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时期的舌诊研究特征分析
中医诊断学中的舌诊技术研究
02 分析了当前舌诊技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及挑战
03
探讨了提高舌诊技术水平的方法和措施
04
提出了加强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建议和 展望
强调舌诊技术在中医诊断学重要性
01
舌诊技术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深厚的理论基础
02
舌诊技术对于判断疾病性质、 病位、病势及预后具有重要意 义
03
舌诊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够 通过观察舌苔、舌质等变化, 了解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状态及 气血津液盛衰情况
倡导加强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共同推动行业进步
01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中医医师舌诊技能水平,培养 更多优秀中医人才
02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不同学派、不同领域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诊断学的创新发展
脏腑经络与舌象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生理 病理变化会在舌头上表现出来。例如 ,心开窍于舌,心的病变往往会在舌 头上反映出来,如舌尖红赤、舌苔黄 腻等。
气血津液与舌象关系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它们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舌 象的形成。例如,气血不足会导致舌 淡白无华,津液亏虚则会使舌干燥无 苔。
舌诊原理及依据
舌诊原理
舌诊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脏腑经络的 病变会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在舌头上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推断出脏腑经络的生理病 理状况。
舌诊依据
舌诊的依据主要包括舌质、舌苔、舌下络脉等方面。舌质主要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虚实;舌苔则 是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反映邪气的性质和深浅;舌下络脉则可以观察气血的运行状况。
中医诊断学中的舌诊技术研 究
contents
【俞根初:舌诊理论要旨】
【俞根初:舌诊理论要旨】俞根初舌诊理论要旨(附图)吴文军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2-04-15 09:15导读:俞根初是绍派伤寒的医家代表,医名盛行于清代乾嘉年间四五十年,“日诊百数十人”,“十有九验,就诊者奉之若神明”(何秀山语),著有中医经典著作《通俗伤寒论》一书。
该书虽名为“伤寒”,实指广义伤寒,为“外感百病之总名也”,囊括了温病与伤寒,被曹炳章誉为“四时感证之诊疗全书”,邓铁涛赞“此书是一本从实践中来又能指导实践之专著”。
书中舌诊理论颇有新意,吴文军博士梳理了其舌诊理论要旨,使学者明析俞根初察舌原理、诊察方法和辨舌着眼处。
俞根初舌诊部分论说精辟,尤具深意,惜其论说以舌苔、舌质为纲,理论精粹,但眉目略粗。
故笔者以感证为研究主题,舌苔、舌质为研究对象,以形、色、质、势为纲,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为目,重新梳理了俞根初的舌诊理论,使学者明析俞根初感证察舌原理、诊察方法和辨舌着眼处,从而促进俞氏舌诊理论的临床应用。
1.舌诊原理俞氏认为四时外感证之邪气的传变浅深轻重和预后均可从舌象的变化中测知。
如其谓:“伤寒自表传里,温热自里达表,全以舌苔为验”,“传里深浅及里结多寡,亦以舌苔为验;里热渐清,谷气渐进,亦以舌苔为验。
”并且,五脏六腑经气贯通,均由三焦膜络而分部于舌,故“各脏腑之表里寒热,气血虚实”,可“毕形于舌者”。
说明脏腑经络气血的虚实寒热也可从舌象中窥知。
因此,对于四时外感证,诊查舌象对于判别脏腑经络之表里寒热阴阳虚实犹有要着。
俞氏将舌分为舌苔、舌膜和舌质三部分。
舌苔,“由胃热蒸脾湿所结”,“主脾胃气蒸”;舌膜,“由三焦腠理直接胃肠”,俞氏谓其“白滑如苔”,甚至可见到“或燥或涩,或黄或黑”等的征象,舌膜“主三焦内膜所统”,能察“热气之浅深”。
并且根据俞氏从舌苔到舌膜至舌质的论述顺序,笔者认为舌膜为采用刮舌苔法后布于舌质表面的膜状物;舌质则“主心、肾所属”。
关于舌的脏腑分部,多谓舌尖候上焦心肺,舌中候胃肠,舌根候肾,舌旁候肝胆。
舌诊中的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
舌诊中的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舌诊中的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
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
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1)淡白色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
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
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
表示病人患热证。
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
仅仅为舌尖变红,则为心火上炎。
舌边红色为肝胆火旺。
如果舌中红色则为中焦热盛。
若舌布满了深红色小点,为温热之邪伤于心脾。
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将要发斑。
舌色鲜红,少苔或舌起裂纹者,属虚热证。
舌质红嫩,看起来湿润,摸起来感到干燥,为津液衰竭迹象。
(3)绛舌舌苔深红色,颜色介于红色与紫色之间,称为绛舌。
表示病人有外感或内伤之证。
绛舌的形成,是由于热盛血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所致。
舌绛而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为里热炽盛,热入营血。
若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留气分。
舌绛有大红点者,为热毒攻心。
舌尖绛为心火炽盛。
舌中干燥而绛为胃火伤津。
舌根绛为血热内燥。
若舌绛也少津液,少苔,舌体瘦小或有裂纹,为阴虚火旺之证。
如果舌绛而枯萎,光滑无苔,称为镜面舌,此证为胃、肾阴液枯竭之危候。
若舌绛少苔而泽润,多为血瘀之证。
(4)紫舌表示寒、热病及瘀血症。
若整个舌头全为紫,为脏腑热极。
舌紫且肿大,而见大红点,为热毒攻心。
舌质紫暗,为瘀血证。
舌尖有紫色斑点者,为心血肝郁血瘀。
