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整合: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合集下载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掌握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3)能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建议;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3)通过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和珍惜自然环境的意识;(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为改善地理环境做出贡献;(3)培养学生珍惜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发扬地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掌握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2.教学难点(1)能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建议;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导入课题: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地理环境是什么?为什么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影响?(2)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展示一幅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集体猜测大地球上哪个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2.讲解(20分钟)(1)通过课堂讲解与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山地对于农业和居住的影响、河流对于交通和农业的影响、海洋对于渔业和海运的影响等;(2)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照片,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3.分组合作(3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组选取一项地理环境(如山地、河流、海洋、草原等);(2)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调查与研究,收集关于所选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的信息;(3)要求每个小组就自己所选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进行展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4)教师在小组展示完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4.归纳总结(15分钟)(1)结合小组展示和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和理解;(2)提问学生,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哪些共性和差异,为什么?5.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关键知识点;(2)布置作业:请学生思考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并写一篇短文。

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 使学生认识到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质地形的定义及分类2. 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实例3. 实例分析:我国地势对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实例分析我国地势对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质地形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讲解地质地形的定义及分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3. 分析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 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山地、高原地区人口稀疏。

b. 地形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山地城市交通不便,平原城市交通发达。

c. 地形对交通线布局的影响:如山区道路崎岖,交通线密度较低。

d.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农业,山地、高原地区农业受限。

4. 实例分析:我国地势对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附:课后作业1. 掌握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 举例说明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调查身边的地质地形实例,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讲解地质地形的定义及分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3. 分析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 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山地、高原地区人口稀疏。

最新-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2

最新-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全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区域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是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讲解。

本节和第三节分别从两个角度概括研究区域特征的意义,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重的,即相互作用。

本节从陆地和海洋地理环境两方面探讨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内容不仅要使学生从陆地、海洋两个角度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从而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更为深刻。

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三、本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并从陆地与海洋两个角度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2.培养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情感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劳动观。

四、教学重点
不同阶段陆地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方法。

最新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word文档

最新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word文档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重点与难点: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

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

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

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2)掌握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1)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2)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

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2)人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现实生活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4. 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的差异;(2)提问: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1)介绍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现实生活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关于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知道并掌控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篇1】一、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高三二轮复习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部分考试内容为根据,复习时,不再寻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而是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通过公道的专题划分,按专题重点复习。

注意提炼主干知识和关注知识结构质量,建立更加完全、完善而清楚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络,到达将多个模块的内容有机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三轮复习是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关注热门,以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和技能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主要复习必修3的剩余部分和选修地理Ⅲ旅行地理、选修地理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地理Ⅵ环境保护的复习,以及高考地理二轮、三轮的复习。

高考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的综合性专题的突破,主要针对高考的大块考点;三轮属于高考前的冲刺。

三、教学进度第二章区域可连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连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第二节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二轮专题突破专题一地理基本技能第一讲地球仪、地图及地理信息技术第二讲等值线的判读第三讲统计图表的分析第四讲地理数据分析与运算技能培养专题二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结构第二讲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运动规律第二讲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第三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五人文地理事项与原理第一讲区位因素分析第二讲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类型第三讲人口、交通和城市专题六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第一讲区域空间定位第二讲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主要地区第三讲国土整治和可连续发展第四讲区域特点分析与差异比较专题七选修部分第一讲旅行地理第二讲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讲环境保护考前冲刺专题八题型突破与答题建模第一讲挑选题常用答题技能第二讲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专题九热门问题专题十规范答题要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篇2】一、学生基本情形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定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

分析案例,让学生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特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特点。

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特点。

2.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讲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特点。

第三章: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特点。

3.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讲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特点。

第四章:水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水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水文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特点。

4.2 教学内容介绍水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不同水文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特点。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水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不同水文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特点。

