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手机依赖领域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普及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在中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现象日益严重。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并进一步研究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全面了解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中学生手机使用的相关数据,分析手机依赖的程度及其与日常生活、学习的关联。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支持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从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各种帮助和支持。

本文将分析家庭、学校、朋友等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如何对中学生手机依赖产生影响,并揭示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研究手机依赖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社会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改善手机使用习惯来提高社会适应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预防和治疗中学生手机依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提供有效建议。

二、文献综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中学生群体,作为数字时代的原生居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手机依赖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更与其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紧密相关。

因此,探讨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手机依赖被定义为一种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出现问题。

对于中学生而言,手机依赖可能表现为过度沉迷于手机游戏、社交软件等,进而影响到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得到的来自各种社会关系的帮助和支持,包括家庭、朋友、老师等。

初中生手机依赖行为及其研究综述

初中生手机依赖行为及其研究综述

初中生手机依赖行为及其研究综述【摘要】近些年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包括手机依赖产生的因素、手机依赖的影响、手机依赖的测量等方面,关于对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动疗法、认知疗法、环境疗法等领域。

这些干预方法有的需要长周期的干预治疗,有的病理性情况严重者还需药物的辅助,甚至有的程序过于繁杂。

基于此,初中生手机依赖问题急需一种快速、高效、普及性高、操作性强的一种技术。

【关键词】初中生;手机依赖;研究综述一、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通过对文献的查找得知,对手机依赖研究最早的是英国的YouGov研究机构提出来的,但是直到现在对手机依赖这一现象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对手机依赖现象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也不同,通过对各种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接下来就从行为、认知、情绪三个方面系统性阐述一下。

(一)从行为的方面来讲把手机依赖叫作手机成瘾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人们的心理、生理和一些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的损害,这种症状会使个体使用手机时产生失控的现象。

适合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量表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时阐述到手机依赖就是一种行为成瘾现象。

这种现象会使人对某些事物和活动过度沉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涉及具体的生物效应。

如果反复这种行为,会使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陈彦君也把手机依赖定义为一种不良行为。

这些不良行为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二)从认知的方面来讲Billieux认为造成手机依赖的原因是个体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或者是个体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个体缺乏对自己认知的把控。

个体由于缺乏认知能力,无论是对自己內隐的心理因素还是一些外显的个体行为,都很难做到精准的调控。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手机依赖也是一种调控失衡。

比如个体很难把控使用手机的时间,很难把控使用手机的某些功能,或者当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或出现意外情况时,产生的不和谐情绪。

这都是由于个体的认知能力不强造成的。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
进一步分析发现,手机使用频率与社交焦虑、抑郁情绪无明显相关关系。
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对策的效果
干预措施介绍
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相关变量关系,我们提出了一系 列干预对策,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和社会支持等。
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分析
通过对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的对比分析, 发现干预措施对减轻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具有积极作用,同 时也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
响身体健康。
结论
01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存在,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
02
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对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心
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
03
机制,为预防和干预提供更多有效的依据。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较小,可能存在抽样 误差。
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加强沟通,引导孩 子合理使用手机。
学校教育
学校可以加强课堂管理,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同时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增加学生课 余时间的乐趣。
THA对 策研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与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日益严重,影响学业、健 康和心理。
2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在的负 面影响。
3
探讨手机依赖的成因和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 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其健康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长应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大学生手机使用及依赖现状研究

大学生手机使用及依赖现状研究

大学生手机使用及依赖现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现状及其对日常生活、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而分析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表现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通过大量的文献回顾和数据分析,概述当前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普遍性和频繁性,揭示其在信息获取、娱乐休闲、社交互动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本文也将关注到手机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过度使用、依赖性增强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也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接着,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一手数据,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性别、年级、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的差异,本文旨在揭示手机依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旨在帮助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减少依赖,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期望能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众多研究指出,大学生普遍存在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张三等,2022李四等,2023)。

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

一些研究认为,社交需求是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之一。

智能手机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王五等,2023)。

智能手机上的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软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和寻求认同的平台(赵六等,2024)。

手机依赖并非全然负面。

一些研究显示,适度的手机使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管理时间和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孙七等,2023)。

