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

合集下载

淡水鱼类锚头蚤病防治方法

淡水鱼类锚头蚤病防治方法

淡水鱼类锚头蚤病防治方法淡水鱼类锚头蚤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感染疾病,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锚头蚤病主要通过锚头蚤寄生虫引起,锚头蚤寄生在鱼类的外表皮肤上,会造成鱼类皮肤损伤、感染和衰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锚头蚤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保持鱼缸水质清洁是预防锚头蚤病的基本措施之一、锚头蚤寄生在鱼类的外表皮肤上,因此保持鱼缸水质的清洁度可以减少寄生虫的数量和传播。

定期更换水并清洗过滤器,可以有效清除缸底的污物和寄生虫卵,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其次,加强鱼类的营养和健康管理。

健康的鱼类抵抗力强,自然会减少寄生虫的发生。

因此,合理饲养鱼类,保证其充足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加强鱼类的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锚头蚤病的发生。

此外,定期观察鱼类的生长情况和体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第三,使用药物进行防治。

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物包括氯胺酮、金松油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杀死锚头蚤,并在不伤害鱼类的情况下进行防治。

使用药物时,需要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指示进行使用,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第四,隔离和处理感染的鱼类。

一旦发现鱼类感染了锚头蚤病,应尽快将其隔离并进行治疗。

可以将感染的鱼类暂时放入单独的鱼缸中,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隔离和处理感染的鱼类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护其他健康的鱼类。

最后,在鱼缸中添加一定数量的清洁鱼类。

有些鱼类,如田鲫鱼、鲫鱼等,具有较强的清洁能力,可以帮助清除鱼缸中的寄生虫和污物。

因此,在养鱼缸中适当添加一定数量的清洁鱼类,可以减少锚头蚤寄生虫的繁殖和传播。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淡水鱼类锚头蚤病的方法包括保持鱼缸水质清洁、加强鱼类的营养和健康管理、使用药物进行防治、隔离和处理感染的鱼类以及在鱼缸中添加清洁鱼类。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锚头蚤病的发生,保护鱼类的健康和生长。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用鱼。

然而,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各种病害,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泥鳅的生长和健康。

因此,了解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泥鳅的常见病害1. 眼球病泥鳅眼球发生病变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病症包括眼珠凸出、眼球红肿、眼球浑浊、视力下降等。

引起该病的原因可能是水质污染、疫病菌感染等。

防治方法包括加强水质管理、进行规范化饲养、使用适当的消毒剂。

2. 肠炎泥鳅肠炎是一种常见病害,其主要病症包括食欲减退、消瘦、排泄不畅等。

肠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饲料有毒、饲料缺乏营养、饲养密度过高等。

防治方法包括控制饲料品质、保持饲养密度适当、加强消毒等。

3. 白点病白点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病害,主要病症是身体表面出现许多小白点,严重时,泥鳅会摇头、抓鳃、甚至死亡。

白点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质不佳、水温过低等。

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换水、降低水温、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5. 寄生虫病泥鳅寄生虫病是一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其主要病症包括泥鳅浑身发白、活动力差、食欲减退等。

寄生虫病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养殖环境脏乱、投喂不合适的饵料等。

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换水、加强饲养管理、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二、泥鳅病害的防治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泥鳅养殖的环境卫生情况是影响泥鳅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养殖者应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清新,防止残留饲料等有机废物在养殖池中腐烂,污染养殖水质。

同时,需要定期做好养殖池的清洁和消毒,增加水质中益生菌和细菌等。

2. 合理饵料投喂饵料是泥鳅养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保持饲料的质量和适当的饵料投喂量对于泥鳅养殖的健康十分重要。

养殖者应注意选择优质饲料,避免使用过胖、过硬、过软、油腻等饲料,适量投喂饲料,防止饲养密度过高等。

3. 注意水温控制泥鳅对水温的要求较高,过低或过高的水温都会影响其生长和健康。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泥鳅的水温控制,保持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鲫鱼身上的寄生虫有哪些?

鲫鱼身上的寄生虫有哪些?

