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寄生虫学研究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学研究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寄生虫学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专注于研究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寄生虫可以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和动物体内,它们的生存和传播方式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机制。
寄生虫的生存环境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不同类型的寄生虫生存于不同的环境中。
例如,某些寄生虫需要在水体中寄生和繁殖,而其他寄生虫则需要寄生在特定的动物体内生存。
环境因素对寄生虫的生存和适应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寄生虫需要适应并利用特定环境中的资源来完成其寄生生活史。
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因素都会对寄生虫的生存产生影响。
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寄生虫对环境的影响。
寄生虫可以通过改变宿主的行为来提高其寄生成功率。
例如,一些寄生虫会感染蚂蚁,在其体内形成囊泡,使蚂蚁变得易受害者控制。
这种行为改变可以使寄生虫更容易传播,从而影响宿主种群的动态。
此外,寄生虫还可以通过摄取宿主的营养物质来获得生存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对宿主的生长和生理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环境因素对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感染程度和寄生虫的生命周期。
不同的寄生虫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不同,这也导致了不同寄生虫种类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和传播方式的差异。
这些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寄生虫的进化和遗传适应能力,为寄生虫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在寄生虫研究中,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环境和寄生虫传播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改变会导致环境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等人类活动会导致栖息地丧失,从而影响寄生虫的分布和传播。
此外,人类的行为也可能改变宿主的密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寄生虫的寄生成功率和传播速度。
因此,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产动物病害学各章节复习题
《水产动物病害学》各章节复习题目第一章绪论1.水产动物病害学的任务是什么?2.水产动物病害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如何?3.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原)有哪些?4.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互相关系怎样?5.如何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6.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有哪些?7.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包括哪些内容?8.我国目前渔业水质的状况如何?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1.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2.病毒核酸有哪些类型?其结构特征怎样?3.病毒的基本结构有哪些?4.病毒的分类原则和病毒命名规则最主要包括哪些?5.病毒复制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6.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其传播方式有哪些?7.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有哪些?8.病毒有哪几种感染类型?9.绘出细菌细胞构造的模式图,注明其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并说明各构造的生理功能。
10.什么叫细菌的生长曲线?典型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各期的有哪些主要特征?11.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如何?12.细菌的致病机理怎样?13.细菌的感染途径如何?细菌感染后出现哪几种感染类型?14.真菌有哪些基本特点?15.多细胞真菌的基本形态构造怎样?16.真菌的繁殖方式怎样?17.寄生虫有哪几种寄生方式?18.寄主可分为几种类型?其特征如何?19.寄生虫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感染?20.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第三章免疫学基础1.鱼类有哪些主要免疫器官?其功能如何?2.抗原的定义是什么?抗原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3.免疫佐剂的生物学作用和作用机理怎样?4.抗体的定义是什么?抗体的机构和功能怎样?5.抗体有哪些生物学活性?6.抗体的血清型怎样?7.xx多xx抗体?xxxx抗体?8.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有哪些特点?9.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本特点如何?10.疫苗的种类及其应用怎样?第四章药物学基础1.药物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阐述渔药药学在药物学中的地位。
原创水产寄生虫的前世今生——寄生虫是如何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发病的?
原创水产寄生虫的前世今生——寄生虫是如何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发病的?目前水产养殖常见的寄生虫主要分为4大类:粘孢子虫(包括武汉单极虫、洪湖碘泡虫、吴李碘孢子虫、吉陶单极虫等)、纤毛虫(包括小瓜虫、车轮虫、斜管虫等)、单殖吸虫(指环虫、三代虫等)、甲壳动物寄生虫(中华鳋、锚头蚤等)。
这些寄生虫大多寄生于鱼的体表和腮部,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影响呼吸功能和游泳,引起细菌性继发感染,导致死亡。
寄生虫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不会集中爆发,引起水产动物死亡。
为什么我们池塘养殖的动物经常性的会有大量虫体寄生?这些寄生虫爆发的外部原因又是如何呢?寄生虫发病的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病原、不良环境和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1、病原寄生虫病原通常有三个来源:塘口累积、苗种带入、交叉感染。
塘口累积:多年的养殖,池塘底泥中积累了大量的虫卵、幼虫和中间宿主,遇到合适的外部条件就开始快速繁殖,感染体质弱的鱼体。
放鱼苗前,晒塘、使用高浓度漂白粉浸泡,可以杀死部分虫卵,从源头控制寄生虫病原数量。
苗种带入:购买的鱼种经常携带寄生虫,但由于放苗时气温低,虫体不会大量繁殖,不容易被发现。
因此,鱼种下塘前,使用盐水浸泡,可有效减少寄生虫的传播。
交叉感染:寄生虫高发季节,最好不要引水进塘,防止交叉感染。
通常,同一个进水渠的塘口,只要有一个塘口爆发了寄生虫,周边的塘口都会相继爆发。
2、不良环境环境是寄生虫传播和大量爆发的诱因。
对于大部分寄生虫,其危害也是随着水质恶化而产生的。
在实际养殖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即使病原控制措施很严格,每条鱼上还是会有寄生虫,因为只有同时控制好池塘水质和鱼体健康,寄生虫才不会大量繁殖和传播。
3、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同一口塘我们经常发现体质好的鱼自始至终都不会得寄生虫病。
但是,那些经常使用杀虫剂的塘口,鱼的体质普遍比较差,一旦寄生虫爆发,基本全塘都会感染。
一些养殖户,平时不注意鱼体肝胰脏的保护,肝胰脏一旦发生病变,也会引发鱼体的健康问题,容易感染寄生虫。
鱼类寄生虫
4. 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饲料必须清洁、 新鲜,最好经过消毒、杀虫(特别是投喂草及农、副产品的渔塘)。 最好投喂颗粒饲料。残渣剩饵往往成为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因此要 经常对饲料场场进行药物杀灭寄生虫。鱼病易发季节定期泼洒药物 全池消毒和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孽生,以达到防病效果。拉网 和装运活鱼时,避免鱼体受伤。鱼体的黏液层、鳞片、皮肤、黏膜 和各器官的分泌物等都有预防病菌、寄生虫侵袭的作用,当其完整 无损时,许多病原生物就无法攻破这些屏障,但当鱼体受到损伤时, 病原生物就有机可乘,很容易进入鱼体并大量繁生,从而爆发鱼病, 如赤皮病、水霉病等通常就是在鱼受到损伤的情况下感染的。因此 避免鱼体受伤是预防鱼病工作的重要一环。