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专题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专题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水资源的分布、全球水危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洪水、寒潮、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机制及影响比较不同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一般规律,还要注意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情况;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包括气温变化还包括降水的变化,其影响在不同地区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产生的资源问题也不相同,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对;重点掌握洪涝、寒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害及防御措施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①表现: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②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影响聚落特征举例平原农业发达,交通便捷,便于聚落建设和平面布局聚落理想的发育环境,分布密集,规模较大,多呈团块状、某某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制约聚落建设与发展聚落分布稀疏,规模较小,多沿河谷分布某某高原海拔较高,不利于城市发展城市数目少,多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但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地区地形规模形状人口北方平原大团聚型、棋盘式多南方丘陵、山地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少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密度布局形态方式造价山区小稀疏“之”字形单一高平原大密集网状多样低[学考真题对练]1.(2018·某某学业水平考试)某某至某某高铁秦岭段桥梁和隧道占路段长度的比例高达90%以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景观设计要求B.环境保护要求C.地形复杂D.冻土深厚C[某某至某某高铁秦岭段,穿过山区和河流,地形复杂,故选C。

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 使学生认识到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具体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质地形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质地形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小组讨论方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地质地形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质地形的特点。

2. 讲解地质地形分类2.1 教师讲解各种地质地形的特点,如山地、平原、盆地等。

3. 探究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地形如何影响人类活动。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实例。

4. 小组讨论4.1 教师布置讨论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地质地形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4.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实地考察或调查,提出结论。

5. 课堂小结5.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6. 作业布置6.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家乡的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否在不断变化,如气候变化、城市化等因素如何改变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地质地形的变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七、实践环节1. 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对家乡的地质地形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重点与难点: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些影响呢(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第2课时)板书:二、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1、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补充: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b)本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⑴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⑵海洋科学研究;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板书:2、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练习:选择题1、下列因子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的是()①平坦的地形②勤劳的人民③肥沃的土壤④宽广的道路⑤充足的水源⑥适宜的气温⑦良好的习惯⑧精细的耕作⑨充分的日照⑩美丽的村庄A①②⑤⑧⑩B①②③④⑨C①③⑤⑥⑨D③⑤⑥⑦⑧2、在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布局在()A环境质量优越地区B矿产资源丰富地区C人口资源充足地区D劳动力低廉地区3、海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被人们重视的原因是()A海洋深度大容易淹死人B航海技术落后难以逾越C海洋里没有什么资源D 海洋水为咸水不能饮用或用于灌溉4、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的原因是()A人类对海盐的需求与依赖B海洋成为人类交往的通道C 海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D海洋有丰富的水资源5、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6、下列四组城市都属于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是()A鞍山、包头、攀枝花B武汉、唐山、呼和浩特C马鞍山、上海、鹤岗D本溪、重庆、石家庄7、从地形上看世界城市分布状况是()A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的高原上B主要分布于地势低平的热带平原和盆地C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D山区基本上没有城市分布8、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以海洋为媒介进行物资、信息的交流B在航海技术发达的阶段沿海地区经济均高于内陆地区C海洋资源的开发已不受海洋环境的影响D海洋中石油、锰、钴的储量比大陆丰富9、有关岛屿权益的叙述错误的是()A拥有国可划定12海里的领海主权B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C拥有国可划定200公里的专属经济区D若该岛无人居住则最先发现的国家拥有该岛主权10、有关日本工业发展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本国丰富的资源发展钢铁工业B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本国工业C工业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区D在环境质量较好、知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新兴工业区。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2.能够比较不同区域好恶因素和适生条件的异同,为地理学科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实践奠定基础。

3.掌握地理学科相关的基本概念,如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适生条件等,加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4.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深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理解。

教学内容1.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影响因素;2.区域人文文化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区域适生条件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区域地理环境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工业、居民生活等。

教学重点1.深入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影响;2.强化区域适生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3.加深对区域地理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

教学难点1.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影响;2.探讨区域适生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文文化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PPT、图例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概念。