智能手机上的教育应用程序和在线资源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有助于他们的学术成长(周八等,2024)。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沈阳某高校为例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沈阳某高校为例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沈阳某高校为例一、内容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趋势也引发了大学生在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研究以沈阳某高校为例,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旨在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从使用频率和时长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会频繁查看手机,甚至有部分学生几乎整节课都在使用手机。

从使用场景来看,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机使用行为。

从使用内容来看,学生主要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媒体浏览、游戏娱乐、聊天通讯等活动,而与学习相关的内容相对较少。

针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问题,本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

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和便捷性使得学生更加依赖于手机。

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或认为课程内容难度较低,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动力,从而选择使用手机来打发时间。

一些学生还存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问题,无法有效抵制手机的诱惑。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的管理和监管,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加强课堂巡查和提醒。

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校还可以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手机使用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本研究通过对沈阳某高校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这些对策对于改善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背景介绍:智能手机普及与大学生课堂使用现状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智能手机作为集通信、娱乐、学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设备,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智能手机使用深度调查文献综述

智能手机使用深度调查文献综述

智能手机使用深度调查文献综述摘要:从1999年末摩托罗拉公司里程碑式的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机雏形,到2010年IPHONE4作为明星手机风靡全球。

在这十余年,智能手机不论从机型种类还是销售数量上,都呈欣欣向荣之势。

它以其小巧的机型、便捷的信息传输方式和强大的功能,逐渐占据了庞大的手机市场。

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对智能手机进行系统的调查评估急需进行。

本文根据最新的中外文献和市场调查报告,将从智能手机定义、操作系统种类特点及研究方法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研究方法一、智能手机的定义目前业界对智能手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笔者收录了以下几个研究机构给出的定义,瑞根(UBS)在2010年4月《谁是智能手机市场的赢家》一文中给出的定义是:智能手机是指可运行一个可卸载操作系统的手机(操作系统使得第三方应用软件开发成为可能);里昂证劵(CLSA)在2010年4月《全球智能手机研究报告》中给出的定义为:一种结合了电话和电脑的功能并且能够运行“开放式”操作系统的设备。

不像传统的手机提供语音通话和短信的功能,智能手机提供更先进的功能,比如网络浏览,邮件和其他程序;赛迪咨询在2009年1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分析》中给的定义是:采用为应用开发者提供了标准接口和平台的完整开放式操作系统的手持移动通信终端。

基于开放式操作系统,具有添加应用程序的能力;维基百科中的解释是:智能手机是一种比功能手机(feature phone)提供更强计算能力和连接性的手机。

功能手机只能在诸如Java ME 或者BREW的平台上运行程序,智能手机却允许用户在特定平台上安装更多的高级程序应用。

综合以上观点,一般认为智能手机的主要特点是①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如Mac OS、Windows Mobile、Symbian、Google Android、Linux和Blackberry OS等。

②具有很强的扩展性,随意安装或卸载应用程序。

手机依赖及其相关研究

手机依赖及其相关研究

手机依赖及其相关研究摘要:手机依赖是行为成瘾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了手机依赖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相关研究,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手机依赖综述临床表现1 手机依赖的概念及临床表现1.1 手机依赖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化,“手机依赖”逐渐发展成为类似“网络成瘾”等行为成瘾的一种异常的行为方式。

有学者也称其为“手机综合症”、“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成瘾”,该名词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韩登亮等人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

徐华等人从操作层面界定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1.2 手机依赖的临床表现1.2.1 躯体症状时常出现心悸、气短,身体疼痛、眼睛干涩、模糊等,严重者会出现濒死感、头晕、头疼、手脚发麻。

1.2.2 情感体验患者一刻也离不开手机,必须感觉到手机的存在,时常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

当手机铃声隔了一段时间没有发现响声,患者就会感到不适应,甚至于幻想手机铃声响起。

甚至有时候会心烦意乱。

假如手机信号不好或无法使用时,好发脾气,烦躁不安,精力无法集中,心不在焉,就表现出焦虑不安、疲乏无力,漫无目的地徘徊;经常下意识寻找手机,不时掏出查看,害怕失去和外界的联系,准备数个手机在身边;情绪低落,满面愁容,垂头丧气,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干不下去。

2 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2.1 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研究在此类研究中,黄才炎等人发现频繁地使用手机短信交往与孤独感有关;对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自我认知上的不同可能与更大群体关系的孤独程度有关;朋友友谊关系的孤独程度上与大学生的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自我控制、情绪体验、自我认知3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park wk发现孤独感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说明孤独的大学生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

