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张亚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
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1 00000)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
理解试题要求以与考察意图
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信息等。
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根本的方式,不仅指呈现的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与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所以,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的根底材料,还包涵了考察的意图、容和方法。
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
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型。
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与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
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与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近些年来,普通高校全因统一招生考试综合试卷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其中的地理信息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①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
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了教材,即呈现教材之外的信息。
即使呈现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不直接给出来。
如果信息中涉与到学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试题中也会对概念或原理给出解释,使提供的信息不会给解题产生障碍。
这些信息或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合理的假设、推理,都是以一定的能力考核目的而提供的。
②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
地理试题多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考察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③信息的情境化。
不仅教学、教材编写在创设情境,高考地理试题中提供的信息也在追求情境化,以使考察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④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
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了一些信息,使得信息本身不完整。
一般来说,无论是文字还是图表,对解题无用或无关的信息必须删去,因为任何多余的信息都可能对学生解题形成障碍或干扰。
⑤提供组合信息。
有时候,为了特定的综合能力考察,地理试题还可能在同一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
这类信息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中,或考察学科知识的综合,或考察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⑥逐步给出信息。
近年来的综合能力测试表达地理的探究能力和试题,多以简要的题干信息为根底,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完成。
了解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可以为准确审题带来帮助。
在实际审题中,更需要对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进展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
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
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
此外还要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2.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容和价值,并对其进展分析与整合
在充分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的根底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展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重要、无关紧要的信息。
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地理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或地理过程等),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首先,需要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能熟练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认识它们与地理信息之间关系的敏感性。
在遇到没有学到过的资料所反映的地理信息时,有了这种敏感性,可对信息指向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等作出迅速反响。
例如,地震的成因有多种,中学重点学习了构造地震,并主要介绍了板块运动引发的地震,而且震往往是由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引发的。
所以,当遇
到有关地震的信息时,能迅速作出地震与板块运动之间联系的反响,进而根据发生地震的地点,得出是哪两个板块之间的运动造成的。
第二.需要掌握地理容的知识结构。
化了的、清晰的地理知识结构,是对地理信息进展提炼、分析与整合的前提。
在试题提供的各种地理信息中,只有在地理知识结构的框架下,才可能提炼出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也才能分析地理信息之间的在联系并加以整合。
第三.需要把握各局部地理知识之间的在联系。
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
这些地理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在联系,认识到这种在联系,可以由某方面地理知识而推知其他方面的地理知识。
例如,一定的气候条件决定于其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并且会形成相应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进而对农业生产和一些人文现象产生影响;气候条件与其与其他地理条件综合形成的特点,在地表分布于一定的区域围。
所以,把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在联系,有利于建立地理知识网络。
3.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性质,综合性是地理学科根本特点之一。
自然地理容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人文地理容与历史、政治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对自然地理要素运动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对环境污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化学知识;对植物与其与环境关系、生态系统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生物知识;对有关人文现象的形成与开展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历史知识;对人地关系、可持续开展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政治知识。
要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不只是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关键是要形成解读信息的视角和方法。
下面重点解释与历史、政治等学科严密关联的解读地理信息的视角。
第一,时间的视角。
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对地理信息的解读不仅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尺度去分析,还要善于把空间的现象放到一定的历史开展过程中分析。
例如,有关人口增长、分布、迁移的信息,在关注空间特点的同时,一方面要分析某地区、某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特点差异,另一方面要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因所处的开展阶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对于自然现象的分析也需要以时间的视角,例如,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信息,从地质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时期、近代、当前等不同时间尺度去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第二,开展变化的视角。