1.球虫病
病原:虫卵球形,直径6-14微米,成熟的虫卵包含4个孢 子,孢子外有一层透明的孢子膜,膜内有2个互相颠倒排 列、长而弯曲的孢子体和1个孢子残余体,每个孢子体内 有1个孢核。可在宿主体内重复生殖,造成自然感染。常 见的病原体为鲤艾美虫、青鱼艾美虫和鳙艾美虫等。 病症:艾美虫寄生在多种淡水鱼的肠、幽门垂、肝脏、 肾脏、精巢、胆囊和鱼鳔等处。青鱼艾美虫主要寄生部 位是鱼类的肠道内壁上皮组织细胞中,感染初期症状不 明显,严重时病鱼出现贫血,鱼鳃呈粉红色或鳃丝苍白, 腹部膨胀等症状。剖检可见鱼的前肠道壁上有许多白色 小结节,甚至引起肠壁穿孔。鱼体发病时,食欲减退、 体色变黑、腹部积水膨胀、鳞片部分竖起、眼球突出。 鳙艾美虫、柳壕艾美虫常寄生在1龄以上的鳙、鲢的肾脏, 引起病鱼鳞囊积水,贫血,腹腔内积水,腹部膨大,肝 脏呈土黄色,肾脏色淡,有时呈灰白色,严重时引起病 鱼死亡
3. 购进鱼种放养前和鱼种分塘、转塘放养前都应对鱼体进行药物浸 洗消毒、杀虫,切断病原随鱼种进入池塘的途径。预防鱼病发生。 工具专用。养鱼用的工具,往往成为传播鱼病的媒介,在条件许可 的情况下,最好做到工具专塘专用。如果有困难,则要把使用过的 工具经过消毒处理后再使用。公共用具可用10ppm硫酸铜溶液浸洗20 分钟,晒干后再使用;不宜用药浸洗的大型工具每次用完后要在阳 光下晒干后再用。许多引起鱼病的寄生虫以其他动植物为中间寄主 或终末寄主,如许多复殖吸虫的终末寄主为鸟类,因此通过消灭中 间寄主或终末寄主亦可起到控制和消灭病原之目的。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寄生虫是指一种生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居住于另外一种生物体内,被寄居的生物称为宿主或者寄主,寄生虫的寄生行为同时对卑寄生生物产生损害。
寄生行为时寄生虫在宿主或者寄主体内或者依靠寄生虫自身一些特化的器官附着于宿主或者寄主体外,以从中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甚至繁殖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者是庇护其不受其他不利因素干扰的行为。
此外,更加广义地说,就是小型生物依附大型生物来生存,可以被称为寄生,因此病毒也是可以称为寄生虫。
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
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强,依赖性愈大。
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
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实际是反映寄生虫对所寄生的内环境适应力增强的表现。
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甚至因此而产生一些适应宿主的结构或者功能。
由于寄生虫的寄生活动,寄生在鱼类上的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是比较大地,显著时可引起被寄生鱼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
鱼类的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如机械性损伤带来的感染、炎症等。
二是压挤与阻塞。
某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鱼类体内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
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
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
四是毒素的对鱼类的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是引起寄主的超敏反应。
寄生虫或者是寄生虫产生的物质被寄主体内识别为抗原,引起寄主体内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寄主的损伤。
鱼类疾病学1
水产动物疾病学---总学时63-(理论45,实验18)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的对象及任务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科学。
***要求重点了解、掌握以下几个问题:① 水产动物发病的原因、发病的条件② 寄生性病原体,包括两个方面:Ⅰ. 传染性病原体:种类形态(菌落形态)、真菌的生活史、生化反应、出现季节、危害情况等。
Ⅱ. 侵袭性病原体:种类(分类地位)、形态结构、生活史、出现季节、寄生部位及危害等。
〔* 病原体的收集及处理也要求掌握〕③不同的病原体寄生在水产动物机体之后,必然引起发病,因此要了解病症(肉眼、显微镜、组织切片、验血等)。
④预防疾病时所采取的措施,治疗所用的药物;药物的原理(药物的作用机理),防治方法,药物的浓度等。
⑤非生物所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条件改变等引起的危害。
⑥免疫学基础,主要是土法免疫、疫苗的应用等。
---《免疫学原理》—今后的选修课!(一)、研究的对象——(水产动物疾病)!—— 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等。
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一方面要以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病理学、药理学、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同水产养殖生产密切结合起来。
(二)研究的任务为水产养殖服务,直接指导水产养殖生产,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疾病的发生直接影响水产品的质和量。
* “养鱼不瘟、富得发昏”、“讲起来四条鱼,而养起来三条鱼,吃起来两条鱼”,传统渔业方式易得病,每年4~10月容易发病,尤其是草鱼。
、* *我国1953年开始研究,目前还研究得很不深入,——因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为草鱼出血病病毒免疫防治及给药途径,注射与生态防治等。
疾病的高峰季节为每年8月份。
如粘孢子病——目前也较难防治。
***从加强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工作说来,我们的任务具体有:首先,要急生产之所急,重点研究对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危害严重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疾病。
水鱼寄生虫病防治管理论文
水鱼寄生虫病防治管理论文水鱼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并且在水产养殖中非常常见。
这种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疗和预防,会导致鱼类的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死亡,对水产养殖产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本论文旨在对水鱼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系统的防治管理措施,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一、水鱼寄生虫病的病因和病症水鱼寄生虫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些可能的原因如下:1.未经处理的饲料:鱼类饲料中存在的寄生虫卵会在鱼体内孵化成幼虫,并在鱼体内生长繁殖,从而导致寄生虫病。
2.水环境:如养殖水体污染无法有效控制,水体寄生虫卵的存在,如石麻蚊(白线病原体)、鱼虱等。
3.鱼苗来源: 鱼苗本身就存在寄生虫卵,若寄生虫卵未被发现并及时处理,会在后期导致水鱼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扩散。
水鱼寄生虫病的病症主要有以下几类:1.消化系统异常:如经常腹泻、肠黏膜炎症等。
2.行为异常: 食欲减弱,呼吸急促,游动比较抖动等,大鱼群体中个体间存在极大差异。
3.外部症状:如鳃弓但数、贫血、皮肤白色素增加等。
二、水鱼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针对水鱼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需要指出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卫生管理:鱼塘中要严格掌握养殖密度、捕捞率、摄食量等参数。
水质监测也不能忽视,确保水质清洁,从而降低寄生虫卵存活的环境。
2.调整鱼类饲料:多种饲料混合使用,加入药物(如促消化制剂、酵母类制剂等)能有效抑制寄生虫生长。
3.涉及抗生素类药物:如季铵盐、氧化锌、硫酸铜等,对预防和治疗此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4.化学湖(活性池)消毒:涉及到对生物工艺及水、底泥、设备等消毒,能及时掌握和消除沉淀、污染等,从而降低病害产生的概率。
三.防病管理建议1. 优选鱼苗来源:建议选择权威养殖基地的鱼苗,鱼类基地对于检查和管理寄生虫病的能力也较为全面,精准卫生标准还可降低病害传染概率。
2. 针对饲料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进行消毒工作,对饲料等化学物品进行彻底消毒,进一步降低寄生虫繁殖。
