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塑造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塑造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巨大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把意志薄弱的学生引入歧途。

美国教育家巴尔博士称:“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这正体现了环境的教育作用。

在这个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思考判断之前,基本上是受着环境的影响。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环境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是,自身内因应该同样是一个原因。但是,为什么一个人从小就放在狼群中,人会变成狼孩?这就说明,许多时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最关键的。但是狼孩可以经过再培养重新成为一个正常人,但是狼怎么培养却还是狼。

如果说,有什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呢?环境就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人与环境是有机的整体,人无法脱离环境而单独生存。对我们学生来说,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更显得尤为突出。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这样是环境中,自然会有一种气息在感染着你,促使你加倍努力学习。反之,不好的学习环境则会成为干扰因素,让我们的学习事倍功半,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以及信心,最终导致厌学情绪的滋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一道题目,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思考和在周围异常嘈杂的声音中思考,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一道题目尚且如此,那几百道,几千道呢?还有我们的学习效率呢?久而久之,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的程度就大不相同了。我国古代曾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古训更是不计其数。可见,古人早就意识到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重视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尤其是关于孩子的教育,让天下父母操了多少心。古代孟母三迁、以择芳邻的佳话,如今也有了现代版:为了孩子能上“名校”,不少家长不惜重金购置学区房。不同的是,后者更考验家庭的钱袋子。

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母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

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近年,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调查中有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学堂里刊登着许多印第安青年的毕业照片,他们的神情与刚刚离开家乡时迥然不同,显得气宇轩昂、才华横溢,看起来能做一番大事业。但是回到部落中后,大部分人变成了原来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能够激励自己的环境。他们的潜能被埋没了。————因为和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就是缺乏雄心壮志和足够的鼓励。处在那种环境下,无法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能力。人们与世无争的生活着,周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刺激这些乐天知命的人们!!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们要注意身边的“邻里效应”,做到强化其良性的,防止其恶性的。环境的感染力我们是不能够忽视的,特别是对心理尚未成熟、对什么都可以模仿学习的孩子。孟母三迁的教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揭示了社会环境影响儿童成长的朴素哲理,使家长们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对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经历少,模仿能力和好奇性强,又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目前,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骄娇二气,生活自理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和委屈,社会交际能力差等不良的心理素质,都与父母教育失当和家庭中“小王子”、“贵公主”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几年,不少在学儿童迷恋网吧和电脑游戏,荒废学业,成绩下降,追根塑源,是与社会上网吧和游戏机房成灾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社会和家庭生活环境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努力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而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它的原材料来自客观外界,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这种社会环境倘若从小丧失了,人类特有的习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了,一如“狼孩”刚被发现时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人和野兽的区别也混灭了。

这里也应当指出,“狼孩”本身毕竟是人类千世万代遗传下来的后辈,因此当“狼孩”回到了人类社会中,必然会逐渐恢复人类特有的习性。印度“狼孩”尽管似乎成了野兽般的生物,但她死时已接近于人了。而辛格夫妇所豢养的那些家狗从没有学会直立行走,更没有学会说话。

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我认为中国人没有什么真正的劣根性,充其量也不过就是社会环境的“劣根性”在作崇而已。

有的地方能把人变成鬼,而有的地方则能把鬼变成人;有的社会能把坏人变成好人,而有的社会却能把好人给变成坏人;有的学校能把坏学生教育成非常出类拔萃的好学生,而有的学校,却只能把好学生变成不务正业惹是生非的青年流氓;有的父母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而有的父母却只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社会垃圾,或人类中的渣滓……。

一般情况下,凭借任何单个人的力量,大多都很难改变围绕着其周围的各种或好或坏的各种环境,所以顺应环境并在环境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万古不变之颠簸不破的真理。

橘,首先需要能令其正常生长的环境,然后才能谈到开花结果,如果硬要把橘移植到不适合它生长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中去,那么变为枳的结果也就无法避免了,这原本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在一个极度变态而扭曲的大环境中,能坚守“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气节的人,实属凤毛麟角,就算有这种人,也大多会被别人给整得无路可走:或因没饭吃而饿死,或干脆就像屈原一样来个痛痛快快地跳江自杀。

大多数人,根本就管不得什么“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类的骗人口号,也更顾不得什么脸皮不脸皮的屁事儿:人人生而高贵,生命的基本尊严和生存权自然不可以随意亵渎,那么光要脸皮究竟又能干什么?当大环境偏偏不允许普通人要脸皮的时候,谁还敢要脸皮?

任何所谓的“劣根性”其实不过是由某些外部的恶劣环境所造成的结果罢了:当莫须有的罪名扣到所有国人的脑袋上去的时候,一部分国人学会了默认,因为他们早就被所谓的“酱缸”给染了个通透,而另一部分还没被酱缸所污染的人,自然不会去承认什么《丑陋的……人》之类的谬论,而这就是“局部”与“全部”之概念的本质区别。

因此有很多的家长很注意孩子学习环境的选择,多半愿意选择贵族学校、私立学校,可是同样的学校教育出的学生也不完全一样,这里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很多的父母只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他们认为的缺点,却很容易忽略孩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父母的举动行为的影子,总打孩子的父母,孩子要么是偏向暴力,要么是心情乖戾和自闭;爱说脏话的父母,孩子很自然的就把说脏话当成他自己的普通话了,很自然的出口成脏,所以父母的身教胜于言教,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给孩子以好的影响,做孩子的好老师,不必教学问,光是教做人就足够让孩子受益终生了。

不过古人也提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现象,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还要根据一个人的性格和素质而定,但谁又能否定环境对绝大多数人的影响呢?它总会多多少少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些状态,即使你不随波逐流,刻意强调对环境的抵抗,摆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姿态,固然不乏这样的例子,但这样的人毕竟也还是相对的少数,也不太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且“刻意”二字原本也就表明了环境影响的存在了,只是人为的摒弃。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其实,关于环境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好的环境,搬家三次。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对人的重要性。而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去创造,去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