鲫鱼身上的寄生虫有哪些?
鲫鱼是最常见的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除青藏高原外各地的池塘、沟渠、溪流、江河、湖泊、沼泽等水体中,不管是生命力还是繁殖力均极强,事实上这也是鲫鱼分布广、数量多的主要原因,下面一起来看一看鲫鱼身上的寄生虫有哪些吧!
一、绦虫
绦虫是鲫鱼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成虫寄生于鲫鱼的肠道中,幼虫主要寄生于无脊椎动物或以鲫鱼为中间宿主,人食用带绦虫且味煮熟的鲫鱼肉就可能感染绦虫病,例如经常出现轻微腹痛、食欲减退、肛门四周刺痒等。

二、嗜子宫线虫
嗜子宫线虫是鲫鱼常见的寄生虫,因虫体细长且颜色鲜红亦称红线虫,常发生在5~6月,多寄生在鲫鱼的尾鳍鳍条间膜内,偶尔也有寄生在背鳍和臀鳍上的,虫体肉眼可见,一般不会引起病鱼死亡,但可引起细菌、真菌的感染。

三、锚头鳋
锚头鳋是鲫鱼常见的寄生虫,雌虫寄生在鲫鱼的皮下、鳍或口腔等处,雄虫一般不寄生,广泛分布于全国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一年四季均有,尤以夏秋季较多,水温低时会潜入鱼鳞下过冬,水温达到15°C左右时就开始滋生。

四、指环虫
指环虫是鲫鱼常见的寄生虫,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尤以长江流域最严重,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寄主除了鲫鱼还有金鱼、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鲈鱼、鳜鱼、团头鲂等。

五、小瓜虫
小瓜虫是鲫鱼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初期胸、背、尾鳍、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病程一般5~10天,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量死亡。

综上所述,鲫鱼的寄生虫可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种,体内寄生虫会影响鲫鱼的生长情况,而体外寄生虫则会引起鱼体出血等症状,常见的有绦虫、嗜子宫线虫、锚头鳋、指环虫、小瓜虫等。

春季淡水鱼类易发的寄生虫病

春季淡水鱼类易发的寄生虫病

春季淡水鱼类易发的寄生虫病进入春季,随着气温和水温的不断上升,各种病原生物活动加强,容易使鱼类感染各种疾病,尤其是寄生虫病易暴发,造成的损失较大,并严重影响存活个体后期的生长。

现将常见春季寄生虫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一、鱼波豆虫病1.症状:该虫寄生在体表,寄生处充血、发炎、糜烂,皮肤及鳃上粘液增多,鳃组织细胞坏死,病鱼呼吸困难。

镜检有大量波豆虫寄生。

2.治疗方法:鱼种放养前可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浸洗鱼体20~30分钟。

二、斜管虫病1.病原及症状:病原体为鲤斜管虫,寄生在淡水鱼的鳃及皮肤上,该病无特殊症状,在水质差、面积小的池塘较易发生,在北方地区越冬后期发病严重。

2.治疗方法:可用0.3~0.4克/立方米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5∶2)或单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

三、小瓜虫病1.病原及症状:病原体为小瓜虫。

病鱼皮肤、鳍条或鳍瓣上肉眼可见布满了小点状白泡,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游动迟钝,漂浮于水面,有时也集群绕池急游,鱼体和其他物体不断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2.治疗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辣椒粉500克、生姜干片100克煎成25千克药水,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泼2天。

四、锚头鳋病1.病原及症状:因锚头鳋寄生而致病,寄生在鱼的头部、眼、皮肤、鳍、鳃及口腔内,寄生处红肿发炎;当大量寄生在体表时,虫体上好似披了蓑衣,故又叫蓑衣病;当大量寄生在口腔时,病鱼的口不能关闭。

2.治疗方法:可用0.5克/立方米硫酸铜加0.2克/立方米硫酸亚铁全池泼洒;或用0.7克/立方米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1次,连泼3次;或每亩用松树枝叶15千克~20千克,扎成捆插挂在食场周围或捣碎、浸汁全池泼洒。

五、鱼虱病1.病原及症状:是一种侵袭性鱼病,该病在低温季节极易流行,并可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肉眼可见扁圆形的虫体在鱼体上爬行或叮咬,鱼表现出极度焦躁不安、跃出水面、急剧狂游等症状,有的病鱼靠池壁摩擦、翻滚等,病重鱼逐渐消瘦死亡。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然而,养殖泥鳅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正确的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为一种寄生虫。

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影响泥鳅的呼吸和食欲。

预防白点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加强泥鳅的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2. 眼球突出病。

眼球突出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眼部疾病,病因可能是由于水质恶化或者泥鳅之间的打斗引起。

预防眼球突出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洁养殖池、避免过度投喂、控制泥鳅数量,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3. 肠胃炎。

肠胃炎是泥鳅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是泥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

预防肠胃炎的方法包括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洁。

4. 寄生虫病。

泥鳅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鳃腔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合理使用驱虫药物。