舌色紫如猪肝,枯晦无泽,为胃肾阴液已衰竭之危证。
舌诊中医舌诊历史的记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年间,到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作为一个中医诊断方法已形成存在,当时我国现存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上涉及的舌诊相关知识,包括舌质、舌苔、舌觉等方面的内容。
汉唐时期舌诊在中医实践中又不断发展验证,东汉中医名家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将舌诊之重点放在观察舌质上,而唐代中医名家孙思邈(公元581年——682年)则把舌诊观察舌象作为辩证脏腑的理论根据。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
《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
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
《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
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
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
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
舌诊辨证结论分析报告
舌诊辨证结论分析报告
根据舌诊结果的辨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舌体颜色分析:舌体呈现淡红色,可能表示气血不足。
需要进一步观察舌质的状况来确定具体的辨证结果。
2. 舌质分析:舌质较薄,可能暗示阴虚纳气不足。
这可能与身体缺乏营养或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3. 舌苔分析:舌苔厚腻,可能暗示体内湿气积聚。
这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不良或饮食油腻有关。
4. 舌体形态分析:舌体较胖,可能表示湿热内蕴。
这可能与体内湿热积聚、代谢紊乱有关。
5. 舌边分析:舌边有牙痕,可能暗示脾胃运化功能不佳。
这可能与饮食习惯不当、消化不良有关。
通过综合以上观察结果和分析,可以初步推断出患者可能存在气血不足、阴虚纳气不足、体内湿气积聚、湿热内蕴以及脾胃运化功能不佳等问题。
建议患者进一步请教医生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
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适当加强运动,促进新陈代谢等,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辅助治疗。
舌诊神奇中医典故中的舌象诊断揭秘中医典故中的舌诊疗法
舌诊神奇中医典故中的舌象诊断揭秘中医典故中的舌诊疗法舌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中的重要部分,其在中医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舌象诊断与疗法的神奇故事。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中医典故,揭秘舌诊疗法的神奇之处。
一、舌象诊断的起源与发展舌诊作为一种中医诊断方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内经》中有关“舌苔”、“舌质”的记载,奠定了舌诊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完善于明清时期。
历代著名中医学家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关于舌象与脏腑病变的规律,形成了独特的舌诊体系。
二、舌象的诊断意义舌象是指人体舌面上的质、苔、色、形等特征。
根据中医理论,舌象的变化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
舌诊能够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颜色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和病情的变化,为中医师诊断疾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中医典故中的舌象诊断在中医典籍中,关于舌象诊断的神奇典故有许多。
这些典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舌诊在揭示疾病本质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1.《伤寒杂病论》中的舌象诊断这部名著中的典故“舌上的无名疮”被用来诊断看似无症状的寒热病。
根据病人舌表面的细小溃疡,中医师就能断定患者正患有伤寒热病,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温病条辨》中的舌象诊断该典籍中的故事“舌红苔黄”描述了舌象诊断在判断温病类型方面的应用。
根据舌面红色和黄苔的出现,中医师可以诊断患者正患有“热病”,并进一步根据舌苔的颜色和性状得出具体的病证类型。
3.《医方诸便》中的舌象诊断该医书中的故事“舌面见火苔”被用来判断湿热病的病情。
通过观察舌面的红班与火苔,中医师能推断出患者体内存在湿热的病理过程,设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舌诊疗法的神奇之处舌诊不仅作为一种诊断方法,还具备疗效显著的治疗作用。
中医典籍中记载了许多舌诊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舌针疗法舌针是一种特殊的针灸疗法,通过针尖刺入舌体局部进行刺激,以调整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例如,通过针刺舌尖可以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2.舌药疗法舌药是指将药物直接涂抹于舌面,让药物通过舌部的吸收起到治疗作用。
古代中医舌诊的发展(图)
古代中医⾆诊的发展(图)《敖⽒伤寒⾦镜录》中部分⾆象图中医⾆诊有着⾮常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就有关于望⾆诊病的记载。
《素问·刺热篇》:“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恶风寒,⾆上黄,⾝热”。
这是现存对⾆苔颜⾊的最早记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中也有“⾆上⽩胎滑者,难治”等⾆诊内容。
然⽽,此后上千年的时间⾥,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点⽅向是脉诊与望神⾊,⾆诊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持续到⼗四世纪的元代,⼀本名为《敖⽒伤寒⾦镜录》的⾆诊专著出现,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重视,⽽此后⾆诊也成了中医诊断学的最主要⼿段之⼀。