《寄生虫鱼病》课件
锚头鳋病
总结词
由锚头鳋寄生虫引起,主要寄生在鱼的身体表面。
详细描述
锚头鳋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鱼病,主要影响淡水鱼类。这些寄生虫通常寄生于 鱼的身体表面,尤其是在鳍和鳞片上。锚头鳋的寄生会导致鱼体出现伤口和炎症 ,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细菌性鱼病
总结词
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有出血病、败血症等。
详细描述
《寄生虫鱼病》PPT课件
目录
• 寄生虫鱼病概述 • 寄生虫鱼病的常见种类 • 寄生虫鱼病的诊断与防治 • 寄生虫鱼病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寄生虫鱼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寄生虫鱼病是指由寄生虫寄生于 鱼类体表或体内而引起的疾病。
分类
根据寄生部位可分为体表寄生虫 和体内寄生虫;根据寄生的宿主 种类可分为单宿主寄生虫和多宿 主寄生虫。
寄生虫鱼病的危害
破坏鱼体组织
寄生虫在鱼体内或体表寄居,会破坏 鱼体的组织,导致机械性损伤和感染 。
吸取营养
传播疾病
某些寄生虫可以携带病原菌,传播疾 病给鱼类。
寄生虫会吸取鱼体的营养,影响鱼的 生长和发育。
寄生虫鱼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水体传播
寄生虫通过水体传播,如 水蚤、水虱等。
生物媒介传播
寄生虫通过其他生物媒介 传播,如某些原生动物和 蠕虫需要中间宿主才能完 成生命周期。
快速准确诊断。
防治方法
药物治疗
使用针对性的抗寄生虫 药物,如伊维菌素、吡
喹酮等,进行治疗。
改善水质
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减少寄生虫的滋生环
境。
生物防治
利用寄生虫的天敌或病 原体进行生物防治,控
制寄生虫的繁殖。
鱼类线虫寄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生态学意义
鱼类线虫寄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生态学意义线虫寄生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现象,主要由一些寄生线虫引起。
这些寄生线虫在鱼类中寄生,会引起一系列的危害,如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发育,导致鱼类感染病害等。
因此,研究鱼类线虫寄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生态学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鱼类线虫寄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鱼类线虫寄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主要包括线虫寄生的生命周期、线虫寄生的分子互作机制、线虫寄生的免疫逃逸机制等。
1.1 线虫寄生的生命周期线虫寄生的生命周期包括寄主、介体和环境等因素。
在鱼类寄主身上,寄生线虫通过卵孵化和幼虫发育的阶段,进入成虫阶段,开始在寄主中生活。
成熟的线虫会产生大量的卵和幼虫,通过鱼类体内的环境,进入到环境中,再通过介体像小型无脊椎动物、鱼类等,达成种间传播。
1.2 线虫寄生的分子互作机制线虫寄生的分子互作机制主要包括寄主分泌蛋白和线虫表皮分泌蛋白等。
在寄主身上,寄生线虫通过分泌蛋白,干扰寄主免疫反应,使得寄主细胞不能识别和消灭寄生线虫。
寄生线虫还能通过表皮分泌蛋白,与寄主的细胞进行互作,干扰寄主的细胞生理活动等。
1.3 线虫寄生的免疫逃逸机制线虫寄生的免疫逃逸机制主要包括寄生线虫通过分泌蛋白和抗原抗体资源的消耗等。
寄生线虫能够分泌大量的抗原,消耗寄主的抗原抗体资源,在免疫系统产生抗原抗体过程中,使得寄主的免疫能力大大降低,从而为其自身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2. 鱼类线虫寄生的生态学意义鱼类线虫寄生的生态学意义主要包括鱼类寄生生态学和鱼类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2.1 鱼类寄生生态学鱼类寄生生态学是指寄生线虫和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鱼类寄生生态学包括线虫对宿主的危害、线虫与宿主关系的稳定性、线虫对宿主种群的动态调节等。
通过研究这些方面,可以揭示线虫寄生生态学的机理,并为有效地控制鱼类线虫寄生提供理论依据。
2.2 鱼类生态系统稳定性鱼类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鱼类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病害学材料
名词解释1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2.疾病: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有机体是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此时机体正常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以及一系列的症状.3.充血: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的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按血液来源来分:动脉性充血又叫主动性充血;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4.血液(主要指红细胞)从血管或心脏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内或身体外面,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5.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的某一部分,由于血液成分发生析出,凝集和凝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其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6.栓塞:血液循环中异常物体随血流运行,阻塞在较小的血管分枝中,这一过程称为栓塞.引起栓塞的物体,称为栓子.7.萎缩:已经发育到正常大小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发生物质代谢障碍,使分解代谢超过看合成代谢,因而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的过程叫萎缩.8.变性:机体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的情况下,细胞或组织发生生理化性质改变,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在生理状态下见不到的,并具有各种各样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或虽在生理情况下可以见到,但其数量表现增多或出现的部位发生改变,这些变化都称为变性.9.坏死:生活机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10.炎症:炎症是机体对至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反应,它的本质是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它的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在临诊上,炎症局部除出现红,肿热(水产动物不明显),痛及机能障碍外,并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如白细胞增多,特异性抗体形成等.1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变质.12.渗出:炎症过程中,随着血液变慢和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液的液体成分可通过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壁入组织内的这种现象成为渗出13,增生: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等刺激下,炎症区组织的实质和间质细胞增殖,细胞数目增多称增生.14.梗死: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15.药物:药物是指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16:渔药:是指专门用于渔业方面为确保水产动植物机体健康成长的药物,也可称为水产药.根据渔药的性质和作用,我们对渔药的定义是:为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凡是渔用药物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药物管理的规定.17: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药物效应动力学)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毒18,剂量:药物的用量,它是决定药物效应的关键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效应也愈强,但超过一定的剂量范围就可以由量变引起药物作用质的变化发生中毒甚至死亡19.