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2.下图是我国安徽凤阳县1975~1982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是( )A.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上海浦东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4.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下列对这一决定解读错误的是()A.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是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变更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 D.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5.1984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超过七千亿元,比上年增长14%,国家财政收入增长12%,国民收入增长12%。
确切地说,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确立C.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的提出6.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练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练习题(无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如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2.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3.“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
”材料中反映的运动()A. 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B.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D.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4.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 中共八大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 中共十四大5.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A. 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 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C. 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 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检测题(含答案)
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检测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
这从侧面反映了()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2.1979年,傻子瓜子经营者年广九因为生意兴隆雇了十多个工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邓小平却说:“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第二年又有人将年案上报到邓小平那里,他只批了六个字:放一放,看一看。
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A.非常看重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 B.用迂回战术解决国内的重大分歧C.思考问题充分考虑群众的想法 D.希望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对下表经济数据的分析解读,正确的是()A.农产品产量出现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B.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严重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C.“左”倾错误导致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中共“八字方针”的出台立即收到了明显效果4.下表是《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其中“八五”处应该填写()A.走向改革开放 B.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C.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D.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5.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C.“一五”计划实施 D.工业化基本实现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A.改革市场体系B.改革资源配置方式C.改革贸易体系D.改革人才体系7.下表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单位百万元)》对上表内容理解正确的是()①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居于世界重要地位②鸦片战争前中国已开始工业化进程③近代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急剧下降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8.下表是1948—1959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基于当时的经济探索,1982年有人撰文说:“外国侵略通过历次《租界章程》大肆掠夺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惨痛事实,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及其官僚主义在同国际资本打交道过程中的极端腐朽和无比昏庸。
……它则是不可忘记的一页。
”其主旨是()A.开放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B.改革必然要剔除旧的体制C.建设可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D.借屈辱历史影射特区建设2.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道:“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
”是因为当时在( )A.开展“三大改造”运动 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庆祝“八大”胜利召开3.下表中“凤阳三大步”的出现直接得益于()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凤阳农民的科学种田C.凤阳县干部领导有方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4.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5.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6.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③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④市场经济逐步显现活力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7.“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动员人民追逐某种具有空想乌托邦的计划。
”材料中的“空想乌托邦的计划”对应的口号是( )A.“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精品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答案
单元检测(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A.C .优先发展重工业D .掀起“大跃进”运动2. 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A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 .村的基层行政组织3.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陶老三参加互助组 信大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A .参加人民公社B .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 .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D .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 .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5. 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 .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6.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7.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
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A.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8.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9.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这些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A.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10.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她的经济。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1.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2.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时,说“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此时要建设的“新农村”是()A.农业合作社B.人民公社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土地改革3.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通过下图可以看出()A.政策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B.城镇居民增收意识比农民强C.城市改革促进了农村改革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增大4.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特征不包括()A.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都采取了承包责任制的形式C.都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D.都重视调动劳动者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5.“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多快好省的经济方针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1953年6月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对私营企业的利润分配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即在企业的正当盈利中,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方的股息红利等四个方面分配,简称“四马分肥”。
这一办法()A.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B.推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形成7.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8.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正式换上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下图)。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练习
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1.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B. 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C. 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D. 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2. 结合下图,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956年公有制经济较1952年大幅增长主要是三大改造的推动B. 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改革的进行被彻底打破C. 新时期公有制经济大幅度缩减的根本原因是受到私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冲击D. 各年份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分别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3.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做出的决议指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A. “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C. “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D. “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4. 漫画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漫画》杂志的某一期封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农村棉花种植获得大丰收B. 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C. 契合了当时的形势需要D.5.主要得益于()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6. 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共47小题,每小题5.0分,共235分)1.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D.市场经济时代2.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A.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3.“你们上了特区这条船,就不怕船翻了?”1981年第四季度广东、福建走私贩私愈演愈烈以来,改革者开始受到类似“忠告”。
