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d35325665ce050877321328.png)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绪论1、什么是地球科学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恒星的概念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
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答: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A、地球和火星;B、火星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土星和天王星;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太古宙的时间为:;元古宙的时间为:;古生代的时间为:。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
地球概论课外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论课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d0182a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a.png)
地球概论课外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形成1. 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在46亿年前,太阳系的形成开始了。
最初,围绕太阳的恒星云逐渐聚集成了行星和其他太阳系天体。
而地球的形成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 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形成大约发生在46亿年前,最初的地球是炽热的岩浆球体,其表面熔岩汇聚形成了地球的地壳。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地球。
二、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地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地核和地幔组成。
1. 地球的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它由铁和镍组成,温度非常高,能产生地磁场。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地幔地幔是地球的内部部分,它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部分,由硅、镁、铁等元素构成。
地幔的温度非常高,能够导致地壳的运动和地球的地质活动。
3. 地球的地壳地壳是地球的最外部部分,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我们站立的土地。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大陆地壳地厚度较厚,由花岗岩和石英等组成,而海洋地壳地厚度较薄,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等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物质组成非常复杂,主要由地壳、岩石、土壤、水和大气等组成。
1. 地壳地壳是地球的最外部部分,厚度约为35公里至70公里。
地壳主要由石英石和花岗岩组成,是我们居住的土地。
2. 岩石岩石是地球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主要由矿物质和玻璃部分组成。
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3.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膜,它由有机质、无机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土壤是我们植物生长的场所。
4. 水水是地球上极为重要的物质,地球表面约70%以上是水,它是维持生命和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大气大气是地球的气体层,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大气对地球温度和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大学《地球概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大学《地球概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dcd11ee4431b90d6d85c7d2.png)
1、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球形天体。
2、恒星自行:恒星的空间速度可以分解为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由切向速度所带来的恒星相对星空的位移。
3、绝对星等:在标准距离10个秒差距下恒星的亮度称为恒星的绝对亮度(即恒星的光度),其星等叫绝对星等。
4、秒差距:指恒星的周年视差为1个角秒时恒星到地球的距离为1个秒差距。
5、光年:光在一年中的行程,1光年=1年×3×105km/s=9.46×1012公里。
6、大地水准面:是指海面或平均海面及其在陆地下的延伸所构成的一个闭合的环球水准面。
7、行星逆行:指行星相对于恒星视位置的变动。
下合前后的地内行星和冲日前后的地外行星,相对于恒星,其视位置的移动方向与其公转方向相反,称为行星的逆行。
8、太阳回归运动:太阳在天赤道南北的往返运动,或太阳反复回归天赤道的运动。
9、太阳风:日晃中的质子,电子等不断摆脱太阳引力而奔向行星际空间,由此而形成的以质子、电子为主要成分的带电粒子流,叫太阳风。
10、地理经度:指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线所在平面之间的二面角。
用λ表示,顺地球自转方向度量为东经,记为ºE,逆地球自转方向度量为西经,记为ºW,取值分别为0º~180º.11、恒星年: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其值为365.25636日。
12、引潮力:地球表面各地所受天体的实际引力与地心处所受引力的差值,为该天体对地球的引潮力。
10、太阳系:在中心天体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由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11、海洋潮汐现象:受天体引潮力作用,全球海水所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12、食分:食甚时日面或月面被掩饰的最大深度。
13、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14、恒星月:月球相对于恒星星空绕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15、地磁要素:磁场强度β的大小,磁偏角D和磁偏角I,称为地磁要素。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4857b3c1a37f111f0855b6b.png)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重点掌握:宇宙的物质性和层次结构,地球表面形态,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一般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银河系和太阳系。
宇宙具有层次结构(天体系统)地球是现今已知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重点掌握:大气圈的结构与分层,大气运动的力,大气环流;水圈的组成,海水的运动,地面流水的分类,地下水的分类,湖泊与沼泽的异同,水圈的循环;生物圈的组成,分类,生态平衡。
