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好导的切入点,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概念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论文:巧用分类,让学生轻松学概念

小学数学论文:巧用分类,让学生轻松学概念

巧用分类,让学生轻松学概念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

小学数学中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语和定义、法则等都是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极强的基础性。

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数学中概念描述比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但许多概念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若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分类方法,便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一、巧用分类,引入概念的教学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得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类,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

如:我在上《平面图形密铺》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课前出示下面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图片的美。

(1)(2)(3)(4)师:漂亮吗?这些图片都是由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拼成的。

请小朋友再次仔细观察这组图形,你能给这些图形分分类吗?生:按图形的中间是否有空隙分:图形中间没有空隙的;(1)、(4);图形中间有空隙的:(2)、(3);师:是呀,像(2)、(4)这样的,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

这样设计使小朋友在欣赏、比较分类中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导致学生迫切想进一步了解有关密铺的相关知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图形的密铺。

二、巧用分类,形成概念的教学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只有理清这些,才能建立明确的概念。

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分类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记忆学过的概念。

找准思维切入点_构建高效数学课堂_谢薇

找准思维切入点_构建高效数学课堂_谢薇

数学思维就是数学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如果出现学生思维较浅或者比较片面以及比较僵化现象的时候,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考问题才能更加全面、深刻。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找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对症下药,相机而教学,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有效。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从知识内在联系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实践证明,数学各部分知识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那么,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将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这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什么,在课堂教学时,笔者主要从学生熟知的树叶的形状入手,让学生说说这个树叶的周长指的是什么,这样一来,从树叶的图形入手,初步了解了“封闭”这个词语的真正意思。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说说封闭图形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周围认识的事物中,它们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吗?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等图形中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内容,如此一来,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必将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走向深刻。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入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从开拓解题思路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指学生可以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解决具体问题,它的主要特点是善于发现新的积极有效的因素,并且在思维受阻的时候能够随时调整解题路线,从而探索到正确的解题路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摘要: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高中教育体系当中的地位也逐渐水涨船高,可以确定的是信息技术必然会持续性地引领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所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相关技术操作是该课程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而计算思维的培养能够让信息技术课程的广度得到提升,能够让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缺少了如何确定学生的计算思维在课堂教学的培养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计算思维;培养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和学校越来越重视高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学校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利于高中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应重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学生也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学科对提升个人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保证自身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本研究主要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价值、措施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计算思维在高中信息课堂中的培养价值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上的活动,主要是本意指的是选择合理高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将一些较为困难繁杂的问题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对问题涵盖的各个方面进行合理清晰的阐述,而且也能够让学生轻松理解解答问题的流程以及方法,最终才能达到梳理出解决思路的目的。

教师应当通过计算思维融会贯通问题解决所选的常规思维方法,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达到保障问题高效解决的效果。

通过计算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模式,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在解题之前学会对问题的多样性以及潜在性进行了解,达到重现并还原复杂问题情境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问题的创建以及构思的过程,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问题的解决策略。

计算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引导的效果,而且也能够经由反复的数据处理以及运算训练,提高学生对于数字的敏感程度,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多元思维意识的培养,最终落实学生解题速率的提升。

浅谈怎样讲好数学概念课

浅谈怎样讲好数学概念课

浅谈怎样讲好数学概念课孙伟锋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一种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首先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本身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数学概念是用定义来叙述,现已形成的概念都是概括性强且简练地表达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对概念中的字、词、句的推敲,可以达到明确概念的目的;概念中所呈现的转化问题的方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因此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依靠数学知识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来进行。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也要注意概念的应用。

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实现对概念的理解,才能使学生学的好,学得牢。

一、抓住概念字面上的含义每一个字词都有相关的含义,数学的概念也一样。

例如:集合这个词给学生的联想是:每天上间操,地点——操场,人物——学生;那么教师可以充分说明:意思是指定的人集合到指定的地点,而数学概念要讲究严谨、完美,接着举两个集合的例子,就可以让学生描述形成概念。

再如,讲分数指数幂化成根式时,即学生对m, n的位置总是搞糊涂,这样我就形象的讲了一个记忆方法, 的分子,分母比喻为母与子,而母亲要护着孩子,所以,分母在外面,分子在里面了。

