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黄河

公共基础知识--黄河

公共基础知识---黄河知识试题1、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和(B )。

A、水污染加剧B、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C、管理落后2、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和(D)。

A、环境不恶化B、水土不流失C、大堤不加高D、河床不抬高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A )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A、上游B、中游C、下游4、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 C)。

A、黄河河口管理办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C、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根据治黄发展的需求,( B )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以河流泥沙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工作。

A、1949B、1950C、1951D、19526、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 D )、小浪底库区模型、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和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A、河口河段模型B、宁蒙河段模型C、黑山峡河段模型D、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7、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A )标志水位。

A、树木B、石头C、浮竹排8、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 D )。

A、今刘家峡水库坝址B、今龙羊峡水库坝址C、今沙坡头水库坝址D、今青铜峡水库坝址9、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和进行水文观测。

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是陕县水文站和( B )A、陆浑水文站B、泺口水文站C、五龙口水文站D、小浪底水文站10、因为泥沙问题,世界很多水文测验仪器在黄河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2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自治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资料多年平均(简称常年)降水、径流和泥沙等实测系列为1950~1999年平均值,天然径流系列为1919~1999年平均值。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领导小组:组长:苏茂林副组长:薛松贵朱庆平孙广生李良年司毅铭成员: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项目组:项目负责人: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潘启民主要完成人:潘启民李东张培德张学成杨汉颖王玉明田水利胡玉荣裴勇谷慧林孙远扩王金玲王丽伟李立阳王丙轩张玮张春岚刁立芳概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

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2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2mm,折合降水总量3211.84亿m3,较常年减少9.3%。

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03.0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00.30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0.6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17.91亿m3。

2002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94.93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59.50亿m3。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按传统朝代计算,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就长达3300多年。

黄河水资源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由于黄河河情十分特殊,治理难度大,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恶化及水土流失,这些问题在七大江河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一、黄河概况及其特点(一)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鹿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包括内流区域)79.5万km2。

黄河干流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郑州附近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

(二)特点1、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是长江的1/17,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干流最高含沙量920kg/m3,在世界江河中名列第一,如果把16亿t泥沙堆成高、宽各1m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圈。

2、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集中在汛期7、8、9、10四个月,易形成暴雨洪水和高含沙洪水。

非汛期来水少,造成缺水断流。

56%的水量来自上游兰州以上,90%的泥沙和全部粗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河口镇至潼关河段。

3、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 2,其中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年输沙量大于15000t 的面积就达3.67万km 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4、河道形态独特。

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4~6m ,最高超过10m 。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南段最宽处24km ,山东段最窄处275m ,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标准化堤防建设大事记

标准化堤防建设大事记

标准化堤防建设大事记2002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工程。

2002年11月14日,山东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工仪式在济南历城堤段举行。

2003年,黄委提出加快“三条黄河”建设,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作为原型黄河建设重点内容推进。

2004年全河工作会提出,强力推进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

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包括河南黄河郑州、开封段,总长159.162千米;山东黄河菏泽、济南段总长128千米。

黄河标准化堤防分别被列为山东、河南两省重点建设工程。

按照计划,2004年年底之前,郑州、开封、济南段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完成。

2005年6月30日,山东菏泽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完成。

2006年12月20日下午,总投资约21亿元的山东黄河第二期标准化堤防开工仪式在章丘市举行。

黄委主任李国英出席,山东省省长韩寓群宣布开工。

2006年12月25日上午,总投资约18亿元的河南黄河第二期标准化堤防工程开工仪式在焦作市举行。

黄委主任李国英出席,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宣布开工。

2008年7月,国务院批复《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防洪骨干工程建设,继续加强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

黄河下游堤防小史关于堤防的起源,古今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传说上古时候的共工以及鲧、禹治水,均曾修过简单的堤防。

西周时曾有“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谚语。

春秋以后,见于记载的修堤活动多了起来。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提出了“无曲防”的禁令。

