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寄生虫学研究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学研究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寄生虫学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专注于研究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寄生虫可以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和动物体内,它们的生存和传播方式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机制。
寄生虫的生存环境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不同类型的寄生虫生存于不同的环境中。
例如,某些寄生虫需要在水体中寄生和繁殖,而其他寄生虫则需要寄生在特定的动物体内生存。
环境因素对寄生虫的生存和适应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寄生虫需要适应并利用特定环境中的资源来完成其寄生生活史。
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因素都会对寄生虫的生存产生影响。
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寄生虫对环境的影响。
寄生虫可以通过改变宿主的行为来提高其寄生成功率。
例如,一些寄生虫会感染蚂蚁,在其体内形成囊泡,使蚂蚁变得易受害者控制。
这种行为改变可以使寄生虫更容易传播,从而影响宿主种群的动态。
此外,寄生虫还可以通过摄取宿主的营养物质来获得生存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对宿主的生长和生理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环境因素对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感染程度和寄生虫的生命周期。
不同的寄生虫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不同,这也导致了不同寄生虫种类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和传播方式的差异。
这些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寄生虫的进化和遗传适应能力,为寄生虫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在寄生虫研究中,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环境和寄生虫传播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改变会导致环境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等人类活动会导致栖息地丧失,从而影响寄生虫的分布和传播。
此外,人类的行为也可能改变宿主的密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寄生虫的寄生成功率和传播速度。
因此,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产动物病害学各章节复习题

《水产动物病害学》各章节复习题目第一章绪论1.水产动物病害学的任务是什么?2.水产动物病害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如何?3.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原)有哪些?4.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互相关系怎样?5.如何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6.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有哪些?7.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包括哪些内容?8.我国目前渔业水质的状况如何?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1.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2.病毒核酸有哪些类型?其结构特征怎样?3.病毒的基本结构有哪些?4.病毒的分类原则和病毒命名规则最主要包括哪些?5.病毒复制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6.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其传播方式有哪些?7.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有哪些?8.病毒有哪几种感染类型?9.绘出细菌细胞构造的模式图,注明其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并说明各构造的生理功能。
10.什么叫细菌的生长曲线?典型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各期的有哪些主要特征?11.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如何?12.细菌的致病机理怎样?13.细菌的感染途径如何?细菌感染后出现哪几种感染类型?14.真菌有哪些基本特点?15.多细胞真菌的基本形态构造怎样?16.真菌的繁殖方式怎样?17.寄生虫有哪几种寄生方式?18.寄主可分为几种类型?其特征如何?19.寄生虫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感染?20.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第三章免疫学基础1.鱼类有哪些主要免疫器官?其功能如何?2.抗原的定义是什么?抗原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3.免疫佐剂的生物学作用和作用机理怎样?4.抗体的定义是什么?抗体的机构和功能怎样?5.抗体有哪些生物学活性?6.抗体的血清型怎样?7.xx多xx抗体?xxxx抗体?8.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有哪些特点?9.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本特点如何?10.疫苗的种类及其应用怎样?第四章药物学基础1.药物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阐述渔药药学在药物学中的地位。
原创水产寄生虫的前世今生——寄生虫是如何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发病的?