2.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观察法:通过实地探究、地图解读等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导入1.使用图表、惊奇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简述本次授课的目的。

2.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探究问题。

教学环节2:基础概念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适生条件等基本概念的讲解。

2.通过案例介绍如何利用这些概念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环节3:应用案例分析1.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

教案:讲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3.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定义及其影响2. 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2.案例分析3.讨论四、学生评价标准1. 了解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与重点难点一、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1. 地理环境的定义及其影响介绍不同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地势、水资源、土壤等。

2. 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针对不同地理环境,介绍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1)气候:不同气候条件下人类活动的适应性和发展水平(2)地势:山区、平原、海岸线等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3)水资源:水资源缺乏或充足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发展及其影响(4)土壤:不同土壤质量对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影响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介绍现代人类活动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经济活动:工业化、农业化、城市化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交通方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能源开发:石油、煤炭、气体等能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四、讨论讨论地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六、教学资源1.地理图册2.影像资料3.网络资源七、教学评估1. 提供题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文章。

2.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考纲要求]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1)平原⎩⎪⎨⎪⎧分布特点:海拔200米以下的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原因: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利于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可以减少投资(2)山区:多形成于河谷两岸较平坦区域,地形条件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

(3)为什么热带地区城市大多分布在高原上?提示:高原海拔高,气候凉爽,适于居住。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1)影响城市区位:有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的地区适宜建设城市。

(2)影响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3.水对城市的影响(1)水的意义⎩⎪⎨⎪⎧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3)我国南方为什么具有“临河设城”的规律?提示:我国南方河流众多,城市依河而建,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影响很多矿业城市的形成、发展规模及发展前景。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影响线路的走向:就铁路线而言,地形的影响最为明显。

(2)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线路多选建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形单元和地形部位上。

(3)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较大,具体如下表所示:地形原因城市分布举例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此外,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度大规模大我国67%的城市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世界绝大多数的特大城市分布在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热带地区的高原在热带地区,地势低处湿热,不适宜居住;而高原上相对凉爽,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密度小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山区山区地形崎岖,城市建设困难,交通不便,城市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 使学生认识到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质地形影响人类活动的理解。

3. 利用图表、图片等视觉材料,增强学生对地质地形特点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质地形的基础知识资料。

2. 收集有关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案例。

3. 制作PPT,包括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影响人类活动的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地质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讲解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分类:讲解地质和地形的定义,介绍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基本地形类型。

3. 分析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 影响农业生产:分析不同地形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如平原适宜发展农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等。

b. 影响城市分布:分析地形对城市选址的影响,如平原地区适宜建设城市,山区地势险要,有利于防御等。

c. 影响交通建设:分析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如山区道路建设成本高,但具有战略意义等。

d. 影响水资源利用:分析地形对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的影响,如山地降水丰富,平原地区水源充足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如三峡水利工程、喜马拉雅山脉对气候的影响等。

5. 课堂小结:总结地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质地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2)掌握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影响;(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3)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1)亚洲地理环境特点(2)欧洲地理环境特点(3)非洲地理环境特点(4)美洲地理环境特点2. 第五章: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水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2)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现实生活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4. 比较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特点及人类活动影响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合作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4. 期中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在本章节学习过程中的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地理资讯网站、新闻报道等;3. 教学图片: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图片、人类活动图片等;4. 教学视频:相关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纪录片、实例视频等;5. 网络资源:在线地图、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

2. 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内涵。

3. 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地区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分享所了解的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9.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描述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案

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案

第2讲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点一|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特点: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

(2)不同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航海技术落后阶段。

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大陆内部,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

②航海技术发展阶段。

大洋逐渐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地带集中。

③航海技术进步阶段。

使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开始开发海底矿产,如海底锰矿和石油等。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拓展延伸]1.沿海国家享有的海洋权益(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沿各个方向拥有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即占有面积为126 000平方海里。

