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知觉与模式

合集下载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感受野的研究 感受野:在感觉系统中,能够引起某
一神经细胞反应的受刺激区域,称为 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在大脑中存在着专门负 责对外部刺激信息特征加工处理的特 殊细胞。
简单细胞: 脑中那些对投射到眼睛视网膜上各种
简单的光线模式最为敏感地作出反应的 细胞。 复杂细胞: 复杂细胞的功能与简单细胞相同,但是 它们不像简单细胞那样受视网膜上的位 置的严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复 杂线条觉察器细胞要最好地作出反应, 则只需要线条的方位和亮度合适,而线 条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则并不重要。 超复杂细胞
刺激呈现时间
呈现时间分为短、中、长3种。 短的呈现时间达到60%正确辨认率所需 的时间,长的时间为达到90%正确辨认率所 需的时间再加5ms,中等呈现时间为短-长 的呈现时间的中点值。 全部实验应用的呈现时间范围为3585ms。
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 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 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Warren等(1970)的音素恢复效应
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的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 如:
实验研究
Tulving, Mandler & Baumal(1964) 在 字词识别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呈现 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通过改 变作为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 上而下加工。
刺激材料 一些句子,如: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自下而上加工
1、从视觉输入开始 以视觉的再现结束。
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 分为高低阶段。

第二章 感知觉与设计

第二章 感知觉与设计

1.3.1 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 领域的研究
1.3.2 工业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广告心理学及消费心理学、行 为学等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1.3.3 职业设计师的经验知识
1.4 现代设计心理学 1.4.1 可用性工程
1.4.2 感性工学
1.4.3 基于仪器的设计心理学研究
1.1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 心理美学 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 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 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 1、移情说 2、距离说
•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 2、主要理论: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3、集体无意识 3、精神分析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投射法
大 卫 像
3.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①产生的来源不同 ②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③生理机制不同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①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②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③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
4 .与感知觉相关的其他概念
(1)注意 ①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要素: a.提供产品使用价值的有效信息。
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用户(消费者) VS 设计师
外界信息刺激、输入
基本 心理特征
购买心理、使用心理 购买心理 (需求刺激—认识问 题—查询信息—评价 选择—购买行为-信 息反馈 使用心理 认知—学习—使 用—反馈
基本 心理特征
设计过程心理
准备 社会文化 心理 酝酿 明朗 检验
社会文化 心理
个性心理 (个性、情 绪)
“场景描述”法(讲故事) 的用户研究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才能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使 其朝着达到目标的方向发展。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消费心理过程2.1第二章 知觉

消费心理过程2.1第二章 知觉


4、心理定势 亡斧疑人 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人受 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对以后的感知、记 忆、思维情感等心理和行为活动起正向 或反向的定向作用及推动作用。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5、刻板印象 个体在社会认知中对某一类人或 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 看法。性别、地域、国别、种族、职 业等都能形成刻板印象。(男生拿板凳
现实表现:首因效应——初次印象

例:卢钦思试验,他用两小段文章描述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 天中的部分行为:

请右边2组同学闭上眼睛,左边2组同学静静在座位 上阅读以下2段话,默默在心里判断吉姆性格更外向 or内向?整个过程请全体同学保持安静,听老师指 令)
2:吉姆独自一人从学校回家——在树阴下 歇凉——在商店默默地排队购物——没有 去问候那个新近才认识的女孩。
一般知觉与复杂知觉

一般知觉: 视知觉 听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肤知觉
复杂知觉:
(1)时间知觉 是客观事物持续性、速度、顺序性在 人脑中的反映。 长短时间知觉——长时估计与短时估 计现象。 (请大家闭眼一分钟时间,你认为到一 分钟了,就睁开眼) 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 ,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 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是输入信息的先后次序不同而产生的 一种认知偏差。
现实表现:首因效应——初次印象

例:卢钦思试验,他用两小段文章描述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 天中的部分行为: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是使社会知 觉过程简化。其消极作用是容易形成 偏见,甚至歧视。
“物以稀为贵”、“抢手就是好货”