其实早在宋代以来,⾆诊就已经有了较⼤的发展。
如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书》中,提出以有⽆⼝燥⾆⼲来辨别阴阳虚实;钱⼄的《⼩⼉药证直诀》则有“舒⾆”、“弄⾆”的分别,具有⼀定的诊断意义;陈⾔在《三因⽅》中总结前⼈诊察⾆觉的辨证经验,指出⾆觉变化有苦、淡、咸、酸、涩、甜六种;李东垣在《脾胃论》当中则分析了⾆⼲可见的各种情况;⽽成⽆⼰则在《伤寒明理论》当中对《伤寒论》有关⾆苔的论述进⾏系统总结,特辟“⾆上苔”之专论。
此后元代医家敖⽒,则集众⼈之所长,著成《⾦镜录》⼀书,论及辨伤寒⾆诊⼗⼆⾸,并附有⾆象图⼗⼆幅,为论⾆的第⼀部专著。
可惜此书今已失传。
元⾄正元年(1341年),医家杜清碧在《⾦镜录》的基础上,⼜增补了24幅⾆象图,合成36图,并列载⽅治于图下,撰成《敖⽒伤寒⾦镜录》流传⾄今,为现存最早的验⾆专著。
在36幅⾆象图当中,有24图专论⾆苔,4图专论⾆质,8图兼论⾆苔与⾆质。
书中指出,⾆⾊有淡红、红、青三种,苔⾊有⽩、黄、灰、⿊四种,⾆⾯则⼜有红刺、裂纹等变化,⾆质的变化则有⼲、滑、涩、刺等,这些内容已基本包括各种主要的病理变化。
每幅⾆象图之下都配有⽂字说明,结合脉象分辨寒热虚实、内伤外感,并载有证治⽅药,还指出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情况,不少经验⾄今仍具有相当的临床意义。
古人名医论舌诊(1)
古人名医论舌诊(1)望舌质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
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色、舌的形质、动态以及舌下络脉四个部分。
一、舌色舌色,即舌质的颜色。
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一)淡红舌【舌象特征】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
病中见之多属病轻。
【机理分析】淡红舌主要反映心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
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
故《舌苔统志》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
”《舌鉴辨正·红舌总论》亦说:“全舌淡红,不浅不深者,平人也。
”外感病轻浅阶段,尚未伤及气血和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现淡红;内伤杂病中,若舌色淡红明润,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病情尚轻,或为疾病转愈之佳兆。
(二)淡白舌【舌象特征】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
舌色白,几无血色者,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机理分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不载血以上充舌质,致舌色浅淡。
故《舌鉴辨正》认为淡白舌是“虚寒舌之本色。
”若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阳虚水湿内停。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则显枯白无华。
(三)红舌【舌象特征】较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
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舌两边。
【临床意义】主实热、阴虚。
【机理分析】由于血得热则循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或因阴液亏乏,虚火上炎,故舌色鲜红。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体不小,色鲜红,多属实热证。
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舌胎统志》说:“舌本之正红者,为脏腑已受温热之气而致也。
”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为虚热证。
《辨舌指南》说:“舌色鲜红,无苔点,舌底无津,舌面无液者,阴虚火炎也。
”(四)绛舌【舌象特征】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清代伤寒病医案的舌诊分析
清代伤寒病医案 的舌诊分析
潘金 泉
( 江苏 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 ,江苏 常州
2 1 3 3 0 0 )
【 摘 要 】在 中医的 四诊之 中,其 中舌诊是 相对较为重要 的一 个部分 。在 中 医诊断 中备 受学者 重视 ,在临 床诊 断中与脉 诊的有着 同样 的地位 。在 中医发展 中,舌诊 的发展 与伤 寒病 有着密切的关 系。对此 本文探 究 了 清代伤寒病 医案的相关舌诊 ,希望通过探 究为今后 的现代 中医症状提 供参考。 【 关键词 】清代 ;伤寒病 医案 ;舌诊分析 【 中图分 类号 】R 2 4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I S S N. 2 0 9 5 — 6 6 8 1 . 2 0 1 6 . 2 7 . 1 4 1 . 0 1
・
中西 医 结合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1 4 1
2 0 1 6 年 9月 C第 4 卷第 2 7 期
S e p . C2 0 1 6V o 1 . 4No . 2 7
C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i s e a s e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紫舌 的记录较为重视 ,后来逐渐 的转 为红舌。在伤 寒病 中有 是理 中汤类 方 ;对 于滑 苔 以及润 苔 的治疗主 要应用 四逆汤 红舌症状 出现 的时候 ,经常通过 六经 辨证 的形 式对 其进 行质 类方 ;对于 舌质燥 的治疗 主要通 过承 气汤类 方、 四逆 汤类 量 ;这也就意味着伤寒病 以及温病 的交界点出现,是值 得深 方 以及 柴胡 汤类开 展 ;基 于清代 中医伤 寒医案 看分析 ,使 入探究分析 的;其三 ,在清代 的不同时期 来说 ,虽然对伤寒 用伤寒 类方 进行 治疗 的频 率在 百分之 五十左右 ,这也 就意 舌诊 的医案著作逐渐上升 ,但是 其中的舌 诊医案数 量却在 下 味着在 伤寒病 的 临床 诊 治中对于 具体 的治疗方案 没有 详细 降,其 中因为温病舌诊的应用有着一定 的关系。 的限制。 其次 ,提高对舌苔及其津液 的观察 。 在对清代伤寒病医案 的分析 中,其 中对于舌苔 的记录相 对 较高,也最为详细 。通过对现今使用 的 《 中医诊 断学 》教
中医诊断之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二)
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二)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二)。