战国时,大规模的堤防开始出现,西汉贾让在“治河三策”中说:“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

壅防百川,各以自利。

”秦统一六国之后,对黄河堤防进行了整治,“决通川防,夷去险阻”,黄河下游第一次出现了连贯的长堤。

进入西汉,河患日多。

东汉王朝曾派王景修筑荥阳东至千乘海口的堤防千余里。

北宋期间,黄河的决溢灾害大大超过前代,河道变迁十分剧烈。

南宋建立后的第二年(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进,宋将杜充掘开黄河,泛水自泗入淮,成为黄河长期南泛的开始。

黄河水利委员会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之黄河重点知识2

黄河水利委员会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之黄河重点知识2

黄河水利委员会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之黄河重点知识2 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整理了黄委事业单位公开招考黄河专业知识。

101、水法规定,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保护水工程的义务,并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102、水事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水行政处罚。

103、对立案查处的案件,水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指派两名以上水政监察人员进行调查。

104、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水行政处罚。

105、委托实施水行政处罚,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同受委托组织签署委托书。

106、受委托组织在委托权限内应当以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实施水行政处罚。

107、受委托组织在委托权限和期限内实施水行政处罚的行为后果,由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法律责任。

108、听证主持人由水行政处罚机关指定水政机构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

109、世界水日为每年的3月22日。

110、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11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113、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设置排污口。

114、建设项目中防治水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须同时设计、施工、投产使用。

11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116、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织实施。

117、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118、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黄河知识试题

黄河知识试题

1、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就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与(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恶化)。

2、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就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与(河床不抬高)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就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4、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就是(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根据治黄发展的需求,(1950 )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以河流泥沙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工作。

6、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与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小浪底库区模型、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与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7、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

8、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与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就是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

9、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与进行水文观测。

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就是陕县水文站与(泺口水文站 )10、因为泥沙问题,世界很多水文测验仪器在黄河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黄委经过近两年的协同攻关,黄河水文泥沙测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河流泥沙含沙量在线连续施测。

这种在线泥沙测验仪器名称就是(振动式测沙仪 )11、黄河流域的灾害主要有洪灾与(旱灾)1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大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耕作措施)14、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总体上分为三类不同区域,即: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保护区与(耕作措施)。

15、黄河流域用水大户就是(农业16、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入河排污量迅速增加,主要污染物就是(COD )与氨氮。

国务院批复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国务院批复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施, 高度 重视 , 强协作 , 加 密切 配合 , 同努 力, 共 确保 完成《 划》 规
的各 项 目标 任 务 。
批复要求 , 通过 治理 开发 , 1 用 0a左 右 时 间初 步 建成 黄 河 防洪减淤体 系, 点河段 防洪 工程达到设 计标准 , 重 基本控制 洪水 泥沙和游荡性 河道河势 ; 完善 水资源统 一管理和调度 体制 , 节水
( 江) 长
口等工 程项 目。黄 龙滩 水 电站原 有装 机 1 5万 k 扩 建 工程 在 w,
( )蜗壳在夏季 ( 2 7~9月 ) 高温 条件 下浇 混凝 土 时 , 由于 气 温较 高 , 应按 图 4要求进行保 压值折算 , 并对混 凝土采取 温控 措 施 。即当蜗壳 内平均 水温在 2 2~2 ℃ 范 围, 7 应将 保 压水 头调低 至 6 。当水温 高于 2 ℃时 , 壳 内水压 为 6 0k a 6m 8 蜗 2 P 。原则上 蜗 壳 内平均 水温不 应超 过 3 ℃ , 2 在这 种 情况 下 , 可采 取 向蜗 壳 内 掺冷 水 的措 施 , 降低 蜗壳 内水温 , 在加强 对温 度监控 的 同时 , 还 可采取对蜗壳 表面洒水 降温等措施 。 ( )蜗壳 在冬季低 温 条件 下 浇混 凝 土时 , 用 电锅 炉加 温 3 利 装 置 通 过循环水 泵从蜗壳 闷头直接抽 水加热 , 并送 回蜗壳 , 使 水温保持在 2 ℃左 右。 0
度 系统 , 实行 水资源统 一 管理。地 方各 级人 民政 府 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加 强
水资源保 护和水 污染防治 工作 力度 , 强对 入 河污 染物 排放 总 加 量 的控 制 和 断 面 水 质 监 测 , 环 保 执 法 提 供 依 据 。 要 切 实 加 强 为 黄 土 高 原 水 土 保 持 工 作 , 分 发 挥 生 态 系统 的 自我 修 复 能 力 , 充 实 行封 山育林 , 坡 禁牧 , 计 划 、 步骤 地 实施 退耕 还 林还 草 。 封 有 有 要 加 强 山 、 、 、 、 综 合 治 理 , 一 步 加 大 水 土 保 持 监 督 执 水 田 林 路 进