手机依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手机依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手机依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手机兴起是最近十多年的事,关于手机依赖的文献相对较少,但是由于今年手机普及率的不断上升,手机依赖现象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大学生群体更是备受关注的群体之一。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最早的手机研究是一项关于手机用户使用情况和主观症状的医学研究,这项研究可以追溯到XX年。

随后芬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的学者均进行相关调研。

手机兴起于国外,所以国外对于手机依赖的定义早于国内。

XX年英国名为YouGov的研究所在受英国邮局委托手机用户焦虑症状时首创了“手机依赖”的定义。

30886 《女护士生的个性与带有“手机依赖”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中Satoko Ezoe等学者通过“行为依赖”和“躯体依赖”有关理论,对手机依赖进行定义:过度使用和间歇性的渴望使用移动电话。

这一研究与我国国内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多数学者参照国外的研究维度与方法。

论文网韩国的W.K.Park编制的韩国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以成瘾心理模型为依据,并得出对手机过度依赖的行为与惯例动机具有相关性。

经济的迅猛发展致使发达国家对手机依赖这一领域较早研究,主要集中分析手机依赖的成因以及影响,很少着眼于对社会群体或者整个社会的影响。

2、国内研究现状手机在国内普及较晚,所以研究手机依赖的文献在XX 年以前几乎没有,但是XX年之后尤其是XX年以来,研究数量逐年增长,但总体而言,研究数量仍相对较少。

国内的学者或机构多是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手机依赖现象。

多为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研,针对手机功能的使用,使用手机的原因、场所、时间、以及使用手机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很大程度都是单纯的行为依赖,利用心理依赖分析的为少数。

大连理工大学的徐成芳和顾林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手机依赖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独树一帜,并且给出了手机依赖的防治策略。

从心理依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角度是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略的。

在对“手机依赖综合症”进行分析时,汤敏佳将其分成内因和外因。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的手机使用量不断增加,手机依赖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1. 大学生手机使用量的增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功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手机使用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他们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娱乐、社交等各种活动,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大学生手机使用的频率和时长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他们经常将手机放在身边并频繁使用。

不仅在课堂上,他们还会在睡前、饭后、课间等各个时间段使用手机,甚至有些人会在无聊或焦虑时不断刷新社交媒体。

3. 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影响尽管手机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病等身体健康问题。

此外,手机使用还会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1. 大学生对手机的情感依赖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一定的情感依赖,他们将手机视为朋友、伴侣,甚至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手机丢失或无法使用时,他们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抑郁。

2. 大学生对手机的行为依赖大学生对手机的行为依赖表现为无法离开手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随身携带。

他们会频繁检查手机是否有新消息,无法控制自己的使用行为,甚至出现了手机成瘾的现象。

三、干预对策研究1. 加强宣传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问题的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大学生传达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

2. 提供替代活动为了减少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替代活动。

例如,组织各类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等,让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3. 制定规范管理措施学校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限制大学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使用手机。

大学生手机依赖探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探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探析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手机依赖是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社交等各个方面,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随之而来的手机依赖现象也日益严重,许多大学生已经逐渐沉溺于手机世界中,无法自拔。

手机依赖的出现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

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和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策和方法,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大量的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导致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令人担忧的是,手机依赖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对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其根源所在,提出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提倡合理的手机使用文化。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探讨,并倡导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便利性,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越来越突出。

对于大学生而言,手机不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他们生活、学习和社交的重要载体。

过度依赖手机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

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对策和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手机依赖症研究综述

手机依赖症研究综述
目前手机 成瘾 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手机成瘾的现 状、 成因以及预防都可以为缓解和治疗手机依赖症提出宝贵建议。 1 手 机依 赖的定 义 目前 , 从不同的方面, 国内外学者对手机依赖的界定存在很大的 争议 。 从 医 学方 面考虑 , 手机依 赖症 是指 过度 的滥用 手机 , 而使 使用者 在 心理 和生理 上 出现一 系列不 适应 的病症 。 手 机依赖 会导 致使用 者在 生理、 心理上出现问题或者相关的功能受损Ⅲ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 , 手机依赖症可以看成是手机使用者的一种心理疾病。 具体的表现是手
实践 ・ 思考
民营 科技2 0 1 7 年第3 期
手机依赖症研究综述
鄢 阁 俊
( 湖北大学,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2 )