第二章知觉案例

第二章知觉案例

【实验】 Tulving等(1964)的字词识别实验
通过改变刺激的呈现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的加工, 而通过改变上下文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上而下的加 工。
上 下 文
Countri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form a military alliance.
The political leader was challenged by a dangerous opponent.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1.假设考验说 2.刺激物说
1.假设考验说
代表人物:Bruner、Gregory
主要内容: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 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 感觉剌激做出正确地解释。 论据:Rock(1983)指出,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
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三、知觉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 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 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 觉刺激的解释。
局限性
给记忆带来沉重的负担,缺少灵活性。
难以解释人何以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
模式这类常见的事实。
模板说没有完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
二、原型说(Prototype Theory)
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
板,而是原型(Prototype)。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 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一类客体具有基本 特征。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 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 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B•维纳的归因理论 H•凯利的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 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判断 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 的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 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 等,称为情景归因。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 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 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 具备的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 比较固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常 根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判断。 刻板印象的作用:刻板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 但在很多情况下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
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知觉和评价不是孤立进行 的, 往往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这种 现象叫做对比效应。
实验操作
洛钦斯把这两段相反描述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1)描写热情外向的一段先出现,冷淡内向的一 段后出现。 (2)描写冷淡内向的一段先出现,热情外向的一 段后出现。 (3)只出示一段描写热情外向的材料。 (4)只出示一段描写冷淡内向的材料。 洛钦斯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织阅读一组材料, 然后要求各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怎样的 一个人?
凯利认为,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 两次观察难以判断,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多次 观察,根据多种线索做出内部或外部归因。
三度归因理论的归因维度 区别性:指个体在不同情景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 为。 一致性: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他人是否一致。 一惯性:指个体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知觉管理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知觉管理

THANKS
感谢观看
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进 行解释和组织,使之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结构。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 的感知,包括形状、大小、距
离、方向等。
时间知觉
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时间特性 的感知,包括时间的先后顺序 、时间长短等。
运动知觉
是指个体对物体运动特性的感 知,包括速度、方向等。
他人知觉
他人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 知和理解,包括对他人的动机 、情感、意图等方面的认知。
他人知觉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 团队协作产生影响,影响组织
的整体绩效和氛围。
他人知觉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沟通 方式和文化背景等。
他人知觉的管理需要关注人际 沟通、团队协作和文化差异等 方面,以提高组织的团队协作 和人际互动的效果。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知觉具有将客观事物整体属性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使只 提供事物的部分信息,也能感知到事物的整体。
选择性
由于人的心理资源有限,在同时呈现多个刺激时,只能选 择其中一部分优先加工,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恒常性
当客观事物的物理特性发生变化时,由于人的经验和心理 因素的影响,对事物的知觉印象会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 知觉的恒常性。
管理心理学第二 章知觉管理
目录
• 知觉概述 • 知觉的形成过程 • 知觉与管理 • 知觉偏差 • 知觉与管理决策
01
知觉概述
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 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 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各 种感觉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对 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物 理特性,还取决于个体自身的 知识、经验和心理状态。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认知: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它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点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她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3.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4.认知科学:是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5.近因效应现象:在一个长的刺激系列中,最后的项目回忆的最准确。

简答论述1.试分析认知心理学简史答:①19世纪:内省法(冯特):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的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的客观的报告这些感觉。

冯特特别指出,像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威廉•詹姆斯的记忆理论②20世纪:行为主义: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她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

行为之一者很少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格式塔心理学家也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③当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2.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①脑损伤病人研究:脑损伤研究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对大脑组织的理解②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像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③磁共振成像(乂区1):研究者让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的头部。

这种技术为脑解刨学提供了详细的图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只需5秒钟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要90秒。