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对策探讨(一)

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对策探讨(一)

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对策探讨(一)摘要:淤地坝建设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促进西部生态恢复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应对大规模淤地坝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和完善:一是落实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核心的“三项制度”;二是加强基层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三是抓紧制定与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相适应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法规,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关键词: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施工队伍一、淤地坝工程建设简况在黄土高原多年的治理水土流失实践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加强沟道工程建设,尤其以治沟骨干工程为支撑,积极探索和开展小流域沟道坝系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治理水平。

治沟骨干工程,即在小流域坝系中起骨干作用的淤地坝,它是在严重水土流失区坡面治理的基础上,为加强综合治理、提高沟道抗洪能力、减少水毁灾害而在支毛沟中兴建的控制性缓洪拦泥淤地工程。

工程建设项目于1985年经国家计委计土〔1985〕1225号文批复,列入基建计划,作为小型项目管理,于1986年投入试点建设。

截至2000年,15年间共安排兴建骨干坝1436座(其中新建1046座,加固配套390座),1152座经验收合格交付使用。

二、淤地坝工程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在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以其显著的拦蓄、淤地、增产作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尤其是自80年代中期利用国家有限资金兴建骨干淤地坝工程后,提高了建设标准,规范了建设程序,又加强了科学研究,工程发挥了应有的骨干作用,巩固了众多中小型淤地坝建设成果,使治黄成效大大提高。

1.近期实施概况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快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步伐,投资力度增大,建设规模逐年增大。

从1998年以来,每年治沟骨干工程建设数量都在100座以上。

根据单坝国家补助投资分析,在单坝建设规模不变情况下,国家补助部分由“八五”期间的16.34万元增加到“九五”期间的32.38万元,翻了一番,增长幅度较大。

青海省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

青海省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

青海省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二○○七年二月·兰州目录1、总论 (1)1.1项目建设背景 (4)1.2编制依据(略) (4)1.3评价标准(略) (4)1.4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4)1.5评价工作内容 (5)1.6评价时段与评价重点 (5)1.7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点 (6)2、工程概况 (7)2.1工程概况简介 (7)2.2流域防洪治理规划 (8)2.3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9)2.4工程地理位置 (9)2.5工程任务及规模 (10)2.6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构)筑物 (10)2.7工程施工布置及进度 (12)2.8施工总布置及进度 (14)2.9工程占地及搬迁情况 (15)2.10移民安置方案 (15)2.11工程投资估算 (17)3、工程分析 (17)3.1工程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17)3.2工程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8)3.3工程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因素分析 (20)3.4环境风险分析 (22)4、环境概况(略) (23)5、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23)5.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23)5.2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 (24)5.3地下水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24)5.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24)5.5声环境现状调查评价 (25)6、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5)6.1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5)6.2水土流失分析 (29)6.3河流水文、泥沙预测评价 (30)6.4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33)6.5工程施工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34)6.6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 (41)6.7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42)6.9环境风险分析 (44)7、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45)7.1水、气、声、固废生态保护措施 (45)7.2水土保持防治方案 (50)7.3环境保护措施实施进展计划 (53)8、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54)9、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56)9.1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56)9.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58)10、公众参与 (59)11结论与建议 (61)11.1结论 (61)11.2建议(略) (64)1、总论1.1项目建设背景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青海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是黄河上游第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全面实施黄河流域综合规划 谋求黄河长治久安和流域可持续发展