原创水产寄生虫的前世今生——寄生虫是如何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发病的?目前水产养殖常见的寄生虫主要分为4大类:粘孢子虫(包括武汉单极虫、洪湖碘泡虫、吴李碘孢子虫、吉陶单极虫等)、纤毛虫(包括小瓜虫、车轮虫、斜管虫等)、单殖吸虫(指环虫、三代虫等)、甲壳动物寄生虫(中华鳋、锚头蚤等)。
这些寄生虫大多寄生于鱼的体表和腮部,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影响呼吸功能和游泳,引起细菌性继发感染,导致死亡。
寄生虫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不会集中爆发,引起水产动物死亡。
为什么我们池塘养殖的动物经常性的会有大量虫体寄生?这些寄生虫爆发的外部原因又是如何呢?寄生虫发病的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病原、不良环境和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1、病原寄生虫病原通常有三个来源:塘口累积、苗种带入、交叉感染。
塘口累积:多年的养殖,池塘底泥中积累了大量的虫卵、幼虫和中间宿主,遇到合适的外部条件就开始快速繁殖,感染体质弱的鱼体。
放鱼苗前,晒塘、使用高浓度漂白粉浸泡,可以杀死部分虫卵,从源头控制寄生虫病原数量。
苗种带入:购买的鱼种经常携带寄生虫,但由于放苗时气温低,虫体不会大量繁殖,不容易被发现。
因此,鱼种下塘前,使用盐水浸泡,可有效减少寄生虫的传播。
交叉感染:寄生虫高发季节,最好不要引水进塘,防止交叉感染。
通常,同一个进水渠的塘口,只要有一个塘口爆发了寄生虫,周边的塘口都会相继爆发。
2、不良环境环境是寄生虫传播和大量爆发的诱因。
对于大部分寄生虫,其危害也是随着水质恶化而产生的。
在实际养殖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即使病原控制措施很严格,每条鱼上还是会有寄生虫,因为只有同时控制好池塘水质和鱼体健康,寄生虫才不会大量繁殖和传播。
3、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同一口塘我们经常发现体质好的鱼自始至终都不会得寄生虫病。
但是,那些经常使用杀虫剂的塘口,鱼的体质普遍比较差,一旦寄生虫爆发,基本全塘都会感染。
一些养殖户,平时不注意鱼体肝胰脏的保护,肝胰脏一旦发生病变,也会引发鱼体的健康问题,容易感染寄生虫。
鱼类寄生虫

4. 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饲料必须清洁、 新鲜,最好经过消毒、杀虫(特别是投喂草及农、副产品的渔塘)。 最好投喂颗粒饲料。残渣剩饵往往成为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因此要 经常对饲料场场进行药物杀灭寄生虫。鱼病易发季节定期泼洒药物 全池消毒和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孽生,以达到防病效果。拉网 和装运活鱼时,避免鱼体受伤。鱼体的黏液层、鳞片、皮肤、黏膜 和各器官的分泌物等都有预防病菌、寄生虫侵袭的作用,当其完整 无损时,许多病原生物就无法攻破这些屏障,但当鱼体受到损伤时, 病原生物就有机可乘,很容易进入鱼体并大量繁生,从而爆发鱼病, 如赤皮病、水霉病等通常就是在鱼受到损伤的情况下感染的。因此 避免鱼体受伤是预防鱼病工作的重要一环。
1.球虫病
病原:虫卵球形,直径6-14微米,成熟的虫卵包含4个孢 子,孢子外有一层透明的孢子膜,膜内有2个互相颠倒排 列、长而弯曲的孢子体和1个孢子残余体,每个孢子体内 有1个孢核。可在宿主体内重复生殖,造成自然感染。常 见的病原体为鲤艾美虫、青鱼艾美虫和鳙艾美虫等。 病症:艾美虫寄生在多种淡水鱼的肠、幽门垂、肝脏、 肾脏、精巢、胆囊和鱼鳔等处。青鱼艾美虫主要寄生部 位是鱼类的肠道内壁上皮组织细胞中,感染初期症状不 明显,严重时病鱼出现贫血,鱼鳃呈粉红色或鳃丝苍白, 腹部膨胀等症状。剖检可见鱼的前肠道壁上有许多白色 小结节,甚至引起肠壁穿孔。鱼体发病时,食欲减退、 体色变黑、腹部积水膨胀、鳞片部分竖起、眼球突出。 鳙艾美虫、柳壕艾美虫常寄生在1龄以上的鳙、鲢的肾脏, 引起病鱼鳞囊积水,贫血,腹腔内积水,腹部膨大,肝 脏呈土黄色,肾脏色淡,有时呈灰白色,严重时引起病 鱼死亡
3. 购进鱼种放养前和鱼种分塘、转塘放养前都应对鱼体进行药物浸 洗消毒、杀虫,切断病原随鱼种进入池塘的途径。预防鱼病发生。 工具专用。养鱼用的工具,往往成为传播鱼病的媒介,在条件许可 的情况下,最好做到工具专塘专用。如果有困难,则要把使用过的 工具经过消毒处理后再使用。公共用具可用10ppm硫酸铜溶液浸洗20 分钟,晒干后再使用;不宜用药浸洗的大型工具每次用完后要在阳 光下晒干后再用。许多引起鱼病的寄生虫以其他动植物为中间寄主 或终末寄主,如许多复殖吸虫的终末寄主为鸟类,因此通过消灭中 间寄主或终末寄主亦可起到控制和消灭病原之目的。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寄生虫是指一种生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居住于另外一种生物体内,被寄居的生物称为宿主或者寄主,寄生虫的寄生行为同时对卑寄生生物产生损害。
寄生行为时寄生虫在宿主或者寄主体内或者依靠寄生虫自身一些特化的器官附着于宿主或者寄主体外,以从中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甚至繁殖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者是庇护其不受其他不利因素干扰的行为。
此外,更加广义地说,就是小型生物依附大型生物来生存,可以被称为寄生,因此病毒也是可以称为寄生虫。
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
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强,依赖性愈大。
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