一般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热状况,层流和紊流,地下水存在的形式,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的特点,大气水,生物的起源与演化。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壳的物质组成重点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内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的主要物理状态,地壳的类型,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异同,矿物的概念,矿物的晶体结构,矿物的形态;岩石的成因分类,三大岩石的主要特点。
一般了解:地幔,地壳的物质组成,元素在地球和地壳中的分布,克拉克值,地壳的重力均衡和重力异常。
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重点掌握:地质年代的概念,岩层与地层的异同,相对地质年代与绝对地质年代,底层层序率,化石层序率,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
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营力的概念,地质作用的类型。
一般了解: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地质年代的年龄值,个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重点掌握: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风化作用的产物,风化壳的概念;剥蚀作用的概念,剥蚀作用与风化作用的联系与区别,河流的下蚀作用与测蚀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岩溶作用,发生的条件和岩溶地形,冰川刨蚀作用的特点,风蚀地形,基岩海岸的改造过程和海蚀地形。
一般了解: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层流,紊流的特点,片流和洪流的侵蚀作用,影响地面流水侵蚀作用的因素,影响风蚀作用的因素,化学海蚀作用和生物海蚀作用,湖泊的剥蚀作用。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重点掌握:岩浆和岩浆作用的概念,岩浆的Sio2的分类,喷出作用的概念,火山喷发类型和火山地形;侵入作用的概念,侵入岩的产状分类。
地球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74a738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b.png)
地球概论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 经线和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其中垂直于地轴,且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叫赤道 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经圈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为两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经线也叫子午线 其中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叫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经度和纬度本地法线同赤道面的交角,就是所在地的纬度。
赤道以北叫北纬(N ),赤道以南叫南纬(S ),南北纬各从0度到90度经度是一种两面角,本地子午线平面和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即为本地经度。
本初子午线以东叫东经(E ),以西叫西经(W ),东西经各从0度到180度 纬度的间隔大体相同,每1度约为111km ;经度的间隔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地理坐标一地的纬度,表示该地相对于赤道的南北位置;一地的经度,表示该地的子午面相对于本初子午面的东西位置,二 者相结合,标志一个地点在地面上的特定位置,被叫做这个地点的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系第二节天球坐标天球:天球就是以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想的球体天文学用作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 天球周日运动:整个天球围绕我们旋转,这种视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周日圈:天体周日运动行经的路线。
天体愈近天极,其周日圈愈小,离极愈远周日圈愈大太阳周年运动地平圈: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把天球分为可见和不可见两部分。
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位)和天底(2,) 天赤道: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天赤道分天球为南北两半球,两极叫天北极(P )和天南极(P’ )黄道: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就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视行路线 黄道的两极是黄北极(山和黄南极(K')天赤道与地平圈的两个交点是东点(E )和西点(W )。
地平圈对于天赤道的两个远距点是南点(S )和北点(N ) 天赤道对于地平圈的两个远距点,一个在地平之上,称为上点(Q ),一个在地平之下,称为下点(Q’ )黄道与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交角(黄赤交角),它们的两个交点称为二分点,对北半球来说,按太阳周年运动方向, 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点为春分点(),降交点为秋分点();黄道上的两个远距点称为二至点,北至点为夏至点一切与地平圈平行的圆,是地平纬圈(),南至点为冬至点()天赤道对于黄道两个远距点,地平坐标系通过天顶、天底且垂直于地平圈的一切大圆,是地平经称为无名点大北场 松 元啊破海或平经圈通过南点和北点的平经圈,叫做子午圈,以天顶、天底为界分为子圈(北半圈)和午圈(南半圈)通过东点和西点的平经圈,叫做卯酉圈,以天顶、天底为界,分为卯圈(东半圈)和酉圈(西半圈) 基圈是地平圈,原点是南点,始圈是午圈地平纬度称高度,是天体相对于地平圈的方向和角距离,高度的余角为天顶距 基圈是天赤道,原点是上点,始圈是午圈 纬度称赤纬,经度称时角第二赤道坐标系基圈是天赤道,原点是春分点,始圈是春分圈纬度是赤纬,经度称赤经.天体的中天时刻,要按其赤经的次序而定,且中天恒星的赤经,即为当时的恒星时基圈是黄道,原点是春分点,始圈是无名圈(通过二分点的黄经圈)第一赤道坐标系地平经度称方位,是天体所在的地平经圈相对于午圈的方向和角距r$1-1-天体的地平坐标:高度印方他国1一18第一示遍也杯囊的可圈系却t - 19大达的第一立史冬家:赤西刊部曲黄道坐标系H 1-21天体的第一亦遗生保善莫和赤控纬度称黄纬,经度称黄经1-22黄道理桁系的原属亲鸵地平坐标系与第一赤道坐标系图I-久地¥坐际捉胃室•赤整坐振第_着都胃右一选地标系,u府相同的始in「但由于基m犷问.人奉的商史不洞于赤牌।方比不归「可:用.二者之叵削1-25伽椽高度前天:血赤烤।榔等于目地结鸵.,它淖现了地平坐标聚阡第一赤道坐林皋狗关系第二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国I-加第二小退坐岳东与黄道里你京―哥都抬必转坐睡买豆仃帽⑶的面埠-包信于让结的不㈣.天仲的赤■拜右国「鼓探,大词的承能不同于曲蛤.第一赤道坐标系与第二赤道坐标系如I-21弟一旅遒坐林系号第二赤道碓标不二省新;汉A市首为基■,因何工忱有柘何的赤培,吧都早为南艇至死焉〔时用n [点问既度•),后者为左旋坐才第.1赤虻亡也分.如间太度贵).因而天体的时雨不同亍除轻工忏何时爆,天浑我时博,:,:;呵比弗之去,总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恒星的空间速度,分成两个分量,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前者沿观测者视线的分量,后者是同视向速度相垂直的分量,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叫做自行亮度:恒星的亮度指地球上的受光强度,即恒星的明暗程度光度:表示恒星本身的发光程度表示天体亮度等级的叫视星等,记作m ;表示天体光度等级的叫绝对星等,记作M。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27aea4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e.png)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1.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相当复杂,它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
