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通用)

合集下载

诲学说

诲学说

北宋名士欧阳修,曾写《诲学说》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

全文如是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为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

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大意是说“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

试翻译,苏子美曾经说,窗户明亮,桌案洁净,放置的笔墨纸砚,都是精工细作的,这时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是,能够体味到这种乐趣的人很少,而且,不因为外物改变他的喜好的人又更少了,我晚年知道练习书法的乐趣,只是悔恨字体不够工整,不能达到古人书法的奥妙,如果,将这作为一种娱乐,那么从中感受到的快乐就太多了欧阳修集卷一三○ 试笔〈计三十条〉温馨提示:善用本站搜索迅速找出符合条件的作文2011-12-13 03:55:45 本站点击31次【南唐砚】某此一砚,用之二十年矣。

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置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造砚有数。

其砚四方而平浅者,南唐官砚也。

其石尤精,制作亦不类今工之侈窳。

此砚得自今王舍人原叔。

原叔家不识为佳砚也,儿子辈弃置之。

予始得之,亦不知为南唐物也。

有江南人年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之物也。

”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

其贬夷陵也,折其一角。

【宣笔】宣笔初不可用,往时圣俞屡以为惠,寻复为人乞去。

今得此甚可用,遂深藏之。

【琴枕说】介甫尝言夏月昼睡方枕为佳,问其何理,云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

然则真知睡者邪。

余谓夜弹琴唯石晖为佳,盖金蚌、瑟瑟之类皆有光色,灯烛照之则炫耀,非老翁夜视所宜。

诲学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诲学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诲学说者,教化之道也。

古之圣贤,以道德教化人民,使民知礼义,明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故曰:“教也者,所以养人之性也;道也者,所以养人之德也。

”是以君子必学,学以修身,修身以齐家,齐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

此诲学之大义也。

译文:诲学说者,即是教育引导的方法。

古代的圣贤们,通过道德教化来教导人民,使他们懂得礼仪,明辨是非,修养自身,治理家庭,进而治理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

因此说:“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本性;道德,是用来培养人的品德。

”所以君子必定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修养自身是为了治理家庭,治理家庭是为了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是为了达到天下太平。

这就是诲学的重大意义。

注释:1. 诲学说者:指关于教育、教化的学说。

2. 教化之道:指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3. 古之圣贤:指古代的圣人和贤人。

4. 道德:指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和思想。

5. 礼义:指符合礼仪和道义的行为准则。

6. 明是非:指能够辨别是非曲直。

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境界,指个人修养好了,家庭就能治理好,国家就能治理好,最终达到天下太平。

8. 教也者,所以养人之性也: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人的本性。

9. 道也者,所以养人之德也:道德的作用,在于培养人的品德。

10.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11. 学以修身:通过学习来修养自身。

12. 齐家:治理家庭。

13. 治国:治理国家。

14.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通过以上译文和注释,我们可以理解诲学说的核心思想,即通过教育和道德教化来培养人的本性,提升人的品德,最终达到个人修养、家庭治理、国家治理和天下太平的目标。

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导语: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稍长,而(但是)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假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结束),而已能诵其文,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他写字。

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诗文,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注解:孤: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即孤儿。

古代多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贫:贫穷。

资:钱财。

以:用。

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

画:划。

以:用。

书:书写。

教他用荻书写汉字。

使:让,派。

为:写,做。

及稍:等到(他)稍微长大的时候。

(稍:渐渐地)就:动词,接近,靠近,(此引申为)去。

闾里:乡里。

士人家:读书人家。

((欧阳修)便就近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假:借。

或:有时。

因:凭借。

尽:达到尽头。

唯:只。

是:无意义。

务:致力。

(唯....是.....为固定搭配)赋:文体的一种。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第一段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

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

然性不耐静,读末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获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

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

婢不如命者,罚治之。

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

”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宏道,有改动)【注释】①口呿(q ū):张开口合不拢,形然受到震惊。

②帙(zh ì):卷。

③累马:牵马,备马。

④婢:使女,女仆。

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1.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C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2.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4.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4分)(二)阅读第二段文言文,回答5~8题。