全面实施黄河流域综合规划 谋求黄河长治久安和流域可持续发展

理 的瓶 颈 。宁蒙河 段 防凌 防洪 形势 严 峻 , 上、 中 游 干流 河道 治理 、主要 支 流及 重点 城 市 防洪工 程仍 不完 善 。 二是 水 资源供 需矛盾 尖锐 。黄 河属 于 资源 性缺 水 河 流 , 河 川 径 流量 仅 占全 国 的 2 %. 却 养 育着全国 1 2 %的人 口 ,灌 溉 着 1 5 %的耕 地 , 支 撑着约 l 4 %的 国 内生产 总值 ,现 状供 水量 已超 过 了黄河水 资 源 的更加 突 出 。

然存 在 。 黄河 下游 滩 区群众 生活 生产 、 经济 社会
发 展 与 滞 洪 沉 沙 矛 盾 突 出 . 已 成 为 黄 河 下 游 治
六是流 域 综合 管理 相对 薄弱 。流 域管 理 与 区域管 理相 结合 的管 理 体制 及运 行机 制 还不 完 善, 政策、 法 规还 不健 全 , 执法 能力 、 监 督监 测 能 力 和科 技支 撑能力 还 很薄 弱 。
三 是 黄 土 高 原 水 土 流 失 防 治 任 务 依 然 艰
出 了“ 五位 一体 ” 的总体布 局 和“ 四化 同步 ” 的 发 展 战略 。 强调 要 树立 尊重 自然 、 顺 应 自然 、 保 护 自然 的 生态文 明理 念 ,坚持 节 约优 先 、保 护 优 先、 自然 恢 复 为 主 的 方 针 , 优 化 国 土 空 间 开 发 格 局, 全 面促进 资源 节约 , 加 大 自然生 态 系统 和环 境保护 力度 , 加强 生态 文 明制 度建设 , 努力 建设 美丽 中 国 , 实现 中华 民族永 续发 展 。 这 都对 保 障 黄河 流 域 防洪 安 全 、 供 水 安全 、 能源 安 全 、 粮 食 安全 和生 态安全 提 出 了新 的更 高要 求 。

黄河流域环境防治工程方案

黄河流域环境防治工程方案

黄河流域环境防治工程方案一、水污染治理1、建设大规模生态净化系统在黄河流域的关键节点地区,建设生态湿地、人工湿地、植物过滤床等生态净化系统,利用植物的自然吸附和微生物分解能力,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净化水源,降低水质污染。

2、推广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通过推广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如施肥技术、农药喷洒技术、土壤保护技术等,减少农田径流对水质的污染,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3、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效果,减少城市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使城市污水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土壤污染治理1、开展农田土壤污染防治通过土地整治、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技术手段,对农田土壤进行污染防治,净化土壤,恢复土壤生态功能,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2、推广农田有机肥料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通过政府支持和农民培训等手段,推广农田有机肥料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减少对土壤的化学污染,提高土壤品质,保护农田环境。

三、生态保护和恢复1、加强黄河主干及其支流的生态保护在黄河主干及其支流沿岸地区,加强生态保护,保护湿地、湖泊、河流等生态系统,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2、推广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和农民参与,推广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政策,加大对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四、资源循环利用1、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在乡村地区,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行分类收集、资源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减少农村生活垃圾对土地、水源的污染。

2、发展水产品养殖和水产养殖在黄河流域水体适宜的地区,发展水产品养殖和水产养殖,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五、环境监测与治理体系建设1、建设环境监测网格化系统建设环境监测网格化系统,加强对黄河流域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情况,为环境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环境管理和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管理和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力度,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大河安澜——黄河治理成就游1500字