地核由铁和镍构成,地幔由固态和部分熔融的岩石构成,地壳则是我们所处的表面。
大气层则由几层气体构成,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臭氧层。
2. 地球的环境地球的环境包括大气、水和陆地等各个方面。
大气层包含了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这些气体能够维持地球上的生物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
水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占地球表面的70%。
陆地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包括了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各种地形。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纬度、海拔、地形、陆地分布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气候的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它们在不同地区的环境中演化出各种不同的特征和形态。
生物多样性对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5. 地球的地理地球上有着多样的地理特征,包括了山脉、河流、湖泊、草原、沙漠等。
这些地理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物组成,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6. 地球的灾害地球上的灾害包括了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飓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救灾措施。
7. 地球的资源地球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壤资源等。
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以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总之,地球是一个复杂而丰富多彩的星球,它的结构、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地理、灾害和资源都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并尊重地球,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
地球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概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51832958fb770bf78a5529.png)
第六章地球结构和物理性质
地理纬度与地心纬度 地球内部结构 各圈层界面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大陆轮廓特征
观测实验
四季星空主要亮星及星座的辨认 春季:大熊座、狮子座、牧夫座、室女座等,大角、轩辕 十四、角宿一 夏季:天鹅座、天鹰座、天琴座、天蝎座、天称座、武仙 座、蛇夫座等,天津四、织女一、河鼓二、心宿二 秋季:飞马座、宝瓶座、双鱼座、仙女座、仙后座、英仙 座、南鱼座等,北落师门、仙女大星系M31、大陵五 冬季:猎户座、大犬座、小犬座、双子座、御夫座、金牛 座等,参宿七星、猎户大星云M42、天狼星、南河三、北 河三、五车二、毕宿五、昴星团、老人星
在30°N的地方,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 36°34′,问:这次观测是在何日进行的?
H=90°-φ+δ 36°34′=90°-30°+δ δ=-23°26′ 故这次观测是在冬至日进行的。
根据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把各月1日 按北京的昼长排列次序(从长到短):1/1, 1/2,…,1/12。 答案:
地球概论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引潮力 历法 食限 磁偏角 恒星的自行 地轴进动 黄道 潮汐现象 地理纬度 朔望月 太阳常数 太阳日 太阳系
第一章坐标
各种天球坐标系比较,每坐标的各重要的 点、线、面。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视星等与绝对星等的换算 开普勒三大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 周期定律 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
据史书记载,公元1054年天空出现一颗新星,其 亮度为-6等,距离为2000秒差距,求: ⑴其绝对星等是多少? ⑵其实际爆炸时间距今多少年? 解:⑴M = m+5-5lgd M = -6+5-5lg2000 = -17.5 (2)由于1秒差距=3.26光年; 因 此该天体的距离为2000×3.26 = 6520光 年; 故其实际爆炸时间距今(2011-1054)+ 6520 = 7477年
地球科学概论,上半学期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上半学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15ff6d002020740bf1e9b4a.png)
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 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 (( 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 ) 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 2 ) 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 ) 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 环境型”( 4 ) 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 月 22 日。
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 : 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 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 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 / 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 亿年。
地球以30千米 / 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Fe,Mg,Si,K,Ca,Al,Ti,Ni H,He,CH4, 氨冰 , 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 金 / 地/ 火 , 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 土 / 天/ 海 , 气体组成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是海拔高度在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d6ac48eb9f3f90f76c61bc0.png)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高美枝一、填空1.天体就是宇宙中各种星体与星际物质的总称,其中恒星与星云拥有极其巨大的质量,它们的集合体构成了星团与星系。
