蒸馏技术;超临界萃取。
4、计算机辅助机械工程(CAE)研究中心 化工设备设计(CAE);应力分析。
5、设备诊断工程、安全监控工程研究中心 诊断与自愈工程;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远程监测诊断。
阴离子活性聚合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弹性体新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聚合物制品的表面改性;可生物降解性材料;聚合物/纳米复合功能材 料;酚醛泡沫、酚醛/聚氨酯泡沫;涂料与涂料助剂,粉末涂料;聚合 物微纳米孔材料的制备及功能化研究;共聚物微球的合成及应用;阻燃 耐热高性能保温材料的研究与制备;环氧树脂的合成、性能、工艺研究。 7、高分子物理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