(12分)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彼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者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且告之曰(将要)B .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C .顾见猛虎(回头)D .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 .能跳而越此/乃记之而去C .不然为怯/士卒多为用者D .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 7.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

海学说文言文翻译

海学说文言文翻译

《海学说》云:“海者,天地之大器也。

其大无涯,其深莫测,其广无边,其奇无穷。

”译曰:海也,天地之间之大物也。

其广大无边,其深不可测,其宽阔无垠,其奇妙无限。

《海学说》又云:“海之广,非陆之可比。

陆者,有涯之域,而海则无涯之域也。

”译曰:海之宽阔,非陆地可比。

陆地有边界,而海则无边无际。

《海学说》又云:“海之深,非井之可比。

井者,有底之泉,而海则无底之渊也。

”译曰:海之深邃,非井可比。

井有底,而海则无底。

《海学说》又云:“海之奇,非山之可比。

山者,有形之石,而海则无形之精也。

”译曰:海之奇特,非山可比。

山有形,而海则无形之精华。

《海学说》又云:“海之生物,种类繁多,大小各异。

有小至微虫,大至鲸鱼,皆生于海。

”译曰:海中之生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

有小至微小之虫,大至庞大之鲸鱼,皆在海中诞生。

《海学说》又云:“海之气象,变幻莫测。

有风平浪静之时,有波涛汹涌之际,皆海之气象也。

”译曰:海之气象,变化无常。

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皆海之气象。

《海学说》又云:“海之宝藏,丰富无比。

有金银珠宝,有珊瑚珍珠,皆藏于海。

”译曰:海之宝藏,丰富无垠。

有金银珠宝,有珊瑚珍珠,皆藏于海底。

《海学说》又云:“海之舟航,自古至今,络绎不绝。

有帆船,有战舰,有游艇,皆海之舟航也。

”译曰:海之舟船,自古至今,源源不断。

有帆船,有战舰,有游艇,皆在海中航行。

《海学说》又云:“海之神灵,神秘莫测。

有龙神,有海神,有潮神,皆海之神灵也。

”译曰:海之神灵,神秘莫测。

有龙神,有海神,有潮神,皆在海中显现。

《海学说》总结云:“海者,天地之大器,生物之渊薮,气象之变幻,宝藏之丰富,舟航之络绎,神灵之神秘。

吾人观之,当心生敬畏。

”译曰:海也,天地之大器,生物之汇聚之地,气象之变化无常,宝藏之丰富无比,舟船之源源不断,神灵之神秘莫测。

吾人观赏之,应心生敬畏。

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欧阳修诲学说◎欧阳修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③,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④哉?【注释】①知道:懂得道理。

②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常,固定。

③因物则迁: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迁,变化。

④念:思考。

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2、欧阳修《本论》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本论》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天下之事有本末,其为治者有先后。

尧、舜之书略矣。

后世之治天下,未尝不取法于三代者,以其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

三王之为治也,以理数均天下,以爵地等邦国,以井田域民,以职事任官。

天下音定数,邦国有定制,民有定业,官有定职。

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简而不劳。

财足于用而可以备天灾也,兵足以御患而不至于为患也。

凡此具矣,然后饰礼乐、兴仁义以教道之。

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矣。

虽有荒子孱孙继之,犹七八百岁而后已。

夫三王之为治,岂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

禁暴必以兵,防民必以刑,与后世之治者大抵同也。

然后世常多乱败,而三王独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后,而为之有条理。

后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益劳而政益不就,認認然常恐乱败及之,而辄以至焉者,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后。

而于今之务众矣,所当先者五也。

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则未之思也。

文言短文100篇

文言短文100篇

文言短文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悔学

悔学
作者简介欧阳修,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集名。北宋欧阳修作。三卷。南宋罗泌编次。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单行本。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改题《六一词》,仅一卷,据前本而有所删节。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编》六卷,多有《近体乐府》未收之词。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带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代表作有《醉翁亭记》。(本文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悔学
原文
注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舍:放弃11.念:考虑12.成:制成13迁:改变
译文(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考虑吗?