二、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疾病的防治方法外,综合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更换水、清理废弃物,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

最后,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结语。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是泥鳅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才能保证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对泥鳅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合理管理养殖环境,提高泥鳅的免疫力,从而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所述的防治方法能够对泥鳅养殖者有所帮助,也希望泥鳅养殖能够蒸蒸日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我国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它是一种肉质鲿鲅目鳗鲬科的淡水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病害问题,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1. 铜绿假单胞杆菌病症状:鳅鱼体外长有铜绿色菌丝,病鱼身体消瘦,活动力减弱,常有腹背弯曲现象。

防治方法:鳅鱼患病后,应立即将病鱼隔离,不与健康鱼接触,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注意增强水质管理,维持良好的环境。

2. 痢疾假单胞杆菌病症状:鳅鱼浑身发黑,肚部较大,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加强养殖池水管理,避免底泥积存,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投喂,增强养殖泥鳅的抵抗力。

二、寄生虫病害1. 鳃珠虫病症状:鳅鱼鳃部有大量白色或淡黄色的珠状体,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发病严重时可导致鳅鱼窒息死亡。

防治方法:使用驱虫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去除饲养池底泥,避免虫卵再次孵化。

2. 鱼铁线虫病症状:鳅鱼肠道中有白色细线虫,鳅鱼食欲减退,腹部膨胀,体形瘦长。

防治方法:使用驱虫剂进行治疗,每年定期对池塘进行清洗消毒,避免寄生虫滋生。

三、真菌性病害1. 黑鳞病症状:鳅鱼鳞片上生有黑色斑点,逐渐扩大,病变部位易于继发其他病害。

防治方法:使用真菌杀菌剂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养殖池水的清洁和水质管理。

2. 鳅霉菌病症状:鳅鱼体表覆盖有白色霉菌膜,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行动迟缓。

防治方法:使用霉菌杀菌药物进行治疗,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改善水质。

四、病害防治措施1. 加强管理定期清理养殖池,清除底泥和杂草,保持水质清洁。

避免过度投饵导致水质恶化,合理控制水质的pH值和温度,提高鳅鱼的生活环境。

2. 注重饲料选择优质的饲料,合理膳食营养结构,适当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提高鳅鱼的免疫力。

3. 抗病药物根据鳅鱼不同的病害症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寄生虫、抗真菌等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

淡水鱼有哪些常见疾病?淡水鱼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

淡水鱼有哪些常见疾病?淡水鱼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

淡水鱼有哪些常见疾病?淡水鱼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淡水鱼指的是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淡水鱼种类有8600余种。

淡水鱼和一般的动物一样,都会发生一些常见的疾病,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会危害整片海域的鱼种。

那么淡水鱼有哪些常见疾病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淡水鱼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

淡水鱼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一、水霉病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

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里的养料,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

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粘附,使皮肤发生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弱死亡。

此病一般发生在20℃以下低水温季节,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水霉菌对寄生无严格的选择性,各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能被感染。

密养的越冬池,春季塘水清瘦或处于饥饿状的鱼最易患水霉病。

防治方法:鱼类入池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

入池前用“种苗净”1/3000药溶泼洒。

避免在水温15℃以下处理养殖鱼类,以免鱼体冻伤或擦伤。

二、竖鳞病初步确诊,此病为水型点状极毛杆菌所引起。

患竖鳞病的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其内部积聚半透明式血样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用力稍压鳞片,有水状液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随之鳞片脱落。

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病。

随病情发展、病鱼出现呼吸困难、身体失去平衡、游动迟缓、无力,持续2天~3天死亡。

此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草鱼、白鲢,金鱼也时有发生。

此病如不及时治疗将对淡水养殖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防治方法:在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鱼体入池时用1/3000浓度的“种苗净”浸溶5分钟;或“百鱼净”2-5毫克/升药浴30分钟。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淡水鱼类的养殖密度不断提高,虽然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病害风险。

本文以寄生虫病为核心,首先介绍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然后分析了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鱼;寄生虫病;类型;危害;防治措施我国淡水鱼类采用集约化养殖模式,为鱼类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染创造了条件,是造成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不明显,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寄生虫就会侵入宿主,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发育。

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1.1 单细胞原生动物第一,隐鞭虫病。

该寄生虫一般侵入鱼类的鳃部和皮肤,随着数量增多,会破坏鳃小片组织,并产生凝血酶。

由于血管阻塞,增加了黏液数量,影响鱼类的正常呼吸,继而出现不摄食、离开群体、靠近岸边等征象,久而久之导致体形消瘦、营养不良。

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7-9月,具有发病急、危害重的特点。

第二,小瓜虫病。

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症状表现为行动迟缓,或漂浮在水面上,或者和其他物体相互摩擦接触,容易造成大量死亡。

