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管理办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PPT课件
当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检测覆盖面不全、 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 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对策建议
1
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制度,明确 相关责任和义务,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
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技术研发和应用, 提高检测与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质量的控制
人员培训
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 高其技能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仪器设备校准
定期对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校 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来自和可 靠性。过程质量控制
对检测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 保各个环节的质量得到有效控 制。
结果审核与报告编制
对检测结果进行审核,确保其 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按照规范
编制检测报告。
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现场调查与采样
了解现场情况
对被检测单位的工艺流程、生产环境、设备 布局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 的产生、分布和扩散情况。
制定采样计划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采样计划,包括采 样点位、采样频次、采样方法和采样量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目录
• 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 •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方法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 中产生的,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 成不良影响的因素。
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 、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如粉 尘、噪声、辐射、高温、湿度等 。
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 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对策建议
1
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制度,明确 相关责任和义务,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
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技术研发和应用, 提高检测与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质量的控制
人员培训
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 高其技能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仪器设备校准
定期对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校 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来自和可 靠性。过程质量控制
对检测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 保各个环节的质量得到有效控 制。
结果审核与报告编制
对检测结果进行审核,确保其 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按照规范
编制检测报告。
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现场调查与采样
了解现场情况
对被检测单位的工艺流程、生产环境、设备 布局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 的产生、分布和扩散情况。
制定采样计划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采样计划,包括采 样点位、采样频次、采样方法和采样量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目录
• 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 •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方法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 中产生的,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 成不良影响的因素。
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 、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如粉 尘、噪声、辐射、高温、湿度等 。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PPT课件
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
单位:泰兴市扬子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工作岗位:水解 工作任务:检修水解釜 分析时间:*年*月*日
序
工作步骤
号
1
方案编制
2
人员安排
3
机具准备
4 检修票证办理
5 吊搅拌、减速机
6
通风
危害或潜在事件 (作业环境、人、物、管理) 检修方案缺乏安全环保控制措施
人员未达到作业要求 机具不适用 办理不全,工作及安全措施安排不 到位,作业人员存在代签现象
第十四页,共33页。
二、风险及风险评价
风
险——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风 险 评 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
程。
可承受的风险——根据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
方针,用人单位可接受的风险。
风险度R =
可能性L ×
后果严重性S
发生的频率
现有的预防、检测、控制措施
公司范围内 中等污染
装置范围 污染
没有污染
公司形象
重大国际 国内影响 行业内、 省内影响 地区影响
公司及 周边范围 形象没有受损
3、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等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 (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在没有监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 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 情况下发生。
⑸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A、指挥失误
B、操作失误
C、监护失误 D、其他错误
E、其他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单位:泰兴市扬子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工作岗位:水解 工作任务:检修水解釜 分析时间:*年*月*日
序
工作步骤
号
1
方案编制
2
人员安排
3
机具准备
4 检修票证办理
5 吊搅拌、减速机
6
通风
危害或潜在事件 (作业环境、人、物、管理) 检修方案缺乏安全环保控制措施
人员未达到作业要求 机具不适用 办理不全,工作及安全措施安排不 到位,作业人员存在代签现象
第十四页,共33页。
二、风险及风险评价
风
险——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风 险 评 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
程。
可承受的风险——根据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
方针,用人单位可接受的风险。
风险度R =
可能性L ×
后果严重性S
发生的频率
现有的预防、检测、控制措施
公司范围内 中等污染
装置范围 污染
没有污染
公司形象
重大国际 国内影响 行业内、 省内影响 地区影响
公司及 周边范围 形象没有受损
3、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等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 (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在没有监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 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 情况下发生。
⑸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A、指挥失误
B、操作失误
C、监护失误 D、其他错误
E、其他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PPT课件
27
风险事故(peril) 亦称风险事件,是指直接导致损失发生的偶发事 件。它是使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的媒介。
风险损失(loss) 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 减少。
28
二、风险分类
(一)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划分
1、自然风险──由于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可能造成物质损毁和人员 伤亡的风险。 2、社会风险──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包括过失、行为不当及 故意行为所导致的风险。 3、经济风险—— 一般指在商品生产和购销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 善、市场预测失误、价格波动、消费需求变化等因素引起经济损失的 风险。 4、政治风险── 指起源于种族、宗教、国家之间的冲突、叛乱、战 争所引起的,风险,也包括由于政策或制度的变化、政权的更替、罢 工、恐怖主义活动等引起的各种损失。 5、技术风险──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负作用而带来的各种风险。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讲座之一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
------兼论风险管理与事故隐患排查
1
说明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风险管理/事故隐患排 查)是HSE/OHSMS运行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安全 管理工作的原点和基础,同时也是核心。
辨识是评价的基础,风险控制是最终目的。
2
什么是安全?