2.太阳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差异,从内到外依次可分为光球、色球与日冕。
3.0°经线与 180°经线就是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而20°W 经线与160°E 经线则就是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4.在中纬度地区,天体的周日圈与地平圈斜交 ,所以人们所瞧到的天体都就是从偏东方升起,然后在偏西方落下。
5.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热量,它们就是地球上的四季与五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6.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66°34′――±90°的范围内。
7.历法就是协调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这三种天文自然周期的方法,即科学地、人为地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8.二十四节气实质就是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周期,其长度等于回归年 ,因而就是地道的阳历。
9.恒星时就是用春分点的时角来表示的,主要用于天文学方面,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10.区时就就是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就是该时区内使用的统一时间。
11太阳的能量就是由太阳内部发生由氢变氦的核聚变反应而产生。
12.月球的同步自转指月球自转的方向与周期与它绕日公转的方向与周期相同。
13、在极地,所有天体的周日圈都与地平圈平行 ,地平圈以上的恒星总就是位于地平线上称为恒显星;地平圈以下的恒星总就是位于地平线下称为恒隐星。
14. 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等现象就是地球自转运动强有力的证据。
15、我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其历月制度体现阴历成分,历制度则体现阳历成分;平均历月长度接近于朔望月,平均历年长度接近于回归年。
16、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北极圈以北与南极圈以南范围内。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80b49cb19e8b8f67c1cb9ab.png)
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章地质学、地球科学的概念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2、地壳均衡的含义;3、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4、地震波不连续面;5、重力异常(布格校正)、地温梯度、磁场三要素第三章1、地壳表面的形态特征(大陆的地形特征、海底地形)2、克拉克值;3、三大类岩石及其特点第四章一、相对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二、熟记地质年代表三、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种类、含义和特征、标准化石的概念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五、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第五章1、构造运动的概论及类型2、岩层的接触关系及表示方法3、岩层的产状要素(含义及表示方法)4、褶皱概念、类型、褶皱要素、褶皱形成时间的确定5、断层的概念、类型、要素、识别标志、断层时间的确定第七章的相对含量)1、岩浆的类型(依据SiO22、火山作用的类型和产物3、侵入体的概念和类型4、各类岩浆的侵入岩和喷出岩代表岩石第八章1、变质作用的因素;2、变质作用的方式;3、变质作用的类型第九章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2、风化壳、古风化壳的概念、组成及其研究意义;3、岩石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第十章1、流水运动状态分类2、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作用、河流的袭夺3、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形成条件及结果4、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三层构造研究其对油气的意义5、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第十一章1、孔隙度、渗透率、透水层、含水层、隔水层、包气带、饱水带、自由水面、潜水、承压水等概念2、发育于地表和包气带中的岩溶地形类型 T3、溶洞沉积物主要类型4、古岩溶的研究意义第十二章1、冰川类型;2、冰蚀作用方式;3、冰蚀作用的产物T;4、冰碛物的特征第十三章1.风蚀作用;2.风的沉积作用第十四章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的要素2、海洋的环境分区3、滨海区沉积物的一般特点、滨海带进一步分区及划分依据(要求绘图说明)4、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及特征5、海洋沉积物的来源6、潮坪沉积物特点第十五章1、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湖泊的成因分类2、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及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特点3、沼泽的沉积作用及其产物第十六章1、负荷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2、滑坡形成的要素及其发育过程3、泥石流的特征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十七章1大陆漂移的证据2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全球岩石圈划分的六大板块3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17db2e45a8102d276a22ff7.png)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高美枝一、填空1.天体是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其中恒星和星云拥有极其巨大的质量,它们的集合体构成了星团和星系。
2.太阳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差异,从内到外依次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3.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而20°W 经线和160°E经线则是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4.在中纬度地区,天体的周日圈与地平圈斜交,所以人们所看到的天体都是从偏东方升起,然后在偏西方落下。
5.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热量,它们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6.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66°34′――±90°的范围内。
7.历法是协调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这三种天文自然周期的方法,即科学地、人为地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8.二十四节气实质是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周期,其长度等于回归年,因而是地道的阳历。