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初冬时节,尤其在鱼类数量密集的越冬池中,小瓜虫病的感染概率较高。

第三,车轮虫病。

该寄生虫侵入鱼类的头部、鳍部、体表,鱼类会大量分泌黏液,1-2周的鱼苗是主要受害群体。

鱼类的口腔内、呼吸道存在大量黏液,因此影响正常的呼吸和进食,导致体形消瘦,主要出现在每年4-7月。

第四,粘孢子虫病。

以碘泡虫为例,对于鱼类的危害范围广,该寄生虫伴有较大的胞囊,寄生在鲢鱼体内,会对神经、皮肤、心血管系统和感觉器官产生破坏,鱼类出现打圈、乱窜的现象,尾部上翘、腹腔积水、肝脾功能减退。

寄生在草鱼体内,则会危害肠道功能,出现肠道粗大、肠壁糜烂、体形消瘦等征象,最终因不摄食而死[1]。

热带淡水鱼白点病

热带淡水鱼白点病

病原和传播途径
病原
白点病的病原是小瓜虫,这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能寄生在鱼体表面,并在其 内繁殖。
传播途径
小瓜虫通过水体中的幼虫或孢子传播,当水温适宜时(通常是20-25℃),它们 会在鱼体表面形成孢子囊,释放出幼虫,继续感染其他健康的鱼。
对鱼的影响和危害
对鱼的影响
白点病对鱼的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导致鱼体消瘦、呼吸 困难、游动困难等症状。
提高养殖技术和改变养殖模式
养殖技术
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和管理水 平。
养殖模式
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等环 保型模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06
白点病的未来研究和展望
深入研究病原和流行病学的规律
深入研究病原
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白点病的病原,包括其种类、遗传特征、生命周期等, 以更全面地了解该疾病的本质和传播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淡水鱼病害问题
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 共同开展淡水鱼病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提高全球应对能力 。
学术交流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分享,推 动淡水鱼病害研究的进展和成果转化,为全球渔业可持续发 展做出贡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科学合理的用药和治疗方案
合理用药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注意药物的用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药物残留和副作用。
及时治疗
发现鱼体患病后及时进行治疗,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减少疾病扩散和损失。
05
白点病对渔业的影响和应 对措施
对渔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01
02
03
产量下降

浅谈池塘淡水鱼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浅谈池塘淡水鱼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浅谈池塘淡水鱼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池塘是常见的淡水鱼养殖场所,然而在鱼类养殖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虫害问题。

这些病虫害不仅会给鱼类带来健康问题,也会对养殖者的经济收益造成影响。

及早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池塘淡水鱼常见的病虫害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常见病害1. 白点病白点病是淡水鱼常见的寄生虫病害,主要由绦虫引起。

患病的鱼体表会出现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鱼类全身发白。

此病一旦传染将对鱼类养殖造成很大威胁。

2. 霉病霉病是由霉菌引起的疾病,它会对鱼体表皮产生损伤,使其皮肤变得模糊不清,逐渐脱屑,严重时可能导致溃烂甚至死亡。

3. 鱼耳寄生虫病鱼耳寄生虫病是由鱼耳寄生虫寄生在鱼类的耳部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害。

患病的鱼可能会出现头部摇摆、红肿、溃烂等症状,影响鱼的正常生活。

4. 眼部病害眼部病害是淡水鱼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眼睛发炎、水肿、甚至溃烂。

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鱼的视力和生活品质。

二、常见虫害1. 螺蛳螺蛳是淡水鱼常见的寄生虫,它们以鱼体内的养分为食,严重的时候可能导致鱼的死亡。

2. 虱子虱子是鱼类体表的寄生虫,它们会吸食鱼的血液,导致鱼体衰弱甚至死亡。

3. 水蚤水蚤是淡水鱼常见的寄生虫,它们喜欢寄生在鱼类的鳃部,会引起鱼类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三、防治方法1. 加强池塘清洁定期清理池塘内的杂草、落叶等杂物,保持水质清洁,降低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2. 合理投喂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过剩饵料滞留在水中,提供病虫害滋生的条件。

3. 注重饲料卫生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残饵料和鱼粪,避免滋生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4. 使用药物防治选用专业的病虫害药物,根据鱼类的种类和病害类型进行合理使用,注意药物使用剂量和间隔时间,避免对鱼类造成损害。

