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现况调查和分析

合集下载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护士针刺伤害现状及防护知识调查分析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护士针刺伤害现状及防护知识调查分析
人 员具备较 完备的知识 . 说 明低年资护理人 员的理论知识较 高年 资护理人 员丰富。结论
害的 发 生 。
临床护士 面临针刺伤职业危险 , 防护意识
淡薄 , 应 强化 “ 标准预 防” 理念的教 育、 提 高职 业防护意识、 加 强相 关知识培训 、 完善操作规程 并规 范操作行 为 , 减 少临床护 士针 刺伤

2 4・
T ODA Y N URS E, J a n u a r y , 2 0 1 7, N o . 1
基 层 医疗 机 构 临床 护 士针 刺伤 害 现状 及 防护知 识 调查 分 析
粱 荣 刘 剑
摘要 目的
导 。方 法
对本院护理人 员锐器伤现状进行调查 , 为提 高临床护理人 员的防护 意识 , 规 范操作行为 以及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指
佳 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 并 以舒适的状态配戴 口罩 。 3 . 2 . 3 增加舒 适度 . 减轻 患者 的经济 负担 常见 的一次 性外科 E l 罩。 除了白色 , 还有淡蓝色 或淡 绿色等 , 虽然有鼻夹 , 是用于 帮 助 口罩在鼻梁部分 的贴合 , 但 口罩和脸部并不存 在紧密的密合 , 使呼吸 比较通 畅。我 国标准对 一次性 外科 口罩 的要求是 , 以这
8 2 %) 不 同工作年限 的护理人 员对 于防护知识 的方方面面的掌握率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 均P < 0 . 0 5或 P < 0 . 0 0 1 ) , 护理工作年 限< 1年和> 1 0年的护理人 员对做 注射 治疗 需要 带手套 的相 关知识相对缺乏 , 而对于血源性疾病针刺伤 暴露后 的预 防措施 , 低 年 资护理
助. 改善 患者 的心 理健康水平 , 提高其社会 功能 , 促 进疾病 的治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护士作为医疗保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人员,承担着繁重的责任和工作压力。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经常遭受到针刺伤等职业伤害的风险,这给医疗保健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对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进行探讨。

一、护士针刺伤的现状护士针刺伤是医疗保健行业中比较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护士针刺伤达600多万起,其中近90%发生在医院工作场所中。

在我国,护士针刺伤情况也非常严重。

一项调查发现,全国各地医院中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64.4%,尤其在手术室、急诊室、ICU等高危科室,护士针刺伤的风险更大。

二、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技能不够娴熟:护士在处理医疗器械时,技能不够娴熟会导致针头突然偏移,从而刺伤护士本人或同事。

2. 手术器械问题:手术器械可能损坏、锈蚀等问题,导致使用时折断或突然抽出,伤及护士。

3. 紧张和疲劳:医护人员经常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常常处于极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错误地使用针头。

4. 手套问题:护士佩戴手套不合规范或有破损,常常会导致针头穿过手套刺伤护士。

三、护士针刺伤的预防1. 增强职业素养:医疗保健人员应该对职业风险有充分认识,增强职业素养,学习正确的使用医疗器械技能和遵守操作规范。

2. 加强培训:医院应定期开展针刺伤预防培训,并加强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以便护士合理使用针头和手套。

3. 使用高质量器械:手术器械等医疗器械应该具有良好的质量与安全性,同时要定期检测与维护,以保障护士和患者的安全。

4. 加强管理:医院应该加强管理,建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并设置专人负责器械的维护管理以及配备必要的保护用品。

5. 检测疫苗: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测疫苗,及时补充和更新。

四、结论护士针刺伤的风险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医疗机构应该认真研究并严格落实相关措施,加强护士的针刺伤预防教育和管理,提高其职业素养,并注重器械设备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以减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概率。

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

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

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关键词】急诊;针刺伤;对策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由此接种到受伤者体内,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的病毒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以及破伤风杆菌等,这些病毒对受伤者的身体健康将造成巨大的威胁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

急诊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中接触最多的一种器械便是各种注射用的针头,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针刺伤。

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急诊护士面临的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据了解,我国约80%的护理人员受到过针刺伤害,为避免护理人员针刺伤意外的发生,研究影响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影响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因素分析1.1 急诊护理人员防护意识不强目前,在各种护理教育中强调更多的是患者院内感染的防范知识,而关于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的教育却相对缺乏,尤其对针刺伤的危害性及防护措施的教育更少。