(1海里=1.852千米)(2)根据国际法中的先占原则,哪个国家先发现和占领新生的岛礁,便拥有对该岛礁的领属权。

(3)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均是从领海基线向海洋延伸的距离。

2.海岛的合理开发(以海南岛为例)受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由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海岸带、丘陵和台地环带及山地丘陵带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各环带资源特色不同,因此开发其资源需要充分研究、认识各环带资源和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

具体如下表所示:考法1 结合区域演变图示,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2019·重庆模拟)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A.家具制造B.丝绸纺织C.奶酪生产D.甘蔗制糖2.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B 2.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时间内桑树种植较多,因而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丝绸纺织业。

最新-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5 中图版必修3 精品

最新-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5 中图版必修3 精品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对课标的理解:“某区域”既可以是课本中的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学生所在地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区域;“比较”既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体会、新闻热点、历史史实,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的方法,又要求学生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影响的差异,即区域环境动态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及原因。

同时要求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国土开发、利用、维护权益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是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重点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与下一节学习的角度正好相反,这两节课使学生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本章重点。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然后从时间维度分别介绍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再介绍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学生不光理解陆地、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从而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为四个阶段,在各阶段中制约因素不同:采集和狩猎阶段受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农业社会阶段受作物栽培的自然条件制约;工业社会阶段受矿产资源、交通条件的影响;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优越的区域已成为人类活动最理想的区域。

学完这四个阶段,还要让学生总结出这一变化的本质:人类活动的发展,不断对地理环境条件提出新的需求及因科技进步,区域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小。

海洋环境分为海洋和岛屿两个方面,二者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海洋因人类科技的发展,其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断上升。

岛屿也因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海洋归属权等原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一)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归纳总结: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形对气候不同要素的影响。

1、地形对气候整体的影响①形成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②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地形特别是山地,往往是自然环境的分界线)。

如美洲西部的气候多呈现狭长带状分布,主要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纬度偏高,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势高,阻挡冬季风;欧洲西部南北高(多东西向山脉),中部低,有利于西风带深入内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广。

③影响大气环流。

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④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⑤形成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西风气流受到了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⑥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

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对局地小气候气温的影响。

①海拔高度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降低6 ℃;②山体的阴坡和阳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

补充:一般情况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植被稀疏,阴坡水分条件好,植被茂盛。

③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地形可以阻挡冷空气(我国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等);④山脉垭口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当暖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高;当冷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低。

的一块平坦且相对较低的位置,也可以说是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

垭口地理意义:A山脊标高较低的鞍部,即相连的两山顶之间较低的部分称为垭口,指的是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

B垭口是高原上常见的一个词,常为高山大岭的交通孔道。

C当地人不是为了登山而登山,他们只是要翻过垭口,用最短和最省力的路途进山和出山。

D垭口的风会特别大(狭管效应)。

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干热河谷)河谷地形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盆地地形:空气不易扩散,盆地底部气温更高(冬季加重暖冬与雾霾)。

如果冷空气进入盆地堆积,易导致气温更低(加剧了寒潮或者冷空气的影响时间,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补充: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寒、旱、风、虫、草、火等自然灾害特别突出。

⑥对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山地比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小;山顶比山谷气温日较差小;高原比平原气温日较差大。

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同一纬度的高原高山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夏季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冬季由于海拔高,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所以气温不是很低)。

⑦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如山谷风的形成。

3、地形对局部小气候降水的影响(地形雨)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般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空气越干燥地区地形雨出现的位置海拔越高;山体的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

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

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4.影响风速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

5.地形对光照的影响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太阳辐射较少,光照强。

如我国的拉萨由于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被称为“日光城”。

(二)地形对河流(湖泊)的影响归纳总结: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形对河流特征的影响。

1.地势影响河流流向。

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使河流呈放射状流向海洋。

2.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

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流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界线;盆地多为向心状水系,平原多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水系)。

