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1课时)
群落的结构 (第一课时)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模块。
该模块基于系统思维从群体水平上,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作为整体,来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群落的结构”是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的第1节,了解群落的结构是后续进一步探讨群落的类型和群落的演替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2个课时。
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逻辑顺序的基础上,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如图1所示),更好引领学生认识群落的结构。
图1 “群落的结构”课时安排【学情分析】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深圳著名的景点,也是深圳地区学生较为熟悉的生物群落,可作为本节课的“第二课堂”。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概念与特征,了解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可以迁移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理解群落是一个受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
【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发展科学思维素养。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建立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社会责任。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提高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教学准备】1.提前布置调查任务,明确要求。
2.收集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的相关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在群落中生态作用最大、并对群落的外 貌、结构和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㈢.种间关系 ㈣.空间结构 ㈤.群落的演替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㈠.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物种的丰富度。
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 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 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 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 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 相对稳定;
A
数
AB
寄生
A B
B
时间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Go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1.答:①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 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②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 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 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 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 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 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 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 竞争。
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1节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说出群落的概念。
2. 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3.分析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并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难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2页问题探讨,回答问题。
(1)稻田中河蟹与底栖动物的关系是怎样的?(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指出研究这些问题时,只单独研究稻田中的水稻或河蟹等某一个种群已不能满足需要,要将稻田中的全部生物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引出群落的概念。
【新知讲解】一、群落1.概念【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群落概念并解读:群落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包含全部生物(动植物、细菌和真菌等),形成集合(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活动】辨析概念:判断以下描述是否为群落。
(1)某个活禽市场卖蔬菜和鸡鸭等。
(错)(2)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错)(3)某片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及阳光、土壤等。
教师提问:群落和种群都是生物群体,对群落进行科学研究时,和只研究某一个种群,研究的问题相同吗?你对群落的哪些问题感兴趣?(错)2.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2页,思考回答从群落角度可能的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由于种群和群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从新的视角出发,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不同。
过渡:“稻田-鱼-河蟹”群落和普通稻田群落,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物种组成的比较,从而学会认识群落。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丰富度【教师活动】指出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介绍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举例比较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针叶林的群落物种组成种类的数据图表,指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与新疆北部的针叶林群落存在明显不同。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6.[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
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
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
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
5.正确认识生态位
群落
协同进化
6. “三看法”判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特别提醒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 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 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性也高。 (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 1=Nt/Nt-1-Nt-1/Nt-1=λ-1。
(2)增长率≠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
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7.[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
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
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 遭 到 破 坏 时 , K 值 会 ___下_降____ ; 当 环 境 条 件 状 况 改 善 时 , K 值 会 ___上_升____。
景观资源学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四)群落环境
群落环境:群落内部形成的显著不同于其周围裸地的环境即 群落环境。 成因: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随着各种生物的逐渐定居,通 过植物枝叶的遮荫和挡风,根系不断地分泌有机化合物, 枯枝落叶层覆盖地面和较弱地表径流,微生物对有机质的 分解 以及动物的活动等,不断、地改造原来的物理环境, 使得群落环境不同于周围裸地的环境。
常绿阔叶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半球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干燥而寒冷, 本区虽无严寒,但有时出现霜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约15~18℃,夏季最有利于 植物生长。土壤为红壤、黄红壤,山地红壤,pH值在5.5~6.5之间。
(2)群落特征。 群落外貌暗绿,结构简单,整齐,似馒头状,分层清晰。热带雨林中的板状根、 老茎生花、巨大藤本等一切特征,在这里不明显。
常绿阔叶林区内还有一些针叶树组成的常绿针叶林。它与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性相似,其针 叶扁平而具光泽,且与光线垂直。常见的巨杉、油杉、铁杉、竹柏等均属此类。
第46页,共80页。
常绿阔叶林
第47页,共80页。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群落,亦称为夏绿木本群落。
(1)分布与生境特点。
第13页,共80页。
2、群落的水平结构 ——镶嵌性(Mosaic) 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结构单元均匀或不均匀地分布 于整个群落中。 形成原因:小地形的起伏变化
土壤湿度或盐渍化程度的差异 光照状况的不同
动物活动 植物依靠根蘖或根茎繁殖
第14页,共80页。
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第15页,共80页。
第48页,共80页。
落叶阔叶林
第49页,共80页。
针叶林 针叶林是由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主要是寒温带针叶林,也包括高山上面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1)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一课时)学案编号12编制:程方艳 审核:张同省 校对:万晓涛【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概念2.列举种群的特征3.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自学质疑】种群 1. 概念: 2.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