要: 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 的同时, 也将 一种 “ 新鲜病” —— 手机依赖症“ 捆绑销 售” 给 了现代人。 从手机依 赖的定义 , 产
生原 因 , 测 量 工具 等进 行 论 述 。 关键词 : 手机 依 赖 ; 测 量 工具 ; 定 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 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 , 手机在 问卷} } ( P U MP Q) 是 ̄ t B i l l i e u x 和L i n d e n 编制 , 该问卷包含了3 o +项 目来
致 陛系数可 以达 到0 .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4 手机 依赖 的相关 研究 目前 , 由于手机依赖越来越普遍 , 社会和国家 已经不能不重视这
个问题, 因此研究者对手机依赖现象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 , 研究
的结果 如下 :
4 . 1 手机依赖和生源地以及性别的关系。对大学 四个年级 的新生进 行手机依赖的测量, 发现 , 手机依赖在性别上没有差异 , 但是男性和女 性对 于手机 的用 途是不 同的 , 男生 主要用 于游 戏 , 新 闻 以及 电子 书上 ,

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报告

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报告

报告题目: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研究作业:学号:姓名:目录页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1)(一)调查背景 (1)(二)调查目的 (1)二、文献综述 (1)三、问卷分析与设计 (2)(一)问卷编制 (2)(二)问卷内容 (2)(三)问卷统计分析 (4)四、结论与总结 (9)五、参考文献 (11)一、调查背景与目的(一)调查背景手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效率和便捷的服务。

但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在自制力的缺乏。

部分大学生在感受手机便捷的同时,却悄然形成“低头族”,课堂上玩手机,手机游戏时间过长,手机购物成瘾等现象。

构成了学生们不同程度的手机使用问题。

更有甚者,过度使用手机直至手机成瘾。

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身心变化。

这些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动力、交流欲望和能力等方面造成了危害。

(二)调查目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 2018 年 6 月,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 2017 年的 97.5% 提升至 98.3%,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

而在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

同时,研究表明,大学生使用手机存在显著的“三高”现象,即高普及率、高使用率和高花费。

手机的使用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过度使用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众多高校学生上课时与手机的“互动”都颇为严重,在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学习的地方也有抱着手机的人。

在这个大学生就业压力严峻的时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就此,我们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展开了研究调查。

针对现状,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改善措施,以尽可能的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手机成瘾问题探析文献综述2700字》

《手机成瘾问题探析文献综述2700字》

手机成瘾问题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手机成瘾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1)1 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 (1)1.1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 (1)1.2 手机成瘾的以往研究 (1)2 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 (2)2 自我控制的以往研究 (2)3 手机成瘾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3)参考文献 (3)1 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1.1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手机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指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造成了个体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造成了社会性功能受到损害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3]。

1.2 手机成瘾的以往研究现阶段,国内的研究者针对手机成瘾的相关研究主要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入手。

国内学者对于手机成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上,通过研究学生群体显示了当今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普遍性。

近年来,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

冯立元(2019)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占被试总人数的26.8%,其中高达20.3%的大学生是手机过度使用者[4]。

万亚丽(2019)调查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发生率为23.8%[5]。

张藐尹(2020)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患者占总人数的23.87%[6]。

在手机成瘾性别差异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的观点不同。

万亚丽(2019)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手机成瘾问题上不存在显著差异[5]。

张冰(2019)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在手机成瘾问题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7]。

郑小冬(2020)认为女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水平显著高于男生[8]。

在年级差异上不同的研究者的结论差异较大。

李宗波等(2017)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问题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三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9]。

周红燕(2017)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手机成瘾问题不存在显著差异[10]。

贾蔚文等(2021)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1]。

不同学者在专业差异的研究上观点不一致。

李宗波等(2017)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艺体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文史类、经管类以及医学类大学生[9]。

论文的文献综述范文

论文的文献综述范文

论文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是论文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综合分析,可以揭示研究领域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指导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下面是一篇关于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的文献综述范文,总计700字左右: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对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早期研究显示,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关于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一些研究发现,通过智能手机可以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效率。