寄生:在某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在另一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的营养而生存或以该生物的体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的作用,此种生活方式称寄生.20.药物的作用是药物接触或进入机体后,促进有机体的组织细胞生理机能,生化过程或形态学上的变化或抑制和杀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补充机体维生素激素等的不足,以及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21.剂型:把药物制成便于应用的各种形态,称为剂型二填空1.疾病产生的原因:*致病性刺激,*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机体本身的改变2.根据症状分:*局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3.根据病程分*急性型*恶性型*慢性型4疾病的经过和结局:*潜伏期*前驱期*充分发展5.引起炎症的原因:物理性化学性机械性*生物致炎因子*某些抗原抗体性所引起组织损伤6.炎症局部的临诊表现:急性炎症时,局部常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五大症状7.炎症的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的增多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发8.炎症的类型:按炎症经过的时间长短分急性炎症慢性炎症亚急性炎症9.炎症的病理变化分:变质性炎渗出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增生性炎10.炎症的经过和结局:痊愈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蔓延扩散11.病毒核酸的四种主要类型:单链DNA,双链DNA,单链RNA,双链RAN12.病毒的分类依据 病毒的形态和大小,核衣壳的对称性,有无病毒包膜,基因组,理化特性,抗原性等13.病毒的致病机制:顿挫感染,溶细胞感染,非溶细胞感染,免疫病理作用14.病毒的感染类型: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15.细菌的特殊性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16.细菌的感染途径:接触感染,创伤感染,消化道感染17.细菌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感染,显性感染18全身感染按其性质和严重性的不同可分: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症20.免疫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免疫监视21.药物具有下列八项功能:治疗疾病,预防疾病,消灭控制敌害,改善养殖环境,增进机体健康,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22.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23.药物作用的基本形式: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24.药物作用的方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25.药物的不良反应:副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应26.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方面的因素:1.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2.药物的剂量,3药物的剂型,4药物的储藏与保管,5.药物的相互作用(辅药的作用) 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1.给药途径2.给药时间3.用药次数和反复用药27.给药方法与效果评价:1.遍洒法2.悬挂法3.浸洗法4.浸沤法5.涂抹法6.口服法7.口灌法8.注射法28.渔药选择的原则:1.有效性2.安全性3.方便性4.廉价性三.大题1.按寄生虫寄生的性质分:(1)兼性寄生:亦称假寄生(在通常条件下过着自由生活,只有在特殊条件下(遇到机会)才能转变为寄生生活)(2)真性寄生:亦称真寄生,寄生虫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从寄主取得营养,或更以寄主为自己的生活环境,专性寄生从时间的因素来看,又可分为暂时性寄生和经常性寄生.①暂时性寄生:寄生虫寄生于寄主的时间甚短,仅在获取食物时才寄生.②经常性寄生:亦称驻留性寄生.寄生虫的一个生活阶段,几个生活阶段或整个生活过程必须寄生于寄主.经常性寄生又可分为阶段寄生和终生寄生.阶段寄生:寄生虫仅在发育的一定阶段营寄生生活,它的全部生活过程由营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不同阶段组成.终生寄生:寄生虫的一生全部在寄主体内度过,它没有自由生活阶段.所以一旦离开寄主,就不能生存.按寄生虫寄生的部位分:(1)体外寄生:寄生虫暂时地或永久地寄生于寄主的体表者.凡是和水接触到的,如皮肤,鳍,鳃,口腔,鼻腔和泄殖腔.(2)体内寄生:寄生虫寄生于寄主的脏器,组织和腔道中者.2.寄主种类(1)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成为终末寄主或终寄主(2)中间寄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3)保虫寄主: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其他动物常成为某种动物体感染寄生虫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的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或储存寄主.3.寄生虫的感染方式:1)经口感染2)经皮感染:1主动经皮感染2被动经皮感染4.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㈠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1.机械性刺激和损伤2.夺取营养 3.压迫和阻塞4.毒素作用 5.其他疾病的媒介㈡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1.组织反应 2.体液反应 3.寄主年龄对寄生虫的影响 4.寄主食性对寄生虫的影响5.寄主的健康状况对寄生虫的影响㈢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同一寄主体内,可以同时寄生许多同种或不同种的寄生虫,处在同一环境中,它们彼此间不能不发生直接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有对抗性和协助性两种.㈣外界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1.水化学因子的影响 2.季节变化的影响 3.人为因子的影响 4.密度因子的影响5.散布因子的影响第三章疾病的预防1.改善生态环境—自然1)设计和建筑养殖场符合防病要求2)采用理化方法改善生态环境3)采用生物方法改善生态环境2增强机体抗病力—提高1)加强及改进饲养管理2)人工免疫3)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3.控制消灭病原体—控制1)建立检疫制度2)彻底消塘3)机体消毒4)饲料消毒5)工具消毒6)食场消毒7)疾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8)消灭陆生终末寄主及带有病原体的陆生动物9)消灭池中椎实螺等中间寄生鱼类的病害病毒性疾病一.草鱼出血病:呼肠孤病毒(GCRV)又叫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对酸(PH3)稳定,经酸(PH3)处理后,毒力增强,耐碱(PH10),耐热(56℃)1.病鱼以肌肉出血为主而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这种类型称为”红肌肉型”.一般在较小(7~10cm)的草鱼种中出现(红肌肉)2.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称”红鳍红鳃盖型”.一般在较大的13cm以上的鱼种中出现3.病鱼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称”肠炎型”流行情况:从2.5~15cm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以7~10cm鱼种最普遍.流行季节一般6月下旬至9月底.发病水温20~33℃,最适流行水温27~30℃,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4~15d,一般为7~10d防治方法,预防措施:1)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浓度200mg/L生石灰,或20mg/L漂白粉,或10mg/L漂白粉精消毒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或环酮碘剂(PUP-I)60mg/L药浴25min左右或用10mg/L浓度的次氯酸钠处理10min3)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定期加注清水,泼洒生石灰4)人工免疫预防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双RNA病毒,病毒粒子呈正二十面体,无囊膜,有92个壳粒,生长温度为4~25℃,最适温度为15~20℃,在为温度4℃下感染力至少可保持5~6个月,在温度4~10℃的海水中感染力也能保持4~10周,对酸不敏感,PH3中30min,侵染率100%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鳍基部和腹部发红,充血,肛门多数拖着线状粪便,病鱼腹部膨大,充满乳白色或淡黄色黏液.