一位领导从深圳回来后说:除了五星红旗还在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这种声音的出现表明A.特区经济活动排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广东、福建缺乏建立经济特区的优越条件C.设立经济特区意味着国家出现分裂的征兆D.改革开放初出现围绕特区姓“资”姓“社”问题4.下列图片是某研究小组收集的研究资料,据此可推断其研究主题是()A.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B.城乡文化事业发展C.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5.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
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A.企业生产力的提高B.企业管理的加强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6.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7.《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合拢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如表为1978﹣1984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产量变化统计表(单位百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B. 人民公社的撤销C. 土地所有权赋予农民D. 城市改革的推动【答案】A【解析】材料显示这一时期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幅增长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的结果 A项正确人民公社撤销于1983年 B项错误当时农民并未拥有土地所有权 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2.下图为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政府“换牌”时的场景(补拍)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经济体制改革遭遇挫折B. 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C. 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D. 改革亟需解放民众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政府牌子由“向阳人民公社”换成“向阳乡人民政府” 代表着改革的发生但是整个过程“很低调” “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仍然对改革开放心存怀疑有所顾虑不敢放开手脚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体制改革遭遇挫折排除A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拨乱反正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材料说明的是人们仍然对改革开放心存怀疑与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无关排除C故选D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A.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B. 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C. 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D. 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答案】A【解析】A.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了紧接着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执行计划管理体制在当时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新时期建设的需要B.计划管理体制是受苏联建设模式影响的结果C.材料中看不出“左”倾错误D.当时中国没有借鉴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故选A4.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写到中国第一个“一五”计划在1953年开始启动在预算总支出中 58.2%投入工业建设 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 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据此“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 完成三大改造B.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C. 实施科技强国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答案】B【解析】材料描绘的是“一五”计划的预算与三大改造没有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材料“58.2%投入工业建设”反映了“一五”计划对工业投资的比例最大体现了以工业化为中心故B正确材料描绘的是“一五”计划的预算以及在各个行业投入的比例而并没有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题意无关故C错误“一五”计划时期没有“左”倾错误的发生而1958年才在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并且题干也没有涉及到“左”倾思想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5.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B. 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C. 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 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排除AB项“领先”说法错误题干中的数字反映了科技领域出现了“左”的趋势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项正确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6.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 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答案】D【解析】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 A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与行政区域的大小无关 B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 C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建设对资金原料的需求而推行的 D正确故选D7.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 1953年后消失 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 三大改造政府取缔B. 产品质优供不应求C.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D. 计划经济无须广告【答案】D【解析】1953年以后开始进入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到1978年以后我国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在这期间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由政府来决定不需要激活市场作用所以没有必要打广告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故选D8.1958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粮食供应的制约B. 农业需要更多劳动力C.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D. 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答案】B【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1958年” 即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1958年起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根据“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表明农业需要更多劳动力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9.田纪云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私营经济曾经有相当的发展但随着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个体、私营经济所剩无几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个体、私营经济几乎斩尽杀绝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建立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B.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C. “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D.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经济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削弱了个体、私营经济“文化大革命”时期个体、私营经济基本消失主要是因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程中没有正确认识到个体、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是矛盾对立关系而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因而是“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故C选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不需要彻底消灭个体、私营经济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不需要完全消灭私有制故A选项错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没有涉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态度故B选项错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并不需要完全消灭个体、私营经济故D选项错误故选C10.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根本问题上重新恢复和确认了中共八大的正确估计十九大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次认识都反映了()A. 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果B. 拨乱反正推动中国社会进步C. 社会发展一直忽视平衡问题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答案】D【解析】材料问的是“都” 寻找两者的共性都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故D正确AB两项是个性不是共性故排除C项错在“一直” 故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背景及当时工业化建设的特点11.(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并予以简评【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但工业基础依然薄弱苏联给予了一定的援助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特点政府主导高度统一争取外援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增长速度较快【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到1952年尽管国民经济经过三年的时间得到了相对的恢复但是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经过五年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但工业基础依然薄弱苏联给予了一定的援助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等方面概括即可特点根据材料“周恩来领导的‘一五’计划编制委员会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并赴苏联征询其意见”“‘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中国也是名列前茅的”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政府主导高度统一争取外援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增长速度较快【答案】(2)历史事件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简评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推动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后期改造的速度过快方式过粗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左”倾错误的出现【解析】(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由于改造后的企业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企业内部实行了民主管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公私合营企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大提高企业利润大部分以国家所得税和企业公积金的形式转化为工业化的资金积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简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大改造的影响等方面评价即可12.