9.恒星时是用春分点的时角来表示的,主要用于天文学方面,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10.区时就是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是该时区内使用的统一时间。
11太阳的能量是由太阳内部发生由氢变氦的核聚变反应而产生。
12.月球的同步自转指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它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相同。
13.在极地,所有天体的周日圈都与地平圈平行,地平圈以上的恒星总是位于地平线上称为恒显星;地平圈以下的恒星总是位于地平线下称为恒隐星。
14.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等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强有力的证据。
15.我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其历月制度体现阴历成分,历制度则体现阳历成分;平均历月长度接近于朔望月,平均历年长度接近于回归年。
16.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范围内。
17.恒星之间的距离通常用光年和秒差距表示,而天文单位主要用于说明太阳和行星之间的距离。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62c0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c.png)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球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概论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af0baca312b3169a451a4b9.png)
地球概论重要名词解释太阳常数——到达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大地水准面——全球静止海面与将其延伸到陆地地下所形成的全球性封闭曲面,它是一个重力作用的等位面,是地面上海拔高度的起算面。
晨昏蒙影——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的一段时间,天空依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
极移——南北两级在地面上的移动赫罗图——是恒星的光谱型和光度的坐标关系图,它以恒星的光谱型为横坐标,以光度为纵坐标,每颗恒星按照自己的光谱型和光度在图上占有一定位置,称赫罗图。
黄赤交角——黄道与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夹角进动——转动物体的转动轴绕另一根轴的圆锥形运动潮汐——海水在一天内有两次涨落,发生在午前的一次海水上涨称为潮,午后的一次叫汐,合称潮汐。
岁差——由于地轴进动,春分点沿黄道西移,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春分点每年西移50秒,回归年就比恒星年短日,这一差值称岁差回归年——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相对于天赤道做往返运动,半年在天赤道以北,半年在天赤道以南,这一运动称回归运动,它的周期称回归年真太阳日——因季节而变化的太阳日称真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为平太阳日自行——恒星的空间速度可以分为两个分量,即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切向速度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称为自行。
交点退行——赤道面永远垂直于地轴,当然要随着地轴的进动而进动,从而使二分点以同样的速度和方向在黄道上移动,约71年又7个月移动1度。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同黄道面上一个恒星连线之间的时段,太阳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周年视差——当日地连线和星地连线相垂直时,同一恒星的视差位移达到了极大值,称为该恒星的周年视差。
全日潮——在纬度大于或等于余纬范围内,纬线全线位于对潮或顺潮半球内,以致那里每太阴日只有一次涨潮和落潮,这样的潮汐称全日潮晨昏圈——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沙罗周期——朔望月,交点月,近点月,食年四种周期合成一种共同周期,即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叫沙罗周期半昼弧长度——日没时的太阳时角混合潮——在其它纬度,虽然每太阴日有两次涨潮和落潮,但涨落高度有所不同,涨落潮历时也有差异,这样的潮汐称混合潮。
大学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大学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9b721e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0.png)
大学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的广袤宇宙空间中承载了我们生活的土壤,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环境。
而地球概论这门课程则是一门探索地球的多样性和奥秘的课程,它涉及了地球形成、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气候与环境、地貌和陆地利用、城乡规划等众多知识领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
一、地球的形成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小行星,它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后的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
地球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太阳系形成、地球原始状态、地球形成、地球凝固。
太阳系形成是地球形成的前提。
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太阳系的原始星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其中包括地球。
地球原始状态是指地球的初始物质状态,这个初始物质状态是由太阳系形成时的星云物质构成的。
地球形成是指地球物质的凝聚过程,这个过程中地球的物质逐渐凝聚成为一个行星。
地球凝固则是指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地球的表面凝固成固体地壳。
二、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表形态、气候、水文和土壤,这些因素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人文环境包括人类的居住地、城市、交通和资源分布等。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它包括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
地球的陆地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地形类型。
地球的海洋地形包括大洋地形和海洋地形。
这些地表形态的差异给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
气候是指地球上的天气现象,它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等。
地球的气候因子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对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水文和土壤是地球上的两种重要自然资源。
水文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雪。