(A) 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生事故
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32
2、风险代价(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由于风险的存在和风险事故的发生所带来 的费用支出及预期经济利益的减少。包括: (1)风险事故或意外损失成本(直接成本); (2)风险(不确定性)本身的成本,又称间接成本; (3)处理风险的费用
风险事故(peril) 亦称风险事件,是指直接导致损失发生的偶发事 件。它是使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的媒介。
风险损失(loss) 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 减少。
28
二、风险分类
(一)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划分
1、自然风险──由于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可能造成物质损毁和人员 伤亡的风险。 2、社会风险──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包括过失、行为不当及 故意行为所导致的风险。 3、经济风险—— 一般指在商品生产和购销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 善、市场预测失误、价格波动、消费需求变化等因素引起经济损失的 风险。 4、政治风险── 指起源于种族、宗教、国家之间的冲突、叛乱、战 争所引起的,风险,也包括由于政策或制度的变化、政权的更替、罢 工、恐怖主义活动等引起的各种损失。 5、技术风险──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负作用而带来的各种风险。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讲座之一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
------兼论风险管理与事故隐患排查
1
说明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风险管理/事故隐患排 查)是HSE/OHSMS运行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安全 管理工作的原点和基础,同时也是核心。
辨识是评价的基础,风险控制是最终目的。
2
什么是安全?
(A) 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生事故
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32
2、风险代价(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由于风险的存在和风险事故的发生所带来 的费用支出及预期经济利益的减少。包括: (1)风险事故或意外损失成本(直接成本); (2)风险(不确定性)本身的成本,又称间接成本; (3)处理风险的费用
最新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幻灯片
1 收油 电动机为 电动机轴承缺油或油质不
卸油泵提 合格
2 收油 供动力
电动机绝缘层磨损造成设
备外壳带电
3 收油 4 收油
电动机绝缘强度降低,电 机过载
电动机风扇损坏或风扇罩 变形发热
危害事 件类别
烧轴承 触电
烧电机 超温
削减措施
加足润滑油,更换油品 电机应进行保护接零和 接地,定期对接地、接 零线检查 对电机进行耐压试验和 过载保护装置检验 随时检查和测量温度
D---风险值风险分值级评定表
分数值
风险级别 危险程度描述
>320 不可承受的风险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320
高度风险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70-160
中度风险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
低度风险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 例:
可接受的风险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活动 危害 过程 因素
危害事件发生原因
一、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 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或这些情况组合的要 素,包括根源和状态。
根据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管理缺陷。
1、危害因素辨识应考虑:
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六(七)种类型。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年几次暴露
0.5
非学罕见的暴露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评分标准表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PPT课件
3. 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 , 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 在 0.5μm以下 , 如木材、油、煤炭等燃烧时所产生 的烟。
此外, 铸件的翻砂、清砂时或在生产中使用的粉末状 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 , 以及沉 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的影响重又浮游于空气中 (二次扬尘)也是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7. 尘肺 , 例如煤尘、砂尘、矽酸盐尘。