通过对我院发生过针刺伤的50名护士的调查分析表明:操作时不戴手套的占53%,针刺后没有向上级报告的占85%,有18%的护士针刺伤后没有及时采取消毒及预防感染措施,这说明很多护士对针刺伤的防护意识不强。

另外,虽然90%以上的护士能认识到针刺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感染血源传播性疾病,但对感染概率认识不够,认为感染几率很小,不必小题大做,因而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不注意防护,实际上,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阳性患者使用的针刺伤后获得HIV的可能性是0.2%~0.4%;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

以上分析表明,护理人员防护意识不强是导致护士针刺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工作负荷重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急诊科护士在进行护理时,不再象以往那样仅限于打针、发药,还要对患者提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给予满意的答复,护士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包括心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是复杂而又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急诊科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1-2]。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现状分析及对策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现状分析及对策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急诊科是出现针刺伤问题的高风险科室,这是由于急诊科工作较为特殊,收治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治疗,所以治疗中会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针刺伤问题发生。

为了最大化的减小急诊科针刺伤问题出现,需要分析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合理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急诊科,针刺伤,危险因素,对策分析一、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该科室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出现各种突发事件和突发疾病的患者进行抢救。

抢救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各种紧急穿刺,由于护理工作具有紧急性,所以护理过程中经常会对护士造成意外伤害,常见的意外伤害有针刺伤。

针刺伤简单来说就是护理人员采用注射针、缝合针以及各种穿刺针为患者实施护理时所造成的意外伤害[1]。

由于这些医疗工具较为尖利,所以会造成护理人员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一些疾病的传染途径是通过血液传染,因此在出现针刺伤时就会提升感染概率,也会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通过对我国当前急诊科护理工作研究发现,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急诊科特殊性强通过研究可以得知,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大部分都需要紧急抢救的人员,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护理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道,并完成血标本采集工作。

如果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护理人员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合理佩戴防护设施,也不能将使用的注射器、头皮针等医疗器械进行二次分解,这些原因都会提升针刺伤的发生概率。

其次,护理人员抢救过程中,如果受到家属的干扰,也会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针刺伤问题出现。

除此之外,一些患者手术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缝合,为了保障缝合质量,进行缝合时护理人员需要频繁接触缝合针,该情况也会增加针刺伤的发生概率[2]。

(二)护理人员操作习惯不合理急诊科的一部分护理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如果缺少安全意识进行护理时就会由于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而导致针刺伤发生。

造成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并没有做好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所以导致护理人员在护理中不但不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也存在多种不良习惯。

基层医院临床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调查

基层医院临床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调查
2 7名 ( 8. %) 4 2 ,本科 1 (6 8 。 5名 2 . %) 2 2 针刺伤情 况 . 5 6名护士 在工作 中均有不 同程 度的针
3 讨论 3 1 加 强针刺伤 管理 ,建立健全 相关 规章制 度 . 3 1 1 建立职业暴露管理小组 .. 由院长、业务 副院长 、医
6 2
务 科 、护理 部 、院感 科 、防保科 人员组 成 ,明确 职责 。
3 1 2 制 定针刺伤 管理制度 .. ①标 准预 防 :强调患者 和
( 1 5 表 ) 6名护士 均参加 了院内组织 的针 刺伤培训 。由表 1可见 ,护士对 “ 标准预 防措施 ”和 “ 针刺 伤的预 防”认 知
方 面 ,“ 知道 ”所 占比例分别 为 3 4 和 2 . %;对 “ 0.% 86 针
将 不 合格 的筛 除 ,数 据 输入 电脑 ,运用 Ex e 进 行 统计 cl
分析 。
刺伤处 理流程”认知 ,“ 知道 ”者所 占比例仅为 6 .%。总 43
体上 ,临床护士虽参加 了针刺伤培训 ,但对针刺伤防护认知 的程度 不够 。 发出问卷 5 , 6份 收回 5 ,回收率 10 6份 0 %,
表 1 5 名护士对针刺伤 防护认 知情况 6 [ %】 名( )
( 9 ,肌 内注射 6次( .%) 4. %) 1 6 ,抽血 3次( . %) 08 。 2 4 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头帽情况 . 每 次回套 1 4 ,偶尔 回套 3 3 . %) 1名 ( 5 4 ,不 回 5 . %) 套 7名(2 5 。单手 回套 2 1 . %) 1名(7.%) 双 手回套 2 3 5 , 7名
生的针刺伤情 况。自行设 计调 查表 ,于 2 1 0 0年 5月 由院感 科对全体调查对象集 中讲解调查 问卷的填写方法、要求 ,现 场发放 问卷 ,现场填 写后 收 回。共 2 0余项相 关问题 ,内容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和防护措施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和防护措施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和防护措施急诊护士是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处理各种不同的病例,有些病例可能患者携带血液传染病毒、细菌或其他有害病原体。