在分类学方面,张诞先《伤寒舌鉴》将舌质舌苔共分为八类,他的分类方法不分舌质与舌苔,纲目不甚明显,后傅松元著《舌胎统志》改以舌色分类法,他以舌色为纲,分为枯白舌、淡白舌、淡红舌、正红舌、绛色舌、紫色舌、青色舌、黑色舌等八纲,每一种舌色插入各种舌苔,条理分明,纲举目张,颇能符合临床实用,后世多采用这种分类法。
舌诊与临床结合最好,影响最大的是温病大师叶天士,叶氏创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突出了舌诊在温病辨证中的特殊意义,他多次强调在温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必验于舌”对于各种舌苔的主证,都有详细的切合临床实际的论述。
由于舌诊在理论上日益完备,在指导临床辨证,尤其是在温病学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使舌诊稳固地进人中医诊断学的领域,成为祖国医学得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的叉一特色,并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家的重视,另外,舌诊的感性认识强,一望而知,而不像脉诊那样“其体难辨”,“在胸易了,指下难明”。
尤其是对初学医的人,舌诊比脉诊容易掌握的多,相比之下,舌诊较脉诊更容易普及和推广。
明末清初,是温病学派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舌诊的黄金时代,舌诊不但冲击了几千年所形成的脉诊在诊断学上的主导地位,甚至也出现过排斥和抵毁脉学的错误倾向,如《伤寒舌鉴》说:“邪气人里,其虚实寒热之机必现于舌,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
况阴盛格阳,与邪热郁伏,多有假证假脉,惟验舌上苔色之滑、燥、厚、薄,昭若冰鉴,无可遁形。
中医诊断之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一)
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一)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一)。
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舌诊对脉诊形成了二次冲击,这二次冲击,是随着二次舌诊的发展高潮而来的。
第一次冲击是从《金镜录》的出现开始的,《金镜录》抛弃中医的传统诊法,即脉诊,专以舌诊辨证,虽然可以说是一种创举,但是由于它本身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方法上的不足,以及舌与苔的配合与临床实践不符的缺点,因此冲击的力量不大,脉诊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做为第一部舌诊专著《金镜录》和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两者相比,其学术成就相差太大,《金镜录》还不足以构成对《脉经》的冲击力量,这主要与两书作者的学术水平所决定的。
《脉经》的作者,王叔和西晋人,虽早于《金镜录》的作者敖氏一千余年,但王叔和做过太医令,史书称他性情沉靖,博通医方,好撰述,是当时的医学大师,他除编著《脉经》以外,还撰次过张仲景《伤寒论》,因此无论是医学理论的造诣,还是临床实践经验都是高水平的和丰富的,他既继承了古代的各家所长,尤其是《内经》、《难经》、《伤寒》这些经典著作的理论方法,又对自己的丰富医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因此,《脉经》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切实可行的使用方法,又能具体指导临床辨证的脉学专著,因此他一出世,便受到所有医家的重视,并将它奉为圭臬。
《金镜录》则不然,其作者敖氏,不知何许人,其经历亦无从查考,可见其影响不大。
清代伤寒医案267人次的舌象分析
清代伤寒医案267人次的舌象分析
张前进;梁嵘;姚叙莹;王盛花;王召平
【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年(卷),期】2012(014)006
【摘要】目的:探讨清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方法:阅读46 部伤寒病舌诊医案著作,获得伤寒病舌诊医案214 例,267 人次,统计舌质与舌苔的出现率.并分析舌象记录在清早期、中期、晚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267 人次中,对舌苔的记录最多(91.39%).清代不同时期的舌象记录比较显示:与清代早期比较,苔质的记录数量明显增加(P<0.01).苔色的记录以清早期为多,清中期减少(P<0.01),清晚期又显著增加(P<0.01).清晚期,腻苔和红舌的记录显著增加(P<0.01).结论:对古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以及演变规律分析,能够为现代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以及伤寒、温病方药的准确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页数】5页(P2269-2273)
【作者】张前进;梁嵘;姚叙莹;王盛花;王召平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体检中心,北京,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清代舌诊医案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舌象特征研究 [J], 梁嵘;王盛花;李燕;侯杨方;李方玲
2.4400例当代名医医案的舌象分布频数分析 [J], 陈涛;李克乾;陈茂华;梁嵘
3.柴胡桂枝汤证证治规律的研究——《伤寒论》古今医案185例统计分析 [J], 艾
华;谭素娟
4.吴茱萸汤证证治规律的研究——《伤寒论》古今医案246例统计分析 [J], 初杰;关庆增
5.半夏泻心汤证证治规律的研究——《伤寒论》古今医案305例统计分析 [J], 张艳;卢秉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舌诊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中医舌诊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谢辑文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卷),期】2010(002)008
【摘要】舌诊,是充分体现中医诊病特色的方法之一,它有着一个完备、系统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在中医临床诊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更好的继承古人的舌诊经验,促进舌诊理论的发展,使舌诊更好的服务于现代中医临床,就必须对舌诊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对既往研究的思路、方法进行认真的梳理,并且要对临床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本文就对中医舌诊的研究情况进行一次综述.