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中,以尘肺最 为严重。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 全国累计检出各类尘肺患者58万多,现 存活44万余(不含社会患者)。
2)毒气泄漏事故
(2)液氯钢瓶爆炸事故。1979年9月7 日,浙江省温州某厂突然发生液氯钢瓶 爆炸事故,造成59人死亡,779人中毒,直 接经济损失63万元人民币。
(3)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源化工 厂氯气泄漏事故。导致15万余人疏散。
3)火灾爆炸事故
美化工厂连环爆 炸致命毒气扩散 万人撤离爆炸现 场火光冲天。当 地时间10日晚上, 美国宾夕法尼亚 州南部城市约克 的一家化工厂 (粘合剂厂)发 生连环大爆炸, 随后,火势迅速 蔓延,引发大火, 工厂附近方圆5 公里内的近万居 民被迫紧急在政 府组织下逃离现 场。
1. 全身中毒性 , 例如铅、锰、砷化物等粉尘 ;
2. 局部刺激性 , 例如生石灰、漂白粉、水泥、烟草 等粉尘 ;
3. 变态反应性 , 例如大麻、黄麻、面粉、羽毛、锌 烟等粉尘 ;
4. 光感应性 , 例如沥青粉尘 ;
5. 感染性 , 例如破烂布屑、兽毛、谷粒等粉尘有时 附有病原菌 ;
6. 致癌性 , 例如铬、镍、砷、石棉及某些光感应性 和放射性物质的粉尘 ;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 吉林石化股份公司101厂双苯 车 间 发 生 爆 炸 事 故 ,6 人 死 亡,2人重伤,疏散群众1万余 人,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 江,对下游水域哈尔滨等沿江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环境造 成严重影响。
此外, 铸件的翻砂、清砂时或在生产中使用的粉末状 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 , 以及沉 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的影响重又浮游于空气中 (二次扬尘)也是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7. 尘肺 , 例如煤尘、砂尘、矽酸盐尘。
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中,以尘肺最 为严重。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 全国累计检出各类尘肺患者58万多,现 存活44万余(不含社会患者)。
2)毒气泄漏事故
(2)液氯钢瓶爆炸事故。1979年9月7 日,浙江省温州某厂突然发生液氯钢瓶 爆炸事故,造成59人死亡,779人中毒,直 接经济损失63万元人民币。
(3)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源化工 厂氯气泄漏事故。导致15万余人疏散。
3)火灾爆炸事故
美化工厂连环爆 炸致命毒气扩散 万人撤离爆炸现 场火光冲天。当 地时间10日晚上, 美国宾夕法尼亚 州南部城市约克 的一家化工厂 (粘合剂厂)发 生连环大爆炸, 随后,火势迅速 蔓延,引发大火, 工厂附近方圆5 公里内的近万居 民被迫紧急在政 府组织下逃离现 场。
1. 全身中毒性 , 例如铅、锰、砷化物等粉尘 ;
2. 局部刺激性 , 例如生石灰、漂白粉、水泥、烟草 等粉尘 ;
3. 变态反应性 , 例如大麻、黄麻、面粉、羽毛、锌 烟等粉尘 ;
4. 光感应性 , 例如沥青粉尘 ;
5. 感染性 , 例如破烂布屑、兽毛、谷粒等粉尘有时 附有病原菌 ;
6. 致癌性 , 例如铬、镍、砷、石棉及某些光感应性 和放射性物质的粉尘 ;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 吉林石化股份公司101厂双苯 车 间 发 生 爆 炸 事 故 ,6 人 死 亡,2人重伤,疏散群众1万余 人,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 江,对下游水域哈尔滨等沿江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环境造 成严重影响。
危害因素识别及风险评价.ppt
毒
毒
毒
(3)毒物有害因素。
3
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技术讲座
(1)毒物毒性分级: 我国采用半数致死剂量
(LD50)将毒物毒性分为六个级别。
毒物毒性分级表
序 号
毒物分级
1 剧毒
2 高毒
3 中等毒性 4 低毒 5 微毒
6 基本无毒
小白鼠经口入 LD50,(mg/kg)
<1 1~50 51~500 501~5000 5001~15000 >15000
8
0.62
4
1.1
2.5
1.4
1.0
2.4
0.5
3.6
14
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技术讲座
5.高温、低温 (1) 生产作业场所高温、低温的危害 (2) 高温作业场所温度限度值 6.采光、照明 (1) 采光、照明不良的危害 (2) 采光、照明评价分析
对作业场所采光、照明进行评价分析时 要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来进行。
5
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技术讲座
(4)毒物危害程度: 根据国家标准,依据毒 物的毒性、最高允许浓度等指标分为四个级别。
工业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表
危害程度分级
指 标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极度危害 高度危害 中度危害 轻度危害
最高允许浓 度(mg/m3)
<0.1
0.1 ~1.0 1.0 ~10
>10
(5)有毒作业场所分级标准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不需进一步分析
41
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技术讲座
厂区露天工作场所最低照度值
序号
工作种类和地点
最低照度,lx
1 视觉要求较高的工作(如检、维修)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PPT精品文档33页
1.9 酒 后 作 业