这种比喻可能不恰当,但是学生容易记忆。

通过这种概念表面的意义得到直觉的发现,进行探索,从而研究其本质,这样加深学生记忆概念,理解概念的能力。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教学法注重教师的教,常用“一桶水灌一碗水”,现在新课程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发现的过程,所以应是教师教给学生寻找水的方法是给学生一杯水,使学生能找到一桶水乃至更多的活水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设计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实验探索中逐步理解概念。

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落地需关注的四个切“入”点

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落地需关注的四个切“入”点

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落地需关注的四个切“入”点
1. 切入点一: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切入点二: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处理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测、验证、推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方式。

教师还应设计多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分类、归纳等数学思维活动,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表达能力是指学生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准确、清晰地表达数学概念、推理和结论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释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符号的运用,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数学概念和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准确性和规范性。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图表、几何图形等图像方式表达数学概念和思想。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关注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等四个切入点。

通过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具备关键思维技能、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初一数学上册《生活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数学上册《生活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图表、统计等方法整理和分析生活中数据信息的能力。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据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和空间观念,能够描述和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想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在生活数学方面,学生的实践经验尚显不足,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数学思考。
(3)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评价:
(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定期进行总结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4.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合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强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调研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要求:学生需将问题、解答过程和答案整理成书面形式,以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一个与生活数学相关的话题,如“如何合理安排家庭预算”、“如何计算购物优惠”等,完成一份小组报告。

“五步法”指导学生预习

“五步法”指导学生预习
二、“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在自学预习时,“看”很容易 做到,要“想”就不那么简单。因此,刚开始训练时,可以有针对 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想。例如:在指导学生预习“多边形 的内角和”时,我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想:1、我们学过的平面 图形有哪些?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3、你能从课本中找 出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吗?学生通过预习,大部分能完成 预习任务,初步了解多边形内角和的求法,为提高课堂效率提 供了保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找” 学生在初学新知识时,往往不知道预习什么。因此,在引导 学生“找”出与此类似的知识,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类推出学 习的方法。这种预习方法,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情况下,看看自 己能掌握住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老师讲以外,还要比
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有哪些差距,找找是什么原 因。另外,自己觉得有道理的地方,也可以提出质疑,与老师讨 论,这样的预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指 导学生预习“圆锥的体积”时,可以让学生从“圆柱的体积”计算 中找出“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听老师讲 课,就觉得轻松自然,理解也就容易了。
108 吉林教育·教研 17/2016
一、“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 些初步的经验。”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首先指导学 生学会看书,这个“看”包括以下内容:1.看新课前的准备题是否 会做,如果不会,再找学过的相关内容复习一下。2.看要讲的新 内容中,有没有新名词、新术语,它们是什么意思,若有不懂的 就记下来,上课时认真听讲。3.看新课中有哪些需要理解的概 念,或需要记忆的定义,读一读,记一记。4.看“做一做”中的习 题,对照例题你能解答出来吗?通过以上的“看”,使学生对要学 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上课时就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认真 听讲,会收到良好效果。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数学》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数学》

《有趣的数学》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字、形状、大小、顺序等。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轻松学习数学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精神。

2.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具:数字卡片、形状卡片、大小比较卡片、顺序卡片等。

2.学具: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说出数字。

(2)教师出示形状卡片,引导学生说出形状。

2.游戏活动一:数字接龙(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每个人轮流说一个数字,下一个同学要说出比前一个同学说的数字大1的数字,以此类推。

(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游戏活动二:形状分类(1)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卡片,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将相同形状的卡片放在一起。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发现分类规律。

4.游戏活动三:大小比较(1)教师出示大小比较卡片,引导学生比较大小。

(2)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彩笔标记出大小顺序。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发现大小比较的规律。

5.游戏活动四:顺序排列(1)教师出示顺序卡片,引导学生进行排列。

(2)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剪刀剪下卡片,用胶棒粘贴在纸上。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发现顺序排列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在游戏中的收获。

(3)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达到了教学目标。

2.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3.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5.不足之处:在游戏活动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更多关注和引导。

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作者:陶玲兰来源:《教育界·上旬》2014年第01期【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探讨新课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新课标强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呢?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1.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就不可能跟上课堂的快节奏,也就无法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讲授新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并且明确任务,这样促进学生理解和思考。

授课前先了解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他们不懂的问题,上课时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内容要找准切入点。

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能力是重点。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堂堂有训练,训练的题目不在多而在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4.功夫用在备课上。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动手操作,激发创新兴趣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而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3篇)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与乐趣的事业。

自踏上教师之路以来,我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力求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教育。

