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想法的核心理念阅读附答案.doc

孟子人性想法的核心理念阅读附答案.doc
孟子人性想法的核心理念阅读附答案.doc

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他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养心性而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合一。这两点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以仁、义、礼、智等德性为人性,无此非人也,而善性并非自然具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提出做人的问题。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修养心性,提升自己,摆脱禽兽境界,堂堂正正做人。

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生和死是统一的生命过程。死是生的继续。人的物质生命是

短暂的,人死后,躯体腐烂,物质生活方面的一切失去意义;而人的精神生命则可以长留人间,在历史发展中永垂不朽。不朽不在于生前物质生活之所得,而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之虽久不废。

中国人又讲畏天命,讲天理,把天理良心合提。尽心知性和事天立命合一,人生和天命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

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人道本于性,即本于天道。所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选自钱逊《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深刻的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含义,只懂得孟子道性善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他提出性善论的理论依据。

B.孟子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来看人性,他讲的人性,只承认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而排斥与生俱来的本能中于禽兽相同的属性。

C.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创造和贡献,他澄清了人性的内容,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人性指明了方向。

D.孟子认为安身立命的途径是顺应天道,顺应天道即事天,事天的方式是尽心、知性,亦即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关于孟子所谓人之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的论述,证明了作者关于孟子人性内容的观点。

B.孟子的性善论心性天三者的关系为核心思想,构建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完善。

C.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想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

D.为了证明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观点,作者引述了《中庸》里的一段文字,并进一步指出《中庸》阐明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本能都是人性,其实,他的观点混淆了人性与禽兽性,并没有认清人性的本质特点。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应该以发挥万物的本性为起点,进而达到帮助天和地化育万物,与天、地齐名并列为三的至高境界。

C.孟子还将人性具体化,即人性即仁、义、礼、智等德性,

同时,人的善性并不是自然具足的,如果自己不注意修养身性,善性也会流失。

D.孟子的天人合一说认为,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即使天是在人之外、人之上的;同时天与人又是统一的,即天体现在人性之中。

参考答案

1.D

2.C

3.B

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他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养心性而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合一。这两点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以仁、义、礼、智等德性为人性,无此非人也,而善性并非自然具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提出做人的问题。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修养心性,提升自己,摆脱禽兽境界,堂堂正正做人。

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生和死是统一的生命过程。死是生的继续。人的物质生命是短暂的,人死后,躯体腐烂,物质生活方面的一切失去意义;而

人的精神生命则可以长留人间,在历史发展中永垂不朽。不朽不在于生前物质生活之所得,而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之虽久不废。

中国人又讲畏天命,讲天理,把天理良心合提。尽心知性和事天立命合一,人生和天命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

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人道本于性,即本于天道。所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选自钱逊《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深刻的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含义,只懂得孟子道性善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他提出性善论的理论依据。

B.孟子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来看人性,他讲的人性,只承认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而排斥与生俱来的本能中于禽兽相同的属性。

C.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创造和贡献,他澄清了人性的内容,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人性指明了方向。

D.孟子认为安身立命的途径是顺应天道,顺应天道即事天,事天的方式是尽心、知性,亦即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关于孟子所谓人之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的论述,证明了作者关于孟子人性内容的观点。

B.孟子的性善论心性天三者的关系为核心思想,构建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完善。

C.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想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

D.为了证明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观点,作者引述了《中庸》里的一段文字,并进一步指出《中庸》阐明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本能都是人性,其实,他的观点混淆了人性与禽兽性,并没有认清人性的本质特点。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应该以发挥万物的本性为起点,进而达到帮助天和地化育万物,与天、地齐名并列为三的至高境界。

C.孟子还将人性具体化,即人性即仁、义、礼、智等德性,同时,人的善性并不是自然具足的,如果自己不注意修养身性,

善性也会流失。

D.孟子的天人合一说认为,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即使天是在人之外、人之上的;同时天与人又是统一的,即天体现在人性之中。