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实际是反映寄生虫对所寄生的内环境适应力增强的表现。
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甚至因此而产生一些适应宿主的结构或者功能。
由于寄生虫的寄生活动,寄生在鱼类上的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是比较大地,显著时可引起被寄生鱼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
鱼类的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如机械性损伤带来的感染、炎症等。
二是压挤与阻塞。
某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鱼类体内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
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
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
四是毒素的对鱼类的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是引起寄主的超敏反应。
寄生虫或者是寄生虫产生的物质被寄主体内识别为抗原,引起寄主体内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寄主的损伤。
鱼类疾病学1

水产动物疾病学---总学时63-(理论45,实验18)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的对象及任务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科学。
***要求重点了解、掌握以下几个问题:① 水产动物发病的原因、发病的条件② 寄生性病原体,包括两个方面:Ⅰ. 传染性病原体:种类形态(菌落形态)、真菌的生活史、生化反应、出现季节、危害情况等。
Ⅱ. 侵袭性病原体:种类(分类地位)、形态结构、生活史、出现季节、寄生部位及危害等。
〔* 病原体的收集及处理也要求掌握〕③不同的病原体寄生在水产动物机体之后,必然引起发病,因此要了解病症(肉眼、显微镜、组织切片、验血等)。
④预防疾病时所采取的措施,治疗所用的药物;药物的原理(药物的作用机理),防治方法,药物的浓度等。
⑤非生物所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条件改变等引起的危害。
⑥免疫学基础,主要是土法免疫、疫苗的应用等。
---《免疫学原理》—今后的选修课!(一)、研究的对象——(水产动物疾病)!—— 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等。
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一方面要以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病理学、药理学、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同水产养殖生产密切结合起来。
(二)研究的任务为水产养殖服务,直接指导水产养殖生产,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疾病的发生直接影响水产品的质和量。
* “养鱼不瘟、富得发昏”、“讲起来四条鱼,而养起来三条鱼,吃起来两条鱼”,传统渔业方式易得病,每年4~10月容易发病,尤其是草鱼。
、* *我国1953年开始研究,目前还研究得很不深入,——因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为草鱼出血病病毒免疫防治及给药途径,注射与生态防治等。
疾病的高峰季节为每年8月份。
如粘孢子病——目前也较难防治。
***从加强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工作说来,我们的任务具体有:首先,要急生产之所急,重点研究对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危害严重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疾病。
水鱼寄生虫病防治管理论文

水鱼寄生虫病防治管理论文水鱼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并且在水产养殖中非常常见。
这种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疗和预防,会导致鱼类的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死亡,对水产养殖产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本论文旨在对水鱼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系统的防治管理措施,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一、水鱼寄生虫病的病因和病症水鱼寄生虫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些可能的原因如下:1.未经处理的饲料:鱼类饲料中存在的寄生虫卵会在鱼体内孵化成幼虫,并在鱼体内生长繁殖,从而导致寄生虫病。
2.水环境:如养殖水体污染无法有效控制,水体寄生虫卵的存在,如石麻蚊(白线病原体)、鱼虱等。
3.鱼苗来源: 鱼苗本身就存在寄生虫卵,若寄生虫卵未被发现并及时处理,会在后期导致水鱼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扩散。
水鱼寄生虫病的病症主要有以下几类:1.消化系统异常:如经常腹泻、肠黏膜炎症等。
2.行为异常: 食欲减弱,呼吸急促,游动比较抖动等,大鱼群体中个体间存在极大差异。