大河安澜——黄河治理成就游1500字

大河安澜——黄河治理成就游1500字2019年是新中国70华诞。

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不断创造伟大奇迹,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

伴随着新中国的豪迈步伐,70年来黄河治理开发事业,春潮澎湃,成就斐然。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下,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与非工程措施不断加强,战胜了历年洪水,黄河岁岁安澜,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黄河水利水电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为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和强大动力;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依法治河空前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优化配置取得新进展。

进入新时代,根据党中央新思路新部署新要求,针对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治黄方略不断发展,各项治黄工作扬帆竞渡。

70年,春华秋实,筚路蓝缕,黄河治理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从新中国诞生之际就充分体现了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开发进入历史新纪元。

让古老的黄河除害兴利,为中华民族造福,成为中央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视察就来到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50年1月,政务院水字1号令明确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

为了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全流域组织进行大规模查勘,国家专门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明确了黄河治理开发任务。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河综合规划的实施,成为新中国黄河治理开发的一座里程碑。

1957年4月,根据全国人大通过的黄河综合规划,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建设者汇集三门峡施工工地。

建设期间,周恩来总理两次亲临现场,协调解决工程建设有关重大问题,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李富春、陈毅、彭德怀、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三门峡工地视察,极大鼓舞了工程建设者的士气,有力推动了工程建设进度。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重点、难点、亮点浅析标签:来源摘要黄河流域规划修编所涉及的规划难点、重点也是流域今后工作亮点。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历来治理黄河的主要问题所以规划中的难点、重点也是紧紧围绕此开展重点是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流域治理开发的“红线”、“底线”设置与限制性约束条件流域管理能力建设等难点滩区治理模式研究、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等.笔者还认为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也可在内蒙古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另外西线南水北调也是不可回避的重点难点继续开展前期工作不可有所放松。

关键词流域综合规划重点亮点难点人工挖沙试验西线南水北调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当今社会是黄河治理开发利用的最好时期总结和谋划好流域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科学蓝图也是指导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各类例会与主任专题会议中提出或探讨的观念、理念作了一些大致总结试图分析其规划所涉及的重要问题。

在各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重要支流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黄河的特殊性最大特点分析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亮点。

重点是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流域治理开发的“红线”、“底线”设置、限制性约束条件、流域管理能力建设等难点滩区治理模式研究、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等。

亮点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重点也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尤其水沙调控体系与综合规划控制性指标及限制性条件也是与历次规划不同之处即所谓本次规划的创新点。

笔者还认为可在内蒙古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沙一直是黄河治理很少使用的五字方针之一。

另外西线南水北调也是不可回避的重点难点继续开展前期工作不可有所放松。

1.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重点围绕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以“增水、减沙调控水沙”为主线统筹黄河防洪减淤、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要求构建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布局和综合管理的框架体系。

黄河上中下游的治理目标

黄河上中下游的治理目标

黄河上中下游的治理目标
黄河上中下游的治理目标主要包括:
上游: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此外,修建大型水库以治理荒漠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

中游:加强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

对污染严重的支流,要下大力气推进治理。

下游:巩固堤防险工、整治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配合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可大大提高下游防洪标准,下游凌汛威胁亦可基本解除。

加强黄河三角洲的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黄河上中下游的治理目标是综合性的,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防洪能力、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浅谈对历代治黄的认识

浅谈对历代治黄的认识

浅谈对历代治黄的认识发表时间:2012-01-16T14:54:46.54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下期供稿作者:张娇娇1 赵亮2 [导读] 当人类跨入21世纪门槛之时,古老的黄河再次引发中国各界特别是水利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思索。

张娇娇1 赵亮2(1.惠金河务局;2.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郑州 450000)中图分类号:TV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1)09-0083-01 摘要:治黄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是其重要内容。