第二章 感知觉--1

第二章 感知觉--1

一、知觉是什么?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的反映。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 简单总和。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感觉 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整 体属性的认识。 知觉是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 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一、知觉是什么?
觉察是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 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 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 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而且包含了 效应器的活动。
物理、化学 能量 编码 译码
外界刺激
二、知觉是怎样产生的?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揭示了大脑皮层不 同区域的分析、综合机能,感觉皮层的一级区实现着 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和综合。这些区域受到损伤, 将引起某种感觉的丧失。感觉皮层的二级区主要负责 整合的机能,它的损伤不是引起特定感觉的破坏,而 是丧失对复合刺激物的整合知觉能力。感觉皮层的三 级区是视觉、听觉、前庭觉、肤觉和动觉的皮层部位 的“重叠区”,它在实现各种分析器间的综合作用方 面起着特殊的作用。这个区域的损伤将引起复杂的同 时性(空间)综合能力的破坏。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有何关系?
(2)乘方定律
•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 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 斯蒂文斯的研究表明,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 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或幂函数)。 即知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用数学 公式表示为: • P=KIn ,其中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是刺激 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这个公式叫斯蒂文斯定律。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第二章 知觉
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传感数据)转化为对目 标、事件、声音和味道等的体验的过程。(Roth, 1986)
视知觉的复杂性:看起来相当简单,似乎不需要 任何意志努力。在试图模拟该功能时遇到了巨大的障 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认知速 度与能力能与人的视觉系统相匹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应用:
模板匹配理论
❖评价:
简单直观 不经济 不灵活
目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 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它只是模式识别过 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二)原型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
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 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模式识别就是在记忆中寻找原型的过程。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判断看到的刺激是哪个字母,H还是S,要 尽快,并尽量少犯错误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视觉识别作业
反应时和正确率
被试分组
视觉识别作业 00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注意局部组会受到干扰,而注意整体组不会受到干扰 总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实验结果: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 约为87%;对先前未看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 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
Posner等认为,这种实验结果说明,被试在实验 的第一阶段上,已经从一些畸变模式中有效地抽象出 原型。即被试对畸变模式进行分类是将它们与相应的 原型作比较的。
原型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 音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的句子,而异常的句 子又优于非语法句。

心理学第二章知觉优秀课件

心理学第二章知觉优秀课件
与此同时,仅被我们比较模糊地感知着的 事物,就成了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
关系: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
相转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知觉的选择性
逆时针旋转后
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特征 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知觉的这种特性称 为知觉的整体性。
本身没有轮廓,而在知觉经验中显示的轮
羊羔实验
▪ 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 的环境:一只羊羔随着羊群在水草丰 美的草地上快乐地生活;另一只羊羔 被栓在柱子上,离羊羔几米远的地方 再拴一只狼——尽管狼吃不到羊羔, 羊羔却要面对那只威胁着自己的 狼……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羊羔根 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无所事事的狗
▪ 将10条机敏的狗分别放在10片海礁上喂养,其 条件是:海礁之间的距离,均在狗的视线之外;每 片海礁的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四周为茫茫大海; 海礁上,除了充足的食物和躲避风雨的住所外,再 无他物。其结果是:在半年内,10条狗的行为逐渐 衰退,直至疯狂或死亡。
无所事事的人
被测试的人躺在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非常安 静,听不到一点声音;一片漆黑,看不见任何东西; 手脚都被固定,不能随心所欲;吃喝拉撒有人伺候, 且无微不至,用不着操心,更用不着动手动脚…… 无所事事到了极点。
实验开始时,被测试的人还能安静地躺着,后 来,他们焦躁不安,老想活动,觉得很不舒服:自 言自语,乱说乱讲,扭来扭去……尽管包吃、包住、 包服务,每天还有40美元的报酬,却没有人愿意坚 持这种实验到2天以上。强制他们继续接受实验的 结果是,体质下降,烦闷欲狂,精神错乱——人, 绝不能无所事事!
运动知觉(客体、主体)
按知觉对象的特点分
物体知觉 社会知觉
按正误分

《知觉现象学》每章的主要内容

《知觉现象学》每章的主要内容

《知觉现象学》每章的主要内容《知觉现象学》是一本关于人类感知和知觉的重要著作。

每一章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以下是对每一章主要内容的简要概述。

第一章:感知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本章介绍了感知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感知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过程。

作者详细解释了感知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感觉为基础、以结构化为特点、具有选择性、受注意力影响、并与意识紧密相关。

第二章:感知的心理和生理基础该章节重点讨论了感知的心理和生理基础。

作者介绍了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了感知过程中的神经信号传递和脑区激活机制。

此外,还涉及到感知与情绪、记忆以及学习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作者详细解释了实验方法、调查方法以及观察方法在感觉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感觉测量技术,如心理物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等。