5. 提高养殖密度适当提高淡水鱼的养殖密度,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提高种养鱼类的免疫力。

6. 加强监测定期检查池塘内的鱼类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和虫害问题,防止其扩散蔓延。

淡水鱼类三代虫流行病

淡水鱼类三代虫流行病

淡水鱼类三代虫流行病摘要:三代虫是一类常见的鱼类体表寄生虫,广泛寄生于各种鱼类,其危害近年有加剧之势,对鱼类养殖业造成较大威胁。

本文从三代虫的种群生态,繁殖特性来研究淡水鱼类三代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关键词:淡水鱼类;三代虫;三代虫病;预防;治疗三代虫(Gyrodactylus spp)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单殖亚纲、三代虫目、三代虫科,是一类常见的鱼类体外寄生虫。

主要寄生在鱼体表和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海水和淡水水域,能寄生于绝大多数野生及养殖鱼类,已见报道的有400余种。

三代虫以多胚同(polyembryony)的胎生方式进行繁殖,种群增长速度快,传播迅速。

近年来,随着渔业养殖密度不断提高,三代虫引起的疾病越来越严重.给渔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

自1832年Nordm明n描述首例三代虫以来,开展了大量三代虫及其引起疾病的研究,在诸多方面,尤其是在三代虫形态结构、分类和种群动态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宿主鱼抗三代虫的免疫反应及其机制正成为研究热点。

1.三代虫的危害三代虫对鱼类的危害以G.salaris对挪威鲑科鱼的危害最为严重和典型。

G.salaris是20世纪70年代从瑞典引种鲑鱼时带进挪威的,仅两年就使挪威野生大西洋鲑科鱼幼鱼数量下降了50%,1994年调查显示该三代虫已遍及挪威37条河流.37个渔场,挪威河的鲑鱼几乎全军覆没,鲑鱼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G.salaris在瑞典本土并未影响鲑鱼养殖业,而被引入挪威后,却对野生及养殖鲑鱼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引起人们对鱼类三代虫病的普遍关注。

目前G.salaris已被列为口岸检疫对象之一.其它种类的三代虫虽未被列为口岸检疫对象,但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代虫通过其主要附着器官——后吸器的边缘小钩刺人鱼体体表进行寄生生活”.引起宿主鱼皮肤损伤,降低鱼体对细菌、霉菌和病毒的抵抗力,增加宿主鱼继发感染其它疾病的机会。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学名:Mystus mysticetus)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常见于中国南方的江河湖泊中。

在乌鳢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对于这些病害问题,我们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防治,以保证养殖乌鳢的健康和产量。

一、病害的诊断1. 水质问题:对于养殖乌鳢来说,水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水质不合格会直接影响到乌鳢的免疫力,容易引发各种病害。

首先需要对养殖水质进行全面检测,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指标,判断水质是否符合乌鳢的生长需求。

2. 寄生虫病害:乌鳢常见的寄生虫病害包括鳃腔寄生虫病和肠道寄生虫病。

对于鳃腔寄生虫病,可以通过对患病乌鳢的鳃腔进行观察,并进行鳃腔拭子或鳃腔切片检查,如果发现寄生虫,则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对于肠道寄生虫病,可以通过乌鳢粪便的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一旦发现寄生虫,需要及时进行驱虫治疗。

3. 眼睛病害:乌鳢的眼睛常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眼疾病害。

可以通过观察乌鳢的眼睛是否出现疼痛、红肿、溃烂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眼部感染病害,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4. 肝脏病害:肝脏是乌鳢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对于乌鳢来说,肝脏病害是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

肝脏病害通常会表现为乌鳢食欲不振、体色发黄、腹部水肿等症状,需要及时对症处理。

二、病害的防治1. 加强日常管理: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调控,保证水质合格,减少病害的发生。

要注意定期更换养殖水,防止水质变质。

2. 提高养殖水质:可以通过加氧、通风、循环过滤等措施来改善养殖水质,提高水中氧气含量和清洁度,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3. 合理饲养:在乌鳢的饲养中,要合理搭配饲料,保证乌鳢的全面营养需求,提高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 栽种水草:在乌鳢的养殖池塘中,可以适当栽种一些水草,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和提高氧气含量的作用,减少病害的发生。

5. 疫苗预防:对于常见的病害,可以根据养殖环境和乌鳢饲养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提高乌鳢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S i y a n g t i a n d e一、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1)粘孢子虫病。

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

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

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

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

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隐鞭虫病。

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

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

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3)车轮虫病。

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

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4)斜管虫病。

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

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5)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