在这样的环境中,护士可能会面临许多危险,针刺伤就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这篇文章将探讨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和防护措施。

研究现状针刺伤为一种严重的病源传播途径,这是急诊护士存在职业危险和健康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国际文献报道,发生针刺伤的护士数量不断增加,严重的病源感染导致护士长期休息或在医院中退役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尽管已经使用了大量的预防措施,但这种职业病的发生率并未真正得到控制。

特别是在急诊护理机构或手术室中,因为病人急救突发事件和医护人员手术操作的高度风险、不可避免性和频繁性,护士受到针刺伤的风险更高。

防护措施针刺伤独特且严厉的职业风险需要采取理性、综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来减少其在医疗机构中的发生率。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整洁明亮、采光充足的工作环境,能够明显地改善护士的工作成熟度和工作效率。

良好的管理制度、高效的资源配置和交替排班制度,能够减少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的失误和体力消耗。

2.使用安全器材使用安全套针头、保护套和其他安全型器材,减少护士在处理和清洁针头时的伤害和操作风险。

同时在开展其他器械操作实验的时候也需要谨慎,请穿戴好防护工作服、帽子、手套等防护措施。

3.培训护士重点培训护士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器材,掌握工作技巧和操作技巧,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患者和自身造成的风险。

教育护士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并每年进行不断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以应对新的疾病病毒和护理技术。

4.投资和研发增加设施投入,改善急诊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设,通过自主研发和设备升级,以提高针刺伤发生的发现率和预防的有效性。

同时调查针刺伤发生情况和原因,并开展相关的针刺伤的疾病和医护护理诊断的研究。

结论急诊护士针刺伤是一种严严重的职业伤害,是防医疗机构在保证病人医治与护理条件,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 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 (2)

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 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 (2)

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目的:了解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

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方式,对我院30名急诊护士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自评一般情况、针刺伤次数、针刺伤可能带来的后果、刺伤后个人心理状况。

结果:73.33%的护士被针刺伤过,66.33%的护士认为这无法避免,93%的护士认为针刺伤可能会导致感染HIV、肝炎等血液传染病。

结论:护士对针刺伤的后果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全面,不能正确积极的预防针刺伤的发生。

标签:急诊护士;针刺伤;心理状态急诊护理工作中会面临突发情况和危险因素,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

尤其是在面对具有精神疾病不配合的患者时,这种危险更是会成倍增加。

针刺伤给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潜在危害,极大的增加各种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病风险。

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严重的影响。

现对我院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进行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我院急诊科30名护士最为本次调查对象,年龄为20—42岁,于急诊科工作时间2—15年。

其中包括:护士15名、护师14名、护士长1名。

参与调查人员均无精神疾患,认知功能正常。

1.2调查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方式,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自评一般情况、针刺伤次数、针刺伤可能带来的后果、刺伤后个人心理状况。

总共发放调查表30份,于当日回收30份,调查表回收率100%。

2. 结果30名护士在多年的工作中有22名(73.33%)被针刺伤过(见表1)。

大部分护士认为针刺伤有极大的可能导致自身感染,其中以肝炎、伤口感染、HIV等感染几率最高(见表2)。

被刺伤后,各自的心理状况有很大的不同,其中66.67%的护士表示这是无法避免的情况,6.67%的护士表示轻微的针刺伤并不能给她们带来任何严重的后果,63.33%的护士感到害怕或恐惧(见表3)。

表130名护士在急诊工作中的针刺伤情况表230名护士认为针刺伤可能带来的传染病表3 针刺伤后心理状况3.讨论3.1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日常急诊护理过程中,由于情况紧急,护士操作迅速复杂,易导致护士被已污染针头刺伤。