3.外部症状:如鳃弓但数、贫血、皮肤白色素增加等。
二、水鱼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针对水鱼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需要指出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卫生管理:鱼塘中要严格掌握养殖密度、捕捞率、摄食量等参数。
水质监测也不能忽视,确保水质清洁,从而降低寄生虫卵存活的环境。
2.调整鱼类饲料:多种饲料混合使用,加入药物(如促消化制剂、酵母类制剂等)能有效抑制寄生虫生长。
3.涉及抗生素类药物:如季铵盐、氧化锌、硫酸铜等,对预防和治疗此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4.化学湖(活性池)消毒:涉及到对生物工艺及水、底泥、设备等消毒,能及时掌握和消除沉淀、污染等,从而降低病害产生的概率。
三.防病管理建议1. 优选鱼苗来源:建议选择权威养殖基地的鱼苗,鱼类基地对于检查和管理寄生虫病的能力也较为全面,精准卫生标准还可降低病害传染概率。
2. 针对饲料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进行消毒工作,对饲料等化学物品进行彻底消毒,进一步降低寄生虫繁殖。
《寄生虫鱼病》课件

锚头鳋病
总结词
由锚头鳋寄生虫引起,主要寄生在鱼的身体表面。
详细描述
锚头鳋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鱼病,主要影响淡水鱼类。这些寄生虫通常寄生于 鱼的身体表面,尤其是在鳍和鳞片上。锚头鳋的寄生会导致鱼体出现伤口和炎症 ,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细菌性鱼病
总结词
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有出血病、败血症等。
详细描述
《寄生虫鱼病》PPT课件
目录
• 寄生虫鱼病概述 • 寄生虫鱼病的常见种类 • 寄生虫鱼病的诊断与防治 • 寄生虫鱼病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寄生虫鱼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寄生虫鱼病是指由寄生虫寄生于 鱼类体表或体内而引起的疾病。
分类
根据寄生部位可分为体表寄生虫 和体内寄生虫;根据寄生的宿主 种类可分为单宿主寄生虫和多宿 主寄生虫。
寄生虫鱼病的危害
破坏鱼体组织
寄生虫在鱼体内或体表寄居,会破坏 鱼体的组织,导致机械性损伤和感染 。
吸取营养
传播疾病
某些寄生虫可以携带病原菌,传播疾 病给鱼类。
寄生虫会吸取鱼体的营养,影响鱼的 生长和发育。
寄生虫鱼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水体传播
寄生虫通过水体传播,如 水蚤、水虱等。
生物媒介传播
寄生虫通过其他生物媒介 传播,如某些原生动物和 蠕虫需要中间宿主才能完 成生命周期。
快速准确诊断。
防治方法
药物治疗
使用针对性的抗寄生虫 药物,如伊维菌素、吡
喹酮等,进行治疗。
改善水质
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减少寄生虫的滋生环
境。
生物防治
利用寄生虫的天敌或病 原体进行生物防治,控
制寄生虫的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寄生虫是指一种生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居住于另外一种生物体内,被寄居的生物称为宿主或者寄主,寄生虫的寄生行为同时对卑寄生生物产生损害。
寄生行为时寄生虫在宿主或者寄主体内或者依靠寄生虫自身一些特化的器官附着于宿主或者寄主体外,以从中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甚至繁殖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者是庇护其不受其他不利因素干扰的行为。
此外,更加广义地说,就是小型生物依附大型生物来生存,可以被称为寄生,因此病毒也是可以称为寄生虫。
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
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强,依赖性愈大。
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
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实际是反映寄生虫对所寄生的内环境适应力增强的表现。
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甚至因此而产生一些适应宿主的结构或者功能。
由于寄生虫的寄生活动,寄生在鱼类上的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是比较大地,显著时可引起被寄生鱼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
鱼类的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如机械性损伤带来的感染、炎症等。
二是压挤与阻塞。
某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鱼类体内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
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
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
四是毒素的对鱼类的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是引起寄主的超敏反应。