在福尔马林(5%~10%)内部不固定.IPN主要侵害鲑科鱼类开始摄食后的鱼苗至3个月内稚鱼.三.虹彩病毒病-------淋巴囊肿病:淋巴囊肿病毒.(LCV)病毒粒子二十面体.淋巴囊肿病是一种慢性皮肤瘤. 病鱼的皮肤,鳍和尾部等处出现许多水泡状囊肿物.10月至次年5月发病期,水温10~20℃为发病高峰.细菌性疾病一,.细菌性烂鳃病:黏球菌属的,菌体长2~24μm,有的长达37μm.草鱼易得烂鳃病,流行主要7~9月,全年可见,水温28~35℃,水温15℃以下时较少,1~2龄草鱼发病多4~5月.症状: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易开天窗.食盐可抑制,海水少见,为革兰氏阴性.与真菌区别:真菌鳃丝不腐烂,菌丝进入内部. 虫子:一般鳃丝不烂,粘液过多.治疗:1)漂白粉1~1.2ppm全池泼洒或0.5~0.6ppm漂粉精(含有效氯60%)或0.5~0.6ppm优氯净(含有效氯56%)或0.4~0.5ppm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2)五倍子2~4ppm,全池遍洒.3)乌柏叶,现将乌柏叶用20倍重量2%石灰水浸(4kg折合1kg干乌柏叶),再煮沸10min,进行提效.然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干乌柏叶3.7ppm4)大黄经20倍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遍洒,浓度2.5~3.7ppm,内服药5)土霉素100mg fish—3~5d连续5d二.赤皮病:荧光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科病症: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充血,形成“蛀鳍”三.细菌性肠炎病: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症状:淡水鱼发病70%--80%鱼体表发黑,腹部膨大。
鱼类寄生虫研究概述
鱼类寄生虫研究概述作者:陈昌淼来源:《农家科技》2017年第09期摘要:鱼类寄生虫病是目前水产养殖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因此深入研究鱼类寄生虫的种类及其及所致危害等对于预防和控制鱼类寄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从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和分子免疫学等3个方面对鱼类寄生虫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又对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的种类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并对该领域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寄生虫;寄生虫病;鱼病;鱼类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大国,淡水鱼种类众多,其中有超过两百种经济鱼类,像草、鲢、鲫、青、鳙、鲤、等早已发展为养殖对象。
在所有的鱼类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寄生虫病。
鳃隐鞭虫是我国最早研究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徐墨耕等研究出杀灭中华鳋的方法,倪达书等详细研究了多子小瓜虫的形态,陈英鸿最早研究的鱼类蠕虫病,廖翔华蠕虫病防治方法也有过详细研究;尹文英是国内对锚头鳋病病原研究的杰出人才之一,他还确认这种病原在不同鱼类种类不同,潘金培等则关注了复口吸虫病。
同时国内的许多科学工作者对鱼类寄生虫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包括了病种,防治方法,免疫学,病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2-4]。
一、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简史寄生虫与鱼类的关系就是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水产养殖有着重大意义。
我们的研究表明寄生虫感染对宿主大多数都是有害的,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能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1.肉眼观察阶段在现代文明之前主要通过观察外观和病症来分辨一些基本的寄生虫体。
公元前1200 年就有关鱼病的描述,苏轼有记载“鱼生白点名鳋,用杨树皮投入水中则愈”。
这应该就是对鱼类寄生虫的描述,而且也探索出治疗其疾病的方法。
在欧洲亚里士多德有关注到绦虫、蛔虫。
2.显微镜观察阶段显微镜的发明标志着寄生虫研究进入一个新时代, Herbst(1850)及 Kuchenmeister (1851)研究了关于绦虫和旋毛虫的基本情况,实验寄生虫学在飞速发展着,寄生虫分类学在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体系中发展迅速,每年在世界各地都有新的物种被发现。
水产动物疾病学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学及其发展的简史一、水产动物疾病学定义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科学。
二、发展简史我国主要在解放后,相继成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国内外在水产动物疾病上的研究主要时期(大体时间):◇国外:◇国内:第二节 疾病和病原、宿主、环境的关系一.疾病和病原、宿主、环境的关系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互相影响的结果。
仅仅病毒存在(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但由于鱼类或其他经济动物强壮健康,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而且环境条件(水体)中 寄生虫19世纪末 60年代 20年代 细菌 病毒 40年代 免疫 病理 50年代 寄生虫 细菌病毒、病理免疫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各种因素有利于鱼类对病原的清除,即使在水体中大量存在病原,鱼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而不发生疾病。
相反,鱼类抵抗力很弱,环境条件也不利于鱼类生长,而有利于病原生长繁殖,使得疾病的发生发展。
疾病的发生:鱼体健壮,但病原侵袭力强(如数量多)环境条件又有利于病原的繁殖,而不利于鱼的生活。
鱼体本身抵抗力差,环境因素影响,无病原体鱼体体质较弱,尽管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不高,但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最终使鱼得病。
疾病的不发生:鱼体健壮,不容易感染病原,即使病原侵袭力强,但是环境条件不利于病原体得生活,鱼体不发病。
鱼体抵抗力较差,但病原体数量少或没有,不容易发病。
鱼体体质较差,尽管病原体数量多,但是外界环境不利于病原体而有利于鱼体生长,使得鱼体体质逐渐增强,也不容易发病。
二.疾病发生的主要常见因素:病原:就是致病的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原生动物、单殖动物、复殖动物、绦虫、线虫、棘头虫、甲壳类。
病原的种类很多,鱼对病原的敏感性不同。
在同一个池塘中,在发生疾病过程中,有些种类的鱼发病,而其他一些种类的鱼能抵制病原的侵袭而生存。
(1)许多种病原对宿主具有严格的选择性或者专有性。
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与生态平衡
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与生态平衡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是指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一、共生关系的类型1. 互惠共生:多种生物共生,各自从中受益。
例如,珊瑚和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
珊瑚为藻类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护,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能量。
2. 一物稳定共生: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而另一种生物为其提供资源。
例如,寄生虫和寄主之间的共生关系。
寄生虫依赖寄主的体内或体外环境来获取生存所需的条件,而寄主则受到寄生虫的利用。
3. 偶然共生:各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互不依赖,但彼此间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
例如,海洋中的鱼群和底栖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鱼群通过游动将底栖生物搅动起来,底栖生物则为鱼群提供食物来源。
二、共生关系的重要性1. 能量传递:共生关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重要途径。
通过共生关系,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营养循环:共生关系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循环。