根据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从黄河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河方略,充分体现了人与河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要求,为未来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确立了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治黄;工程措施;可持续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在历史上,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特别是黄河下游洪水灾害最为严重,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被成为“中国之忧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治河事业,领导领域各族人民进行全面治理、综合开发,黄河已经开始由害河变为造福人民的利河。

一、悠久的治河历史面对黄河,我们的祖先不是顶礼膜拜,而是与黄河水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总结,形成了多种流派的治河思想。

人类与黄河搏斗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河方略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治黄方略的发展主要有5个阶段:首先就是大禹的疏导思想,是治黄思想的第一次发展,由“堵”到“疏”,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一次大进步;接着是汉代,从疏导洪水,引水入海,到以堤防约束洪水,是古代治黄方略的第二个阶段;在明代中叶以前,分流思想在治黄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治黄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明清时期,分流转变为“束水攻沙”成为了治黄方略的第四个阶段;到了近代,李仪祉等治河专家提出了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有结合,治本与治标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治水与治沙结合,兴利与除害结合的综合治理方针,这是治黄方略的第五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1998年底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水利部的领导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的精神,组织有关单位,紧紧围绕黄河流域面临的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和黄河的实际情况,先后向国务院上报了《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和《关于加快黄河治理开发若干重大问题的意见》。

根据国务院第116次总理办公会议精神,编制提出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2002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2〗61号批复,原则同意《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流域概况及特点、治理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治理开发目标、近期治理开发重点、保障措施等。

一、流域概况及特点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7,。

流域西部地区属青藏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上;中部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东部属黄淮海平原,河道高悬于两岸地面之上,洪水威胁十分严重。

黄河有着不同于其他江河的显著特点: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而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2,。

流域内人均水量527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2,;耕地亩均水量294立方米,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6,。

再加上流域外的供水需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更少。

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35公斤每立方米,均为世界大江大河之最。

56,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90,的沙量来自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

2、河道形态独特黄河下游河道为著名的“地上悬河”,是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现行河床一般高出背河地面4,6米,比新乡市高出20米,比开封市高出13米。

河道上宽下窄,最宽达24公里,最窄处仅275米,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

河道内滩区为行洪区,居住人口179万人。

防洪任务十分艰巨。

3、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经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侵蚀强度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71,。

年侵蚀模数大于8000吨每平方公里的极强度水蚀面积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同类面积的64,;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吨每平方公里的剧烈水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4、洪水灾害频繁据记载,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共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

每次决口,水沙俱下,淤塞河渠,良田沙化,生态环境长期难以恢复。

5、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据2000年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1100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7,;城市化率2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6365亿元,占全国的6.8,,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牧业也比较落后,人均占有粮食和畜产品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黄河上中游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和比较贫困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因此,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建设,发挥土地和光热资源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尽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6、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

总耕地1.97亿亩,人均1.79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1.5倍。

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

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中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

流域可开发水能资源总装机容量3344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136亿千瓦时,在我国七大江河中居第二位。

已探明煤炭储量4492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46.5,。

流域内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胜利、中原、长庆和延长4个油区,其中胜利油田是我国的第二大油田。

流域内其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具有全国性优势的矿藏有:稀土、硫、铌、石膏、铝土矿、钼、耐火黏土等。

钴、锌、铅、碱、硫铁矿、铜、钨、金等矿藏量在全国也有重要地位。

黄河上游及邻近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长廊。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为黄河流域21世纪初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黄河流域经济带的开发将与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一起,形成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π”形生产力布局。