1.10 冲 压 机 作业 , 手伸 进 冲压 模 1.11 工 件 固 定 不 牢 1.12 用 压 缩 空气 吹 扫铁 屑 2. 造 成安全 装置失 效 2.1 拆 除 安 全装 置 2.2 调 整 错 误造 成 安全 装 置失 灵 3. 使 用不安 全设备 3.1 临 时 不 固定 设 备 3.2 无 安 全 装置 设 备
危害因素/危险源辨识
3.4危害因素辨识 识别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的存在并确
定其特性的过程. 3.5 危险源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按导致事故、危害直接原因进行分类:1. 物理性2. 化学 性 3. 生物性4. 心理与主观性5. 生理性6. 行为性7. 其他
序号 不 安 全 行 为 1. 操 作失误 、忽视 安全、 忽视警 告 1.1 未 经 许 可开 动 、关 停 、移 动 机器 1.2 开 动 、 关停 机 器未 给 信号 1.3 开 关 未 锁紧 、 造成 意 外转 动 、通 电 等 1.4 忘 记 关 闭设 备 1.5 忽 视 警 告标 志 、警 告 信号 1.6 操 作 按 钮、 阀 门、 扳 手等 错 误 1.7 供 料 或 送料 速 度过 快 1.8 机 器 超 速运 转
事故隐患 Hidden Peril
危害因素/危险源/环境因素
3.11危害因素 HSE hazard identification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
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或这些情况组合 的要素,包括根源或状态。 3.4 危险源 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 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6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 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 响的环境因素。
1.10 冲 压 机 作业 , 手伸 进 冲压 模 1.11 工 件 固 定 不 牢 1.12 用 压 缩 空气 吹 扫铁 屑 2. 造 成安全 装置失 效 2.1 拆 除 安 全装 置 2.2 调 整 错 误造 成 安全 装 置失 灵 3. 使 用不安 全设备 3.1 临 时 不 固定 设 备 3.2 无 安 全 装置 设 备
危害因素/危险源辨识
3.4危害因素辨识 识别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的存在并确
定其特性的过程. 3.5 危险源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按导致事故、危害直接原因进行分类:1. 物理性2. 化学 性 3. 生物性4. 心理与主观性5. 生理性6. 行为性7. 其他
序号 不 安 全 行 为 1. 操 作失误 、忽视 安全、 忽视警 告 1.1 未 经 许 可开 动 、关 停 、移 动 机器 1.2 开 动 、 关停 机 器未 给 信号 1.3 开 关 未 锁紧 、 造成 意 外转 动 、通 电 等 1.4 忘 记 关 闭设 备 1.5 忽 视 警 告标 志 、警 告 信号 1.6 操 作 按 钮、 阀 门、 扳 手等 错 误 1.7 供 料 或 送料 速 度过 快 1.8 机 器 超 速运 转
事故隐患 Hidden Peril
危害因素/危险源/环境因素
3.11危害因素 HSE hazard identification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
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或这些情况组合 的要素,包括根源或状态。 3.4 危险源 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 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6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 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 响的环境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ppt课件
向供货商索取辅材料的MSDS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物料安全数 据表或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毒性资料、质检报告资料等,有助于 了解原辅材料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健康危害等有关情况。
27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
2 生产过程 生产原理: ➢化学过程:化学反应、物料转化; ➢物理过程:压力、温度、机械挤压切割; 生产条件; 生产方式; 设备及选型; 工艺水平:密闭性、自动化程度。
5 焊装 (1)手工电弧焊: ➢ 原料:焊件、焊条(焊芯:钢、碳、锰、硅、铬、镍、硫、 磷等;药皮:氧化铁、锰、钛或大理石、荧石) ➢ 生产工艺 ✓ 高温电弧熔结:电焊烟尘(氧化物颗粒)、电焊烟气(锰、 铬、镍氧化物、氟化氢)、电弧光(紫外辐射)、一氧化 碳、氮氧化物、臭氧、高温
34
(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 职业识病别危与害因防素治的识别与控制
1
一、基本概念 二、常见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的原则与措施 四、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治(粉尘、
苯系物、噪声、高温)
电焊烟尘、
2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3
职业病危害因素
定义: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 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 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18