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关注学生,尊重个性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这些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1. 了解学生:在教学前,我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性格特点等,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他们。

2. 尊重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们的想法。

对于不同的观点,我耐心倾听,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如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针对学习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 课外拓展: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三、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学前反思: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确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2. 教学中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3. 教学后反思:课后,我认真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分析原因,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四、关爱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关爱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至关重要。

全面提高数学认知的幼儿园大班教案

全面提高数学认知的幼儿园大班教案

全面提高数学认知的幼儿园大班教案。

一、数学概念篇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核心,数学学习从概念开始,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园大班学生的数学认知,我们应该首先从数学概念入手,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和好奇心。

1.数字认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数字,知道数字的名称,熟悉数字的排列和大小关系。

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把数字呈现给学生,如数字符号卡片、数字模型玩具,名着放映数字短片等,帮助学生感知数字。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数数,感知数字的排列和大小关系。

2.形状认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基本几何形状,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摸索等方式,认识圆、三角形、矩形等基本几何形状,并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几何模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不同几何形状的特征和应用。

3.能力培养目标: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和普通分数认识。

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感性体验,从中培养他们数学运算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普通分数,让他们探索分数的意义和运算规律。

二、数学操作篇数学操作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锻炼幼儿园大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1.数学测量目标:学生能够学习长、宽、高等基本测量方法和工具,掌握准确测量的技能。

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使用简单测量工具,如尺子、塞尺等,进行长、宽、高等物体的基本测量,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测量技能。

2.时空概念目标:学生能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掌握相关的数学技能。

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讲解时间和空间相关的概念,如“早上、中午、晚上”、“前后、左右、上下”等,并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让学生排队、按顺序排列等练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时空概念和能力。

3.数据分析目标: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如图表、统计等,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统计数据等,让学生尝试自己处理并分析数据,帮助他们理解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他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扣紧“问题链”让数学思维拾级而上——以“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为例