参考答案

1.D

2.C

3.B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uly,2009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胡继明1,2,黄希庭1 (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4200072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 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君子”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即他所培养的“君子”亲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生命意义感(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君子’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的称谓。”[3]张立文认为:“君子是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圣人是个可得见的终极人格。”[4]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其构成要素包括仁、义、礼、知、信等作为“人”应具有的品质,同时,只有“君子之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君子之行”:见利思义、临危不惧、言而有信。“孔子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理论。他的理想人格即所谓‘志士仁人’,学习并向这个方向最高目标奋斗的人就是‘君子’。背离志士仁人这个目标,违背君子的思想和言行规范的人就是‘小人’。‘小人’是孔子唾弃的一种人格类型。”[5]从人格的角度讲,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模式,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合到社会整体人格之中,不断追求 7 3收稿日期:2009205206 作者简介:胡继明(19632),男,重庆忠县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在站博士后;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以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7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孔子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影响”(S2007212 63003),项目负责人:胡继明;西南大学博士后研究课题“孔子健全人格的理论解读”,项目负责人:胡继 明。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周瑾 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 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 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①。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诚哉斯言! 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赋予仁德以审美价值。以善为美,美善统一。此善笃实光辉、高明壮美;此美充溢仁德、超拔完善。美善相乐,臻于极致。后世儒家美学绵延传承,皆无悖此根本者。 老庄哲学以"道"为宗。《道德经》中"道"凡七十三见,以宇宙本体为本。《庄子》一书"道"凡三百二十见,以自由境界为尚。老庄之道一脉相承,其殊异亦判然乃现。老子重思重知,偏于思议无限永恒之大道;庄子重行重修,偏于得道之人精神自在超遥。徐复观谓老聃之道以思辨展开宇宙之哲理系统,形上意义至为显著;庄周之道以工夫体认人生之超然境界,艺术精神更足彰明②。"道"在老子为形而上之宇宙根源,为众妙之门、万物之母,故老子偏于察识思议此大本大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静观往复、去蔽归根,方能知常合道、没身不殆。"道"在庄子为超遥自在之人生体验,故庄子偏于体认实修此人生境界。由外天下而外物、外生、朝彻、见独,而无古今,以"入于不死不生"之境(《庄子·大宗师》),自在逍遥、无往不适。 异乎孔孟所成就之道德境界,老庄所成就者,乃形上境界与艺术自由境界也。

试论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试论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的修养工夫论就是养浩然之气,使“四端”成为“四德”。而孟子的人格理想是善的美的人格, 人格理想根源于、植根于内在、情感性的浩然之气,它既是“仁义礼智”在个体全人格中的充分体现, 也是“浩然之气”在个体全人格中的完满贯注, 是善与美的和谐统一。孟子的修养工夫论正是其人格理想的真实写照。孟子的修养工夫论及其人格理想学说具有永久的魅力,它们不仅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发展史, 而且在当代,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孟子的修养功夫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四端”,“四端”还只是“善端”,故还有待于功夫扩而充之,才能流行为实然性的“善”——仁、义、礼、智“四德”。“四端”是未发,是隐性之善,那么“四德”是已发,是显性之善,包涵着社会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而这社会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在孟子看来,是人之本质性的规定、人之存在的理由,人当求之。 “四端”仅仅是善之“端绪”,善之萌芽,“君子存之,小人去之”。因此,更为举足轻重的是如何扩而充之,使本然变为实然。使本然变为实然、使“四端”成为“四德”,就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修养功夫论。 孟子修养功夫论的特点是无待性。无待性指“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孟子?离娄下》),即由“四端”扩充至“四德”过程的自然而然性,无需费纤毫之力。孟子曾这样形容“四端”臻至“四德”的过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既然人内在地禀赋“四端”,那么油然而发,人自知扩而充之,其扩充的特点是自我训诱,非外在训导,孟子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喻该过程沛然而发、莫之能御的自发性。而于另一处孟子同样以水喻人性的向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这样言说修养方式之一的“养气”:“心勿忘,勿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养气”如此,其整个功夫何如不是?故孟子这样评价不能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修养功夫的特点是无待于外在条件,故可将孟子修养功夫的特点总结为“无待性”,那么如何造成了该特点?如前所言,在孟子看来,人之本然是“四端”,是情,而所谓修养功夫只是率情、顺情而发,任由内在本源的情汩汩而流。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在孟子看来,本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实然:“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 二、孟子的人格理想 孟子的人格理想学说散见于《孟子》一书的不同篇章中。孟子明确把个体