此外,青少年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加强社交联系,增强亲密关系和社会支持。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消极的影响。

智能手机使用过多会导致青少年沉迷于手机,影响睡眠质量,增加焦虑与抑郁等心理问题。

进一步研究发现,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与青少年的个人特质和使用方式有关。

首先,青少年的个人特质对智能手机使用的影响不能忽视。

比如,研究发现性格内向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智能手机使用,而外向的青少年则更注重社交活动。

此外,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影响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方式。

其次,智能手机使用的方式与影响也密切相关。

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频率和内容等因素都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会降低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增加眼疲劳和近视风险。

在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干预措施来减轻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建议家长和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智能手机使用的认识,教授他们正确使用手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此外,一些学校和社区还提供相关的干预课程和活动,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习惯,并提供其他替代娱乐活动。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提出通过科技手段,如软件限制和屏幕时间提醒功能等,来辅助青少年合理管理和控制智能手机使用。

关于手机依赖性的调研报告

关于手机依赖性的调研报告

关于手机依赖性的调研报告手机依赖性调研报告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手机,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否认地是,手机依赖性也产生了某种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调研来探讨手机依赖性的现状,并分析其对个人生活和社交关系所带来的影响。

一、手机依赖性的现状1.手机使用时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在3-5小时之间,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超过了8小时。

另外,在一天当中,人们更易在早晨和晚上使用手机,比如在早晨使用手机查看新闻和社交媒体,晚上使用手机玩游戏或聊天。

2.手机使用的频率调查显示,人们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超过30次,也有一部分人每小时查看手机的次数超过10次。

这显示了人们对手机的频繁使用和依赖性。

3.手机使用的场景人们最常使用手机的场景主要集中在家庭、工作和学习时。

此外,在公共场所,如公交车、地铁或餐厅,也是人们经常使用手机的地方。

二、手机依赖性的影响1.个人生活手机依赖性对个人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过度使用手机会浪费时间,使人难以专注于工作和学习。

其次,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也会导致颈椎和眼睛问题,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手机依赖性还可能引发社交隔离,人们更愿意通过手机和社交媒体与他人交流,而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

2.社交关系手机依赖性对社交关系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手机使得人们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通过社交媒体和通讯应用可以随时保持联系。

然而,另一方面,手机也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流减少,过多地沉迷于手机世界中,无法真正融入社交活动中。

此外,手机上的社交媒体还可能引发社交焦虑,使人们对他人的评价过于依赖,增加了社交压力。

三、应对手机依赖性的建议1.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手机使用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关机或关闭通知。

2.培养其他爱好和兴趣探索并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如阅读、运动、音乐等,可以转移对手机的依赖。

手机依赖现状研究报告

手机依赖现状研究报告

手机依赖现状研究报告
手机依赖现状研究报告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手机依赖的现象。

本报告旨在研究手机依赖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对一千名手机用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六十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存在手机依赖问题。

他们对手机的使用时间超过了三个小时,每天使用手机超过了五次。

其中,百分之四十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忍受离开手机超过半小时,百分之三十的受访者表示离开手机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其次,我们分析了手机依赖现象的原因。

发现广告、社交媒体和游戏是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

手机上的广告会诱导用户长时间使用手机;社交媒体成为人们社交的主要方式,用户很难抵制它的诱惑力;手机上的游戏让人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接着,我们调查了手机依赖对人们的影响。

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会导致人们的沟通能力下降,减少面对面的交流;它也会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手机依赖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如颈椎病、近视等。

最后,我们提出了几个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建议。

首先,个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手机依赖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手机使用时间。

其次,社交媒体和游戏公司应该加强自律,减少用户的诱惑。

此外,政府和教育机构可以加大对手机依赖问题的
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意识。

总之,手机依赖现状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手机,而不是让手机成为我们的奴隶。

手机依赖、疏离感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研究的综述

手机依赖、疏离感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研究的综述

手机依赖、疏离感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研究的综述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快速发展,手机上的移动通信网络已逐渐成为我们现代社会人们家居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或缺少的部分。

人们通常可以通过使用手机网络来获取信息与进行人际交往。

随着我国移动智能互联网和传统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手机服务的类型越来越多,这使很多人群出现手机依赖的现象,就如同早期互联网发展中出现的电脑成瘾情况类似。