扣紧“问题链”让数学思维拾级而上——以“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为例

数学·教学研究扣紧“问题链”让数学思维拾级而上——以“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为例甘肃兰州市第四十四中学(730070)张桃芳[摘要]教师利用“问题链”开展教学,能够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学生对“问题链”有主动探究的欲望,能够形成学习驱动力.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情设计“引入式问题链”,根据教情设计“类比式问题链”,根据教学重点设计“逆向式问题链”,关注生活实际设计“反思式问题链”.“问题链”教学实践探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数学思维;问题链;直线[中图分类号]G 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1)05-0005-02所谓“问题链”,是指一连串的问题链接.这些问题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合理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感知习惯.教师要做好“问题链”的设计,以发挥“问题链”的助学作用.“问题链”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原则,要体现梯度性、开放性、目的性等特征.下面以“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一、基于学情设计“引入式问题链”学生对同一平面内平行线的定义有一些了解,也能够掌握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教师以此作为教学起点,从学生学习旧知出发,利用“问题链”形式引入,学生会自然进入推导环节.在学习“直线平行的条件”时,学生对直线平行条件有一定了解,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没有交点的线组成了平行线”“利用移动三角尺和直尺方法画两条平行线”.为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环节,教师可设计“问题链”:在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两条平行线时,直尺和三角板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用直尺和三角板,你还能够想出“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的新方法吗?如何验证过一点画出的直线平行已知直线呢?如何从角的对应方向展开推演呢?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利用直尺和三角板进行操作实践.当学生逐渐梳理了问题,教师继续揭示“问题链”:在同一平面内,假如有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学生深入研究,学习思维顺利延伸开来.从“问题链”设置情况能够看出,这几个问题有明显的梯度性、开放性等特征.学生在思考和实践操作中逐渐进入问题核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对接性思考,有效激活数学思维.二、根据教情引入“类比式问题链”教师应从启迪、引导、类比、综合等角度展开思考,及时揭示“问题链”,促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学习环节.教师通过设问、追问、反问等“问题链”方式展开调度,自然引导学生展开“操作—观察—思考—归结—抽象—建模—内化”学习模式,在问题整合过程中内化认知.要使“问题链”与教学内容形成高度切合,教师就要对教学操作路径进行细致规划.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读.“直线平行的条件”涉及的数学概念比较简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些都是教材内容范畴.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推演性展示,让学生自然建构认知.其次,教材设置例题讲解、实践活动、训练任务等栏目,教师要在案例对接中揭示“问题链”.如,集中展示判断平行线的方法时,教师可设计“问题链”: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有哪些方法?你能够利用具体操作进行展示吗?如果给出具体的直观图示(如图1),你能够结合图示中的角的关系展开解读吗?图1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展开思考和操作,课堂学习进入探究环节.教材分析是“问题链”设计的基础,学生自行解读教材的能力还不够,教师需要做出更多指导示范.利用精巧的“问题链”展开具体引导,能够促使学生尽快启动数学思维,自然进入到学科探究环节.三、根据教学重点设计“逆向式问题链”“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中,教师会将“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选择适当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来对待.在教学推演中,教师很快就会发现,“应用”要比“说理”更难,学生大多能够明白其中的原理,但要结合具体实例展开演示,还是存在一些操作问题.为此,教师就可以设计“问题链”: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判断,涉及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这些角的位置很清晰,如果给你一个不规则多边形的白纸,让你折叠出两条平行的直线,你有几种操作方法?如何判断你折叠的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判断你同桌折叠的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学生积极展开思考,结合具体操作进行深度讨论,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直线平行的条件”有比较固定的法则可以套用,教师利用逆向性问题进行调度,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启示.第一个问题问有多少种操作方法,给学生提出更多挑战,启发学生不能满足从一个角度进行思考,要学会从更多角度思考.第二个问题要求判断自己折叠的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果是平行的,需要给出正确的推断;如果是不平行的,也要给出不平行的解释.这对学生来说增加了思维难度.第三个问题是对同桌操作进行类似推断,能够延伸其学习视角,从更多方向展开关注.“问题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是贴合性,贴近学生思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科实际、贴近教材内容,这样的设计和调度效果才会更好.四、关注生活实际设计“反思式问题链”数学学科教学与生活有太多关联点,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需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进行生活对接.学生学习数学大多没有主动反思的意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妨以“问题链”形式,让学生展开反思,对学习认知进一步内化,对数学实践展开进一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在生活中有更多应用,教师可利用一些生活案例展开教学.如,六角形的桌子(如图2),其桌面呈现六角形(如图3),如何判断其中两条边是平行的呢?你能够结合角的分析说说判断过程吗?由这个案例的推演可以想到更多相关对应角的操作吗?如何从生活实践中归结直线平行条件呢?图2图3学生开始了深入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角形桌面,让学生自行寻找思维切入点,对关联数学概念进行对应提示,学生数学思维顺利启动,在主动探索中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自然形成关联性认知.数学学科和学生生活有密切关联,教师结合具体生活案例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展开学习和探索,学生会在具体操作中获得丰富学习感知和体验.“问题链”是问题的集合,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实际需要设计“问题链”,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能力.[参考文献][1]唐恒钧,黄辉.数学问题链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三个关键[J].中学数学,2020(5):78-80.[2]倪朝辉.构建有效“问题链”,助推课堂深度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9(36):43-44.(责任编辑黄桂坚)数学·教学研究。

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提高的方向。
2.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个性化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勤于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五)作业小结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加减法运算。
2.设计一道与生活相关的加减法问题,并解答。
3.总结自己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思考如何避免。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知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万以内加减法运算,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上台演示计算过程,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加减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讨论以下问题:
1.加减法运算中,如何快速找到进位和借位的规律?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本案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的反馈和定期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找到提高的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5.融合生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本案例将万以内加减法运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这种融合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念。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的开学第一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这一课的目标是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从而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教师可以使用的方法来教授孩子数学。

1. 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概念与孩子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

例如,可以使用食物、玩具、衣服等具体的物体作为例子,来让孩子明白数学的概念。

例如,使用一个苹果来教授孩子简单的加法和减法。

2. 使用故事、游戏和实验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喜欢玩游戏,这是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通过故事和游戏,我们可以将数学概念变得有趣并易于理解。

例如,可以让孩子通过一个关卡游戏来学习几何形状。

实验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给一些颜色不同的球塞进容器来教授孩子容量的概念。

3. 创造互动性孩子们对互动性很感兴趣。

通过互动,他们可以更好地参与学习,并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分数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分割一个糖果,让他们尝一下自己得到的数量所占的比例。

4. 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音、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来呈现数学概念。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因为他们可以看到和听到概念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教授测量时,可以播放一个演示视频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长度的概念。