道家的理想人格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 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 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地”都是由此而来的。老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应是内修其本,而不是外在。 第二,超越物欲、超越现实的思想境界。老庄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君子不是为物质的享受而活着,主要是以道德的完美,以理义悦我心。老庄主张无私无欲,不让精神受外物所累。老子主张让小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摆脱外在的诱惑,远离声色,达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扭曲了人的本性,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变得虚伪贪婪,所以道家的理想人格要求超越世俗羁绊。 第三,“为道日损”、心斋、坐忘的构建途径。在道家看来,欲望和知识会干扰人的清静之心,是道德沦丧的原因和表现。所以他们提出要崇尚自然无为,把一切都忘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达到最终的理想人格。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每句对照着翻译准确)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 ǎn 亩之中,傅f ù说yu 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 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举 于海,百里奚x ī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为,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离奸孑拒V o1.16No.3(2011)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石芳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 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 关键词:孟子;人格;”大丈夫”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3—026—04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 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 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作为先秦儒家的 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

“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 一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 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扩充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就可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尧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人们认真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从而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即作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这就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尧,舜,禹,商汤,文王的圣人目标仍缺乏具体的标 准,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践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将理想人格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提 供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大丈夫”的 英雄气概涵养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高尚的志节,独立的人格, 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坚持正义,扞卫真理,崇尚道德,乐行 仁道. 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智取生辰纲》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 二、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三、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通“叛”,背叛。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多媒体课件显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齐读课文。 四、研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

试论孟子的人格美

【摘要】本文着重对孟子美学思想中的人格美进行深入分析:孟子认为善才是真正的美,这种伦理观点与孟子的美学思想实现了充分融合,形成了完善的人格美理论体系;孟子对人格美的形成认为是人的修养,即“浩然之气”,它与伦理道德、情感意志形成了完美的统一;人格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抽象表现,这种美好的特质会使人的面容,举止出现变化;孟子在人格美的思想理论中,还将人格美进行了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级别的划分。 【关键词】孟子;人格美学;美学价值;思想内涵 所谓人格美,就是通过个体人格的表现给人一种精神层面的舒适感、愉悦感。人格美这一话题在我国早期就有着深入的研究,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对此都保留着各自不同的观点,而真正将人格美发展到极致并将其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则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他的人格美思想对后世的美学研究也产生以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仍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人格精神作为新的审美对象 在孟子的美学思想中,他将人的行为道德、礼仪操行等美好的品质看作一种具象的声、色,认为这些人格精神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的舒适与愉悦,使人感受到无限的人格魅力,而人格精神也就此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对象。孟子语录中“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故理义之悦我心”,他明确说明高尚的道德品质给人心理的愉悦就像是色香味一般能够给人真实的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感官审美模式,将人格精神作为审美的一个新的对象,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述。人格精神本是一种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它何以能够如具体的声色味之类的真实体验使人的心理产生感触呢?这在孟子的伦理道德理念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1]在孟子的思想意识中,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牲畜之所以有所不同,关键看其是否拥有一颗“仁心”,缺乏了仁义与善心,与牲畜无异。这与孟子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相关性,他生于战乱时期,目睹了大量杀戮,对生命有着一种敬畏与同情之心,在他的思想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美好的向往。孟子秉承了孔子的观点,认为善是人类的本性,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善良与道德又是个人自觉的行为意识,不能由外人强加,在不受任何外力干扰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善才是真正美的善,同样,若是在某种力量的驱使下而不得不表现出的善实际上就是恶,这种伦理观点与孟子的美学思想实现了充分融合,形成了完善的人格美理论体系。 二、人格美的形成 善的实现需要个体的不断努力,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浩然之气”的说法,这种浩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长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过了长久的精神意志的磨练,要求人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关注生活的细节,不能半途而废。另外,人格美的形成不仅要有坚定的人生志向,还需要树立自己的气节,不能丧失自身的勇气,只有形成了强大的内心力量,才能够在面对选择时,能够做到舍生取义,在孟子的美学思想里,生命固然可贵,然而在正义与人格面前,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够违背做人的原则。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散发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辉,这种理性又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内心情感的驱使,能够体现出人的大无畏的精神状态。[2]在这里,孟子注重的是个体的自由状态,无论是善还是“浩然之气”,都强调对个体情感的体现,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人格评价依据,它更多的是对人格之美的彰显,它与伦理道德、情感意志形成了完美的统一,是一种渗透于人内心情感深处的意志,体现了人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表明了人格美的逐步形成。 三、人格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格美作为一种内在的品德修养、精神气质,它与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气”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人格美也有着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通过外部形体表现使自己的内心精神状态得以展现,被人们所认识、所了解。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内心充满了仁义理智,便会在外在的行为状态上体现出来,这种美好的特质会使人的面容出现变化,表现出圆润、