急诊科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

急诊科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

急诊科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摘要:目的:探究急诊科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防护对策。

方法:选择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实习并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18例,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合理性建议,防止出现更大的医疗事故。

结果:将这18例针刺伤分为四大类:患者不配合;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工作繁重;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

并这针对这四大类原因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包括:进行安全培训、规范护理人员操作、合理配置人员。

结论:对于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主要是由于四大原因,在对患者进行培训时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规范操作等,降低针刺伤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急诊科;实习护理;针刺伤实习护理人员在实习中由于经验及操作不规范可能发生针刺伤,在发生针刺伤后若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护士就可能患有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产生事故,而对于急诊科各种危及患者、注射器、锐器等的聚集地,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可能性更大,而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我院急诊科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实习并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18例。

这18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为19-21岁,平均年龄为(20.5±0.7)岁,在2016年中急诊科接收实习的人员有46例,均为大专生。

学生的年龄、性别对本次研究的内容影响不大。

1.2方法:归纳总结这18例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分析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2.结果2.1在2016年中急诊科接收大专实习护理人员46例,发生针刺伤有18例,占2.2分类:由于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而发生针刺伤的患者有8例,护理人员操作不当的造成的针刺伤有4例,护理人员工作繁重造成的针刺伤有3例,患者不配合造成的针刺伤有3例。

3.讨论3.1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3.1.1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护理人员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大多为对患者进行何种护理、护理操作要点及理论知识,而在课堂中往往缺乏如何教育护理人员进行自我保护,在操作中护理人员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到器械伤害。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

针刺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这种刺伤可能造成出血、感染,特别是若遇到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用过的针头,容易造成血液病的传播。

为减少临床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本文分析了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对此探讨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护理工作;针刺伤;原因;预防措施1.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介入性操作等高危险性的接触,因而在医务人员中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较高。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的报道,而这一数字可能仅为实际发生的1/3,其中60%-90%是由护理人员造成的。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

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3% -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2】。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非常重要。

2.针刺伤原因分析2.1人为因素2.1.1缺乏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处理相关知识。

2.1.2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存在侥幸心理。

2.1.3护理人员不良的工作习惯:有些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医疗废物分类不清,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3】;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等。

2.1.4操作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致针刺伤。

2.1.5操作时心情急躁或紧张易致针刺伤。

2.2环境因素2.2.1病人周转快,工作量大。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现况调查和分析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现况调查和分析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现况调查和分析针刺伤是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危险事件,尤其是急诊护士更容易遭遇这种情况。

本文旨在对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查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拥有3年以上急诊护士工作经验的护士。

共发出100份问卷,回收98份,有效答卷96份,回收率98%。

调查结果急诊护士的针刺伤情况在96位急诊护士中,有89人在工作过程中经历过针刺伤,占93%。

其中,51人称曾经碰触过HIV阳性血液,12人称碰触过HBV阳性血液,5人称碰触过HCV阳性血液,8人称碰触过结核病菌液。

而对于最严重的成人爱滋病毒(HIV)的伤害,无一护士感染报道。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问卷中对护士针刺伤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快速匆忙的工作环境:74%2.医疗器械不当操作或事故:14%3.防护措施不到位:7%4.病人、家属或同事疏忽:5%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及自我保护当被问及护士对于本职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认识程度时,结果表明:1.有57名护士完全理解采样相关风险因素和针刺相关疾病传播方式的层次,达到了在现场实施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2.23名护士只知道基础知识且还未能够特别注意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另有16名护士表示理解风险因素和传染病传播,但不知道在现场怎样有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另外,问卷还询问了护士在工作中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1.洗手:96%2.戴手套:94%3.消毒:82%4.利用有害物处理箱:67%5.戴护目镜或面罩:22%分析讨论工作环境快速匆忙是急诊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快速匆忙的工作环境是急诊护士们最大的压力源,也是导致针刺伤的最主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护士不可避免地会疏忽自己的防范措施,从而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因此,急诊护士在工作时应当更加注重个人防护措施,切实做好自我保护。

护士自我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虽然本次调查中,96%的护士在工作中会洗手、94%的护士会戴手套、82%的护士会消毒,但是仍有超过30%的护士只知道基本的防护措施,而不知道其他措施的重要性或不知道病人的感染情况。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