5. 给予足够的时间理解数学概念需要时间。

教师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来理解概念。

孩子们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并理解数学中的概念。

不要期望孩子能够在一堂课中就彻底理解一个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教师可以使用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通过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用故事、游戏和实验、创造互动性、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及给予足够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数学上册《找因数》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上册《找因数》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以下问题:
a.你是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
b.如何判断两个数是否有公因数?如何求最大公因数?
c.你还能想到其他与因数相关的问题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找因数的方法和技巧。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因数的概念、找因数的方法和步骤。
五年级数学上册《找因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法则,并理解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找因数》这一章节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运算的本质,通过寻找数字的因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本教学案例以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为出发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找因数的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本案例的实施,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因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直接输出: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案例以“分水果”这一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引入因数的概念,增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寻找因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找因数的方法时,我会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因数?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是什么?如何求最大公因数?”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探索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将数学史融入日常教学中,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具体任务包括:介绍数学概念的发展历程、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深度。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对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但同时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困惑和挫折感。

因此,将数学史融入教学,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其在数学史上的发展过程。

(2)了解数学家们为数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熟悉他们的成就和故事。

(3)通过数学史的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4)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增强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史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4)结合数学史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2)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和升学,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情境导入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情境导入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情境导入途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情境导入途径导语一、游戏情境导入游戏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情境导入途径之一。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的特点,采用游戏情境导入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数学拼图游戏、数学趣味竞赛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另一个有效的情境导入途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情景和例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加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加法的实际应用,比如计算购物时的金额、家庭开销的统计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的亲和力和深度。

探究情境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另一种常用的情境导入途径。

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几何图形,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索,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和巩固几何图形的概念。

这种情境导入途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游览情境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另一个有效的情境导入途径。

通过组织学生到数学实践基地或者数学主题公园进行实地学习,让学生在游览和参观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数学主题公园,通过游览和参观不同的数学展览和项目,让学生在游览中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五、情景模拟导入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情境导入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游戏情境、生活情境、探究情境、游览情境、情景模拟和剧场情景等情境导入途径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运用,为小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乐趣,实现数学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高考数学高分技巧,不同题型的答题套路,轻松搞定数学8大学习法

高考数学高分技巧,不同题型的答题套路,轻松搞定数学8大学习法

高考数学高分技巧,不同题型的答题套路,轻松搞定数学 8 大学习法数学习题无非就是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组合应用,弄清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是判断题目类型、知识范围的前提,是正确把握解题方法的依据。

只有概念清楚,方法全面,遇到题目时,就能很快的得到解题方法,或者面对一个新的习题,就能联想到我们平时做过的习题的方法,达到迅速解答。

弄清基本定理是正确、快速解答习题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立体几何等章节的复习中,对基本定理熟悉和灵活掌握能使习题解答条理清楚、逻辑推理严密。

反之,会使解题速度慢,逻辑混乱、叙述不清。

01、抓好基础那么如何抓基础呢?1、看课本;2、在做练习时遇到概念题是要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认识,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理解概念。

3、理解定理的条件对结论的约束作用,反问:如果没有该条件会使定理的结论发生什么变化?4、归纳全面的解题方法。

要积累一定的典型习题以保证解题方法的完整性。

5、认真做好我们网校同步课堂里面的每期的练习题,采用循环交替、螺旋式推进的方法,克服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遗忘现象。

02、制定好计划和奋斗目标复习数学时,要制定好计划,不但要有本学期大的规划,还要有每月、每周、每天的小计划,计划要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吻合,不能相互冲突,如按照老师的复习进度,今天复习到什么知识点,就应该在今天之内掌握该知识点,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研究该知识点考查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

在每天的复习计划里,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看课本,看笔记,回顾过去知识点,思考老师当天讲了什么知识,归纳当天所学的知识。

可以说,每天的习题可以少做,但这些归纳、反思、回顾是必不可少的。

望你在制定计划时注意。

03、克服盲目做题而不注重归纳的现象做习题是为了巩固知识、提高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

学数学要做一定量的习题,但学数学并不等于做题,在各种考试题中,有相当的习题是靠简单的知识点的堆积,利用公理化知识体系的演绎而就能解决的,这些习题是要通过做一定量的习题达到对解题方法的展移而实现的,但,随着高考的改革,高考已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创造型、能力型的考查上。

数学道法是什么

数学道法是什么

一、选准切入点,让学生轻松灵活地“学”。

在学习新知前,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把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点燃学生内在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中积极思维,在探索中积极建构。

例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时间有所接触,根据学情,特级教师许卫兵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研究自己家里的计时工具,第二天和大家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