例如,海洋中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而浮游动物则将这些有机物质转化为底栖生物可吸收的形式,促进营养循环。
3. 生物防御:共生关系对海洋生物的攻击和防御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生物通过共生关系获得保护,从而避免被捕食。
同时,某些共生关系还能够协助宿主生物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三、共生关系的破坏与生态平衡共生关系的破坏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
人类活动、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对共生关系的破坏。
1. 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破坏原有的共生关系。
一些入侵物种可能带入新的共生关系,导致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
2.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生态系统。
一些捕捞方式可能导致某些物种数量的迅速下降,进而破坏了其它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
水产动物病害学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和治疗。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包涵体:,包涵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胞质内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
如高温等。
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其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所产生的反应。
水产动物发病的原因:病原的侵害:1.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 H2S、NH3-N、余氯等。
营养不良。
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
机械损伤。
为什么水产病害要实施综合预防?1发现难:生活水中,不易发现。
2诊断难:原因复杂,常综合或并发感染。
3治疗难: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d. 许多药物同时影响浮游生物;e. 药物影响养殖生物; f. 药物残留影响养殖生物品质。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彻底清池:清淤、药物消毒;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1.水色: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2.水色的调节方法: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
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饵料应质优量适、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操作要细心、经常进行检查、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止病原传播、制订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定期药物预防、人工免疫、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寄生虫学寄生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寄生虫学寄生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及其与宿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寄生虫是一种依赖于宿主以获取养分和生存条件的生物体,它们与环境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以及寄生虫对环境的影响。
一、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环境是寄生虫生存的基础,它对于寄生虫的生命周期、传播途径和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影响。
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寄生虫生活史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
不同寄生虫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
例如,蚊子寄生虫对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更为适应,而一些土壤传播的寄生虫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较为敏感。
2. 环境生物因素环境中的其他生物也会对寄生虫的生存和传播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昆虫寄生虫需要中间宿主完成其发育阶段,而宿主数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寄生虫的种群数量和传播途径。
3. 环境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寄生虫的生存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一些农药对昆虫寄生虫的生存有杀伤作用,而水体中的污染物对水生寄生虫的发育和生命周期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寄生虫对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寄生虫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们可以改变宿主的行为、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以及引起传染病的传播。
1. 宿主行为改变某些寄生虫感染宿主后,会改变宿主的行为,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繁殖需求。
例如,弓形虫感染到小鼠后,会使小鼠失去对猫的恐惧,增加被猫捕食的机会,从而完成其生命周期。
2. 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寄生虫作为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也参与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它们可以控制宿主数量,防止某些物种的过度繁衍,维持生态平衡。
3. 传染病的传播许多传染病都是由寄生虫传播的,它们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
例如,疟疾和血吸虫病都是由寄生虫传播的严重传染病,它们对全球范围的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结论寄生虫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条件对寄生虫的生存、发育和传播起着重要的影响,而寄生虫也通过改变宿主的行为、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以及传播传染病等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
海洋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布规律研究
海洋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布规律研究海洋环境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环境,其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寄生虫是一群被人们忽视但却极为重要的生物体。
随着海洋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海洋寄生虫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海洋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布规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海洋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寄生虫是指依靠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生存的各种生物,它们不仅会对宿主的生命造成影响,同时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成分。
而海洋寄生虫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海洋环境中直接以寄生形式出现的寄生虫,例如鲸蜱和河豚绦虫等;另一种是一些海生动物中常见的内寄生虫,例如寄生在背鳍鱼上的海洋肝吸虫。
下面我们将对海洋寄生虫的典型生物学特性进行归纳总结:1.多样性显著海洋寄生虫的数量非常丰富,其中有的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和侵袭性,能够对寄主造成严重的伤害和疾病。