提高操作技能
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和准确性,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失误。
保持冷静
在紧张或忙碌的环境下,护士应保持冷静,避免因情绪紧张而导致操作失误。
03
建立监督机制
医院应建立针对针刺伤的监督机制,定期对护士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01
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具
医院应为护士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具,并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可能会自责和愧疚,认为是自己的失误导致的伤害,影响自我评价和职业认同。
自责、愧疚
长期的针刺伤经历可能导致护士的沮丧和抑郁情绪,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
沮丧、抑郁
03
CHAPTER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结果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某医院的所有护士进行了匿名调查。
调查方法
包括不同科室、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以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
60%的护士表示从未接受过关于如何避免针刺伤的培训。
培训与教育的不足
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护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主要原因是他们更可能接触患有血液传播疾病的患者。
风险因素
护士应了解针刺伤的风险和如何通过使用防护用品来降低风险。
提高防护意识
医院应提供关于如何正确、安全地进行医疗操作的培训,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危害
定义
感染源
针刺伤可能接触到的感染源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扩散。
风险评估
根据针刺伤的程度、接触的感染源、个体免疫状态等因素,感染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接触的病毒量越大,感染的风险越高。
针刺伤可能使护士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影响情绪稳定和工作效率。
焦虑、恐惧
02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

应急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操作
一旦发生针刺伤,护士应 立即停止当前操作,并将 受伤部位移至安全位置。
清洗伤口
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 底冲洗伤口,减少细菌和 病毒进入体内的风险。
报告与记录
及时向医院管理部门报告 针刺伤事件,并记录详细 情况,以便进行后续追踪 和处理。
长期防护策略
疫苗接种
根据工作环境和患者情况,急诊 护士应接种相应的疫苗,如乙肝 疫苗、流感疫苗等,提高免疫力
分享经验和案例
组织经验丰富的护士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针 刺伤案例和处理经验,共同学习和借鉴,提高整 体的防护水平。
强化意识
通过进修课程,进一步强化经验丰富护士的防护 意识,避免因为工作经验丰富而产生的麻痹大意 和疏忽。
提高全员的防护意识
定期宣传和教育
01
通过定期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全体医护人员普及针刺伤的危
高发生率
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经常面临针刺伤的风险,其发生率相对较 高。
伤害程度不一
针刺伤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轻微划伤到深入组织的 伤口。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01
02
03
04
工作压力
急诊环境下,护士通常需要在 紧张的时间压力下进行操作, 这可能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操作规范执行不力
不严格遵守针刺设备的操作规 范和流程,如不正确使用或处 理针头,可能导致意外伤害。
积极参与培训
通过参与各类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以更好 地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在工作中正确使用各类防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同时,对使用中的 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促进防护用品的持续改进。
THANKS
感谢观看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急诊护士在医疗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针刺操作,而针刺伤是急诊护士面临的常见风险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数百万医护人员因针刺伤而受伤。

而且,针刺伤可能导致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病毒。

如何有效预防急诊护士的针刺伤,已成为急诊医疗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新进展,希望对急诊医疗工作中的针刺伤防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针刺伤的风险及危害急诊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医疗废弃物和医疗器械,包括使用针头和针筒等。

而这些作业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导致护士自己被针头刺伤。

当针头刺伤发生后,可能会造成护士自身的血液暴露和传染性疾病的潜在感染风险。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医疗行业中,每年有大约30%的医护人员会因为针刺伤而受伤,而每年由此而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也是非常高的。

针刺伤不仅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和健康构成威胁,也给医疗安全带来了隐患。

二、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现状目前,对于急诊护士的针刺伤防护,主要是通过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针刺伤的预防培训,并强化医疗废弃物管理等措施来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护士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要戴好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污染过的器械和废弃物。

而在进行针头使用时,要加强注射技术的培训,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等措施也是当前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重点。

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针刺伤的发生,且在防护效果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三、新进展及展望在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研究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科技和产品,为改善护士的针刺伤防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1. 针头保护器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多种类型的针头保护器。

这些装置可以实现在使用完注射器后,自动将针头隐藏在装置内部,减少了护士在处理废弃器械时被针头刺伤的风险。

这种装置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因护士疏忽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针刺伤事故,提高了护士的工作安全性。