人文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现象都处在不断的开展变化之中,因此,对于相关的信息需要用开展变化的视角分析。
例如,工业区位因素在发生变化,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原料地工业区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一些具体工业的区位选择也在开展变化,如家具厂本是市场指向型的工业,但是,随着组装家具的开展,生产高档家具的家具厂有的会选择优质木材丰富的区位,有的会选择劳动力价格低廉且.有优惠条件的区位。
第三,辩证的视角。
许多地理问题都需要辩证地分析,既不能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
也不能陷入人定胜天论。
例如,我国东南部的平原地区,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土壤肥沃,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即易受水旱灾害的影响。
对于保护环境和经济开展的关系更需要辩证对待,既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效益片而追求经济开展,也不能因片面强调环境保护而抛弃经济开展,对于处于经济开展过程中的开展中国家就更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到达可持续开展。
第四,动态的视角。
不仅自然地理要素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人文地理要素也是在运动之中,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因此,分析地理信息需要用动态的视角,从过程中予以分析。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中学地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开展观念。
而这些也.正是地理学科高考的评价目标。
在试卷中,试题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
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框图等形式来表达。
而无论试题的形式、容如何变化.仍然“万变不离其宗〞都表达了地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地理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和地理学的根本思维方法。
例如,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点的考察。
近年来表现形式有数据、表格、地形图,折线图、理想大陆示意图等类型。
但只要把握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的特征,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并且能将试题形式与所学知识快速地建立正确联系。
针对能源结构的考察,试题表现形式有表格、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流向图等类型。
实际上掌握能源利用的阶段,经历了木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能源利用的多样化时代;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特点;能源的流向;能源平安等根本知识点,无论形式再如何变化,都能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所谓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容建市正确的联系,即在认识和承受题目形式的根底上,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期望解决的问题,与已具备的知识背景中相关的容建立准确的联系。
2.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
同时还意味着对学科知识和容的深化。
地理学最根本的特色之一是其综合性,对重要地理事实的解释和说明,涉与了几乎中学所有学科的容。
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地理事实、规律和原理,主要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加以解释、推导和说明。
人文地理的容,那么在许多方面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互相结合、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评价考生运用相关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
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试题常通过典型地理现象来说明某一地理问题,让学生掌握根本
的地理原理与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设置相关的地理情景让学生进展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表达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文科综合涉与到三个学科,无论是学科部的综合,热点问题的综合,还是政、史、地三科的综合,考题已不再是简单的大拼盘,而是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
试题往往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如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进展组合,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
强调知识的在联系,但却不是以书本原来的体系呈现,而是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
选用的容大多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严密相关,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进展观察和思考,或在阐述较为抽象的理论时联系实际等。
表达学科之间的穿插、渗透与融合。
既有两个学科的穿插,也有三个学科的渗透。
重在考察考生所学相关科目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根底知识、根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分析问题。
首先要掌握好各学科的主干知识;其次,注重各学科相关知识的在联系性;第三,结合热点问题,适度进展跨学科的发散联系。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特征
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现象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除了通用的语言之外,每个学科还有自己的根底语言——学科术语。
本项要求在地理学科中可以具体为“正确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即在通用语言的根底上,能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这些表述、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包括两个方面的容:对地理事物进展正确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
和数量属性能够进展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
第一方面,对地理事物进展正确的定性概括。
要实现这样的要求,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地理根底语汇,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恰当地选取地理根底语汇。
地理根底语汇主要指地理根底名词和短语、根本地理数据、根本地理图形语言等。
地理根底名词和短语即具有常见性、多用性、稳定性、独特意义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地理概念,它们构成使用地理语言进展必要的地理信息交流的根底。
恰当地选用地理根底语汇,就包括了不混淆根本概念,如河流的流量和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水位和水深;地形的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地理根底语言还包含了大量的图形语言。
基于地理图形语言的特殊性,在对地理事物现象、特征进展表述、描述和解释中,也包含着对地理文字根底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容。
学习地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掌握地图这种特殊的地理语言,会阅读地形图。
能够准确地把图形语言转换成为普通语言;能够从其他地理图表和图像语言中获取地理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展准确的解读和描述。
第二方面,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展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
这又要求两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是从考试试卷上获取的地理信息中,解读出定量的信息,加以应用;第二那么是要熟记一些可以说是终生有用的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是对重要地理事物的定量表述。