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的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接触较小剂量即可破坏生物体正常生理机
能,造成某些暂时性或永久性病变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在 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各种有毒物质,通称为生产性毒物。
19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状态的毒 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由于肺泡总面积大 (50~100m2),空气在肺泡内流速慢、肺血流 丰富及肺泡壁薄等都极有利于毒物吸收。肺泡 上皮对脂溶性、非脂溶性分子及离子都具有高 度通透性,所以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 的最重要的途径。
27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
2 生产过程 生产原理: ➢化学过程:化学反应、物料转化; ➢物理过程:压力、温度、机械挤压切割; 生产条件; 生产方式; 设备及选型; 工艺水平:密闭性、自动化程度。
5 焊装 (1)手工电弧焊: ➢ 原料:焊件、焊条(焊芯:钢、碳、锰、硅、铬、镍、硫、 磷等;药皮:氧化铁、锰、钛或大理石、荧石) ➢ 生产工艺 ✓ 高温电弧熔结:电焊烟尘(氧化物颗粒)、电焊烟气(锰、 铬、镍氧化物、氟化氢)、电弧光(紫外辐射)、一氧化 碳、氮氧化物、臭氧、高温
34
(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 职业识病别危与害因防素治的识别与控制
1
一、基本概念 二、常见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的原则与措施 四、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治(粉尘、
苯系物、噪声、高温)
电焊烟尘、
2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3
职业病危害因素
定义: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 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 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18
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的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接触较小剂量即可破坏生物体正常生理机
能,造成某些暂时性或永久性病变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在 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各种有毒物质,通称为生产性毒物。
19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状态的毒 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由于肺泡总面积大 (50~100m2),空气在肺泡内流速慢、肺血流 丰富及肺泡壁薄等都极有利于毒物吸收。肺泡 上皮对脂溶性、非脂溶性分子及离子都具有高 度通透性,所以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 的最重要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识别及风险评价应考虑:
A、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 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作业场所内的设备、设施(包括外界提供 的设备、设施);
D、以往活动的遗留问题;
E、新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在工艺技术、设备、 人员、作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发生变更的情况。
5
.
4、机关其他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所涉及区域和 活动的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
5、各单位、各项目部负责组织对本单位管理 区域、活动和施工现场进行危害因素识别和 评价,对安全职业卫生涉及的危害因素所采 取的控制、削减、规避措施进行监控管理。
6
.
管理内容
1、识别和评价的组织
1)培训
A、各单位、各项目部应择优选派人员参加上 级组织的QHSE企业内审员专业培训,并取得 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5、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要求
1)每年年初,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各项目部组织 全体人员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填写 “(单位或部门) 作业活动清单” (GJ/QHSE/JL7.9.2-01)、“(单位 或部门)作业过程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表” (GJ/QHSE/JL7.9.2-02),经本单位评价组汇总、评 价,建立 “(单位或部门)危害因素识别清单” ( GJ/QHSE/JL7.9.2-03)和 “(单位或部门)重大危 害因素清单”( GJ/QHSE/JL7.9.2-04),并报公司质 量安全环保部。
息。 G、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H、与相关方交流的信息。 I、其他信息。
11
.