(1)依据材料概括清代台湾蔗糖生产发展的原因材料二蔗糖在1100年左右传入欧洲时价格昂贵只有富人才用得起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首次将甘蔗带到了美洲此后甘蔗种植园在加勒比海和巴西等地逐渐发展起来种植园首先使用美洲土著作为劳动力他们死于疾病和过度工作后从非洲运来的奴隶便填补了劳动力缺口美洲生产的蔗糖主要供应欧洲市场1650年以后蔗糖产量激增价格下跌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伴着茶或咖啡等品尝到糖 1750年以前蔗糖的最大消费群体是富人而1850年以后英国蔗糖的消费量比150年前高出了40倍最大消费群体变为穷人一位观察家感叹英国人普遍饮用加糖的茶“普通百姓居然不得不把从地球遥远的两端所进口的两种物品当作他们的日常饮食” 加入蔗糖的茶和果酱等为工人家庭提供了大量卡路里又把女工从费时费燃料的烹调工作中解放出来蔗糖的营养价值虽然不高但却是一种廉价的能量来源为欧洲的工业化作出了贡献蔗糖成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种植园体系所产生的收益自然流向欧洲的殖民国家德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黑伦说“自从殖民地的各种产品--尤其咖啡、蔗糖和茶叶在欧洲进入日常消费以来殖民地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其自然的结果是这一商业体系的地位愈加稳固”--摘编自美J.M.皮尔彻《世界历史上的食物》等12.(2)结合所学以“蔗糖与近代社会历史变化”为主题对以上材料进行解读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蔗糖业发展三个阶段的情况如下--摘编自罗凯《中国甘蔗糖业60年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等12.(3)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蔗糖业的发展变化趋势结合所学论述变化的原因【答案】技术、劳动力来自大陆以大陆作为重要销售市场说明国家统一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生产组织形式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析】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利用天时地利发展甘蔗种植业派人到福建学习制糖方法取回良种蔗使蔗糖产量大为提高”、“康熙统一台湾后福建等地平民到台湾谋生台湾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得到开发”、“蔗糖是台湾的主要输出品销售近济东南远资西北”、“蔗糖生产技术提高规模扩大脱离农家独家独户的家庭副业性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了实行技术分工、协作性的合作生产”等信息概括即可【答案】主题近代蔗糖的演变反映了近代社会历史变化解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美洲的蔗糖开始出现在各地市场上但是价格较贵工业革命后蔗糖价格下降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伴着茶或咖啡等品尝到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蔗糖也传入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解析】本小问的解读首先依据材料二可以得出主题是近代蔗糖的演变反映了近代社会历史变化然后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即可【答案】发展变化趋势蔗糖产量提高(蔗糖供应从短缺到充足)生产经营从政府控制到市场导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取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政府提高甘蔗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政府采取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解析】第一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三的内容可以看出蔗糖产量提高生产经营从政府控制到市场导向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改革开放的内容和影响分析即可13.(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3.(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3.(3)根据材料四简要指出我国当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13.(4)请回答中国近现代史上近代化(或工业化)起步的标志【答案】(1)状况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开辟道路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提供了客观条件群众性反帝斗争“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解析】(1)第一小问仔细分析图表数据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答案】(2)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和材料三的图表数据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和建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即可得出答案【答案】(3)新特点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导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解析】(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当时国内的政策和国际环境即可得出答案【答案】(4)标志洋务运动【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有了近代机器工业生产故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14.(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4.(2)材料二反映了发生在中国农村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4.(3)材料三中图2到图3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怎样的转变趋势?【答案】(1)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解析】(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分析可知这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第二小问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答案】(2)历史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解析】(2)第一小问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可知这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可知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答案】(3)趋势由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解析】(3)本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可知粮票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股票反映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趋势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精品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2+答案
必修二 第4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B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C .“一五”计划的执行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2.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D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3.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4.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人民公社化运动C.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D. 文化大革命5.造成右图漫画中所反映的历史运动的最主要因素( )A .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B.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C.三大改造过急过粗D.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6.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因为()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7.“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②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③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8.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有是()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②对国情认识不足③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④急于求成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9.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精选教育文档
1、“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
”(台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2、中国近代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和新中国推行全方位开放政策的共同因素是()A. 欧美列强的强大压力B.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C. 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D. 中国技术和资金依赖外国3、1977年,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
报告指出,国务院和各省、市、自治区要迅速把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起来,进一步修订和落实农业机械化规划,保证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B.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C.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D.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明显4、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词语,下列流行语盛行的时间顺序是()①网恋②“大跃进”③一边倒④斗私批修A.④②①③B.④①②③C.②④③①D.③②④①5、“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
”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运动期间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D.杂交水稻推广后6、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指出,“历史意识”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录。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后者的是()A.启继承禹的王位,“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B.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次世博会,这证明其“世界工厂”的地位C.1912年3月,在“众望所归”下,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7、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1.1984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天津已成为()A. 经济特区B. 沿海开放城市C. 沿海开放区D.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2.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A.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B. 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变化C.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逐渐分离D. 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中共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 解放生产力B. 改善人民的生活C. 实现小康社会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1990年,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作为开放龙头的是()A. 上海浦东B. 广东珠海C. 湖北武汉D. 福建厦门5.观察《对外开放示意图(局部)》,我国最早设置经济特区的省份是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得到改善。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A.耕读传家,光宗耀祖B.穿西服,吃西餐C.勤俭节约、无私奉献D.休闲娱乐,追求时尚7.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
对八大展开的背景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是()A. 纠正“大跃进”的“左”倾错误B. 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C. 确立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D. 实现党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8.下列同一时期的四幅图表均体现了()A.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失误B. 工作重心实现转移C. 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D. 人民公社化的危害9.1984年之后,国营企业逐步改变了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