概念:年龄结构 类型: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预 测概念:3 特征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②样方法 影 响 概念: 性别比例 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矫正反馈】1.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 .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B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C .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D .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2.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3.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和b 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比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5.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 A .越来越大 B .相对稳定 C .越来越小 D .绝对不变 6.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 .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C .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7.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 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8.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 )A .种群处于衰退期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 .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D .群落结构太复杂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 A .明显增大 B .明显减小 C .相对稳定 D .先增后减10.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4章_种群和群落_第1节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解析答案
12345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A越小的是( )
解析 种群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其中衰退型年龄组成的种群 密度将越来越小。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解析答案
12345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A来自( ) A.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B.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现有人口男女的性别比例 解析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 出率等特征都能影响种群密度,但只有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 群未来的动态信息,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分为三种类型:增 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解析答案
12345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D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解析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应划分为100 m2左右,B 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 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返回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1.种群的其他特征
知识梳理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新内产生或死亡 的个体数该目种占群个体总数 的比率。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八第1讲种群与群落课件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中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答案 C 解析 2008~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种群数量增加,A项错误;2010~2015 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项错误;该图直 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项错误。
2022
专题八 第1讲 种群与群落
01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密度调查
内
容
索
02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引
03 专项模块 素能培优
【网络构建 知识串联】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⑤“S”型曲线 ⑥波动
①样方法 ②标志重捕法
⑦物种组成 ⑧竞争 ⑨垂直 ⑩水平 ⑪初生 ⑫次生 ⑬初始植被
提示 调查互花米草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否则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 确性。
⑤[2020全国卷Ⅰ,T6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土壤小动物数量常用 标志重捕法。( × ) 提示 应使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土壤小动物。 ⑥[2018全国卷Ⅰ,T5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 度制约。( √ )
3.[教材必修3 P61“探究”讨论2]样方法中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提示 随机取样的目的是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 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4.[教材必修3 P63“思考与讨论”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 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呢? 提示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 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 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 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因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浙教版九年级下第2章生物与环境(教材分析)[下学期]
一、认识生物种群
种群的概念在教学中应注意: 1.生物以个体情势存在,但不能单独生存,它们
必须以种群的情势生存,种群是物种的组成单 位。 2.种群的生活区域可大可小。同一种群中的生物 个体,虽然在年龄、性别、形态上有差异,但 它们都属于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生物在一定 区域内能自由交配繁育后代。 3.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可看作一个种群。
区分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通 过食物链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野外调查。
四、课时安排:
单元 一 二
合计
内容 种群和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机动
/
节名 第1节 第2、3节
/
课时 6 9
1 16
第一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 教学目标
▪ 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 2.学会辨认种群,区分不同的生物群落。 ▪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中四个组成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的。以生产者和分解者为最主要,它们是任何 一个生态系统中必要的成分,即最基本成分。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因为绿色 植物固定太阳能,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 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分解者在 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大约90%的陆 地初级生产量都需通过分解者的分解功能归还 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再吸取)。消费者是非 基本成分,因为它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 质。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由太阳辐射能和无机的以及有机的化学物质组成的非生物环境。
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 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分为:
2.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水域生态系 统中的各种藻类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绿色植物。它们的作 用就是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成 化学能贮存起来。所以生产者把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 统,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惟一能源。
2018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教师参考 新课导入一:
请同学们回顾以前学习过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判断上述两图分别属于 哪个结构层次? 图甲的那只海鸥正是图乙中的一只,那么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种群 有哪些区别于个体的特征呢?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导入二: 某校生物课外小组欲调查本地野生动物——田鼠的种群密度,假如你是其 中一员,你将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操作才能完成本次的任务呢?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你将得到答案。 【学习目标】 1.概述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该种群密度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应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取样,常用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其中等距取样法就 是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 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 内该种群数量,并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平均值作为该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典例1】 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④可依次代表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解析:年龄结构具有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的作用,出生率和死 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 度,由此可知,①代表年龄组成,②代表出生率和死亡率或迁入率和 迁出率,③代表种群数量,④代表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在一定 程度上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研究城市的人口密度时, 一定要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C正确;种群数量与自然气候等有关,D 正确。 答案: B
新高二生物教研:必修种群和群落教学课件〔完美版〕
盖玻片
计数板平面图
计数板侧面图
放 大
12345
计数室深 0.1mm
ABC DEF
放大
6 7 8 9 10 放大
G
H
I
11 12 13 14 15 计数区容积?