【总页数】1页(P151)
【作者】谢辑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的发展概况 [J], 陈雪姣;王玉臣;王德才
2.光谱法的中医舌诊研究与应用概况 [J], 焦文;崔骥;周昌乐;许家佗
3.中医舌诊概况与舌苔微生态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姜慧;李军祥
4.基于舌苔微生态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概况 [J], 苏欢;张志明;雍文星;李高勤;王涛;韩冰阁;宋忠阳
5.中医舌诊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研究概况 [J], 洪乐;董昌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49年以前中医舌诊学术发展历程的探究
1949年以前中医舌诊学术发展历程的探究
梁嵘
【期刊名称】《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卷),期】2004(023)003
【摘要】宋以前虽然有关于疾病中舌部症状的描述,但并没有形成舌诊.金代,舌苔异常被作为伤寒病中一个具有辨证意义的主症,奠定了舌诊的基础.元代出现的舌诊专著是为了证明当时的外感病新学说"火热论"而建立的诊断方法.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舌诊的医家们却力图用已经成为外感病治疗模式的六经辨证来研究、发展舌诊.直到温病学派成熟,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的舌诊方法后,外感病舌诊才从六经辨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舌诊得以从诊断外感病扩展到诊断内伤病,理论环节是建立了舌的脏腑分部学说,技术环节是确立了舌色与脏腑、气血、津液之间的联系.这一学术转化在清末完成.清末与民国时期,舌诊被作为中西医汇通的典范,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中西医汇通学派的研究对舌诊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总页数】17页(P257-273)
【作者】梁嵘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92:R2-09
【相关文献】
1.从社会到群体:1949年以前西南中国人类学研究概念与视角的学术史梳理 [J], 卢成仁
2.多重话语博弈下的电影放映——以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放映为考察中心 [J], 林吉安
3.1949年以前中医脓毒症医案分布情况研究 [J], 陈腾飞;王晓鹏;陈剑明;徐霄龙;刘清泉
4.1949年以前西藏农作物的种类及其栽培与引进考述 [J], 陈强强
5.1949年以前台湾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J], 汪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伤寒病医案的舌诊分析
清代伤寒病医案的舌诊分析在中医的四诊之中,其中舌诊是相对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中医诊断中备受学者重视,在临床诊断中与脉诊的有着同样的地位。
在中医发展中,舌诊的发展与伤寒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此本文探究了清代伤寒病医案的相关舌诊,希望通过探究为今后的现代中医症状提供参考。
标签:清代;伤寒病医案;舌诊分析清代是我国医案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也是清代既是舌诊理沦发展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种舌诊医案熟时期,也是医案发展的鼎盛时期。
本文主要对清代伤寒病舌诊医案进行了探究分析,综合各种理论,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探究。
1 伤寒舌诊理论促进了外感病舌诊理论的发展与探讨第一,伤寒舌诊理论促进了外感病舌诊理论的发展。
在清代56部医案中对伤寒病舌诊进行了记录,共有案例248例,共301人次。
在不同的清代时期分析,在早期以及中期的伤寒病舌诊记录逐渐上升,而在晚期,虽然对其记录的医案相对较多,但是伤寒舌诊的具体医案例数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在一段时间内,伤寒学在寒温之辩中具有正统地位,随着温病舌诊理论的日趋成熟,对于伤寒舌诊以及温病的鉴别也就日益清晰。
在清中期的时候,出现了绛舌,而到了晚期的时候,并没有相关记载;但是在整个清代温病的医案记载中,在中期到晚期中间绛舌呈现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随着舌诊理论的发展,外感病舌诊逐渐得到了发展与完善。