它们的寄主可以是海洋中各种动物,如鱼类、鲸类、海豹、海龟等等,都有寄生虫存在。
这种高度的多样性,使得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得以得到维护。
2.寄生虫呈现复杂的生命周期海洋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十分复杂,由于它们不能进行自主生殖,必须在宿主体内进行繁殖。
因此,它们的生命周期包括营养阶段、生殖阶段和传播阶段,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寄主。
例如,扁虫属的寄生虫,它的成虫和卵在河豚体内发育,而幼虫则通过泥鳅等中间宿主进行传播,使得宿主种群得到控制。
3.寄生虫常常与寄主进行适应性变化海洋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的发展和进化一直与寄主同时发展。
在长期的生态进化中,海洋寄生虫会出现适应性变化,以适应寄主进化的变化。
例如,鲜为人知的鲸滴虫群体就在鲸类的一种免疫反应中进行了一次显著的进化适应,使它们得以在寄生状态下获得更高的适应性。
4.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受到威胁海洋寄生虫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对于其生命质量、数量和分布范围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洋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海洋寄生虫数量和种类多样性可能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水产养殖动物寄生虫及环境的相互关系_杨凯
以寄生虫为病原的疾病是水产动物疾病的一大类型,病原的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复杂,严重地危害着水产动物的健康,在寄生虫病发生及流行过程中,水产养殖动物(寄主)、寄生虫(病原)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三者之间的矛盾发展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进程,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机理可用“三环体”关系来概括,如图1:图1中所示的阴影区即为水产动物发病的条件区,当病原生物存在,寄主机体状态不佳,以及环境条件恶化时,就会发生疾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疾病发生以后,病原、寄主、环境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以下从几个方面作以概述。
1寄主与寄生虫的关系寄主和寄生虫之间的关系简单称为寄生关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寄生虫对养殖对象的影响,其次是水产动物自身对寄生虫的抵抗反应,其影响程度难以估计,研究也比较少。
1.1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几乎都是负面的,可导致寄主的病理变化,主要影响包括:机械损伤、压迫和阻塞、毒素作用及夺取营养。
1.1.1机械损伤机械损伤是寄生虫对寄主最主要的负作用,主要是指寄生虫对寄主的机械刺激损伤等作用。
由于损伤的方式不同,它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及危害也不相同。
机械刺激和损伤的典型病例为具有锚钩等固着器的寄生虫疾病,例如:三代虫、指环虫疾病,其固着器抓伤鱼体、鳃等重要部位,导致组织变性、坏死,并由于创伤的形成,可继发细菌性鳃病。
另一种寄生虫虽然不具有锚钩等固着器,但虫体基部通过主柄固着寄主体表,造成一种损伤,例如:中国对虾聚缩虫病,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聚缩虫主柄固着在对虾体表或鳃,形,,,,,,,,,,,,,,,,,,,,,,,,,,,,,,,,,,,,,,,,,,,,,,,,,,,,,,,,,,,,,,,,,,,,,,,,,,,,,,,,,,,,,,,,,,,,,,,,,,,,,,,,文章编号:1002-0659(2009)02-0004-03水产养殖动物寄生虫及环境的相互关系觹摘要: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地不断提高,鱼类传染性疾病暴发所带来的损失愈发严重,鱼类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中寄生虫病发生较为频繁,同时由于原发寄生虫所造成继发感染其它的疾病也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损失。
第五节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
第五节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一)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寄生虫对寄主的致病作用,有的表现为全身性的,有的主要为局部性的,有时是激烈的,有时则比较缓慢。
其危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夺取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寄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以寄主的血液、组织液或半消化食物等为营养,以供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
因此,寄生虫会夺去寄主的大量营养,以致对寄主产生严重的影响。
例如,人在幼年时期遭受连续严重的寄生虫(如姜片虫、日本血吸虫)感染,便会影响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侏儒症。
2.化学性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或虫体死亡和解体时,放出大量异性蛋白,被寄主吸收后,可使机体产生各种反应,刺激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荨麻疹、哮喘,同时还会引起血相的改变;血中嗜酸性颗粒白细胞增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毒性作用。
3.机械性作用由于寄生虫附着在组织上或寄生于组织内,常可压迫组织和破坏组织,或阻塞腔道。
如姜片虫大量成团,可充塞肠腔而形成肠梗阻;猪囊尾蚴寄生于脑部时,由于脑组织受压而坏死,因而使患者发生四肢麻痹及癫痫等症状。
4.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肠内寄生蠕虫用吸盘、钩等附着器官附着于肠壁,破坏粘膜,使细菌容易侵入,引起溃疡、糜烂、感染,而产生炎症。
如华枝睾吸虫寄生于胆管内,因继发性细菌感染,可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或结缔组织增生,使胆管腔逐渐狭窄,发生阻塞;严重的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还可发展为肝硬化,并发胆结石。
血吸虫的影响更甚,由于虫卵的反复沉积和寄主机体免疫力的增强,肠壁组织的破坏与增生常同时存在。
因此,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以致肠壁增厚,形成息肉甚至可转变为癌肿。
(二)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人体对寄生虫具有防御机能,先天免疫(天然免疫)对于非人体固有的寄生虫表现特别明显,例如人绝对不会感染鸡疟原虫。
后天免疫(获得性免疫)一般表现为带虫免疫,即当虫体存在时,寄主对该虫保持有一定的免疫作用。
虫体减少或消失时,免疫力则逐渐下降,甚至完全不具免疫力。
水产动物疾病学zhangqian
(一)按寄生虫寄生的性质分1.兼性寄生2.真性寄生(1)暂时性寄生(2)经常性寄生阶段寄生、终身寄生(二)按寄生虫寄生的部位分1.体外寄生2.体内寄生二、寄主种类(一)终未寄主(二)中间寄主(三)保虫寄主(四)超寄生3 寄生虫的感染方法一、经口感染二、经皮感染(一)主动经皮感染(二)被动经皮感染4寄生虫、寄主、环境三者的关系一、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一)机械性刺激和损伤(二)夺取营养(三)压迫和阻塞(四)毒素作用(五)其它疾病的媒介二、寄主对寄生虫的作用(一)组织反应(二)体液反应(三)寄主年龄对寄生虫的影响(四)寄主食性对寄生虫的影响(五)寄主的健康状况对寄生虫的影响三、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一)协助作用(二)拮抗作用四、外界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一)水化学因子(二)季节变化(三)人为因子(四)密度因子(五)散布因子第三章病理学基本原理1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此时机体正常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以及一系列的症状。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2疾病产生的原因及条件?原因致病性刺激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机体本身:种类、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外界环境:气候、水质、饲养管理、生物区系等。