病房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与分析

病房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与分析

露规 范 化 培训 , 增 强 护 士 自我 防 护 意 识 , 严 格遵 守操 作 流 程 , 规 范 操 作 流 程 是 避 免 针 刺 伤 发 生 的关 键 。
关键词 : 病房护士 ; 针刺伤 ; 医院感染 ; 职业 暴露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 分 类 号 : R 4 7 2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9 1 6 ( 2 O 1 5 ) 0 4 — 0 5 2 8 — 0 2
护 士 是 医务 人 员 中最 容 易 接 触 血 液一 体 液 的 人 群, 而 且多 为介 人 性 操 作 等 高危 险 性 的 接触 ] 。报 道
表 1
针 刺 伤 的 情 况
指 出临床 护理人 员 直接 频 繁 地 面对 患 者 , 进 行 各 种 侵 入性 的治疗 、 护 理操作 , 是 锐器 伤的 高发人 群 。据 李
1 . 2 方法 自行设 计调 查 问卷 , 采用 回顾性 问卷 调查方 法 。内容 包括 两 个部 分 : ①一 般情 况 , 包括 工 作 年限、 职称 、 学历 ; ②针 刺伤防护 知识 、 接 受培训 情况 、 针
刺伤发 生的时 间 、 受伤环节 、 原 因、 受 伤后处理等 问题 。
5 2 8
Ch i n e s e Ru r a l He a l t h Se r v i c e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Ap r i l 2 0 1 5, Vo 1 . 3 5 , No . 4
病 房 护 士 发 生针 刺 伤 的调 查 与 分 析
林艳容, 刘 永 华( 浙 江省余姚 市 中医医院 , 浙江 余姚 3 1 5 4 0 0 )
摘要 : 目的 : 了 解病 房 护 士发 生针 刺 伤 的 现 状 , 为 制 定 并 落 实 针 刺 伤 的防 护 措 施 提 供 依 据 。方 法 : 随 机抽 取余 姚 市 市级 医 院 病 房 护 士 3 1 5 名进行 5 年 内针 刺 伤 情 况 回顾 性 问卷 调 查 , 通过对针刺 伤的一般情况 、 发 生时间及受 伤环节 、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
提高技能水平
加强护理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的专 业水平,使护士能够熟练、准确地 完成各项护理操作。
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1 2
提供安全器具
为临床护士提供安全、可靠的针具和器械,采 用安全型针具和器械,降低因使用不安全器具 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设立安全操作区域
设立专门的注射、采血区域,并配备相应的防 护设施,为护士提供安全的操作环境。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让患者了 解针刺伤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共同促进
安全护理工作的开展。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针刺伤的发生率较高,临床护 士面临较大的职业暴露风险。
针刺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如工作环境、操作规范、防 护措施等。
针刺伤对临床护士的健康和心 理状况产生了不良影响,应引 起关注和重视。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方法以回顾性为主,未能对针刺伤的实 时过程进行深入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针刺伤的预防和干 预措施,为临床护士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
保护。
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抽样 误差和偏倚。
在对策方面,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个人和医院 层面,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政策和社会层面 的解决方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加强监管
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违反操作规程的 行为进行惩罚和纠正。
预防措施实施效果
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减少针刺伤发生
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护士对针刺伤的 防范意识明显提高。
在实施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提供安全设备后, 针刺伤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提高患者满意度
提高医院形象
通过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对护士 的满意度。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一些意外情况导致护士被注射器针头或其他医疗设备刺伤的现象。

这种意外事件不仅会对护士本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传播传染病给其他人员。

对护士针刺伤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对于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分析:1. 护士操作不慎护士在医疗过程中,操作不慎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能是由于匆忙操作、疲劳过度、注意力分散等,导致在使用针头或其他医疗设备时失误,造成自身被刺伤。

2. 医疗设备质量问题一些医疗设备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例如注射器针头易折断、容易滑落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护士在使用时被刺伤的情况发生。

3. 病患突然动作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或医疗操作时,患者突然移动身体或者挣扎,很容易造成护士被刺伤。

4.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医疗废弃物包括使用过的针头、注射器等,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护士在处理废弃物时被刺伤。

1.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

护士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自己的安全。

2. 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严格质量管理,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对于有质量问题的设备,应及时报废或更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加强患者沟通与管理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或治疗时,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他们操作的流程和风险,避免因患者突然动作造成的意外伤害。