第二,清代伤寒病舌诊医案探讨。
首先,清代伤寒病舌诊医案的舌象记录特征。
其一,进行相关医案记录的时候,对于异常的舌象特征进行了记录;在记录过程中对于舌质以及舌苔同步记录的医案比例为百分之二十一左右;此种记录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其二,伤寒医案记录中,其中对于舌色记录最少;而在清早期阶段对于紫舌的记录较为重视,后来逐渐的转为红舌。
在伤寒病中有红舌症状出现的时候,经常通过六经辨证的形式对其进行质量;这也就意味着伤寒病以及温病的交界点出现,是值得深入探究分析的;其三,在清代的不同时期来说,虽然对伤寒舌诊的医案著作逐渐上升,但是其中的舌诊医案数量却在下降,其中因为温病舌诊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关系。
望诊舌诊报告案例分析
望诊舌诊报告案例分析
舌诊概述,概述了中医舌诊的原理,诊断学中舌诊的内容,以及舌诊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
舌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的。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于舌的构造和基本功能,就已经有了初步的阐述。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传统的中医学家们总结出舌与内在脏腑通过经络相应的原理,并应用此原理来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推断病情,进行诊疗。
参考部分文献,对中医舌诊的发展源流做了回顾,系统地从春秋战国、黄帝内经、汉朝、三国、晋隋唐、到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近现代的舌诊研究状况加以介绍,使我们对于舌诊历史的萌芽、发展、成熟有了更加确切的认识。
然后是对舌诊国内外研究现况的综述。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此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细胞、亚细胞的水平,许多新鲜技术的问世,使得中医舌诊在客观化及规范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清代舌诊医案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舌象特征研究
清代舌诊医案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舌象特征研究
梁嵘;王盛花;李燕;侯杨方;李方玲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0)2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清代医案中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舌象构成比,获知两类疾病的舌象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从51部清代医案著作中获得舌诊医案3059例,其中明确诊断为外感病医案者计1397个,内伤病医案者计1110个.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类疾病的舌象构成.结果:外感病与内伤病在舌色、苔色、苔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感病的舌象特征为绛舌、黄苔、黑苔、燥苔的出现率高;内伤病的舌象特征为淡白舌、薄苔、腻苔、剥苔的出现率高.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梁嵘;王盛花;李燕;侯杨方;李方玲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复旦大学,上海,20043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25
【相关文献】
1.舌诊客观化研究中舌象图片采集镜头的选择与使用技巧 [J], 吴祖春;蔡洪明
2.尤在泾医案选读--清代名医医案选读之一 [J], 黄煌
3.叶天士医案选读--清代名医医案选读之二 [J], 黄煌
4.清代伤寒医案267人次的舌象分析 [J], 张前进;梁嵘;姚叙莹;王盛花;王召平
5.根据舌诊三焦定位法动态观察舌象治疗新冠肺炎(重型)验案1则 [J], 田相同;周荣军;王云超;刘乃青;李云;田健;于凤玲;张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舌诊的发展史略(续完)
舌诊的发展史略(续完)
靳士英;黄子天
【期刊名称】《现代医院》
【年(卷),期】2022(22)4
【摘要】舌下络脉诊法为我国所特有,它源于舌诊与络脉刺血,奠基于《内经》,既是络脉诊法的一个分支,又是舌诊的组成部分。