第四章:视觉知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视觉知觉。

作者详细介绍了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讨论了视觉感知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光线投射、视网膜成像、视觉注意力等。

此外,还涉及到视觉错觉和视觉注意力的研究。

第五章:听觉知觉本章主要介绍了听觉知觉。

作者探讨了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详细解释了声音的物理特性和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

此外,还讨论了音乐知觉和语言知觉等与听觉相关的研究领域。

第六章:触觉和痛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触觉和痛觉的知觉。

作者介绍了皮肤触觉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了痛觉的类型和感知机制。

此外,还涉及到触觉和痛觉的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第七章:嗅觉和味觉本章主要介绍了嗅觉和味觉的知觉。

作者详细解释了嗅觉和味觉的感知机制,包括嗅觉受体和味觉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还讨论了嗅觉和味觉在进化和行为中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八章:多感官知觉和空间知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多感官知觉和空间知觉。

作者介绍了多感官知觉的概念和特点,并解释了多感官整合的神经机制。

第二章 知觉2

第二章 知觉2

第二章知觉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例: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街心花园,那是汽车在行驶,人群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观事物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这些加工过程提供额外的解释,成功地为我们在环境中导航。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50年代以来,由于感受野的研究,人们对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的功能,有了新的进一步的了解。

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反应。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以视觉系统为例,外侧膝状体细胞在网膜上的感受野为“中心周围”对抗的圆形感受野,它接受来自网膜感觉器和视神经节细胞的输入信息,并对细小的光点敏感。

当一系列外侧膝状体细胞会聚到同一“皮层简单细胞”上,并和这个细胞发生突触联系时,便形成了皮层细胞左一右排列的感受野,它对光棒或直线敏感。

在这里,皮层细胞又整合了外侧膝状体输入的信息,并对直线作出反应。

在皮层细胞更高的层次(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上,由于皮层细胞的整合水平的提高,因而对刺激特征的分析也变得更概括、更一般化了。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揭示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分析、综合机能。

感觉皮层的一级区实现着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和综合。

这些区域受到损伤,将引起某种感觉的丧失。

第二章 知觉

第二章 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
含义: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 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下面请大家看一幅图,请问你们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四)知觉的恒常性
含义: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 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1、大小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象的变化 而趋于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 2、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知觉不 完全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倾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 特性。
3、运动幻觉
(1)诱导运动 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 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 觉。 (2)自主运动 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 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此即自主运动。 这也是一种运动幻觉。
(四)错觉: 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
数一数,上面有多少人图像?
下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第 一 个 图 最 相 似 ?
左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右 边 一 图 最 相 似 ?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晋书· 王献之传》有这样一句话:“此郎亦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 事物的一部分,却可推知事物的整体。这就是 知觉整体性的功能。 含义: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 组织加工过程。 在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知觉仍可保持完备性。 客观上缺的,主观上补起来。
第二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知觉信息加工
第三节 模式识别
本章要求:(1)了解知觉、模式等概念; (2)掌握知觉的特征、知觉信息加工和模式识 别理论; (3)知觉及其理论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认知心理学一、什么是认知(一)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r (1967)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获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李德(S. K. Read )根据上述定义进一步指出,“认知通常被简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活动,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言语、问题解决、认知的自我监控等。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知识应用”(二)对人的认知活动的理解1、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系统3、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二、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1)定义: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信息加工心理学,或现代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 同时把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做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对信息的加工也经过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实质: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3)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解释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一)信息加工模型---纽韦尔和西蒙(A. Newell & H. A. Simon,1972 )在《人的问题解决》一书中提出了信息加工系统。

1、信息加工模型的假设:2、信息加工系统的组成ISAM鯉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可以概括为输入、输岀、贮存、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迁移。

纽韦尔和西蒙看来,凡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必然表现岀智能行为,同样,凡表现岀智能行为的系统必然具有这些功能。