水文资源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是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它包括有机质土壤、矿物质土壤和草原土壤等。
土壤资源对地球上的生物和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史上最全地球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地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292c4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3.png)
史上最全地球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岩石行星,它的直径约为1.27万公里,是太阳系中占地位最大的行星。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公转周期为365.25天。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也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非常小,这就是为什么地球有四季的原因。
2.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包含了许多气体,其中最主要的是氮气和氧气。
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气体组成和性质。
地球的大气层对生命的保护和气候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地球的地壳结构地球的地壳分为地殼、地幔和核心。
地壳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约为30-70千米,是地球的最外层。
地幔由岩石和熔岩组成,厚度约为2900千米,是地球的中间层。
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3486千米,是地球的最内层。
4.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上有着许多不同的地理特征,如高山、平原、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地球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最深的海洋是马里亚纳海沟,最大的盆地是死海盆地。
5.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水资源储存在海洋中。
地球上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一,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储存在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水资源。
6.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是我们所知的唯一宜居的行星,因此地球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7.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海洋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都构成了威胁,因此需要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8.地球的人口和城市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数十万年。
地球上的人口数量目前已经超过了70亿,人口的增长给地球带来了许多挑战,如食物和能源等资源的短缺。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b9787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c.png)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地球概论是地理学的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结构和组成、地球的大气系统、地球的水系、地球的岩石圈、地球的生物圈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地球概论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是由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形成包括原始云气球、原始汇聚球、原子协同团和地壳演变等阶段。
2.地球的结构和组成: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洋壳和大陆壳,洋壳主要由较浅的玄武岩构成,而大陆壳主要由厚度较大的花岗岩构成。
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等矿物组成,地核则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3.地球的大气系统:地球的大气是围绕地球表面的气体层,由气体和颗粒组成。
大气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范畴层四个层次。
大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氩等气体,它们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地球的水系:地球的水分布很广泛,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雪和地下水等。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水体,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0%。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实现的。
5.地球的岩石圈:地球上的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表上风化、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变质岩则是由已经存在的岩石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
6.地球的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圈由生物群落和生物界组成,它们与地球其他层面相互作用并相互依存。
生物圈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生物量、生物地理分布和物种相互作用等。
7.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涵盖了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和土壤等因素。
地形地貌包括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则是指一个地方相对于其他地方的位置。
气候是地球不同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而土壤则是地球表面的肥力层,对植物和生物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地球概论的知识点总结如上所述,通过对地球形成和演化、地球结构和组成、地球大气系统、地球水系、地球岩石圈和地球生物圈等方面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奥秘和生命的起源,对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有更深入的认识。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知识点重点.doc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知识点重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4b075c0a9b89680202d8258e.png)