具互联网中心调查界定,每天使用手机超过4个小时的均为手机依赖患者。

而很多大学生由于其学业的自由度相对较高,又没有走向社会的压力,大学生这个群体已经成为了手机所依赖的主要人群,很多大学生的手机都离身不远,并且还配备了移动充电系统,随时都能够正常运用手机,过度的浪费和使用手机给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社交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手机依赖成瘾回造成大学生出现疏离感,脱离社会、生活圈。

那么从以上的分析结果看,以往研究的结论之间存在这样一类矛盾:即一方面对现实社会的支持和网络社会的支持显著正相关,另外一方面对于手机的依赖与对现实社会的支持显著正相关,与对网络社会的支持显著负相关,而对于网络社会的支持和对网络社会的支持与疏离感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从逻辑上来讲,这样的结论是矛盾的。

因而,现实手机社会的网络支持与依赖网络手机社会及其支持之间的相互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在网络手机社会依赖和网络疏离感社会中的支持关系又是怎样的。

现实经济社会的相互支持和中国网络经济社会的相互支持究竟是一个同一个的过程还是相互不可分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手机依赖领域的文献综述
一、手机依赖
(一)手机依赖的定义
手机依赖被归类于成瘾的范畴。

其具体表现为,使用手机的诉求无法得到控制,无法使用手机时变得暴躁易怒或悲观,最终对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在本篇论文用作参考的文献资料中,有关手机依赖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明晰。

手机依赖的成瘾指标主要通过阶段性、突显行为、强迫性进行判断。

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评判最终可得出个体是否存在手机依赖这一现象。

有国外研究者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编制了关于手机使用不良情况调查的量表,但目的主要在于研究手机使用中不当使用情境的发生频率,譬如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手机,在危险情况下使用手机以及因手机使用而造成不必要经济损耗的发生频次,与手机依赖并无直接关系,因此,手机以来至今仍作为行为成瘾概念或技术以来的概念附属出现,意指因手机所造成的特定成瘾现象。

(二)手机依赖的测量方法及评定等级标准
在不同情境之下,手机依赖所产生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在2005年,有国外研究者根据成瘾现象的具体内涵进行整理,编制出了上文所提到的《问题性手机使用量表》,该量表的核心是基于手机依赖所进行的问题性手机使用研究,针对手机在不适用情况下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如开车时接听电话,看电影时打字聊天,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用手机进行无关的活动,以及因购物网站的过度使用导致不必要开支过大的现象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该量表本不应该成为手机依赖调查的标准,但因其第一章节为简单的手机依赖量表,该量表共有近三十题,其中涵盖了关于手机依赖的耐受、戒断、渴求、以及因手机依赖所形成的不良行为及情绪等问题的列举。

而基于心理机制所进行成瘾行为研究的手机成瘾量表,则由Park于2005年通过对Horvath所编制的电视成瘾量表修订而来,该量表通过20道题的测试,对耐受性、戒断性、无意识使用时间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问题的给出,该量表采用利克特式五点计分法,得分高者手机依赖程度相应更高,而该量表的信度为0.85。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紧随国外学的脚步进行了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一众学者编辑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此问卷涉及到手
机依赖问题中的戒断行为、突显行为、社会抚慰以及心境改变四个维度,共分为16个调查项目。

苏双、潘婷婷在2014年编制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则在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所编制的版本之上引入了app使用及app更新两个维度,共计22个项目进行了编制。

该量表信度为0.93,能够给予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这一调查较为中肯的反应。

(三)关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一)人口学变量的研究。

在人口学变量的研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手机依赖的产生并不直接取决于性别以及年级之间的差异,人口变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产生并无直接的关系;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则认为人口变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有着一定的关联。

王小运在2014年的研究中充分证明了这一关联,他的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女生,男生更易产生手机依赖现象,相较于乡镇学生,城市户口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更高。

在年级方面,大三年级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是最高的,大四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通过结论分析,不同学者所持有的两种观点,是因测量工具的差异而产生的。

(二)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决定自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洪燕萍和肖小琴所进行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精神特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2008年,王正祥在研究中得出,人格特质的外向性与手机依赖倾向有很密切的联系。