舌下络脉诊法作为独立的诊察方法应用于临床是在晋以后,隋唐宋代有明显发展与进步,在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处于停滞状态。
舌下络脉诊法在本世纪60年代又在我国兴起,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正在阐明观察到的变化的实质与机理,已经引起国内外医界的重视,它丰富了传统舌诊的内容,提供了传统舌诊缺少的某些信息。
当下应在综合诊断中赋予舌下络脉诊法以相应位置,逐步使之科学化、客观化、规范化。
【总页数】7页(P650-656)
【作者】靳士英;黄子天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25
【相关文献】
1.舌诊仪的发展及其在舌诊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2.明清摔跤活动由逐渐恢复到空前发展——中国古代摔跤史略(续完)
3.舌诊新篇心病新篇——贺李海霞教授
《冠心病舌诊图谱及病案分析》出版4.从舌诊发展源流看舌“胎”到舌“苔”的转变5.舌诊的发展史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通过对明末清初的三部舌诊专著《伤寒观舌心法》《、伤寒舌鉴》《、神验医宗舌镜》进行分析 ,说明在明末清初之际 ,占据统
治学术地位的伤寒学试图用六经辨证的框架对舌诊进行研究与规范 。但是随着温病学说的知识积累 ,这种努力越来越显得
力不从心 。最终 ,舌诊挣脱六经辨证框架的束缚 ,成为温病的卫气营血诊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3 12
7
38 119
可以看出 ,尽管申氏尽量用六经分症来归纳舌
(苔) 色在病症中的意义 ,但是依然有 38 个 ,即 32 %
的舌象属于不能被归纳于六经体系中的“其他”部
分 。这些舌象所属的病症为 :
白胎舌 :2 个 ,正阳症 (第 16 舌) 、胃气弱 (第 18
舌) ; 红 舌 : 12 个 , 瘟 症 ( 第 31 舌) 、瘟 危 舌 ( 第 44
下症 (第 87 舌) ;黑舌胎 :6 个 ,里症极 (第 93 舌) 、危
笃症 (第 94 舌) 、津劫症 (第 95 舌) 、归阴症 (第 96
舌) 、归阴症 (第 97 舌) 、必死症 (第 98 舌) ;霉酱衣色
胎舌 :2 个 ,夹食伤寒危症 (第 104 舌) 、夹食伤寒死
症 (第 105 舌) ;灰色舌 :3 个 ,回生症 (第 109 舌) 、里
9
52 102
《伤寒舌鉴》中仍有近一半的病症 (49 %) 采用了 六经分证 ,但是若与《伤寒观舌心法》比较 ,可以发现 其中已经发生了一些内涵的变化 。
(1) 三阴证候从《伤寒论》的以寒证为主 ,转变为
以热证为主 。如黑胎舌的第 14 舌为“厥阴热极”,灰
胎舌的第 6 舌为“邪热结少阴”,第 2 舌 、第 10 舌为
也 。”[2 ]又有张三锡在《四诊法》(1609)“辨舌”中说 : 苔色为主的传统做法 。
“金镜录载三十六舌以辨伤寒之法 。”[3 ] 可见 ,当时
(3) 重视红舌 ,就在事实上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
对舌诊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伤寒病而展开的 。
统的伤寒病病因病机的矛盾点 ,使得以六经辨证统
继《金镜录》之后出现的舌诊专著 ,为申斗垣的 领舌诊的理念难以实现 ,也为舌诊脱离六经辨证体
“热传厥阴”,第 5 舌为“温病病毒传变三阴”,紫舌的
第 10 舌为“热邪传入厥阴”等 。
(2) 明确提出红舌与瘟疫有关 ,指出红舌及其
● 医
“种种异形皆瘟毒火热蕴化之所为也”。在红舌的 史
26 个舌象中 ,明确地指出属于“瘟”和“热毒”的舌象 文
就占了 12 个 。
献 研
(3) 首次提出白胎舌亦可见于热证 ,如解毒汤 究
分类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合病 、并病 、 直中 、两感
其他
合计
白胎舌
4
6
6
1
5
7 29
黄胎舌
8
9 17
黑胎舌
1
2
11 14
灰胎舌
1
2
2
2
4 11
红色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4
2
18 26
霉酱色胎舌
3
3
蓝色胎舌
2
2
合计
6 19 6
3
4
3
以下以相继出现的 3 部舌诊专著 ———《伤寒观
间[5 ] 。笔者亦认为成书年代大体为这一时期 ,即成 舌心法》、《伤寒舌鉴》[6 ] 、《神验医宗舌镜》[7 ] 为例 ,
书于吴又可的《温疫论》之前 。理由为《伤寒舌鉴》中 对明代医家的舌诊研究指导思想进行分析 ,并评述
收录了《温疫论》中邪在膜原的诊舌内容 ,可作为《伤 其研究结果 。
寒观舌心法》写作于《温疫论》之前之佐证 。
1 《伤寒观舌心法》
申斗垣编撰《伤寒观舌心法》有两条主线 :一条
《伤寒观舌心法》中记录了 135 个病变舌象 ,在
为诊法分类主线 ,以舌 (苔) 色为核心 。一条为证候 探讨舌象与证候的关系时 ,采用的是六经辨证框架
分类主线 ,以六经辨证为纲领 ,这是第一次尝试着将 体系 ,除了妊娠总论中记录的 16 个舌象未进行六经