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纷纷把自家的闹钟、电子表等计时工具带来,并滔滔不绝地向大家介绍时针、分针、秒针,以及“时”“分”“秒”的表示方法。

有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他家的闹钟钟面上有四根针。

全班学生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还有一根是闹针),大家都说开眼界了。

这样的教学没有生搬硬套,没有墨守成规,完全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在感知中豁然开朗。

变“教师主导”为“学生探究”,将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不仅课堂“活”起来,学生“活”起来,而且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变得“活”起来。

循着“学”路找教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更深入。

二、把握兴奋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内在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没有兴趣,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可能因为外在力量的强迫而成为心理上的负担。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这看似平常的问题,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情形只有动画片里有,生活中的确找不到,兴许课上会找到答案。

“椭圆也是没有棱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问题的深入讨论,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圆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好导的切入点,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概念-小学数学论文-
教育期刊网
找好导的切入点,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概念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研究室(530000)卢兰惠
在小学阶段,数学概念不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而且是培养、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知识内容。

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概念课中,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新概念的引入、形成及应用巩固上下工夫,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概念,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实质,运用数学规律来指导数学实践,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寻找合适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切入点,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新概念,更容易理解新概念,下面就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通过生活的感性材料,给学生直观形象地引出新概念
我们的日常生活处处有数学,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认真观察、仔细比较、深入分析并且总结归纳,从而去获取新概念。

如,要指导学生学习“平行线”的概念,首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牛奶盒、食品袋、窗户、桌子、椅子等带有对应的两条边的”平行线”生活用品。

这些生活用品其实就藏着关于“平行线”的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或分散或隐蔽,但都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在进行“平行线”概念教学时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比较。

在比较分析了牛奶盒、窗户、桌子、椅子上下边的属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到这些物品上下边存在的关系: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
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等。

在师生的共同比较分析总结中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等。

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

通过感性材料入手归纳新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概念教学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入手,引导学生从表到里进行观察并分析,这样就能让学生轻松地从熟悉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二、运用旧知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新概念
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些相关的旧知识来讲授将要学习的新概念,这样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就要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的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

例如,从求几个数的“倍数”引出与旧知识“倍数”有关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新概念。

上课初始,给出“分别求出2、4、8、16这几个数的倍数”,让学生把这些数的倍数列出来: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4的倍数有4、8、12、16、32……8的倍数有8、16、24……16的倍数有16、32、48……列出数据后,再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谈谈自己的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已有概念“倍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这种体验过程是学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是建立数学概念的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进行新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在备课上下工夫,先分析要学习的新概念
与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旧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再运用这些内在的联系进行从旧概念引出新概念的教学。

把已有的旧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用旧引新,再化新为旧,循环往复,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三、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揭示新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真实反映,让学生形成概念,最好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后再揭示新概念。

让学生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新知识起着很大的作用。

动手实践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践、探索发现新学知识的规律,揭示新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讲解时,教材在编排上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没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出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了一个梯形,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用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操作,允许学生把自己手中的2个梯形任意剪拼、摆拼,通过动手实践,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

回顾操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根据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原梯形的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而它又是所拼的等腰梯形面积的2倍,所以等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创新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展,不仅学生理解了所学的新概念,而且动手操作能力也得以提高。

四、重视概念中字词的教学,让学生准确理解新概念
在数学概念中,重要的字、词就是一个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去理解概念。

如何重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字、词?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使用平实的语言去分析关键词语。

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平行线概念的教学中,我就注意抓住课本中“像这里的几组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句话,利用这句话对平行线描述的关键词“同一平面,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进行教学。

首先运用教学课件出示不相交的情况的图形,然后教师讲述“像图中的几组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着板书:“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结合板书提问:“为什么要说互相平行呢?”让学生理解互相平行的意思:平行是相对的,是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接着提问:“我们能把一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引导学生说出: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根据前面学生的理解,教师继续紧抓概念中的关键词语不放,追问:“你认为平行线这个定义中,哪些词是关键词,缺少某个关键词行吗?为什么?”从而再次强化了关键词:同一平面、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

这样,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也就更清楚准确了。

实践证明,把概念逐层解剖,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才能让学生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概念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通过生活的感性材料,给学生直观形象地引出新概念;运用学过的数学旧知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新概念;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揭示新概念;重视概念中字词的教学,让学生准确理解新概念。

这样,就能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时,做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理解的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
抽象地去学习数学概念,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责编金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