寄生虫或者是寄生虫产生的物质被寄主体内识别为抗原,引起寄主体内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寄主的损伤。
寄生和互利共生一样,都是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物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只是寄生是对宿主有害,而互利共生是双方都有利。
而寄生关系的其原由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由空间联系发展到食物联系。
先有简单的共栖,再过渡到宿主体上,进而进到体内共栖,不同程度的共栖为发展营养联系建立基础。
食物联系可能开始时只是一种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当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体液来维持生活,即发展为寄生关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捕食过渡到寄生。
在自然界中尚保存过渡的痕迹。
第三条途径是未来的宿生物偶然的潜入体内,虽然寄主体内是暂时的生活地点,但对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为兼性寄生物。
寄生关系从上述共栖、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条途径产生后,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
由寄生产生的这三种途径可以看出,寄生是进化过程中生物个体为了生存而演变出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种演变中,寄生虫在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等方面就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首先,寄生虫为了生活需要确定它们的寄主,还要适应寄主体内的环境。
这就迫使它们要有所变化。
为了寻找寄主或者在寄主体内迅速到达寄生部位,它们的运动结构在不同的寄生环境便演化出不同的适应方式。
鱼类的寄生虫感染鱼类的途经有三个途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和经血感染。
经口感染:很多虫卵、幼虫或包囊可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鱼体中。
鱼吞食受污染的饲料及带有幼体的中间宿主,而受感染,如艾美虫、绦虫及寄生于肠道中的吸虫等。
经皮感染:即是感染阶段之寄生虫通过鱼类皮肤、鳃、鳍而感染鱼类。
它们可主动侵袭鱼类(如双穴吸虫的尾蚴)或从伤口进入鱼体。
经血感染:这种感染方式在鱼体上较少见。
它是通过动物媒介的叮咬而将病原接种到鱼类血液中,病原通过体外寄生虫的口器而达鱼类的血液或组织,如蛭类叮咬鱼体而传播寄生于血液中的原生动物,如锥虫。
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其实寄生虫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建立检疫制度。
对从外地引进,或引种到外地去的种鱼、苗种进行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
每年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杂物、杂草,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
必须坚持年年清塘消毒,才能达到预防鱼病之目的。
清塘消毒工作主要包括:清整池塘:每年冬天,待鱼出池后,排干池水,修补池埂,拔除池边杂草,并挖去过多的淤泥。
药物清塘: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饼、氨水等。
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中间寄主、携带病原的动物和敌害,而且还有改良土壤、水质和施肥作用。
购进鱼种放养前和鱼种分塘、转塘放养前都应对鱼体进行药物浸洗消毒、杀虫,切断病原随鱼种进入池塘的途径。
预防鱼病发生。
工具专用。
养鱼用的工具,往往成为传播鱼病的媒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做到工具专塘专用。
如果有困难,则要把使用过的工具经过消毒处理后再使用。
公共用具可用10ppm硫酸铜溶液浸洗20分钟,晒干后再使用;不宜用药浸洗的大型工具每次用完后要在阳光下晒干后再用。
许多引起鱼病的寄生虫以其他动植物为中间寄主或终末寄主,如许多复殖吸虫的终末寄主为鸟类,因此通过消灭中间寄主或终末寄主亦可起到控制和消灭病原之目的。
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饲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经过消毒、杀虫(特别是投喂草及农、副产品的渔塘)。
最好投喂颗粒饲料。
残渣剩饵往往成为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因此要经常对饲料场场进行药物杀灭寄生虫。
鱼病易发季节定期泼洒药物全池消毒和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孽生,以达到防病效果。
拉网和装运活鱼时,避免鱼体受伤。
鱼体的黏液层、鳞片、皮肤、黏膜和各器官的分泌物等都有预防病菌、寄生虫侵袭的作用,当其完整无损时,许多病原生物就无法攻破这些屏障,但当鱼体受到损伤时,病原生物就有机可乘,很容易进入鱼体并大量繁生,从而爆发鱼病,如赤皮病、水霉病等通常就是在鱼受到损伤的情况下感染的。
因此避免鱼体受伤是预防鱼病工作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