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1)九江头槽绦虫病。

病鱼体重减轻,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有恶性贫血,严重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呈胃囊状,直径增加3倍,肠皱壁萎缩,表现慢性炎症,肠被虫体堵塞。

治疗鱼白点病的方法

治疗鱼白点病的方法

治疗鱼白点病的方法鱼白点病,又称鱼虫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由鱼白点虫(学名: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引起。

这种病常见于淡水鱼,特别是热带鱼。

鱼白点病症状严重时,会对鱼类健康和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非常重要。

以下是治疗鱼白点病的方法:1. 温度提高法:将水温提高至30-32摄氏度,可帮助鱼类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对抗寄生虫。

同时,高温环境也可以促进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加快,从而更容易被其他治疗方式消灭。

2. 盐浴法:将鱼放入含有盐的水中进行浸泡,浓度通常为0.3%-0.5%。

盐浴可以帮助鱼类杀死部分寄生虫,并缓解其症状。

但要注意盐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对鱼体造成伤害。

3. 药物治疗:使用含有硝酸亚胺、甲氧苄啶等成分的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杀灭寄生虫,并且相对安全。

但在使用药物之前,最好先了解鱼种类及对药物的耐受性,以避免药物对鱼体造成伤害。

4. 水质控制:维持良好的水质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定期更换一部分水、增加水循环、减少饲料的投放量等措施来改善水质。

优良的水质条件有助于鱼类的康复和免疫力的提高。

5. 隔离感染鱼:将病鱼与健康鱼隔离开来,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同时,将病鱼放入单独的缸中可以更悉心地进行治疗和观察。

6. 对寄生虫的环境进行清理: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在鱼体上寄生、自由游动和在底床及设备上存活等。

定期清洁水槽、底床和设备,可以减少寄生虫的存活,从而预防鱼白点病。

7. 饮食调理:为鱼类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增强其免疫力。

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鱼类健康的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鱼白点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但并不一定所有鱼类都会受到感染。

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水质、清洁水槽和设备、隔离新引进的鱼类等,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情况严重时最好咨询兽医或专业鱼类养殖人员的意见,以获得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草鱼常见病和治疗方法

草鱼常见病和治疗方法

草鱼常见病和治疗方法引言草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病害问题。

了解常见病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草鱼养殖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草鱼的常见病和常用的治疗方法,帮助养殖人员更好地保护草鱼的健康。

一、细菌感染病1. 贝壳病症状:贝壳病是由鳃头吸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鱼体生长迟缓、贝壳状的溃疡形成、鳞片凸起和色素沉积。

治疗方法:对于贝壳病的治疗,可以使用一些广谱抗生素,如金霉素和氧氟沙星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饲料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加强草鱼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

2. 红腰病症状:红腰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鱼体发红、鳃弯曲、消化道出血等。

治疗方法:针对红腰病的治疗,可以使用青霉素等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投药的同时,需要保持水质清洁,增强草鱼的身体抵抗力,饲喂高营养、易消化的饲料。

3. 尾腐病症状:尾腐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鱼尾出现腐烂、溃疡和肿胀。

治疗方法:针对尾腐病的治疗,可以使用磺胺类药物和氧化剂进行治疗。

同时,需要加强管理、改善养殖环境,控制水质,避免积弱饵料和过度饲养。

二、寄生虫感染病1. 鳃腔寄生虫病症状:鳃腔寄生虫病是由鳃蚓和其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其表现为鱼体呼吸困难、精神不振、鳃呈现红肿等。

治疗方法:对于鳃腔寄生虫病的治疗,可以采用专门的寄生虫驱虫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要定期清理鱼塘,防止寄生虫的滋生。

2. 眼部寄生虫病症状:眼部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其具体症状为鱼的眼部出现发炎、肿胀、结膜炎等。

治疗方法:针对眼部寄生虫病,可以使用复方酮康唑或硝硫酸氨基己酸盐等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养殖人员还需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草鱼吃到污染的食物。

3. 能诺倍病症状:能诺倍病是由原蝇幼虫寄生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鱼体的肌肉出现溃烂、脱落和变色。

治疗方法:能诺倍病的治疗可以采用甲基托布津、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治疗。

淡水鱼寄生虫病的防治

淡水鱼寄生虫病的防治

淡水鱼寄生虫病的防治一、车轮虫病:1、症状: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寄主分泌大量粘液,鱼苗体上在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翳,在水中观察尤为明显。