黄河流域各省(区)将依托欧亚大陆桥和资源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有特色的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按照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黄河流域重点建设的地区,一是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水电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包括龙羊峡至青铜峡的沿黄地带,加快开发水力资源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适当发展相关加工工业;二是以西安为中心的综合经济高科技开发区,集中力量将该地区建成以加工工业为主,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综合经济开发区,成为西北地区实现工业化的技术装备基地;三是黄河中游能源基地,是我国西部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之一,包括山西南部、陕北、内蒙古西部、河南西部等,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和电力建设,结合上游水电开发,加大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规模,建成以煤、电、铝、化工等工业为重点的综合性工业开发区;四是以黄河下游干流为主轴的黄淮海平原经济区,今后将建成全国重要的石油和海洋开发、石油化工基地,以及以外向型产业为特色的经济开发区。

预计到2010年,黄河流域人口将达1210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100亿元。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将加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

黄河治理开发是我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快黄河治理开发的进程。

二、治理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治理开发现状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黄河治理开发十分重视,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第一部综合治理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实施,全面开展了黄河的治理开发,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了生态环境。

下游防洪取得了连续53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安澜局面。

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等干支流水库。

先后4次加高培厚了黄河下游1400公里的临黄大堤,初步开展了放淤固堤,开展了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等滞洪区,对河口进行了初步治理,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加强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提高了黄河下游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大平原的防洪安全和稳定发展。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河干流已建、在建15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总库容566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103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401亿千瓦时。

兴建了众多的支流水库及大量的灌溉、供水工程,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1亿亩(其中流域外0.37亿亩),在约占全流域耕地面积4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解决了农村2727万人的饮水困难;为流域内外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中原、胜利油田提供了水源保障。

加强了水资源保护工作,已建成水质监测站点216个,对干支流水质进行了监测,初步掌握了重要河段的水质状况。

水土保持改善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减少了入黄泥沙。

水土流失初步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8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治沟骨干工程1390座,淤地坝11.2万座,塘坝、涝池、水窖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兴修基本农田9700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草11.5万平方公里。

现有治理措施平均每年增产粮食50多亿公斤,解决了10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

(二)治黄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半个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黄河河情特殊,治理难度大,加之流域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流域管理乏力,目前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洪水威胁依然是心腹之患,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1、洪水威胁依然是心腹之患黄河下游河段、中游的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和三门峡库区、上游的宁蒙河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和凌汛危害。

黄河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洪水危害最为严重,一直是黄河防洪的重点。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

黄河下游大堤一旦失事,南决乱淮(河)、北决乱海(河),在目前地形地物条件下,黄河洪泛可能影响范围涉及豫、鲁、皖、苏、冀5省的24个地(市)所属的110个县(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耕地1.1亿亩,人口8755万人。

洪水决溢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京广、陇海、京九、津浦、新菏等重要铁路干线和107、310等国道及开封、新乡等重要城市可能被冲毁,中原油田、胜利油田、兖济煤田、淮北煤田等重要能源基地将严重受损,多年建设起来的灌溉排水系统及治淮、治海工程体系将毁于一旦。

洪水决溢不仅对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破坏,而且水退沙存、河渠淤塞、良田沙化,对生态环境将造成长期的难以恢复的不良影响。

目前,小浪底水库已基本建成投入运用,下游稀遇洪水得到有效控制,河床淤积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缓解,但黄河下游泥沙淤积问题长时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下游堤防质量差,河势变化大,中常洪水也可能“冲决”和“溃决”大堤,防洪形势仍很严峻。

突出问题是:(1)泥沙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根本解决,历史上形成的“地上悬河”局面将长期存在。

目前黄河河床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普遍抬高2,4米,河床高出背河地面4,6米,局部河段高出10米以上。

1996年8月,花园口站洪峰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其水位比1958年的22300立方米每秒大洪水还高0.91米。

要控制下游河道不淤积抬高,在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拦调洪水泥沙作用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才能解决。

(2)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洪水尚未得到控制,下游仍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

在现状工程条件下,花园口百年一遇和千年一遇洪峰流量分别达15700立方米每秒和22600立方米每秒,发生这样的洪水均超过了艾山以下堤防设防标准,且预见期只有8小时,对下游防洪安全威胁很大,特别是滩区和东平湖滞洪区群众迁安救护十分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