肥城市2020年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肥城市2020年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卷 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 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他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就会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 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外,还有“骑士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摘编自余秋雨《君子之道》) 材料二: 从一般意义上说“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因为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评判衡量“君子”是人人应该向往、人人应该争当、人人应当成为的一种人格,否则,就会成为与之对应的“小人”,而这是为社会所贬斥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理想人格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就的一种人格,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人人都有可能实现,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实现。例如,儒佛道三家,都有其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神人或仙人,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菩萨。这些理想人格都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可称之为“完人”人格。这些完美无缺的人格,是人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对象。儒家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

17孟子两章2

17. 《孟子》二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 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 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 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 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 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 “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 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 仁' 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 一天下。孟子还主张 ' 性善 ' 论。 首先通读课文一遍,扫清文字障 碍,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 读准字的音 寡( ) 夫 ( ) 域 2、 通假字 亲戚畔之 二、解词 人和 域民 固国 失道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 ' 仁政' 说,主张以' 仁政' 来统 畔:prn ) 戚( ) 粟( ) 叛,背叛 和:人心所向, 域:限制。 固:使……巩固。 道:天道,失道就是违背道义。 上下团结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畎亩()傅说()胶鬲()空乏 2、通假字 法家拂士拂:b l 弼,辅弼。 衡于虑衡:heng横,梗塞,指不顺。 二、解词 所以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 和” 后,点,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先论证“生于忧患” 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