危害下塘十天左右的鱼苗时,发现成群沿塘边狂游,口腔充塞粘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

2、防治方法:合理施肥、放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每亩鱼池用苦楝树枝叶15公斤分别浸泡于池中。

用2%的食盐水浸洗鱼种15分钟以上。

每亩水深1米用苦楝枝叶20—30公斤煎汁全池遍洒。

二、孢子虫病:1、症状:鱼类大量寄生孢子虫后,引起鱼体消瘦、食欲减退、体表发黑、腹部膨大等症状。

孢子虫是水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寄生虫,目前危害比较比较严重的种类有球虫病、鲫鱼碘泡虫病、圆形碘泡虫病、饼形碘泡虫病和鲫鱼粘体虫病、中华粘体虫病等。

2、防治方法:清除塘底的过多淤泥,采用生石灰或氯制剂进行彻底清塘,以杀死冬眠的孢子。

不要到有该病的地区购买鱼种;外地购买的鱼种下池前用聚维酮碘浸浴15—20分钟。

发病时,在饲料中添加1.5%“孢虫杀”连喂3天,第4天用“鱼虫灭”全池泼洒1次。

三、锚头鳋病:1、症状:锚头鳋是大型寄生虫,肉眼可见,主要寄生在鱼类的鳃和体表组织,吸取营养液,可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形成红色斑点,并容易被水霉所附着。

病鱼呈现不安,食欲减退,继而身体消瘦,流动迟缓。

2、防治方法:鱼池采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每亩用松树枝叶10公斤左右,扎成几个小捆,插挂在池塘周围。

对于发病的鱼种,可采用高锰酸钾浸浴。

四、斜管虫病:1、症状:该虫寄生于鱼类的鳃和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的粘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

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功能。

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作侧卧状,靠近塘边,呼吸困难,不久即死亡。

2、防治方法:用氯制剂彻底清池消毒,杀死病原体。

鱼种入池前,用0.2%食盐水或5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分钟。

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

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

寄生虫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 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 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 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 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 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 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 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一、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 抵抗力下降 甚至造成死亡。

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 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 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 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 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 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 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 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受影响 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 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

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 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淡水鱼类寄生虫病防治1 隐鞭虫病。

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8~10毫克/千克的硫酸铜(或比例为5:2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或浓度为10~20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0~30分钟。

3.全池遍洒硫酸铜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浓度达0.7毫克/千克。

2 粘孢子虫病。

鱼用溴氰菊醋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02×0.000001浓度,每天1次,连续3次或用(400~500)×0.000001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25min(水温在15℃左右),具体浸洗时间视鱼的活动状况而定,每天1次,连续3次。

4 小瓜虫病。

可用干辣椒治疗鱼小瓜虫病,具体操作方法是:按照每亩每米水深用干辣椒250~500克的用量,把干辣椒放在锅内,加水煮烂后,对整个鱼池进行泼洒,每天泼洒1次,连续进行3天即可。

中国淡水鱼寄生虫处理

中国淡水鱼寄生虫处理

中国淡水鱼寄生虫处理随着人们饮食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开始关注健康饮食的同时,淡水鱼的消费量也逐年递增。

然而,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养殖技术的进步,淡水鱼寄生虫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一种食品安全隐患。

本文就中国淡水鱼寄生虫的现状和处理方法进行简要探讨。

一、中国淡水鱼寄生虫现状中国淡水鱼寄生虫感染主要是由于饮食生鱼片,过度生蚝以及鞭虫类等传染病载体传播导致。

目前常见的淡水鱼寄生虫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经常感到乏力和疲劳;2. 经常有恶心或者呕吐的现象;3. 发现排便颜色异常或确诊患上肝炎。

这些症状虽然被淡水鱼的消费者所忽视,但它们实际上指向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饮食中存在大量的寄生虫。

这会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中国淡水鱼寄生虫的处理方式1. 冷冻鱼肉:将生鱼肉冷冻至-20 °C以上,冷冻28天以上。

这样做可以有效杀死鱼体内的珍珠母虫,根治肉枯虫等常见淡水鱼寄生虫。

2. 熟食:将生鱼片烤熟或煮熟可以有效避免淡水鱼寄生虫传染。

3. 酸处理:在浸泡家养淡水鱼时,添加醋、柠檬汁以及其他酸物可以有效去除寄生虫。

一些酸物可以破坏淡水鱼寄生虫的外壳结构,避免其再次侵入人体。

4. 蒸煮食品:将淡水鱼蒸煮30分钟以上,煮成鱼肉馅饼、义大利面煮成酱料、把肉放在米饭上等,都可以有效地杀死寄生虫。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重度寄生虫感染的鱼。