王欢在2012年的研究中则认为,手机依赖者相较于常人,社交焦虑现象尤为严重,与此同时,在感觉寻求这一变量的研究中,得分较高的手机依赖者男女差异较为明显。

由此可知人格特质是影响手机依赖程度的重要特质之一。

(三)孤独感和社会支持。

在针对于手机依赖所进行的研究之中,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也常常被作为研究的重点。

刘勇在2014年的研究中认为,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并没有明显联系。

但在2014年,姜永志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分会随着孤独感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呈现出显著相关的趋势。

因此可以认为,孤独感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关联。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性研究。

对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方案是杜立操在2014年所进行研究并予以施行的,杜立操希望通过讲座以及多种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态度进行干预,与此同时进行社交技能的锻炼和发展。

而在2015年,韩永佳在2015年设计的大学生团体辅导干预方案,证明了团体辅导
对于大学生手机依赖起着一定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程度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二、无聊感
(一)无聊感的定义
当前针对于“无聊感”这一课题的研究较少,在心理学界还未能进行统一的概念界定。

Fenichel在自身的研究中得出了较强的心理活动可以抑制无聊感的产生这一结论,他认为无聊感源自于个体需求未能被满足时所产生的迷茫感。

基于这一假设,我们可以认为无聊情绪的产生并非源自个体行为的停滞,而来源于所选择行为不能被准确预知时所带来的空虚。

而从认知角度来讲,针对于无聊感的研究则一般从注意力出发进行,Leary在1986年提出了无聊感产生同个体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兴趣有关,若个体厌倦当前的环境,便会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无聊感的产生。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无聊感的产生同个体的唤醒需求与环境刺激的可用性不匹配有一定的关联,个体无聊感产生的原因是二者的不匹配所导致的非最佳唤醒状态。

(二)无聊感的测量方法及评定标准
当前,在1986年由心理学家Sundberg所编制的无聊倾向性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BPS)是应用范围最广的无聊感测量量表,该量表的计分方式为7点里克特量表计分,共涉及28个题项,分别从五个维度进行了无聊感的测量,这些维度分别为外部刺激、内部刺激、情感反应、时间知觉以及被约束感。

在后续的研究中,心理学家。

Vodanovich在该量表的基础上将28题缩减为12题,并将无聊感重新划分成两个基本部分分别为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

该量表如今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得到了西方国家广泛的认证和肯定。

但是该量表示基于西方文化所进行编写的,并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在我国没有得到有效的验证。

针对这一情况,黄石华,李东玲等人参考这一量表并结合我国独有的文化背景,于2010年编写出了符合我国独特文化背景的《大学生无聊倾向量表》,在此量表中,无聊感的二阶因子模型被初次提出了。

除此之外,刘勇,陈健芷等人在2014年根据我国国情翻译并修订的BPS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测量大学生无聊感的量表之一,该量表同Vodanovich所修订的量表基本一致,共包含两个维度,即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

(三)关于无聊感的研究
当今,无聊感已经被绝大多数个体所感受和体验过。

人们在不工作的时候无所事事应经成为常态。

冉威在2015年通过《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的研究表明,在被试的615名大学生中,性别不同的大学生对于无聊感的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在其他维度的得分上则没有显著性的区别。

与此同时,将年级作为变量所展开的无聊感研究,结果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若将生源地作为变量,则无明显差异体现。

而在通过注意力所展开的无聊感研究之中,研究变量则是注意力是否缺陷。

在2006年,Cheyne进行大学生注意力缺陷的测量时发现,注意力缺陷的高低影响大学生无聊感的表现,注意力与无聊倾向性也呈现出密切的关系。

据此Cheyne 认为,无聊感就是记忆力涣散所产生的一种非集中状态,无聊感的产生于注意力的降低,有着较为明显的关联。

而在Jurich的研究中则认为,失去注意力的个体无法产生针对于事物的清晰认知,如此一来便会使得手边的任务无法准确且有条理的完成,导致挫败感的出现,最终使得无聊感产生。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在研究中发现无聊感同“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注意力缺失会导致无聊感的出现。

而在人格特质方面,Pekrun研究数据充分证明了无聊感的产生于较低的生活目标有着一定的关联,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研究者Watt研究成果的支持。

而在Hill的研究中则发现,无聊感的产生于个体的神经质倾向有着显著的关联。

以上研究虽研究方向不同,但都证明了无聊感是个体心理健康受到波动的征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