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加速或推迟个体的发展。

10.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1.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12.关键期: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13.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14.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

17.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8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20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21.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

22.练习律:对于已经形成的某情境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23.准备律: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

2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25.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26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27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28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29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30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31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32实质性的联系:即非字面的联系,指新符号或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33非人为的联系:即非任意性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某种人们可以理解的合乎逻辑的联系。

34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毒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35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关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髀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36组合学习:当学习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37连锁学习:指学习联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t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这类学习。

38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39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40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41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42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作出某种瓜,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4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5·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44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

45.归属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是指把新旧知识之间的有关部分联系起来,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种从属或总括关系的学习。根据归属方向,归属学习又可分为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46.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

47.理解: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48.知识应用: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应用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客观现实中一切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狭义的知识应用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49.课题的类化:是学生通过思维,把握具体课题内容的实质,找到它与相应知识的关联,从而把当前的课胚纳人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找到解决该课题的途径或方法。

50.知识的巩固:指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

51.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

52.直观: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53.模像直观: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54.概括:指主体通过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55.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的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56.知识: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知识一般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也通过物化储存于书本或其他媒体中。57.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

58.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59.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60.“物质化”过程: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穷际是把专家头脑中的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型”的过程。

64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65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66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墓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67.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68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

6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傲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70原型操作: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72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73.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74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75.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甜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76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79.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80性格化:将各种伦理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中,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8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

8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83.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84.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一样。是一种问接的强化方式。

85.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

86.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87:专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88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89.问题空间: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婪銮,皇括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阳吾中I目状态和有关的操作。

90.算法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肯塞查型堂出.来,这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买问题.但效率不高。

91.功能固着: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的潜在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其他的功能o 9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93.问题分解:问题分解即把一个同题分懈成若干小的子问题,再对各个子问题进行逐级分解.逐步简化,直到每个子问题都能解决。从而找到解决总问题的方法。95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否钻牛角尖,能随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