总之,寄生虫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多威胁,因此在食用淡水鱼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寄生虫的处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在食用淡水鱼前仔细检查清洗,避免购买野生淡水鱼,选择正规养殖场生产的食品。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购买淡水鱼时,选择冷冻鱼肉,注意鱼的清洗,这样做可以降低出现寄生虫的几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养殖密度越来越大 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 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 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 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 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 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 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 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一、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 抵抗力下降 甚至造成死亡。

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 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 带来不良的后果
二是压挤与阻塞 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 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
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 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 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 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受影响 重者可至死亡
四是毒素的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 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

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 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1 隐鞭虫病。

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

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 使其血管阻塞 黏液增多 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 不摄食 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 体色暗黑 体形消瘦。

主要流行于5~10月 7~9月发病较多 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2 粘孢子虫病。

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 碘泡虫形成的胞囊 大的肉眼可见。

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 致使病鱼狂游乱窜 打圈 狂跳出水面 鱼体极度消瘦 尾上翘 肝、脾萎缩 腹腔积水 肠内无食物等症状。

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 严重时前肠粗大 肠壁呈白色糜烂状 鱼体发黑 腹部膨大 不摄食 消瘦而死。

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 能引起鱼种死亡。

主要流行于5~7月 表现为急性型。

3 斜管虫病。

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 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 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 破坏组织 影响鱼的呼吸 病鱼食欲减退 鱼体消瘦发黑 漂游水面或侧卧 靠近岸边 不久死亡。

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 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 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 严重时鱼体覆盖 层白色薄膜 病鱼行动迟钝 漂浮水面 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 能造成成批死亡。

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 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 车轮虫病。

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 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 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 如鳍、头、体表等出现一层白翳 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 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 使其口腔充塞黏液 嘴闭合困难 不摄食 呈“跑马”现象 鱼体消瘦。

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
4~7月较流行。

6 指环虫病。

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

主要寄生于锶部 严重时 病鱼鳃丝黏液增多 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 呼吸困难 鳃部浮肿 鳃盖张开 游动缓慢 可致苗种大量死亡。

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 适宜温度为20-25℃左右。

7 双穴吸虫病。

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 继而游动缓慢 失去平衡 头部充血 在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 鱼体出现严重弯曲等。

主要危害鲢、鳙鱼种 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流行于5-8月 8月之后是白内瘴症状。

8 九江头槽绦虫病。

病鱼体重减轻 体表黑色素增加 离群独游 并有恶性贫血 严重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呈胃囊状 直径增加3倍 肠皱壁萎缩 表现慢性炎症 肠被虫体堵塞。

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 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 死亡率可达90%以上。

9 中华鳋病。

我国危害较大的有大中华鳋病和鲢中华鳋病。

轻度感染无明显病症 严重时影响鱼的正常呼吸 引起鱼焦燥不安。

鳋在摄食时分泌酶溶解寄主组织 进行肠外消化 能引起鱼鳃丝表皮破坏 末端弯曲、变形、贫血 血色素降低及白细胞组成改变等 病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 尾鳍上翘 俗称“翘尾巴”病 鱼体因消瘦死亡。

每年4-11月均有发生 流行于5-9月 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

10 鱼怪病。

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 有一孔与外界相通。

鱼怪病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 1只鱼怪幼虫能使鱼苗失去平衡 数分钟死亡 3-4只鱼怪幼虫能引起鱼种不安。

感染率高的水域 在岸边能看到成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种。

此病多见于湖泊和水库
3.分子诊断
检测的靶物质为寄生虫基因组中特异性的DNA片段。

例如根据碱基互补原理可设计并标
记DNA 探针(probe)进行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也可设计合成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样本中微
量的DNA片段。

将免疫检测技术与基因扩增技术嫁接而创立的PCR-ELISA ,用于疟原
虫的检测,最低可测阈值为0.001%的原虫密度。

本世纪之交发展起来的DNA 微阵列(DNA microarray),或称DNA芯片(DNAchips)技术通过高通量、自动化的DNA 杂
交检测,可在一张芯片上同时检测成千上万个DNA 片段,将为包括寄生虫病在内的感染
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带来一场革命。

理论上,检测某种寄生虫的特异性DNA 片段与检测虫体具有同样的诊断价值。

但是由于目前的一些探针的制备需要一定条件,且费用较高,不易推广。

分子诊断在鱼病的应用领域占的位置不是非常的显著,但对弓形虫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