3 疾病的种类根据感染情况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根据症状分;根据病程分一:根据症状分局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二:根据病程性质分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根据病原分一: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微生物引起的: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原生动物、蠕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引起的疾病由生物引起的中毒二:非生物引起的疾病机械刺激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缺乏机体必须的物质和条件4 疾病的经过和结局一: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趋期充分发展期二:疾病的结局: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死亡5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萎缩变性坏死6 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组织间液循环障碍7 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淤血:8 组织间液循环障碍水肿:组织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称为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寄生虫是指一种生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居住于另外一种生物体内,被寄居的生物称为宿主或者寄主,寄生虫的寄生行为同时对卑寄生生物产生损害。
寄生行为时寄生虫在宿主或者寄主体内或者依靠寄生虫自身一些特化的器官附着于宿主或者寄主体外,以从中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甚至繁殖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者是庇护其不受其他不利因素干扰的行为。
此外,更加广义地说,就是小型生物依附大型生物来生存,可以被称为寄生,因此病毒也是可以称为寄生虫。
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
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强,依赖性愈大。
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
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实际是反映寄生虫对所寄生的内环境适应力增强的表现。
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甚至因此而产生一些适应宿主的结构或者功能。
由于寄生虫的寄生活动,寄生在鱼类上的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是比较大地,显著时可引起被寄生鱼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
鱼类的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如机械性损伤带来的感染、炎症等。
二是压挤与阻塞。
某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鱼类体内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
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
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
四是毒素的对鱼类的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是引起寄主的超敏反应。
寄生虫或者是寄生虫产生的物质被寄主体内识别为抗原,引起寄主体内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寄主的损伤。
寄生和互利共生一样,都是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物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只是寄生是对宿主有害,而互利共生是双方都有利。
而寄生关系的其原由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由空间联系发展到食物联系。
先有简单的共栖,再过渡到宿主体上,进而进到体内共栖,不同程度的共栖为发展营养联系建立基础。
食物联系可能开始时只是一种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当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体液来维持生活,即发展为寄生关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捕食过渡到寄生。
在自然界中尚保存过渡的痕迹。
第三条途径是未来的宿生物偶然的潜入体内,虽然寄主体内是暂时的生活地点,但对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为兼性寄生物。
寄生关系从上述共栖、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条途径产生后,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
由寄生产生的这三种途径可以看出,寄生是进化过程中生物个体为了生存而演变出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种演变中,寄生虫在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等方面就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首先,寄生虫为了生活需要确定它们的寄主,还要适应寄主体内的环境。
这就迫使它们要有所变化。
为了寻找寄主或者在寄主体内迅速到达寄生部位,它们的运动结构在不同的寄生环境便演化出不同的适应方式。
鱼类的寄生虫感染鱼类的途经有三个途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和经血感染。
经口感染:很多虫卵、幼虫或包囊可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鱼体中。
鱼吞食受污染的饲料及带有幼体的中间宿主,而受感染,如艾美虫、绦虫及寄生于肠道中的吸虫等。
经皮感染:即是感染阶段之寄生虫通过鱼类皮肤、鳃、鳍而感染鱼类。
它们可主动侵袭鱼类(如双穴吸虫的尾蚴)或从伤口进入鱼体。
经血感染:这种感染方式在鱼体上较少见。
它是通过动物媒介的叮咬而将病原接种到鱼类血液中,病原通过体外寄生虫的口器而达鱼类的血液或组织,如蛭类叮咬鱼体而传播寄生于血液中的原生动物,如锥虫。
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其实寄生虫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建立检疫制度。
对从外地引进,或引种到外地去的种鱼、苗种进行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
每年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杂物、杂草,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
必须坚持年年清塘消毒,才能达到预防鱼病之目的。
清塘消毒工作主要包括:清整池塘:每年冬天,待鱼出池后,排干池水,修补池埂,拔除池边杂草,并挖去过多的淤泥。
药物清塘: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饼、氨水等。
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中间寄主、携带病原的动物和敌害,而且还有改良土壤、水质和施肥作用。
购进鱼种放养前和鱼种分塘、转塘放养前都应对鱼体进行药物浸洗消毒、杀虫,切断病原随鱼种进入池塘的途径。
预防鱼病发生。
工具专用。
养鱼用的工具,往往成为传播鱼病的媒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做到工具专塘专用。
如果有困难,则要把使用过的工具经过消毒处理后再使用。
公共用具可用10ppm硫酸铜溶液浸洗20分钟,晒干后再使用;不宜用药浸洗的大型工具每次用完后要在阳光下晒干后再用。
许多引起鱼病的寄生虫以其他动植物为中间寄主或终末寄主,如许多复殖吸虫的终末寄主为鸟类,因此通过消灭中间寄主或终末寄主亦可起到控制和消灭病原之目的。
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饲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经过消毒、杀虫(特别是投喂草及农、副产品的渔塘)。
最好投喂颗粒饲料。
残渣剩饵往往成为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因此要经常对饲料场场进行药物杀灭寄生虫。
鱼病易发季节定期泼洒药物全池消毒和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孽生,以达到防病效果。
拉网和装运活鱼时,避免鱼体受伤。
鱼体的黏液层、鳞片、皮肤、黏膜和各器官的分泌物等都有预防病菌、寄生虫侵袭的作用,当其完整无损时,许多病原生物就无法攻破这些屏障,但当鱼体受到损伤时,病原生物就有机可乘,很容易进入鱼体并大量繁生,从而爆发鱼病,如赤皮病、水霉病等通常就是在鱼受到损伤的情况下感染的。
因此避免鱼体受伤是预防鱼病工作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