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

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 李 蓁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1) 【摘 要】 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而孟子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其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无关系,可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深层次的人格心理即是对“士”或曰“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自觉。 【关键词】 孟子;性格;人格美学;自觉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大约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三七二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九年)[1]。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孟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困,由母亲独立养育成人。孟母是一位坚强又优秀的母亲,竭尽心力地教养幼子,由“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教子”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可以想见孟母的风采。孟子能最终成长为命世亚圣之大儒,其母的启蒙与教诲居功至伟。 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孟子二十二岁,离开家乡赴鲁游学。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学成后,一直在邹安心讲学。四十三岁时,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孟子第一次由邹到齐国临淄,才开始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的政治活动以失败告终,但他在文化和学术上的作为却对儒家学说的传播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与孔子的温柔敦厚不同,孟子的性格要激烈得多。他毅然宏扬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以充分自主的精神建立了他的人格美学,形成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特别是提出“充实之谓美”、“万物皆备于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一系列高扬主体人格和理想精神的话语,表现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生自信力,创造了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论语》中对孔子的形象有很多直接的描绘,总体上是一个仁爱的老师和长者,待人接物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论语?乡党第十》一篇中详细记载了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行举止:“恂恂如也”、“便便言,唯谨尔”、“侃侃如也”、“訚訚如也”、“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处处表现出谦恭谨慎、温和持重的风度。孔子以这种性格处世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与之相比,孟子的性情和处世方法则大异其趣。这由后代儒者对二人的评价即可看出,如程颐就说:“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两人风度之不同。 从《孟子》一书看来,孟子的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他非常自负,以圣人自许(《滕文公下》),并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他承认自己好辩,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己也。”(《滕文公下》)他自恃清高,表现出贫贱不移的坚贞节操。如齐宣王欲面见孟子,孟子托病不见,认为“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公孙丑下》)因为他心中充溢着浩然之气,自恃道德仁义高于人,故而能够骄于统治阶层。齐王宠臣王驩,孟子和他同路数日,连话都不和他说。(《公孙丑下》)后来,王驩当上了右师,孟子在公行子家里吊丧遇见他,别人都忙着去逢迎巴结,孟子却睬都不睬(《离娄下》)。对当时所谓的英雄、大丈夫如管仲、公孙衍、张仪等等也瞧不起,他说“吾不为管仲”(《滕文公下》),还骂公孙衍、张仪等纵横家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同上)。在各国君主面前,孟子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大丈夫人格。 笔者以为,孟子傲岸性格的形成与其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不无关系,可以说,这种浩然之气的深层次的人格心理即是对“士”或曰“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自觉。而这种自觉无疑又来源于孟子一以贯之的道,即其整体思想。 孟子对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自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分子天职意识的觉醒 《孟子?万章上》,借伊尹之口,说了如下一段话:“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知识分子以其天生的忧患意识及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自有文明以来,就一直是也应当是民众的先觉先导,这是知识分子的天职。这段话的精神内涵与佛教“菩萨”(全称“菩提萨埵”)一词的“自觉觉他”之义何其相似乃尔,大可看出孟子与古今中外的圣哲们及一切真正的知识分子所共同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 二、知识分子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确立 《孟子?滕文公上》,有一篇孟子与陈相关于社会分工的辩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一句话便揭示出许行、陈相等农家之徒的复古倒退言行的荒谬。然后又更加坦率地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话或许给了后世的阶级论者以攻击的口实,但实际上,孟子说的也只不过是常识罢了。 《滕文公下》,与彭更的问答更是直接论及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分配的问题,彭更认为:“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便举例说明“为仁义者”,跟梓、匠、轮、舆等手艺一样,是“食功”而非“食志”的,即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的。同时,孟子又指出:“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正义》对此篇总结道:“此章指言百工食力,以禄养贤,修仁尚义,国之所尊,移风易俗,其功可珍,虽食诸侯,不为素餐。”[2] 三、知识分子身份的独立性和自由化 《公孙丑下》一章中孟子曾说:“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很有点对自己独立身份的自鸣得意的狡黠意味。此处的“我无言责也”是说自己不是诤谏之官,并非说身为知识分子而不对社会和时代提出批评意见;此处的进退裕如,说的也是自己在朝或不在朝的来去自由,而非失去知识分子的立场。同章回答陈臻对取与之道的疑惑时,又说道“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更鲜明地指出了坚持身份独立性的重要,为了保持自己的立场,应该兼金不顾,即面对再多再好的金钱,也不能被收买。 若由前述分析来看,孟子不仅是千古士子的人格楷模,即便以萨义德对现代知识分子定义的高标准来衡量,他也应毫无怍色。而孟子“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大自信、“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的大悲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决,当代知识分子又有几人具备? 【注 释】 孟子生卒年及以下生平事迹依据(元)程复心:《孔子论语年谱孟子年谱》,中华书局,1985.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下转第82页) 孟子的性格与人格美学文史纵横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家族影响最大,历史也最悠久。一个是孔府,一个是天师府。 这两个家族历经各朝各代,影响最为久远,超越了每一个封建王朝。孔子个人的成就 和久远影响是导致孔府倍受尊崇的主要原因。 孔子生活的年代,其实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也就是说周朝的礼治已经在诸侯间名存实 亡了。可是孔子却始终坚持正统的儒家观念,影响了当代的有识之士,纷纷从各国赶来向 他学习。 当时的诸侯都知道,孔子是个文武全才的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是不可多得 的人才。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尽管世事不如人意,与他所想相差甚远。可 是他却始终乐观地面对人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孔子一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他曾经在鲁国做过三公之一的大司寇, 以仁义礼乐治国仅三月,人民自行守法,不好意思犯法。这是儒家治国的最高境界,而法 家治国靠的是酷政峻法,人民守法是因为不敢犯法;而儒家治国靠的是礼乐仁义,人民守 法是因为不好意思犯法。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执政成就。 在孔子执政鲁国时,鲁国民心高涨,使得一直想以强凌弱的邻国齐国非常不安,丞相 晏子便想出了与鲁国结盟的办法来讨好鲁国。另一方面齐国通过鲁国的弄臣,赠送名马名 妓来讨好鲁国国君,以消磨鲁国君臣的斗志。鲁国国君慑于孔子的严格,不敢公开接受。 却私下里答应对方,将名妓安置在接近齐国的鲁国境内,并偷偷地瞒着孔子去寻欢。孔子 知道后,觉得鲁国国君胸无大志,亲近小人;自己在祖国难以实现王道政治,于是就离开 祖国去游学。 孔子周游列国求仕的消息传开后,很多诸侯跃跃欲试,想请孔子来为官,卫灵公就对 此有着强烈的愿望。可是大臣中有人问卫灵公:“我们卫国在治国方面可有人能够比得上 冉有(孔子的学生)?”卫灵公说:“没有”。又问:“我们卫国的将军中英勇善战的可 有人能够比得上子路(孔子的学生)的?”卫灵公也说没有。又问:“我国的谋士外交人 员中可有比得上子贡的?”回答还是没有。“道德声望可有比得上颜回的?”也还是没有。卫灵公听到这里,就打消了请孔子做官的想法。因为把引狼入室,国家都可能拱手送人了。 不过,卫灵公还是对孔子表示了非常地尊重,只是在迎接孔子时,自己乘车与嫔妃同行,让孔子独车随行在后;目的是让孔子知难而退。果然,孔子看到卫灵公如此好色,也 就打消了念头。事后孔子就此事向学生们评价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在孔子从政屡屡失意之后,他开始放弃政治实践,转而去从事思想的传播教育。他对 学生们的教育,都是身体力行的,所以有很大的感召力。他教育学生们要做到仁、义、忠、勇,要孝、廉、守节,等等。而这些,无一不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去做的。所以 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人能及的.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简答题)