3.地形(落差)影响河流的流速------影响河流开发(水运、水能)一般而言,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平原区河流流速较慢。

地形影响河流的航运条件、水能开发-----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

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4.地形影响河道剖面。

一般而言,山区河流多呈“V”字型,平原区河流多呈“U”字型。

5、地势较高的区域湖泊多咸水湖这是因为区域内地壳不断抬升,由海洋壳转换为大陆壳,部分湖水无法流出低洼地区,残留在高原面上。

归纳总结: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形对植被(自然带)的影响。

1、地形对植被直接影响:①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植被垂直变化明显。

山地海拔高度也要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

②地势起伏还会造成植被阴坡和阳坡的差异,特别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更是明显。

山地的坡向要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

③如果阴坡同时又是背风坡,降水和光照明显不同于阳坡和迎风坡,植被特点的差异会很大。

④地形对雪线的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较高。

阳坡雪线较高,阴坡雪线较低。

坡度较大的坡向,雪线较高;坡度较小的坡向,雪线较低。

2、地形对植被间接影响:(通过影响气候、水源、土壤,影响植被)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的土壤厚度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这与水土容易流失有关。

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归纳总结: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形对土壤(自然带)的影响。

地形影响土壤的厚度、肥力、酸碱性等。

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如喀斯特地貌区土层薄,肥力差,极易出现石质荒漠化;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的土壤厚度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这与水土容易流失有关。

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山麓冲积扇分布的地区往往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五)地形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密切。

山地、丘陵多滑坡泥石流,陡崖、块状山,坡度较大的山地多塌方。

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位因素之一)名师点睛:注意任何区位选择都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且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主导因素不同。

地形作为影响区位的一个因素,只是有影响,不一定都是主导因素。

我们整合地形知识,只是从地形角度分析影响,但真正的区位一定是综合考虑,而且注意“发展变化”。

(一)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间接影响为主)(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①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发展成林业或养殖业;从山麓到山顶可依次发展垂直农业(立体农业):种植业→果园→毛竹(或经济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高原一般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高寒区)②地形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平原区机械化水平就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③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④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

投人大于产出。

(2)地形对农业生产的间接影响。

地形的坡度、坡向等可以影响农业,地形还通过水热条件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差异,地形只是问题的表现,问题的实质还是气候和土壤。

所以地形大多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农业。

①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

农作物的品种不同,使垂直立体农业模式成为可能。

②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山地地形对冷暖空气均有阻滞、屏障等作用。

在我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

(西南地区不受寒潮影响,主要是高大山脉的阻挡)背风坡的“焚风效应”容易产生干旱、森林火灾等③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地形对降水量有显著影响山地降水量随高度增加,尤其迎风坡更为明显;背风坡降水量随高度也有所增加,但远不及迎风坡。

④地形对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地形对辐射和日照的影响随海拔高度、坡向方位、坡度以及云量水汽的差异,而有复杂的变化。

光照强,太阳辐射量大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

⑤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二)地形对聚落、人口的影响归纳总结:地形对聚落(功能区)、人口的影响名师点睛:地形对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主要是先通过影响人口、农业、交通的分布,而影响聚落。

1、地形与聚落的关系①地形和地势决定了聚落的分布规模(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和聚落形态如条带式的兰州、放射式的延安、组团式的重庆和团块式的成都等类型。

②乡村:从已发现的村落遗址或现代乡村来看,它们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比较高爽平坦的地方。

这些地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地肥沃。

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用水和交通也比较方便。

③城市:我国城市分布在地势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平原地区。

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高原山区也有城市分布,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④城市内部功能区(含对工业的影响)高级住宅区---A、地势高的地区---空气好,采光条件好,河流上游水质好,多森林环境好;B、城市外围(郊区)C、靠近文教区、行政区工业区(地形对其影响主要侧重微观影响)A、从地形条件看,工业一般布置在地势平坦、开阔,水源近便,对外联系方便的平原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