4. 完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确保废弃物的合理处理。

对于带有传染病风险的废弃物,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对医护人员造成伤害。

5. 针刺事件的处理与反馈一旦发生护士针刺伤事件,医疗机构应立即组织对事件的处理,包括对护士的伤情进行评估和处理,同时进行情况调查,找出针刺事件发生的原因。

同时对事件进行及时的反馈,对医疗操作流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护士针刺伤处理流程

[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护士针刺伤处理流程

[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护士针刺伤处理流程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的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

护士常在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

但是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不多。

为此对护士针刺伤的认识以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调查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调查了鄂尔多斯市急诊量前10位的二、三甲医院护士,入选条件为2021年8月至2021年8月在岗位的正式护士。

1.2 研究方法。

针刺伤情况、对针刺伤的认知以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

采用指导各入围医院护士长,让其协助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

2 结果2.1 一般。

被调查的护士年龄19~51岁。

急诊工作时间为1~30年。

其职称为:护士253名、护师158名、主管护师42名、副主任护师1名。

其学历为:中专339名,占74.7%;大专106名,占23.3%;本科9名,占2%。

2.2 护士针刺伤情况(表1)。

表1 454名护士1年中针刺伤情况项目人数百分率(%)0次449.71~*****.94~*****.1≥7次8318.32.3 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

2.3.1 对“针刺伤后最可怕结果”的认知。

2.3.2 对“被污染针头刺伤后感染机率”的认知。

在被调查护士中护士认为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机率很大;护士认为机率很小,但是可能性存在;护士认为机率很小,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有的护士拒绝考虑这个问题。

2.3.3 “针刺伤是否可以避免”的认知。

在被调查护士当中,有的护士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有的护士认为在工作针刺伤不可避免,还有的护士认为针刺伤可以避免。

3 讨论3.1 护士针刺伤情况普遍存在。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以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伤者体内,国外资料报道,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类型之一,由于护理人员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现况调查和分析(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作者:王春燕,杨赛平,陆晔峰,姚荷英【摘要】目的调查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以便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大量回顾文献,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急诊护士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的一年内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由专人负责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结果过去一年内总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2%针刺伤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环节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职业防护教育接受率为81.6%,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为42.5%。

结论急诊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较高,且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改善教育体系、优化管理流程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急诊;针刺伤;调查分析;护理[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prick ing wound of the ER(Emerge ncy Room) nu rses, and an alyze the data to provide the basis of the preve nti on measures.Methods After in terviewi ng a lot of literatures, we desig n thequesti onn aire to survey the rate of prick ing woundof ER nurse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llection of thequesti onn aires are fini shed by special pers on .Results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is 92%, and the rate of receiving the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education is 81.6%, and the rate of knowing about occupati onal preve nti on kno wledge is 42.5%.Conclusion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of ER nurse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y lack the occupati onal preve nti oneducation, so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adm ini strati on process is the key of decreas ing the rate of prick ing wound.[Key words] emergency; pricking wound; survey and analysis; nursing职业性暴露是近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危险的职业性暴露[1]。

另有文献披露: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 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艾滋病的流行率也在上升[2]。

国外也有文献指出:由针刺伤引起的职业暴露是一个医疗领域颇受重视的问题,针刺伤可以引发多种传染病[3]。

所以,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急诊科由于患者流动性大、硬件设施有限等原因造成护理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本研究旨在调查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现状,以期为针刺伤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本调查以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所有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她们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发生针刺伤情况、职业防护教育和职业防护知识四个板块,以便全面了解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状况。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具体方式为调查性研究,在大量回顾国内外文献并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应用方便抽样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具体应用均数、标准差、频数、卡方检验等统计方式分析数据。

2结果2.1 一般资料发放问卷90份,实际回收87份,问卷回收率为96.7%,经对问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发现,问卷的有效率为100%总共调查87人,其中男性1人(1.1%),女性86人(98.9%),平均年龄为(29.2 士5.2)岁,平均工龄为(8.7 士5.8)年,将工龄分为10年和》10年两组,经卡方检验发现针刺伤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为10.431,P值为0.005 v 0.01。

具体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见表1。

表1急诊护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2.2针刺伤发生率和影响过去一年内总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2%其中发生1〜2次的为32.2%,发生3〜5次的为28.7%,发生5次以上的为31.1%,详见表2。