孟子两章《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①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假设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③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④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⑤所以说,使人安定下来,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⑥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⑦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的君主要么不战,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①舜从田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水泥匠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鱼盐之中被任用,管仲从狱官手中获赦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赎回并登上相位。 ②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的身体劳累,使他的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穷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③用这样的办法使他内心惊动起来,使他性格坚强起来,从而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干。 ④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⑤内心忧困,思路堵塞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他的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⑥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⑦这样以后人们才能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享乐而衰亡。”

浅谈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7144291.html, 浅谈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王婷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6期 【摘要】在儒学发展史上,孟子充当了“第二吉他手”的重要角色,他提出了“仁义之乐”的音乐观和美感具有共同性、与民同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现代音乐教育和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孟子;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文化风暴。诸子蓬起、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思想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音乐方面也不例外,孟子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儒学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他提出仁义之乐、美感共同性和与民同乐的思想观念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本文將结合孟子其人、其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三方面对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追封为“亚圣”。 在人格品质方面,孟子崇尚以仁义礼智为根本、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格,故有“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的志向。在修养身心方面,孟子从“性善论”的根本思想出发,用“仁义”的标准来约束自己。“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他用比喻的手法,以小见大,在生命和大义起之间选择大义。而对普通人来说,熊掌亦好取,生命难以弃,可见孟子把大义上升到比生命还重要的品质,体现了他事事以仁为核心、以义为标准的思想高度。 二、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耳之于生也,有同听焉”,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美感共同性。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孟子认为人性皆善,都有仁、义、礼、智四德,并基于人有大体相同的生理构造和感官机制,所以人们对于音乐有共同的美感。其二,“凡同类者举相似也……耳之于生也,有同听焉”(《告子上》)。进而指出美感的共同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共同本性,只是常人和圣人有先后之别罢了。在孟子看来,对于相同的音乐,不同的人有相同的听觉感受,即美感具有共同性。那么这里所说的音乐美感到底是指什么呢?有学者认为美感是指:“音乐的写作手法、创作规律以及音乐的构成原则。”对此笔者存在一些异议。首先,笔者并不否认当时的音乐技法十分工整流畅。其次,笔者认为很多普通人并不懂得音乐的构成原则与创作规律,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