地球空间1,地球空间:靠近行星地球的、受太阳辐射变化直接影响的空间区域。
内边界大约距离地球表面60公里,外边界是太阳风与地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
2,地球空间构成: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等离子体层、磁层3,研究临近空间(20~100公里)的大气的重要性:亚轨道飞行器的飞行范围(仍受到地球引力牵引,但在一定时间能体验到失重)载人航天器气动加热严重的区域中程导弹飞行空间亚轨道旅游对地观测军事侦察4,臭氧层: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这一区域被成为臭氧层。
臭氧层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臭氧主要是紫外线产生的。
5,联合国相关组织,1985年法曼南极臭氧,1995年罗兰-莫里那理论,1995年诺化奖6,热层的加热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线(最重要)带电粒子加热(高纬地区)电离层电流加热(高纬地区)7,大气密度日变率:40公里以下:(6%50-100 公里:10-25%100公里以上:随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而变化;在磁暴发生几小时后,密度可增加几倍甚至达10倍。
8,高层大气密度随太阳活动变化:原因:太阳紫外辐射增强,目.被高层大气吸收;变化幅度:340km: 10倍500km: 50 倍电离层:1,什么是电离层:2,电离层结构3,电离层扰动4,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5,当前电离层研究重点1,电离层:地球高层大气的一部分,因受太阳的紫外线、X射线和带电粒子辐射而电离。
是地球大气中自山电子密度足以对无线电波传播产生显著影响的区域。
高度范围:60-1000 km2,电离层的基本特性:具有足够数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显著地影响电磁波传播。
电离度底(~1%),相当多的大气分子和原子未被电离电子和离子的运动还部分地受中性风的影响3,影响电离层状态的主要因素电离过程:增大电荷密度;主要电离源是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与粒了辐射复合过程:减少电荷密度;与大气密度、风等因素有关4,电离层分层结构D 层:(60~90km)主要电离源:太阳的拉曼a辐射和软X射线辐射夜间D层基木消失无线电波在这一层中的衰减严重(原因:大气较稠密,电子与中性粒子和离子的碰撞频繁)E 层:(90~ 160km)电子密度峰值出现在105-110km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概论知识点总结高美枝一、填空1天体是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其中恒星—星云拥有极其巨大的质量,它们的集合体构成了星团和星系。
2. 太阳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差异,从到外依次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3. 0°经线和180。
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而20 ° W 经线和160° E经线则是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4. 在中纬度地区,天体的周日圈与地平圈斜交,所以人们所看到的天体都是从偏升起,然后在偏西方落下。
5.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热量,它们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6 .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土 66 ° 34' ----- 土90 °的围。
7. 历法是协调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这三种天文自然周期的方法,即科学地、人为地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8. 二十四节气实质是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周期,其长度等于回归年,因而是地道的阳历。
9. 恒星时是用春分点的时角来表示的,主要用于天文学方面,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10. 区时就是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是该时区使用的统一时间。
11太阳的能量是由太阳部发生由氢变氦的核聚变反应而产生。
12. 月球的同步自转指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它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相同。
13. 在极地,所有天体的周日圈都与地平圈平行,地平圈以上的恒星总是位于地平线上称为恒显星;地平圈以下的恒星总是位于地平线下称为恒隐星。
14. 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等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强有力的证据。
15. 我国农历属于 阴阳 历,其历月制度体现 阴历 成 分,历制度则体现 阳历 成分;平均历月长度接近于 朔望月, 平均历年长度接近于回归年。
16. 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着纬度的增加而 增大。
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 围。
17. 恒星之间的距离通常用 光年 和秒差距 表示,而天文单位主要用于说明 太阳 和 行星 之间的距离。
18. 太阳的视表面是人们用眼睛所见到的光芒夺目的太阳表 面,通常所说的太阳的形状、大小、温度、辐射和光谱等都是指 太阳的 光球层而言。
19. 低、中、高纬度的围依次为 0 °〜30°、 30 °〜60 °、60° 〜90° 。
20.太阳的回归运动在地球上直观地反映为太阳直射点在 赤道南北两侧的周期性往返运动 。
21. 太阳时等于 太阳时角+12小时 起点就定在太阳下中天时刻,目的是使 于同一个日期 。
22.0期变更的口诀是向东 退一日距离,且本影横截面 大于月轮圆面。
24. 发生日食时,由于 月球影子(本影和半影)只能笼罩地 球表面的部分区域,因而在地球上能看到日食现象的围很小。
25. 恒星的光度指 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本领),常用 绝 对星等表示光度等级。
恒星的亮度指 在地球上的受光强度 , 常用视星等表示。
26.太阳系主要由八大行星组成, 依它们距太阳由近到远的 顺序排列为水星、 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7. 月球的自然条件有两个显著特征:① 地形起伏,环形山广布、②没有大气,没有水,没有声音,没有云雾雨雪等气 象变化,温差极大,气候条件恶劣 。
28. 地球的 自西向东的自转 运动,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 左偏。
;这样,太阳日的一个完整的白天属 , 向西进二日 。
23.不存在月环食的原因是 地球本影的长度大大超于月地29.地球上的五带是指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
30.二十四节气中,节气是太阳黄经15°的单数倍,而中气是太阳黄经15 °的双数倍。
31.全球的时区具体可分为24 个时区。
32.发生日食时,由于月球直径远远小于地球直径,月球本影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笼罩整个地球,朝向太阳的半个地球不能全部观察到日食现象。
33.彗星的结构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它奇特的外表是由于通过近日点前后受太阳热力蒸发的一种暂时现象。
34.根据历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把历法大致分为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三种类型。
35.地球自转运动强有力的证据有: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