16 17 18 19 20
1mm
0.1mm3 21 22 23 24 25
1234 567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浮游动物、被捕食者) 捕食者/天敌 (捕食者和竞争者;天敌和竞争者;下一
营养级/高一营养级、后一营养级)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 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 动物为食。由右图可知,将鲢、鳙鱼苗 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 生物积累量 ,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演绎与推理-3
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
实验设计-2 方案实施-3 交流与研讨-3
生态意识-4 环境保护-4 关注社会议题-3 科学实践-3
一、种群
个体 同时、同地、同种 ——种内关系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
同时、同地、不同种 ——种间关系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 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个体被捕机会相同; • 种群内无出生死亡、无迁入迁出
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具有 趋光性,对紫外线敏感。
人们常在夜间用黑光灯诱 捕这类农业害虫。
监控、生物防治
对于开阔地带的大型动物,如草原上的有蹄类等, 用航拍的方法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则更少。
• 随机取样、定期取样 • 使用 “血细胞计数板” • 芽体超过母体体积1/2时,计为1个; • 压线算法--“上左(或下右)”; • 稀释浓度至5-10个/小格较合适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2章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注意区分种群与群落:1、种群:2、群落:(1)定义: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特征):①范围和边界②物种组成③生态位④种间关系⑤空间结构⑥演替情况⑦季节性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1)含义: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物种丰富度的大小与个体数量无必然联系。
(2)常用调查方法:①样方法:用于统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②取样器取样法:用于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注意,调查种群密度的常见方法一般都可用于统计物种丰富度,只是使用侧重点不同,种群密度的调查在于统计具体某一物种的个体数目,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在于统计所有的物种数目。
3、规律:①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有些物种数量很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
③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而变化。
二、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举例: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1)定义: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若两种生物分开,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3)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数量曲线图:两种生物数量曲线上表现为完全同步性变化(同向)。
3、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数量曲线图:①一般情况下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数量少的为捕食者。
●不绝对,如树与昆虫。
②非同步性变化,被捕食者数量总是先上升先下降,而捕食者延迟于被捕食者。
(3)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见必修二119页):①内容: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专题10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与群落课件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样__方__法________;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__标__记__重__捕__法____。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 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 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 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 先增加后由于捕捞而减少,如曲线甲。综上可知,D正确。
【解析】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32×36÷4÷2=144(只 /hm2),A正确;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 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B 错误;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雌/雄= (14+18)÷(18+18)=32/36=8/9,C正确;如经调查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 于增长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D正确。
核心考点二 种群数量变化的 “J”形曲线和“S”形曲线
1.种群数量增长中的经典曲线:(科学思维:模型构建)
(1)甲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是生存斗争 中被淘汰的个体数。“J”形曲线无K值,而“S”形曲线有K值。
(2)乙图中: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 数量的倍数。
人教版教学课件201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2节 种群ppt
•种群分布型(浙江科技版) •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 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类型。 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可以有不同的分布 型。小空间尺度上种群的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和集群分布如图所示:
•(1)小空间尺度上生物种群的分布受到种群内 和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受到物理环境的结 构影响,或者同时受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 •(2)在大的空间尺度上,种群内的个体都是成 聚集分布的,如北美洲大陆上的越冬和繁殖鸟, 都集中分布在几个被称为“热点”的地区。种 群在热点地区有比非热点地区高得多的种群密 度。又如中国的大熊猫种群,就成群分布而集 中生活在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秦岭等山 脉。
• 4. “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 5. 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 关系探究 • 6. 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及影响因 素 • 7.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 8.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 探究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的变化
答案:
同种
数量
制订计划
标志重捕法
想一想: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
• 解析:8个池塘里有6个池塘养鲫鱼,2个池塘 养地中海鳎鱼,生活在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 鲫鱼为一个种群,生活大同一个池塘中的地 中海鳎鱼为一个种群。鲫鱼和地中海鳎鱼不 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8个池塘中的鱼可看作 两个物种,八个种群,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 答案:D
•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 的是( • • )
• 1. 种群的分布型哪种类型常见? • 【提示】 集群分布是常见的分布型,如 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蛾类因趋光性、蚯蚓因趋湿性和藤壶附着在 同一块岩石上而形成集群。人类在地球表面 也呈集群分布。 • 2.种群均匀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 【提示】 均匀分布是种内斗争的结果, 如动物的领域行为、树木争夺树冠空间和根 部空间所进行的斗争,以及沙漠植物争夺水 分所进行的斗争,都能导致均匀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1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
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 金鱼藻 灵 芝 蝗 虫
――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 ):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
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
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 ]
A .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
B .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 .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
D .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
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
化。
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
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雌雄相当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
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思考:①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的效果)。
②为什么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
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
(使害虫不能完成正常交配,所以,可以通过破坏农作物害
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小结: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
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
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
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
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