文言文100篇原文

文言文100篇原文

文言短文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4、宗悫(què)乘风破浪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原文: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文言短文100篇

文言短文100篇

文言短文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初中课外文言文译文10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译文10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译文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欧阳修诲学

欧阳修诲学

欧阳修诲学“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已经流传千年了。

但我认为它更应该改成“文章由心生,要想写好文章,就得先从学习开始。

”每个人都会说话,也能说话,但能说出很有内涵的话就寥寥无几了。

看着那些名家们,说起话来字字珠玑,头头是道,而且还风趣幽默。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一般人只要多多读书就能积累很多知识。

可是又有多少人把书当成是第一位的?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同学吧!他们平时学习十分刻苦,可是等到考试却什么也记不住,空有一身力气。

这就像白搭一样。

所以,想要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自己。

只要你有这种意识,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一定会上去。

有一天,我无意中翻开一本《欧阳修》,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一个小孩竟然会有如此好学的精神,而且还用“走送之”来表现自己急切拿到书的心情。

这不仅仅是对勤奋好学的赞扬,更是表达了他对书的喜爱之情。

于是他又苦读,而且作文水平越来越高,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流芳千古。

反观那些整日抱怨学习难,课程多,生活枯燥无味的同学,尽管在学校的时候很努力,但没过几天便放弃了。

上课听讲也不专心,学习效率低下,面对各科复杂的作业任务,常常显得无所适从,只得乱了方寸,被动地应付,这样怎么会有好成绩呢?其实欧阳修并不是书呆子,而是非常重视实践的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正是他对文学创作的真实体悟。

我们平时写文章时,应该做到这两点:一、提前做准备。

不论是什么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这样才能让事情顺利进行。

二、遇到问题冷静思考。

我们往往容易犯这种错误,就是在遇到问题时慌张失措,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遇到困难时冷静处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而且学习并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而是真正的热爱学习。

不妨仔细想想,自己有多久没有像欧阳修那样好好读书了?欧阳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文豪,离不开自己的刻苦勤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将永远激励我们。

文言文翻译悔学

文言文翻译悔学

余少时,性颇钝,不喜读书。

常以嬉戏为事,日以继夜,不知书之有益也。

及长,始知读书之乐,而悔昔日之非。

于是,作《悔学》以自警。

昔者,余游于市井之间,见诸童子,皆以读书为业,而余独好嬉戏。

每至塾中,诸童子皆埋头苦读,而余则心不在焉,或窃听窗外之声,或窥他人之戏。

日复一日,不觉岁月之过,而学问之荒废,亦随之矣。

及余年长,方知读书之益。

学问者,人生之宝也。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诚哉斯言!余始悔昔日之非,乃痛改前非,发愤图强。

余于是,夜以继日,苦读诗书,求学问之道。

然余资质愚钝,学业进展甚微。

每当读到艰涩难懂之文,辄生厌倦之心,欲弃之不顾。

然余思及昔日之非,便又振作精神,勉力前行。

一日,余读《论语》,见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余心悦诚服,顿觉豁然开朗。

于是,余更加努力,以期学问有成。

然岁月如梭,转眼已过数载,余所学所得,仍寥寥无几。

余遂自省,觉昔日之非,皆因自己懒惰懈怠,不思进取所致。

余于是,立志改过,严于律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余深知,学问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余又想,学问之道,犹如登山,非一日之功。

吾辈当以毅力为舟,以智慧为桨,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虽前路漫漫,然余心志坚定,必能攀登学问之巅。

今余已悔过自新,痛改前非,发愤图强。

虽昔日所学不多,然余信心满满,必将努力前行,以期学问有成。

余愿以此篇《悔学》,警醒世人,勿以懒惰懈怠,荒废学业。

夫学问之道,如长河之水,滔滔不绝。

余虽愚钝,然余心向往之,必将努力学习,不负韶华。

愿天下人,皆能悔过自新,奋发向前,共攀学问之高峰。

文言小短文可作为作文素材

文言小短文可作为作文素材

文言小短文可作为作文素材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文言文小短文100篇

文言文小短文10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名门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