3、本办法推荐的危害因素的分类及危害因素重点识别对象 详见 附录A《危害因素的分类》 、 附录B 《危害因素重点识别对象》。 4、危害因素识别与风向评价的方法
1)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以下方法对涉及到的全部危害因素进行识
B、各单位、各项目部应组织开展全员性危害 因素识别与评价知识培训。
2)机构与人员
7
.
A、公司及各分公司、项目部均应指定专门机 构与人员,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B、公司及各分公司、项目部应至少由以下人 员组成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专项小组共同 开展工作。即:HSE监督管理部门、与具体活 动相关的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特别 是具有现场管理经验、熟悉工艺流程的管理干 部、技术人员)、生产经营活动具体操作骨干 人员(机组长、作业队长、班组长、技师、关 键岗位人员等)。
别。 A、现场观察:对作业活动、设备运转或系统活动进行现场观测,分析
人员、工艺、设备运转存在的危害因素; B、查阅资料:通过查阅有关事件、事故、职业病记录和台帐以及相关
监测数据等,从中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 C、安全检查表:系统剖析,确定检查项目,按顺序编制表格,以提问
或现场观察等方式确定检查项目的状况,确定危害因素; D、座谈:召集HSE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操作人员,集思广益、讨论
8
.
C、必要时,可按照部门、机组(作业队)、班组等 管理单元成立若干层级风险识别评价小组。
2、识别和评价的范围、考虑因素及依据:
1)危害因素识别及风险评价的范围:
A、固定场所,包括办公区域、职工宿舍、食堂、车 间、库房及固定作业场所;
B、施工作业现场,包括现场办公区、生活区和生产 区域;
C、新、改、扩、迁建设项目;
13
.
A、设备管理部组织对设备设施运转、维修、操作以 及设备设施本身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参 加人为各单位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人员、设备操作手。
B、技术发展部组织按照施工工艺流程对各工序存在 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参加人为各单位技术人 员、作业队长。
2
.
术语和简略语
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 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有害 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健康,导致疾病,或对 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通常情况下,危险、 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 或能量超过一定限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是指分辨、识别、 分析系统中存在的危险,预测安全状态和事 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
10
.
3)识别和评价的依据 A、适用的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上级管理要求。 B、本部门、单位年度HSE工作指标和目标。 C、管道局及公司各项HSE管理制度、规范和要求。 D、生产经营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供方所提供的使用
要求。 E、各级监督检查、体系审核发布的结果及不符合记录。 F、历史上本单位事故、事件信息和其它可以借鉴的事故信
3
.
3、危险、有害因素评价:是指运用安全系统 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 提出相应的职业安全卫生对策措施,使危险 程度降低到可承受水平的过程。
4、“工业生产安全、职业卫生”简称“安全 职业卫生”。
5、“危险、有害因素”简称“危害因素”。
分析作业活动或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 E、工作危害分析:识别存在的作业活动,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几个步
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
12
.
2)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价方法 公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危害因素风险
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危害因素分为重要和一般两种。 定量的具体评价方法见附录C 。
4
.
职责划分
1、质量安全环保部是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制定危害因素识别的准则和方法,组织 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对安全职业卫生 涉及的危害因素所采取的控制、削减、规避 措施进行监控管理。
2、设备管理部负责组织对设备、设施存在的 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
3、技术发展部负责组织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危 害因素识别和评价。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
天津大港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
1
范围
为了有效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及其风险评价工 作,控制、削减、规避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 类风险,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规定了工业生产安全、职业卫生两个 方面的危险及有害因素分类、识别、评价及 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各单位。
A、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 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作业场所内的设备、设施(包括外界提供 的设备、设施);
D、以往活动的遗留问题;
E、新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在工艺技术、设备、 人员、作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发生变更的情况。
5
.
4、机关其他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所涉及区域和 活动的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
5、各单位、各项目部负责组织对本单位管理 区域、活动和施工现场进行危害因素识别和 评价,对安全职业卫生涉及的危害因素所采 取的控制、削减、规避措施进行监控管理。
6
.