36.黄赤交角是指黄道与天赤道的夹角,为23 o 26 ‘。
37.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热量,它们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38.节气是节月的起始点,而中气是节月的中点,农历中的闰月是指没有中气的月份。
39.区时就是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是该时区使用的统一时间。
40. 通常,中纬度地区是指30 o 〜60 o 的纬度围。
41. 由于在月球轨道距离处,地球本影圆锥的横截面比月球直径大得多,月球从地球本影过,所以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而没有月环食。
42. 天体的周日圈就是天体周日运动行径的轨迹。
43.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上的风和洋流都在发生水平偏转运动,南半球的南风将逐渐变为西南风。
44. 根据标准时制度,全球可分为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 经度。
二. 判断题:(6分,在括号注明对“V”或错“X” )1. 太阳系由八大行星组成,依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v)2.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x )3.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向北同时升高。
( x )4.日食方向从太阳圆面的西缘开始,至太阳圆面的东缘结束。
( v )5.发生月食时,朝向月球的半个地球表面能看到月食现象的地区围很小。
( x )6.一个朔望月一般有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
( v )7. 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中心,且在银道面上。
( x )8. 恒星的亮度是指恒星本身的发光本领。
( x )9.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 v )10.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不同经度的任意两地,总是西边地点比东边地点的地方时快(早) 。
(x )11. 00 经线和1800 经线是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 x )12. 发生月食时,朝向月球的半个地球表面,均能看到月食现象。
( v )13.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存在,地球上的风和洋流都发生偏转,在北半球的北风逐渐变为西北风。
( x ) 14.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而南半球昼短夜长。
( v )15.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北升高,向南降低。
( x )16.月食方向从月面的东缘开始,至月面的西缘结束。
(v)17.发生日食时,朝向太阳的半个地球表面均能看到日食现象。
( x )18.一个太阴日里一般只有二次涨潮和二次落潮,会出现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
( v )19.月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称白道。
( v )20.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升高,向北降低。
(X )21.月食方向从月面的西缘开始,至月面的东缘结束。
(X )22.时间是指所在经度116°19°的地方平时。
(X )23. 一个朔望月一般只有一次大潮和一次小潮。
(X )24. 月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称天赤道。
(X )25. 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存在,地球上的风和洋流都发生偏转,在北半球的北风逐渐变为东北风。
(V )26. 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向北同时降低。
(V )27. 日食方向从太阳圆面的东缘开始,至太阳圆面的西缘结束。
(X )28. 发生月食时,朝向月球的半个地球表面能看到月食现象的地区围很小。
(X)三. 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 分)1 .时间: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120° E的地方平时,为我国目前统一的法定时。
2. 日食限:日轮与月轮开始外切时,即开始发生日食时日轮中心与邻近黄白交点之间的黄经差。
3. 日月会合运动日月会合运动是月球在天球上不断地自西向东赶超太阳的结果,表现为朔(日月相合)一上弦一望(日月相冲)一下弦一朔(日月相合)依次出现、循环往复的运动。
它是月球、地球和太阳真实的相互绕转运动在天球上的一种反映。
4. 黄道十二宫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们以春分点为起点,向东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所占的围叫一宫,每宫跨30°,共十二宫,每一宫的名称是根据当时所在星座的名称命名。
由于地轴进动,春分点每年西移50〃,现已西移30°,现在十二宫与原来相应的星座分离。
黄道十二宫与二十四气相对应,每宫相当于我国的两个节气。
5. 食年也称交点年,指太阳沿黄道连续两次经过同一黄白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46 • 6200日。
由于黄白交点每年沿黄道西移20°,故食年比回归年短约19 日。
一个食年里有两个食季。
6.黄赤交角:为天赤道与黄道的交角:23° 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为相对于天赤道的往返穿越运动――太阳的回归运动, 是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产生季节变化和纬度差异,从而产生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7.本影:是地球或月球影子的主要部分,呈顶端背向太阳的会聚圆锥。
在本影里,太被全部遮掩,得不到太阳的任何光辉,看不到太阳圆面。
但由于大气折射作用,地球本影并不完全黑暗。
8.引潮力:引潮力是地球上各地点所受月球或太阳的实际引力与地心所受的月球或太阳引力(全球平均引力)的差值。
全球平均引力为地球提供了公转所需的向心力,各地点的引力差距―引潮力则是地球发生潮汐变形的直接原因。
9.朔望月:指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从新月开始,经过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回到新月的一次完整的月相变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为29.5306 日,它体现了日、月周期性的会合运动。
10.伪本影:与本影同轴但反向的发散圆锥。
在伪本影区,只能得到太阳边缘的光辉,而得不到太阳中心部分的光辉,太阳的中心部分被遮掩。
11.黄白交角:指黄道与白道的交角,为5° 9'。
黄道为太阳周年视运动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白道为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黄白交角的存在使日、月、地三者经常不在同一直线上,日食和月食现象只有当太阳或地本影横截面在天球上经过黄白交点附近食限以的这段时间时才发生。
12. 本初子午线0 °经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经度的起算点。
13. 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日界线为180°经线,是人为设置的,它把时区的排列从无限方向变为有限方向: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成为最东时区,是一天当中时刻最早的地方; 日界线以东的西十二区成为最西时区,是一天当中时刻最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