名门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

名门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
名门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
⽆;
【期刊名称】《当代⽼年》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故事】欧阳修4岁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

为节减开⽀,母亲⽤芦苇、⽊炭作笔,在⼟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

母亲还经常⽤古⼈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发他。

因此,成为⽂学家后的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欧阳奕努⼒学习时写下《诲学说》:“⽟不琢,不成器:⼈不学,不知道。

【总页数】1页(P.1-1)
【关键词】欧阳修;学说;家训;学会做⼈;母亲;⽂学家;故事;读书
【作者】⽆;
【作者单位】不详;
【正⽂语种】英⽂
【中图分类】G78
【相关⽂献】
1.读《欧阳修追字》有感 [J], 黄裕峰; 郑绍林
2.从《欧阳⽂忠公杂书》看欧阳修的书法观 [J], 杜春侠
3.欧阳修散⽂研究的新收获r——读洪本健《欧阳修和他的散⽂世界》 [J], 熊礼汇
4.千年重温欧阳修——纪念欧阳修诞⾠1000周年 [J], 烨⼦
5.怎样全⾯、碗整地理解欧阳修——纪念欧阳修诞⽣1000周年 [J], 朱安群。

诲学的阅读答案

诲学的阅读答案

诲学的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陈藩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4、宗悫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

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臣愿陛下广开言路,以通天下之情,使贤才得以尽其用,则国家之治,如指诸掌。

”修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亲自教他读书写字。

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

又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等到他稍微长大一些,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欧阳修的家教非常严格,他母亲郑氏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用荻画地教他写字,让他诵读古人的篇章,培养他的文学素养。

欧阳修从小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勤奋好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母亲的教导下,他逐渐成为了一位文学巨匠。

欧阳修的家教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训系列之欧阳修《诲学说》赏析

家训系列之欧阳修《诲学说》赏析

家训系列之欧阳修《诲学说》赏析《诲学说》欧阳修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诲学说》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

告诫人们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故事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

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

母亲还经常用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发他。

因此,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元稹《诲侄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稹《诲侄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稹《诲侄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1、元稹《诲侄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元稹《诲侄等书》原文及翻译元稹原文: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

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能不自惧?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家法乎?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①,尔所详也。

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

然而吾生三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

吾常自思,尚不省受吾兄正色之训,而况于鞭笞诘责乎?吾尚有血诚,将告于汝:吾幼乏岐嶷②,十岁知方.,严毅之训不闻,师友之资尽废。

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

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

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

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

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抱衅终身,偷活今日。

故李密云:“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长。

”吾每念此言,无不雨涕。

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吾此意虽吾兄弟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谏官,不忍小见,妄干朝听,谪弃河南,泣血西归,生死无告。

不幸馀命不殒,重戴冠缨,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有以谢先人于地下耳。

呜呼!及其时而不思,既思之而不及,尚何言哉?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其曰人耶?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

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于喧哗纵观,汝信之乎?吾终鲜.姊妹,陆氏诸生,念之倍汝。

汝因便录此书寄之,庶其自发。

千万努力,无弃斯须。

稹付仑、郑等。

(选自《元稹集》,有删节)【注】①樵苏之地:指薄田。

②岐嶷:形容幼年聪慧。

译文:告仑侄等:我被贬官外放刚刚开始,再见到你们的时间难以预期,我简略地把所想到的心思,留给你们作为教诲。

你们的志向还没有确立,却将要满二十岁而成年了,你们能不自己警惧吗?我不能远以其他人作比,你们难道没见我兄长是如何奉行家法的吗?我们家世代贫困节俭,先辈传下遗训,常怕广置家产会使子孙懒惰,所以家里没有薄田可种,这是你们清楚地知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
诲学说
◎欧阳修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③,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④哉?
【注释】
①知道:懂得道理。

②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常,固定。

③因物则迁: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迁,变化。

④念:思考。

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