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这一改革()A. 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 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C. 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 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10.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测试卷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此体系的形成标志着()A.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达到一个新阶段D.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资本主义工业,经过国家几年来的利用、限制和改造,大部分已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逐步地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工业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掌握……共产党组织或多或少地促进了这些企业的各项改革。
”这表明()A.私营资本主义完全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B. “共产党组织”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监督和领导作用加强了C.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社会国情相适应D.通过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3.“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原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4.下列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坚持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①通过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实现①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①改造的完成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5.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
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①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①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6.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国家对同仁堂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A.走合作化道路B.没收为国营企业C.全行业公私合营D.资本家自愿捐献7.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上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练习题一、单选题1.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
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D.中共重视“三农问题”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实施“一五”计划 B.组织人民公社C.进行三大改造D.发动“大跃进”3.历史上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长期实行土地私有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所有权与极其分散的租佃关系并存的小农经济格局,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造成旧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方式改造小农经济,其现实目的是A.遏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趋势B.弓}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C.保障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D.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工业化要求4.侯传国保存着一张《滕县人民委员会清产核资批准通知书》,其父亲新中国成立前做小生意,新中国成立后经营日用百货店,1957年1月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张特殊的“股票”。
这张“股票”A.说明国家重点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B.是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C.见证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D.反映了新中国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5.1958年4月,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
”这一判断导致了()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三年自然灾害6.1959年6月,中共中央指示: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其收人完全归社员个人所得;恢复自留地制度(社员可以长期使用的小块集体土地);社员家庭和个人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在集市上出售。
以上措施表明当时A.中央初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B.三大改造任务已经彻底完成C.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得到了克服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7.一位英国记者在参观了某个炼钢点后说:“这里草草建成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炉石,有的给炉子添火……有的用手推车运原料——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一样”。
材料所反映的事件A.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典范B.追求分配环节的绝对平均主义C.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D.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8.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一批从事“雇工、长途贩运、个人购置农机和农副产品加工机具、私人开办工商业、外出打工”等以赚钱为目的的个体、私营经济主体。
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B.农村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C.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D.农业走向集约化生产的道路9.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规定A.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B.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D.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10.1953年,新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东北做为建设的重点;1979年,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影响这些地区成为不同时期经济建设重点的共同因素在于A.都是著名的侨乡B.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C.都容易获取技术支持D.都有重工业基础11.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
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
这说明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C.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D.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松动12.1985年,《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以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
这是这个群体第一次被定义。
材料中的“走穴”现象说明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B.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13.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
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
理论界的这一言论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14.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
这意味着A.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1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媒体评价:“在一些主要的领域里,应该说都有一些冲击,确实都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冲击并非国门大敞,而是实际上还有很多方面的限制和保护,还有一定的过渡时期;主动权基本上还是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
”这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①中国对外资的限制取消,外资长驱直入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合法地利用一定的保护措施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弊大于利④只要措施得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以趋利避害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②④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产品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食 1.95亿吨19% 30%棉花164万吨26% 93%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7年中国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8—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开始构成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成为了基本的生产单位、消费单位,有经验的老农成了决定生产内容、生产方式的主体。
同时,分家成为可能,出现了小家庭增多的现象。
农民还搞起了养殖业、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农副产品运销等,到1982年全国已经有大约1亿农民从纯粹的种植业中转移出来,成为以某种生产经营为主的专业户。
很多农民还开始从事粮食种植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了向城市的流动,从事着商品零售、服务、修理等行业。
198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统购派购任务,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等(1)根据材料,概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后的深圳,1984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
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
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
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
——摘编自《深圳口述史》(1)结合所学,写出除深圳外的经济特区二例。
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
材料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说明“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1.B2.A3.D4.C5.B6.A7.D8.C9.C10.C11.D12.C13.B14.A15.B16.(1)“一五”计划的完成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经验教训: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进行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17.(1)农民的身份发生变化;家庭职能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生产经营方式出现多样化和专业化;农民开始向城市流动;农村流通体制发生变化,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
(2)有利于发挥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村生产力解放;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有利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等。
18.(1)特区:厦门、珠海、汕头经验:吸引外资;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2)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变化: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