● 色”为传经症等伤寒病传变的舌象规律 ,后世却少见
响应 。相反 ,不断发展的温病知识最终冲破了伤寒
个 ,酒后伤寒 (第 64 舌) 、酒毒症 (第 65 舌) 、热病危
症 (第 66 舌) 、酒后伤寒 (第 68 舌) 、真阴症 (第 69
舌) 、瘟病里症 (第 73 舌) ;黄舌胎 :7 个 ,失汗症 (第
76 舌) 、里症 (第 77 舌) 、里危症 (第 81 舌) 、里死症
(第 83 舌) 、里险症 (第 84 舌) 、里离症 (第 85 舌) 、里
太阴
少阴
厥阴
合病 、并病 、 直中 、两感
其他
合计
白胎
5
8
6
3
2
1
红舌
3 10
3
4
1
紫舌
1
2
2
黄舌胎
8
黑舌胎
1
1
2
霉酱衣色胎舌
蓝色胎舌
1
1
灰色舌
3
2
2
2
合计
9 32 11 6
7
9
3
2 30
12 33
6 11
3
7 18
1
6 11
2
2
2
(白胎舌第 6 舌 。下同) 、水克火 (第 13 舌) 、火被水 ●
克 (第 15 舌) 、瘟疫初犯募原 (第 29 舌) 等 ,从医疗实
践的角度 ,在白苔与热证之间建立了联系 ,事实上突
破了温病舌诊的一个理论问题 ,即白苔与寒相关 ,红
舌与热相关 。
(4) 导致舌象异常的病因主要被归结为里热 、火 过极 、瘟热 、热毒 、邪毒 、温病病毒 。
表 3 《神验医宗舌镜》中舌象与病症分布的关系
伤寒
太阳
阳明
(里 、胃)
少阳
(半表表里)
太阴
少阴
厥阴 合直病中、、并两病感、其他
合计
●
3
2
6
6
1
2
3
14
59 96
医 史
再仔细分析舌象与伤寒病诊断之间的实际内
文 容 ,则不得不做出牵强的结论 。因此 ,尽管这部书最
献 研 究
早论述了舌诊在伤寒病传变中的诊断价值 ,但对于 书中提出的“纯色”为伤寒病一经症 ;舌“边与中间两
·14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梁嵘 :明末清初时期的舌诊研究特征分析
表 1 《伤寒观舌心法》中舌象的病症分布
但其中属于其它类的舌象数目较《伤寒观舌心法》又
分类
太阳
阳明
少阳
于伤寒者 ,而添入家大人治按所纪及己所亲历 ,共得 舌第 5 舌) 等 。
一百二十图”(注 :除去妊娠 6 舌 ,共计 114 舌) 。因 3 《神验医宗舌镜》
此《, 伤寒舌鉴》对舌象分析依然以六经分证为依托 ,
《神验医宗舌镜》为王景韩所著 。该书没有纪录
·15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究 如明·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1557) 、明·张时彻 要性 。虽然《金镜录》开篇就论述了红舌在判断热
● 编 、马崇儒校的《摄身众妙方》(嘉靖刻本) 、明·王肯 邪 、诊断热证中的作用 ,但这部图谱式的著作既没有
堂的《伤寒证治准绳》(1604) 等纷纷将《金镜录》收录 目录 ,也没有标题 ,加上薛己将彩图改为黑白图 ,因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舌诊 ;六经辨证 ;伤寒观舌心法 ;伤寒舌鉴 ;神验医宗舌镜
中图分类号 :R 2209 文献标识码 :A
《敖氏伤寒金镜录》(以下简称《金镜录》) 在明· 主色来进行归类 。在论述每一类舌 (苔) 色之前 ,都
● 医
嘉靖年间经薛己的刊刻 (1556 年) 而得以迅速流传 ,
舌) 、心包络 (第 45 舌) 、瘟死症 (第 50 舌) 、瘟死症
(第 51 舌) 、风痰舌 (第 52 舌) 、心胞络症 (第 54 舌) 、
寒危症 (第 55 舌) 、心虚证 (第 57 舌) 、寒死症 (第 58
舌) 、心胞络 (第 59 舌) 、瘟里舌 (第 62 舌) ; 紫舌 : 6
对该舌 (苔) 色进行一个总体的病位 、病机分析 。
史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金镜录》虽然提出了通过红舌
申氏的分类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体
文 献 研
来判断外感病火热病机的新诊断学观点[1 ] ,但明代 时期 ,舌诊仍然在伤寒病和六经辨证的框架内发展 ,
现为 : (1)《伤寒观舌心法》点明了红舌在舌诊中的重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17 卷第 3 期
成书年代 ,但根据书中有“本乎张路玉之说”一语 ,该 书的成立当在《伤寒舌鉴》之后 。
从表面上看《, 神验医宗舌镜》将舌 (苔) 色的变 化特征与伤寒病的六经分症和传经规律紧密地结合
了起来 ,具体体现为 :伤寒之症 ,有专在一经 ,有传过 一经 ,有合病 ,有并病 ,有两感 ,有直中 。纯色者 ,一 经之症也 ;边与中间两色者 ,传经症也 ;从根至尖直 分两路 ,则为合病 ,为夹阴 ;从根至尖横分三截 ,则为 并病 ;直分一路 ,则为两感 ;有色无胎 ,或黑 、或灰 、或 淡紫 、或枯瘦筋纹 ,则直中阴经 。表面上看 ,这似乎 是建立起了舌诊与伤寒病证候诊断间的规范 ,但通 过数字统计的话 ,我们可以首先可以直观地看到 ,属 于“其他”类的舌象比例进一步增加 ,占到了 61 % (参见表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