表2针刺伤发生率2.3针刺伤的发生环节针刺伤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环节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发生率分别为43.7%、48.3%和46.0%,详见表3。

表3针刺伤的发生环节发生针刺伤的环节2.4职业防护教育有71人(81.6%)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接受途径大多为医院职前教育49人(64.5%),只有8人(10.5%)从学校接受职业防护教育;56 人(64.4%)认为职业防护教育很有必要;40人(46.5%)表示如果医院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培训的话,一定会参加。

2.5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只有42.5%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且针刺伤上报率也仅有24.1%,详见表4。

表4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3讨论3.1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现状每年全世界约有1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4 ],而在临床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等基本操作均由护士完成,所以她们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5],这样的数据和结论不得不让临床护理从业人员感到震惊,针刺伤的发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后果,所以调查针刺伤的发生率和潜在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文献报道,护士的针刺伤年发生率为80.6%[6],李映兰等调查护士针刺伤的5年发生率为97.9%, 77.3%的护士每年发生针刺伤1次以上[7]; 一项对急诊护士的调查显示,在最近一年的工作中,被针刺伤过的人占被调查者的90.3%[8],本研究中针刺伤发生率为92%和上述文献基本一致,这说明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没有本质性的改善,笔者认为,有三个潜在因素:其一,医院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没有足够的保护装置防止护士发生针刺伤;其二,由于护理人力的短缺,临床护士大多工作量超负荷,使得她们为了完成工作而忽视一些防护环节;其三,护士本身缺乏防护意识,对针刺伤的危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其实,国内外都一致认为医疗从业人员是针刺伤的高危群体,国外文献报道:医学生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群体,这让他们处在发生乙肝、HIV等传染病的高风险中,并认为改善上报系统、改进上报流程应该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9],对于这一看法,笔者深表赞同,医务人员的安全执业环境应该成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让临床护士没有后顾之忧,并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工作。

此外,一旦发生针刺伤后,很容易发生致病性感染,如果能及时上报则可以做出最有效的处理。

所以,改善上报制度和流程,鼓励护理人员上报针刺伤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杜茵茵认为工龄是影响针刺伤发生的可能因素[10],而本研究显示两组工龄的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工龄是影响针刺伤发生的潜在因素,护理管理者可根据这一点对不同工龄的护士做针对性的培训。

此外,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之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在针刺伤防护方面不能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衡量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能力的标尺。

3.2针刺伤的发生环节杨荣坤[11]曾报道,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环节有:(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患者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患者注射时);(3) 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本研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前三个环节是“处理用毕的针头”、“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 和“套针帽和套安瓿”,发生率分别为48.3%、46.0%和43.7%,与上述文献所述基本一致,这说明针刺伤的发生环节存在某种共性特点,不仅给所有的护理人员一个警示,也给护理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防范的依据。

国外也有文献指出:不适当放置的用过的胰岛素针头会给机场工作人员带来职业暴露的危险并引起一系列传染病[12],可见控制某些危险环节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针刺伤的发生,这样的环节管理是一劳永逸的管理举措。

3.3针刺伤的职业防护朱秋群[13]指出,在护基教学中加强护生的自我防护教育已刻不容缓,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于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这对护生来说不仅是启蒙教育也是培养防护意识的重要方式,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大多数卫生院校缺乏职业防护教育课程[14],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81.6%的护士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接受途径大多为医院职前教育49人(64.5%),只有8人(10.5%)从学校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这再次印证了上述文献的报道,这样的现状值得卫生院校的领导反思,课程改革似乎已不可避免,同时,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医院对于护士的职前教育非常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的教育漏洞。

调查结果还显示:只有42.5%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且上报率也仅有24.1%,这不仅凸显了职业防护教育的严重缺乏,同时也反映了医院针刺伤上报流程的不足,引起了上报率的低下,本研究中有51.2%的护士认为“即使上报了也没用”,这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改善上报流程,优化后续处理,只有这样才会鼓励更多的护士上报针刺伤。

3.4针刺伤对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影响有文献指出:91.69%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感到担忧和恐惧,她们均希望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并给予落实到位的政策[15],本研究中有77.0%的护士表示发生针刺伤后对心理有影响,与文献所述差异不大,这样的结果再次证明了针刺伤的危害,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护理管理者应该积极关心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应给予支持和有力处理措施,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创造良好的工作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