主要有: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主要类型。
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围的数据,它们在研究地理问题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对数据只有在绝对数据的根底上才有意义,因此
有些绝对数据是地理根底语言中的根底,应该终生记取。
另外也应该明确绝对数据是我们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前提,如在讨论经济开展的速度时,如果离开了不同产业的原有
根底,只是看它们的相对开展速度,那么不同产业间的比拟几乎就失去了价值。
2.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
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这项要求中,还包括了地理学所特别要求的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
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非显性的区位信息。
显性地理区位信息表示了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事物的相互位置关系,主要包括了地理坐标和相对地理区位。
在实际学习中因为应用的原因,往往只要求掌握地理坐标的约数或者“一半〞(经度或者纬度),如的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20°,北纬40°,伦敦的经度是0°。
相对地理区位那么因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直接显现出来,如中国的邻国,中国的近海等。
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那些具体的地理事物和抽象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抽象的地理事物和抽象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与地理事物通过第三方与地理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位置关系和由这种位置关系所伴生的其他关系。
例如,长江中下游流域位于亚热带地区,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是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南纬50°附近地区的白昼时间大约与我国的漠河黑夜时间长度相当等。
所谓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功底和能力从众多的地理概念、地理区位信息过分析决定取舍,再通过综合、归纳、概括的思维过程,准确地找出其中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进展简洁、明了的阐释。
3.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展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现实的地理事物是历史的地理事物开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考察地理事物的时候必须具有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例如,热带气旋导致的风暴等对航海、近海岸地区都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在夏季和秋季的干旱时期,热带气旋造成的较大围的降水却能够缓解许多旱情严重地区的旱情。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黄河的高含沙量是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重要原因,也是使黄河在人类历史时期成为“害河〞的主导因素;然而当我们考察
更为长远的历史开展过程时,却不得不成认,正是黄河为主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的沉积才造就了华北平原,考察还说明华北平原约40%的面积就是在人类历史时期“生长〞出来的。
干旱地区的风沙问题对经济开展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可是在我国西北正是干旱和风沙为现代人保存了相当多的历史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敦煌石窟。
实例都说明地理事物本身的开展过程,以与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是辩证的。
因此可以说该项能力要求不仅是考试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学习地理的根本要求。
“对事物进展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的要求,实际上是考试过程中检测考生是否能够辩证地、历史地考察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手段。
因为获取和正确解读了试卷中所传递的必要的地理信息,并且调动和运用了以往所掌握的知识,对相应的地理问题进展辩证地、历史地考察和分析到底到达什么水平,只有用完整的描述和阐释才能够表现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能力要求中之所以着意强调了学科和跨学科,是因为任何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性事物,在其辩证的开展过程中,必然牵涉到多学科的知识。
例如,对天气过程的理解和阐述离不开相关的物理学和数学的根底,对地貌(尤其是喀斯特地貌)的理解和阐
释需要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对旅游资源的认知、理解和阐释必须有足够深厚的历史和文学根底。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拟、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所谓学习要到达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穿、运用自如的境界,其实就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拟、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自然就是指论证地理问题。
论证问题根本的要要用确切、、低层次的事物或者规律等来说明尚不明确、未知、高层次的问题。
即地理的主干根底知识、根本理论是论证地理问题的坚实根底。
地理根底知识越丰富,借以进展判断、比拟的参照知识就越充足;否那么就无从作出应有的判断和比拟。
同时从考试的角度看,该项能力也是在前面几项能力的根底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即除了已经掌握的主干地理根底语言外,还必须能够注意并运用题目中给出的信息,以与前面的题目(特别是编为一组的题目)所要求的答案,作为判断、归纳、演绎、比拟、概括的参照。
有了宽广的地理知识、理论和相邻学科的知识、理论的底蕴,还要能够对相近的地理概念的准确、快速进展区分。
这种区分又是进一步运用判断、归纳等方法的前提。
如对下述的各组概念应该能够加以很好地区分:时区和区时,震级和烈度,流量和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气候和天气,恒星日和太阳日,水位和水深等。
对地理学科相比照拟特殊的图形语言的把握,结合图形语言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在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拟、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头脑中建立“思维地图〞,并且图中要有足够的控制性的地理事物。
这些事物是最根本的点、线、面状事物的组合。
举例来说,在地球这个宏观的思维地图中,两极、赤道和其他特殊的经纬线,就是最根本的点、线状地理事物;叠加于其上的、大洋那么是由线状边界圈定的面状地理事物。
更进一步,就是在除了南极洲之外各个分布着的世界七的主要国家,重要城市;在各分布的主要地形单元、河流、湖泊等。
把这些控制性的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或者说它们的空间位置就是它们本身不可分隔的重要属性),是学好地理和展现地理能力的坚实根底。
有了对根本的图形语言的把握作为根底,学习过地理的人在判断、归纳、演绎、比拟、概括问题时就具备了一些优势。
2.论证问题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任何考试的公平性都是相对的,我国高考总是以笔试为主。
因此考试时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过程中,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展示学生的真实能力占有非常突出的意义。
在书面语中观点明确那么主要靠用词清晰妥切、层次逻辑关系紧凑、用语简洁等来实现。
对于地理考试来说,表达主要观点的用词清晰妥切,主要在选择最准确的地理术语上。
熟记和深刻理解这些术语是具备该项能力的前提。
层次逻辑关系紧凑、用语简洁等,不仅必须有大量的正确的地理练习作为根底,同时也是对考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
也就是说,该项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语文根本能力和地理能力结合的表现。
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还表现为理解并且能够描述、概括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与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和联系与其开展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