管理内容
1、识别和评价的组织
1)培训
A、各单位、各项目部应择优选派人员参加上 级组织的QHSE企业内审员专业培训,并取得 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5、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要求
1)每年年初,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各项目部组织 全体人员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填写 “(单位或部门) 作业活动清单” (GJ/QHSE/JL7.9.2-01)、“(单位 或部门)作业过程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表” (GJ/QHSE/JL7.9.2-02),经本单位评价组汇总、评 价,建立 “(单位或部门)危害因素识别清单” ( GJ/QHSE/JL7.9.2-03)和 “(单位或部门)重大危 害因素清单”( GJ/QHSE/JL7.9.2-04),并报公司质 量安全环保部。
息。 G、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H、与相关方交流的信息。 I、其他信息。
11
.
3、本办法推荐的危害因素的分类及危害因素重点识别对象 详见 附录A《危害因素的分类》 、 附录B 《危害因素重点识别对象》。 4、危害因素识别与风向评价的方法
1)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以下方法对涉及到的全部危害因素进行识
B、各单位、各项目部应组织开展全员性危害 因素识别与评价知识培训。
2)机构与人员
7
.
A、公司及各分公司、项目部均应指定专门机 构与人员,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B、公司及各分公司、项目部应至少由以下人 员组成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专项小组共同 开展工作。即:HSE监督管理部门、与具体活 动相关的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特别 是具有现场管理经验、熟悉工艺流程的管理干 部、技术人员)、生产经营活动具体操作骨干 人员(机组长、作业队长、班组长、技师、关 键岗位人员等)。
别。 A、现场观察:对作业活动、设备运转或系统活动进行现场观测,分析
人员、工艺、设备运转存在的危害因素; B、查阅资料:通过查阅有关事件、事故、职业病记录和台帐以及相关
监测数据等,从中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 C、安全检查表:系统剖析,确定检查项目,按顺序编制表格,以提问
或现场观察等方式确定检查项目的状况,确定危害因素; D、座谈:召集HSE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操作人员,集思广益、讨论
8
.
C、必要时,可按照部门、机组(作业队)、班组等 管理单元成立若干层级风险识别评价小组。
2、识别和评价的范围、考虑因素及依据:
1)危害因素识别及风险评价的范围:
A、固定场所,包括办公区域、职工宿舍、食堂、车 间、库房及固定作业场所;
B、施工作业现场,包括现场办公区、生活区和生产 区域;
C、新、改、扩、迁建设项目;
13
.
A、设备管理部组织对设备设施运转、维修、操作以 及设备设施本身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参 加人为各单位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人员、设备操作手。
B、技术发展部组织按照施工工艺流程对各工序存在 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参加人为各单位技术人 员、作业队长。
2
.
术语和简略语
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 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有害 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健康,导致疾病,或对 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通常情况下,危险、 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 或能量超过一定限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是指分辨、识别、 分析系统中存在的危险,预测安全状态和事 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
10
.
3)识别和评价的依据 A、适用的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上级管理要求。 B、本部门、单位年度HSE工作指标和目标。 C、管道局及公司各项HSE管理制度、规范和要求。 D、生产经营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供方所提供的使用
要求。 E、各级监督检查、体系审核发布的结果及不符合记录。 F、历史上本单位事故、事件信息和其它可以借鉴的事故信
3
.
3、危险、有害因素评价:是指运用安全系统 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 提出相应的职业安全卫生对策措施,使危险 程度降低到可承受水平的过程。
4、“工业生产安全、职业卫生”简称“安全 职业卫生”。
5、“危险、有害因素”简称“危害因素”。
分析作业活动或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 E、工作危害分析:识别存在的作业活动,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几个步
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
12
.
2)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价方法 公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危害因素风险
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危害因素分为重要和一般两种。 定量的具体评价方法见附录C 。
4
.
职责划分
1、质量安全环保部是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制定危害因素识别的准则和方法,组织 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对安全职业卫生 涉及的危害因素所采取的控制、削减、规避 措施进行监控管理。
2、设备管理部负责组织对设备、设施存在的 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
3、技术发展部负责组织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危 害因素识别和评价。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
天津大港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
1
范围
为了有效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及其风险评价工 作,控制、削减、规避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 类风险,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规定了工业生产安全、职业卫生两个 方面的危险及有害因素分类、识别、评价及 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