(二)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举例分析人的信息加工系统)1、感觉登记2、模式识别3、短时记忆4、长时记忆5、注意四、认知心理学的两种取向(一)信息加工取向主要观点:许多认知过程是以系列和序列的方式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Tulving,Mandler,Baumal,1964 字词识别实验
㈡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实验
✓ Navon,1977 视听干涉实验 ✓ Navon,1977 视觉的字母识别实验 结论
Navon认为: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的,总体 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称为 总体特征优先。
观点: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 关键的作用。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 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其与 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 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实验:Neisser,1964视觉扫描实验;Kinney,1966 视觉的字母识 别实验;Mayzner,1972字母识别实验;Pritchard,1961 固定网像 实验;Hubel&Wiesel,1957,1963,1968 视觉感受域的生理学研究。
第二章 知觉和模式识别
第一节 知觉
一、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㈠知觉的刺激物说 Gibson(1950,1966,1979) 观点: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
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 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根据以前的知识 进行无意识的推理。知觉的意义来自物体本身而与人的 经验无关。 实验: Gibson 结构密度级差实验
㈡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Bruner&Gregory
观点: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 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 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
实验
✓ Warren,1970 音素恢复实验 ✓ Miller,Isard,1963 句子知觉实验 ✓ Biederman ,1972 视知觉实验 补充
Selfridge,1959 ,Pandemonium
四阶段:映像鬼获得物体的图象;特征鬼分析它的特征;认知鬼 产生对事物的认知;决策鬼做出正确决策。
பைடு நூலகம்
评价: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就可以不管刺 激的大小、方位等细节,避开预加工的困难和负担,使 识别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 同的模式中,必然要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由于需要 进行抽取特征,再加以综合,才能进行识别,这使模式 识别过程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当不同的模式具有一些 共同的特征时,就会使识别发生困难,甚至出现错误, 将这些模式混淆起来,这一点更符合人的特点。
不同观点
Kinchla,Wolfe,1979 :总体特征优先现象的出现与刺 激物的视角大小和网像的位置有关。
第二节模式识别
一、概念
Pattern: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 结构。
Pattern Recognition:觉察到某个模式的存在,并将它 与其它模式区分开来,确认所知觉的这个模式是什么。 即对模式的觉察、分辨和确认。人的模式识别常表现为 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的相应范畴,对它加以命名, 即给模式一个名称。有图象识别、表情识别、语言识别 等。
二、模板说(template theory)
观点: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 形成的外部模式的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 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 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个模板与刺激 有最大程度的重叠,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哪个模板相同,这样, 模式就得到识别了。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的信息 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修正
Lindsay&Norman,1977 :在模式识别的初期阶段, 在匹配之前,将刺激的外形、大小或方向等加以 调整,使之标准化,即增加了一个预加工过程。
三、原型说(Prototype theory)
观点: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 是原型。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一 类客体具有基本特征。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 进行比较,而且由于原型是一种概括表征,这种比较不要求严格 准确匹配,而只需近似的匹配即可。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 的匹配,即可将该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Top-down: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 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 到对细节的注意等。
单是自下而上加工难以应付一些刺激所具有的双关 性质或不确定性;但是如果没有刺激的作用,那么单靠 自上而下的加工则只能产生幻觉。在良好的知觉条件下, 知觉主要是自下而上加工,而随着条件恶化,自上而下 加工的参与也将逐渐增多。
另一部分认知心理学家强调感觉资料在知觉中的重要意 义,在知觉加工的早期阶段,外部世界的特性决定了人 的知觉,人的知识经验是不起作用的。
二、知觉加工
㈠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Bottom-up: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先对较小的 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 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实验:Phillips1974 棋局模式识别实验
Posner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
评价: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还可应用于机器 的模式识别。局限:人可以在模式的物理属性广泛变化的范围内 进行模式识别,模板说难以解释;在人的模式识别中,模式中各 部分的特征并不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如Q和O,“ι”具有重要 作用,模板说将模式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忽视了将不同 模式区别开来的关键特征。
实验:Posner 1967,1968 原型实验,Reed 1972 原型实验
Reed 1973 原型匹配模型
评价:明确地阐述了原型的具体特征和编码形式,强调原型在范 畴水平的分类操作中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容纳模板匹配,因此, 显得更加灵活。局限是缺少自上而下的加工。
四、特征说(Feature theo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